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高中地理地球的演化教學反思

高中地理地球的演化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 2021-02-14 00:02:10

1. 地球只有一個教學什麼教學反思

這一節課的教學,也還有很多不足。1.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時版間不夠充足權。學生理解課文第二段時,學生的理解面較窄,沒有聯系生活來理解。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不到位。在教學課文第二段時,由於學生對地球了解不夠,朗讀課文不能融入到情境中去,課文朗讀缺乏美感。3、由於課件製作方法不熟練,致使課件效果不夠理想。如地球全貌圖就不大清晰。有些生活圖片內容相似導致學生回答相近或者無法回答,即耽誤時間效果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 簡述地球系統演化特徵

地球的演化

固體地球形成至今,在46億年的漫長演變史中,經歷了地球化學動力演化、大氣成分的演化、海陸變遷及生命的演化,形成今日的地球。這些變化,有些是逐漸發生的,有些是突然發生的。

(1)地球內部層圈構造的形成 早期地球可能是一個不分大陸和海洋的同質混合體。在高溫和重力作用下,發生物質分異。密度大、熔點低,難以揮發的物質,如鐵、鎳元素沉降到中心,形成地核;密度小、熔點高的硅酸鹽類物質,上浮形成地殼;介於兩者之間的物質形成地幔。

(2)地球內部的層圈結構 科學家們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情況,發現地球內部存在著幾個顯著的波速不連續界面,從而將地球內部分為幾個不同物質組成、不同物理性質的同心圈層,並且綜合地球科學、天文學及天文地質學研究成果,結合岩石的高溫高壓實驗、隕石及宇宙化學的研究成果,推斷出地球各圈層的密度、壓力、溫度及化學成分等特徵。

·地殼:由風化的土層和岩石組成。上部為硅鋁層(花崗質岩),下部為硅鎂層(玄武質岩)。大洋底部經常缺失硅鋁層,地殼平均厚度為33千米。

·地幔:上地幔主要由橄欖岩、超基性岩組成,下地幔由富含鐵鎂的硅酸鹽礦物組成。

·軟流層:又叫軟流圈,位於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千米之間,是一個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內圈層。軟流層頂底界面不十分確定,與岩石圈之間無明顯界面,具有逐漸過渡的特點。軟流層物質為高溫熔融狀態,柔軟而富有可塑性。

·地核:由鐵、鎳元素組成。上部(外地核)是地球內唯一的液態圈層,內核是固態的。

·莫霍界面(南斯拉夫):地幔與地殼的分界面。

·古登堡面:地核和地幔之間的分界面(距地表2800餘千米)。

(3)地球外三圈的形成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是包裹在地球外面的外三圈。它們自成系統,又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伴隨著地球的成長而成熟。同時,又推動了地球的演化。

·地球上水與大氣的產生 地球形成之初,大量的小天體,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不停地撞擊地球,使得地球剛剛形成的地殼一次又一次地破裂,構造活動、火山噴發頻繁發生,大量的火山噴氣進入地球上空,形成次生大氣。大氣中充滿CO2,呈現出黃色的「天空」,而沒有氧氣。隨著地球溫度的逐漸下降,地球上空的大氣凝結成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降雨。這地球上的第一次降雨,無休止地下了幾千年、幾萬年、甚至幾百萬年,原先地球表面的坑窪溝谷成為江河湖海,但那時的水是灼熱地球表面近於沸騰的水。

·地球生命演化與地球外三圈的形成 有水才有生命。目前發現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距今38億年。至距今35億年,出現了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藻。原始生命在缺氧、沸騰的水中掙扎了20多億年,改造著原始海洋,從而影響了原始大氣。終於,在大約距今17億年前後,現代海洋及現代大氣圈形成。水圈、大氣圈反饋生物,使地球生命迅速由低級向高級進化。到距今4億年前,出現陸生植物,隨之,動物登陸,地球表面被生物覆蓋,真正的生物圈形成了。至此,地球外三圈最終形成。

(4)活著的地球

·地球各圈層之間的運動 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構成了地球的外部系統,地殼、地幔和地核構成地球內部系統。地刻不在活動著。地球內部系統活動引起地殼變動、地震和火山活動;地球外部系統活動,最直觀的表現就是與大氣運動、地表水流等緊密聯系的水循環。同時,生物也一刻不停地對地球表層進行著改造。

地球系統不僅各自進行著物質交流和循環,同時還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和互相轉化,組成一個活著的地球。

如果把地球形成以來的46億年縮短為一年,那麼現在的一秒中就相當於146年。

從表上我們知道,地球演化史也是地球生命演化史,地質歷史實質上是生物與地球表層非生命部分相互作用,協同演化的歷史。人類文化系統是地球表層系統內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盡管自人類出現至今,僅僅占這「一年」的3個半小時。但是,人類活動已經並將繼續改變地球生物圈的性質。因此,人類必須約束自己的行為,保護地球46億年的艱辛演化成果,這也是保護人類自己。否則,「第七次生物大絕滅」的罪魁禍首將是人類自己。

3. 我們能為地球做什麼 教學反思

環境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於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的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如果沒有接觸過協調環 境關系有關的活動,那麼,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加強環境教育。
1.把地理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如在學習「地球上的大氣」這一章,要求學生 根據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熱、刮風、下雨等現象,特別是經常影響本地的台風,寒潮等災害性天氣,使學生們知道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產生的環境問題,人類只有認識自然規律,趨利避害,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2.結合參觀訪問,增加感性知識,深化理性知識的學習。如在學習工業「三廢」的危害及治理的內容後, 帶領學生到工業區考察,參觀陶瓷廠的污水處理設備,並聽廠領導的介紹。同學們對工業「三廢 」的治理過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獲得環保的技能知識,而且在親身的感受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環保意識。
3.通過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還可以結合環保紀念日,讓學生參與環保實踐,提高環保意識。結合每年的3月12日植樹節、4月22日地球日、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9月16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10月6日世界糧食日等,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讓學生主動參預環保活動,如走上街頭進行宣傳環保知識、舉辦環保專題講座、舉辦環保知識競賽、徵文競賽、舉辦環保繪畫比賽、植樹造林、清除白色污染、參預環境打掃等,另外還通過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社會調查、野外考察、郊外遠足、參觀訪問等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環境觀測,水污染采樣化驗,調查對比,以及鄉土地理環境、生態的調查,通過這些環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環境知識,陶冶情操,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自覺投身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去,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不是把環境科學系統地傳授給學生,而是教會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環境問題,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意識,使他們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採用適當的方式處理與環境有關的事宜,因此,在地理課上選擇教學內容是環境教育和環保意識培養的難點。高中地理教材上許多內容都和環境教育有關,而現實中的許多事物是復雜的,許多事情的存在既對人類的發展有益,也可能對人類有潛在的危害,科學技術是面雙刃劍(如農葯的使用、氟利昂利用的興衰、核能發電等),使學生認識到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環境問題的存在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不同階層的人對同一環境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課上進行環保教育必須把環境污染和環境保護利害關系講清楚,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習慣和能力,地理教學中的許多內容與環保教育的內容類似,雖然教學目的有所不同,但都是與學生生活實際關系密切,而且多處於變化之中,教師進行教學時根據所學科學原理和所掌握的材料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正確看待環境保護問題

4. 簡答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過程

  • 地球的起源至今仍是個未知的命題,科學家們有很多種推測。過去比較主流的推測是這樣的:

在太陽系形成初期,99%以上的物質向中心聚合成為太陽,周圍還有部分散在的物質碎片圍繞著太陽旋轉,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碰撞和引力作用,散在的碎片逐漸聚合成了九大行星,但那時的地球只是一團混沌的物質,又經過了幾十萬年,物質逐漸冷卻凝固,形成了地球的初步形態,再經過幾十萬年,由於地球的引力作用,由地球內部化學反應所產生的氣體噴出後被保存在地球周圍,形成了大氣層,並由氫氣和氧氣化合成了水,再然後經過太陽的能量輻射,地球本身的電場、磁場作用和適宜的生存環境,由水中產生了有機物,也就是一切生命的祖先。

  • 地球的演化:

  1. 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億年前誕生時候的地球與21世紀的大不相同。根據科學家推斷,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岩漿)組成的熾熱的球。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表的溫度不斷下降,固態的地核逐漸形成。密度大的物質向地心移動,密度小的物質(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這就形成了一個表面主要由岩石組成的地球。

  2. 第二階段為太古宙、元古宙時期。其時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間斷地向外釋放能量,由高溫岩漿不斷噴發釋放的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構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氣層---原始大氣。隨著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再匯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這樣,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3. 第三階段為顯生宙時期,其時限由543Ma至今。顯生宙延續的時間相對短暫,但這一時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質演化十分迅速,地質作用豐富多彩,加之地質體遍布全球各地,廣泛保存,可以極好的對其進行觀察和研究,為地質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並建立起了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5. 高中地理地球的學習

天體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天體(如:恆星、星雲、彗星、行星、衛星),一類是人造天體(如:太空中運行的宇宙飛船、火箭、太空梭、人造衛星等)。

如何判斷是不是天體:1.看是否位於地球大氣層之外 2.看是否能克服地球引力,按自己的軌道運行
3.看是否是天體的一部分(注意:天體的一部分不是天體)

高中階段所學的天體系統按從小到大包括: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要想看出一個途中有幾級天體系統,首先要對以上四個天體系統尤其是地月系和太陽系的組成了如指掌,然後根據圖中有幾種組成成分再做出判斷。

實際上,高中地理關於天體考察的很少,到高考幾乎不怎麼考察,平時月考可能會出一些題目但是占的比例也比較小的。

不懂的話可以繼續追問。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