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地理學起源
㈠ 為什麼現代地理學不是發源於德國,而是發源於美國
德國地理學史在近現代地理學發展史佔有重要地位,對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研究都專有突出的貢獻。德國人屬A.von洪堡和C.李特爾,他們不僅是德國,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洪堡將畢生貢獻於考察自然界,足跡遍歐洲和南北美洲。他的報告《新大陸熱帶地區旅行記》,是新大陸自然、經濟和政治的第一部網路全書和拉美北部的第一部區域地理著作。他提出世界年均溫等值線圖和大陸性概念、以及植物緯向水平地帶學說,是地理學的重要理論,從而公認他為自然地理學和植物地理學的創始人。洪氏代表作《宇宙》,解決了近代地理學的三大問題:
①認為地球是統一整體,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
②主要探討地表各區域相互關聯現象的差異性;
③研究特定自然要素,應注意其與周圍環境的關系。
㈡ 西方文明起源於哪
起源:西方文化常被認為起源於古希臘、羅馬帝國、天主教、基督新教,這些專被統稱為猶太教屬-基督教文化。然而西方文化也根源於日爾曼人、斯拉夫人以及凱爾特人的流行文化,這些文化是形成歐洲中世紀文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攻陷希臘後,吸收了古希臘的科學、哲學、民主、建築、文學以及藝術,並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發展。
(2)西方地理學起源擴展閱讀
西方文化被用於許多方面,不管實際使用正確與否,包括美國文化、唯物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商業主義、性的享樂主義、帝國主義、現代主義,乃至解說西方文明。
16世紀之後,文藝復興的西方文化被探險者、殖民者、商人以及傳教士傳播到新大陸。隨後的啟蒙時代,在美國革命、法國大革命時達到頂峰。一些理念,比如民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以及民主,這些社會構成的理想,第一次被付諸實踐。如今這些准則已經成為現代西方文化的基石。
㈢ 西方文明發源的地理環境,只是西方!!!!
如果說古希臘的話,古希臘【島嶼密布,臨近地中海,多山嶺,少平原】,這就導致專了不容易產生小農經濟,要知道屬,小農經濟需要一定的地理環境,即地勢平坦,而古希臘的地理環境適合發展商業,因此,古希臘的農業也是商品農業。經濟上的開放,有利於形成民主制度,因此,古希臘形成了和波斯帝國,古中國,古埃及明顯不同的制度,即城邦民主制度。
㈣ 地理的起源是什麼
在我們祖先留下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4世紀成文的《易經·系辭》,內裡面有「容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文句。東漢思想家王充對天文、地理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釋是:「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謂之理。」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尚書-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在西方,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這個術語,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記述」,並寫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專著《地理學》。
㈤ 地理學哲學的地理學思想的起源、演變與發展分期
地理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古代、近代到現代的發展階段。地理學思想萌芽散布於上古時代的內史詩、哲學、歷容史叢書中,當時的中國、埃及、巴比倫、印度諸國產生了相當規模的地理知識積累,形成了地理學觀念的雛形。從公元5世紀延續到15世紀,是地理學發展的中古時期,宗教勢力特別是歐洲的基督教壟斷了學術領域,窒息了地理學的思想。但從公元2~15世紀,中國發達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發達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國的地理志、地圖、專論從數量到質量都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地理學的近古時期約始於地理大發現時代,從15~17世紀中葉,地理學的視野擴展到全球,標志著地理學科學見解的啟蒙。19世紀後半期,進入近代發展時期,地理學思想不斷發展,新的理論和方法不斷涌現,逐步形成了現代地理學;
㈥ 社會地理學的起源
社會地理學主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發展起來,但它起源於20世紀初版。法國人文地理權學者維達爾·白蘭士曾以可能論的觀點為社會地理學初步奠定了理論基礎。
早期的社會地理學包括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等方面的內容,曾進行了農村和城鎮的區域分析、城市化趨向、城市網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他們還研究過游牧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等社會集團的地理分布及其與環境的關系,聚落的分布和類型及其與地理條件的關系,並涉及文化地理學的一些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世界范圍的社會變化十分劇烈,使得社會地理學更加重視解決社會實際問題,諸如繪制人口、年齡。性別差異的地理分布圖;考察農村人口的文化背景,探索語言、宗教等文化現象的分布和變遷;對種族歧視、階級沖突、貧富不均、犯罪及文化娛樂等問題也有所研究。
㈦ 地緣政治學的起源
拉采爾是德國慕尼黑工業學校教授和萊比錫大學地理學教授,一生著說繁多,他著書立說之時,正是達爾文的劃時代學說——「進化論」廣為傳播的時期。達爾文的「進化規律」應用於人類社會的學說,產生了社會達爾文主義。例如,英國學者斯賓塞認為,人類社會與生物有機體間在三個方面具有相似性:一是兩者都有調節系統,生物是中央神經系統,人類是政府系統;二是兩者都有產生能量的系統,生物是消化系統,人類社會是經濟系統;三是兩者都有分布系統,生物有血管和動脈,人類社會有電訊和道路。拉采爾深受斯賓塞關於人類社會與動物有機體有相似性這一思想的影響,提出了有機體的國家理論。
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內容:
1.一個特定社會的人群集團或民族在特定的土地上所形成的組織——國家是一種單細胞的國家有機體。
2.國家是置於土地的基礎上的,國家就是一群人和一片土地的有機體。國家離開土地即失去了國家生命的存在基礎。國家是土地上人類的最大勞動成果。
3.把國家比作人體,邊疆屬於末端器官;生長中的地域為其四肢;公路、鐵路、水道為其循環系統;國家首都則為頭腦、心臟和肺腑。同時,國家又屬於一個空間性的有機體,它是生命的物體,不斷增長,國家的向上發展,就是土地與人民結合關系的增長。所謂生存競爭,即是爭奪空間的競爭。國家的發展也就是國土地域的發展。
4.有機體是生長的,國家也是不斷生長的,一個國家必然和一些簡單的有機體一樣地生長或老死,而不可能停滯不前。當一個國家侵佔別國領土時,就是其內部生長力的反映,強大的國家必須有生長的空間。空間有機體的國家存在自然的增長趨勢,如果沒有強大的鄰國給予有效的反對,它就會超越這些界限。
因此,有人把拉采爾的國家有機體的運動論歸結為「國家有機體」、「生存空間」和「邊疆動態論」的統一體。拉采爾的政治地理學理論對後世產生了久遠的影響,特別是對地緣政治學的發展影響尤為突出。盡管他並未提出「地緣政治學」這一概念,但後人還是根據拉采爾的國家理論確認他為地緣政治學的鼻祖。 「海權論」最先是由美國海軍史學家馬漢(1840—1914)提出的,1890年發表的著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海權思想」。他認為,在現實世界中,分析國家的力量時首先應重視海洋。
影響各國海上力量的主要因素有:
1.地理位置
一個國家要想發展「海權」,首先必須在地理上便於進入世界的海洋。
2.自然結構
只要一個國家擁有無數得到保護的優良港灣和深入腹地富庶地區的大河,這個國家發展海權的動力在一定時期就會爆發。
3.領土范圍
因為領土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口的分布,如果擁有同海岸線長度成正比的人口分布,那麼這個國家海權發展的主要內部障礙就不存在了。
4.人口數量
一個海權國家必須擁有足夠的人口,才能有大批水手以及從事製造海軍設備的勞動力。
5.民族素質
建立一支強大海軍,關鍵在於全體公民對海上商業利益的渴望和需求。
6.政府性質
即政府有發展海上力量的決心。
馬漢進一步分析,海陸的增長或削弱,還受制於下列因素:
(1)一國國內生產力水平,它必須要不斷擴大生產可供對外貿易的產品;
(2)必須擁有進行海外貿易的大規模運輸船隻;
(3)殖民地和基地應能保障擴大和保護船隻的運輸;
(4)必須有一支海上武裝力量——海軍來保護海外基地和殖民地與本國基地間的交通線。
關於海上武力與一國的海權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海上武力因競爭而生並導致更加激烈的競爭;
(2)海軍的存在就是為了參加海上戰斗,保衛國家海權體系的完整和正常運轉;
(3)海軍創立後,不僅要將國家的海權推廣到地球上的各個角落,而且它逐步演變成了國家推行其外交政策的有力工具。
馬漢的思想對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的外交政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創建的海權學派導致了全球「新海軍」的崛起;美國史學界稱他為「帶領美國海軍進入20世紀的有先見之明的天才」。當時,美國完全征服了內陸,馬上就要由內陸國變為海洋國,馬漢的著作成了這種發展的理論基石。 19世紀末,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和陸地機械運輸革命的發生,使海權逐步讓位於陸權。最早闡述這一觀點的是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1861—1947),他曾任牛津大學地理學教授和皇家地理學會會員。麥金德一生從事教育和研究的目標之一,就是要通過對國際和各國局勢的變化的歷史觀察和思考,尋找一種「至少能表明世界歷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公式」,而「這個公式具有透視國際政治中的一些對抗勢力的實用價值」。1904年,他在皇家地理學會宣讀了《歷史的地理樞紐》這篇著名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心臟地帶」這一戰略概念,成為第一個以全球戰略觀點來分析世界政治力量的人。此後,麥金德又分別於1919年和1943年發表了《民主的理想和現實》和《全世界贏得和平》兩篇論文,對他的理論進行了論證。在麥金德看來,整個世界的歷史就是大陸強國和海洋強國相互斗爭的歷史,盡管海權強國占過優勢,但從長遠的觀點來看,由於陸權國家人力和物力資源豐富,並且交通日益改善,海權國家終將被陸權國家所壓制。因此他提出,世界力量重心所在的歐、亞、非三洲由於陸上交通發達,已變成一個世界島;世界島的中心位於歐亞大陸中部的心臟地帶,其范圍大致西起東歐,東至中西伯利亞和蒙古,南起小亞細亞、亞美尼亞、波斯和中國的西藏,北至北冰洋。其外圍則依距離的遠近和人力,除東歐這個門戶外,其餘方向海權國家均不易進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壘,而占據心臟地帶的國家卻屢屢向歐亞大陸邊緣地帶擴張。據此,麥金德斷言,占據東歐是控制心臟地帶的關鍵,並把他的全球戰略思想歸納成著名的三段警句:
誰統治東歐,誰就控制了心臟地帶;
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控制了世界島;
誰統治世界島,誰就控制了全世界。
麥氏分析認為,最有可能控制心臟地帶的是俄國和德國,因此警告西方防止俄國的擴張和俄德聯盟。麥金德提出陸權論的本意是想提醒作為海權國的英國,它正面臨著陸權國家興起的嚴重挑戰,需要修改戰略和外交政策,然而由於德國所處的大陸位置,它比麥金德的祖國更能從該理論中獲益。麥金德晚年時根據世界戰略地理形勢的變化,意識到「企圖支配世界的威脅,與其說來自東歐,不如說來自心臟地帶本身,即來自蘇聯」 ,而單憑西歐國家的力量遠不足以遏制蘇聯,因此提出了以北大西洋及其領海和與之相連的江河流域為區域范圍,以英國為海島航空港,法國為橋頭堡,美國和加拿大為強大基地的「地中洋」 概念,認為「地中洋」 地區可以同心臟地帶分庭抗禮。從其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1949)不難看出他的這一新思想的影響:該組織的成員國基本都是「地中洋」地區的國家。
麥金德的陸權論在其後半個世紀中成為西方地緣政治學的通行理論,直到今天,多數西方戰略家還是按照麥金德的描述來觀察世界。事實上,人們從二次大戰後西方集團從未放鬆對東歐的爭奪這一事實中,就不難找到麥金德地緣政治思想的痕跡。 杜黑(1869—1930)是義大利空軍戰略理論家,他把地理環境與戰略結合在一起研究的思想方法使其理論在地緣政治學佔有重要地位。杜黑在《制空論》一書中全面闡述了他的基本理論觀點。
1.「航空為人類開辟了一個新的活動領域,結果就必然成為一個新的戰場」。今後「空軍極有可能單獨完成戰爭使命,不必有陸、海軍參與」。尤其重要的是,空中力量具有比海上和陸地力量更為有利的機動性,飛機在行動和方向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它可以用最短時間(沿直線)沿任何方向的路線向任何地點往返飛行。由於這種獨特武器的出現,未來戰爭的樣式必然發生深刻的變化,戰爭的主要特性將與以往戰爭根本不同。空中力量的發展將使陸權和海權受到嚴重削弱。
2.制空權的獲得是取勝的關鍵。「掌握制空權,能阻止敵人飛行,同時保持自己飛行」 。奪取制空權一般通過兩個途徑:①在空中與敵方空軍交戰而取勝;②摧毀敵方地面空軍及其基地。
3.空戰中進攻作戰是最重要的。空中進攻的目標包括工商業設施、重要公私建築、運輸干線和交通樞紐以及某些特定的居民區。
總的看來,杜黑的論點主要是圍繞「制空權」這個中心主題展開的。事實證明,制空權的確是戰爭中一個非常有力的手段,特別是在太空武器飛速發展的今天,杜黑的理論與核時代的戰略在很多方面不謀而合。 德國地緣政治學是西方地緣政治學中的一個極端主義思想流派。它發展於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戰敗又急於復仇的歲月里。代表人物是納粹地緣政治學家豪斯霍費爾(1869—1946)。
豪斯霍費爾在一次大戰中曾任德國陸軍少將,納粹時期官至德國科學院院長。他在慕尼黑創立了地緣政治研究所,還於1924年創辦了《地緣政治學雜志》(月刊),使之成為納粹德國對外侵略擴張的重要支持者和倡導者。
豪斯霍費爾及其創立的德國地緣政治學派深受拉采爾、哲倫和麥金德理論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綜合發展成以下幾個論點:
(1)國家是一個有機體。
生長的意志、生活的意志、獲取權力的意志,決定國家的命運。
(2)生存空間。
指足以供養一國人口的土地面積和自然資源。國家既然是一個有機體,它必須進行擴張。出於其生命的本能追求,國家必須向其領土之外進行擴展,即擴張其生存空間。大國即是擴張的國家,沒有一個大國真正處於「飽和」狀態。新的國際法應確認生存空間擴張的必要性。
(3)國家經濟自給自足。
經濟自給自足是國家獨立存在的需要,為生存而進行的戰斗要求經濟的邊界不可超越防禦的邊界線。如果生存的需要依賴外部世界,將在戰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4)泛地區。
豪斯霍費爾認為,現代世界中成功的擴張將最終導致具有地理意義的大國組織形式——泛區的出現。1941年,豪氏將當時的世界劃分為四個各由一強國控制的地區:以美國為主導的泛美利堅區、以日本為主導的泛亞細亞區、以德國為主導的泛歐非大陸和正在形成中的以蘇聯為主導的泛俄羅斯。最後,德國應當強大到接管泛美和泛亞地區。
(5)海權和陸權。
豪斯霍費爾認為,相對於俄國而言,德國同樣享有控制世界權力「樞紐」地區的有利條件,而且比俄國更易接近海洋,因此,德國應追求雙重的世界權力,既控制心臟地帶,又奪取海上霸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失敗,也標志著德國地緣政治學派所倡導的理論和戰略的失敗。戰後,德國地緣政治學受到譴責和擯棄是理所當然的,但這並不是地緣政治學理論本身的錯誤,更不是地緣政治學關於軍事戰略思想方面觀點的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種思想重新在西方大國的外交戰略制定中占據重要地位,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㈧ 地理的來歷
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4世紀成文的《易經·系辭》,裡面有「仰以內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容理」的文句。東漢思想家王充對天文、地理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釋是:「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謂之理。」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尚書-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在西方,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這個術語,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記述」,並寫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專著《地理學》。
㈨ 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專著《地理學》的作者是誰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㈩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學發展的過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趨向
1、人文地理學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階段,對未知區域的探索和描述構成了古代內人文地理學的主要內容容。2、西方人文地理學的近代時期的研究是不斷探索的時期,這一時期相繼產生了從不同角度探討人文地理學的學派。3、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西方人文地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出現計量地理學,60年代引發理論地理學,70年代傾向於人本主義。由於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空間科學的發展以及自動化制圖的進步,現代人文地理學進一步加強了地理學學的理論創新及其實踐應用能力。研究趨向傾向於以下幾點:(1)科學理論與方法論的建立,如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等等。(2)新的研究方法,如計量方法的應用、心理學分析法的引入、信息資料收集手段的變革。(3)新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如注重生態觀點且傾向於社會化、人文化、實用化。而邊緣學科的分支也顯示出勃勃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