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大學期末考試自然地理試題

大學期末考試自然地理試題

發布時間: 2021-02-13 14:53:07

① 2015級大一自然地理學期末考試

同學你好,自然地理學是一門融合自然科學以及地理科學的學科,復習起來較為枯燥,知識層面廣闊,提醒你在復習過程中注意結合實際,不要死記硬背。

② 跪求北京大學近幾年的自然地理考研試題,高數題

北京大學1999、2000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綜合自然地理學"與"中國自然地理學"
北京大學1999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綜合自然地理學"與"中國自然地理學"

一、 名詞解釋(單雙題各任選5題,每題3分,共計30分)
1. 自然綜合體
2。變性極地大陸氣團
3.綜合剖面圖
4。第一河源帶
5。景觀的"省性"
6。台灣暖流
7。土地評價
8。活躍生長期
9。地域系統研究法
10。海洋空間資源
11。垂直地帶性
12。紫色盆地

二、 簡答(1-3任選2題,4-6任選2題,每題10分,共計40分):
1. 例釋土地分異的主導因素。
2. 自然區劃工作的生產實踐應用(舉例說明)。
3. 土地分級與土地分類的差別與聯系。
4. 青藏高原土壤植被的復合式分布規律。
5. 第四紀我國境內自然環境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6. 舉例說明中國自然資源的特點。

三、綜合題(1-2任選1題,3-4任選1題,每題15分,共計30分):
1.以1998年我國洪水災害為例,論述"可持續發展論"的地理學原理。
2.以1998年我國洪水災害為例,試論"人-地關系"之我見。
3.試析1998年長江流域重大洪水災害的成因及今後的減災對策。
4.試析我國風景地貌的旅遊價值(舉例說明)。

北京大學2000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綜合自然地理"與"中國自然地理"

一、 名詞解釋與地理界線:(單、雙題各任選5題,每題3分,共計30分)
1.自然地理環境的空間結構
2。季風氣候區的界線
3.自然區劃
4。內外流域分界線
5.景觀
6。華北地區與相鄰地區的分界線
7.相、限區、地方
8。乾燥度
9.綜合剖面法
10。對馬暖流
11.土地診斷指標
12。三北防護林體系

二、 簡答:(1--3任選2題,4--6任選2題,每題10分,共計40分)
1. 概述不同尺度的地域分異類型
2. 區域研究和類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
3. 舉例說明土地評價的種類(至少3種)
4. 中國地貌的基本特徵及對中國自然環境的影響
5. 舉例說明土壤、植被水平地帶性與垂直地帶性之間的關系
6. 我國沿海的潮汐類型和潮波系統

三、 綜合題:(1--2任選1題,3--4任選1題,每題15分,共計30分)
1. 論述"土地科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體系,以及自然地理工作者在土地科學領域應起的作用
2. 談談你所理解的"可持續發展"要點,試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
3. 就"南水北調"談談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及區域效應
4. 以中國一條旅遊熱線為例,分析其資源結構及環境影響,提出今後的發展方向
北京大學1999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自然地理學基礎

一、 概念解釋(選5題,每題4分共20分)
1. 地球表層
2. 沉積物的主要類型
3. 熱量帶
4. 水位與流量
5. 土壤氧化還原作用
6. 生態因素、生境與處境

二、 簡述題(選4題,每題10分,共40分)
1.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主要特點
2.新構造運動的地貌表現
3.三角洲的類型及其特徵
4.降水類型及其分布規律
5.土壤的基本特點、功能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三、論述題(選2題,每題20分,共40分)
1. 自然地理學在可持續發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大勢及其對農業分布的意義
3. 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北京大學2000年研究生入學考試題
考試科目:自然地理學基礎

一、 概念解釋(每題4分,共20分)
1. 自然地理環境
2. 河流水情要素
3. 濕潤系數
4. 氣團
5. 生物的指示現象

二、 簡述題(每題10分,共40分)
1. 地球的公轉及其地理意義
2. 基岩對地貌形態的影響
3. 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主要特點
4. 流域特徵及其對河流的作用
5. 影響生物的生態因素

三、 論述題(選2題,每題20分,共40分)
1. 柯本的氣候類型及其劃分原則、標准與方法
2. 風化作用類型及其機理
3. 論生態系統的功能

北大2002年自然地理專業,因為年代久遠(呵呵)忘得一干二凈了。(不好意思)不過名詞解釋和簡答都是書上的,記得(不太准確哦)有太陽常數、露點、渦度、ENSO、鋒、田間持水量、徑流模數、系統的特性,等等,總之只要把陳效逑的書背過,考100分以上沒問題,只有最後一道論述題,好象是大氣中碳含量通過幾種方式影響氮循環是書上沒有的,所以還需要看看其他資料。高數北大理科一張卷,不考線代和概率。不過有些難度哦。要聯系的話直接給導師或研究生寫信即可。我覺得北大的老師要比學生禮貌得多。

北大2006自然地理學專業課試題(考場記憶版)
一. 名詞解釋(15*4')
1.大氣環流 2.徑流深度 3.土壤肥力 4.太陽活動 5.相對濕度 6.地轉流 7.氣候 8.岩石圈 9.土壤緩沖效應 10.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11.生物多樣性 12.植物群落演替 13.(忘) 14.(忘) 15.荒漠化
二. 單項選擇(5*4')
有關於enso的 ,剩下的忘記了
三.簡答題(3*10')
1.關於地氣輻射平衡方程,其中Rs, Qs, 和a 的含義及影響因素
2.關於全球水量平衡方程的,陸地和海洋的公式,含義
3.土壤成土因素分析的影響(好像是這樣)
四.論述題(40')共兩題
1.論述全球碳循環的自然過程,近200年來全球CO2含量上升的原因,環境影響和相關對策
2.地球表層系統的功能

關於高數的評論:今年的高等數學有點難度啊,填空7道題56分,選擇4道題24分,計算五題70分。
北京大學1999、2000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城市地理與城市規劃原理
北京大學1999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城市地理與城市規劃原理
一、 名詞解釋(必答,每題5分):
1。低度城市化
2。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圍
3。鄰里單位
4。帶眷系數法
5。都市連綿區
6。港口岸線分配規則
7。城市發展的經濟基礎理論
8。城市公共設施(概念與分類)
二、 必答題(每題15分):
1. 我國城市化水平統計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2. 根據我國城市規劃的任務和內容,論述城市規劃為什麼不是單純的物質實體規劃?
三、選擇回答題(在以下4題中任選2題,每題15分):
1.試論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的一般特徵。
2.分別闡述在以下氣候條件下:(1)全年有兩個風向相反的盛行風向;(2)以靜風為主;(3)盛行風向與河流流向相反;城市工業如何布置才能有效減輕對居住區的污染?
3. 你認為當前對我國城市安全威脅最大的自然災害是什麼?規劃應採取什麼防治措施
4. 目前長江沿岸有不下30個設市城市,請你從上游到下游寫出其中15個沿長江幹流分布的城市名。

北京大學2000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城市地理與城市規劃原理

一、 說明以下名詞的基本內涵:(5 X 8 = 40)
1。鄰里單位
2。容積率
3。建成區
4。城市用地選擇
5。切塊設市
6。過度城市化
7。B/N比
8。World City
二、 問答題(每題20分,任選3題,多選無效)
1。在確定城市性質和人口規模時,為什麼"不能就城市論城市"?(10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採用勞動平衡法預測城市人口規模的難點是什麼?當前如何解決城市人口預測問題?(10分)
2。在實行城市土地有償使用制度的市場化改革後,我國的城市內部結構發生了那些變化?為什麼?
3.航空港(大型機場)規劃布置的基本要求?(10分)你對利用空港周圍地區進行產業開發有何看法?(10分)
4.請你評述我國現行的城市發展方針。

北 京 大 學2004年城市地理與城市規劃原理試卷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回憶版)

一、名詞解釋(5×7=35分)
1.有機疏散理論
2.城市快速道路
3.點軸理論
4.位序—規模法則
5.城市經濟的基礎理論(連續多年出題)
6.城市公共活動中心
7.?????
二、做圖題(1×10=10分)
一個大城市集中與分散相結的空間結構
三、選擇(3×10=30分)
1.計量運動
2.城市化水平是多少
3—10略
四、問答題(5×15=75分,15道題中任選做5道)
1.我國水利建設發展迅速,但是洪澇災害仍然是城市的巨大威脅,為什麼?如欲做城市的防洪規劃,你認為應考慮哪些問題?
2.城市規劃綱要的內容?為什麼在做總體規劃時要先做城市規劃綱要?
3.。。。。。。。。。
4.城鎮化發展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引導房地產健康發展?
5.試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的動力機制(周一星的論文)
6.論述上海、武漢、重慶在地理位置上特點的異同。
7.簡述城鎮化戰略與「三農問題」的關系。
(一般北京大學每年都有一道大題與中央政策有關,所以要注意當年10月11月中央召開的會議。)

北 京 大 學2005年城市地理與城市規劃原理試卷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一、名詞解釋(5×10=50分)
1.城市的門戶位置
2.逆城市化
3.風向
4.城市規模分布規律
5.新城(New Town)
6.泛珠三角
7.區位商
8.城市社區
9.Shopping Mall
10.城市基礎設施
二、選擇(3×10=30分)
主要是城市地理學的概念,以城鎮化的概念的應用與經濟基礎理論為主,也涉及到首位度的概念。
1.以下哪一個學派不屬於二戰後地理學所涌現出來的新流派( )
(A) 區位學派 (B)行為學派
(C)激進馬克思主義學派 (D)區域分布論階段
2.有關城市職能的三要素( )
(A) (B) (C) (D)專業化部門、職能強度、職能規模
3.下列哪種說法是正確的( )
(A)上海是中國的首位城市 (B)西安是陝西的首位城市
(C) (D)
4.我國城市設區的市的行政轄區的基本構成單元最准確的描述是( )
(A)建制市的街道辦事處 (B)建制市的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
(C) (D)
5.位序規模律Pi=P1/rqi→lgP1=lgP1—qlgri ,根據y=a+bx對其進行分析比較( )
(A) (B) (C) (D)
三、做圖題(5×2=10分)
1.做一個大城市用地圖
2.城市公共中心的分級構成和分類構成圖
四、問答題(4×15=60分,5道題中任選做4道)
1.分析中國都市區形成的機制
2.比較珠三角和長三角都市連綿區的特點
3.試論城市的土地屬性與價值
4.試論城市「精明成長(Smart Grouth)」
5.闡述我國城市規劃實施管理的程序與內容

還有很多在http://bbs.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882631

③ 大學 自然地理 的三道簡答題

1.答:
1.針葉林:中國針葉林主要分布在東部濕潤區域的各氣溫帶內,從寒溫帶、溫帶到亞熱帶都有分布,尤其是亞熱帶針葉林有久遠的發展歷史。

2.闊葉林:中國闊葉樹種類非常豐富,將近1000屬之多,為北美東部的三倍,其中喬木2000多種:而材質優良,經濟價值較高的約1000種,許多是特有屬和特有種。

3.灌叢和萌生矮林:中國的灌叢指的是荒漠以外的中生或中旱生灌木所組成的植被,包括各氣候帶高山上和特殊生境下,具有生理性乾旱的灌木所形成的原生灌叢,也包括溫帶乾旱區地下水位較高和半乾旱區易蓄水的沙丘上的原生中旱生灌叢。此外,濕潤區各氣候帶的地帶性森林破壞後的次生灌叢,蔭生矮林也屬於這一類。

4.荒漠和旱生灌叢:中國的荒漠則主屬溫帶的范圍。在中國境內亞熱帶,熱帶局部特殊乾熱生境中,也有類似熱帶荒漠的旱生灌叢。

5. 草原: 中國的草原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東北部的半濕潤、半乾旱地區。從溫帶草原向西南方向延伸到亞熱帶青藏高原中部,則出現大面積的高寒草原,所以中國草原分布的地理位置大體上與太平洋東南季風的來源呈垂直相交的方向。亞熱帶、熱帶稀樹灌木草原僅局部地見於橫斷山脈的狹谷中和海南島海邊,與亞熱帶、熱帶旱生灌叢交錯地組成復合體。所以中國的草原可分為溫帶草原、高寒草原和亞熱帶、熱帶稀樹灌木草原。

6.草甸:草甸是生長在中度濕潤條件下具有中生特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的植 被。它區別於以濕生植物占優勢的草本沼澤和旱生植物占優勢的草原。但它們往往是彼此逐漸過渡的,因而出現了一些與沼澤和草原有關的過渡類型。 形成草甸中度濕潤的條件可歸納為兩類:一類是平原的低窪處和河漫灘,受地下水或夏季浸水的影響,引起土壤的濕潤;另一種是氣候濕潤所形成的,包括濕潤氣候地區森林破壞後次生的草甸和亞高山森林帶以上的高山草甸。草甸可分為溫帶草甸,溫帶、亞熱帶高寒草甸和亞熱帶、熱帶草甸。

7.草本沼澤:草本沼澤是由在長期或周期性積水生境下發育的濕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所組成的;這些草類以莎草科和禾本科等單子葉植物為主,在不同氣候下伴生著不同的蘚類和木本植物。 由於處於積水、土壤缺氧的生境下,沼澤植物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生物生態學特性。例如蘆葦和莎草的根莖發育有通氣組織,苔草和克拉莎等密叢草類因枯葉不斷累積形成草丘,就具有強分櫱力特性以不斷生出新株;沿階草隨著草丘的升高而不斷長出不定根,並能起呼吸作用。 草本沼澤可分為溫帶草本沼澤,高寒草本沼澤和亞熱帶、熱帶草本沼澤。

2.答:我國植被分類的主要依據:
中國植被分類的原則是,植物群落學,或植物群落學-生態學的原則,即主要以植物群落本身特徵作為分類依據。
中國植被植被分類的主要依據:
1、植物種組成:種類組成是一個群落最主要的特徵,決定著其他特徵。有優勢種、特徵種的問題。
2、外貌和結構:外貌和結構相似的群落長存在於環境條件相似的大陸,是外貌分類的主要依據。
3、生態地理特徵:任何植被類型均具有特定的生態幅度和分布范圍,有時生活型和和外貌不一定完全反映現代環境條件,因此分類中不能忽視次特徵。
4、動態特徵:考慮到原生類型(頂極群落)和次生類型(或演替系列類型)

分類原則:
物種間的演化進程與親緣關系
自然分類系統
二、分類單位:
界、門、綱、目、科、屬、種

3.:獨特的胎生苗繁殖、排鹽、保水的葉片、多功能的支持根與呼吸根。

④ 自然地理學試題

一、名詞解釋(25分,每小題5分)

1、溶溝與石芽

溶溝一般長數米至數十米,寬0.05—0.5m,深.15—1.5m,其斷面呈「V」型或「U」型。石芽頂部多呈平滑的形態。溶溝、石芽構成的棋盤格狀地面比較常見,多發育在石灰岩分布區的平緩山麓地帶。

2、徑流系數

同一流域面積、同一時段內徑流深度(R)與降水量(P)的比值稱為徑流系數,以小數或百分數計,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徑流的比例,其餘部分水量則損耗於植物截留、填窪、入滲和蒸發。

3、沙塵暴

沙塵暴是由於強風將地面大量塵沙吹起,使空氣渾濁水平能見度低於1000m的天氣現象。西北地區的人們常根據沙塵暴出現時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稱之為「黑風」。

4、泥漠

泥漠是由粘土物質組成的荒漠。它形成於乾旱區的低窪地帶或封閉盆地的中心,這里是洪流從山區搬來的細粒粘上物質淤積的地方。變干時發生多邊形網狀裂隙,形成龜裂地。

5、地域分異

景觀作為一種系統除具有整體性,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異的規律性。它是指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整個景觀在地表按一定的層次發生分化並按確定的方向發生有規律分布的現象。

二、影響丹霞地貌的形成條件有哪些?(25分)

丹霞地貌是指發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斜的厚層而堅硬的紅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構造運動及間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蝕及崩塌後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頂平、坡陡、麓緩的地貌形態。丹霞地貌的形成條件主要包括:

(1)紅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質基礎,又是最重要的形態特徵。主要指發育於中生代至新生代早第三紀的紅色、紫紅色砂礫岩為主,夾有泥岩、火山碎屑岩等,在流水及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大約在1億年前,山地隆起時,下陷地區形成山間盆地。周圍山上的泥沙碎石被流水帶到盆地內部沉積下來,形成了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及礫岩、砂岩、粉砂岩。由於當時地球上的溫度比較高,盆地內部降水較少,形成一種高溫、干濕季節分明的氣候環境,Fe2O3在沉積物中大量富集,成為赤紅色。直到距今約3Ma以前,形成了一套厚度約數千米粗細相間的紅色沉積地層,地質學上稱為第三系地層。它是一套以河床相為主的洪積、沖積紅色碎屑堆積地層(或以湖盆相為主的河湖相紅色碎屑堆積地斷裂及垂直節理發育。由於近水平岩層間岩性的差異,在陡壁上往往風化或侵蝕形成水平帶狀突起或凹槽,突起一般是堅硬礫岩、沙礫岩層位,較大的突起往往形成狹長平台,生長條帶狀植被帶(草本、灌木、喬木),這種近水平的植被帶在懸崖上有時多層出現。細軟的泥岩、粉砂岩等多形成水平凹槽,較大的凹槽即發育成為岩洞。

(2)構造運動特別是新構造運動是形成丹霞地貌的構造條件。受區域斷裂作用和間歇式的振盪抬升,形成網格狀垂直節理。流水沿節理下切並不斷擴大,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形成高數十米至數百米的赤壁丹崖,組成不同尺度的方山、岩牆、巷谷、石峰、石柱等地貌形態。

(3)氣候對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一些礫石成分為石灰岩、白雲岩和大理岩,分選性差,鈣質鐵質膠結。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由於雨水多,加速流水對岩層裂隙及節理的切割和溶蝕作用,從而形成奇峻秀美的丹霞景觀。半濕潤、半乾旱地區,多以台地和方山類型為主,而谷地多呈峽谷狀。乾旱的西北地區,在暴雨作用下,也可形成多種丹霞景觀類型,由於風力可在岩壁上形成蜂窩狀洞穴。有時在頂層有黃土覆蓋,而被稱為類丹霞地貌類型。

三、簡述祁連山東段的垂直帶譜(26分)

祁連山東段每增高100m,降水量增加28.6mm,年平均氣溫降低0.33°C左右,由此導致了氣候特徵、土壤、水分、植被、動物等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並構成了以下4個不同的自然帶:

(1)冰雪寒凍墊狀植被帶。出現在海拔3800m以上的高寒地帶,降水量>600mm,乾燥度<0.49,年平均氣溫-1℃以下。植株低矮,覆蓋度5%~20%。海拔4000m以上的祁連山峰因能攔截東南季風和西風氣流兩個方向的濕氣流,降雨多,形成「冷龍嶺降水中心」,年降水量達800~1000mm,多以冰雪形態儲存。雪線高度在4400m,冰川末端平均高度4259m,冰川面積64.82km2。

(2)高寒草甸、灌叢草甸、森林灌叢草甸帶。位於海拔2600~3800m之間的中高山地帶。降水量380~560mm,乾燥度0.49~1.5,年平均氣溫-1~2.6℃。其中,3800~3500m為高山草甸植被;3500~3400m為亞高山灌叢草甸帶,3400~2600m為森林灌叢草甸帶。這里是乾旱荒漠區的「綠色水庫」,為水源涵養區,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線」。

(3)山地草原、荒漠草原帶。主要是祁連山淺山區的山間盆地、石質低山,剝蝕丘陵地帶和山前地帶。海拔2300~2600m為山地草原,2000~2300m為荒漠草原。年降水量350~400mm,乾燥度0.8~3.3,平均氣溫-1.0~5.8℃。

(4)山前溫帶礫質荒漠、半荒漠地帶。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000m的低山山地、山前丘陵和沖洪積扇上部的礫質傾斜平原地帶。年平均氣溫5.5~7.2℃,年降水量150~320mm。河流穿過本區時70%以上滲入巨厚的卵石層中,形成「地下儲水庫」。沿河人們引水灌溉開墾,形成山前冷涼灌溉農業區。

四、分析論述題(24分,每小題12分。要求:觀點正確、論據充分、論證過程符合邏輯,綜合運用知識)

1、分析說明如何進行自然區劃

對每一個自然地理區域都可以採用向上而下的劃分或自下而上的結合這兩種自然區劃方法。前者是通過對地域分異各種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單位內從上至下或從大至小揭示其內在的差異,逐級進行劃分。後者是通過連續的組合、聚類,把基層的較簡單的自然地理區域合並成為比較復雜的較高級的地域。前者通常採用地理相關法和主導標志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後者主要在土地類型制圖的基礎上,把地域結構上和發生上有空間聯系的相毗鄰的地域合並起來,成為具有完整地域結構的各個區域。這種方法簡稱類型組合法。

無論採用那種區劃方法,首先都必須注意到地域結構的層次性,即存在不同等級的自然地理區域,確定各地域之間的層次關系,並建立區劃的等級系統。其次,須重視各層次、各區域單位中的地域結構研究,即注意區域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物質和能量運動在空間上的聯系性,以及其發生發展上的共同性。最後,根據上述的區域層次關系和結構上相聯系性質和特點,確定劃區的具體指標和標志,劃出各區域的界線。

4、舉例說明洋流對氣候的影響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以厄爾尼諾現象最為典型。在南美厄瓜多和秘魯沿岸,海水每年都會出 現季節性增暖現象,因為這種現象發生在聖誕節前後,則被當地漁民稱為厄爾尼諾,是「聖嬰」(上帝之子)的意思。現在厄爾尼諾一詞已被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那些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圍持續異常增暖現象。這種現象一般2—7年發生一次,持續時間為半年到一年半。80年代以來,厄爾尼諾發生頻數明顯增加,強度明顯加強,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事件則是本世紀最強的兩次事件。

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當厄爾尼諾發生時,熱帶中、東太平洋海溫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導致了中、東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異常多雨,洪澇災害頻繁;同時使得熱帶西太平洋降水減少,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一帶發生嚴重乾旱。它還會通過大氣環流的作用,影響到中高緯度地區,甚至給全球氣候帶來異常。因此,厄爾尼諾還常常引起非洲東南部和巴西東北部的乾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國北部暖冬以及美國南部冬季暖濕多雨;它與日本及我國東北的夏季低溫、日本和我國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關性。此外,厄爾尼諾常常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熱帶風暴生成,但使得東北太平洋颶風增加。

⑤ 誰有伍光和版自然地理學期末試題

我們大一學過,但是每個老師出題不一樣啊!

⑥ 大學 自然地理 的幾道選擇題

1A,2D,3B,4B,5D.6B,7C,8B,17C,18B,19A,20B,21B,22B,23A,24D

⑦ 求河北工程大學自然地理學試卷

Sorry. I don't have one. Thanks.

⑧ 大學普通地理學期末考試考什麼,考常識就能過還是需要背很多東西呀

大學普通地理學期末考試考什麼,
考常識就能過還是需要背很多東西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