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東南亞教學反思
❶ 地理 七年級 下冊 東南亞 講了什麼 拜託啊!!!
東南亞
1. 東南亞在亞洲的東南部,包括 中南 半島和 馬來 群島(世界最大的群島)兩大部分
2. 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印度 洋與太平洋之間的「十字路口」。 陸上鄰國:中國,印度,孟加拉國,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 歐 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稱為「海上生命線」。
3.右圖中大洲:A 亞洲 B 非洲C 大洋洲;大洋:D 印度洋 E 太平洋 在圖中用H表示南海、填出連接DE的海峽。
東南亞包括F 中南 半島和 G 馬來 群島。
4. 有一船隻從中國的沿海出發到歐洲去,途中要經過 太平洋、馬六甲海峽、印度洋,再經 蘇伊士運河進入 地中海,最後到達大西洋。
5.馬來群島的氣候以 熱帶雨林為主,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特點是終年高溫 ,有 旱雨季之分。
6.東南亞主要的糧食作物: 水稻 。是世界上 橡膠 、 椰子、 蕉麻 、棕油 的最大產地。
熱帶經濟作物生產狀況 國家
世界最大的橡膠生產國 泰國
世界最大的蕉麻生產國 菲律賓
世界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印度尼西亞
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 馬來西亞
世界最大的椰子出口國 菲律賓
①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最大的橡膠生產國
② 菲律賓 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
③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最大的 椰子生產國 ④ 馬來西亞 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
7.東南亞的中南半島的地形分布特點: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山脈由北向南延伸,河流由北向南流。其中 湄公河是流經東南亞國家最多的河流,在中國叫作瀾滄江。
8. 東南亞共有11個國家,其中與中國陸地接壤的是:緬甸、寮國、越南;惟一的內陸國是寮國;島國有(1)印度尼西亞(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被稱作「千島之國」),(2)新加坡(有花園城市之稱),(3)菲律賓;
9. 東南亞是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其中新加坡 華人比重最高。
10.主要旅遊勝地:緬甸仰光的大金塔, 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柬埔寨的吳哥窟,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越南的 下龍灣,花園城市 新加坡 。
11、氣候:*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特徵 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 全年高溫,分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12.為什麼東南亞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
答:原因:水稻是一種高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並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地制宜的必然條件。)
13.為什麼中南半島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答:原因:A.河流沿岸地形平坦,為城市提供建設用地;B.河流是水運通道,對外交通便捷;C.為城市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充足水源;D.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E.環境優美;
首都城市名稱 附近大河名稱 所在國家名稱
河內 紅河 越南
金邊 湄公河 柬埔寨
萬象 湄公河 寮國
曼谷 湄南河 泰國
內比都、仰光 伊洛瓦底江 緬甸
❷ 初中地理 關於東南亞
加工出口業為主,因為東南亞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噢,這一點和中國有些相近內的,但是中國的生活水平提容高了,自然工資要上去了。。。而事實上,國際上,已經有一些公司,開始逐步開拓東南亞的勞動力市場了。
其次,東南亞的旅遊業也是相當發達的,很多地方以旅遊業作為產業支柱。因為這兒有豐富的熱帶風景旅遊資源。
轉口貿易也有,占據一定份額,但是不是每個國家都將其作為重要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口貿易一般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會常見。
❸ 晉教版七年級地理教學下冊第一章教學反思
1、初步培養學生對地理的探索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從而使學生注意身邊的地理版知識權、動態的地理知識、發展中的地理知識。
2、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
3、理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地理知識解釋、解決日常生活、經濟建設、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問題。
4、使學生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認識到地理知識就在大家身邊,學習地理知識,能增強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懂得學習地理的認識到地圖對於地理學習的重要性。 聯系身邊的現象來了解地理事物認識
❹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學反思怎麼寫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版案(教學權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❺ 7年級地理——東南亞有關資料
東南亞總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和東帝汶,其中東帝汶是經全民公決後,於2002年5月20日從印尼獨立出來的,是東南亞最年輕的國家。
東南亞總面積44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3億,大部分為黃種人,包括有屬於漢藏語系、印地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的多個民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有爪哇族、京族(越族)、泰族、緬族、老族、高棉族、蘇祿族等。華僑、華人約3000萬人,是世界華僑、華人最集中,人數最多的地區之一。新加坡的華人比例佔70%以上,其次是馬來西亞,約佔30%。東南亞人口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於沿海平原、大河兩岸平原、河口三角地區和島嶼,雨林地帶則人口稀少。
東南亞國家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印尼,其陸地面積約有190.4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1億,是東南亞名副其實的大國,人口居世界第四位,僅次於中國、印度和美國;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新加坡,一個國家就是一座城市,其面積僅600多平方公里,架車一天可以跑遍全國。新加坡雖然面積是最小的,但人口卻約有400萬,比擁有5767平方公裡面積的汶萊要多的多。汶萊只有30多萬人,是東南亞人口最少的國家。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方位:東經93°~141.5°,北緯25°~南緯10°,跨越赤道,大部分為熱帶地區,北接中國大陸,南望澳大利亞,東瀕太平洋,西臨印度洋,並與孟加拉、印度相毗鄰。東南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連接三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長約900公里,最窄處僅37公里,是東北亞經東南亞通往歐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線和必經通道,歷來為兵家和商人必爭之地。
東南亞地理歸納起來有兩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熱」。「熱」就是熱帶。東南亞所處的緯度比較低,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赤道的附近,四季如夏,終年炎熱,常年氣溫在25℃~30℃。最冷月和最熱月的溫差很小,在赤道附近不足2℃。一天24小時內的日夜溫差要比一年的溫差大得多。
二是「海」。除寮國外,東南亞國家都是沿海國家或島國。印尼是「萬島之國」,有1萬多個島嶼。菲律賓是「千島之國」,有7000多個島嶼。汶萊則位於加里曼丹島的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地區。
全長4400多公里的湄公河,不僅是東南亞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國際河流之一。它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從越南入海,流經國家的數量僅次於歐洲多瑙河。
馬來西亞,顯然由於半島的地理位置,走私和假煙是個大問題,據馬來西亞煙草製造商聯合會說,2002年佔到總共卷煙市場的21%。政府在2002年9月提出的預算中沒有提高煙草稅,製造商們對營銷遵照「國際煙製品營銷標准」進行自律。
泰國,去年泰國政府撤銷了對泰國煙草專賣(TTM)的私有化計劃,政府認為還是自己控制好。2月初據報導TTM計劃投資160億銖(1銖=0.02美元)建一新廠年產400億支卷煙,以取代總產量為260億支的兩個老廠。今年初公共衛生部開始起草法規要求煙盒上放大健康警示並包括清晰的吸煙者患病的肺部和心臟圖形。
菲律賓,菲莫公司在St. Tomas的新廠2002年11月投產,年產400億支卷煙用於供應本地市場,其萬寶路佔16.1%市場份額,占第三位,次於福川的Hope和日本煙草國際的雲斯登。今年7月之前,煙盒的正反面都將有健康警語。據報導,議會可能提出增稅的議案。
越南,卷煙生產是國家專賣的,國際品牌由國營煙廠製造,2001年8月政府批准英美煙草和Vinataba合資,其煙葉發展超過預期,2002年英美購買並出口了2200噸,2003年的目標是4500噸。再過幾個月將在Dong Nai建一個制絲廠可以減少越南對進口煙絲的依賴。
新加坡仍是發展中國家
新加坡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很高。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原定自今年起將它定為發達國家。但新加坡政府多次致函該組織,稱其被列入發達國家「時機尚不成熟」,要求該組織對此予以澄清。今年1月中旬,經合組織將新加坡改定為「較發達的發展中國家」。
新加坡總理吳作棟1月21日在武裝部隊軍訓學院主持結業儀式時說,新加坡的成就「並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繁榮突然崩潰的可能性永遠不能排除」。新加坡領導人的憂思來自幾方面。
新加坡勞動力少,勞動力價格又扶搖直上,曾在新加坡經濟起飛中發揮過作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前景十分暗淡,將這類企業轉移到國外刻不容緩。
新加坡國內市場狹小。隨著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以及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日益明顯,新加坡在國際市場遇到的挑戰也在加大。
與發達國家相比,新加坡在勞動力素質、科技水平等方面還有很大差距。要真正步入發達國家行列,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馬來西亞天然橡膠出口量已不佔世界首位
馬來西亞天然橡膠產量和出口量曾長期居世界首位。但自1991年起,它失去了「橡膠第一生產大國」的地位。此後多年產量退居世界第三,次於泰國和印尼。1993年天然橡膠出口量也落後於這兩個國家。
1877年第一批巴西三葉橡膠樹苗引進馬來亞。由於馬來亞的優越地理位置,便利的對外交通,和國際市場的聯系比具有類似氣候條件的國家有顯著優勢,自1912年起,天然橡膠產量長期居世界首位,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以後一段時期曾被印尼超過。1958年起又重居世界首位。
80年代末,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橡膠業全面滑坡,原因有多方面。石油價格猛跌,大大增強了合成橡膠的競爭力,導致天然橡膠供過於求,價格下跌。隨著馬來西亞踏上「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門檻,勞動力成本提高,平均工資比泰國和印尼高1/3至1倍,這對屬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橡膠種植不利。外資在馬來西亞經營的方向由天然橡膠轉向油棕、可可等更有利可圖的作物。馬來西亞政府也極力推進棕櫚業的發展。因為如經營得好,1英畝棕櫚園的收入相當於30英畝橡膠園的收入。
馬來西亞已失去「錫王國」桂冠
馬來西亞錫礦儲量非常豐富,錫礦原生於中央山地花崗岩侵入體的接觸帶,經風化剝蝕,由河流搬運至下游,在山麓地帶形成富集砂礦;品位雖不很高,但規模大,礦層厚,易開采,分布相對集中,其它社會經濟條件配合較好,因此比世界其它產錫國一向有明顯優勢。19世紀末以來,錫產量和出口量長期居世界首位。
近年來,由於鋁的競爭等原因,世界市場對錫的需求減少,價格下跌。此外,長時期大強度開采,資源漸趨枯竭。隨著生產向比較分散且品位較低的礦區轉移,馬來西亞對其它產錫國的優勢逐漸喪失。加上馬來西亞勞務費用和土地租賃價格高,采錫成本已高出印尼等國,因而錫產量大幅度下降,自1988年起失去「錫王國」桂冠。其產量先是落後於巴西和印尼,居世界第三位,後來退居第4,1994年又退居第6,落後於中國、印尼、秘魯、巴西和澳大利亞。
附帶說一下,巴西由於70年代在亞馬孫地區發現了大錫礦,錫礦生產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生產效率高,成本低,錫礦質量好,但產生環境問題。為保護環境,部分錫礦區被封閉,故自1990年產量有所下降。
1994年馬來西亞錫產量僅6500噸,而印尼為3萬噸,難道馬來西亞還是東南亞出口錫最多的國家嗎?
汶萊和印尼同是東南亞出口石油最多的國家嗎?
1995年印尼石油產量6645萬噸,大部分供出口。而汶萊該年產量僅795萬噸,即使全出口,也與印尼的出口量相距甚遠。
詳細資料請參考這個網站,我教學時用的資料:http://www.dhxx.net.cn/zxzr/source/czdl/index-23.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