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地理學
㈠ 李白的出生地有哪些爭議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李白的出生地持有不同的意見。本世紀學界對李白出生地的看法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生於蜀中
在李白生地的諸說中,此說出現最早。它最早是由明代文學家楊慎提出來的,清人王琦支持此說。上世紀初,黃錫珪在其《李太白年譜》中同意王琦提出的「神龍」為「神功」之訛的說法,認為到武後時,李家子孫已還內地,於蜀之綿州昌隆縣內的清廉鄉安家,李白也當生於此地。此說後來得到了一些學者的響應,戚維翰的《李白研究》、蘇仲翔的《李杜詩選·導言》、復旦大學中文系選注的《李白詩選·前言》、王伯祥的《增訂李太白年譜》、胥樹人的《李白和他的詩歌》、裴斐的《評李白出生碎葉說兼及其籍貫問題》都沿用此說。同時,蔣志、郭興龍、丁稚鴻、丁穎、劉術雲等專家也主張此說。
生於西域
1926年5月10日,李宜琛在《晨報副刊》上發表了《李白的籍貫和生地》一文,通過對李白生卒年的考訂,認為「李白不生於四川,而生於被流放(竄)的地方」,也即李家被流放的西域碎葉。九年以後,清華大學國學泰斗陳寅恪先生又發表了《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一文,認為李白是生在西域的「咀邏私城」,在他五歲的時候,由他的父親帶回到巴西郡(綿州)的。一年之後,《逸經》上先後發表了三篇涉及到李白出生地問題的文章,即胡懷琛的《李太白的國籍問題》、《李太白通突厥文及其它》、幽谷的《李太白,中國人乎?突厥人乎?》,它們都肯定李白生於西域。其中胡懷琛文在引《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後說:「李白先世所流寓的地方,疑是在咀邏私城南面十餘里的地方」,即素葉(今中亞碎葉)之西八百五十里。此說後來得到了相當多學者的贊同,如李長之的《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詹鍈的《李白家世考異》,《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俞平伯的《李白的姓氏籍貫種族的問題》、張書城的《李白先世流放焉耆碎葉》,《李白家世之謎》、李從軍的《李白出生地考異》、日本學者松浦久友《李白的客寓意識及其詩思——李白評傳》等。其中,張書城、李從軍文都專門針對郭沫若提出的李白生於中亞碎葉說,對西域碎葉說進行了補充論證。他們通過對李序、范碑中「條支」、「碎葉」地望的考異,得出李白出生於鄰近鄯善郡的焉耆碎葉,即今新疆境內博斯騰湖畔的庫爾勒和焉耆回族自治縣一帶。而鍾興麒的《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位置新探》則認為李白的出生地碎葉既不在中亞的巴爾喀什湖,也不在焉耆,而是在今哈密附近的三堡。
生於中亞碎葉
此說是中科院院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中提出的。他認為碎葉在唐代有兩處,一為中亞碎葉,一為焉耆碎葉,焉耆築於高宗調露元年,而《碑文》標明是「隋末」,故李白的生地是中亞碎葉,而非焉耆碎葉。郭沫若此說得到了一些學者的響應。如余恕誠的《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的又一確證》、殷孟倫在《試論唐代碎葉城的地理位置》、周春生的《李白與碎葉》、陳化新的《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補說》、朱方《唐代「條支」地望質疑》都贊成李白生於中亞碎葉的說法,有的對此說的一些細節錯誤作了修正,如《江漢論壇》1981年第1期發表的耿元瑞的《李白家世問題郭說辨疑》,除了指出郭沫若說的條支的地望不準確之外,還考證了碎葉城的地理應是蘇聯托克馬克之西、伏龍芝東的坎特。此後出版的一些李白研究著作、文學史著作也紛紛採用此說。如瞿兌園、朱金誠的《李白集校注》、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王運熙、李寶均的《李白》、劉憶萱、管士光的《李白新論》、喬象鍾、陳鐵民主編的《唐代文學史》上冊等。
生於其他地方
除上述三說,人們對李白的出生地還有其他一些說法。
如吳汝濱的《李白》認為「李白生於隴西,長於蜀,客居於山東」。
劉友竹《李白的出生地是條支》則認為李白生於「條支」,而唐代「條支」的地望「在今阿富汗中都一帶,其治所就是昔之鶴悉那,今之加茲尼」,稍後發表的康懷遠的《對〈李白的生地是「條支」〉的一點補充》也完全同意這種觀點,並為之進行補正。
而劉開揚的《李白在蜀中的生活和詩歌創作》中則認為李白《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中稱「奔流咸秦,因官寓家」乃指長安,由此推論李白生於長安。
㈡ 詩人李白曾說過一句話:「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你能利用你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這種現象
由於地球是個球體,當詩人站在海邊送別友人時,友人的帆船向遠方駛去,船身先消失,桅桿後消失,最後只看到天和海相接了。 |
㈢ 李白學習了哪些本領
李白不僅在詩書抄方面成就匪淺,學識淵博的他在諸多方便都有著卓越的成績。他曾拜師學習縱橫之術,了解儒、道、兵、法諸家思想,並且跟著師傅學習劍術,可謂是文武雙修。再者唐朝是一個崇尚武術的年代,父親也十分器重李白,常常教導他學習武術,聰穎的他最終也成為了一名武林高手。學習認真執著的他甚至還與一幫少年們組織過一個俠客組織,在鄉里鋤強扶弱,一展俠士的風采。
㈣ 李白是一個什麼學家
解答如下:
李白是一個文學家。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㈤ 唐代詩人李白曾游三峽,寫下了傳誦千古的詩篇:早發白帝城,請仔細揣摩,詩人和地理學家筆下的三峽有何不同
詩人喜歡浪漫,寫詩也講究詩意,多有誇張的成分。地理學家要求精確,需要用寫實的手法。
㈥ 詩人李白和地理學家酈道元筆下的三峽有什麼不同
心境不同抄
酈道元之三峽哀,語境襲凄涼。
李白的詩寫在大赦之期,在放逐夜郎途中突然被賜金放還,心情歡愉,所以感覺輕快。
從「猿」可以看出兩人之不同。
酈道元「哀猿婉轉」,傷感至極
李白卻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心情舒暢
其次
酈道元的三峽源自《水經注》,是為《水經》做的注釋,地理價值高,主要寫景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主要寫情,突出自己的感受
㈦ 李白出生在什麼地方我好像記得有個名人考證好像不是在中國來
本文所論述的這三個問題,均屬於李白家世生平的范疇。從近幾十年,特別是1994年兗州國際李白討論會關於對李白家世生平研究的實踐中。客觀上向我們提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顥,就是研究李白家世生平的命題立論,必須掌握以李白自述為前提的原則。換句話說,凡不符合李白自述原則的,特別是與李白自述原則相抵牾的說法,不管來自任何人,也不管任何碑傳,都不能作為命題立論的根據。只有堅持這一原則,才能保證李白家世生平研究的科學性、嚴肅性。否則,就很有可能誤入亂說的歧途,甚至陷入詭辯的泥坑。這是本文對研究李白家世生平所總結的一條經驗教訓,也是本文論述李白籍貫出生地及家庭出身問題所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 一、關於李白的籍貫問題。從李白本人的詩文自述中得知,他有三種說法的籍貫,即祖籍、原籍和客籍。對祖籍隴西成記,客籍山東任城,這是早已明確的問題,於此不贅。關於原籍四川江油,原本也沒有什麼疑義。然從對李白的出生地發生爭議後,對他原籍的看法,自然也會發生影響,因為籍貫是指祖居地和出生地而言。本文只在這方面補充一點新的看法。
李白在《上安州裴長使書》中對他的世居地有一段比較系統概括的自述,雲:「白本家金陵(王琦註:金城之誤),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長江漢。」這段文字是說他東晉時代的先祖,涼武昭王李皓所建立的西涼國,被北涼沮渠蒙遜滅掉以後,其李白先祖一族子孫,又因做官而寓家於咸秦。「少長江漢」是說他在江漢長大。在這段文字中,「奔流咸秦」與「少長江漢」緊緊相接,其間並未說再移居他地的問題。其實李白涉及他籍貫的自述,除此以外,也只有「白隴西布衣」、「本家隴西人」兩種說法了.「隴西」、「金城」,其地望均為甘肅,這些地名,無疑都是反映他未「遭難」之前的遠祖的籍貫。「咸秦」、「江漢」則是反映李白先祖「遭難」以後至他的少年時代世居的地名了。我們知道,同一個籍貫(家的所在地),可以用多種地名來反映。如李白的一個任城之家,就使用了「東魯、「魯中」、「沙丘旁」、「汶陽川」、「魯門東」等五個地名。那麼此處的「咸秦」和「江漢」究竟是反映的一個家還是先後兩個家呢?這要以「咸秦」和「江漢」這兩個地名含概的地域范圍判斷。「咸秦」這個地名,不是法定的真實地名。從字面上看,它是以咸陽和秦兩個現實的地名為基礎,概括(或者說虛構)而成的。李白在其詩中如此使用概括的地名多矣。如「我欲因之夢吳越」的「吳越」、「流落楚漢」的「楚漢」、「燕趙多壯士」的「燕趙」、「鄒魯多鴻儒」的「鄒魯」、「笛聲喧沔鄂」中的「沔鄂」、「高卧沙丘城」中的「沙丘城」、「遨遊盛宛洛」中的「宛洛」、「誓欲清幽燕」中的「幽燕」、「降夕叛幽薊城」的「幽薊城」、「瀟條徐泗空」的「徐泗」、「剖竹商洛間」的「商洛」、「鄢郢翻掃盪」等等。此兩個不同的地名一經概括合稱,就成了一個新的地名概念,這個新的地名,不但含概的范圍發生了變化,而性質也發了變化。「咸秦」這一地名,在李白的這段自述中,其性質只能是反映李白「奔流」後的先祖寓家地的一種現象。既不能把它規定為某一個真實的法定地名,更不能把它與李白先祖的「家」混為一談。就如杜甫《別蔡十四》詩中「扶櫬歸咸秦」是反映郭英義的歸葬之地,高適《答侯少府》詩中「赫赫三伏時十日到咸秦」是反映高適奉詔授職之地,其地雖然明顯的是在長安,但只能說長安在咸秦,而不能說長安就是咸秦。「咸秦」既然含概了咸陽和秦兩個地名所轄的范圍,那麼這個范圍究竟區域多大呢。按「咸陽」、秦之國都,漢唐之長安。秦地是那裡呢?按《漢書地理志》:「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農故關以西,京兆、扶風、馮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隴西。南有巴蜀、廣漢、犍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柯、越?、益州皆宜屬焉」。「約相當於今日的陝西、甘肅、寧夏、四川和貴州的西北部地區,這應是咸秦的地域范圍。也就是說,李白「奔流」後的先祖,就寓家在這一地區的范圍之內。江漢,是李白少年成長的地方。江漢也不是法定的地名。按李白《永王東巡歌其一》:「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成雁鶩池。」和《其十》:「帝寵賢王入楚關,掃清江漢始應還」等所說的江漢,未必是指的長江漢水流域或荊楚之江漢。因為當時安史叛軍所騷擾的地區,只限於河北、河東、河南、關內、淮南諸道,並未有涉及長江、漢水流域諸州。所以說「掃清江漢」一句與時事不切,疑此江漢另有所指。杜甫是公認的最能反映現實的詩人,他在蜀中之成都、梓州(今三台)、閬州(今閬中)所寫的《憶昔其二》:「周宣中興望我皇,淚灑江漢身衰疾」、《貽華陽楊柳少府》:「我裹卧江漢,但愧識璠玙」、《贈左僕射鄭公嚴武》:「飛帆出江漢,孤舟轉荊衡」、《客舊館》:「無由出江漢,愁緒日冥冥」、《奉寄章十侍御》:「朝覲從容問幽仄,勿雲江漢有垂綸」《送李卿曄》:「暮春巴蜀僻,春風江漢清」、《聞故房相公靈櫬自閬州啟殯歸葬東都有作二首其一》:「風塵終不解,江漢忽同流」、《到村》:「蓄積思江漢,疏頑惑町畦」等等詩句,均稱這一地區為江漢。此一地區恰是巴西之地。仇兆鰲《杜詩詳注》中雲:「巴西,則綿漢也。」此則可知,杜詩中的江漢,就是指的巴西。約相當於今日的成都、綿陽、南充地區。這或許也就是李白所說的江漢了。唐人稱巴西為江漢,本文認為起碼有以下兩個理由,第一,此地是漢族人早期活動的中心地區之一。據臧勵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漢族」條說:漢族「最初根據地當在昆侖山,五千年前,沿河源東下居於內地之西部及北部。自黃帝戰勝苗族,勢力擴大…掩有中國全部。」巴西是最接近昆侖山的西部內地,自然是漢族人最早內移活動的中心地區,所以此地也就很自然以「漢」字而命名了。自秦歷漢迄唐,又都先後在這一地區的三台、梓潼、德陽、綿陽等地置漢州、廣漢郡等。第二,這一地區的嘉陵江水系(包括白水江、涪江),早就稱為漢江(又稱西漢江)。故此,人們將此漢族人早期活動的地區和漢江流域,稱之為江漢了。
㈧ 李白是一個什麼學家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回是唐代偉大的浪答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㈨ 李白按現在的地理位置來劃分屬於哪國人
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在現在甘肅秦安東)。他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專西域的碎葉,位於今日屬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貝加爾湖附近地區,如果按現在的地理位置來劃分是俄羅斯人了。
不過那時候個地方是屬於唐朝的疆土范圍,因此准確的說李白是唐朝人,唐朝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王朝。
㈩ 李白的故鄉
離貝加爾湖十萬八千里:李白出生於碎葉城(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東,曾經是西遼的首都);貝加爾湖在俄羅斯南部,靠近蒙古;你要說的是巴爾喀什湖吧!
以下是<<唐之韻>>解說詞:
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據記載,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在今天吉爾吉斯坦北部,大約五歲時才遷到這里。他父親叫李客。「客」可能是對外來人的稱呼,表明他們不是當地人。據李白自己說,年輕時漫遊揚州一帶,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餘萬」(《上安州裴長史書》)。後人據此推斷,他父親應當是個腰纏萬貫的大商人。李白生在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從開始懂事的時候起就呼吸著這青山綠水的芬芳。他的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種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應當說就是這「蜀江水碧蜀山青」的自然風光熏陶出來的。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李白的出生地持有不同的意見。本世紀學界對李白出生地的看法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蜀中說在李白生地的諸說中,此說出現最早。它最先是由明代楊慎提出來的,清人王琦也對此說持首肯態度。本世紀初,黃錫珪在其《李太白年譜》中同意王琦提出的"神龍"為"神功"之訛的說法,認為到武後時,李家子孫已還內地,於蜀之綿州彰明縣內之青蓮鄉安家,李白也當生於此地。此說後來得到了一些學者的響應,戚維翰的《李白研究》、蘇仲翔的《李杜詩選·導言》、復旦大學中文系選注的《李白詩選·前言》、王伯祥的《增訂李太白年譜》、胥樹人的《李白和他的詩歌》、裴斐的《評李白出生碎葉說兼及其籍貫問題》都沿用此說。
西域說李宜琛在1926年5月10日的《晨報副刊》上發表了《李白的籍貫和生地》一文,通過對李白生卒年的考訂,認為"李白不生於四川,而生於被流放(竄)的地方",也即李家被流放的西域碎葉。九年以後,陳寅恪又發表了《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一文,認為李白是生在西域的"咀邏私城",在他五歲的時候,由他的父親帶回到巴西的。一年之後,《逸經》上先後發表了三篇涉及到李白出生地問題的文章,即胡懷琛的《李太白的國籍問題》、《李太白通突厥文及其它》、幽谷的《李太白――中國人乎?突厥人乎?》,它們都肯定李白生於西域。其中胡懷琛文在引《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後說:"李白先世所流寓的地方,疑是在咀邏私城南面十餘里的地方",即素葉(今中亞碎葉)之西八百五十里。此說後來得到了相當多學者的贊同,如李長之的《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詹鍈的《李白家世考異》、俞平伯的《李白的姓氏籍貫種族的問題》、張書城的《李白先世流放焉耆碎葉》、李從軍的《李白出生地考異》等。其中,張書城、李從軍文都專門針對郭沫若提出的李白生於中亞碎葉說,對西域碎葉說進行了補充論證。他們通過對李序、范碑中"條支"、"碎葉"地望的考異,得出李白出生於鄰近鄯善郡的焉耆碎葉,即今新疆境內博斯騰湖畔的庫爾勒和焉耆回族自治縣一帶。而鍾興麒的《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位置新探》則認為李白的出生地碎葉既不在中亞的巴爾喀什湖,也不在焉耆,而是在今哈密附近的三堡。
中亞碎葉說此說是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中提出的。他認為碎葉在唐代有兩處,一為中亞碎葉,一為焉耆碎葉,焉耆築於高宗調露元年,而《碑文》標明是"隋末",故李白的生地是中亞碎葉,而非焉耆碎葉。郭沫若此說得到了一些學者的響應。如余恕誠的《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的又一確證》、殷孟倫在《試論唐代碎葉城的地理位置》、周春生的《李白與碎葉》、陳化新的《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補說》、朱方《唐代"條支"地望質疑》都贊成李白生於中亞碎葉的說法,有的對此說的一些細節錯誤作了修正,如《江漢論壇》1981年第1期發表的耿元瑞的《李白家世問題郭說辨疑》,除了指出郭沫若說的條支的地望不準確之外,還考證了碎葉城的地理應是蘇聯托克馬克之西、伏龍芝東的坎特。此後出版的一些李白研究著作、文學史著作也紛紛採用此說。如王運熙、李寶均的《李白》、劉憶萱、管士光的《李白新論》、喬象鍾、陳鐵民主編的《唐代文學史》上冊等。
其他說法除上述三說,人們對李白的出生地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如吳汝濱的《李白》認為"李白生於隴西,長於蜀,客居於山東"。劉友竹《李白的出生地是條支》則認為李白生於"條支",而唐代"條支"的地望"在今阿富汗中都一帶,其治所就是昔之鶴悉那,今之加茲尼",稍後發表的康懷遠的《對〈李白的生地是"條支"〉的一點補充》也完全同意這種觀點,並為之進行補正。而劉開揚的《李白在蜀中的生活和詩歌創作》中則認為李白《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中稱"奔流咸秦,因官寓家"乃指長安,由此推論李白生於長安。
二、家世問題
和生地問題一樣,學界對於李白的家世問題也是見仁見智,各呈異說:
唐室宗親此說來源甚早,李白本人在詩中就說過自己是唐宗室,范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銘序》和《新唐書·李白傳》也都認為李白是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本世紀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孫楷第、麥朝樞、王文才、李從軍等人。孫楷第在《唐宗室與李白》一文中指出,雖然范傳正和《新唐書》說李白是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明顯有誤,但是李白確實與唐室諸王同宗,李白先人徙西域是因坐楊、豫、博黨得罪。麥朝樞的《關於"李白的姓氏籍貫種族問題"》和王文才的《李白家世探微》也認為李白確系李暠之後,王文且指出李白先世與隋末唐初的割據勢力李軌同屬隴西姑臧大房,或許曾捲入李軌與李淵的斗爭,並因此而遠遁。李從軍的《李白家世考索》也完全同意李白為唐宗室的觀點,但他認為李白先人(當是祖父)為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謀迎中宗的唐宗室十二人之一,事敗被殺,李白的父親流雟州,而後又由配流之地外逃至西域的。九十年代以後,仍有一些學者撰文認為李白系唐室宗親或為唐宗室,如劉伯涵的《李白先世新探》、徐本立的《李白為李淵五世孫考》、《〈李白為李淵五世孫〉補證》等。
胡人此說起於陳寅恪。他在《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中指出,在當時"一元非漢姓之家,忽來從西域,自稱其先世於隋末由中國謫居於西突厥舊疆之內,實為一必不可能之事","則其人之本為西域胡人,絕無疑義矣。"此說後來的支持者有詹鍈,他在《李白家世考異》中認為,"白之家世或本商胡,入蜀之後,以多貲漸成豪族"。近來日本學者松浦友久也持此說。他在《李白的出生地及家世》一文中通過對各種說法的逐一考辨,最終認為李白出生於西域異族家庭,至於屬於什麼民族,仍然難以斷定,"恐怕應當看作是與漢族同一個系統的蒙古族,或者至少是以此為基礎的混血的異族出身吧!"
胡化之漢人胡懷琛在《李太白的國籍問題》中指出,李白的先世曾寓居在呾邏私城的南面十餘里,是突厥化的中國人。後來,幽谷在《李太白與宗教》、《李太白――中國人乎?突厥人乎?》中也都認為李白先世謫居西域太久,以致太白之父已成突厥化之漢人。俞平伯的《李白的姓氏籍貫種族的問題》也認為,李白自認為是中國人這一點不應該錯,只不過因為他家久住西域,所以胡化程度很深罷了。他家原來姓什麼不知道,卻不姓李。周勛初的《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斷》則通過對李白家人名字及其他行為的考察,認為李白出身於一個由西域遷來的受胡族文化影響很深的家庭,但不是純粹的胡人。
富商之家此說是受陳寅恪的"胡人"說影響而形成的新說。詹鍈在《李白家世考異》中就認為李白家為"商胡",王瑤的《李白》也根據種種跡象斷定李白父親"可能是一個大商人"。後來,麥朝樞的《李白的經濟來源》更認為李白和他的父親都是販運銅鐵的商人而李白則"兼涉采冶"之業。而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也認為,李白既不是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也不是西域胡人,而是一個商人地主。但是,郭沫若不同意李白本人也在經商的說法,他認為:不是李白本人,而是他至少有一兄一弟在長江沿岸的重要碼頭上經商。
李廣之後此說也是從李白的自述而起的。但本世紀中持此說的學者不多,只有張書城。張書城在《李白家世之迷》中認為,李白的遠祖如其自述是漢將軍李廣(並推出白為廣二十五世孫),但數到九世祖時,卻不是涼武昭王李暠。李白的世系,在李廣之後,是李廣之孫、投降了匈奴的漢騎都尉李陵。因為李陵的不光彩身分,李白詩中隱瞞了這一點。李陵在蒙古草原上的後裔,後來加入鮮卑部,四世紀末,又隨鮮卑拓跋部南下入塞。在北魏、西魏、北周歷代,這個李姓家族政治上都很顯赫。但到隋末,隋煬帝因忌李氏門族之盛,製造了一個大冤案,一舉殺李渾、李敏、李善衡等一族三十二人,其餘不論老幼,"皆徙邊徼",就是西域,具體指隋煬帝大業五年開發的西域吐谷渾故地,即今青海至羅布泊一帶。李門大冤案中倖存的老幼即被徙於此,其中並有一房可能流寓到碎葉,即為李白的五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