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教學中經常用一些示意圖來表示地理現象的發生與變化.下列四圖中能夠正確表示地理現象發生與變化的是
A、①冷氣團位於鋒面的下方,暖氣團位於鋒面的上方,錯誤;②夜晚,陸專地降溫快,氣屬流下沉,海洋氣流上升,錯誤.故不符合題意;
B、③沙丘的迎風坡比較緩,背風坡比較陡,正確;④7月,北半球陸地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南半球陸地等溫線向低緯凸出,正確.故正確;
C、②夜晚,陸地降溫快,氣流下沉,海洋氣流上升,錯誤;③沙丘的迎風坡比較緩,背風坡比較陡,正確.故不符合題意;
D、①冷氣團位於鋒面的下方,暖氣團位於鋒面的上方,錯誤;④7月,北半球陸地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南半球陸地等溫線向低緯凸出,正確.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B.
㈡ 如何用好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圖示」法
地圖是記錄和傳遞地理信息的工具,它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也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語言。地圖中包藏了眾多的知識點,許多地理特點規律都可通過觀察、分析地圖得出。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這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它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廣泛,最實用的教具。如果教學中地圖運用得好,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會學生通過閱讀地圖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地理教學中如何進行地圖教學?,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地圖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地圖的積極性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發展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但是學生的興趣不是天生的。在學習地理課以前,學生對地圖有一些的認識和了解。七年級學生對地圖很好奇,如果不加以引導就很快消失了。老師要引導他們,促使他們喜愛地圖,對地圖產生興趣,因此老師應適時提出一些能激發學生閱讀地圖興趣的問題。在講地圖時老師注意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的讀圖知識討論如何看地圖,學生發言很積極,各抒己見;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指出不足,講解地圖和一般圖畫的區別,適時提出地圖上的比例尺、圖例、注記三個基本要素,並逐一講解,打好基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此外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郊遊,促使學生把地圖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地圖對我們生活的實用性,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學習地理知識的得力助手。把地圖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也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興趣的源泉在於知識的應用,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就感,沒有成就感的興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學知識成功的運用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興趣十足。
二.教會學生讀地圖的方法,會讀不同類型的地圖
學生面對一幅地圖,到底怎樣去讀?首先要使學生熟悉地圖的圖例。地圖圖例是千變萬化的地理事物的圖形符號,它表示的是各種地理事物。學生只有掌握了圖例符號,才能識別各種地理事物。圖例符號大致分為以下幾種:界線符號(如洲界、國界、未定國界、地區界、省界等)、自然地理要素符號(如河流、湖泊、山峰等)、人文地理要素符號(如公路、鐵路、航線、水庫等)、礦產符號、專題地圖的符號(如工業圖、農業圖等圖上的符號)、常見天氣符號等。因此應教會學生養成讀圖先讀圖例的習慣。其次讀圖時要注意地圖的圖名,從而確定地圖的類型。根據地圖的類型,對地理圖像進行全面的分析,提取相關的地理信息, 得出正確的結論。對於不同類型的地圖,閱讀方法和技巧是有區別的。常見地圖的類型大致分為:
1. 地理圖表
地理圖表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地理教學的直接教具,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的最好工具。它能反映地理事物發展和分布的規律性。閱讀時,不能只停留在表層的地理信息上,更重要的是從表層的信息獲取其內在的聯系,找出其規律性。
2. 等值線圖
等值線圖是反映地理現象、數量分布情況的地圖。閱讀時,通過觀察圖上的數據幅度,看疏密情況,看等值線封閉與否,等值線的走向特點。如看等溫線圖→讀出氣溫約度→各地溫差大小→高(低)溫中心→分析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看等降水量圖→讀出降水量約數→各地降水量大小→多雨(乾旱)中心→分析影響降水量多少的主要因素。 3. 地理分布圖 地理分布圖所佔比重較大,運用較廣。對於不同類型的地理分布圖,應確定其觀察和分析的重點。如看地形圖,應重點看地勢特點,重要地形單元及其分布以及它們的相互位置關系。如對於某區域的海陸位置,應重點讓學生辨認和評析該區域所瀕臨的海洋、距海遠近、位於
大陸的相對位置等。對於某區域的緯度,應著重讓學生觀察該區域所跨的緯度范圍,辨認該區域與特殊緯線的空間關系。
4. 地理示意圖
地理示意圖旨在用簡單形象的圖來說明地理事物的確本質屬性,演變規律及產生的原因。因此看這類圖時,應重點注意各地理要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因果關系。
三. 教學地圖時應提出明確的要求,所提出要求要從簡單到復雜,
注意運用從分解到綜合的認知規律,注意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教學中使用的掛圖不應該太復雜,內容不要太多,應簡單明了,主題突出。讀圖時一次不宜提出較多的觀察目標,初中生的認知能力畢竟有限,在太復雜的地圖中尋找有用的信息,干擾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響觀察的主要目標,同時,過於復雜的地圖,過多的讀圖目標,也增加了讀圖難度,容易挫傷學生閱讀地圖的積極性,教學層次不明顯,講解問題的思路也不清晰。如果講解的問題較復雜,可用幾張內容單一的地圖,觀察後再逐次疊加綜合,以判斷不同地理事物的關系。如通過地圖分析世界耕地的分布時,可先展示耕地分布圖,利用幻燈投影疊加五帶分布圖,得出:耕地多分布於降水多的濕潤地區;投影地形圖得出:耕地多分布於平原地區。逐一觀察後,再總結出耕地分布的特點。對於一個復雜的地圖分解為幾個簡單明了的地圖來觀察,學生要讀的地理事物突出,有利於循序漸進的有層次的分析問題,也利於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問題。這樣能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問題解決。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習能力。地圖是平面的,展示地表平面信息較容易,也易於閱讀。對於地表的立體事物展示較困難,也較復雜,如山地、高原等地形;山高、海深的程度,除了運用符號文字外還要用色彩色調來表達。給學生學習這些知識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不能不加以注意。如讀地形圖時可以先提問分層設色地圖是如何表示地勢高低起伏的,山地、高原、平原地形特點及平原、高原、山地在圖中對應什麼顏色。然後提出世界最長的山系是什麼?世界最大的高原是什麼?最大的平原地什麼?引導學生在地圖上一一找出。然後可以歸納南美洲的地形特點。從而在頭腦中浮現出知識點與地圖相互關聯的一幅地圖。
建立知識點和地圖之間牢固的關系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地理課上不斷提出一些地理事物讓學生在地圖上標出,反復練習,不斷得復習鞏固,加深印象,知識點與地圖的聯系才能鞏固。
四. 要注意地圖之間的相互聯系與比較,綜合分析地理問題 地理事物和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它們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在分析問題時,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才能正確認識,把握其實質。反映在地圖的閱讀上,要注意圖與圖之間的聯系和比較,同時用幾幅圖來綜合分析地理問題。如在學習我國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時,可以把這兩個地區的地圖進行比較:找出兩大地區的位置,主要地形單元,瀕臨的海洋等,從而讓學生得出南方和北方地區的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通過閱讀我國的「一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年降水量分布圖」以及主要農作物種類的分布,學生不難想像出南、北方地區劃分的依據。
㈢ 地理教學中經常用一些示意圖來表示地理現象的發生與變化,構建模式圖,探究地理基本原理、過程、成因及規
A、④為東北或東南信風帶,故正確;
B、甲為抬升,故為赤道低氣壓帶,故不符合內題意;
C、甲為抬升容,故為赤道低氣壓帶,低壓潮濕高壓乾燥,大氣抬升易成雲致雨,故不符合題意;
D、丁下沉為高壓,即為副熱帶高氣壓帶,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㈣ 地理教學中經常用一些示意圖來表示地理現象的發生與變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小題1:圖甲顯示的是沿海山
小題襲1:D 小題2:C 小題3:A
㈤ 地理學習中經常用一些示意圖來表示地理現象的發生與變化,讀圖回答33-34題.若該圖為地質循環示意圖,甲
A、丁為沉積岩,故不符合題意; B、丙為岩漿岩,故不符合題意; C、②為變質作用,故正確; D、④為冷卻凝固,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C.
㈥ 如何利用好地圖提高初中地理教學實效
當前,雖然正在進行減負活動,但是我國部分初中學生的學習負擔仍然較重,在地理學習中,教學內容大多圖文分離學生依靠死記硬背,不但學習效率低下,同時也極大的浪費了時間。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極大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由於圖文分離,學生所學知識沒有足夠的空間概念加以支持,對具體問題難以實際分析,極大的影響了地理教學工作的開展以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1、研究背景 地理學科自2006年被列為中考科目,要求為考查科目,也就是要求學生完成新課標中的教學任務。但在實際教學及考試中發現的確有一些學生無法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老師也用了許多時間及精力幫助這些學生,但成效並不明顯。經過粗略統計,初一剛進校的學生,有46%的同學在小學中沒有接觸過地圖,家庭中也沒有地圖,日常生活中更沒有利用地圖的經歷。經過一個月的地理學習,我發現地理學習困難的學生與沒有接觸過地圖的學生是--對應的,由於缺乏基本的讀圖能力,導致地理學習無法下手,在課堂中只是被動地跟著老師學習,形成上課聽聽有趣,而實際上沒有掌握每一個知識要點。針對這些學生的學習情況,只有加強地圖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幫助學生掌握地理學習的方法。 2、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實際作用 2.1鍛煉學生的想像力 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分析,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形象化地圖中的各種符號,並通過觀察、分析與實際存在的地理現象與事物等進行聯系,進而幫助學生找到其中的關系所在,通過對地理規律以及地圖的發展,探索,能夠幫助學生直覺思維的產生,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2激發學生的興趣 傳統地理教學圖文分離,大量的文字只會讓學生感到無趣,無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熱情。而通過圖文結合的辦法進行教學,將地圖引入到現代初中地理教學之中,通過形象的地圖進行講解,不但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也能夠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從而形成練好的地理學習習慣。 2.3引導學生理清地理事物間的內在聯系 通過對地圖的研究可以引導學生更好的額研究並判斷各種地理現象的內在聯系,從而讓學生更加了解各種地理事物間的聯系。如在海南島的自然環境一課中,通過對當地地形圖及氣候圖的判斷,讓學生從海南島的地形特徵、地理位置等因素出發,推斷出島上的河水流向,並結合氣候圖對地形對島上氣候的影響以及氣候變化對島上水資源的影響等進行推論。 3、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性 3.1「地理事物分布圖」的講解 地圖一般載有較大的信息量,其種類繁多,內容較為重要,最為常見的是政區圖和地形圖。政區圖和地形圖都不難理解,但內容龐雜,記憶起來比較困難。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選擇好一副地理教學圖,不僅能有效運用多種學習方法,還能融合多個知識點。如一副中國政區圖,它裡面不僅包括中國行政區劃,還有長江和黃河的流程圖。那麼,我們可以先讓同學們認讀圖中34個省級行政單位。然後,縱向聯系中國河流,在這副圖上分別找出長江、黃河流經的區域及流經的地勢高低,一一地對應其行政單位。再進行對比,不難看出長江流經的區域廣,而黃河流經的區域小一些,但是長江和黃河都源自青海省,都是自西向東流經中國地勢的三級階梯。同時,又可將長江和黃河做一個橫向對比,會發現除了以上的異同點之外,各自有其不同的獨特之處,如黃河整個流程呈現出一個巨大的「幾」字形,而長江則支流眾多,恰似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如此,通過這個地理事物分布圖,同學們在掌握了有關中國政區知識的同時,能較輕松的學到有關長江和黃河的知識,達到了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融會貫通。 例如:七年級下冊的知識,很多學生覺得知識點太多、太亂而失去學習的興趣,但是稍作思考便可理清楚這個思路,你立刻會發現知識點特別少。思路如下:在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一節我們就學習了亞洲的自然環境,課後的活動還通過地圖(如圖)給大家教會了亞洲的分區,這其實已經給大家展示了一個地理學習的藍圖。放眼望去,本冊書後面的日本、東南亞、印度、俄羅斯等章節,都離不開這張圖。順序上從東亞(日本)→東南亞→南亞(印度)→北亞(俄羅斯),按照順時針順序編排課本。學完這些章節以後,相信你會發現這些知識點根本不覺得陌生。再想知道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還是可以藉助地圖,既然已經知道這些國家和地區在亞洲的哪個分區,我們可以利用已經學過的「亞洲地形圖」和亞洲氣候圖」,推斷出這些國家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要素。實際教學中,分別講每個國家的自然環境時,只要用好了地圖,這些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地圖自己得出結論。 3.2恰如其分的利用「地理簡圖」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運用好掛圖、版圖和地圖冊之外,有時還需要在黑板上迅速勾畫一副地理簡圖。地理簡圖通常取其神似,不計細節,抓住基本,突出特點,鮮明醒目。例如,在講解中國地形分布時,對於我國西北部地區「三山夾兩盆」的地形分析時,教師可在黑板上畫出三條粗橫線夾著兩個圓形的簡圖,然後再結合此簡圖進行講解:這三條線自北向南分別代表「阿爾泰山山脈」、「天山山脈」和「昆侖山脈」;兩個圓則代表「准格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如此簡單的幾筆圖畫,不僅很清晰地揭示了這種地理事務的分布規律,而且具有突出的表現能力,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此外,地圖的運用除了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感性認識,曾強記憶,融會貫通,還能情景交融,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一副精美的「景觀地圖」,能讓學生在欣賞自然美景時油然而生一種「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的豪情壯志。 4、結語 地圖在幫助學生理解空間的抽象概念,改善學生的智能結構和智慧品質,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力以及在促進學生能力全面發展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提高地圖教學的有效性,為提高學生學業成績,提高學生素質,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㈦ 作為中學的地理老師,如何教學生運用地圖
1、先讓學生熟悉有關教學地圖的一些基本知識,這是我們地理教學中運用教 學地圖的前提。 不僅要使學生明確地圖的圖例、注記、符號和顏色所表示的意義,而且還要 使學生知道不同的地圖的不同的用途,例如教學掛圖中的地形圖、政區圖、氣候 類型分布圖、等溫線分布圖、等降水量分布圖、 人口分布圖、交通圖、河流水系 分布圖、 某種資源或物產分布圖等等。其中的地形圖是專門用於地形的、 交通圖 是專門用於交通的等, 行政圖主要是地理地界以及大的道路國道、高速公路、 鐵路以便使學生在需要的時候能夠迅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地圖。 2、把握好使用教學地圖的時機。 教學地圖雖然是地理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媒體, 地 但由於課堂上的時間有限, 理教師必須把握好使用教學地圖的時機。要盡可能的使用教學地圖,能讓學生直 接感知的, 都要通過地圖爭取讓他們直接感知。 要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實際情 況選擇和設計教學地圖, 避免為使用地圖而使用地圖。當堂繪制地理板圖、板畫 時, 以簡明、 清晰能表達教學意圖即可, , 不可因過於講究繪畫技巧而佔用時間。 如復習世界地理「東南亞」一節內容時,先把東南亞圖展示在黑板上,開門見山 講:「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度洋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周邊國家重 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然後給學生適當地講一些在此次海嘯中的真實故 事,頓時,學生議論紛紛,情緒高昂,教師進而在圖上指出此次地震的位置及海 嘯的影響地區, 接著開始講東南亞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簡短的開場白, 一下子凝聚了學生的心,引起學生的注意,饒有興趣的傾聽教師進一步的講解。 3、注意將多種教學地圖組合使用。 地理事物是相互制約又相互聯系的, 把分別表示地理事物不同側面的地理地 圖組合起來使用, 不僅鍛煉學生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而且會使學生對地理 事物的認識更全面、更真實。例如在學習中國的三級階梯時,可以把中國的政區 圖疊加進去, 就很明顯的得出我國的哪些省份在第一階梯、 哪些省份在第二階梯、 哪些省份詰諶滋藎在中國輪廓的板圖上, 按照實際分布畫上表示地區氣溫和 降水量的統計圖, 就能大體得出我國氣候分布。 4、要注意圖文結合。對所用地理地圖進行解說,是地圖教學的重要環節。解說可由教師進行,也 可由學生進行。 適當的解說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地圖的含義, 並培養學生的讀 圖能力。有些教學地圖本身就有文字說明或與相應的課文呼應, 教師要充分運用 這些圖文的結合,例如,人教版教材世界地理給出了「世界氣候類型」景觀圖, 旁邊並附有文字。教師在使用這幅時,以引導學生閱讀這段文字,如果需要,還 可以展開講解。要避免只是把地圖拿來一晃,不做任何解說或引導的使用方法。 5、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到地圖教學中, 培養學生的析圖、 讀圖能力。 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地圖教學過程中來,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地圖的作用。 教學 地圖中往往包含著豐富的地理信息, 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從中獲取地理信息也 許會錯過很好的機會。所以,教師可以盡量讓學生自己分析地圖,找出蘊涵其中 的地理知識、 地理原理和地理方法如果用兩張或兩張以上的同類地圖,讓學生進 行比較分析, 更是一種培養學生通過比較發現特徵的好方法。 學生讀圖能力的培 養包括能夠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會進行比例尺的換算、會使用圖例等。讀圖能力 還包括更深層次的意義,即能夠讀懂地圖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關系和因果關 系。 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主要是通過在教師的指導下多用。不少教材都給出了 讀圖指導, 這就要求我們地理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讀圖指導來合理的安排學生 的活動, 多讓學生自己從地圖上查找地理信息, 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6、運用教學地圖時,要善於聯系。 在課堂上講解地圖內容時,要注意知識的連貫性, 突出所講內容的重點和難 點, 而且還要將新出現的地理事物與已知事物進行聯系,是新近知識形成網路。 如在《我國的河流和湖泊》這一節,講到內流區和外流區的范圍時, 應及時聯系 我國的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 找出二者之間聯系的必然性、規律性等。 7、注意教學地圖的運用技巧。 在教學地圖的運用過程中,需要教師注意常規,經常訓練,養成良好的的教 學習慣。 (1)使用 教學掛圖時教師在指圖時要注意站在圖的一側, 以不影響學生看圖為 宜; 如用圖較多,要事先安排好出示的順序和時間。指圖時要用指圖桿,指圖要 有目的性,要和解說協調一致;指圖時要准確,山脈按走向指,河流按流向指, 國家或地區范圍要指輪廓,城市要指准位置,交通線要指起點和終點;指圖的速 度要適當,以學生能夠接受為准;教師還要時時提醒學生注意看圖。指圖時不要 用手指隨便點劃,那樣既不嚴肅,又很難使學生獲得准確的位置概念。 (2)、黑板略圖的運用技巧:教師在使用黑板略圖時,不須計較細節,目的在 於突出重點,節約時間,可以邊畫邊講或要求學生也筆記上畫出, 隨講隨填其他 內容, 學生在動態中接受信息, 眼、手、 耳、腦都在活動,這比只聽、看而不動 筆要深刻多。板圖多為單項內容陸續出現,比同時出現多項內容重點突出,可起 到化繁為簡、切中要點的作用。可以板圖與與教學掛圖配合相互對照使用,效果 會更好。 教學過程中教師繪制板圖時要注意組織學生活動,如讓學生觀察某地地 圖輪廓,查閱相關地名、河流等。 (3)、地圖冊的運用技巧:地圖冊是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重要工具。 首先要使 學生會閱讀地圖, 即要求學生在了解地圖基礎知識後, 能應用地圖和地理知識進 行分析, 掌握地圖的語言。只有能看懂地圖,說出圖上地理事物及其特徵,能夠 根據地圖上提供的信息找出地理事物之間存在的聯系,並能作出正確的結論,才 算掌握了地圖。 (4)、教科書中的地圖使用技巧:教科書中的地圖包括地理景觀圖、地理示意 圖、地理統計圖和地理漫畫等, 教師一定要按教科書的要求來組織教學。要明確 使用目的, 計劃好出示的時機。 最好安排在對講授內容剛有了部分了解急於想知 道其具體情況的時候, 這樣易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及學習興趣,使他們關注地圖的 內容,感到新穎好奇。 教師要給學生創造讀圖、用圖機會,鼓勵學生去探索、去實踐。讓學生重視 地圖,抓住地理核心,養成讀圖、用圖、畫圖的習慣。經常讀圖、用圖,久而久 之,可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形成直觀的空間觀念,理解和鞏固學過的 地理知識, 而且能使學生獨立獲取新的地理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地理圖 象為主線, 指導學生去分析歸納地理圖象,從中學會推理和探究地理知識,能用 已學知識解決新問題,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㈧ 如何利用地圖進行初中地理的教學
[1]地圖(dì tú),就是依據一定的數學法則,使用制圖語言,通過制圖綜合在一定的載版體上,表達權地球(或其他天體)上各種事物的空間分布、聯系及時間中的發展變化狀態繪制的圖形。隨著科技的進步,地圖的概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將地圖看成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形象、符號模型」,地圖是「空間信息的載體」、「空間信息的傳遞通道」等。傳統地圖的載體多為紙張,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電子地圖等多種載體。 地圖是按照一定法則,有選擇地以二維(2D)或多維形式(3D)與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Earth)(或其它星球)若干現象的圖形或圖像,它具有嚴格的數學基礎、符號系統、文字注記,並能用地圖概括原則,科學地反映出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分布特徵及其相互關系。
㈨ 如何在課堂上利用地圖進行教學
如何在課堂上利用地圖進行教學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地圖和地理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利用地圖進行教學是地理教學最重要的方法和最突出的特點。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也就無法進行地理教學。在教學中地圖運用得好,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會學生通過閱讀地圖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我認為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充分使用教材中的插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把教材中的插圖充分利用起來,備課時精心設計,哪段文字應配合哪幅地圖,是先講文字讓學生先了解結論,再看地圖印證結論的正確性,還是先看地圖,讓學生有個直觀的了解,再歸納出結論,都應事先心中有數。
2.利用好與教材配套的地理教學圖冊
地理教學圖冊中的內容比教材中的更豐富、更醒目、也更詳細。所以,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左圖右書,當用教材中的地圖不能很好地解釋、說明所講的地理事物時,就可以讓學生使用地理教學圖冊。或學生獨立思考探究,或師生共同探討,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3.學習繪制地理教學板畫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憑自己的記憶和熟練技巧,用簡易的筆法,隨著教學進程,配合口頭講授,迅速地將復雜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描繪成的黑板畫。多用圖解或寫意的方式描繪,所以簡明、醒目,具有突出的表現力。
4.培養學生經常用圖的習慣
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到讀圖、用圖活動中。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讀圖方法後,在講到具體的教學內容時,如果學生自己能獨立讀圖完成的,就讓學生獨立完成,獨立完成有一定困難的,教師可以給出必要的提示,或與學生共同完成。最好不要包辦代替,完全由教師自己去做。
5.盡可能的讓學生親自動手畫圖
對於一些比較簡單的內容,可以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繪制,通過自己動手繪制、填充,學生會對所學的內容記憶更深,理解更好。
總之,對於地圖的運用,不管是在教師的教學中,還是在學生的學習中,都要注意圖文結合,把地圖和課本的文字緊密地結合起來,把地理知識固著在地圖上,使圖、文相互補充、相互配合,用圖使文字具體、直觀化;用文字去說明圖上的地理對象,使圖上的各種地理事物相互聯系起來,使死圖變活圖,充分發揮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