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讀圖教學案例
『壹』 急求初中地理教學小故事
「老師,你看我畫的圖怎樣?」
我從另一個班級下課回來,剛把書放到自己的桌子上,手還沒來得及洗,七三班一個很內向的女孩子隨後就到了我身邊。以至於把我嚇了一跳,還以為仙女從天而降了呢。
「愛學地理的女孩子會有很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的。」我先是表揚了她的學習積極性,隨後對她所畫的歐洲西部版圖給予了肯定,又指出比斯開灣和伊比利亞半島輪廓的不符實。
第七節課間,我正坐在電腦前修改課件內容,她再次來到我旁邊:「老師,我填完了,你幫我看看。」
我接過她的作業紙,看了看她填的地理名稱。確實按照我的要求填寫的:1.緯度位置:畫出兩條緯線。2.海陸位置:填出海洋、海峽、海灣、島嶼、半島名稱。3.地形:填出平原和山脈名稱。4.氣候:用適當的圖例表示氣候類型,並在所畫圖中表示出來。只是山脈的位置沒有表示出來。
於是,我和她交流:在地圖中,山脈不能只寫文字注記,而要同時用符號表示出山脈的位置和大致走向。你想想老師上課時在版圖中是用什麼符號表示山脈的?
她會意:老師,我知道了。然後又悄無聲息地走了。
她走後,一邊的同事和我說:「她很愛學地理,那次聽你課時,她雖然沒有起立回答問題,但你所有的問題她都在小聲回答,而且聽講非常專心。」聽了同事這樣的話,我很感動。感動於一個小女孩的用心和用功。我相信,她定會有美好的未來。
畫圖這個作業是我給四個班級布置的周末作業。本學期,周末作業如果不是很多,我就給學生布置畫圖。空間分布是地理學科的核心,讓學生自己親手畫圖,他們會對所學的自然環境有較深刻的印象。
因為這節課的地理作業處理的已經差不多了,所以,下午預備時,我給各班課代表布置周末作業,兩個班畫非洲圖,兩個班畫歐洲圖,(因為教學內容的順序不同)第六節的課間,三班的這個小女孩就已經完成了歐洲西部大陸輪廓的勾畫,她的地理學習的積極性讓我很是感動。畢竟,地理是非中考學科,學生不怎麼重視,為此,地理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我這個做老師的沒少費腦筋。
這學期地理學習的內容是世界區域地理。關於區域地理的學習其實是地理學科原理性知識在世界不同區域的一個綜合運用。所以,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把學生原理性知識(也就是第一冊教材)的缺陷再進行一次彌補。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每節課我都會利用課間的兩三分鍾時間提前畫好版圖,講新課時,邊帶著學生識圖邊讓學生填圖。考慮到有的學生性格內向,不善表現,但他們可以很好地自主學習。於是,就讓他們自己做填充圖冊。有的學生性格比較外向,喜歡張揚,所以,我就給他們搭建一個學習平台,讓他們到黑板的版圖中填不同的地理名稱,在他們埋頭動筆的時候,我在學生中間邊巡視邊判定他們填圖的正確與錯誤。盡管老師累些,我覺得這種方式給不同個性的學生提供了更符合他們自身個性的學習興趣。而私下裡的個別指導即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讓學生有了深刻的印象。我自信:一個學期的堅持總會有所改變。
但還不到一個學期,我就已經看到了好景象:一半學生在讀圖、指圖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四分之一的學生識圖、析圖能力有所改善。更讓我欣喜的是,三班女孩子地理學習興趣在提高,比如於悅冉、程秋霞等。一班史立承等男同學的地理學習勁頭有了明顯提高。從他們上課時專注的眼神就可以看出來。(其中考試三班女生成績較差,一班男生成績最差)
以前,我一直認為,教師的教學行為能影響更多的學生才有意義。看了一些教育書籍後,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正如張文質所言,教育是慢的藝術,來不得半點急功近利,影響一個也是有效的。只要堅持,我們總會看到我們想看到的。
『貳』 初中地理教學案例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識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詳實,是使學生們「獲得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的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學中應該避免照本宣科,讓地理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們通過積極參與來獲得知識和認識自然發展規律的一個平台。能夠反映地球運動的自然現象有很多,例如:晝夜現象、季節變化、極晝、極夜現象等等。我選擇了地球的公轉知識加以介紹。該部分知識的難度較大,同學們難以理解,但同學們很感興趣。
雖然學生們對地球的運動會對地球表面產生的各種現象司空見慣,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變化規律。如: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什麼時間在什麼位置,會有什麼現象。這一系列問題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識沒有文字說明。怎麼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住地球運動(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現象呢?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先後想到了兩個教學方法:
第一,圖表結合講解法。鑒於教材中的圖像和文字系統都是我們要掌握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可運用空間想像的思維方法,通過讀圖(地球公轉示意圖)可使學生們加深對文字系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但是,本課的內容比較抽象。由於學生們在小學的地理知識比較薄弱,而且空間想像思維特別是女同學的空間想像思維比較差。如果只通過圖表結合的方法,憑借學生們的空間想像思維,將其儲存在大腦中,再經過加工、分析、比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來獲取新知識,對於他們來說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用這種方法給他們有個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學器材來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學校的地理教學器材不夠齊全。經過整理,我利用地球儀、電筒、在黑板上畫圖相結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運動的變化和直射點的位置、時間、產生的現象。
通過前面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地球的運動在地球表面所產生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稍留意就會發現,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直射點的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現象也不同。當我在演示時需要同學來當助手,他們都積極要求當助手,在演示時他們配合得相當好。
『叄』 如何開展初中地理教學的讀圖用圖能力訓練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位教育家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才能激發他們 的學習慾望,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為主動。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二、課堂上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課堂上老師的「獨腳戲」收效甚微。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主動思考,積極參與,注意力不集中,還容易使學生疲憊,他們經常在課堂上打瞌睡、看課外書、做小動作,甚至逃課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學習的情境,讓他們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幫助他們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能力。
三、重視讀圖、識圖和填圖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初中地理新教材,有大量的地理圖表,並配有地圖冊和填充圖冊。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讀圖表提出問題,分析圖表解決問題,讀圖填圖鞏固知識,養成學生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讓學生掌握地圖的「順序觀察」、「整體與局部結合觀察」、「抓住重點或特點觀察」等方法,讓學生圖文結合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四、採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多媒體直觀教學,就是利用掛圖、標本、模型、投影、幻燈、錄像、電影乃至電腦等媒體,將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化教學媒體優化組合而成的新型教學模式,以其圖、形、聲、色吸引學生,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等優點,極大地活躍課堂教學活動,以利於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經過實際教學,發現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時候,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了更大的發揮,更利於學生掌握知識點,同時學生的興趣也得到極大的提升,並且在課堂上老師在解決地圖等方面更輕松更有效率。
『肆』 地理教學故事(2個)地理教學案例(2個)急需!!!!!!!
地理教學案例
巴基斯坦:http://www.teachercn.com/zk/2004/9-20/214331.htm
印度:
http://www.teachercn.com/zk/2004/9-20/214010.htm
地理教學故事:
1.牛郎織女與星空圖
民間傳說,織女下凡與牛郎過著男耕女織的自由生活,王母聞訊後強行將織女帶回天宮,牛郎挑選著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釵劃出一道天河(銀河)把他們隔開。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織女星與鄰近兩顆較暗的恆星組成三角形,很象織布的梭子,天鷹座的牛郎星與兩顆暗星組成「一」字狀,象是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銀河的走向與牛郎織女星的連線相垂直,就象把他們分隔在「河」兩岸。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再去觀察星空,就容易辨認出這兩顆恆星和幾個星座。
2.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3.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4.德軍潛艇與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納監聽,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軍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軍利用這一點,過直布羅陀海峽時,關閉所有的機器,藉助海流而行,盟軍守株待兔卻讓「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這股海流屬於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課本要學的內容。
5.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6.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伍』 初中地理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地理是一門特殊的學科:所有地理知識都可以在地圖上表示出來,有些知識還可以用演示表現出來。平時練習或考試,有些知識課本上沒有明確說出,但是地圖上有或演示中可看出,學生不能正確答出,是因為學生沒有仔細觀察造成的。要彌補這個缺憾,就要平時注意培養學生讀圖、觀察地圖的能力。 「地圖是地理學的語言」。地圖在地理學習和研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地理學的發展歷史看,是先有地圖然後才有系統的地理學理論知識。地圖集中了客觀世界大量的信息,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和分析還可以概括出各種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然而中學階段的學生,恰恰對地圖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強調地圖的重要性,還要教會學生閱讀各類地圖。「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地圖作為地理教學的重要工具,在地理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地圖是地理事物和現象空間分布的信息載體,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信息源泉,是表達地理思想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學離不開地圖。在地理教學中,重視讀圖技能的培養,讓學生掌握學好地理的鑰匙——讀圖技能,使學生由熟悉地圖法到看懂地圖,進而能分析、運用地圖,並逐步建立起有確切空間概念的知識系統。觀其「圖」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明其「理」。因此,在地理教學中,重視地理讀圖能力的培養,把地圖與地理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至關重要。一、熟悉圖表語言,掌握讀圖的基本步驟 要學會讀圖、用圖,首先應掌握好地圖的基本知識,熟悉圖表語言,明確有關概念。地圖符號是表達地圖內容的點、線和圖形,各種符號不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質,還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圍和大小等數量關系,所以只有講清各種符號的地理意義,才能使學生熟悉符號所代表的具體地理事物,准確而迅速地找出它們的分布概況,相互聯系等。其中,圖名、比例尺、方向、圖例、注記等都是組成地圖的要素。圖例是地理事物的標記,讓學生懂得地圖是用什麼符號表示什麼地理事物,是讀懂地圖的基本前提。學生通過熟悉圖例、聯系地圖上的符號,最終達到能夠認識具體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和空間結構。 同時,要考慮看圖的有序性。看圖不能雜亂無章,而要根據各種圖的實際情況,按照一定的順序,一步一步地進行。在觀察每一幅地圖時,應注意先看清圖名,直到地圖的主題或主要內容;再閱讀圖例注記和比例尺,知道地圖的表現方法;最後,要深入到地圖內部,關注具體的內容和信息,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讀圖效率。然而,看圖順序也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有時可根據需要及學習情況可以靈活變通。二、誘導啟發學生,培養讀圖的積極性 要讓學生多看地圖,培養學生經常讀圖的積極性,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沒有地圖就無法學好地理,地圖是打開地理知識寶庫的鑰匙。其次,還要讓學生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地圖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特性,許多問題都需要豐富的地圖知識作指導,通過讀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讀圖來掌握基本知識和原理,了解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內在聯系與規律。 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圖冊、教學掛圖、課本插圖、地理景觀圖、地理模型、黑板略圖等,讓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彩圖,一幅幅精美流暢的板圖板畫、一件件生動逼真的地理教具模型,也易產生歡愉的情緒和濃厚的興趣。還可課下讓學生做拼圖游戲等,同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了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之後,為了讓學生能熟悉34個省級行政區的位置及形狀,課後我布置學生製作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圖的活動。經過製作行政區圖,學生更加熟悉了其位置及輪廓。在過後做練習和考試中有關這方面的題基本上。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最重要前提是讓學生親自觀察直觀對象。以前常見教師在課堂上指著教學掛圖或投影圖、投影片,把觀察到的地理事物直接告訴學生,這是什麼山脈,那是什麼河流、城市、港口等等,使學生不用觀察就能得到,因而造成學生識圖能力低下:翻開地圖時找不到,找不準。所以在提出問題後,盡量讓學生獨立觀察,教師認真地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的程序、方法,然後讓學生在觀察中去發現「結果」。例如在講地球自轉運動時,先讓學生用一物(如課本、文具盒等)充當太陽,假想它們是圓的球體,並能自身發光,然後一手托地球儀離開「太陽」一定距離,另一手自西向東撥轉地球儀,學生會發現地球儀上的各個地方,有時候會背向太陽(黑夜),有時候會面向太陽(白晝),於是很快得出,由於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現象。同樣,改變和附加一定條件也可讓學生演示地球公轉運動,從而得出由於地球公轉產生了一年四季現象並能看到演示過程中,哪裡做得不到位,也有利於學生在做練習指出圖中地球公轉圖中的錯誤能正確迅速地指出來。再如:「根治黃河」的關鍵——治沙這個問題,我製作了一個上表面傾斜的小木箱,裡面裝滿沙土,然後讓學生向上面澆水,發現泥沙流失很快;但是往上面鋪一層草皮再澆水,學生會發現沙土流失現象
『陸』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非常重要,是學生學好地理課的重要因素。地圖在地理課本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圖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蓋面;無論是在課本中所佔篇幅,還是考試試題的切入口看,地圖佔有突出的地位;可以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在初中地理課本中地圖的類型和地圖的呈現方式多種多樣,涵蓋的內容也很多。通過對地圖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時,地圖教學也是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各種方式化繁為簡。筆者結合自己的初中地理教育教學工作來與大家交流。
一、掌握讀圖程序,培養讀圖技能
讀圖要注意地圖的名稱、圖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線,以確定地圖的類型、范圍等內容。對地圖圖像有目的、有重點的觀察,多角度地對圖像進行有效分析,提煉出地理事物的規律、特徵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間聯系的來龍去脈,准確把握內涵,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在地圖教學過程中,要把讀圖貫穿始終,把地理事物落實在地圖上,使學生牢固樹立地理空間概念。教師最好能把一些空白地圖發給學生,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在地圖上表現出來,加強檢查與督促,使圖植根於學生的腦海,有利於學生准確快速地儲存和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學生思維敏捷性。
二、學會一圖多思一圖多用,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歸納性思維
地理事物及多種地理要素的集合和相互聯系,可以通過地圖准確地反映出來。教師要對地理知識進行歸納、綜合,使學生學會一圖多思、一圖多用。每一副圖都可以提出「是什麼?」、「在哪裡?」,直至解決「為什麼?」,這樣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使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化,思維程度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對同一地圖要從多角度觀察和思考,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例如:「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圖」,這副圖我們可以了解世界人口稠密區,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平原和工、農業比較發達的地方;但把它作為世界聚落的分布也是完全可以的。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在這一副圖上也可以歸納出世界人口的和世界聚落的分布密集區。
三、繪制地理圖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繪制圖表」要求學生能夠模仿、記憶、想像,做到眼、手、腦並用,有利於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在「降水和降水分布」的活動內容中,要求學生根據表中的數據、參照「繪制氣溫曲線圖」的步驟畫出某地降水柱狀圖。通過學生的繪制,確實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既注意規律性又注意特殊性,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地圖反映的是眾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的空間分布、相對位置、空間結構等。有時需要將其中某些組成成分分割開來,以突出某一空間或某一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空間,在讀圖時要求學生不能只了解一副圖的概貌,還須對圖中局部地區、個別地理事物有所認識、分析、了解。
五、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化繁為簡,提升教學效果
針對不同類型的地圖採取不同的方法,掌握不同的技巧。如政區圖、地形圖,最好能結合空白輪廓圖,邊學邊練,循序漸進,先掌握主要的高原、平原、山脈、河流、島嶼、主要國家和首都、我國省級行政單位。同時,熟練運用一些模式圖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比如,「全球海陸分布簡圖」、「我國主要地形分布簡圖」。能夠熟練並快速地繪制這些簡圖去分析遇到的問題,避免死記硬背和張冠李戴。這樣,不僅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提高了學習質量。例如,講解中國地形分布、黃河和長江等大江大河等內容時,用邊講邊繪板圖的方式,將諸多的知識匯總到一張簡略的板圖上,不但便於記憶,還在記憶過程中強化了聯想,以培養學生的能力。
六、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對地理課本中出現的一些示意圖,學生難以理解的可通過演示。如在講解地球自轉、公轉產生的意義時可轉動地球儀或圍繞講台轉動,使抽象的問題變得十分直觀具體。此外,讀示意圖、剖面圖要注重概念、原理與規律。此類圖像旨在用直觀、形象、簡潔的圖來說明地理事物的本質屬性、演變規律及產生的原因,是用來解釋地理教學中「為什麼這樣?」 的知識。因此,在教學時注意採用觀察法、分解法、動態法等引導學生找出圖中有關地理概念的關鍵點或要素,並加以識別、理解,然後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深刻、准確理解圖像所表達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及規律。
七、注重師生互動
學習地理,地理教師更多地要去思考如何以生為本,展開師生雙邊活動。把講新課讀地圖讀課文做練習融為一體,對於塊狀特徵突出的政區圖湖泊圖等我們可以裁剪地圖,採取以技能帶知識,以活動帶技能的方法可以將知識與技能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有效地促進知識與能力的轉換。例如,在中亞政區教學中我考慮到學生對這五國位置比較生疏,於是用一張白紙套畫一副亞洲政區空白圖,海洋部分著藍色。五國形狀另外硬紙按照比例裁剪,課堂上讓學生把五國拼貼到相應位置去。在教學「中國行政區劃」一節內容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硬紙片裁剪製作特殊的省級行政單位,並塗上不同的顏色加以識別。凡此種種,均已取得不錯的效果。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地理圖表是地理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工具。」願我們都能夠以次作為教學指導思想,以真正的素質教育為己任,保證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得到發展。培養學生掌握運用地圖的基本技能,會運用地圖查找地理信息,養成從地圖上獲得信息的習慣。通過閱讀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學生的理解、想像、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柒』 初中地理的「案例式學習」
是一種素質教育模式下的教學方式和教材編寫方式,基本可以這樣理解吧。專比如以前的教材屬世界十三個分區會面面俱到,每個都要講解;現在的新課標教材則只選取其中幾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從地理位置分析其他區域的基本自然和人文地理狀況。
基本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