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人本主義地理學

人本主義地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2-12 20:43:00

1.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學發展的過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趨向

1、人文地理學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階段,對未知區域的探索和描述構成了古代專人文地理學的主要屬內容。2、西方人文地理學的近代時期的研究是不斷探索的時期,這一時期相繼產生了從不同角度探討人文地理學的學派。3、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西方人文地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出現計量地理學,60年代引發理論地理學,70年代傾向於人本主義。由於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空間科學的發展以及自動化制圖的進步,現代人文地理學進一步加強了地理學學的理論創新及其實踐應用能力。研究趨向傾向於以下幾點:(1)科學理論與方法論的建立,如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等等。(2)新的研究方法,如計量方法的應用、心理學分析法的引入、信息資料收集手段的變革。(3)新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如注重生態觀點且傾向於社會化、人文化、實用化。而邊緣學科的分支也顯示出勃勃的生機

2. 人文地理學的目錄

上編 基礎理論
第一章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一、人文地理學的定義
二、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三、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任務
一、建立正確的人地觀
二、完善學科的理論體系與知識結構
三、增強學科的科學性、實踐性和預測性
四、普及人文地理知識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軌跡與趨勢
第一節 古代人文地理學
一、古希臘地理學的祖師——荷馬及其史詩《奧德賽》
二、《馬可·波羅游記》
三、伊斯蘭世界的人文地理學——東西方地理思想交流的樞紐
四、地理大發現與萬者學者——洪堡
五、中國古代的人文地理學——地誌、游記、地理專著
第二節 近代人文地理學
一、人文地理學學科體系的確立
二、人文地理學的學術流派
三、中國近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第三節 現代人文地理學
一、現代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特徵
二、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論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一、人地關系論——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二、區位論——古典區位論、現代區位論
三、景觀論——文化景觀
四、生態論——人類生態學
五、行為論——地理物象與人類行為地域類型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的方法論
一、實證主義方法論
二、人本主義方法論
三、結構主義方法論
四、技術方法論
下編 分支學科
第四章 人口地理學
第一節 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因素分析
二、世界人口分布
三、中國人口分布
第二節 人口遷移
一、世界人口遷移
二、中國人口遷移
第三節 人口增長與構成
一、人口增長
二、人口構成
三、中國人口構成的基本特徵
第四節 人口與發展
一、人口與環境
二、人口與資源
三、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第五章 資源地理學
第一節 概述
一、資源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二、資源地理學的學科地位
三、資源地理學的學科發展
第二節 資源分類與資源特徵
一、資源分類
二、資源特徵
第三節 資源的評價與保護
一、資源評價的原則、內容與方法
二、資源的保護與保護區
第四節 資源問題
一、資源問題產生的原因
二、資源問題的表現特徵
三、對資源問題的認識與對策
第六章 經濟地理學
第一節經濟地理學概述
一、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經濟地理學的學科特性
三、經濟地理學的科學體系及其任務
第二節 農業地理學
一、影響農業生產布局的基本因素
二、農業生態系統
三、農業生產布局
四、農業生產地域專門化與農業區劃
第三節 工業地理學
一、工業生產特點與區位選擇、布局條件
二、主要工業部門的生產布局特徵
三、工業地域系統及其類型
第四節 交通運輸地理學
一、研究對象、內容與學科特性
二、交通運輸業的基本特徵
三、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分析
四、各種運輸方式的運輸性能與布局要求
第七章 政治地理學
第一節 政治地理學概況
一、政治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及主要內容
二、國家政治活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第二節 西方政治地理學的主要流派——地緣政治學
一、地緣政治學的產生
二、地緣政治學的主要學說
三、地緣政治學評價
第三節 國家領土及領土結構
一、國家與領土
二、國界與國界問題
第四節 國家行政區域系統
一、行政區域與行政區劃
二、行政區域劃分的系統規律
三、行政區劃的原則
四、首都
五、中國的行政區域系統
第五節 世界政治地理的基本格局
一、當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變與現狀
二、當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進趨勢
第八章 文化地理學
第一節 文化地理學的發展過程
第二節 文化地理學的研究內涵
一、文化景觀
二、文化生態學
三、文化整合
四、文化區
五、文化源地與文化擴散
第三節 人種與人種分布
一、世界人種的形成與劃分
二、世界人種的分布
三、反動的種族主義
第四節 民族、語言及其分布
一、民族數量與民族特點
二、民族分布
三、語言的分類與傳播特徵
四、語言分布
第五節 文化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宗教地理學
一、宗教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二、宗教地理學的重要性
三、宗教的種類與分布
第九章 旅遊地理學
第一節 旅遊地理學概述
一、學科性質
二、研究意義
第二節 旅遊業的發展
一、基本概念
二、旅遊業發展簡述
三、旅遊業發展的區域影響
四、影響旅遊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節 旅遊地類型
一、旅遊資源分類
二、旅遊地主要類型
三、旅遊規劃
第四節 中國與世界的主要旅遊地
一、中國的主要旅遊地
二、世界主要的旅遊地
第十章 歷史地理學
第一節 歷史地理學概述
一、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歷史地理學的性質、學科特徵及其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三、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領域
一、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主要領域
二、國外歷史地理學研究的主要領域
三、歷史地理學基本理論的研究
四、歷史地圖的研究
第三節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一、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二、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手段
第十一章 聚落地理學
第一節 聚落地理學概論
一、聚落的含義和分類
二、農村聚落的產生和分類
第二節 城市地理學概述
一、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二、城市職能與分類
三、城市體系
四、城市內部功能分區
第三節 城市化及其模式選擇
一、城市化的含義及其類型
二、世界城市化的基本特徵
三、中國城市化的水平與特點
四、中國城市化道路選擇
第四節 城市帶
一、世界主要城市帶
二、中國主要城市帶
第十二章 社會地理學
第一節 社會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社會地理學的含義
二、社會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三、社會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四、現代社會地理學的主要思想
第二節 社會群體的空間分析
一、社會群體的概念及類型
二、社會群體的成因、特徵與功能
三、社會群體活動的空間型式與過程
第三節 社會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犯罪地理學
二、選舉地理學
三、時間地理學
第四節 社會規劃
一、社會規劃的概念
二、社會規劃的類型
第十三章 社區地理學
第一節 社區地理學的基本概念
一、社區與地理區
二、社區研究的主流理論——人文區位理論
第二節 社區地理學的研究領域
一、社區數量、類型及其地區分布
二、社區構成要素
三、社區效率
四、社區演化
第三節 影響社區發展與分布的主導因素
一、社區的形成與演化
二、影響社區發展分布的主導因素
第四節 社區類型
主要參考書目

3. 人文地理學的現代階段

由過去的環境決定論、可能論以及適應論轉變為和諧論。這是由於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口膨脹、工業增長、城市化過程加速,世界不少地區出現生態平衡破壞、環境污染、資源匱乏以及社會問題嚴重的現象,過去的人地關系理論已無法反映現實和指導人類的合理行動了。
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發展的影響下,人文地理學者主張以和諧論分析人與環境的關系。70年代以來,分析並和諧人與環境的關系已成為人文地理學的新課題。
1980年 8月底在東京召開的第24屆國際地理大會上,大會主席英國倫敦大學教授M.J.懷斯在開幕詞中指出:「在今天世界人口日增,環境變化急劇,資源匱乏和自然災害頻繁的處境中,如何去和諧自然環境和人類文化生活的關系,已成為國際地理學界所面臨的主要研究任務」。 50年代系統論創立以後,迅速成為各學科的基該方法論。美國地理學家E.A.阿克曼於1965年提出地理學者應當探索許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賴的變數的一種系統的概念,從時-空角度處理人與環境的系統。60年代開始,不少學者已在研究生態系統、政治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以及地域系統方面作出貢獻。
定量計算和系統論思想的引進,使地理學開始採用模型來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現象。瑞典地理學家T.哈格斯特朗用歸納模型說明新事物浪潮特徵,用隨機模型來預測新事物擴散概率,引起廣泛注意。英國學者喬利和哈格特合著的《地理學的模型》(1967)和D.W.哈維《地理學的解釋》(1969),對地理學採用模型探討實際問題起到很大促進作用。 以及社會文化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地位的提高。60年代行為科學興起後,出現了行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為研究在地理學中十分盛行,通過研究不同人類社會集團、階層、階級對不同環境的反應和行為決策這一過程,使地理學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可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旅遊收入對於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遊地理學發展很快,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人類以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形式存在,各集團的不同文化既是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又是人們行為制約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究空間中的社會現象和文化差異的社會文化地理學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時,許多國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的趨勢,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居住、就業、交通、環境等一系列城市問題,使城市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逐漸居於重要的地位。 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以小區域研究、經濟區劃和文化景觀類型為其主要論題,則轉向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為主,涉及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貧窮和飢餓、種族歧視、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問題。人文地理學論題的這種方向性轉變,即所謂關聯運動。傳統的人文地理學研究是將復雜現象的組合分裂開來,以便分別研究整個復雜環境中的各個成分,從而導致學科分化階段。20世紀中期以來,人文地理學開始面向社會問題,從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學科人為界線,出現新的綜合。
此外,70年代以來還出現了兩種人文地理學主張:
一為人本主義地理學派,認為數量運動的機械模型壓抑了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主觀性,提出以人為中心的地理學,致力於觀察具有特殊空間概念的社會結構,研究它們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一為激進地理學派,由於60年代後美國經濟衰退,階級、民族矛盾突出,一部分地理學者認為首先應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抨擊,並為革命性的變化提出建議。他們創辦了刊物《對立面》,宣傳自己的觀點和研究成果。
此外,部分學者提出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武裝地理學,提出新的綜合論方向,反對學科分裂和專業化傾向。

4. 城市地理學中的新人文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市地理學中新人文主義學派不分類不是那麼的明顯,倒是有後現代主義學派在80年代後興起~ 下面這個論文相信能給你一些幫助。城市地理學中的新人文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5. 如何理解文化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主題

1、人文地理學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階段,對未知區域的探索和描述構成了古代人文地理學的主要內容。2、西方人文地理學的近代時期的研究是不斷探索的時期,這一時期相繼產生了從不同角度探討人文地理學的學派。3、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西方人文地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出現計量地理學,60年代引發理論地理學,70年代傾向於人本主義。由於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空間科學的發展以及自動化制圖的進步,現代人文地理學進一步加強了地理學學的理論創新及其實踐應用能力。研究趨向傾向於以下幾點:(1)科學理論與方法論的建立,如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等等。(2)新的研究方法,如計量方法的應用、心理學分析法的引入、信息資料收集手段的變革。(3)新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如注重生態觀點且傾向於社會化、人文化、實用化。而邊緣學科的分支也顯示出勃勃的生機

6. 地理學 是在哪誕生的 國家 托勒密

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該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地理學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
地理學
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學家表達了一種根深蒂固的願望:理解人類經驗的復雜性和精妙性,從而在實踐上更多地注意質量而不是數量,形容詞而不是名詞,心理學而不是經濟學。如果理想化一點,人本地理學家應該是這樣一個亞歷山大·洪堡,掌握著海量的事實——也就是名詞。但是他還必須愛好自然、能感悟自然並尋求其意義,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樣。「它意味著什麼?它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必須永遠藏在人本主義地理學家的意識里,從而使他同時能成為一個道德家和哲學家。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7. 地理類書籍

1、《房龍地理》

關於世界的故事:黑白插圖版

這是一本關於「人的」地理書。房龍獨到地從地理的角度來講述各國的歷史演變,分析不同人群的性格特徵,闡釋人與地球——我們惟一的、共同的家園——的關系。既然我們的行星「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運轉當中的公司」,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只有合作——而不僅僅是「拿走」,也不僅僅是「給予」——才能和平而有序。

這可能不算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地理學著作,但是讀起來卻頗有趣味。

2、《地理學與生活》

原作名:IntroctiontoGeography,11e

相對於其他地理學書籍,本書特別突出了地理學與生活的相關性。對人體有害的天氣現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態的變化、城市垃圾與危險廢物的處理等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均有涉及。平實、生動的文字與豐富的實例,使本書極具可讀性,讀者通過本書亦會獲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3、《46億年的地球物語》

約翰H.布瑞德雷/

這本書既是一本科普讀物,又是一本文化讀物:它講大氣的運行、地貌的變遷、河流的緣起與影響、海洋、火山、地震、金屬礦物,還講亞里士多德對生命的看法、人類文明的更迭、諾亞的方舟、人的慾望、大航海時代等。在介紹地球知識、普及科學的同時,也帶我們體驗了一場人類文明的形成之旅。

4、《古老陽光的末日》

搶救地球資源

本書始於描述世界現況:人口成長、資源涸竭,以及我們如何一路破壞我們的「窩」。在此部分,特別重要的是對一個少有人發覺的要素之新洞察:食物和燃料的能量源頭,以及我們正在耗盡這個源頭的證據。我們將談及現況是如何造成的,以及為何明明山雨欲來,很多人卻無所警覺。

5、《所有可能的世界》

地理學思想史

這是一本地理學史和地理思想史的經典著作。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古代、中世紀以及現代西方主要國家與地區的地理觀念的演變史,並且介紹了它們的地理學與地理學者的概況,有助於讀者對世界范圍的地理學研究和實踐的跨文化理解。

6、《王恩涌文化地理隨筆》

王恩涌先生的這本隨筆集,共收錄隨筆文章76篇,涉及人文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和地理教育三個方面。全書以強烈的人本主義思想,從建築、飲食等角度,以小見大,闡釋文化地理學的思想和內容;同時從大的時空尺度上,從人地關系、地緣政治等角度,對文明變遷、大國興衰,以及文化現象如宗教、語言、習俗等等進行分析和解釋。全書有史有識,內容豐富,兼具知識性和可讀性。

7、《大地記》

原作名:LaTerre

《大地記》是一本關於地理學的科普類書籍,由法國科學家法布爾撰寫。全書分25章,講述了我們安居的地球的方方面面,行文生動而又嚴謹:大到從地球的宏觀環境,小到到一塊陸地、一條山脈、一處河流海洋,極地、地心、崩落的山丘,作者皆系統、詳致地講述了相關知識。法布爾的文字歷來通俗易懂而十分有趣,對讀者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大地記》即秉承並凸顯了這樣的風格,是一部難得的科普佳作。

8、《地理大發現的故事》

【英】約瑟夫雅各布斯

本書中,作者以時間為軸線,從地理知識的發源地開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人類通過征服、擴張、貿易和溝通交流對地理知識不斷認知的過程。透過地理發現的歷史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到地圖和地理知識是如何被人記錄下來的。(好書推薦盡在推薦書:www.tuijianshu.net)

9、《地理學發達史》

英]迪金森[英]霍華士

《地理學發達史》分古代文明中的地理學、希臘的哲學家和史學家、托勒密、歐洲地理學上復興時期的開始、葡萄牙人的海外拓植、德國學派、十九世紀的探險事業和繪畫術、洪堡德和李戴爾、自然地理學的發達、人生地理學的發達、生物地理學的發達、區域地理學的概念等20章。

8. (好的加分)人文地理學的方法論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復的方法論制是:地理要素論
掌握地理要素及其要素之間的關系——如氣候的要素是:位置、溫度、降水;位置的要素是: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交通位置、資源、經濟水平(工業、農業、服務業……)等。「位置」是地理要素當中最為主要,是核心。
地理要素在不同的地方,其中一個要素會起主導作用,位置則是永遠不可以忽視的因素。
地理要素之間會相互影響:位置影響氣候、自然資源,位置與資源影響交通、經濟水平與地位……

傳統的方法:分析還原法、主要矛盾分析法、系統分析法和理想化方法
研究的方法論:經驗主義方法論、實證主義方法論、人本主義方法論、結構主義方法論

9. 如何理解人文地理學研究中空間/區域的典型性

1、人文地理學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階段,對未知區域的探索和描述構成了古回代人文地理學答的主要內容。
2、西方人文地理學的近代時期的研究是不斷探索的時期,這一時期相繼產生了從不同角度探討人文地理學的學派。
3、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西方人文地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出現計量地理學,60年代引發理論地理學,70年代傾向於人本主義。
由於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空間科學的發展以及自動化制圖的進步,現代人文地理學進一步加強了地理學學的理論創新及其實踐應用能力。研究趨向傾向於以下幾點:
(1)科學理論與方法論的建立,如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等等。
(2)新的研究方法,如計量方法的應用、心理學分析法的引入、信息資料收集手段的變革。(3)新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如注重生態觀點且傾向於社會化、人文化、實用化。而邊緣學科的分支也顯示出勃勃的生機

10. 請問西方城市地理學的區位學派、空間學派、人文主義與心人文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和觀點是什麼

20世紀中葉,人文地理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封閉自守的學科,而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人文地理學本身卻呈爆炸式的發展。其起點是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對既有觀點和方法的挑戰,1950—60年代的實證主義和空間分析受到各種非議,結構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方法逐漸融入人文地理學,也給人文地理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英國著名的地理學家約翰斯頓在其《哲學與人文地理學》(《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一書中,將80年代的西方人文地理學派從哲學角度歸結為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及其結構主義三大思想流派(R.J. Johnston,1986)。結構主義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概括起來,結構主義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兩個具有鮮明特點的階段。

一、結構主義哲學思潮的大融合-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與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一樣,結構主義思想和方法論是通過其它社會科學引入到地理學中的。事實上,結構主義早在70年代之前就已經對人文地理學產生影響了,其代表人物是兩位無政府主義者皮特·克魯泡特金(Peter Kropotkin)和埃利茲·雷克白(Elisee Reclus)(R.J. Johnston,1986)。

結構主義對人文地理學產生重要影響的是皮亞傑(J. Piaget),他注重作為結構轉換(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過程的知識獲取的研究。他的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中關於兒童如何學習空間幾何的研究對人文地理學產生重大的影響。他發現:在人們的心理發展過程的每一階段都與前一階段在量上存在差異,並且在每一階段都是新要素與已有要素合而為一,所有的要素再統一和協調起來,與「格式」(schemata)相匹配(而不是隨意信息),這就是所謂的結構自律性(self—regulatory)特徵。從皮亞傑的實驗獲得的啟示是:在兒童對空間構思的發展過程中存在四個主要階段,但該實驗並未延伸到傳統地理學的研究領域(J. Piaget,1971)。高爾德(P.R. Gould)提出「雖然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直接對兒童學習空間、周圍環境和幾何學與拓撲學概念的方式作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但他並未論及兒童所擁有的基本地理映象(Geographical images)及他們學習這些映象的方式」。高爾德主要研究了「優先表面」(Preference surface),即對某些場所(place)的反應態度。但有另一些學者更多注重的是對地理知識(Geographical knowledge)的獲取(P.R. Gould,1973)。格里高力指出:在這些研究中,包括了許多有關皮亞傑結構主義認知地圖方面概念,但是幾乎所有的研究都很少注意到結構主義的觀點,僅僅集中於人們所知道的東西及其他們獲得的途徑,並且在這些研究中間,具有很強烈的實證主義色彩(D. Gregory,1978)。

在這一時期,結構主義對人文地理學影響最大的要算結構馬克思主義,它形成了人文地理學中的激進主義地理學派和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派,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哈維(D. Harvey)(D. Harvey,1973,1982)、邦奇(W. Bunge)和卡斯特爾(M. Castell)等(R. J. Johnston,1986;M. Castell,1977,1983)。他們認為,人文地理學應首先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抨擊,並於1969年在克拉克大學創刊《對立面(Antipode)》,集中發表他們的見解,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派的代表人物哈維於1971年開始撰文介紹該學派的基本觀點,並在其後出版的《社會公平與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一書中作了系統的闡述(D. Harvey,1973)。哈維指出:形成社會問題的原因非常深刻,只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對其作出合理的解釋並提出改革方案。該類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家認為:人文地理學不能歸納出空間行為的普遍規律,而是要尋求確定人類行為過程的經濟過程,並在特定的情形下去證明它。不能象實證主義地理學那樣認為某種原因一定能夠會產生某種效果,恰恰相反,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認為經濟活動使人類的活動有一定的方式。至於人們選取哪一種方式則不可能從理論中直接得到,而只能在實例研究中去理解(D. Harvey,1973; R.J. Johnston,1986)。

二、結構主義方法論的復興-20世紀90年代以來

20世紀90年代以來,進入了結構主義地理學的第二個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結構主義地理學重新成為研究的熱點,不過一反常態,與第一階段的結構主義學派有著很大的不同,人文地理學不再直接接受來自結構主義的哲學思潮,而是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在人文地理學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艾米(A. Amin),格雷厄姆(S. Graham)等有國際影響的地理學家的研究工作等(A. Amin & S. Graham,1998)。

這一時期,這些學者均是在地理研究中廣泛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來分析問題,雖然他們同時又有可能屬於不同的學派,如女權主義地理學派,後殖民主義地理學派等,但他們並不相互封閉,而是在不斷的進行交流與對話。女權主義經常運用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強調社會建設中的性別的作用的重要性,用於解釋人的作用及廣泛的因果關系,也用於解釋人們的社會和空間經歷。同時,結構馬克思主義、皮亞傑的發生心理學等對地理學的影響並未消失殆盡,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不過這一時期的結構主義地理學,不象第一階段的結構馬克思主義地理學那樣,不再有比較系統的研究內容。

總之,這一階段的結構主義地理學在不斷的發展和演化,逐漸走向成熟,結構主義的方法論框架真正滲透到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當中去,並且在城市地理的研究中日益突出。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