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地理學
Ⅰ 生物地理學的發展歷史
生物地理學抄於19世紀早期襲產生並迅速發展。達爾文關於物種形成和生物演化的理論促進了生物地理學的發展。洪堡被譽為植物地理學的創建人,華萊斯用自然選擇和演化的理論,綜合了動物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出了著名的「華萊斯線」。孟德爾、摩爾根學派的新達爾文主義者認為,「突變」是生物種內遺傳變異的基本來源,導致形成亞種和新的物種,而且生理學和細胞學的差異與自然條件有關,說明了物種形成、系統發育和多樣性的根本原因。板塊構造、海底擴張理論的興起和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復活,促進了生物地理學的發展。麥克阿瑟和威爾遜的島嶼生物地理學平衡理論,說明了島嶼生物群落的平衡點與拓殖和滅絕速度的關系。
Ⅱ 動物地理學是職高專業么
中文名稱:動物地理學 英文名稱:zoogeography 定義:研究現代動物分布及其生態地理規律的學科。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生物地理學(二級學科)
Ⅲ 動物地理學的學科地位
很重要,主要研究什麼地方的動物種類,和數量以及對生態的影響和對生態的作用。
動物在地理上的行動和遷徙對當地的物種的影響和環境的影響。
屬於跨學科的研究。
Ⅳ 什麼 動物理學
我回答好了~~~~
Ⅳ 動物地理學的研究簡史
動物地理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古代記述階段
中國公元前11至前6世紀的《詩經》,記載有100多種動物的分布。公元前6世紀《考工記》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動物南北分布的界線。公元前5~前3世紀的《尚書·禹貢》篇中也有對中國九州經濟動物的記載。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志》記述有 500多種動物的分布。公元初古羅馬普林尼(老)的《自然歷史志》、16世紀末中國明朝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1596)等,都記述有各類動物的分布。 從18~19世紀。此階段可分為兩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為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隨著C.von 林奈《自然系統》的問世,建立了動物分類學的系統,科學的動物地理學開始出現,在歐洲出現了專門敘述動物分布的著作,主要的動物地理學文獻有:《哺乳動物分布》(1777)、《昆蟲區系》(1778)、《俄羅斯-亞洲動物區系》(1811)、《鳥類分布及決定其分布的自然環境》(1818)等。
第二個時期自19世紀中至末期,動物地理學在C.R.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下發展,他的《物種起源》(1859)第一次用進化論觀點闡述了動物的分布及其成因。與達爾文同時代的英國進化論者A.R.華萊士,系統地探討了動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對P.L.斯克萊特所劃分的世界陸棲動物的分布區(界)進行了補充修正,成為現代陸棲動物地理區劃的基礎。他於1860年提出的華萊士線,近幾十年引起了板塊學說支持者的重視;他的名著《動物的地理分布》(1876)是歷史動物地理學的最重要文獻;他創立了物種的產生和變化在空間和時間上相互關連而一致的理論,被推崇為動物地理學的奠基人。 20世紀初至今。由於生態學的發展,對動物分布的探討逐步轉向對生態因素的分析、動物群的結構特點以及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研究,逐步形成生態動物地理學。較有影響的著作有R.黑塞的《生態動物地理學》(第1版,1937;第2版,1951)。此階段海洋動物地理研究也取得較大進展,代表著作有:瑞典S.埃克曼的《海洋動物地理學》(1935、1953),美國J.C.布里格斯的《海洋動物地理學》(1974)。
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全國自然區劃工作的推動,動物地理區劃研究首先得到發展,一些學者對陸棲脊椎動物、海洋動物和昆蟲區劃等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初步奠定了中國動物地理研究的基礎。
代表性著作有:
《中國鳥類分布名錄》(鄭作新,第1版,1955、1958;第2版,1976)、
《中國昆蟲生態地理概述》(馬世駿,1959)、
《中國動物地理區劃與中國昆蟲地理區劃》(鄭作新、張榮祖、馬世駿,1959)、
《中國自然地理·動物地理》(張榮祖、1979)、
《中國淡水魚類的分布區劃》(李思忠,1981)等。
Ⅵ 為什麼南美的猴子和非洲的猴子不一樣請用動物地理學解釋
南美以雨林氣候為主,樹木茂盛,故猴子主要攀援生活樹上;而非洲以熱帶草原氣候居多,草多木稀,猴子多在地上奔走。因地理環境不到導致了今天的物種不同。
Ⅶ 生態學和生物地理學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這兩個學科有交叉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不同。簡單地說生態學側重生物,生物地理學側重地理。
生態學不能說是生物學和自然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生態學是綜合了多種學科,而且跨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
生態學(Ecology),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
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是生物學和地理學間的邊緣學科。研究生物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的一門學科。即生物群落及其組成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況及形成原因。研究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和它相關的各種問題的科學。
按其性質可分為描述生物地理學和解釋生物地理學,其中,解釋地理學可分為生態生物地理學和歷史生物地理學。
按其問題和方法分,有生物區系地理學、生物系統地理學、歷史生物地理學等涉及植物相和動物相的分布,即生物的區系分布及生物生態地理學這兩大分支。此外根據作為對象的生物群來劃分,有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昆蟲地理學等。
(7)動物地理學擴展閱讀:
「生態學」(Ökologie)一詞在1865年由勒特(Reiter)合並兩個希臘詞logos (意即:研究)和oikos (意即:房屋、住所)構成。
1866年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Ernst Heinrich Haeckel)初次把生態學定義為「研究動物與其有機及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特別是動物與其他生物之間的有益和有害關系。從此,揭開了生態學發展的序幕。
在1935年英國的Tansley提出了生態系統的概念之後,美國的年輕學者Lindeman在對Mondota湖生態系統詳細考察之後提出了生態金字塔能量轉換的「十分之一定律」。由此,生態學成為一門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
Ⅷ 動物地理界什麼意思
研究對象是動物分布區和動物區系。
動物地理學 研究動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及專其生態地理規律的屬學科。是自然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動物學的重要研究領域。通常分為生態動物地理學和歷史動物地理學。前者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動物生態地理群(即與現代一定的自然地理條件相聯系的動物整體)。後者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動物分布區和動物區系。動物地理學的基本任務是闡明地球上動物分布的基本規律,為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牛動物資源、恢復與定向改變動物群提供科學依據。
Ⅸ 動物地理學的介紹
動物地理學 研究動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及其生態地理規律的學科。
Ⅹ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10)動物地理學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