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圖表圖片
1. 如何培養學生讀地理統計圖表的能力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可以表達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地圖所承載的豐富信息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重要源泉,讀圖則是培養與發展學生智力、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讀圖用圖是學生地理學習的基本技能。
我們的地理教學應該注重學生此項能力的培養,目的是能夠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一、地理教學中的視覺空間能力
視覺空間能力涉及到理解形象世界的獨特能力。具有視覺空間能力的人都能夠藉助圖形的方式表達空間信息,並具有展示和轉化心理意象的聰明才智。他們對於視覺空間世界擁有某一種響應能力,也擁有一種通過對視覺空間世界的再創造製成藝術作品的才能。視覺空間能力在地理課堂上主要表現為觀察能力。如教師要根據空間智能的特點,注意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把學習材料視覺化,培養學生的「內在視覺」,開啟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由被動的觀察者轉變成為主動的思考者,引導學生學會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觀察,開發學生的視覺空間,進而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二、開發視覺空間的目的
把視覺與自己的知識經驗、情感和形象混合在一起,並創造出新的視覺形象讓他人感知,以獲得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通過地理教學中多樣的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的視覺空間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對象的概念、特徵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學生精確理解或判斷地理事物的空間形象、空間位置或空間距離的能力。
地理新教材的編寫重視地理圖表,在教學中要重視地理圖表,使圖表發揮更大作用的同時,不知不覺的發展學生的視覺空間能力。當然,學生不會對每一張地理圖表都感興趣,也不可能
每個學生對地理圖表都會有感覺。我們需要做的是開發設計多樣的活動,利用好每一種類型的圖表,嘗試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他感興趣的那一點信息。
三、豐富的地理教學素材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新教材圖文並茂,地圖和各種圖片資料所佔比例相當高,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從相關地圖、景觀圖等資料中提取地理信息,教會學生閱讀使用各種專用地圖、教材中大量的各種統計圖表、比較圖表,並能通過這些圖表和地圖來解釋教材中和生活中遇到的有關氣候、地形、河流、水文、植被、經濟、人口、文化等各方面的問題。還要讓學生學會繪制簡單地圖和各種圖表的方法,,促進視覺空間能力的發展。
對於地理圖表的運用,需要注意讀圖、析圖、再現和作圖四個環節。①重視讀圖:地理圖表具有信息容量大,直觀感受強的特點,指導讀圖可使學生獲得豐富知識;②引導析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地理事物變化,總結變化規律;③再現地圖;幫助學生將學過的地理知識呈現在腦中,將直觀感覺變為頭腦中的路徑和山水;④教會作圖:引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歸類,形成圖畫式提綱。
1、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圖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地圖,對於學生視覺空間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如學習《歐洲西部》時,讀地形圖,思考為何歐洲人喜歡吃牛羊肉?首先,調動學生對於色彩地形圖的感覺,辨別歐洲西部的主要地形——中部平原(綠色);接下來,圖上分析,西部臨海,利於大西洋暖流的進入,形成怡人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最後得出結論:適合多汁牧草的大片分布,畜牧業發達。
2、景觀圖。圖表的生動形象性容易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和學習興趣。如學習《西亞》時,利用阿拉伯人的生活場景圖,其中駱駝是個激發點。可以再出示兩張景觀圖片,一張是單峰駝,另一張是雙峰駝,同時配合圖片提出兩個問題:
(1)駱駝身上有何特徵適宜在沙漠中生存?
(2)為什麼單峰駝多分布在熱帶沙漠帶,而雙峰駝多分布在溫帶沙漠帶?
學生們會在記憶中搜索,調動空間想像力,並得出結論:單峰駝和雙峰駝是為了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而具有不同的外形特徵。在這個基礎之上,讓學生明白「環境可以影響到動物的外形特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促進了知識間的聯系,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3、大洲、國家、省的輪廓圖
在學習政區圖時,利於學生記憶的最好辦法就是形象化。將各種輪廓和動物、食物等等相聯系,並要求學生展開合理想像,深化印象。如歐洲西部的「義大利」:形同一隻高跟鞋在踢三角形的足球等。
四、地理圖表閱讀能力培養的方法 1、想像力培養
學生最初的吸引力是教師發出的語言提示。所以,引課是非常重要的。在開始一項學習任務之前,教師可以請全班同學思考、想像一下教師的語言提示描繪的是什麼形象,暗示的是什麼含義。
2、豐富教學環境
給學生創造利於地理圖表閱讀能力的培養、開發視覺空間想像能力的舒適環境,滿足和拓展學生的視覺空間感受,充分利用圖畫、照片、幻燈片、多媒體教學設計、電影、圖解符號、表意文字等等視覺對象,調動學生的視覺空間能力,使他們無論在頭腦中還是在外在行為方面都能做出很好的反應。
地理教學中通過用好圖,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視覺學習環境,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和想像力的最好、最佳途徑。地理圖表蘊藏著無限的開發資源,等待我們
去挖掘。
3、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冊和地理掛圖進行教學。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圖又是一種特殊的地理教科書,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知識,是地理的「第二語言」,中學地理課本中的插圖、地理圖片是課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圖、照片、圖表可以充實和簡化課本有關內容的文字敘述,能達到以圖釋文,圖文結合目的,教學形象直觀,還有助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創設地理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藉助地圖,強化記憶。
4、認真設計地理略圖,提高地理教學效果。在地理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設計地理略圖進行教學,有利於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既能起到抓住特徵突出重點,又能培養學生直接學會畫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邊講邊畫,學生邊聽邊記,學生的注意力隨著老師的筆觸和語言自然轉移,做到了視聽結合,頭腦並用,思維集中,印象深刻便於記憶,並且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講長江的內容時,老師在黑板上繪制長江幹流略圖,從長江的發源地繪起,一直畫到入海口處,先畫幹流,給學生講幹流象一個不規則的英文字母W,然後講到哪裡就畫到哪裡。首先講上、中、下游的劃分,把宜昌和湖口兩地名稱用色筆標在幹流上;接著講長江的支流,用藍色粉筆從西向東畫出主要支流,邊畫邊講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後講長江上、中、下游的特徵,並標注在適當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豐富」,中游「河道彎曲,容易泛濫」,下游「江闊水深,便於航運」。這樣有形有意,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地理略圖不是靜而是動的感覺,可以特別體現事物的特徵,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和思維力,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了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5、充分利用電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燈、電影、錄像的直觀優勢,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電化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運用自製的投影片作為一種直觀性、實用性、形象性的地理教學軟體,解決了很多傳統教學形式解決不了的問題,並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用精心設計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幫助學生發展他們對空間能力的敏銳性。在標題上用彩色卡通圖畫標示出主要內容,穿插演示教學內容,用幻燈片展示學習中心內容,可要求學生多用畫圖的方式展示地理過程,多用演示的方法說明地理過程,都能起到強化教學的目的。
地理教學中有許多重要的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是比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如果藉助課件模擬的運動現象和過程,化不可見為可見,化抽象為形象,化靜為動,使學生接受信息時首先有一種嚴謹務實的感覺,配之以精練的講解,知識重難點會因勢利導得以突破,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講「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和世界各地晝夜長短變化」這一問題時,可利用課件製作,把繪有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的地球轉動、旋轉示意圖,使太陽直射點由北回歸線逐漸南移,可見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由最高值逐漸變小,白天時間逐漸變短,北極圈內有極晝現象的范圍越來越小,南半球正好相反;當太陽直射點移動到赤道上時,南北半球同緯度地區中午太陽高度角相同,晝夜平分;當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到南回歸線時,北半球晝最短,北極圈以內全是極夜,南半球正好相反。本來一個很難講的問題,通過課件演示,使學生耳聞目睹,重難點迎刃而解。
2. 地理圖表類型有哪些
通過地理圖表來考查考生的地理知識和能力非常受到命題者的青睞,這也是各類命題的大勢所趨。這一要求在近幾年各地的高考試卷中得到了較好的反映,甚至於到了無圖不成題的地步。以下是對「高考地理圖表類型」的歸類 :
(一)坐標圖
坐標圖是採用數字坐標形式表示兩項或多項地理要素的數字信息圖形。它一般用柱狀、曲線、折線、點等來表示相關的地理信息。常見的坐標形式有:
1.兩維坐標:即直角坐標,用橫、縱坐標分別代表兩個地理事物或現象,坐標中的點、線等內容表示兩者之間的關系,它能夠簡明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規律。如課本中比較多見的有:
橫坐標表示時間的變化,包括一日內的變化(如氣溫的日變化圖、氣壓的日變化圖)、一年內的變化(如全球氣溫年變化圖、降水量柱狀圖)、多年內的變化(如郊區農作物產量變化圖、太陽黑子與年降水量的相關性圖、氣溫平均值的變化圖)。
縱坐標表示空間的變化:包括水平方向的變化(如夏至日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圖、海水溫度和鹽度隨緯度分布圖、降水量隨緯度的變化圖)和垂直方向的變化(如海水溫度垂直分布示意圖、氣溫的垂直變化圖)。
此外,教材中還有許多有相互關聯的地理事物,它們也可以用兩維坐標的形式表示出來,如震級與烈度之間的關系、資源數量與環境人口容量之間的關系等。
2.三維坐標:這種圖表尚未在課本中出現(新版初中地理教材里現已開始出現),它是用三維空間來反映三個地理事物或現象之間的關系,或是將之統一在一個平面內,形成平面正三角形坐標圖。
3.多維坐標圖:多維坐標圖是根據坐標的一般原理,將眾多具有並列關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張圖上繪制而成。如土壤的成分組成、氣候的氣溫降水資料、風頻玫瑰圖等。
解讀坐標圖時,首先要能正確判讀並理解坐標系統中各坐標的具體含義,明白該圖反映了哪兩個或哪幾個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思考橫坐標與縱坐標所反映內容之間的關系;其次要獲得坐標中的有關數值及其變化趨向。坐標圖上的點、線(折線、曲線、直線)、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數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發展變化趨勢。如曲(折、直)線遞減段表示縱坐標項目與橫坐標要素之間呈負相關,遞增段表示呈正相關;曲(折、直)線斜率大的一段表示變化幅度大,斜率小的一段表示變化幅度小;此外,尤其要注意曲線或折線變化的起點、終點、轉折點的特殊變化,從中發現規律性及根本特徵。
在判讀坐標圖時,要注意三類問題:一是忽視坐標軸上數量信息而導致判讀錯誤。如對比兩幅降水柱狀圖的降水量的多少,不能僅看錶示降水的柱子高低,就認定降水量相同或不同,而要認真看清縱坐標單位數值。二是忽視圖中的隱含信息。不少考生只注意圖像中地理事物多少、強弱、增減的變化,而不注意分析其蘊含的道理,只是從表面上讀懂該圖,比較膚淺,沒有接觸到本質。三是判讀正三角坐標圖時,要注意這種三角坐標圖的三條邊都是坐標軸,三項要素在數軸上比例由低到高方向也應是一致的,要看清楚各軸所代表的含義。
(二)等值線圖
所謂等值線,就是在地圖上將地理要素值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常見的主要有:等高線、等深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等壓線、等震線、等鹽度線、pH等值線、等太陽高度線等。但不管哪類等值線圖,它們是有一些共性的,如每幅等值線圖的等間距相等,它的彎曲、疏密都表示一定的含義等。故無論是哪種等值線圖,在判讀時都要注意等值線的極值、走向、彎曲形態、疏密狀況等,並要對此現象作進一步的探究。下面以最常見的幾種等值線圖為例:
等高線圖
等高線即海拔高度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線,它一般具有下面幾個特徵:1.同線等高:即同一等高線上的各點海拔相等,故等高線不能相交,因為同一個地點不可能有兩個不同的高度,但陡崖處除外;2.相鄰的兩條等高線間的高度差相同,故只要知道一幅等高線圖中任意兩條線的海拔,就可推算出其餘各線的海拔;3.等高線均為閉合曲線:即無論等高線如何迂迴曲折,終必環繞成圈,但如果圖幅較小的話,不一定能顯示出來;4.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緩陡:在同一幅圖中,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表示緩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間隔相同的地方表示均勻坡。
3. 如何用好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圖示」法
地圖是記錄和傳遞地理信息的工具,它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也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語言。地圖中包藏了眾多的知識點,許多地理特點規律都可通過觀察、分析地圖得出。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這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它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廣泛,最實用的教具。如果教學中地圖運用得好,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會學生通過閱讀地圖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地理教學中如何進行地圖教學?,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地圖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地圖的積極性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發展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但是學生的興趣不是天生的。在學習地理課以前,學生對地圖有一些的認識和了解。七年級學生對地圖很好奇,如果不加以引導就很快消失了。老師要引導他們,促使他們喜愛地圖,對地圖產生興趣,因此老師應適時提出一些能激發學生閱讀地圖興趣的問題。在講地圖時老師注意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的讀圖知識討論如何看地圖,學生發言很積極,各抒己見;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指出不足,講解地圖和一般圖畫的區別,適時提出地圖上的比例尺、圖例、注記三個基本要素,並逐一講解,打好基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此外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郊遊,促使學生把地圖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地圖對我們生活的實用性,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學習地理知識的得力助手。把地圖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也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興趣的源泉在於知識的應用,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就感,沒有成就感的興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學知識成功的運用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興趣十足。
二.教會學生讀地圖的方法,會讀不同類型的地圖
學生面對一幅地圖,到底怎樣去讀?首先要使學生熟悉地圖的圖例。地圖圖例是千變萬化的地理事物的圖形符號,它表示的是各種地理事物。學生只有掌握了圖例符號,才能識別各種地理事物。圖例符號大致分為以下幾種:界線符號(如洲界、國界、未定國界、地區界、省界等)、自然地理要素符號(如河流、湖泊、山峰等)、人文地理要素符號(如公路、鐵路、航線、水庫等)、礦產符號、專題地圖的符號(如工業圖、農業圖等圖上的符號)、常見天氣符號等。因此應教會學生養成讀圖先讀圖例的習慣。其次讀圖時要注意地圖的圖名,從而確定地圖的類型。根據地圖的類型,對地理圖像進行全面的分析,提取相關的地理信息, 得出正確的結論。對於不同類型的地圖,閱讀方法和技巧是有區別的。常見地圖的類型大致分為:
1. 地理圖表
地理圖表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地理教學的直接教具,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的最好工具。它能反映地理事物發展和分布的規律性。閱讀時,不能只停留在表層的地理信息上,更重要的是從表層的信息獲取其內在的聯系,找出其規律性。
2. 等值線圖
等值線圖是反映地理現象、數量分布情況的地圖。閱讀時,通過觀察圖上的數據幅度,看疏密情況,看等值線封閉與否,等值線的走向特點。如看等溫線圖→讀出氣溫約度→各地溫差大小→高(低)溫中心→分析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看等降水量圖→讀出降水量約數→各地降水量大小→多雨(乾旱)中心→分析影響降水量多少的主要因素。 3. 地理分布圖 地理分布圖所佔比重較大,運用較廣。對於不同類型的地理分布圖,應確定其觀察和分析的重點。如看地形圖,應重點看地勢特點,重要地形單元及其分布以及它們的相互位置關系。如對於某區域的海陸位置,應重點讓學生辨認和評析該區域所瀕臨的海洋、距海遠近、位於
大陸的相對位置等。對於某區域的緯度,應著重讓學生觀察該區域所跨的緯度范圍,辨認該區域與特殊緯線的空間關系。
4. 地理示意圖
地理示意圖旨在用簡單形象的圖來說明地理事物的確本質屬性,演變規律及產生的原因。因此看這類圖時,應重點注意各地理要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因果關系。
三. 教學地圖時應提出明確的要求,所提出要求要從簡單到復雜,
注意運用從分解到綜合的認知規律,注意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教學中使用的掛圖不應該太復雜,內容不要太多,應簡單明了,主題突出。讀圖時一次不宜提出較多的觀察目標,初中生的認知能力畢竟有限,在太復雜的地圖中尋找有用的信息,干擾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響觀察的主要目標,同時,過於復雜的地圖,過多的讀圖目標,也增加了讀圖難度,容易挫傷學生閱讀地圖的積極性,教學層次不明顯,講解問題的思路也不清晰。如果講解的問題較復雜,可用幾張內容單一的地圖,觀察後再逐次疊加綜合,以判斷不同地理事物的關系。如通過地圖分析世界耕地的分布時,可先展示耕地分布圖,利用幻燈投影疊加五帶分布圖,得出:耕地多分布於降水多的濕潤地區;投影地形圖得出:耕地多分布於平原地區。逐一觀察後,再總結出耕地分布的特點。對於一個復雜的地圖分解為幾個簡單明了的地圖來觀察,學生要讀的地理事物突出,有利於循序漸進的有層次的分析問題,也利於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問題。這樣能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問題解決。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習能力。地圖是平面的,展示地表平面信息較容易,也易於閱讀。對於地表的立體事物展示較困難,也較復雜,如山地、高原等地形;山高、海深的程度,除了運用符號文字外還要用色彩色調來表達。給學生學習這些知識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不能不加以注意。如讀地形圖時可以先提問分層設色地圖是如何表示地勢高低起伏的,山地、高原、平原地形特點及平原、高原、山地在圖中對應什麼顏色。然後提出世界最長的山系是什麼?世界最大的高原是什麼?最大的平原地什麼?引導學生在地圖上一一找出。然後可以歸納南美洲的地形特點。從而在頭腦中浮現出知識點與地圖相互關聯的一幅地圖。
建立知識點和地圖之間牢固的關系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地理課上不斷提出一些地理事物讓學生在地圖上標出,反復練習,不斷得復習鞏固,加深印象,知識點與地圖的聯系才能鞏固。
四. 要注意地圖之間的相互聯系與比較,綜合分析地理問題 地理事物和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它們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在分析問題時,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才能正確認識,把握其實質。反映在地圖的閱讀上,要注意圖與圖之間的聯系和比較,同時用幾幅圖來綜合分析地理問題。如在學習我國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時,可以把這兩個地區的地圖進行比較:找出兩大地區的位置,主要地形單元,瀕臨的海洋等,從而讓學生得出南方和北方地區的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通過閱讀我國的「一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年降水量分布圖」以及主要農作物種類的分布,學生不難想像出南、北方地區劃分的依據。
4. 如何運用圖表資料進行地理課堂教學
圖表教學法實施的四個步驟
1、教師認真鑽研教材,教學大綱,把握大綱中重點難點與版知識之間的內在權聯系,因果關系等.
2、根據教材,設計具有科學性,概括性及學生通俗易懂,感興趣的圖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堂教學中變"啞圖"為會說話的"活圖",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動覺,邊講邊畫,讓學生的注意力隨教師的語言和筆觸而轉移,實現圖示的筆序與講解同步進行.
4、歸納總結,設計鞏固練習題,檢查學習效果,做到信息經教師傳授之後及時反饋,並對反饋信息及時作出評價.
在教與學的活動中,應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為了讓學生較好地掌握地理知識結構及內在聯系,運用形象化的圖形,圖象或表格讓學生通過討論思考的方式揭示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5. 學習地理到底怎樣畫圖
一、學會閱讀和使用地圖
地理學習的靈魂是地圖的閱讀和使用,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地圖是我們獲得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地理學習不能夠離開地圖。
第一、「圖文結合易學好記」,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還可以填圖、繪圖),「圖不離手」,把地圖印在腦子里,並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當我們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圖,於是,我們就可以從中准確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從容作答,即形成「腦圖」。在歷次高考地理試卷中,都有許多無圖考圖的題目,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十分重視構建「腦圖」的訓練。
第二、抓"讀圖"明"空間",地圖具有形象、直觀的作用,可以培養觀察力、想像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可以進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空間組合。從歷年高考地理試題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試題直接或間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知識。在區域地理學習中更應重視地圖的運用。
第三、地圖學習要學會分類、讀圖、變圖、用圖。
學會分類,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景觀圖、原理示意圖、漫畫圖、數據圖、結構圖、等值線圖等。
學會讀圖,讀圖要注意先後順序,①先讀圖的主題,即圖名;②看清圖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細節,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范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④聯系實際。學會變圖,如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圖文轉換等。
學會用圖,如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用圖記憶等。用圖記憶就是記的時候,應該直接把文字放到圖上記,當涉及到這個知識點的時候,你的腦子里反映出來的是有文字的圖片而不單是文字,你便可以象讀圖一樣回答各種問題了,不管是文字題還是讀圖題都可以解決。
學習地理要學會掌握使用地圖的方法,養成讀圖、用圖和收集地圖的好習慣,「左書右圖,圖文並茂」,從地圖中獲取知識信息,發現知識、提高技能。地圖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師,同學們學會了使用地圖的方法和習慣,學習地理就會學得輕松、學得有趣,才能學好地理。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
二、注重學習的幾個環節
學習地理與學習其它科目一樣,要注重學習的幾個環節:預習、上課、練習、復習,特別是容易忽略的預習、復習兩個環節。根據記憶規律,課前預習和課後復習也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預習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內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處,便於上課分配注意力,因為上課時間每一分鍾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課有明顯的節奏感,必須將勁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時間放在重難點上。學習地理決不能等全部學完後再回頭復習,這樣你是決不會理解課本知識的,你會發現學地理很難。可是如果你把地理當天的內容當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點知識就在你腦子里更明確一些,日積月累就會培養成為你的地理思維,那麼學習地理就會易如反掌了。高考雖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礎,地理基礎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等,因此,復習中應多看書。實踐證明,自覺做到課前預習和課後復習,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
三、收集信息理論聯系實際
現代社會是個信息社會,生活中處處蘊含著信息,如電視新聞、報刊雜志、媒體網路、旅遊科技、綜藝體育等,經常為人們提供大量的知識信息,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們普遍關心的鮮活生動的地理知識和敏感具體的地理問題,我們要善於收集和處理,不斷補充豐富地理知識。課外同學們也要注意博覽群書,養成良好的信息素養,如走進圖書館,訪問互聯網站,參加社會實踐調查等,及時查閱收集、檢索處理地理信息。這不僅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學們收集資料、獲取信息、充實知識、豐富閱歷的有效途徑。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知識,要使自己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不斷提高自己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勇於實踐、創新學習的意識。
地理知識內容十分豐富,實踐性強,應用性廣,學習時要緊密結合、密切聯系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當地和國家的經濟發展、國內外的時事熱點等,讓學習更貼近生活實際,更為鮮活有趣。還要盡可能地走進大自然、走入社會,親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和現象,將書本、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能力在野外觀察和社會活動中得到應用,培養觀察分析、活學活用、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實踐創新的能力。
相信經過努力,同學們一定會喜愛地理並學好高中地理的。
6. 什麼是地理教學方法中的「圖表法」
圖表教學法,就是一種以圖形、圖象或表格為主要方式,揭示地理事物或本質特徵,以激發學生跳躍式思維,增強學生地理素質,加快教學過程的一種方法。
中學地理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會使用一般的政區圖,學會在地圖上找地名、定方向、量距離,還要教會學生閱讀使用各種專用地圖;以及出現在教材中大量的各種統計圖表、比較圖表,並能通過這些圖表和地圖來解釋教材中和生活中遇到的有關氣候、地形、河流、水文、植被、經濟、人口、文化等各方面的問題。除此以外,還要讓學生學會繪制簡單地圖和各種圖表的方法,包括在暗圖上填寫地理事物的分布。描繪地圖、縮放地圖、畫示意圖等。歸納起來就是,教會學生看圖、識圖、運用圖表、繪制圖表等,而圖表教學法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捷徑。
在運用圖表教學法的過程中,主要通過以下手段來實現:(1)板畫教學;(2)圖表教學;(3)影視圖象教學;(4)多媒體圖表教學等。只要能科學地運用這些手段,對提高教學效率及學生的全面素質是極其有利的。
7. 什麼是地理圖表教學
地理圖表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地理教學的直接教具,是豐富的地理信息源,是地理思維能內力尤容其是形象思維能力培養的最好工具,地理新課標特別強調學生讀圖,運用圖表分析地理問題的實踐能力.圖表一般比較形象直觀並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知識的理解,在理解基礎上進行學習,有利於知識同化與順應,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讓學生成為地理學習過程的參與者、探究者及實踐者.老師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者、組織者以及促進者.圖表教學方法,是以一種或幾種有機圖形、表格或其相結合的方式,揭示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和地理本質特徵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特點在於運用形象、逼真的圖形、圖像及設計合理的表格、圖像、圖解等形式來傳授地理知識、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形象地揭示地理事物、地理現象間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徵,使學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一個完整、准確、比較穩定的表象,使課後易於理解、復習、掌握,使學生盡可能快地得到一系列地理知識和地理規律,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8. 地理教學指圖
①掛圖應掛在抄光線充足的一邊,②如果兩邊步解均較暗,或攀亮,掛圖最好掛在教師的左手邊(即講台的左邊),③掛圖不宜太高和太低,④掛圖不宜太偏.⑤指圖時,時間不宜太早和太遲,⑥指圖時,教鞭位置應准確無誤,不要「聲東指西,⑦指圖時,教師應站在側面,並緊貼著牆壁,⑧指河流由上游到下游,指城市指在城市的圖例上,指地區先指出它的大致范圍,再指在中心位置,指山脈則指出它的走向.如何掛圖與如何指圖@周文敏$湖南省耒陽師范學校 在小學(其實也包括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學掛圖的掛法和指法雖不一樣,各據其理.但總的應該遵循下列原則:①掛圖應掛在光線充足的一邊; ②如果兩邊光線均較暗,或較亮,掛圖最好掛在教師的左手邊(即講台的左邊);
9. 地圖、地理圖像、地理圖表有何區別
1、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也是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圖信息回量大答,知識密度高,同樣篇幅的地圖和文字,往往地圖的容量要大得多。而且地圖的定位定量准確,形象易記。
2、地理圖像即地理原理示意圖是將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變化過程、內部特徵、運動規律等形象地展現出來,便於理解,有助於培養觀察、想像、分析、應用等能力。
3、地理統計圖表。圖表是把地理數據形象地表現出來,便於理解數量意義、比較異同、分析變化、概括特點等。可以根據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結論。地理統計圖表有折線、曲線、柱狀、扇狀、餅狀及三角形等多種形式,可反映絕對數據、比例數據、多項對比、時間變化等。判讀統計圖表要看清圖例、了解坐標、注意數量單位。根據比較差異分析原因,根據變化幅度分析趨勢,根據數量以說明某項論證等。
10. 地理教學中如何利用地理圖表突破重,難點
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頗多,我們要因材施教,實事求是地採取適合本校條件、情況的具體版措施來完善權常規教育教學。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課標,活化教材,融洽師生關系,活躍教學氣氛,優化課堂結構,狠抓落實,始終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諸具體行動,持之以恆,我們的教學就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