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教學目標設計初探

地理教學目標設計初探

發布時間: 2021-02-12 15:42:26

高中地理教學目標內容

高中地理教學目標

惠來一中地理科組

一、學生基本情況

今年我校高一級有22個班級,高二有7個文科班11個理科班,高三有9個文科班。學生人數較多,但是學生的基礎較差,不同年級存在不同的學習問題。特別是區域地理方面,很多學生對於各大洲的輪廓和我國的行政區劃都不了解。高三學生對備考的理念和要求也較低。

二、教學思路

認真貫徹落實學校「創新機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質量」的工作思路,以「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為宗旨,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為重點,深入了解學生情況,著手教學模式的探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學目標計劃

根據本校學生實際情況和高考要求,以讓學生獲得比較完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學習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益的地理;以倡導學生主動參加參與,樂於探究,勤勞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為目標。

1、 學生能主動學習地理,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養成學習地理的習慣

2、 學生能對各地理區域有比較全面的認識。能詳細認識重點區域的地理條件,能對世界個區域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3、 學會通過所學原理分析地理現象,具備分析區域條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樂於探究培養學生自製設備驗證地理原理的能力

5、 培養學生對地理終身學習的興趣,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從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識

四、教學目標實施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在教學中,第一,應充分培養地圖的觀點,包括看圖能力、記圖能力和再認再現能力的培養。牢固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第二語言的思想。第二,根據教材特點選用 一些帶有鄉土性質的案例,做好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盡可能在課堂上實現。

高一地理教學要以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主線,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思想。高一地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從人類和地理環境的關系著眼,通過教學使學生獲得對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關的人文地理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維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能夠與人合作,運用地理科學觀念、知識和技能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問題作出獨立的判斷和適當的評價。學習高中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觀察和理解與人類發展有關的地理環境變化,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為適應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學生在經過高一的地理學習,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本內容,對高中地理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礎知識,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識圖、讀圖能力和分析地理現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簡單的地理思維能力這為現階段的地理學習與復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由於高考改革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學習主要由於高考的改革和高中地理學習與復習的自身特殊性,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包括初中區域地理知識在內的高中地理必修三和選修六的學習與復習,學習任務重。

高三地理教學內容應以系統性的知識為基礎,著重於知識結構及聯系的理解和掌握,讀圖解圖能力的提升,聯系生活生產實際等相關問題的分析和解答,同時掌握好審題答題的技巧與方法,形成良好的地理學習理念。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加強個別指導,使學生整體得到成長。

總之,我們要努力創設適於學生的學習情境,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圍繞地理教學三個領域的目標,使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個學習時段內,在心理、行為等方面的地理素養都有所發展。

Ⅱ 地理教學目標如何確定

教學目標如何確定呢?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至少要包括學段,單元,課時三個不同的層次級別。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系統,全面,完整,有效地按著課標要求完成教學任務。我覺得我們理解課程標准首先要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組織者、引導者。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表述中是教師引導學生從事什麼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獲得什麼知識、技能;通過什麼活動的過程,學生從中獲得什麼學習的方法;通過什麼活動學生體驗、感悟什麼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們要研究課程標准相應的要求,明確哪些是結果性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哪些是體驗性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單元教學目標是通過每一課時的教學實現的,因此在制定好單元目標之後必須把單元目標分解和落實為課時目標。課時目標的設計是完成單元目標的關鍵。課時目標相對於單元目標要更具體,具體到可操作,可評價,可測量 。課時目標應依據課程目標,課程具體內容標准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教學目標如何確定呢?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至少要包括學段,單元,課時三個不同的層次級別。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系統,全面,完整,有效地按著課標要求完成教學任務。 「結果性目標」陳述方式明確表達學生的學習結果是什麼。這種方式指向可以結果化的課程目標,主要應用於「知識與技能」領域,例如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首先確定教學目標: 在設計課時目標時,教師往往容易照抄單元目標,而實際上單元目標與課時目標之間的關系是整體與教學目標,下面以「亞洲復雜的氣候(第六章七年級下冊)這一課為例,如果把具體內容標准中的「運用地圖和有關資料歸納某一大洲的氣候特點及其與地形,河流相互關系,存在的環境,發展問題」直接作為教學目標,顯然是不合適的。綜合相關因素,可以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1.知識與技能——用地圖說出亞洲主要的氣候類型,並能歸納出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氣候面積廣,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運用地圖和數據分析出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季風氣候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閱讀亞洲氣候圖與氣候統計圖表說出亞洲的氣溫,降水分布概況,並歸納氣候特徵;根據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亞洲不同地區主要的氣候差異及影響氣候差異的因素;分組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景觀資料,並與亞洲進行對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根據資料分析亞洲由於氣候差異帶來的自然災害,環境問題以及對人類的影響;通過分組討論,設計減少自然災害應採取的措施方案,體會地理學習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對社會和自然的責任感。
本節課的目標側重於「運用地圖和數據分析出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季風氣候的特點及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
總之,我們在充分吃透「課程標准」的基礎上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對教學任務的預期結果的表述,是一個可供測定的指標體系,是對「課程標准」內容標準的落實。教學目標的確定對整個教學設計過程起著「綱舉目張」的作用。

Ⅲ 如何進行地理教學設計

過去,我們稱之為「備課」,而如今叫「教學設計」。它們之間不僅是名稱的變換,而其本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麼,如何為初中地理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呢? 一、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1、地理教學設計的課程理念 過去,我們教學地理緊緊圍繞教材知識、地圖表格、地球儀等,以及幾年來電子信息、電子備課等多種手段。在地理課上,老師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奪得了輝煌的成功。這一點,人人皆知,不可否認。然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新課程.新課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這大大促進了地理教育者進行地理改革的積極性,使得越來越多的地理教師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來。他們對地理的教育教學探討得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全面。他們一致認為:地理的教育教學要開啟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對這些有著強烈的時代感、責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2、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1)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2)教學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科學方法。(3)教學設計是操作和規劃教學活動的程序和過程。(4)教學設計是以反饋評價對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5)教學設計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兼備的應用性學科。 3、地理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相關理論和系統方法,對參與教學活動的諸多要素所進行的一種分析和策劃的過程,是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教學的預謀和籌劃,是對「教什麼」和「如何教」的一種操作方案,它先從「教什麼」入手,對學習者,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進行分析,然後從「怎麼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恰當的媒體,對教學績效做出評價,以確保教學和學習獲得成功。 二、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和設計過程 1、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1)分析教學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即教學目標設計。 (2)設計教學策略,即教學策略設計。(3)進行教學評價,即教學評價設計。 2、地理教學的設計過程(一)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的分析是進行課堂教學策略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將影響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直接影響對學習水平的確定和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陳述,以及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後各個環節。(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從事教學活動的指南和出發點,是教學活動過程中所的依據,同時也是評價教與學活動的依據。教與學的目標是影響教學策略的制定和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約教學策略的關鍵。教學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為標準的。 (三)教學設計的理論指導 教學策略的設計、選擇與實施的各個階段,不可能離開理論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的背後,必然會有相應的理論或原則作為指導,有時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的。(四)了解實際環境條件 為了使教學方案更加具有針對性,方案的制定應以一定的因素為基本依據,其中包括三個內容,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作為教師在這里應該深入全面地把握這三個因素。(五)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教學策略解決戰略問題,而教學方法解決戰術問題,教學策略指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六)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和確定 所謂教學組織形式,我們可以定義為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作用的結構形式,或者說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人員、程序、時空關繫上的組合形式。 (七)教學媒體的選擇 教學媒體的選擇是教學傳遞策略重要的內容,是教師設計教學時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面對眾多的可供使用的媒體,我們需要回答怎樣選擇,為什麼這樣選擇,依據什麼選擇等一系列問題,媒體選擇的成功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高低。因此,樹立正確、科學的媒體觀是教師的當務之急。(八)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 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是指將前面確定的各個教學要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以一定的結構關系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序的流程。(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學設計方案 需要將前面各部分的工作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落實,要充分考慮前面各項研究,匯集各種研究內容,將其綜合化、系統化和具體化,最後產生一個由一系列表格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策略方案。 總之,我們教學的一切是為了學生。只有你設計的空間越大,學生思考的面就越廣,學生的思維更容易發展。如果你的設計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無懈可擊的真理,那麼說明你並沒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學設計的含義。

Ⅳ 以高中必修1第四單元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為例,說明學情分析對地理教學目標設計的意義

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別從各自的角度介紹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幾個要素——大氣、水、地貌。本章內容在於向學生揭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制約的,從而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而差異性是絕對的。自然地理環境在一定方向上發生分化,形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本章的理論性較強,教學時應選取相應的圖片或錄像等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地理環境,使學生產生充分的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通過學習,應使學生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內涵和陸地環境地域分異的規律。通過本章內容的學習,還應使學生建立動態的、聯系的、立體的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

課時安排:共5課時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

課時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2

課時問題研究 如何看待我國西北地區引進歐洲冷季型草坪

1課時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從容說課

要使學生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就要先讓學生了解地理環境的復雜性。教學中可通過一段錄像來引出這一問題,選取的地區應具有典型性和鮮明性(如西雙版納或內蒙古草原),引導學生分析景觀錄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間不是簡單的匯集,而是各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通過教材P93活動,以生物為例,說明地理環境的要素通過與其他的要素之間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改變了其他要素的性質,從而改變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性質。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之後,又從三個方面詮釋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開來,而應充分認識到各要素之間的密切聯系,統籌考慮,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給生態帶來不良的後果。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3.使學生樹立普遍聯系的觀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慮各地理要素的關系,避免牽一發而動全身。

過程與方法

1.探究與活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統籌考慮。

教學重點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因。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具有統一性。

4.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教學難點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課時安排

2課時

Ⅳ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幾種問題表現及原因分析

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課堂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激勵、測評等功能。
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目標是實現有效教學並最終落實課程目標的第一保障。
但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使得課程標准規定的「應然」狀態和教學實踐結果的「實然」狀態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學科價值也因此得不到體現

Ⅵ 談談如何制定地理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如何確定呢?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至少要包括學段,單元,課時三個不同的層次級別.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系統,全面,完整,有效地按著課標要求完成教學任務.我覺得我們理解課程標准首先要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組織者、引導者.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表述中是教師引導學生從事什麼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獲得什麼知識、技能;通過什麼活動的過程,學生從中獲得什麼學習的方法;通過什麼活動學生體驗、感悟什麼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們要研究課程標准相應的要求,明確哪些是結果性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哪些是體驗性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單元教學目標是通過每一課時的教學實現的,因此在制定好單元目標之後必須把單元目標分解和落實為課時目標.課時目標的設計是完成單元目標的關鍵.課時目標相對於單元目標要更具體,具體到可操作,可測量 .課時目標應依據課程目標,課程具體內容標准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教學目標如何確定呢?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至少要包括學段,單元,課時三個不同的層次級別.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系統,全面,完整,有效地按著課標要求完成教學任務.「結果性目標」陳述方式明確表達學生的學習結果是什麼.這種方式指向可以結果化的課程目標,主要應用於「知識與技能」領域,例如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首先確定教學目標:在設計課時目標時,教師往往容易照抄單元目標,而實際上單元目標與課時目標之間的關系是整體與教學目標,下面以「亞洲復雜的氣候(第六章七年級下冊)這一課為例,如果把具體內容標准中的「運用地圖和有關資料歸納某一大洲的氣候特點及其與地形,河流相互關系,存在的環境,發展問題」直接作為教學目標,顯然是不合適的.綜合相關因素,可以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1.知識與技能——用地圖說出亞洲主要的氣候類型,並能歸納出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氣候面積廣,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運用地圖和數據分析出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季風氣候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閱讀亞洲氣候圖與氣候統計圖表說出亞洲的氣溫,降水分布概況,並歸納氣候特徵;根據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亞洲不同地區主要的氣候差異及影響氣候差異的因素;分組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景觀資料,並與亞洲進行對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根據資料分析亞洲由於氣候差異帶來的自然災害,環境問題以及對人類的影響;通過分組討論,設計減少自然災害應採取的措施方案,體會地理學習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對社會和自然的責任感.
本節課的目標側重於「運用地圖和數據分析出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季風氣候的特點及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
總之,我們在充分吃透「課程標准」的基礎上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對教學任務的預期結果的表述,是一個可供測定的指標體系,是對「課程標准」內容標準的落實.教學目標的確定對整個教學設計過程起著「綱舉目張」的作用.

Ⅶ 為什麼地理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綜合設計好

地理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回三者基本內涵答來看,知識與技能是基礎性目標,重在智能的提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終極性目標,重在人格的塑造;過程與方法是關鍵性目標,是知識與技能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達成的途徑。從三者關系來看,知識與技能是物質載體,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動力,過程與方法是策略,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
地理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是通過明確教育教學活動的目標,提示旨在達到目標的最優內容和方法,並且成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一種標准。只有認識教學目標的重要性,科學地研究,縝密設計,才能比較理想地實現教學目標。

Ⅷ 地理教學目標設計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Ⅸ 地理教學目標設計的主要內容有哪些跪求!很急的。

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