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記者
A. 按照報道內容分類,記者到底有哪些種類
新聞消息按報道內容分類,有政治新聞、經濟新聞、社會新聞、國際新聞
新聞記者按工作性專質屬分為文字記者、攝影記者、廣播記者、電視記者、網路記者;
按報道內容分為政治記者、軍事記者、經濟記者、文教記者、科技記者、體育記者等;
按地區分為本地記者、駐外記者、特派記者等。新聞機構為了專題采訪報道或專門地區、部門的采訪報道,還聘請編制以外的特約記者。
中國新聞記者的職務序列,分助理記者、記者、主任記者、高級記者4級。
B. 平凡人怎麼才能當上地理記者要學什麼很嚮往那種四處游歷的生活吧。
我也有著和你一樣的夢想,但是我自認沒有這樣的條件,如果你有這樣的條件,那我建議你先從事與這些工作有關的職業,然後慢慢的向你嚮往的職業靠近,祝你
C. 成為《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編輯或記者的條件
招聘職位:編輯、策劃
招聘人數:1名(至2019年10月有效)
工作地點:北京
崗位職責:
負責文章的策劃與編輯、活動創意和執行,完成雜志社交給的相關工作。
任職要求:
1、人品正,有執行力,綜合素質強;
2、本科及以上學歷,新聞、地理、生態等專業優先;
3、.兩年以上媒體編輯或深度報道記者相關工作經歷優先;
4、有良好的交流溝通及文字功底和編輯能力,有一定的專家、作者資源。
5、能獨立策劃選題,熟悉編輯流程,有活動策劃及品牌運營能力。
《中國國家地理》科學考察部
招聘職位:活動領隊
招聘人數:全職領隊1名;實習生1名(長期有效)
工作地點:北京
學歷:本科及以上學歷
任職要求:
1、自然、人文地理類相關學科背景;
2、具備優秀的英文書面溝通及口頭表達能力;
3、優秀的文案寫作功底;
4、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策劃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和服務意識;
5、熟悉境內外高端旅行產品;
6、高度的責任心及團隊協作精神,能承受工作壓力;
7、有活動組織、帶隊經驗者優先;
8、應屆畢業生優先。
(3)地理學記者擴展閱讀
中國國家地理校園行知客比賽
2019校園行知客再度起航,邀你共同記錄那些難忘的青春足跡。
參賽方式:
通過校園行知客專題頁面上傳原創圖文/vlog,記錄酷炫青春,就有機會將作品展示在中國國家地理官方媒體平台上,十強選手將受邀參加科考探險之旅。
參賽規則:
1.參賽者須填寫完整真實的個人資料,應保證上傳作品的原創性,不得侵犯第三方的著作權、肖像權、名譽權等其他知識產權或專有權利。
2.參賽作品須圍繞主題展開,並保證畫面清晰、內容連貫及敘事完整。
3.從不同角度出發,參賽者可多次上傳作品,但只享有一次獲獎機會。若遇傳輸問題,可直接附作品鏈接。
4.主辦方的有權將上傳作品再次編輯整理,用於活動相關傳播。
D. 想做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記者,要學什麼專
很多,比如說新聞學,漢語言文學等。
E. 為成為一名記者 需要做哪些准備
首先要看你喜歡復哪個行業,比如制財經或者體育或者時尚或者購物之類的,確定好自己喜歡的行業,你平時多注意同類媒體他們的采訪方式、業內人士的動向、行業企業的動態等,善於捕捉到采訪要點和方向。
其次我覺得漢語言文學可能更多的優勢適合做一個編輯,編輯對語言整合的能力比記者要求高一些,記者善於發現和捕捉新聞點。
還有,如果你做網路媒體的記者,要會基本的ps、網頁製作等軟體;如果是紙媒記者不要求會這些,會友專門的美編來做這些。
考證的話還不如你平時實習積累經驗,很多大媒體都會有3個月的實習期供你學習,我覺得足夠了。還有,英語要練好,尤其是口語,如果將來你接觸到英語采訪或者需要你基本能聽懂英語的場合,聽力口語就尤為重要了!
如果想考證的話,就考個記者證,不算很難考的。
祝你好運!
F. 我是一名二本師范類地理科學專業學生,快畢業了,我所在的城市也沒有雜志社我想當一名地理記者,怎麼辦
地理記者這個真沒有。。。我也是師范類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去年大學畢業了。。考研的話建議你跨專業考 比如GIS就不錯。。。要不就跟我一樣當個小老師 不過很累
G. 我是一名地理科學專業的師范生,在華南師范大學就讀,想轉專業學新聞,以後想當記者。到底該不該轉專業
既來之,則安之。華師轉專業應該比較困難吧,還可能要多讀一年。不要患得患失,既然當初選擇了,就堅持下去吧。
H. 我想跨專業考研,本科是地理,新聞學基礎和傳播學有區別么 新聞研究生當記者是那種娛記么,狗仔隊之類的
新聞學基礎和傳播學是兩回事,但肯定有交匯的部分。新聞專業畢業從事記者職業是自己選擇的,娛記是一個方向,但不會輕易選擇娛記吧!
I. 出鏡記者需要具備的條件以及如何取得
出鏡記者需要具備的條件
具體論述:
出鏡記者必須的8種頭腦准備
出鏡記者說什麼
3個救命秘訣
現場直播時可能會遇到的10個問題
千萬不要做的10件事
推薦的5種工作模式
語錄
雜項
1、
我們需要這樣的你!
1、對新聞有發燒熱情──你要做新聞首先要看新聞,不但要看新聞還要喜歡追新聞,不但喜歡新聞還要痴迷新聞,也就是所謂的「新聞發燒友」。
2、有英雄主義氣概──說白了就是強烈的個人表現慾望,有了這種慾望,就會無所畏懼一往無前越是艱險越向前。
3、有鄉下人似的好奇心──看著什麼都新鮮,前後左右都是新聞,腳下的石頭都有故事。
4、熟悉當地事務,掌握人脈關系──記者應是公關人才。拿出一張人脈聯絡圖,你就成功了一半。
5、出鏡形象不錯──不一定要求你有西施之容潘安之貌,我們期望的是,當人們在電視上看到你,第一印象是承認你是個不錯的記者,這先要看你爹媽的造化,主要卻是看你自己的舉止和內涵。
6、應急反應迅速,應變能力強——最成功律師是刑事辯護律師,最成功的記者是突發事件直播報道記者。
7、有憂國憂民之心無嘩眾取寵之意──記者有時是一種明顯的符號代表,憂國憂民是正義感的基礎,但遇事和表現要非常清醒和冷靜。
8、有政治敏感──雖然記者不是政治家,但新聞永遠和政治相關聯。懂政治是一個成熟的新聞工作者的標志。
9、既要服從指揮又能獨立作戰──換言之,既能獨立作戰又要服從指揮。
10、有合作精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僅為自己,也能為所有的盟員單位服務。
頭腦准備
一、可以提前策劃的情況下,出鏡記者要做的功課:
1、事前調查與資料收集。
2、做一個報道構成表。根據日本出鏡記者的經驗,無論是一分鍾的現場報道還是三十分鍾大型現場報道的節目,都要把重點和提綱整理在一張A4紙上。這樣可以一目瞭然。
3、 找細節。
4、 准備現場當事人的采訪。
背景聲、同期聲、現場所有的聲源都對現場報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這些能喚起觀眾的臨場感和現場感,特別是現場當事人的鮮活對話。
注意:當事人的話不要由出鏡記者代言,記者在采訪前要與其進行交流,如果采訪對象表達太差就不用他,一旦要用讓他自己說話。不清楚的地方記者可以復述,但不要代言。
5、對現場的情況進行分析。
二、突發事件當中的報道思路(以隧道高速路發生火災為例)
1、直接要素。為什麼會發生火災,事故發生時的狀況是什麼。事故規模是多大。幾點發生,損毀了幾輛車。事故發生後
的情況怎樣,死了多少人,造成多大的交通癱瘓,這些都是最直接的要素。
2、間接要素。事故發生後的緊急應對設備和措施,應急道路是否存在,是否能夠有水拴,事故進一步擴大的原因等等。
3、與事故相關的社會要素。法律上有什麼不完善,保險問題,經
濟影響,交通運輸的影響,直接損失,對於社會一般性的影響,事故再次發生的預防,設備、流程上的預警等等。
4、應該吸取的教訓和關注課題是什麼。汽車構造上,剎車或者零件製造是否存在問題,是否有相同的事故,通道的建設,技術的革新還有文明的暗示等等。
三、直播之前的准備
1、知識。包括看書、看資料,了解正在發生什麼,下一步可能要發生什麼,發生此事的背景,但凡能拿到手的資料一定不要放過。
2、體驗。有些事情自己不體驗的話,事實上光靠看書是得不到相關的經驗的。
3、故事。當後方需要,而前方記者覺得實在沒有話說的時候,可以說一個故事。
4、人際資源。現場最權威的嘉賓,最合適的采訪對象,可以解答問題的專家等等。
四、出鏡記者的基本素質
a) a、復述者。
平時能不能把別人剛剛說給你的一件事,以更加生動的方式在不添油加醋的情況下能夠表述地非常好。這是必須要培養的一個基本的素質。
突發事件報道當中復述是非常有用的,你需要采訪很多人,但是你並不能讓每個人話都呈現在1:1的采訪當中,你需要轉述很多人的話,特別是當表述者的邏輯和表達並不非常優秀的時候,這時候你作為一個合適的復述者就變得至關重要。
b) b、觀察者。
不光是眼睛的觀察和適當的采訪,觀察者一定要使你觀察到的東西,讓觀眾也都能看見。
a)
c、分析者
五、出鏡記者的日常訓練辦法
經驗一:多說。不斷地把看過的新聞和別處聽來的新聞講給你身邊的人聽。
經驗二:多寫。不是把你即將要說的話寫下來,而是把你平時的感受和經常觸動你內心的東西寫下來。當你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書面表達者的時候,你填詞造句的能力會大大提高,對現場報道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一個記者在突發事件報道的時候還在想用什麼詞更好,你就會顧此失彼。
經驗三:小結。每次做一個大的直播或者大的活動之後,寫一個大概半頁紙只給自己看的小結。比如怎麼協調跟技術部門的關系,這個技術應用的方式是否是最佳的方式,做下次直播的時候,翻一翻上次的總結很有用。
六、准備10做1
准備10做1的時候心裡就有底,准備1做1的時候心裡就沒有底。
很多記者不關注大直播的全體,只關注自己這個局部要採集的內容,這是非常危險的。比如報道「神舟七號」火箭發射這一塊,是不是只准備與火箭有關的內容。
經驗,一定先要了解整個大系統是怎麼回事,火箭在這里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過去幾次發射他們之間的關系又是如何,也要對其它系統,整個整體有充分的了解,全部了解完,再准備火箭發射這一塊,這樣比單純只准備火箭要把握得更准,更有底氣。
出鏡記者說什麼
說精確的數據
用副詞,不如拿出結結實實的數據。比如不要說「近日如何如何」,要具體說幾月幾日,不要模糊。
說感觸——聽到、聞到、摸到……
電視媒體是一個只能看、只能聽、不能聞、不能摸的一個媒體,而記者在現場能看、能聽、能聞、能摸,所以把記者在現場的感觸說出來,調動各種感官系統的信息。比如化工廠發生火災能聞到濃重的硫磺味道,這就增加了現場感。
在公用信號的情況下記者說什麼
現在大量的直播事件採用公用信號,記者不能進入直播系統,這樣才能保證公用信號是干凈的。這個時候現場記者還能做什麼?
首先,要做一個觀察者,現場記者要發掘到底什麼是觀眾看不見的。比如在一場球賽中,進球的剎那被完整直播,那個球星的媽媽坐在看台上是什麼表情,對方的教練是什麼表情,在進球那一剎那,有多少觀眾在為這個球歡呼呢,現場記者要做的就是做一個觀察者,並且在事後描述出來。
第二情,要在現場做一個分析者。
現場采訪內容一定要短
每一句采訪的內容盡量不要超過45秒。現場不是一個說話場。除非采訪對象是一個核心當事人。
依託細節、道具、空間和背景說話
越空的語言讓人緊張,越危險,比如講概念。
現場報道的內容要盡量依託現場的細節、道具、背景、人群等等。
在唐家山堰塞湖,一般記者報道容易用數字展現,「底下將近3米,高度將近2.5米。」白岩松採取的方式是說,「我現在身高是1.79米,我給大家演示一下」。不用說太多的話。要准備多少語言才能夠完成這樣一種沖擊力呢?
把長問題切
割成幾個小問題
不少記者會跟主持人要求,你就問我這一個問題,然後從頭回答到尾。其實越長越危險!切割成幾個問題,多回合的交流可以有效減緩心理壓力。
記者會發現,當你回答完第一個問題的時候還有點緊張,等主持人進行第二個問題時,你的心情就會緩解下來。
細節是現場報道最重要的生命線
點題
策劃類的報道,點題是非常重要的。在節目最後有一兩句,這樣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提升作用,顯得你的出鏡比較有檔次。
情緒也是現場感
情緒就是現場感的來源之一,焦慮也好,緊張也好,痛苦也好,悲傷也好,其實就是現場感的一部分,出鏡記者本人的情緒最能直觀感染觀眾,所以出鏡記者情緒一定不能太平靜,否則會損壞很多現場感。
不是什麼都說
涉及到法律或者其他非常專業的東西,基本上要請專家來說。
3個救命秘訣
開好一個頭
如果頭能開好的話,就給自己的心理打下厚實的基礎,你就成功了一半。給自己准備一個開場白,三五句開場白之後,你的心就會踏實下來。
說破了就不是問題
給自己准備幾句萬靈的話
直播中有時會突然腦袋一片空白。應對類似情況應該學習香港歌手譚詠麟。譚詠麟每次開演唱會都會忘記歌詞,他的解決辦法是指著台下的觀眾大聲喊:「你怎麼來了,好高興」就這樣帶過了。
現場直播
時可能會碰到的10個問題
現場有一個人讓你開始,一個人不讓你開始,該怎麼辦?
這個時候一定要毫不猶豫開始。
如果不到你,你開始了,會有人告訴你還沒開始,再等會兒。但是如果給你了,你沒開始,所有的人會看到你愣在那兒,而導演並不知道你出什麼問題了。導演能做的就是趕緊把這個場轉掉,交回到演播室,你就等於出了一個差錯。
直播時耳機里有多路聲音干擾怎麼辦?
第一,可以放緩講話速度,語速越快乾擾越大。
第二,如果慢慢講仍然不能抵禦干擾,可以把耳機摘下來。
摘下來就意味著你放棄跟導播、主持人連線的可能,所以能不摘還是不要摘。
如果一定要摘,一定要在鏡頭對准你,並且你一定要確認紅燈亮的時候,確認切出去的情況下摘。你摘的動作一定要慢,一定要讓主持人、編導看到,我現在把耳機摘掉了,請不要再對我提問了。
連線時沒有作好准備或遇到無法回答的問題怎麼辦?
第一,
在完全不了解情況的時候,一定要拒絕;
第二,
用之前了解到的基本知識彌補一下。
第三,
遇到極其專業的問題,可以說我不知道,沒有關系。
直播中突然需要大幅調整鏡頭的運動路線怎麼辦?
直播中突然需要大幅調動鏡頭,但沒有機會提前告訴攝像,要
先說這個,再說這個,攝像完全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給什麼鏡頭。這種情況下最保險方式是,記者帶著攝像走。這樣讓攝像跟著記者的身位移動,就把這個線路說清楚了。
怎樣打破直播時越急越快的惡性循環?
唯一辦法就是在一句話之後斷一下,咽口唾沫再開始,沒有關系。最好在直播之前就把惡性循環打破。(見下條。)
怎樣才能不陷入惡性循環?
依託現場的時候,就像演講的時候有PPT一樣,記者看到這一堆廢墟,看到了那個旗幟,看到了那個門圍,自然就知道要說什麼了。但是腦子里只有自己之前寫的那段話的時候,就太恐怖了,記者就得不斷想下一句話是什麼,那個句號之後,好像寫了一個「是」,「是」後面是什麼,你就完蛋了。
怎樣營造現場感?
在香港,大家都說記者直播的時候不要站在那邊,好像一個木頭人一樣,嘗試生動一點,讓家裡的觀眾好像在現場一樣,所以除了比快以外,也要比現場感。
在一次出鏡中,一個女記者很緊張跑來跑去,令觀眾覺得置身其中,現場感非常強烈,
應該說把現場感百分之二百地呈現在大家的面前。當時的情況是,最混亂的場面已經發生過了,對那個記者來說是一個挑戰,但是她竟然可以令大家覺得還值得一看,還會多看幾眼。
直播時大量數據背不下來怎麼辦?
直播中可以自然地看稿。如果講一些很重要的數據,看了一眼再跟大家講,可能觀眾會覺得記者事先做了很多功課,掌握了很多數據證據,不是在亂講。
直播時耳機突然沒有聲音了怎麼辦?
出現任何技術故障的時候,不停止說話是最安全的應對方式。直播時記者的耳機突然沒有聲了,也就是說那一瞬間,記者跟導播系統沒法連接了,這個時候該正常地說,「非常抱歉,我沒有聽到你提的問題,我只能先把我看到的情況跟觀眾朋友溝通一下。」
千萬不要做的10件事
千萬不要准備整段的詞,這會給你套上一個枷鎖
記者准備內容,不要准備語句,完整地照著之前寫好的東西來背誦,這是最危險的。
比如說,記者首先說天不錯,接下來說旁邊人很多。千萬不要變成這樣的稿子:「今天的天氣萬里無雲,溫度是25攝氏度,4級風……」忘掉了一個環節就有可能全部忘掉了,這是自己害自己。
千萬不要忘了 PGM減1
就是播出信號聲源減去自己說話的聲源,否則你一邊在說話的時候一邊在耳機里可以聽到自己延遲一秒以後的聲音,這對於出鏡記者來說比任何的干擾都大,
在試聲音的時候,因為你是通過電話在試,所以提前試不出來?你一定要在試的時候提醒錄音師說給我減1了嗎?
千萬不要給大系統添麻煩。
記得在地震的後期,有兩個平面媒體的記者在唐家山已經告急的情況下,不顧所有人的勸阻又上了大壩,最後是動用了救援資源把這兩個人救下來。,這兩個人直到被救下來的時候都非常高興,非常得意。你看我作為一個現場記者,我到一線去了。我們且不從大的社會效益的角度評價這兩個人的行為,是否給整個的災區救援帶來更大的負擔。但是當你是一個讓人不放心的人,給大系統添麻煩,給領導添麻煩,你就可能沒有下一次機會了。
千萬不要隨意破壞和後期導演的時間約定
在直播開始之前導演通常會告訴前方記者,這一段直播在幾分鍾之內結束,作為前方記者,一定要遵守約定。如果記者一下子說了八分鍾,在直播中導演不好打斷記者,但是你們之間的信任關系會完全打破,在導演的心目當中你就是愛超時的人,不是一個靠譜的人。
在一個直播系統當中,互相的信任是整個關鍵,千萬不要因為你想出風頭而打破它,這是作為直播出鏡記者的第一原則。
現場千萬不要把話鋪得太滿。
一
定要留白,要讓現場本身說話,讓同期聲進來。
比如某個段落,記者從一處走到另一處,移動時這三秒鍾可以不說話,因為你是鏡頭跟隨,觀眾不會覺得這當中斷了。相反,你鋪滿了,你就是一個話嘮。
千萬不要做沒有必要的出鏡
干說背景信息不能說明什麼的時候,沒有必要出鏡。
最常見的比如一則常規的新聞:「幾月幾號第七屆農業博覽會在北京農展館舉行」,各種攤位都是農業新技術成果展覽的內容,我們經常看到的記者出鏡就是「8月6號第七屆農展會在北京農展館舉行,這次參加的一共175個單位。」 這個鏡頭應該是在高角度拍攝的農展館的展覽畫面當中解決問題,這就不需要出鏡了。
千萬不要把攝像變成死的
90%現場報道的記者的身後攝像是死的,不是攝像的能力不夠,而是記者的觀念不夠,沒有把攝像機調動起來,根據你的語言推、拉、搖、移,把現場大量的信息都丟了。
千萬不要假裝「剛好碰上」
我們所有的記者在現場請嘉賓全是設計好的,全是嚴絲合縫,一看就是在等著采訪,這種情況下,記者還經常墊一句話,「我們在現場剛好遇到了誰誰」。
在現場的嘉賓的功能是什麼,一定是他不可代替,一定要一個環節讓他解讀,這時候嘉賓的出現天然就不假,因為有一種內容的懸念。現場可以變成臨時演播室,記者上來就說,「今天誰誰跟我在這兒進行報道。」直接說破,這樣就是一個非常自然的流程。
千萬不要霸住鏡頭
現在有不少記者,讓所有鏡頭集中在他身上,沒有讓周邊這些物品開口說話,這是一個非常可惜的事情。因為現場永遠比記者的臉更有魅力,特別在突發事件面前。堅決不能出現記者在鏡頭前侃侃而談,或者僅僅是單邊鏡頭推拉搖移!單邊直播一定要提前多角度拍攝畫面,在直播中插畫面!
千萬不要連線一結束馬上就走
前方記者說完結束的契口後,前不要馬上撤離鏡頭做萬事大吉狀,要直視鏡頭至少1分鍾以上,手按耳麥做傾聽演播室信號狀,不時頻率稍慢地頷首點頭~~~直至導播喊:OK,信號切走了,沒你戲了後台呆著去吧。
千萬不要隨便在報道中下結論
不能簡單地羅列數據,更不能隨便下結論,盡量戒絕「居民生活基本不受影響」、「汛情平穩」這樣的話,應以可信的數據和細節來讓觀眾自己得出結論。
推薦的5種工作模式
直播車+現場報道短片
當直播車能抵達的現場,不如新聞現場的時候,一定要在新聞現場進行報道。有的時候直播車的作用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把以直播的方式拍攝的短片傳回去,並且只要傳回去就能播出,這就是勝利。
出鏡=記者+攝像
我們現在80%的出鏡現場只是一個凝固的照片,從頭到尾報道,鏡頭的景別沒有變過,這么一個取景框能有多少信息?這個原因是記者和攝像沒有進行很好的溝通。記者要陳述什麼樣的內容,要提前告訴攝像,說什麼,得搖到這個,這個東西很重要。你尊重他,你刺激他,攝像會激起無窮的創作動力。
直播前,把行進的路線,將說到的內容跟攝像說一遍。比如先會從那邊的碎房子說起,其中說到這個碎房子的情況,然後這邊的旗桿,之後說那個門框……而且問攝像,這對攝像的運動路線來說,是舒服的嗎?如果記者的語言邏輯這樣安排是最舒服的,但攝像說沒有辦法這么給,記者就得調整自己的語言邏輯。
把尾句給攝像,清楚地告訴攝像,尾句不要回記者或者尾句一定要回記者。如果不回記者,告訴攝像,最後一句話大概說到什麼,落在什麼上。
做好「第一個」 不平均分配體力
用50%左右的精力去准備頭10%的內容,不要平均分配體力,為什麼?只要把開始的部分做好了,後面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
如果開始的部分磕磕絆絆,把自己扔在那兒,後面會不斷地出現錯誤。
第一,
要對第一場格外在乎。
第二,
第一場如果是兩個小時,就要對頭幾分鍾格外在乎。
第三,
如果這頭十幾分鍾,要面臨幾個嘉賓,要對問他們的第一個問題格外在乎,
延時
現場直播一般不延時,是否延時取決於前方記者的判斷。如果安全就不延,不安全才延時。
如果現場不安全,可以提前將畫面拍回來,記者再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出現場,直播時插畫面,這樣可以保證直播中雙方對話。
語錄
你要活在現場,不要立在現場。(指記者的出鏡形式)
永遠不要被你准備的東西絆住了手腳,現場永遠是最有魅力的。
如果把所有的詞都背下來,那麼你的臉上永遠呈現的是下一句話的表情,因為你永遠在想「下一句話該說什麼」。
雜項
出鏡背景
一定要和報道的主題有緊密聯系。
比如不少記者出鏡會選擇在樹叢前面,出鏡的內容是關於房地產,也可能是關於樓市,這就不如選擇在大型房地產廣告前出鏡。
行走的出鏡形式
現在常態的中近景形式太多,很少用到行走的形式。比如站在商店門口說,是不是可以變成邊走邊說?
有一個相對來說的經驗:如果背景是靜的,記者就要是動的,如果背景是動的,記者就要是靜的。在汶川大地震報道中,日本媒體在醫院的采訪,記者沒有「觀眾朋友你好,我現在在成都現場的醫院,現在怎麼怎麼樣」的正像亮相,全部是在醫院采訪各個方面的畫面。
頭發和化妝
有的女記者喜
歡披頭發,但是在出鏡風大的時候,頭發就會成為干擾。
女主播,化妝太濃,頭發吹的一絲縫都沒有,都不合適。
透明傘
准備一個透明性非常好的傘,在下雨時出鏡用。
地圖
地圖可以表現報道點在哪兒,為什麼在這里做現場報道。
像台風等天災的報道中,這是一個經常被忽略的的細節。很多地名和地理位置,記者爛熟於心,但是觀眾並不了解。
語速
現場語速稍快一點大家可以接受。
出鏡記者面試資格審查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進入面試資格審查人員名單
三、資格審查所需材料
(一)《報名信息表》
(二)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原件和復印件1份;
(三)畢業證的原件和復印件;專業條件以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研究生、本科、高職高專專業目錄名稱為依據,目錄中沒有的專業以公告中公布的專業名稱為依據。
其中,應屆高校畢業生出具本人學生證(無學生證的,出具所在學校主管畢業生就業工作部門開具的有關院系及專業、資格證等情況的證明)。其最終是否符合報考崗位的學歷、專業和資格證條件,以本人畢業時取得的有效畢業證所載學歷、專業和資格證名稱為准;
(四)招聘崗位要求的獲得全國普通話測試一級乙等及以上,獲得省級以上主持或表演類大賽獎項者可放寬至二級甲等資格證原件和復印件1份;
(五)機關事業單位中的正式在編在冊人員,出具所在單位和主管部門書面同意其報考的證明原件1份;
(六)港澳學習、國外留學歸來人員報考的,需出具學歷認證材料和我國駐外使領館的有關證明材料;
(七)其他與報考資格相關的材料。
面試方式及內容
播音主持人、出鏡記者面試均採取專業化面試。播音主持人面試內容分為現場播音測試、模擬現場主持出鏡測試、才藝展示;出鏡記者面試內容分為模擬現場主持出鏡測試、模擬新聞現場同期采訪測試、才藝展示。
J. 怎樣成為記者需要考什麼證件
我也不是新聞專業的,在做記者。在報社實習呢。先要從實習做起,才有被聘用的可能呢。我好多同學(都是跨專業的),都是這樣,都快簽了哈。
記者證是你被報社或電視台聘用以後單位會組織才考的。。。
你是在一級城市嗎?如果是就有很多當地的報社、電視台啦?
如果要考證,每年10月有個新聞從業資格證的考試。報名你在網上搜。
你要做好以下准備工作呢:
1.把英語學好,六級要過了哈。很多報社招記者的條件都是外語優秀者優先。
2.在網上搜本地報社的招聘信息,投簡歷(附自己寫的一些文字,校報工作經驗,寫的新聞報道之類的)
3.搜他們的地址,可以自己找上門去,自薦。
4.你有新聞專業的朋友嗎?有的話,他們大三大四很多報社來找他們要實習生或者招聘,到時候你也去,盡量找到他們的HR,態度誠懇地說想實習。
一般報社招實習生,這種免費勞動力都是很Happy的,你要做到會說會寫,勤快能跑。至於專業,真的不是問題。
PS:電視台也同理哈。
把分給我哦:)這么詳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