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初中地理台灣教學反思

初中地理台灣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 2021-02-12 06:43:03

『壹』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台灣省》說課稿

《祖國的神聖領土——台灣省》
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今天要說的題目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三節祖國的神聖領土—台灣省。我認為說課應該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圍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環節進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一、說教材
本節教材是認識省級區域的一部分,教材從台灣概況、台灣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三部分內容認識台灣,突出了知識之間的聯系性。學習台灣首先應該明確其領土歸屬問題,在此基礎上討論台灣的自然條件及其經濟發展特點,這就是本節教材編寫的主要思路。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課既是學習香港澳門的延伸,又為學習其它省份奠定了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本節課是教材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
1、認知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運用地圖說出台灣省的位置、范圍,明確台灣是中國的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掌握台灣省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特徵。
2、方法目標:通過運用地圖等資料,分析台灣的自然地理環境,從而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認識區域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史實材料,使學生明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責任感。
三、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1)影響台灣自然資源分布的原因分析;(2)台灣的經濟特色。
本節課的難點是影響台灣自然資源分布的原因。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一是教材,影響自然資源分布涉及到緯度位置、地形、氣候等是多方面的地理因素,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問題。 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差,難以將諸多的地理因素綜合在一起,得出結論。
四、說教法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採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合作討論法和利用圖形圖表展示直觀教學法。我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像,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五、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索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台灣是祖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台灣的自然環境特徵和經濟特色。」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三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六、說教學過程
首先播放反映台灣風光的動畫,然後設懸念:台灣島與台灣省含義相同嗎?台灣除阿里山日月潭外還有哪些自然風光呢?今天我們就來暢游祖國的神聖領土——台灣省,導入新課。這種直觀的導入法有兩個優點:一是設置疑問吸引學生激起他們急於探求結果的好奇心;二是使用直觀的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節課第一部分內容台灣的自然環境及台灣和大陸的關系。承接導課,我將追問:為什麼說台灣省是祖國神聖的領土?同學們知道哪些史料和證據?讓學生看課本找出答案,並完成課後練習題。然後我再從地緣關系、血緣關系、文化淵源歸納補充、進一步證實台灣省是祖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這樣處理的依據是:1、為後面學習自然環境作鋪墊。2、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首先,從地緣關繫上,台灣原來就是祖國大陸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殼運動,大約一萬年前,台灣海峽相應的部分下沉,台灣島於是成了祖國東海中一個四面環海的大陸島。其次,從血緣關繫上看,台灣的居民中,漢族約佔97%,主要來自大陸的廣東、福建等省。最後,從行政區劃、文化淵源上看,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歷朝歷代的「王土」。比如三國、明末、清朝……,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台灣迄今尚處於與大陸分離的狀態。)
在台灣自然環境這一部分內容,我將結合多媒體課件,圍繞著台灣輪廓圖來進行講解。通過讀圖,讓學生回答以下問題:1.在地圖上找出台灣島、澎湖列島、釣魚島及台北、高雄、基隆2.用比例尺計算一下圖上基隆--福州、高雄--廈門之間的實地直線距離 3.看看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的哪個部位?4.看圖說出台灣省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范圍。5.台灣地形狀況怎樣?
然後我作如下的補充:(台灣島上約2/3是山地,是由幾條平行山脈所組成的南北縱貫全島的台灣山脈,山勢巍峨,群峰挺秀,從山麓到山頂分布著大面積的森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東部山嶺直抵太平洋岸,西部是較寬闊的平原,地勢東高西低。)
以上就是台灣的概況。我們知道自明朝開始,外國列強多次侵犯台灣,他們主要是看準了寶島台灣的「寶」,寶」體現在哪些方面呢?讓學生閱讀教材「美麗富饒的寶島」,分析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台灣森林資源分布在什麼地方?為什麼?2.為什麼台灣森林樹種十分豐富?3.台灣主要有哪些農產品? 4.台灣盛產這些農產品的原因是什麼? 5.台灣有哪些礦產資源,分布在哪裡? 6.台灣的美還體現在它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台灣有哪些旅遊資源?
這樣處理的依據有二:一是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拓展學生的思維,突現學生的個性。二是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即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培養學生通過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台灣的自然環境這一重點解決了,在處理下一個難點——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上,我分三步解決:第一.台灣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台灣省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圖,讓學生討論分析農產品、農產品加工品、工業產品在出口貿易結構中的變化。(由圖例可知台灣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特點。20世紀60年代後,農產品出口所佔比例急劇下降,農產品加工品的出口比例從70年代後降到最低點,而工業產品的出口比例從60年代開始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而且到70年代後佔主導地位。)
學生明確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具備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我將進行第二步提出問題:1.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應具備哪些條件?2.哪些因素促使台灣出口加工業的發展?3.台灣工業分布有什麼共同的特點?4.為什麼台灣的工業主要分布在西部?」指導學生閱讀材教材思考回答。這樣知識點通過問題的形式解決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
第三步是根據圖表繪制折線圖的訓練。我先把第一產業的曲線圖繪出,再引導學生繪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曲線圖。這樣可訓練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本節課,我設計了兩類練習題,一是選擇題,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填圖題,考查學生用圖、填圖的能力。這兩類練習題,起到了鞏固本節內容,考查學生掌握情況,反饋教學效果的功能。這些練習題確定的原則是:遵守教學大綱,突出思想性、基礎性和教學重點、難點;訓練量適中。
對於課後總結這一環節,我的理解是,他不應該僅僅為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習的知識、方法、體驗三個方面進行歸納。所以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1.你學了什麼?2.你的體驗是什麼?3.你掌握了什麼?設計的意圖是回顧知識,強化記憶。
本節課的板書我是如下設計的:

這種網路式的板書設計可使知識條理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重難點更加突出,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更加完整。然後結合板書對本節課進行總結以強化學生的記憶效果。
布置作業:讓學生搜集材料分析兩岸統一對祖國有什麼好處,兩岸分裂對祖國有什麼壞處,並請以此話題寫一篇作文。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愛國熱情,增強社會責任感。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貳』 如何對初中地理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

地理課堂教學能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異常關鍵。教學設計首先要認真研讀課程標准,明確新課程標准要求的重、難點,領會其思想理念顯得尤為重要。不要受以前的思維束縛,要與時俱進。還應注意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三維目標的確定。以上就是教學設計這個環節應多加註意的。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地理課也是這樣。良好的導入,能夠引人入勝,激發學習興趣,把同學們的注意力都轉移到教學上,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然,導入應盡可能貼近生活,這也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導入還應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導入環節容易出現的錯誤是牽強附會,為了導入而導入。還有導入的時間不要過長。課堂教學導入要以最少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拉近學生與教材、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距離,使學生盡快進入課堂學習狀態。一堂完整的課不僅應當有引人入勝的開頭,豐滿翔實的展開,還應有發人深省、餘味悠長或知識升華的結課。課堂接近尾聲的時候一定要對本堂課進行回顧總結,並突出重、難點,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所學知識,實現知識的升華與遷移。

對於整個教學,也有很多值得我們注意,並不斷地去實踐。作為一名教師,站在講台上就一定要自信,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還要樹立良好的形象,著裝大方,符合規范。另外,不要有小動作,教態自然大方。教學語言要科學性、專業性,盡量使用專業術語,簡潔明了。切記口頭語。聲音要洪亮、清晰,有節奏,語氣分明。教學過程要再現知識的學習過程,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關注學生的邏輯起點。突出重、難點。知識點之間的銜接與過渡要自然流暢。教學過程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不斷引導。「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課堂問題的設計也很關鍵。課堂教學提問應避免 「無效提問」,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及提問的時機也應進行很好的把握,問題要具有啟發性、思考性。並且必要時還要進行導答。提出問題後要留出時間讓同學們思考。另一方面,老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尊重學生,還要鼓勵學生盡量做出完整的回答。學生回答後要及時做出適當的評價,而不是簡單地說「很好,請坐」。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環節要合理有效,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多關注學生,與學生要有一定的眼神交流,別低著頭只顧講課。教學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只是發揮引導的作用。另外,多媒體課件方面,PPT上文字要精練,忌密密麻麻的全是文字,PPT顏色的搭配要符合學生的色彩習慣,文字與背景的色彩對比度要大,確保文字能清晰可見。

『叄』 初二地理澳門地區教學的教學反思怎麼寫

教學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所謂背景,即是向讀者交待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紹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和條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環節,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場景,是提供給讀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資料,如所在學校的情況、個人的工作背景、事件發生的起因等。
2.主題
每篇案例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即這個案例要說明的某個問題,是反映對某個新理念的認識、理解和實踐,還是說明教師角色如何轉變,教的方式、學的方式怎樣變化,或是介紹對新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和處理,等等。
3.細節
有了主題,就要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選擇最能反映主題的特定的內容,把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要特別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為人物的行為是故事的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面對同一個情景,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學行為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揭示這些,能讓讀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這個環節中,要講明問題是如何發生的,問題是什麼,問題可以和事實材料交織在一起。這是整個案例的主體,要詳盡地描述,展現問題解決的過程、步驟以及問題解決中出現的反復挫折,也可以涉及問題初步解決成效的描述。
4.結果
案例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待教學的結果--某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感受,解決了哪些問題,未解決哪些問題,有何遺憾、打算、設想等。以「問題」為主線,有矛盾、沖突甚至「懸念」,能引起讀者興趣和深入思考。

『肆』 如何進行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

給你一篇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
中華大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隨著改革步伐的逐漸深入,一些問題也相繼出現,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尤為突出。新舊觀念發生劇烈碰撞,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期待著新的模式的出現。對地理課程標准把握不準確,等同於過去的教學大綱。為此,我認為在初中階段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一、處理好新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的關系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環境,發揮平等中首席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師在課堂上要屏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把握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契機。要參透新課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內蘊涵的深層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論事,按部就班,錯失「動態生成」的施教良機。
二、處理好教師和學生角色轉換的關系
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核心是學生的主體參與,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屏棄強制性的統一思想、統一語言、統一行動,淡化教師權威,允許多元思想並存。與學生真正建立一種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著精神交流與人格碰撞的新型師生關系——師生平等的民主關系。
三、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關系
新課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
四、處理好學習活動與地理雙基的關系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實驗操作或深入生活實際的過程中學習,或者是從他人的經驗中通過再發現來學習。實踐證明,只有在夯實「雙基」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有條件地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融於有趣的活動中,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在「樂」中學。
五、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的關系
傳統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學生們主要是在「聽」中學和在「看」中學。即學生聽教師講解,看教師提供的教具、圖片或音像,在聽或看後思考、記憶,這是接受性學習。新課程倡導研究性學習,即教師暫不把現成的結論給學生,而是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討;進而自己發現問題、自我思考問題、自行解決問題。和以前相比,更加註重過程。
六、處理好創設寬松氛圍與學生自律的關系
新課程要求教師給學生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但所謂的「寬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課堂上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調控能力,將課堂調控藝術與學生自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演繹到最佳狀態。
七、處理好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關系
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師備課時設計教學的主要出發點。
八、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系
從周圍地理環境和教材中優選整合教學策略,優選整合教學資源,從激發學生超越於知識之上的智慧、靈感、激情和創造性發面,來改善和優化整個教學流程。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在教學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盡快轉變教學觀念,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