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等全國統一歷史地理考試
1. 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卷文科綜合試題
2. 2014山東高考
2014年山東夏季高考考試說明
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夏季高考)山東卷考試說明今日出爐。2014年山東高考將採用「3+X」的模式,其中「3」為語文、數學、外語,「X」為文科綜合或者理科綜合。2014年高考考試內容將繼續與高中新課程內容相銜接,進一步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考生實際,考試更加註重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該考試說明,2014年山東高考語文要求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獎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種能力。按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規定的必修課程中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目標的「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選修課程中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組成考試內容。語文考試形式上採取閉卷、筆試形式。考試限定為150分鍾。在試卷結構上,分第I卷和第II卷,滿分150分。第I卷為單項選擇題;第II卷為文言文翻譯題、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和寫作題等題型。其中語言文字運用,共27分;古代詩文閱讀,共30分;名句名篇,共6分;現代文閱讀,共27分。作文共60分。
數學能力主要指運算求解能力、數據處理能力、空間想像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論證能力以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考試形式上採取閉卷、筆試形式。考試限定為120分鍾。在試卷結構上,分第I卷和第II卷,滿分150分。第I卷為單項選擇題,共10題,每題5分,共50分,第II卷為填空題和解答題,填空題共5題,每題5分,共25分,填空題要求只填寫結果,不必寫出計算過程或推證過程,解答題包括計算題、證明題和應用題等,共6題,75分。解答應寫出文字說明、演算步驟或推證過程。考試不允許使用計算器。
在英語科目上,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規定》的八級目標要求,確定本學科考試內容。考生應在英語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達到相應水平。語言知識方面要求考生掌握並能運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規定的英語語音、詞彙、語法、功能意念和話題(見附錄)。結合山東省中學英語教學實際,確定約3300個單詞(見附錄)作為高考命題的詞彙范圍。另外,為命題的需要,增加了個別單詞,以*號標明,僅要求考生知道其漢語意思。在語言運用上,閱讀要求考生能讀懂書、報、雜志中關於一般性話題的簡短文段以及公告說明、廣告等,並能從中獲取相關信息。寫作要求考生根據題示進行書面表達。在口語方面(對2014年英語及相關專業考生的要求)要求考生根據題示進行口頭表達。考試形式上採取閉卷、筆試形式(英語及相關專業考生增加口試,方法另定)。考試時間限定為120分鍾。在試卷結構上,分第I卷和第II卷,滿分150分。第I卷為選擇題,共105分,第II卷為書面表達題,共45分。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強調對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各學科知識的整體把握和綜合運用,提現學科特點,注重運用所學知識多層次、多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出創新性思維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試形式上採取閉卷、筆試形式。考試限定為150分鍾。在試卷結構上,分第I卷和第II卷,滿分300分。地理、歷史、思想政治每科總分均為100分。第I卷為單項選擇題,全部為必做題,共35道題。其中地理12道題,歷史11道題,思想政治12道題。每道題4分,共140分。第II卷為非選擇題,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共160分。其中,必做題部分地理、歷史、思想政治各2-3道題,共140分,試題只涉及單學科的內容,不涉及跨學科綜合;選做題部分,凡列入山東省2014年普通高考文科綜合科目考試內容的每個選考模塊均單獨命制1道試題,要求考生從地理、歷史兩科中各選擇1道試題作答,每道試題的分值均為10分,共20分。選做題不跨學科、不跨選考模塊命題。
理科綜合命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准(實驗)》、《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准(實驗)》、《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准(實驗)》,依據《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理科·課程標准實驗版)》和《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山東卷考試說明》,不拘泥於某一版本的教科書。考試形式:考試採用閉卷、筆試形式。考試限定用時為150分鍾。試卷結構:試卷分為第Ⅰ卷和第Ⅱ卷,滿分為300分。第Ⅰ卷為選擇題,全部為必做題。命題范圍為物理、化學、生物三個學科的必考內容,物理7道題,每題6分;化學7道題,每題5分;生物6道題,每題5分,共20道題,107分。其中化學、生物題為單選題,物理題為不定項選擇題。第Ⅱ卷分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必做題部分命題范圍為物理、化學、生物三個學科的必考內容,其中物理56分;化學53分;生物48分;共157分。選做題部分針對物理的3個選修模塊、化學的的3個選修模塊、生物的2個選修模塊,共8個選修模塊,對應命制8道題,每題12分。考生須從中選1道物理、1道化學、1道生物題目作答,共計36分。
語文:
命題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語文素養的要求,考查考生的語文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並注重對考生語文應用能力和審美、探究能力的考查。
高考語文要求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種能力,這六種能力表現為六個層級,對A、B、C、D、E、F六個能力層級均可有難易不同的考查。
考試內容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依據教育部考試中心頒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課程標准實驗)》,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確定語文考試內容。
按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規定的必修課程中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目標的「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選修課程中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組成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
作文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作文考試的要求分為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其中基礎等級要求符合題意,符合文體要求,感情真摯、思想健康,內容充實、中心明確,語言通順、結構完整、標點正確、不寫錯別字。發展等級要求深刻——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聯系,觀點具有啟發作用;豐富——材料豐富,論據充實,形象豐滿,意境深遠;有文采——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善於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力;有創新——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
考試形式:採用閉卷、筆答形式。考試限定用時為150分鍾。
試卷結構:試卷分為第Ⅰ卷和第Ⅱ卷,滿分150分。第Ⅰ卷為單項選擇題,第Ⅱ卷為文言文翻譯題、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和寫作題等題型。其中:語言文字運用27分,古代詩文閱讀共30分,名句名篇共6分,現代文閱讀共27分,作文共60分。作文題:字數不少於800;除詩歌外,其餘文體都在考試范圍中;所有的作文題型都在考試范圍中。
數學(文史類)
選擇題目減少2個降10分,填空題目增加1題增9分
命題依據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依據《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文科·課程標准實驗版)》和《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山東卷考試說明》,不拘泥於某一版本的教材。命題結合我省普通高中數學教學實際,體現數學學科的性質和特點,鼓勵考生多角度、創造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考試的能力要求包括運算求解能力、數據處理能力、空間想像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論證能力、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其中,推理論證能力指能夠根據已知的事實和已獲得的正確數學命題,論證某一數學命題的真實性;創新意識指能夠獨立思考,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考試范圍是《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中的必修課程內容和選修系列1的內容,內容如下:
數學1:集合、函數概念與基本初等函數I(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
數學2:立體幾何初步、平面解析幾何初步。
數學3:演算法初步、統計、概率。
數學4:基本初等函數Ⅱ(三角函數)、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恆等變換。
數學5:解三角形、數列、不等式。
選修1-1:常用邏輯用語、圓錐曲線與方程、導數及其應用。
選修1-2:統計案例、推理與證明、數系的擴充與復數的引入、框圖。
選修系列4的內容,在2014年暫不被列入數學科目的命題范圍。
考試形式:考試採用閉卷、筆試形式,考試限定用時為120分鍾,考試不允許使用計算器。
試卷結構:試卷包括第Ⅰ卷和第Ⅱ卷,滿分為150分。第Ⅰ卷為單項選擇題,共10題,50分。第Ⅱ卷為填空題和解答題,填空題共5題,25分。填空題只要求直接填寫結果,不必寫出計算過程或推證過程。解答題包括計算題、證明題和應用題等,共6題,75分。解答應寫出文字說明、演算步驟或推證過程。
數學(理工農醫類)
選擇題目減少2個降10分,填空題目增加1題增9分
命題依據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依據《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理科·課程標准實驗版)》和《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山東卷考試說明》,不拘泥於某一版本的教材,鼓勵考生多角度、創造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考試范圍是《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中的必修課程內容和選修系列2的內容以及選修系列4-5的部分內容,內容如下:
數學1:集合、函數概念與基本初等函數Ⅰ(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
數學2:立體幾何初步、平面解析幾何初步。
數學3:演算法初步、統計、概率。
數學4:基本初等函數Ⅱ(三角函數)、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恆等變換。
數學5:解三角形、數列、不等式。
選修2-1:常用邏輯用語、圓錐曲線與方程、空間向量與立體幾何。
選修2-2:導數及其應用、推理與證明、數系的擴充與復數的引入。
選修2-3:計數原理、統計案例、概率。
選修4-5: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和證明的基本方法。
考試形式:考試採用閉卷、筆試形式,考試限定用時為120分鍾,考試不允許使用計算器。
試卷結構:試卷包括第Ⅰ卷和第Ⅱ卷。試卷滿分為150分。第Ⅰ卷為單項選擇題,共10題,50分。第Ⅱ卷為填空題和解答題,填空題共5題,25分。填空題只要求直接填寫結果,不必寫出計算過程或推證過程。解答題包括計算題、證明題和應用題等,共6題,75分。解答應寫出文字說明、演算步驟或推證過程。
英語
取消聽力考試,閱讀理解增加10分
語言知識方面,要求考生掌握並能運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規定的英語語音、詞彙、語法、功能意念和話題,詞彙量為3300左右。個別因命題需要增加的單詞僅要求考生知道其漢語意思。
閱讀方面要求考生能讀懂書、報、雜志中關於一般性話題的簡短文段以及公告、說明、廣告等,並能從中獲取相關信息;寫作方面要求考生根據題示進行書面表達,考生應能清楚、連貫地傳遞信息,表達意思,有效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口語(對2014年英語及相關專業考生的要求)要求考生根據題示進行口頭表達,如詢問或傳遞事實性信息,表達意思和想法等。
考試形式:考試採用閉卷、筆試形式(英語及相關專業考生增加口試,辦法另定),考試限定用時為120分鍾。
試卷結構:包括第Ⅰ卷和第Ⅱ卷,滿分為150分。第Ⅰ卷為單項選擇題,共105分;第Ⅱ卷為書面表達題,共45分。
第Ⅰ卷包括英語知識運用、閱讀理解兩部分。英語知識運用部分共兩節,測試考生對英語語法、詞彙知識和簡單表達形式的掌握情況。第一節10小題,每小題1.5分,共15分,每小題在一句或兩句話中留出空白,要求考生從每小題所給的4個選項中選出最佳選項。第二節分兩篇短文,第一篇10小題,每小題1分;第二篇20小題,每小題1.5分。總共40分。
閱讀理解部分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第Ⅱ卷為書面表達部分,本部分共兩節,第一節:閱讀表達,5個小題,共15分。要求考生閱讀所給的一篇短文,並根據短文作答。題目主要有以下幾類:1.根據題目要求就短文內容簡要回答問題;2.概括短文或某一段落的主旨大意;3.確定具有指代功能的詞彙的所指內容;4.指出作者的寫作意圖或態度;5.補全短文中空缺的內容;6.同義詞語替換;7.根據語境翻譯句子。必要時可根據文章的題材和體裁設置其他題目。
第二節:寫作,滿分30分。要求考生根據題目的提示和要求,用英語寫一篇120—150個單詞的短文。
文科綜合
總分恢復300分,單選增加10題40分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強調對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各學科知識的整體把握和綜合運用,體現學科特點,注重運用所學知識多層次、多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出創新性思維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文綜考試形式採用閉卷、筆試形式,限定用時150分鍾。
試卷結構:試卷分為第Ⅰ卷和第Ⅱ卷,滿分為300分。第Ⅰ卷為單項選擇題,全部為必做題,共35道題,每題4分,共140分。第Ⅱ卷為非選擇題,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共160分。其中必做題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各2-3道,共140分,試題只涉及單學科內容,不涉及跨學科綜合;選做題部分,凡列入山東省2014年普通高考文科綜合科目考試內容的每個選考模塊均單獨命制1道試題,要求考生從歷史和地理兩科中各選1道試題作答,每題分值均為10分,共20分,選做題不跨學科、不跨選考模塊命題。
政治考試內容包括《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中的必修內容及時事政治內容,包括「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時事政治包括年度間國內外重大時事(上年度4月至考試當年3月),以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
歷史必考內容包括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根據教育部《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文科·課程標准實驗版)》,結合山東省歷史選修課程開設情況,確定2014年山東省普通高考文科綜合科目歷史選考部分命題范圍為「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三個模塊的內容。
地理必考內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選考部分命題范圍為「旅遊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三個模塊的內容。
理科綜合
單選每題增加1分,第Ⅱ卷不再劃定各科題目數量
理科綜合科目考試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三科。
物理能力要求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及實驗能力。必考內容為物理1、物理2、物理選修3-1、物理選修3-2,選考內容為物理選修3-3、物理選修3-4、物理選修3-5。
化學必考內容為化學1、化學2、化學反應原理,選考內容為化學與技術、有機化學基礎、物質結構與性質。
生物必考內容為生物1、生物2、生物3,選考內容為生物技術實踐、現代生物科技專題。
考試形式:考試採用閉卷、筆試形式。考試限定用時為150分鍾。
試卷結構:試卷分為第Ⅰ卷和第Ⅱ卷,滿分為300分。第Ⅰ卷為選擇題,全部為必做題。命題范圍為物理、化學 、生物三個學科的必考內容。物理7道題,每題6分;化學7道題,每題5分;生物6道題,每題5分,共20道題,107分。其中化學 、生物題為單項選擇題,物理題為不定項選擇題。
第Ⅱ卷分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必做題部分命題范圍為物理、化學 、生物三個學科的必考內容,其中物理56分,化學53分;生物48分,共157分。選做題部分針對物理的3個選修模塊、化學的3個選修模塊、生物的2個選修模塊,共8個選修模塊,對應命制8道題,每題12分。考生須從中選擇1道物理、1道化學 、1道生物試題作答,共36分。
3. 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模擬試題地理一(衡水金卷)
網路網路網路 網路問度娘
4. 2014年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是自主命題了嗎
首先:是自主命題的。
簡介;
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簡稱「復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為「九校聯盟」成員、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環太平洋大學協會成員、21世紀大學協會成員,是一所綜合性研究型的全國重點大學。
復旦大學由原復旦大學、原上海醫科大學合並而成。原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創始人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首任校董為國父孫中山先生。校名「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強不息,寄託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1917年復旦公學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學校內遷重慶北碚,並於1941年改為「國立」;1946年遷回上海江灣原址;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復旦大學成為文理科綜合大學;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2000年,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並,成立新的復旦大學。
復旦師生謹記「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嚴守「文明、健康、團結、奮發」的校風,力行「刻苦、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發場「愛國奉獻、學術獨立、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復旦精神,以服務國家為己任,以培養人才為根本,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貢獻。
歷史地理學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成立於1999年6月,前身是成立於1957年,由我國歷史地理學奠基人、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譚其驤教授創辦的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室。1982年6月,經教育部批准,在研究室基礎上建立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1981年被確定為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1987年被國家教委確定為全國首批重點學科。1999年,教育部首批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成立。2005年,歷史地理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正式掛牌。
作為目前國內專職人員最多、門類最全、總體水平最高、實力最強的中國歷史地理專門研究機構,本所擁有一批國內公認的學科帶頭人,梯隊結構比較合理,研究涉及歷史人文地理和歷史自然地理的各個方面。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心主任現由張曉虹教授擔任。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現共有研究人員27名,行政人員5人。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9名,講師2名,26人具有博士學位。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在譚其驤先生等老一輩學者的言傳身教下,素以學風嚴謹著稱。自成立以來,總體學術水平長期處於國內第一的地位,其骨幹均為各分支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尤其是在疆域政區、水道變遷、地名考證、歷史地圖的研究和編繪、歷史地理古籍整理、歷史氣候和災害等方面一直處於學科前沿。近年來在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歷史人口地理、移民史、歷史政治地理、歷史文化地理、歷史社會地理等人文地理分支學科又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人材培養方面,1960年研究室創建歷史地理專業,於1960-1962年連續招收了三屆共52名歷史地理專業本科生。1983年8月,本所研究生周振鶴、葛劍雄在譚其驤先生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並通過答辯,成為全國首批兩名文科博士。到目前為止,本所共有5篇「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占復旦大學文科之半,居全國歷史學科首位。此外,還有4篇博士論文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目前,本所每年在讀的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近百人,畢業生已遍布全國各地,為歷史地理學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
5. 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 考試摸擬試題歷史一,英語一,地理一
我知道有很多模擬試題的地方,你可以自己去下載,那裡面的資料都是整套整套的,而且格式很完整,錯誤很少,針對性強。我去年考試就是在那裡面下載的資料,是上學吧在線考試中心,你可以去看看的
6.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歷史沿革
高考 是高等學校選拔新生的制度,中國有1300多年科舉考試的歷史,這一制度曾顯示出選拔人才的優越性,深深地影響了東亞各國。1905年,清廷出於發展新教育、培養實用人才的需要,廢除了科舉制度,轉而引進西方的學校考試制度。中國現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這樣兩個重要來源:一是科舉考試制度所形成的傳統考試思維和價值,二是西方現代考試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1904年,清政府在張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頒行了《奏定學堂章程》。
1905年,科舉考試制度壽終正寢,從此中國現代教育登上了歷史舞台。
1936年,全國已經有100多所大學。當時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學校自主組織命題,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
1952年,中國建立起來全國統一高等學校招生制度。統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顯示出公平,也適應了當時國家快速選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鄧小平出任國家副總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復高考。恢復高考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挽救了中國教育,也挽救了整個中國。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規定在中央部門或國防科工委系統所屬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農村或農場、牧場、礦區、油田等艱苦行業的定向招生。
1981年,理科中增加了生物科 。
1983年,英語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
1985年,教育部規定:可以從參加統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數國家計劃外的自費生。一向由國家「統包」的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同時並存的「雙軌制」。同年,從美國引進標准化考試,並於當年首先在廣東省進行了英語、數學兩科的試點。
1985年以後,高考改革的總體趨勢向減少高考科目方向發展。先是將理科7門、文科6門各減為3+2共5門,上海則實行3+1方案。同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北京大學等43所高等學校進行招收保送生的試點。
1989年8月,國家教委決定將標准化考試逐步在全國推行。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義上是為學生減負,結果非但減不了負,還導致學生地理和生物知識的貧乏。同年,政治被排除在統考科目之外,理科考試中不再考政治 。
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並軌改革。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文件提出,跨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與任務,對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做出了全面部署 同年廣東率先試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開始出現在高考科目中 。
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適齡青年的15%。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學招生擴大了將近3倍,「大眾化教育」逐漸取代「精英教育」。高校畢業生缺乏技能、就業困難等問題,引起了人們對擴招的反思。
2000年,一直由國家「全包」的師范專業也實行收費,招生並軌改革完成。
2000年之前我國高考一直實行全國一張卷,從2000年到2004年,全國開始實施「統一高考,分省命題」的組織方式,越來越多的省份加入自主命題的行列。
2003年,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決定從2003年起將高考時間提前一個月,高考時間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開展自主招生試點。作為一種新的選才方式,具備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已有90所;類型逐漸增多,有「自主組織測試」、「校長實名推薦制」、「自主招生聯考」等形式。
2008年,中國開始啟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2010年2月,公布公開徵求意見稿,7月發布經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全文。文件明確提出要逐步形成分類考試、多元錄取、綜合評價的考試招生制度,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4年9月,頒布的《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要「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條件的省份開展錄取批次改革試點」。
2014年12月16、17日,教育部陸續出台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關於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效自主招生試點工作的意見》《關於進一步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等四大高考改革配套方案。
2014年全國有16省市實行分省命題,統一命題的有15個;2015年,又新增江西、遼寧、山東3省實行高考統一命題,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增至18個。
2016年全國將有26個省份選擇統一命題,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5省份還是分省命題。
7. 求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大綱卷)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也就是今年中考答案
下列詞語中加橫線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選項:
A.齟齬(yǔ) 系鞋帶(xi) 舐犢情深(shi) 曲意逢迎(qū)
B.倜儻(tǎng) 纖維素(xiān) 羽扇綸巾(guān ) 針砭時弊(biān)
C.感喟(kuì) 揭瘡疤(chuāng) 按捺不住(nài) 大相徑庭(jing)
D.霰彈 (xiàn ) 涮羊肉(shuàn) 以儆效尤(jǐng) 縱橫捭闔必(bì)
答案:
B
解析過程:
A應為系鞋帶(ji) C應為按捺不住(nà) D應為縱橫捭闔(băi)
——————————
題目:
下列各句中,加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
選項:
A.在評價某些歷史人物時,我們不能只是簡單地對他們蓋棺論定,還應該特別注意研究他們的人生經歷和思想變化軌跡。
B.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國前存在我這里的,本來說存一年,結果朋友一直沒回來,這吉他到現在巳已經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鎮的春天,草長鶯飛,風聲鶴唳,走進小鎮就如同置身於世外桃源,來此旅遊的人一定會被這里的美麗景色深深吸引。
D.這個劇院的大型話劇、歌劇等演出票價不菲,讓許多有藝術愛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嘆為觀止,無法親臨現場享受藝術大餐。
答案:
A
解析過程:
A項,「蓋棺論定」的意為「蓋上棺材蓋,才能下結論。一般指人死後對其一生作出評價」。此句中是對「歷史人物」作出評價,正確。B項,「敝帚自珍」比喻東西雖然不好,自己卻很珍惜」。句中是保管別人的「吉他」,用錯對象。C項,「風聲鶴唳」是指風的響聲、鶴的叫聲,都懷疑是追兵來了。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此句中誤將「風聲鶴唳」當做一種風景理解,錯誤。D項,「嘆為觀止」指贊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對票價說「嘆為觀止」,顯然不當,應用「望而卻步」。
——————————
題目: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選項:
A.有的人看夠了城市的繁華,喜歡到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去遊玩,但這是有風險的,近年來已經發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離鐵路不遠,小時候常常去看火車玩兒,火車每當鳴著汽笛從他身邊飛馳而過時,他就很興奮,覺得自己也被賦予了一種力量。
C.新「旅遊法」的頒布實施,讓很多旅行社必須面對新規定帶來的各種新問題,不少旅行社正從過去拼價格向未來拼服務轉型的陣痛。
D.哈大高鐵施行新的運行計劃後,哈爾濱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車也將進一步壓縮運行時間,為廣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選擇。
答案:
D
解析過程:
A項,「多次」放到「發生」前;「發生」與「案情」不搭配。B項,語序不當,應該是「每當火車鳴著汽笛」。C項,缺少謂語動詞,應該在「從過去」前面添加「經歷」以和後文的「陣痛」搭配。
——————————
題目: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信息時代給人們帶來了一種新的極其便捷的閱讀方式,那就是網路閱讀。網路閱讀遠遠超越了傳統的閱讀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因此,閱讀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強,影響力更大。
①能夠對文字、圖片、影像、聲音等信息形態進行有機的合成
②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溝通交流的需求
③與傳統閱讀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視野更加開闊,也更直觀、更逼真
④提供讀、看、聽三方面的內容
⑤它改變了單一的文字或靜態的圖像的表現形式
⑥還具有共享性、開放性和互動性
選項:
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⑥⑤①②④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②①⑥
答案:
C
解析過程:
答案中提示③或⑤開頭,③與文中已給的句子在「與傳統閱讀」相比的內容上重復,所以③做開頭不合適,所以去掉答案A和B;從⑤①和⑤④的密切程度上比較,顯然,①是對⑤的解說,所以⑤後緊跟的是①,就此答案就出來了。
——————————
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建築是石頭的史書。」然而此話只適用於歐洲,對於中國並不貼切。中國傳統建築以土、木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於木材在耐久性方面遠遜於石材,以至於中西兩大文明的建築給後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紀以來,不少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建築只不過存在於書面文獻上,甚至乾脆說中國古建築的實物等於零。這種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學者的呼應,並匯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濁流。時至今日,中國石結構建築的低調表現,仍令很多學者感到困惑:為什麼直到明清,在技術條件完備,同時也不無需求的情況下,石材在中國始終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築專家梁思成曾經給出一個推論:「中國結構既以木材為主,宮室之壽命固乃限於木質結構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實緣於不著意於原物長存之觀念。」然而為什麼中國人「不著意於原物長存」,依然是個問題。
我們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國古代並不缺乏石材,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到處都蘊藏著適合建築的優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術並不落後,先進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規模的石材加工場遺址就是明證。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在中國古代,適用的木材並非隨處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宮,許多木材就是從千里之外的四川運到陝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下,建築材料的長途運輸是很不經濟的;只有當使用木材的意義超越物質層面,進而成為一種執著的文化選擇乃至建築觀念中的要素時,人們才會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尋找木材來蓋房子。
這種選擇與華夏民族古老的價值觀息息相關。與西方不同,中國自古以來宗教觀念淡薄,從未出現過神權凌駕一切的時代,因此我們的祖先有關建築的基本思考,是從「人本」出發的。建築既然服務於人,其理性和適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從材料性質上看,木材顯然比石材更便於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禮記•檀弓上》說:「昔者夫子居於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見對於務實的中國人來說,費力氣建造石頭建築是奢侈的表現,是無法被崇尚節儉的主流價值觀所接受的。
中國傳統哲學從未認真看待過「永恆」這一命題,儒、釋、道三家學說大體上都認為「萬物無常」。人是建築服務的主要對象,人一直處在不斷的繁衍和傳播之中,不同時代的人對於建築物也會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築應該新陳代謝,沒有必要永久保存,經久不變。而陵墓建築在功能上則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與永恆相關,因此這里便成了石材發揮作用的主要場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較高的建築部件,如鋪地石、台基、柱礎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產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環等優點,由此可知中國傳統建築在材料選擇上的理性。
(摘編自方擁《中國傳統建築十五講》)
1.下列關於中國古代建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法國作家雨果曾經認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築物就好像是由石頭堆積出來的歷史書。不過這一看法只適用於歐洲,不適用於中國古建築。
B.木材的耐久性遠遜於石材,因而以土和木為主要材料的中國古建築留存至今的並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學者以為現在根本沒有這種建築的實物。
C.中國古代的石建築並不像歐洲那樣發達,一直到明清時代,在技術條件完備且有需求的情況下,石建築在中國依然很少出現。
D.中國古代的建築為什麼總以土木為主?古建築專家梁思成的意見是:這是因為古代中國人並沒有留心建築物的長期保存問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古代中國既有石料的來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術,但石材卻並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於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較高的建築部件上。
B.秦王朝修建阿房宮時,不惜耗費巨大,許多木材從千里之外的四川運到陝西,而所用的石材則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規模的加工場。
C.據《禮記•檀弓上》記載,桓司馬為自己做一個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馬的這種行為遭到了孔子的批評。
D.中國古代的建築一般不去考慮過於長遠的未來,只是為了能更好地滿足當時人的需要。正是這種觀念,使得土木材料在當時的建築中大行其道。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古代西方,許多建築物與神權有關,需要與神一樣永恆,由於不耐久的木材無法滿足這一要求,堅固而不易腐蝕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睞。
B.建造以石材為主要材料的建築,古代中國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為。這與華夏民族崇尚節儉的主流價值觀有關。
C.因深受儒、釋、道三家「萬物無常」認識的影響,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為主,因此不要說先秦時期,即使秦漢以降的傳統建築現在也已經所剩無幾。
D.中國的古代建築採用土木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減輕人類對於地球的索取,在這一點上它是勝過西方石建築的。
答案:
1.D
2.B
3.C
解析過程:
1.對梁思成的話的理解錯誤。文中第一段最後梁思成說「實緣於不著意於原物長存之觀念。」。
是不執著於對物的長久保存的意思。
2.B項,秦始皇陵西北大規模的加工工場是為證明古人的石材加工技術不落後,但是原文沒有說修建阿房宮的石材來自於此處。
3.C項,「傳統建築現在也已經所剩無幾」的說法錯誤。原文第一段作者就指出「中國古建築的實物等於零」的說法是片面的。最後一段也說中國的「陵墓建築……便成了石材發揮作用的主要場所」。
——————————
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韋湊字彥宗,京兆萬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參軍事。徙資州司兵,觀察使房昶才之,表於朝,遷楊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罷仁壽令,豪縱,數犯法,交通貴戚,吏莫敢繩,湊按治,杖殺之,遠近稱伏。入為相王府屬,時姚崇兼府長史,嘗曰:「韋子識遠文詳,吾恨晚得之。」六遷司農少卿。忤宗楚客,出為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雲初,作金仙等觀,湊諫,以為:「方農月興功,雖貲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則農人舍耕取顧,趨末棄本,恐天下有受其飢者。」不聽。湊執爭,以「萬物生育,草木昆蛟傷伐甚多,非仁聖本意」。帝詔外詳議。中書令崔緹、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湊曰:「食厚祿,死不敢顧,況聖世必無死乎?」朝廷為減費萬計。出為陝、汝、岐三州刺史。開元初,欲建碑靖陵,湊以古園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興工,諫而止。遷將作大匠。詔復孝敬皇帝廟號義宗,湊諫曰:「傳雲:『必也正名。』禮:祖有功,宗有德,其廟百世不毀。歷代稱宗者,皆方制海內,德澤可尊,列於昭穆,是謂不毀。孝敬皇帝未嘗南面,且別立寢廟,無稱宗之義。」遂罷。遷右衛大將軍,玄宗謂曰:「故事,諸衛大將軍與尚書更為之,近時職輕,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辭!」尋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會洛陽主簿王鈞以賕抵死,詔曰:「兩台御史、河南尹縱吏侵漁,《春秋》重責帥,其出湊曹州刺史,侍御史張洽通州司馬。」久之,遷太原尹,兼北都軍器監,邊備修舉,詔賜時服勞勉之。及病,遣上醫臨治。卒,年六十五。
(節選自《新唐書•韋湊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罷仁壽令,豪縱,數犯法 數:屢次
B.交通貴戚,吏莫敢繩 繩:制裁
C.湊按治,杖殺之,遠近稱伏 伏:認罪
D.忤宗楚客,出為貝州刺史 忤:觸犯
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解褐」指脫去平民穿著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比喻開始進入仕途。
B.「南面」指擔任大臣,因為古代坐北朝南為尊位,大臣朝見天子時立於南面。
C.「故事」有多種含義,也指一種文學體裁,文中用以表示舊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經典,敘事簡要,深寓褒貶,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韋湊富有膽識,深受長官好評。任揚州法曹時,孟神爽觸犯法令,勾結權要,韋湊果斷處置,依法杖殺;入為相王府屬吏,上司遺憾與他相見太晚。
B.韋湊參議朝政,敢於據理力爭。景雲初年,朝廷議建金仙觀,他認為農事季節,建觀必使農民拋棄耕作;皇上不聽從,他又會同其他官員一同諫諍。
C.韋湊學識淵博,善於以古證今。開元初年,朝廷議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說明古代園陵不立碑;議論孝敬皇帝廟號時,他又引經據典說不可稱「宗」。
D.韋湊因受株連,遭到皇上責罰。在河南尹任上,部屬羅陽主簿王均犯事,皇上認為韋湊放縱屬吏侵吞牟利,理應負責,於是將韋湊降職為曹州刺史。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食厚祿,死不敢顧,況聖世必無死乎?
(2)近時職輕,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辭!
答案:
1.C
2.B
3.B
4.(1)吃著豐厚的俸祿,連死都不敢顧惜,更何況聖明時代肯定不會死人呢?
(2)近期職權較輕,所以任用你以加重這一官位,還是不要推辭吧!
解析過程:
1.從前文懲治旁人不敢觸及的孟神爽一事可看出人們對他的稱道贊揚。「遠近稱伏」中的「伏」應該是「佩服」的意思。
2.B項,解說有誤,根據上文孝敬皇帝不曾繼位可知,「南面」應該是皇帝繼位的意思。
3.B項,「他又會同其他官員一同諫諍」說法有誤。文中的意思是皇帝不接受他的諫言,把事情交給大臣討論。
4.要忠於原文,不增不減。特別是古代漢語中的特殊用法的詞語,要准確翻譯。此句中的重點考查的字是:顧、重、其、辭。
——————————
題目: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1)詩人眼中常山道人隱居地周圍環境的最大特色是什麼?請簡要說明。
(2)請分別對第三聯中「過」和「隨」兩個字作簡要賞析。
答案:
(1)答:幽靜。沿途是莓苔,遠望白雲繚繞,近看芳草當門。白雲、靜渚、春草、閑門都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氣氛。
(2)「過」字把雨後松樹翠綠的顏色顯現了出來。「隨」字形象的表現了山道峰迴路轉,人在隨山轉折、緣山尋找「水源,令人有曲徑通幽的遐想。
解析過程:
第⑴題抓住所描寫的景物,並分析其特點,自然就得出了環境特色。
第⑵題考查對詩歌中的煉字的賞析。首先理解本字的意思,其次理解字在此句中表達的特殊意義,最後再結合全詩,理解它所傳達出的情感。具體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
題目: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兩題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則按第一小題計分)
(1)《荀子勸學》以蚯蚓為例,論證了為學必須鍥而不舍,堅持不懈;同篇中與之相反的例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陸游《游山西村》中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描寫實景實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種境界。
(2)韓愈在《師說》中說:從師與年紀無關,比自己年紀大的人,聞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為師,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過零丁洋》一詩中,表現文天祥民族氣節以及捨生取義生死觀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過程:
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寫,注意漢字的正確書寫:蟹、螯、躁、重、汗。
——————————
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聽雨
葉延濱
寫下這個題目,便不自覺地在心裡吟誦起那些熟悉的詩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當人們進入一種詩化的境況,才會從喧囂的市井聲浪里逃出來,逃出來的耳朵才能聽雨。聽雨有三個條件:第一是心靜而神動,心靜者不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榮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瀾;神動者,是心神與自然呼應,天地萬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獨處一室,或書房與書為侶,或山中小亭坐對群峰。第三是有雨。說到這里,話題的主角就出來了,聽雨者,與雨為友,其喜怒哀樂,無不是因雨而起。
我趕走那些如雨腳一般敲擊我心窗的詩句,它們雖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聲已經伴千載百代的人,抒發自己的情懷。像永不退場的樂師,耐心地為一個又一個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們不覺察之中,調動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劍門斜雨 ,古城滌塵輕。……」這些都是人們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們讓我們只能相信,雨聲是個能為每一個人伴奏的好樂師。
這是六月,久旱無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場透雨雷聲沉沉地滾過,把都市裡嘈雜的市聲驅走,然後是閃電,是風。好風啊,讓窗外一排高高的楊樹,起舞俯仰地歡迎,滿世界都是葉子的笑聲!然後急急敲下一排雨腳,如碎玉,如奔馬,如瀑布狂瀉——
……
我躺在床上,聽雨聲從窗外跳進屋裡來,又沿著白石灰抹的老牆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漬印。這是我最早的記憶,好像是我們搬進那座南方老城一條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個舊公館,房子是木結構為主的,木框里砌上磚抹上白灰。我們的房子背牆臨街,牆的上部有兩只小窗,用來通氣透光的。小窗很高,又從不開,布一張掛滿灰塵的蛛網,讓人想到許多故事。故事是雨聲送進來的,這是我對這個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裡兩只高牆上的窗,窗上掛著一張蛛網,網不住的雨聲和更聲漏濕了童年。(前兩年我調出這個城市,妻子說我不喜歡這個讓雨水銹滿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讓大雨泡著的記憶,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參加高考升大學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聲炮響,升學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後被「革命群眾」揪了出來,我被派到川滇邊界山區農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連陰雨的時候,在山區待的幾個月,也沒有見到幾回晴朗的天。心裡下著雨,外面也是雨,風聲雨聲,讓人心怵。山區搞運動,免不了天天晚上的會。山裡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個山頭,我這個小工作隊員,每天就戴一頂大斗笠,提一盞馬燈,風中雨中滿山地轉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變成了鱔魚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這也許是我命運的象徵:漫天風雨,長夜窄路,一盞孤燈,一張不知是雨水還是淚水洗了百遍的臉。(到現在說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邊就響起一片暴雨在一隻斗笠上踢踏的聲浪。)
……
我對雨聲的記憶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記憶,也有溫馨的時候。那是在陝北,夏天終日在禿山峁勞作的我們,就像在火爐上烘著的紅薯,每天都盼望著天上有塊能下雨的雲。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賜。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涼涼地躺在炕上,聽雨聲讓高原有了笑語,聽苞谷拔節的脆響,讓自己乾涸的心,也有一個綠草般的夢。(莊稼人聽雨能聽出的快樂,這種快樂進城後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帶著土味和草味的快樂了。)
聽雨,是聽時間的腳步聲,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聲,這是我剛剛想明白的。
(有刪改)
1.文章為什麼在開頭一段就說「雨,大概是古典的」?請談談你的理解。
2.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
(1)雨聲是個能為每一個人伴奏的好樂師。
(2)在山區待的幾個月,也沒有見到幾回晴朗的天。
3.文中三個段落末尾的內容為什麼用括弧作了標示? 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
4.「雨」給作者留下了哪些難忘的記憶? 「聽雨」讓他明白了什麼道理?請根據全文進行分析。
答案:
1.①從文章結構上說,呼應題目,引出話題;②從文章主題上來說,暗示現代人已經難得有聽雨的閑情逸致了。
2.(1)①就像樂師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樣,雨聲也是人們抒發情懷的伴奏者;②人們喜愛雨聲,因為雨聲能很好地寄託不同的感受與情懷。
(2)①正是連陰雨的時候,山區自然沒有幾天晴朗的日子;②由於個人與家庭的不幸遭遇,心裡下著雨,自然也就感覺不到晴朗的天氣了。
3.①將過去的回憶與當下的情思區別開來;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過渡;③擴充文章的思想內涵。
4.第一問:①南方老城的雨,給他留下了古舊、神秘的童年記憶;②川滇邊界山區的雨,給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記憶;③陝北高原的雨,給他留下了農村生活綠草般溫馨的記憶。
第二問:聽雨就是聽一個人的心聲,聽一個時代發展變化的腳步聲。
解析過程:
1.開頭句子的作用大多都有引出文章內容的作用,除了這一在結構上的作用外,還要回答在內容上的表達作用。
2.理解句子的含義的題目,首先應該找到此句話在文章中的位置,從上文或下文中尋找答案。其次,要分析句中是否運用了特殊的表達方法,進而分析句子運用了表達方法後的表達效果。
第⑴題用了比喻句的手法。第⑵題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3.這個括弧的作用顯然不僅僅是一個標點的問題。它考查的是這句活的表達作用,應該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來回答。
4.顯然,這一問題考查的是就整個文章的理解。所以,應該大致劃分出文章的層次,概括每一個層次的內容就可以,要逐層的概括,就可以不遺漏答題點。
——————————
題目:
下面是某影城招聘值班經理啟事中的六項內容,請按性質的不同將它們分為兩類,並為每類命名。
①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及團隊合作精神。
②有較強的溝通、協調和組織能力,以及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
③負責本部門運營區域設備設施的維護與利用。
④分析影城每月的運營狀況。
⑤熱愛影城工作,有影城管理的相關知識。
⑥協助運營經理管理影院曰常工作。
答案:
第一類:③④⑥ 命名:崗位職責 第二類:①②⑤ 命名:任職要求
解析過程:
概括要明確、簡潔,言簡意賅。
——————————
題目:
下面這段文字有五處用詞不當,請指出並改正,使文段語言得體,邏輯嚴密。
他領導的機器人創新團隊獲得一等獎的事情傳來,我頃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淚。在完成這個項目的過程中,他們遇到過許多技術難關, 就在前天還出現了突發情況,預想當天要完成的綜合性運行檢驗無法進行。但整個團隊通宵塵戰,用力攻堅,終於解決了問題。我為他 們的成功而驕傲,更為他們面對難點的堅韌不拔的精神而感動。
答案:
示例:①「事情」改為「喜訊」;②「頃刻」改為「頓時」;③「預想」改為「原本」;④「用力」改為「努力」;⑤「難點」改為「困難」。
解析過程:
考查語言的得體、准確。
——————————
題目:
根據下面圖表提供的信息,將2008年至2012年五年間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的特點寫成一段話。要求內容完整,語言連貫,不超過80個字。
答案:
示例:圖表顯示,2008年至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均逐年增加,而城鎮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增幅大於農村居民,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
解析過程:
這類題目要注意題中的所有圖示及文字信息,明確圖示所表示的數據的變化。在此基礎上細致分析數據的變化。在答題時一般先有一個全面的總體表述,然後再寫出分析比較後的具體的特點或變化趨勢。
——————————
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農民工老王突發胃穿孔,被送進醫院。為救治這名貧困患者,醫院開通「綠色通道」給他做了手術,又進行了十天治療。雖然老闆主動送來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醫葯費,而醫院默許他出了院。老王剛一康復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還錢再難,我也得努力。是醫院和老闆救了我。」可欠款還是像石頭一樣壓在他心上,最終,老王鼓足勇氣找到醫院,說出了想在醫院打工抵債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動,聘他為陪檢員。老王也特別敬業,作為曾經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樣幫助病人。
答案:
略
解析過程:
分析作文材料時,一定要把其中涉及到的主體歸類,再一類一類的分別分析探討。在這個材料中,文中提到的有三個主體:老闆、醫院、老王。而老闆與醫院應該同屬於助人為樂、獻出自己的愛心的一方,老王則屬於接受愛心,知恩圖報的一方。明確這一點後,考生就可以從這兩個方面選擇其中一個自己有話說的角度,確定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