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法美洲

地理學法美洲

發布時間: 2021-02-12 03:57:42

1. 七年級下冊地理助學讀本第三節美洲知識梳理答案

第一題:

(1)地理學法美洲擴展閱讀

這部分內容主要考察的是美洲的知識點:

美洲分為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和南亞美利加洲(South America),位於太平洋東岸、大西洋西岸。美洲位於西半球,自然地理分為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南緯60°~北緯80°,西經30°~西經160°。

面積達4206.8萬平方公里,佔地球地表面積的8.3%、陸地面積的28.4%,美洲地區擁有大約9.5億居民,佔到了人類總數的13.5%。是唯一一個整體在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總稱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美洲又被稱為「新大陸」。

位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北瀕北冰洋,南與南極洲隔德雷克海峽相望。由北美和南美兩個大陸及其附近許多島嶼組成。巴拿馬運河一般作為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在政治地理上則把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統稱為拉丁美洲,北美洲僅指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百慕大群島。面積4200餘萬平方公里。

大陸從東向西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東部是久經侵蝕的山地和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西部為年輕的高峻山地,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米,是全洲最高點,也是世界上除了亞洲以外最高的山峰。

山脈逼近海岸,沿海平原狹窄;東西部之間是廣闊的大平原,北美中部大平原和亞馬孫平原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平原。主要河流有亞馬孫河、密西西比河等;北美洲還有世界最大淡水湖群——五大湖。

跨有不同的氣候帶:北美大部分屬亞寒帶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有面積遼闊的針葉林和大草原;中美和南美北部主要屬熱帶氣候,有廣大的熱帶雨林和熱帶稀樹乾草原。南美南部則屬溫帶氣候。

地下資源十分豐富,煤、鐵、石油,銅、鎳等有色金屬均佔世界重要地位。十五世紀末以來,西、葡、英、法等國進行探測和殖民。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各國也相繼獨立。

2. 用學習亞洲的方法根據地圖描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答案是什麼

北美洲位於西來半球、北半球;源北美洲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墨西哥灣;北美洲西北面是亞洲,東北面是歐洲,南面是南美洲。
北美洲地形有明顯的三部分,西部地勢最高,是高大的落基山脈,中部地勢低平,是大面積的平原,東部地勢比較高,是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山脈。

3. 為什麼說洪堡美洲探險開近代地理學的先河

在美洲探來險考察中,自洪堡的行李袋中裝滿了40多種最新的科學儀器和工具,每到一處,都對那裡的經緯度、氣壓、溫度、大氣的成分、地磁等自然現象進行精確的測量和記錄。由於他的這一工作,使地理學由傳統的單純直觀描述開始走上定性的科學觀察和測量,並通過各種實測資料加以說明。這種用科學的方法和綜合的觀點對一個地區進行研究,可以說是開了近代地理學的先河。因此,德國地理學界有人把洪堡赴南美考察的1799年作為新時代的開始。

4. 南美洲的地理知識(詳細)

南美洲位於西半球的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西面有海拔數千米的安第斯山脈,東向則主要是平原,包括亞馬遜河森林。一般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同北美洲相分,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秘魯、巴西、玻利維亞、智利、巴拉圭、烏拉圭、阿根廷、法屬蓋亞那等13個國家和地區。
南美洲是南亞美利加洲的簡稱。

南美洲
陸地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北美洲相分,南面隔海與南極洲相望。總面積1797萬平方公里(含附近島嶼),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按面積大小排是七大洲中的第四個。南美洲海岸線長28700公里。海岸較為平直,少島嶼和海灣。
南美洲大陸的地形可分為三個南北方向的縱列帶:西部為狹長的安第斯山,東部為波狀起伏的高原,中部為廣闊平坦的平原低地。安第斯山脈長9000公里,是世界最長的山脈,阿空加瓜山海參拔696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東部為巴西高原、蓋亞那高原和巴塔哥尼亞高原,其中巴西高原面積5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高原;中部為奧里諾科平原、亞馬遜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是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
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溫暖濕潤。
南美洲的自然資源豐富。石油、鐵、銅等儲量皆居世界前列。森林面積佔到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3%,草原面積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4%,漁業資源和水力資源也十分豐富。

5. 國外對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著作

有趣的環球之旅:希利爾講世界地理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898.html
地理不是和氣候、貿易、工業、製造業、各種各樣的特產聯系在一起枯燥的說明書,而是一種探索,探索的方式便是旅行。作者希利爾堅信它是學習地理的最佳方式,因此,這本書變成了和孩子們環游世界的旅行——從北美洲到南美洲,從歐洲到亞洲,最後是非洲、大洋洲。有趣的地圖,長長的環球之旅,好玩兒的世界見聞,構成了這本獨特的地理讀物。

希利爾以旅行家的獨特體驗,給孩子們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有趣見聞,讓他們放眼去看地平線後面的大千世界。孩子們應如何學習地理,希利爾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地圖和地名是最重要的,但是暈頭轉向的標題、注釋和家庭作業對搞清地圖毫無幫助,於是他將地圖畫成了迷宮、動物園、老奶奶,等等。在希利爾筆下,世界各地的風物人情彷彿觸手可及。讀完本書,你便和這個風趣幽默的天才老師一起,環繞地球旅行一周啦!

6. 地理大發現對歐洲美洲和整個世界的影響

從1500至1763年的這段時期是人類歷史上一個較關鍵的時期.正是在這一時期里,新航路的開辟、地理大發現揭示了新大陸的存在,從而預示了世界歷史的全球性階段的來臨.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里,歐洲人憑借他們在海外活動中的領導能力,上升到世界首位.這些世紀中發展起來的某些全球性的相互關系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加緊密起來.這一時期在經濟上,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商品貨幣關系也蓬勃興起;在思想文化上,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成了思想的大解放,追求財富與現實享受的人生價值觀念逐漸取代了中世紀追求來世與禁慾的觀念.在這種背景下新興的資產階級與中世紀殘余的騎士精神結合起來,再加上君權的支持,使得歐洲走上了海外殖民擴張的道路.從1486年葡萄牙人迪亞士開辟了西歐到非洲好望角的航路到隨後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及後來1519-1522年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最終把歐、美、非、亞四大洲聯結在了一起.緊隨其後,西、葡、荷、美、英、法等國相繼展開了瘋狂的海外擴張和殖民掠奪.
歐洲的海外擴張也改變了世界文化格局,多元化獨立發展的世界文化走向了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新文化體系,這種體系雖帶有殖民主義的性質,但促使了整個世界文化的近代化轉型,也加速了歐洲文化自身的轉型.也就是說西方對外長達400多年之久的殖民擴張,不僅是對非歐民族的軍事征服和政治、經濟控制,而且還體現在於此目的相適應而持續進行的文化滲透上.當然這種滲透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歐洲文化擴張的過程中,歐洲無形中也吸收了很多拉美和亞非文化.
西方殖民者在美洲的文化擴張伴隨著殖民軍事征服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但在亞洲區受到了東方傳統文化的強烈抵制,進展緩慢.西方殖民者在征服美洲的過程中,一方面對印第安人進行瘋狂的掠奪、奴役和屠殺,另一方面又把歐洲基督教文化移植到美洲,隨著歐洲殖民者對拉美的入侵,殖民地原有的宗教信仰就被打破了,西方殖民者在對在的殖民擴張過程中,以炮艦為先導,一手拿著槍,一手捧著聖經,一方面大肆破壞當地的土著文化,另一方面又以基督教西化當地居民.大批歐洲的傳教士來到美洲進行傳教活動,將基督教傳入拉美等地,傳入的基督教依然按照歐洲基督教的傳統建立起各類教會機構,歐洲殖民者甚至還把宗教裁判所制度也在這些地區建立起來,還在這些殖民地推行什一稅,並且直接建立起教會地產以掠奪殖民地的社會財富.這些歐洲殖民統治者在他們的殖民地大力地宣揚歐洲文化,他們建立各級學校作為傳播歐洲文化的主要基地,大學和各種學院的發展速度尤其快,其中西班牙殖民統治者建立的墨西哥城大學和利馬大學是最早、最有影響的大學.大學中講授的課程主要是西班牙語、神學、經院哲學等歐洲文化的基本內容,接受大學教育的主要是白人殖民統治者和印第安人貴族.為了從文化上控制拉美殖民地,各級學校均有教會機構管理,教師也大多由教士擔任,同時,殖民統治者還建立起嚴格的書報檢查制度,使殖民地文化的發展限於宗主國允許的范圍內.美洲文化受到強烈的沖擊.
盡管受到很大的沖擊,當地的印第安人傳統文化依然保存了下來,印第安語在一些學校得以講授,其生活習俗也沒有多大的改變,西方殖民者甚至對印第安文化給予一定的保護,這樣,在拉美以及北美的印第安文化依然存在.另外,盡管黑人在美洲的地位很低,但作為非洲黑人文化基因的攜帶者,殖民地的黑人依然保存了非洲的文化特徵,從而形成了黑人文化.因此,西方殖民擴張後逐漸性確立起來的美洲文化,是通過文化的碰撞與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新文化體系,它以歐洲文化為主體,同時夾雜著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的成分.誠然,白人擁有掠奪印第安人和接管整個美洲大陸的人力、組織才能和經濟軍事力量.但最後,白人發現,他們已不知不覺地在自己的詞彙、文學、服裝、葯物以及他們所種植和消費的作物中接受了當地印第安文化的許多特點.
在亞洲,基督教文化的擴張受到的東方文化的強烈抵抗,古老的東方文明已經深入東方人的心靈深處,他們對西方基督教有著與生俱來的排斥心理.

7. 有關美洲的地理知識

北美洲是北亞美洲加洲的簡稱,位於西半球北部,東面是大西洋,西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端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

北美洲總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不含附近島嶼),約占陸地總面積的16.2%,為世界第三大洲。人口462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

北美洲現有23個獨立國家。
此外,還有:屬於丹麥的格陵蘭、荷屬阿魯巴、英屬安圭拉、英屬百慕大、美國聯邦領地波多黎各、法國海外省瓜德羅普、荷屬安的列斯(不含阿魯巴)、英屬開曼群島、法國海外省馬提尼克、美屬維爾京群島、英屬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等。

北美洲大陸海岸線長6萬公里,多島嶼,格陵蘭島為世界第一大島。
大陸地形的基本特徵是山脈南北走向,與海岸平行,分布於東西兩側,西部為科迪勒拉山脈的北段,從阿拉斯加一直延伸到墨西哥。它包括三條平行的山地:東為落基山脈;中為阿拉斯加山脈、加拿大海岸山脈、美國內華達山脈等,其中阿拉斯加山脈中的麥金利山最高,海拔6194米,為北美洲第一高峰;西從美國沿海山嶺起,向北入海,形成加拿大西部沿海島嶼。東部是阿巴拉契亞山脈。這樣,北美洲的地形明顯形成三個區:西部山地和高原區,東部山地和高原區,中部平原區。

北美洲的河流大都是外流河,以落基山脈為分水嶺:東面的河流流入大西洋和北冰洋,西面的河流流入太平洋。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最長的河流,次為馬更些河、育空河、聖勞倫斯河和格蘭德河等。河流多瀑布。尼亞加拉瀑布是北美洲最大的瀑布。

北美洲是多湖泊的大陸,著名的五大湖——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有「北美地中海」之稱,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復雜多樣,但大陸中部廣大地區處於北溫帶,宜於作物生長和人類生存。

北美洲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可耕地多,草原廣闊,礦產資源豐富多樣,森林覆蓋率高,水力資源蘊藏量佔世界總蘊藏量的8.9%,漁場面積佔世界漁場總面積的20%。

北美洲是世界經濟發達地區之一。美國和加拿大工業基礎雄厚、生產能力世大、科技先進。墨西哥的經濟也很發達。北美洲也是世界交通最發達的大陸。

南美洲是南亞美利加洲的簡稱,位於西半球西部,東面是大西洋,陸地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北美洲相分,南面隔海與南極洲相望。南美洲總面積1797萬平方公里(含附近島嶼),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人口325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

南美洲有12個獨立國家。

另外,還有法屬蓋亞那和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和阿根廷爭議地,英國稱福克蘭群島,現實際由英國控制)。

南美洲海岸線長28700公里。海岸較為平直,少島嶼和海灣。

南美洲大陸的地形可分為三個南北方向的縱列帶:西部為狹長的安第斯山,東部為波狀起伏的高原,中部為廣闊平坦的平原低地。安第斯山脈長9000公里,是世界最長的山脈,阿空加瓜山海參拔696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東部為巴西高原、蓋亞那高原和巴塔哥尼亞高原,其中巴西高原面積5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高原;中部為奧里諾科平原、亞馬遜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是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

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和熱帶高原氣候,溫暖濕潤。

南美洲水系以安第斯山為分水嶺:西面的河流大多源短流急,獨流注入太平洋;東面的河流大多源遠流長,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流域廣闊,其中的亞馬遜河支流超過1000公里的有20多條,使亞馬遜河成為世界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河流多瀑布,有世界落差最大的安赫爾瀑布和世界最大的伊瓜蘇瀑布。

南美洲的湖泊不多,最大的湖泊是的喀喀湖和馬拉開波等湖。

南美洲的自然資源豐富。石油、鐵、銅等儲量皆居世界前列。這里的森林面積佔到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3%,草原面積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4%,漁業資源和水力資源也十分豐富。

南美洲是拉丁美洲的一部分。南美地區原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印第安人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在南美洲大地上建立過不少王國。15世紀後,它們先後淪為西班牙等國的殖民地。殖民統治時期,原有的土著居民遭到侵入,人口逐漸減少,而歐洲白人移入數量又逐年增多。部分印第安人與白人混血。另外,為了適應種植業的需要,彌補印第安人勞動力的不足,從非洲販入不少黑奴。久而久之,南美洲形成了以白人和印歐混血種人為主的大陸。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和壓迫是殘酷的。殖民地的白人和混血種人是這種統治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在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南美洲大地上掀起了以白人和印歐混血種人為主體的風起雲涌的獨立解放運動。一時間,出現了西蒙·玻利瓦爾、聖馬丁、奧希金斯等一批獨立戰爭的英雄。經過多年的較量,西班牙殖民者以失敗而告終,南美各國在19世紀20年代紛紛獨立。這是對西方殖民體系的第一次全面沖擊。

獨立後的南美洲走過了艱難曲折的道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南美洲的經濟才得到較快的發展。其中巴西和阿根延發展最快。戰後幾十年,兩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但各國的發展很不平衡。巴西和阿根延兩國國內生產總值佔到南美洲的2/3。但總體看,南美洲在各大洲之中經濟狀況算是較好的。

8. 任選一個大洲,採用地理學的描述方法描述出來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
亞細亞洲(字源古希臘語:Ασία;拉丁語:Asia),簡稱亞洲, 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其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的60%。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其傳統上被定義為非洲-歐亞大陸的一部分。非洲-歐亞大陸的西部則為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經103度30分,南緯11度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洲名釋義: 古代閃米特語,意為「東方日出之地」,與歐洲「西方日落之地」相反。
面 積: 4400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一大洲。
人 口: 2000年人口達36.72億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5%。
種 族: 黃種人約佔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種人,黑種人很少。
語 言: 分屬於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系、日本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荼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
宗 教: 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發源地。
氣 候: 亞洲大陸地跨寒、溫、熱三個氣候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影響范圍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自然資源: 礦產種類多,儲量大,石油、鐵、錫等儲量居各洲首位;森林總面積約佔世界可開發森林總面積的13%;可開發水力資源年可發電量達26000億千瓦時,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
經 濟: 除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外,亞洲大多數國家的經濟以農業、礦業為主。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業、農產品加工業及經紡工業佔主要地位。
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濱北冰洋,西達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
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皮艾角(東經103度30分,北緯1度1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在各洲中所跨緯度最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所跨經度為除南極洲外最廣的洲,東西距離最長的洲,東西時差達11小時。
西北部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黑海、大高加索山脈、 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東北隔寬僅86千米的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對。
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毗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 總面積約5071萬平方千米,其中亞洲大陸約佔4/5。
亞洲名稱的由來
亞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稱是亞細亞洲,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其英文名為Asia。相傳亞細亞的名稱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愛琴海以東的地區泛稱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愛琴海以西的地方則泛稱為「Ereb」,意為「日沒地」。Asia一詞是由腓尼基語Asu演化來的,其所指的地域是不很明確的,范圍是有限的。到公元前一世紀Asia已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政省的名稱,以後才逐漸擴大,包括現今整個亞洲地區,成為一個世界最大的洲名。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亞細亞洲」該詞來源於古代西亞等地古人的閃米特語。亞細亞的意思是指東方日出的地方。亞洲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巴比倫的所在地,又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詳地,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亞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濱北冰洋,西達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皮艾角(東經103度30分,北緯1度1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在各洲中所跨緯度第二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所跨經度亦最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北部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寬僅86千米的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對。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毗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總面積約5071萬平方千米,其中亞洲大陸約佔4/5。

你可以點擊http://ke..com/view/2918.htm看看具體內容 當然還有其他幾個大洲

9. 地理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類比法教師把某一問題同學生已學過的另一同類地理事物或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包括兩種比較方式:①同類同型比較。同類地理事物和現象被比較的各點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的特徵,對比的結果是:兩個被比較的對象具有共同的特徵,如南北美洲地形的比較、亞洲與歐洲海岸線輪廓的比較都具有這種性質。②同類異型比較。同類地理事物和現象被比較的各點不同,對比的結果是:兩種被比較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具有相異的特徵,如秦嶺、淮河南北河流水文特徵的比較。歐洲與非洲氣候的比較都具這種性質。
縱比法 將同一地理對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狀況加以比較的方法。其目的在於了解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過去和現狀,並推斷其未來,明了其變化過程的規律。如地形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形態,河流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狀況,氣候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特點,某國、某地區各時期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況等的比較,都屬於縱比法。
聯系比較法 把兩種地理對象聯系起來進行比較,以揭示其內在聯系和相互關系的比較方法。例如講歐洲大陸輪廓時聯系非洲進行講述,可突出歐洲是海岸線最曲折的大洲。
並列比較法把分別獨立的幾個比較對象並列起來進行比較的方法。通過這種比較、能夠明確被比較對象的共性和個性。例如,把黃河、海河、遼河幾條河流並列起來進行比較,可找出每條河流的個性和共性,使學生認識黃河、海河和遼河這三條河流的個體和整體特徵。
綜合比較法 把不同地理區域或不同國家的地理綜合體的各個要素,進行全面比較的方法。它是一種對比要素較多,較復雜的比較法。多用於地理復習和測試。

10. 採用地理學的描述方法描述七大洲

亞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其傳統上被定義為非洲-歐亞大陸的一部分。非洲-歐亞大陸的西部則為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經103度30分,南緯11度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面 積: 4400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一大洲。
人 口: 2000年人口達36.72億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5%。
種 族: 黃種人約佔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種人,黑種人很少。
語 言: 分屬於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系、日本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荼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
宗 教: 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發源地。
氣 候: 亞洲大陸地跨寒、溫、熱三個氣候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影響范圍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自然資源: 礦產種類多,儲量大,石油、鐵、錫等儲量居各洲首位;森林總面積約佔世界可開發森林總面積的13%;可開發水力資源年可發電量達26000億千瓦時,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
經 濟: 除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外,亞洲大多數國家的經濟以農業、礦業為主。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業、農產品加工業及經紡工業佔主要地位。
歐洲:
西臨大西洋 北靠北冰洋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 ,東與亞洲大陸連成一塊。
歐洲面積為1016萬平方公里,共45個國家和地區。
整個歐洲地勢的平均高度為340米,地形以平原為主,南部聳立著一系列山脈,總稱阿爾卑斯山系,其中勃朗峰海拔4807米,勃朗峰屬法國境內,成為西歐第一高峰。歐洲的河網稠密,水量豐沛。最長的河流是伏爾加河,長3690公里,第二大河是多瑙河,全長2850公里,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
歐洲是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沒有熱帶氣候的一洲,同時寒帶氣候所佔的面積也不大,所以氣候溫和,降水分布較均。大部分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語言:
主要語言有英語、俄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等
人口: 7.28億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2.5%,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個洲。
歐洲居民中的99%屬歐羅巴人種(白種人),是種族構成比較單一的洲。
宗教: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另有少數信伊斯蘭教。氣候主要以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非洲:
位於亞洲的西南面。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東北角習慣上以蘇伊士運河為非洲和亞洲的分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 0 . 2 %,次於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人口7 2 3 0 0 萬(1 9 9 4 年中),約佔世界總人口1 2 .8 %。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2 6 %。人口分布以尼羅河中下遊河谷、西北非沿海、兒內亞灣北部沿岸、東非高原和沿海、馬達加斯加島的東部、南非的東南部比較密集,廣大的撒哈拉沙漠地區平均每平方千米還下到一人,是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居民主要分屬於黑種人(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和白種人(歐羅巴人種)。非洲居民多信原始宗教、伊斯蘭教,少數信天主教和基督教。全洲分為8個氣候區。它們是∶熱沙漠區、半乾旱區、熱帶乾濕季區、赤道區(熱帶潮濕區)、地中海區、副熱帶濕潤海洋區、暖溫帶高原區和山區。
北美洲:位於西半球的北部。東濱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同南美洲分開。世界七大洲之一。北美洲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眾多島嶼。北美洲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3大洲。人口45422.5萬(2001年),居世界第4位。有23個獨立國家和十幾個地區,大部分居民是歐洲移民的後裔,其中以盎格魯薩克遜人最多。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復雜多樣。
南美洲:
位於西半球的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濱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一般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同北美洲相分約1 797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人口 32 5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 語言:印第安人用印第安語,巴西的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法屬蓋亞那官方語言為法語,蓋亞那官方語言為英語,蘇利南官方語言為荷蘭語,其它國家均以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宗教:居民絕大多數信天主教,少數信基督教。 地形 南美洲大陸地形可分為三個南北向縱列帶:西部為狹長的安第斯山,東部為波狀起伏的高原,中部為廣闊平坦的平原低地。 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以熱帶為主,大陸性不顯著。
大洋洲:
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介於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西鄰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並與南北美洲遙遙相對。大洋洲陸地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千米,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人口2900萬。約佔世界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絕大部分居民使用英語,三大島群上的當地居民分別使用美拉尼西亞語、密克羅尼西亞語和波利尼西亞語。 絕大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少數信奉天主教,印度人多信印度教。
南極洲:
位於地球最南端,土地幾乎都在南極圈內,四周瀕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是世界上地理緯度最高的一個洲。 同時也是跨經度最多的一個大洲。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9.4%。 位於七大洲面積的第五位。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查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