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地理期中試卷
㈠ 地理必修二復習試題(附答案)和復習提綱 速度啦 有加分的 直接把試題打上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Ⅱ期中考試模擬題
一、單項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請將答案填在後面的答題卡上)
1.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已經超過了
A.40億 B.50億 C.60億 D.70億
2.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取決於
A.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兩方面 B.死亡率的高低
C.自然增長率的高低 D.出生率的高低
3.下列人口流動屬於人口遷移的是
A.大學生暑假返回家鄉 B.新疆牧民夏季上山放牧
C.由上海調往北京工作定居 D.農民利用農閑進城打工
4.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A.資源 B.科技水平
C.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 D.生活消費水平
5.發達國家歷史上和發展中國家當前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是
A.由農村到城市 B.由城市到農村 C.由城市到城市 D.由農村到農村
6.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中,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是
A.自然環境因素 B.經濟因素 C.政治因素 D.災害因素
7.下列不屬於文化范疇的是
A.歌劇 B.法律制度 C.萬里長城 D.海南島
8.環境人口容量的變化由大到小排列,正確的是
A.原始社會—農業時期—現代社會—工業時期
B.原始社會—農業時期—工業時期—現代社會
C.現代社會—工業時期—農業時期—原始社會
D.工業時期—原始社會—農業時期—現代社會
9.近年來,我國出現「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
①城市和鄉村之間巨大的收入差距 ②東南部氣候等自然條件優越 ③國家政策允許農民遷入城市 ④農村大量勞動力長期處於潛在的剩餘狀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在下列各項中,屬於影響人口遷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A.工作機會多 B.生活困難,質量低
C.公共設施不足 D.失業率、犯罪率高
11.從安土重遷到「四海為家」的變化,對我國人口的影響是
①人口流動的數量增加 ②人口數量減少 ③人口素質提高 ④初婚年齡提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2.近年來,我國在生育方面的變化是
①從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②從多育多子到只生一個 ③從「學而優則仕」到「全民皆商」
④從安土重遷到「四海為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3.人類作用於環境最深刻最集中且污染最嚴重的區域是
A.鄉村 B.城市 C.海洋 D.大氣
14.下列城市中作為宗教中心興起的是
A.張家界 B.大慶 C.株洲 D.麥加
15.下列內容中,影響城市的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地理區位是
A.資源 B.地形 C.港口 D.交通
16.城市主要分布的氣候區是
A.中低緯度的濕潤地區 B.高緯度寒冷地區
C.熱帶雨林地區 D.荒漠乾旱地區
17.下列有關地形與城市區位的敘述,錯誤的是
A.平原地區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不適宜發展城市
B.山區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
C.世界上的大城市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區
D.熱帶地區的城市多分布在氣候相對涼爽的高原上
18.城市中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商業區 B.工業區 C.住宅區 D.文教區
19.工業區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的原因是
①為了降低生產成本 ②為了保護城市生態環境 ③市區交通擁擠 ④為了加強城市的經濟實力,拓寬城市地域范圍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②④
20.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城市等級越高,數目越多 B.城市等級越高,數目越少
C.城市等級越低,服務范圍越大 D.城市等級越高,服務范圍越小
21.下列國家中,已經出現逆城市化現象的是
A.泰國 B.英國 C.印度 D.巴西
22. 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等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A.一般在中小城市表現最為突出 B.是逆城市化現象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C.在發展中國家的大城市中解決得最好 D.在發展中國家暴露的最早
23.下列大洲中,目前城市化水平較低的是
A.大洋洲 B.歐洲 C.北美洲 D.亞洲
24.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正確措施是
A.阻止鄉村人口進城 B.改善城市的交通和居住條件
C.丟棄舊城,建立高標准新城市 D.無限制擴大城市的佔地面積
下圖為人口遷移示意圖。據此回答25-27題:
25.若此圖表示近現代世界人口遷移的主要方面,則該圖可能表示
A.從北美遷往拉美 B.從亞洲遷往北美 C.從非洲遷往西亞 D.從歐洲遷往非洲
26.若該圖表示近年來我國民工流動的主要方向,則該圖表示的可能是
A.從湖南流往廣東 B.從上海流往河南 C.從廣東流往四川 D.從江蘇流往重慶
27.下列因素中,有利於人口從甲地遷至乙地的是
A.乙地較低的工資待遇 B.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員甲乙兩地分居 D.甲地優美的環境
讀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線示意圖,回答28-30題:
28.圖例 適宜布局在圖中的地點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9.圖例 適宜布局在圖中的地點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0.若要在①②③④四處中選一處建大型超市,
最好選在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綜合題:(共27空,每空1.5分,共40分)
31. 讀「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人口出生率最高的是
死亡率下降最快的是 (字母).
(2)圖中處於過渡人口增長模式
階段的是 (填字母),目前按
經濟發展水平, 國家或地區
從總體上看應屬於該類型。
(3)圖中陰影部分表示 ,計算方法是 。
(4)圖中人口年齡結構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緩慢的是 階段(填字母)。
(5)我國人口增長模式正向圖中代表的 (字母)模式轉化。主要是因為我國大力開展
工作的而取得的。
32.右是某城市工業布局規劃圖,回答:
⑴計劃在A處建印染廠,是否合理: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在B、C、D三處分別建自來水廠、鋼鐵廠、服裝廠,請合理安排:服裝廠 ,
自來水廠 ,鋼鐵廠 。(均填字母)
⑶該城市布局形式為_______ __式。
33.讀下表(單位:億人),回答下列問題:
(1)從表中可以看出,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城市化起步,水平。
(2)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發達國家出現的城市化過程相反的人口流動現象稱為
現象,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 、 。
(任答2點得分)。
年份 發達國家人口 發展中國家人口
城市 農村 城市 農村
1920 1.1 5.6 0.8 10.7
1940 3.6 4.8 1.56 13.6
1960 4.8 6.1 3.6 15.6
1980 7.9 4.4 6.2 25.9
2000 11.1 4.4 20 24.4
34.讀「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分析回答:
(1)土地租金高低取決於下列因素:①距離 ;③交通 。
(2)市中心應為圖中A.B.C中的 ;這里最適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應為__ __區。
(3)圖中B區最適合城市功能用地是__ ___區,圖中C區最適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 區。
(4)距離市中心是遠近對於 業的影響最大。
參 考 答 案
選 擇 題 答 題 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C A A B D C C A C A A D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A C A B B B D B B A C A B A
31題:
(1) A B (2) C 發展中
(3) 人口自然增長率 出生率—死亡率
(4) D (5) D 計劃生育
32題:
(1) 合理 位於城市河流的下游
(2) B C D
(3) 集中緊湊
33題:
(1) 晚 低 逆城市化
(2) 人口集中,環境惡化,地價上漲,交通擁擠;
小城鎮和農村的基礎設施逐漸完善;
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私人小汽車的普及。(任答2點得分)
34題:
(1) 市中心的遠近 通達度 (2) A 商業
(3) 住宅 工業 (4) 商業
㈡ 誰高一數學必修三考試了。地理必修二期中。歷史也是必修二期中。語文必修三的試卷。有的就全部發給我好不
http://wenku..com/link?url=_ 數學
http://wenku..com/link?url=l0Q4KscsPwMr37j9bK--plpcEkqrasXNwO0CR-O5kVRr3QTTKqvGG9CwgfcNKZO 數學
http://wenku..com/link?url= 歷史
http://www.pep.com.cn/gzls/js/tbjx/kb/bx2/jxck/201008/t20100831_838581.htm 歷史
http://wenku..com/link?url=_Use4eoHeXL2oQZa0ZtNiBecIr3CDa_WkQK1FkKqF_wjxEJwX-_2vkVmKCfnDBq 地理
http://wenku..com/link?url=w-__p6mwXc2BzjahpxJU9yDjQLgy__rF_cGGxNtmkwQDDLFdWO 地理
http://www.yjbys.com/news/255241.html 地理
http://wenku..com/link?url=_ 語文
http://wenku..com/link?url=wV5nJ62kof3ozfXT5c40-eyd_GXWiAnYUZGEjFfe- 語文
㈢ 怎麼出中學地理必修二考試卷子
建議你參考初中會考的地理試卷
不就搞定啦
或者參考教育局以前的試卷啊
㈣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知識點復習 人教的。 期中的就行。 謝!!!!!!!!!!!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復習要點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四、地域文化與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 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後—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遊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
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五、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分布 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典型地域
亞洲 區位條件 氣候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
勞動力 (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
歷史 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主要特點 特點 形成原因
小農經營 以家庭為單位,人均耕地少
單產高,商品率低 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自給為主
機械化水平低 經濟水平低,體力勞動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風氣候,水旱災害頻繁發生
科技水平低 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種;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④施用農葯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徵的影響: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四、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力和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工廠要布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①風向 ②水源 ③離城市距離
2、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1)原料地對工廠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原因:工業所用的原料范圍越來越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2)交通運輸:沿海沿江的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交通運輸不再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增強。
3、工業區位指向類型
工業類型 工業特點 區位選擇原則 主要工業部門(舉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產地 採掘工業、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動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屬冶煉廠
市場指向型 產品不便遠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 接近產品的消費市場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石油加工業等
勞動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勞動力 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普通的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等
技術指向型 技術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集成電路、精密儀器等
五、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 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 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 有利於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最佳區位)。
(2)工業分散的條件:①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
② 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
六、傳統工業區
1、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傳統工業區多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我國鞍鋼發展的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我國寶鋼發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① 以重工業為主,生產結構單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經濟效益下滑;
③ 環境污染嚴重等。
3、解決措施(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1)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和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發展科技:發展科技,促進旅遊,繁榮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3)優化環境:消除污染,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的轉型:對於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條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如山西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遊、煤炭的深加工和新興工業,河南平頂山的轉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發展鹽化工。
5、我國四大工業基地
特色 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
遼中南地區 重工業基地 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水資源缺乏
京津唐地區 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豐富的鐵、石油、海鹽資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統一的電網 水資源缺乏
滬寧杭地區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術力量;豐富的資源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區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靠近港澳,僑鄉,易吸引外資;經濟特區開發早,有技術和管理優勢;勞動力豐富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七、新興工業區
1、主要新興工業區:美國「矽谷」、日本「硅島」等。
2、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科技發達、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機場)、環境優美
八、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大氣的影響:工業廢氣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氣污染。
(1)全球氣候變暖: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氣中CO2濃度升高
(2)酸雨:燃燒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國——硫酸型酸雨,發達國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層破壞:廠礦企業、家庭等使用冰箱、製冷設備等,排出大量氟氯烴。
(4)光化學煙霧:汽車尾氣排放出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會發生光化學反應。
★ 治理思路: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① 改善能源消費構成:開發利用水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③ 減少有害物質排放:綜合利用,清潔生產,達標排放,尋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體污染——重金屬污染、水體的富營養化
3、固體廢棄物污染
九、生產活動中的地域聯系——包括交通運輸、通信、商業貿易等
1、重要性:溝通不同地域之間的聯系,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動。
①政治意義——有利於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有利於鞏固國防安全。
②經濟意義——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經濟發展。
2、主要運輸方式: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包括郵政(傳遞信件、物品等)和電信(傳遞聲、像、圖等,包括電報、電話、互聯網)。
4、商業中心形成的條件:①穩定的商品來源區,②穩定的銷售區,③交通發達。
十、交通運輸布局
1、主要區位因素: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災害等);技術因素
★ 線路的總體走向決定於經濟因素,而某一段的具體走向可能取決於地形、地質或技術條件。
2、區位因素變化:過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隨著科技進步,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水域條件(航行條件,停泊條件),陸域條件(築港條件,腹地條件,以城市為依託)
4、機場建設:①要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③要避開低濕地點;④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用地廣、城市有煙幕等。
5、公路建設:①平原地區:少佔好地,避開沼澤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鎮發展的關系。
②山區: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彎曲,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
十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
(1)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於開展商貿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
(2)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布局
①不同運輸方式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交通為主,聚落臨水布局
②不同環境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
★北方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團塊狀,形態比較規則,道路呈棋盤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態呈帶狀。
(3)交通運輸與城鎮分布:河流航運的起點、終點、與其他交通線的交點處常形成城鎮。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與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
2、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的影響:交通便捷,有利於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運輸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許多商業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結合部。
★隨著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出現各種類型的專業化市場、超市、連鎖店等。
★隨著城市交通的改善,人們出行范圍擴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購物休閑中心誕生。
★電子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網上購物、電子商務、無人售貨等得到發展。
第四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1、崇拜自然——采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
2、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3、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
★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①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開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和促進更新
②非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利用」——節約和綜合利用,尋找新的代替品
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消耗資源的速度超過其再生速度;
(2)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原因是:①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②經濟技術水平低,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③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三)主要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1、環境污染:
(1)大氣污染: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污染源:工業生產、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氣候變暖——
★主要溫室氣體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樹造林能減弱氣候變暖的趨勢。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耕地減少,風暴潮和鹽鹼化加劇。
中緯度地區——蒸發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擴大,農業種植面積縮小。
②酸雨(霧、雪)——「空中死神」:pH值小於5.6的大氣降水。
★危害:對水體,對土壤,對生物,對建築物的影響。
③臭氧層破壞
(2)水污染:工業廢水;農業污水(來自農葯、化肥);生活污水(各種洗滌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垃圾、農業垃圾、建築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響衛生傳播疾病
★處理:分類回收、綜合利用;填埋;堆肥(發酵、高溫殺菌);焚燒(發電)等
2、生態破壞:破壞生態平衡——生物物種減少、森林和草原破壞、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種銳減
①現狀: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程度越來越快。(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發生在熱帶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經濟方面—為人類提供食物、木材、工業原料等。
②生態方面—促進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構成生命支持系統。
②原因:亂砍濫伐、過度捕獵、環境污染。(外來生物入侵也能導致物種滅絕)
③危害:生物多樣性破壞,食物鏈斷裂,使生態平衡失調。
(2)森林資源破壞——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森林面積減少的原因:砍伐、開荒、開礦、薪柴採集、放牧和空氣污染
(3)濕地減少——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①濕地的作用:經濟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運、養殖、旅遊、灌溉等
生態作用——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
(濕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機物,不參與大氣CO2的循環,成為炭庫,可緩解「溫室效應」)
②濕地減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沉積;引水灌溉導致入湖(沼澤)水量減少;圍湖(海)造田,使湖泊、灘塗面積縮小;水體富營養化,使濕地功能減弱甚至喪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現:耕地、林地、草地、濕地縮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②主要分布地區:乾旱、半乾旱、半濕潤地區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植被稀疏,土壤疏鬆;多風(暴雨、鼠害等)
★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導致過度農墾、過度樵採、過度放牧、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數量:有利於緩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
Ⅱ.生態恢復和建設: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風固沙
◇綠洲地區:封沙育草(外圍);植樹造林(前沿);建立農田防護林網(內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區: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固阻流沙。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配置農林牧業:植樹種草,合理放牧,退耕還林還草
★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如開發新能源,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考慮下游的生態保護。
(5)土壤次生鹽漬化
①分布(我國):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以及綠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②次生鹽漬化的成因:人為方面:耕作技術落後,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
自然方面:氣候乾旱,蒸發旺盛,鹽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續發展內涵——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原則:
① 公平性原則: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② 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 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環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於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4)清潔生產:評估產品對環境影響的傳統方法只把焦點放在末端處理上。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采——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四、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 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④ 龐大的人口壓力:
⑤ 資源短缺令人擔憂:人口壓力大、經濟迅速發展和資源利用率低。
⑥ 深刻的環境危機:環境污染從城市迅速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范圍仍在擴大。生態極危機區分布於東部地區,這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人類活動頻繁。
2、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
3、 生態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留民營村建設生態農業的措施:
① 調整農業結構:由單一的種植業調整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② 開展綜合利用:以農畜產品為中心,發展飼料加工廠和食品加工廠。
③ 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沼氣的利用——原料來源於秸稈、人畜糞尿,沼液、沼渣還田或養魚。(理解留民營村農副產品綜合循環利用圖)
㈤ 地理期中考試試卷分析
你要幾年級什麼時候的啊都不說清楚?八年級地理上冊期末測試題姓名座號班別總分一、選擇題(40分)題號答案1、下列屬於自然資源的是()A.鋼鐵B.電能C.牛奶D.草原2、汽車製造與下列哪種自然資源有關()A.土地B.草原C.礦產D.海水3、下列地區中,土地利用類型不是以耕地為主的是()A.四川盆地B.內蒙古高原C.珠江三角洲D.松嫩平原4、我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兩條河流是()A.長江黃河B.長江雅魯藏布江.C長江珠江D.長江松花江5、造成我國自然資源形勢嚴峻的最主要原因是()A.總量小B.破壞嚴重C.浪費嚴重D.人口增長快6、從成都到拉薩沿途進行科學考察應採用的運輸方式是()A.鐵路B.公路C.水運D.航空7、導致我國南北方耕作制度(熟制)差異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B.水分C.熱量D.土壤8、下列地區中,適宜種植春小麥和甜菜的是()A.成都平原B.太湖平原C.三江平原D.珠江三角洲9、對珠江三角洲發展工業的最有利的因素是()A.礦產資源B.能源條件C.地理位置D.人口眾多10、被稱為經濟發展先行官的產業是()A.工業B.農業C.交通D.商業11、我國最早建立高新技術試驗區的是()A.上海淮海路B.北京中關村C.南京珠江路D.天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12、下列工業部門中屬於重工業的是()A.紡織業B.石油工業C.食品工業D.印刷工業13、右邊的省區輪廓圖所代表的省份及其省會(省府)是()A.青西寧B.陝西安C.湘長沙D.桂南寧14、台灣省聚聚的少數民族是()A.壯族B.回族C.黎族D.高山族15、黃土高原與四川盆地之間的山脈是()A.昆侖山B.天山C.秦嶺D.陰山16我國東部廣大地區雨熱同期的原因是由於()A.大陸性氣候顯著B.季風性氣候顯著C.海洋性氣候顯著D.地形復雜多樣17、關於水土資源的地區分布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北方水土資源豐富B.南方水土資源豐富C.北方水多土少D.南方水多土少18、右圖是哪一種標志()A.環保標志B.節水標志C.節能標志D.奧運標志19、京廣鐵路與隴海鐵路的交匯點是()A.北京B.徐州C.鄭州D.株洲20、沿邊地區產業的發展應側重於()A.高新技術B.貿易導向型C.礦產開發D.與軍工有密切關系型二、填空題(20分)21、對於我國的自然資源,我國既要看到的一面,更應看到的一面。22、我國土地資源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地區,草地則主要分布在地區。23、由於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對水資源的利用必須依賴建設;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衡的有效方法之一是。24、、是解決我國缺水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25、從至的鐵路稱為蘭新線。26、貴重或急需的貨物而數量又不大,多由運送,大宗笨重貨物,遠距離運輸,一般選擇。27、我們把利用的,通過人工培養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農業。28、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地帶;沿線形成了上海、南京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29、我國陸地面積僅次於和,居世界第三位。30、我國氣候復雜多樣,除東部季風氣候外,西部還有和兩種氣候區。三、連線題用線把各省與其簡稱、所在地區連接起來(5分)隴甘肅長江中下游贛河南省黃河中下游閩江西省西北區黔福建省西南區豫貴州省東南沿海區四、綜合題(35分)32、讀我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圖回答(7分)(1)我國各類土地所佔的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少、多,後土地備資源不足,特別是的矛盾尤為突出。(2)目前,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各類土地資源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如、亂佔耕地等。對此。國家頒布了土地管理法,並且把,作為一項基本國策。33、讀下面圖表後回答(12分)(1)從北京到上海途中時間不超過15小時,且應在當天10點前到達,應乘次列車,途經鐵路。(2)上海到南京應乘最便宜,從南京乘到杭州較方便。(3)如果從海口乘火車北上,要到達上海、北京、西安,然後返回海口,沿途經過哪些鐵路?34、讀遼中南地區工業分布圖回答(7分)遼中南地區以工業為主,主要工業部門有、、等,這些工業發展的優勢是具有豐富的資源。與遼中南地區相比,上海發展同類工業的優勢因素則是和。35、在下圖的適當的位置填我國的9大商品糧基地的名稱。(9分)答案一、DCBBDBCCCCBBADCBDBCB二、21、總量豐富,人均佔有量少22、東部季風區,西部內陸23、水利工程,跨流域調水24、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25、蘭州,烏魯木齊26、航空,水運27、生物,生長發育規律28、黃河,長江29、俄羅斯,加拿大30、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氣候區三、a①Cb③Ac④ED⑤de②B四、32、(1)耕地,林地、難利用土地,人與耕地(2)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33、(1)T21,京滬(2)船舶,汽車(3)粵海線京廣線浙贛線滬杭線京滬線京廣線隴海線京廣線粵海線(答其他線合理即可)(3)重工業,煤炭,石油,鋼鐵,機械(答出三種即可)礦產、交通方便、市場廣闊(4)略1.下列有關我國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A、位於東半球,亞洲東部,東臨大西洋B、我國南部有北回歸線穿過C、我國領土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D、領土最北端在漠河,最南在曾母暗沙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位於哪兩國邊境上A、中國、印度B、中國、尼泊爾C、中國、不丹D、中國、巴基斯坦3、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A、蒙古族B、壯族C、回族D、維吾爾族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指A、廬山B、黃山C、桂林山水D、泰山5、被稱為「水鄉」和「魚米之鄉」的是A、長江中下游平原B、東北平原C、四川盆地D、華北平原6、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區是A.漠河地區B.青藏高原C.內蒙古高原D.天山山脈7.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主要表現在A.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B.南方多北方少,西部多東部少C.東南多西北少,東北多西南少D.山地多平原少,內陸多沿海少8.我國下列省級行政區中,受台風影響大的是A.廣東、台灣、海南、福建B.吉林、遼寧、黑龍江、天津C.山東、山西、河北、河南D.安徽、湖北、湖南、江9、關於我國夏季氣溫特點及成因的敘述,正確的是A、我國夏季南北溫差大B、海陸位置是影響我國氣溫分布最重要的原因C、夏季我國北方正午太陽高度比南方高D、夏季我國北方晝長比南方長10、我國的內海瓊州海峽位於A、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之間B、台灣島與福建省之間C、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D、雷州半島與台灣島之間11、我國氣溫南北不同的根本原因是A.海陸位置不同B.地勢高低不同C.緯度高低不同D.晝夜長短不同12、下列河流流經安徽省且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的是A、長江B、淮河C、黃河D、錢塘江13、"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主要原因是A.支流多B.流域廣C.無湖泊調節洪水D.河段特別彎曲14、我國內河航運最發達,運輸量最大的河流是A.長江B.黃河C.珠江D.京杭大運河15、下列對我國水資源和水能資源的敘述,正確的是A.我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水能資源也就豐富B.解決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主要途徑是建水庫C.我國水能資源,現在大部分已被開發利用D.我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流是長江16、我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是A.東北平原B.華北平原C.長江中下游地區D.兩廣地區17、關於中國地形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A.地勢東高西低,呈階梯狀分布B.喀斯特地貌廣泛發育C.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D.地形為山地丘陵,地形類型單一18.我國四大盆地中,位於第一級階梯的盆地是A、塔里木盆地B、准噶爾盆地C、柴過木盆地D、四川盆地21、下列山脈中,走向為東北—西南的山脈是A、天山—陰山B、昆侖山—秦嶺C、長白山—武夷山D、喜馬拉雅山22、「地面崎嶇,喀斯特地貌廣泛發育」所描寫的是A、雲貴高原地表景觀B、四川盆地地形景觀C、內蒙古高原地表形態D、青藏高原地表形態24下列省級行政單位中,以河流名稱作簡稱的是A、安徽B、江西C、雲南D、廣東25、我國目前許多地區水資源緊張,解決水資源季節變化大的最好法是A.節約用水B.跨流域調水C.興修水庫D.防止水污染三、填圖題:(每空1分,共35分)1、讀下圖"沿北緯32度線我國地形剖面圖,完成下列要求:(10分)(1)圖中字母表示的范圍,分別代表我國地勢的階梯等級是:①。(2)圖中序號代表的是:②山脈,③盆地④平原,⑤海。(3)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是:西起昆侖山,經山向東南到橫斷山東緣。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分界線是: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山、、山。2、讀圖回答下列問題:(7分)1)四個城市中,降水最多、雨季最長的是(填其中的一個城市名稱),降水最少、雨季最短的是(填城市名稱)。(2)我國降水的季節分配特點是a、南方雨季開始、結束、雨季。b、北方相反。(3)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是由向逐漸減少(33』)3、讀黃河示意圖,回答下列回題:(1)黃河發源於,全程5500千米,是我國第二長河。(2)黃河兩條主要支流之一[3]是。(3)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其泥沙主要來自。(4)黃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點是。(5)從圖上看,黃河下游流域面積狹小,是因為下游形成了舉世聞名的「」。(5)、水利樞紐工程(水電站):[1]是;[3]是。(6)、有「塞上江南」美稱的有:[4]是平原。4、讀我國礦產分布圖,回答回題:(10分):(1)、煤礦:[1];[2]。(2)、石油:[3];[4];[10]。(3)、鐵礦:[5];[6](4)、有色金屬:[7];[8];[9]。
㈥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考試復習資料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 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氣候:熱量、光照、降水影響極大;氣候條件分布有明顯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業;山地——林業、畜牧業;山地農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酸性紅壤——種茶樹
市場: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園藝業、乳畜業——必須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農業生產基地建立
2、 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1)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並非都是決定性的,
A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范圍
如我國橡膠和雙季稻生產北推;小麥種植高限擴展
B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
如玻璃溫室(溫室效應原理)——改善溫度、並可對光照、通風、濕度進行調節
梯田——改造地形;較陡的山坡不適宜修築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 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農業區位的選擇,更多要考慮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A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如城市周圍成為菜、肉、蛋、奶、園藝業等農副產品基地
B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世界大市場的形成——農業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區域專業化生產)
如美國東南部花、菜基地供應東北部工業基地;
我國北方冬季從南方大量調進蔬菜;
荷蘭鮮花裝點世界許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
荷蘭、丹麥、紐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乳畜產品供應國
拉美、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3、 農業主要地域類型的特點(從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
農業地域類型 代表性地區 主要分布地區 分類 特點
水稻種植業 中國秦淮以南 東亞的亞熱帶季風區;南亞的熱帶季風區;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勞動密集型
自給農業 人多地少,小農經營;
單產高,商品率低;
機械化水平低,田地規模小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大牧場放牧業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紐西蘭、阿根廷、南非 密集農業
商品農業 地廣人稀,大規模機械化經營;
優良的天然牧場
交通便利,促進了商品化經營
廣闊的市場需求
商品穀物農業 美國中央大平原 美、加、阿根廷、澳、俄、烏克蘭 商品農業
種植業
密集農業 優越的自然條件: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
便利的交通運輸;
地廣人稀;
高度發達的工業:
為農業生產提供現代化農業機械、電力、化肥、農葯
先進農業科技
混合農業 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盆地
(背風坡;灌溉成為農牧業發展的限制性條件;東水西調) 歐洲、北美、南非、澳、紐西蘭 商品農業
密集農業 良性農業生態系統
有效利用時間安排農事活動
農業生產有較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大規模機械化家庭農場
市場廣大
交通便利
4、 影響工業區位因素
(1) 經濟方面:原料、動力(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自然條件
(2) 社會方面:政府、政策、個人偏好等
(3) 環境:污染類型和污染程度
主導因素影響工業區位選擇: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相關特點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水產品加工、水果加工、罐頭廠 所需原料豐富地區;
原料不便運輸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傢具製造、印刷 接近產品消費地區;
產品不便運輸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煉鋁)、化工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5、 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區位因素發展變化如下:
(1) 原料來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對工業區位影響漸弱;市場影響漸強
例:鞍鋼(原料、動力指向型);寶鋼(市場指向型)
(2) 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有所下降
(3) 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 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強
(5)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如我國西部大開發、改革開放初沿海地區的發展
(6) 國防的需要:如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內地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7) 個人偏好:如華僑回鄉投資
(8) 工業慣性的影響
(9) 環境保護的影響:
原則:大氣污染企業應在居民區的下風向;或最小風頻上風向;與盛行風垂直的兩郊外
水污染企業應在居民區下游
固體廢棄物和噪音多的企業遠離居民區
氣污、水污:化工廠
氣污:水泥廠、火電廠、鋼鐵廠、化工廠
水污: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化工廠
噪污:交通線、車站、飛機場
6、 工業聯系和集聚現象
(1) 工業聯系:
A生產上聯系:投入-產出聯系
如:煉鐵廠和鋼鐵廠;皮革廠、鋼鐵廠和汽車廠
B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共用廉價勞動力或基礎設施
如:天津新技術開發區內的「康師傅」和「三星」
C信息聯系:計算機聯網
(2) 工業集聚
好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類型:
A專業化生產集聚地域:投入-產出聯系
如鋼鐵廠工業區和石油化工區
B新小批量定製產品的生產:協作工廠集聚並接近市場,及時反饋信息形成新興工業區
7、 不同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特點
形成類型:
(1) 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有投入-產出關系
(2) 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有投入-產出關系;或由於共同設施而集聚一起
發展特點:
(1) 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地域:發育程度低;工業發展潛力小,面積小;如糕點廠、糖果廠等
(2) 以鋼鐵等生產過程復雜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域:發育程度高;工業發展潛力大,面積大
可擴展成為工業城市,其區位由核心工廠區位因素而定
如鋼鐵工業城市鞍山、攀枝花、馬鞍山
石油工業城市大慶、克拉瑪依
汽車城十堰
傳統工業區 新興工業區
代表工業區 德魯爾區;英中部區;美東北部區 美矽谷;中關村
主要區位因素 原料、廉價勞力 人才、環境、交通
主要部門 鋼鐵、煤炭、紡織、化工、機械 電子、航天、生物工程
工業地域特點 以傳統大型企業為核心發展集聚而成 分散為主
產品特點 重、厚、長、大 輕、薄、短、小
生產規模 大 小
科技人員比例 低 高
生產增長速度 慢 快
產品更新換代周期 長 短
研發費用 低 高
發展類型 資金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廉價勞力密集型 技術密集型
按主導區位因素分類 原料、動力、廉價勞力指向型 技術指向型、市場指向型
㈦ 高中地理必修二測試題 詳解
第一源題 D
A項可持續發展應該三個原則,其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條件,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的。。B項限制消費當然是不可行的。。C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注意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是不合理的發展。。。D項正確。發達國家消費的資源更多,排放的棄物更多,對環境影響更大,應負更大責任。
第二題 C
A項青藏高原上的應該是自然因素
B項市場因素
C項 商品糧基地建設是政策國素。
D項 自然因素。
有疑問歡迎各位大大指正。
㈧ 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期中考試的試卷,要有圖和詳細答案!注意是湘教版,必修二,期中測試.
四大名校的,網路就行了,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㈨ 高一地理必修二 試題及答案.doc
自己找的
人教網上: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802/t20080226_446586.htm
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712/t20071218_431946.htm
給你一個網站,在這里你應該可以找到你需要的:
http://www.dilifu.com/DatumList-100.aspx
呵呵,希望可以幫到你
㈩ 初2下學期地理期中考試題
2007年八年級地理會考模擬試卷一
一、單項選擇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黃石地區正午的影子最長時:
A.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B. 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C. 太陽直射赤道 D. 這一天是黃石的白天最長
2、我們偉大的祖國位於( )
A.北半球,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B.東半球,亞洲北部,太平洋西岸
C.北半球,亞洲東部,太平洋東岸 D.北半球,亞洲南部,太平洋東岸
3、A、B兩點圖上距離3.75cm,比例尺為1:50000,則兩地實際距離是:
A 1875厘米 B 187500米 C 1875米 D 75米
4、測得某山中A地氣溫為2℃ ,B地氣溫為8℃, A地海拔為1800米, 那麼B地海拔為( )
A 1600米 B 1200米 C 1000米 D 800米
5、在等高線地形圖上:
A 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度較和緩 B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度較和緩
C等高線向低處凸出的地方是山谷 D等高線向高出凸出是山脊
6、下列地形區中,都位於我國北方地區的是:
A、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 B、華北平原、東北平原
C、東北平原、雲貴高原 D、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
7、下列水果中,主產在南方地區的是:
A、柑桔 B、蘋果 C、梨 D、哈密瓜
8、屬於青藏地區特點的有:
A 山地牧場 綠洲農業 B 高寒牧場 河谷農業
C 草原牧場 灌溉農業 D 高山牧場 盆地農業
9、太行山東西兩側的地形區是:
A、東北平原、內蒙古高原 B、華北平原、黃土高原
C、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D、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
10、黃石市位於長江的( )
A中游南岸 B中游北岸 C下游南岸 D 下游北岸
11、長江沿岸的四大港口自西向東依次是( )
A上海、南京、武漢、重慶 B重慶、武漢、南京、上海
C武漢、上海、重慶、南京 D上海、武漢、重慶、南京
12、珠江三角洲經濟騰飛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口稠密 B、緊鄰港澳 C、地形平坦 D、礦產資源豐富
13、地上河指的是
A 黃河下游 B長江中游 C珠江三角洲 D京杭運河
14、下列城市中位於長江三角洲工業基地的是
A. 宜昌 B. 長沙 C. 重慶 D. 杭州
15、隴海線東西端點分別是
A.上海---杭州 B.連雲港---西安 C.上海---蘭州 D.連雲港---蘭州
16、既是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山,又是我國地勢二級階梯與三級階梯界山的是
A. 太行山 B. 大興安嶺 C. 岡底斯山 D. 雪峰山
17、下面對黃石氣候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冬季盛行西北季風, 夏季盛行東南季風;
B一月平均氣溫一般在-4℃, 七月平均氣溫29℃;
C初夏梅雨,常多暴雨, 盛夏酷熱,常常造成伏旱;
D黃石氣候類型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
18、黃石旅遊景觀描述不正確的是:
A銅錄山古礦冶遺址位於大冶市 B軍事古塞西塞山位於黃石市區東郊
C東方山位於鐵山區 D仙島湖位於陽新王英水庫
19、關於香港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位於珠江口東側,與珠海市毗鄰 B位於珠江口西側,與珠海市毗鄰
C位於珠江口西側,與深圳市毗鄰 D位於珠江口東側,與深圳市毗鄰
20、下列可以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季節變化的有效措施是( )
A興修水庫 B南水北調 C節約用水 D跨流域調水
21、《晏子春秋》中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意思是說南方的橘樹移植到淮河以北,就會變成小灌木,橘子也會變成不能吃的「枳」,造成這一差異的主要因素有:
A、地形 B、土壤 C、氣候 D、市場
22、目前,香港大約80%以上的生產、生活資料來自:
A. 英國 B. 日本 C. 韓國 D. 祖國內地
23、黃石市是鄂東南的大門, 是( )三省交界地區的交通樞紐.
A 湘、鄂、贛 B渝、鄂、贛 C 鄂、贛、皖 D鄂、贛、豫
24、讀下面四幅我國經濟作物分布圖,指出下列排序與圖中相符的是
A.①甜菜 ②油菜 ③棉花 ④甘蔗 B.①油菜②棉花③甘蔗④甜菜
C.①甘蔗 ②棉花 ③油菜 ④甜菜 D.①棉花②油菜 ③甘蔗 ④甜菜
25、下面四島中素有「森林寶庫」、「海上糧倉」等美稱,樟腦產量位居世界首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綜合題(共50分)
26、讀下圖,回答問題(共12分)
(1)A點的經緯度是__________。
(2)位於西半球的點是______;位於南半球的點是______。
(3)季節變化最明顯的點是______。
(4)B點在A的_______方向。
(5)搶險隊收到了一個來自(30°E,60°N)的求救信號。請你在圖中標明這一點,並註明「SOS」的字樣。
27、判讀(下圖)中所給氣溫曲線降水拄狀圖,完成下列要求:(14分)
(1)依據所反映的氣候特點,將它們的字母代號填入圖中對應的分布地點上。4分
(2)若A、B、C、D分別代表我國四大區域的典型氣候特徵,那麼A代表__________地區, C代表__________地區。(4分)
(3)C地區的氣候類型為_____________。(2分)
(4)D地夏季氣溫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2分)
27、讀下圖,回答(10分)
(1)圖中數碼所代表的虛線名稱(2』)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2)根據五帶的劃分(4』)
A處屬_______(溫度帶),屬______緯度地區(高、中、低)
B處屬_______(溫度帶),是否存在陽光直射現象:_____
(3)寫出圖中數碼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4』)
大洋: ③_______ 國家: ④___________
28.讀我國某省級行政區圖,回答:(12分)
(1)該圖顯示的省級行政區是___________________,位於我國四大區域中的_________地區。
(2)圖中C處山脈是:________;
(3)圖中A是___________市;
F是____________盆地;
E是____________沙漠,
D是____________河。
B處的灌溉設施叫做 。
(4)該地的瓜果特別甜的原因__________(2分)
(5)____不足是新疆發展農業生產最重要的限制(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