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史
① 法國地理學史的介紹
法國地理學在近現代地理學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自然與人文方面相互結合是其主要特點。法國地理學家對地理學的貢獻主要是發展了人文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
② 美國地理學史的介紹
在美國,地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道出現晚於一些歐洲國家,但近百年來,特別是自20世紀20年代專以來,發展迅速。近屬年的研究表明,早在歐洲人抵達新大陸之前,美洲印第安人就對美國早期地理知識的積累作出貢獻。在美國獨立之前,東北部的一些高等院校曾開設了不同名稱的有關地理學課程。1795~1799年,蘇格蘭阿伯丁大學的J.肯普曾受聘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理學教授。
③ 歷史地理學都學習什麼書呢
我才考完研,本科行政管理報的是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差一點沒上,今年准備再拼一版把。我權當時査學校給的參考書目是:
《中國歷史地理概述》 鄒逸麟福建 人民出版社
《中國歷史地理概論》 王育民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國史綱要》 翦伯贊 人民出版社
《中國自然地理》 趙濟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古代漢語》 王力主編 中華書局
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和地理學的一門交叉學科,這門學科本科沒有專門的專業,碩士基本是同一起點,但是跨專業的話,本科地理學的更受歡迎。以上推薦書目基本是復試的時候才用到,初試看313歷史學基礎的輔導就行了。網上有說11本的,我當時用的教材:
《簡明中國古代史》張傳璽。《中國近代史》李侃。《中國現代史》王繪琳(上、下)
《世界史》吳於廑(六本)
因為是統考看看這些也差不多了。四川大學歧不歧視我不知道,反正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全國第一,好像推免只佔30%。不歧視。
④ 關於地理學史的英文對話問答 大學英語口語考試,要求兩個人一問一答四個問題,關於地理學史,有厲害的大
一問一答四個問題,關於地理學史
A question and answer four questions about the history of Geography
⑤ 經濟地理學的發展史
經濟地理學(Economic Geography)
經濟地理學是一門比較年輕的現代科學,但它的發展過程淵源久遠,從古代的經濟地理資料積累、近代學科的形成和演化,到現代的經濟地理學,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早在2000多年前,人類由於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的需要,開始從各方面觀察並記述地理環境、生產活動和各種有關現象的分布情況,逐漸積累經濟地理知識。早期有關經濟地理的記述,大多見諸歷史學者的著作,如:
古希臘歷史學家斯特拉波著有《地理學》17卷,描述當時歐洲人所了解的世界各地的自然特徵、物產、居民、風俗習慣等,可說是西方最早的人文和經濟地理志;
中國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史記》中的《貨殖列傳》,敘述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等地區的人口、經濟、物產、貿易和城市;
東漢史學家班固主編的《漢書》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貨志》,記述了全國各地的山川、物產、戶口、城邑、田制、賦役、倉儲、漕運、農業、牧業、手工業、采礦業和市場。
以後歷代正史編撰均承襲這一體例,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濟地理資料。 到九世紀,在阿拉伯世界出現了區域性地誌,記述西亞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物產、商業和交通情況。大致與此同時,中國的地方誌也開始盛行,此後一千多年中,據估計全國各地先後刊行的各種類型的地方誌超過一萬種。其內容包括行政區沿革、山川、戶口、農事、物產、水利設施、道里、交通、貢賦、城邑、關塞、災異、民俗等,並附有地理圖。
公元14~17世紀,歐洲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並伴有地理大發現的活動,從而開辟了新航道、發現了新大陸、向海外大量移民、掠奪殖民地資源、擴大世界市場。因此產生了對世界各地的地理環境、資源分布、經濟生產、交通運輸、商業中心和進口城市等的情況進行廣泛調查研究,促進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的發展。
在此期間,中國由於明初以後的明、清封建政府多實行海禁,基本上未受地理大發現的影響,未向海外開放,以致經濟地理著作仍停留於本鄉本土的記述。
1760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首先提出了「經濟地理學」這個名稱,指出研究國家經濟必須結合地理條件來進行。1882年德國地理學家格茨發表《經濟地理學的任務》—文,論述了經濟地理學的性質及其構成。
經濟地理學同以前出現的商業地理學相比,研究范圍更為廣泛,內容也比較系統化,標志著經濟地理學已從地理學中分化,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在此前後,德國經濟學家屠能於1826年提出農業區位論,韋伯於1909年提出工業區位論,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於1933年提出中心地學說,經濟學家廖什於1940年發表《區位經濟學》,逐漸充實了經濟地理學的理論。
中國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接受西方經濟地理學,主要通過歐美學者講學和向歐美派送留學生。到40年代末,在10多所大學地理系內系統講授經濟地理學,其中以英國斯坦普為代表的統計記述學派影響較廣泛。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地理工作主要是關於人口分布、土地利用、農業分區、邊疆勘察和地區性考察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地理知識的普及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戰後各國的經濟恢復和建設,促進了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經濟地理學的中心理論是分布論,重點是研究地域差異,戰後進入了區位論和景觀類型論研究的現代階段。
20世紀60年代以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急劇發展,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日益推廣,社會生產力的強大和新技術的應用,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迅速改變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環境,在經濟活動所創造的地區布局方面和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方面,都出現了一系列全球性或地區性的新問題。這種新形勢向經濟地理學提出了新課題,要求探討社會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的形成過程和發展方向。
⑥ 美國地理學史的近代地理學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地理學的各自然分科在加速了獨立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被相鄰地學學科吸引
的趨勢。氣候學、地貌學和生物地理學逐漸相應地歸入氣象學、地質學和生物學。30年代初,I.鮑曼寫了《地理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一書後,地理學在美國社會科學界取得應有的地位,成為自然和社會的兩棲學科。人文地理學分支得到進一步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農業部出版了V.C.芬奇和O.E.貝克的《世界農業地理》。1925年,克拉克大學創辦《經濟地理》雜志,從20年代到40年代登載了世界各大洲的許多農業地理論著。20年代起,城市地理學開始發展,先後出現研究城市結構的同心帶學說、扇形學說和多核心學說(見城市地域結構),這些學說成為建立地理空間模式的第一步。 60年代末以來,美國地理學的另一重大變化是激進地理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出現和發展。這主要是西方世界的階級矛盾和種族矛盾突出,以及第三世界民族斗爭激烈所促成的。1969年克拉克大學創辦了激進地理學刊物《對立面》。一部分地理學者主張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來研究地理現象,並重建地理學思想和實踐。R.皮特在其編輯的《激進地理學》一書中指出「作為一門完整的革命科學,馬克思主義為地理學的激進運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974年美國成立了社會主義地理學家聯合會(USG),並發展有廣泛的國際聯系。
由於地理學人文化傾向的加強和地理學思想的不斷變化,美國地理學的自然的和人文的地理學分支學科為數眾多,區域地理研究涉及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思想流派雖然在美國地理學發展史上發生興衰變化,但彼此也並未完全取代。現代美國地理學呈現出多元化的現象。 普雷斯頓·詹姆斯著,李旭旦譯:《地理學思想史》,商務印書館,北京,1982
⑦ 為什麼會有歷史地理學簡史
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發展;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演變;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國起源很早,東漢班固於公元一世紀撰寫《漢書·地理志》已開其端。此後歷代相繼,至宋代已形成一項獨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到清朝早期,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晚期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代表了封建時代中國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在西方,沿革地理的研究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數量上,都難以與中國相比擬。1848年出版的麥考利《英國史》第一卷第三章關於1685年英國歷史地理的描述,雖然有人認為它是歷史地理學的「典範」,但該章及其以後出版的一些以「歷史地理」命名的著作,實際上仍以記述疆域或政區變遷為主。
被稱為俄國歷史地理奠基人的18世紀地理學家塔季謝夫對歷史地理任務的解說,也只限於歷史時期疆域、位置、地名、邊界、民族、移民、村落以及地方行政機構的描述,與中國傳統的沿革地理研究內容基本一致。總之,19世紀及其以前「歷史地理」一詞在西方雖已廣為應用,但實質內容仍屬於沿革地理的范圍。
近代地理學始於西方,德國地理學家康德於18世紀中,在柏林大學開始講授自然地理課程,洪堡德與李特爾又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早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直接影響到歷史地理學發展的,是李特爾在柏林皇家科學院的演講《地理科學的歷史因素》,以後是德國拉采爾的《人類地理學》。
美國女地理學家森普爾在她去世之前寫成的《地中海地區的地理及其與歷史的關系》,是代表歷史地理研究方法的一部重要著作。法國維達爾·白蘭士針對地理環境決定論提出了可能論,其著作《人文地理學原理》對於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理論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歷史地理學名稱在20世紀初由日本傳入中國。但其內容仍未超越沿革地理的范圍。1917~1919年張相文在北京大學主講《中國地理沿革史》,這是沿革地理第一次被列入大學課程,且在課程內容上已不限於疆域與政區的演變。
20世紀20年代末到40年代是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時期。德國赫特納1927年出版的《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一書,有專節論述歷史地理學,指出歷史地理學不同於地理學發展史,它是對「過去時代進行的地理考察」。
一些重要的歷史地理專著的出現,為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35年出版的英國伊斯特《歐洲歷史地理》敘述了歐洲羅馬帝國至19世紀鐵路興起時期的聚落地理、政治地理和經濟地理的歷史演變,內容上已完全不同於過去以研究疆域政區為主的同一名稱的專著。
1936年一部更為重要的歷史地理專著問世,即英國達比主編的《1800年以前的英格蘭歷史地理》。達比在本書序文中簡明扼要地說明了歷史地理學的性質、特點和方法,對於後來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1948年,美國布朗的《美國歷史地理》出版,該書描述了從15世紀末北美大陸被發現後直到19世紀20年代,美國國土由東向西逐漸開發過程中的地理變遷。上述三部著作,標志著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
⑧ 為什麼說地理概念的形成是中國地理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按照孔穎達來的解釋,「地理」的源概念不僅要弄清地表的形態,而且還需進一步了解這些形態的分布關系,探索其隱藏在事實後面的原因和道理,也即「知幽明之故」。地理概念的形成,利於有關知識的集中和條理化。所以地理概念的形成是中國地理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⑨ 地理和歷史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自古以來都用來形容一個人知識的淵博,但因為地理學科不是中考科目,地理學科被搞得最沒有文化味。不管是學校,還是師生都認為地理學好學差無所謂,與其學地理,不如把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正因為這種偏見,部分地理教師帶著學校不重視,學生沒興起,敷衍塞責,上完了事的態度。地理學科也不安排正規考試,任課教師隨意為之。地理教育在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中無形之中被淡化和漠視。
地理是講述人類的生產生活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地理這一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既派生出許多新學科,又綜合了其他許多學科的內容,使其成為兼容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的綜合性學科。這個特點就決定了它和文、理兩類的各個學科存在著密切關系。弄清楚它們之間的聯系,有助於同學們端正各學科的學習態度,,既促進地理學科的學習,也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
1、地理與語文。自然界千姿百態的地理事物或現象為語文學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既有源於地理方面的成語,如「涇渭分明」,又有描繪地理景觀的詩詞,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等。可見地理知識解詩意。反之,語文水平的提高,會使同學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地理事物或現象。
2、地理與政治。地理課所揭示的內容,有相當一部分也是政治學科用以論證的素材。僅以地球本身的位置而言,它只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並不是宇宙的中心,這就從根本上糾正了種種唯心主義的認識,反過來,政治課的理論不僅指導人們認識和理解地理事物或現象,而且政治課的內容也大量出現在地理課中,既有顯露的成分,也有潛在的內容。如影響工業布局的主要因素有社會生產方式,試想,我們若不了解什麼是社會生產方式,又怎麼能認識它對工業布局的影響呢?
3、地理與歷史。在地理課中有大量的地名知識和分布知識。這些知識對學習歷史有很大幫助,如歷史事件的產生和發展,都具有一定的空間性,需與歷史地圖相配合。反之,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對學習地理也有積極的作用。如掌握我國一些省區的簡稱,可追溯到我國古代的國名或地名;認識一些發展中國家單一產品經濟及我國天津、青島、上海棉紡工業的分布,都要考慮歷史發展這一極為重要的因素。
4、地理與數學、物理。地理學科涉及天體系統、地球運動、大氣運動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地理知識,又有物理知識,也有數學知識,對啟發我們學習物理、數學有積極的作用。反之,掌握了萬有引力、曲線運動等知識,對學習地理也是一個有利條件。
5、地理與化學。化學知識在地理學科中亦較為常見,如岩石的風化、石灰岩地形的形成、土壤的酸鹼性以及各種有用礦物等。因此,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對學習地理大有好處。反之,掌握這些地理知識,對學習化學也是一個有利因素。
6、地理與生物。地理課要經常學到某一地區的地理環境,這種環境知識,對於學習生物甚為重要。反之,掌握了各種植物和作物的生長條件後,對學習地理也是一個有利條件。如了解了植物的生理機制,就會更深刻地認識營造防護林對地理環境的作用。
由此可見,地理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相促進的整體。
⑩ 地理學史和地理學思想史的區別和聯系
地理學史和地理學思想史的區別和聯系:
地理學史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內自然科學史和社容會科學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地理學思想史則是地理學史的一部分,研究地理學研究中產生的相應思想及理論體系的思想發展歷史,它不能說是一門科學,而是在地理學發展過程中所衍生出來的相應思想。
地理學史是地理知識的記錄積累、地理知識表示形式、地理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歷史發展過程。
地理學思想史是探索和運用地理科學思想發展歷史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與\科學史學\中的\學科史\之間的邊緣科學。著重研究地理學思想的起源、繼承和發展的理論思維。從認識論、方法論、邏輯學以及科學哲學角度,對地理學的科學結構、科學性質、研究目的、意義、邏輯體系,發展進程中各種學派與學術觀點,進行系統的研究與評論;從歷史的發展中闡發地理學的進取與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