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與實踐
『壹』 地理教學實踐中的熱點問題有哪些
我國地理教育教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地理教育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缺乏版有機權的聯系,兩張皮的現象仍然存在,改革觀念處於表面狀態,課程內容識記的知識點較多,對能力和情感態度培養顯得不足,課程評價還是強調甄別、選拔功能,而沒有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何,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等。上述原因造成我國中小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比較扎實,但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不足,這一切都是有悖於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以及未來社會對個人發展的要求。為了基礎地理能更好的與地理科學發展接軌,與當代的教育思想一致,必須要對基礎地理教育走過的改革之路有清楚的認識。因為她可以使我們聯系歷史更好的理解、更加理性的看待目前的教育改革。明白該繼承些什麼,應該改造些什麼,怎麼改造,從而最終走向一條科學合理、充滿潛力的創新之路.
『貳』 如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
一、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基礎點
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基於學生主體性需求及自我認知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並通過地理教學中一系列實踐活動所獲得,課程標准對地理課程教學有指導性作用。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須以課程標准、學生需求為基礎,以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
1.以課程標准為基礎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其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闡述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也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編寫高中地理教材、指導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及高考命題的綱領性文件,也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指南。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必須以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為基礎。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將地理實踐力素養作為地理課程理念之一,並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等多個方面滲透了地理實踐力培養要求,即在考察、調查和模擬實驗等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搜集和處理各種地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具備科學精神;能夠獨立或合作設計地理實踐活動的方案和計劃;能夠設計不同的地理實踐活動目標,並選擇運用適當的地理工具[2]。課程標准中學業質量標准進一步對地理實踐力學科素養水平劃分為五個等級,便於地理實踐力培養更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和層次性。
2.以學生需求為基礎
學生需求有希望成功成才的需求和表現自我的需求等深層次需求,也有希望輕松學習的淺層次需求。從需求本身看,有學生的內在實際發展需求,即在一個特定階段的學生在已有的經驗、知識、思維、情感態度基礎上的最近發展區。還有課程總體目標、課程標准對學生提出能力發展的外在需求。地理實踐力培養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須遵循學生的需求。
地理實踐力培養應從學生興趣出發。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體會到實踐活動的樂趣,變被動為主動,才能更好地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地理實踐能力。所以,地理實踐力培養宜從學生興趣出發。同時,地理實踐力培養還應注意學生年齡特徵,高中階段學生相比初中階段已達到更高發展水平。其一,感知覺目的性和系統性增強,觀察力大有提升,並且趨向精確;其二,注意力更加穩定,思維表現出更高抽象概括水平。地理實踐活動設計和實施應遵循學生年齡特徵,體現出彈性和靈活性。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感受體驗,引導學生用地理視角觀察、行動、思考,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同時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二、地理實踐力培養的結合點
地理實踐力培養不僅以課程標准、學生需求為基礎,還需更為真實的情景供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操作、觀察、探究實驗等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體驗社會生活,其中充分結合校內外資源搭建實踐平台,是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重要結合點。
1.充分結合校內資源
依據課程資源的空間分布可將其劃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地理校內資源指學校范圍內可作用於地理課程的資源,包括校內教材、設施、地理師生等。豐富多樣的地理校內資源,為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提供充足的條件。應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實踐活動,如模擬實驗、教具製作、氣象觀測與天氣預報、天文觀測等。
室內課程實施過程中,可通過儀器演示、音像圖片等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提升,如在講授「晝夜交替和時差」時,視頻演示或地球儀演示,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地理知識,還有助於提升地理觀察能力。通過學校地理實驗室、地理活動室,充分利用相關設備也可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如「模擬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在借鑒各版本教材優勢基礎上整合教材,為學生構建基礎性模擬實驗活動。充分利用地理園等地理場館或校內自然環境也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如結合氣象站觀測氣溫和降水,在地理園觀察自然或人文地理模型等,不僅有助於提升學生地理觀測能力,還有利於提升問題探究能力。
2.積極結合校外資源
校外資源即學校范圍外可作用於地理課程的資源,包括研究機構、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天文台、有關政府部門、工廠、農村等社會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等[3]。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外資源為學生的地理觀測、調查、考察等實踐活動提供廣闊平台,是培養學生實踐力的有效途徑。
利用課余時間到博物館、規劃館、科技館、研究機構參觀,如重慶市自然博物館參觀,可通過「山水都市」、「地球奧秘」、「生態家園」等場館線路,豐富學生地理知識同時促進學生觀察能力培養。利用國家地質公園、地方自然或人文資源環境供學生參觀學習,如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雲陽龍缸國家地質公園等考察,可彌補學校實踐場地不足,促使學生體驗學習、拓展思維、提升能力。利用到工業園區、農業園、科技園等參觀學習機會,引導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獨立行動、主動思考、自主認知。如學習「工業的區位選擇」時,可到學校附近工廠實地考察,增強學生社會實踐體驗。學生將實踐中所獲得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進而轉化為個人發展所需能力,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三、地理實踐力培養的落腳點
地理實踐力培養不僅應充分結合校內外課程資源,具體還要落實在地理野外考察、地理社會調查和地理模擬實驗等各項能力的提升中。
1.提升地理野外考察能力
地理野外考察主要是指學生對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的直接觀察,一般包括地質地貌、氣象物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專項觀察與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綜合觀察;還包括農業、工業、環境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綜合觀察[1]。通過地理野外考察,可促進學生地理觀察觀測能力提升,培養學生獲取地理信息的意識及能力。如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學生能夠運用遙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技術和其它地理工具,對地貌、土壤等自然要素和相關現象,進行觀察、識別、描述、解釋;能夠觀察比較不同區域的特點,掌握歸納區域特點的方法;能夠在野外觀察、測量和分析地質地貌基本形態,推斷其形成過程。
2.提升社會調查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到「社會即學校」,突出體現地理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社會調查就是通過參觀、訪問、查閱資料、展開調查等多種方式,對學校所在地或某一特定地區的地理環境以及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等,進行直接的、有計劃的、全面系統的了解和深入分析研究的活動。社會調查能力是地理實踐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在「三峽庫區移民」問題調查中,學生自主合作性設計方案,搜尋該區域統計信息及發展規劃,進而參與調查,並對相關問題及成因作出簡要解釋,有理有據提出可行性策略。調查結束後,撰寫調查報告並展開交流評價。
3.提升地理模擬實驗能力
地理模擬實驗即使用一定實驗器材及設備,人為地把所要學習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及其變化過程表現出來,以獲得和驗證地理知識的方法,具有很強的直觀性、探究性和實踐性。學生地理實驗能力的提升具體體現為能夠設計和實施地理模擬實驗並作出解釋;能夠解決高考地理試題中相關問題。如模擬實驗「模擬山前洪(沖)積扇的形成」,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實驗,利用白紙和細沙等實驗材料進行模擬,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僅理解其中科學道理,獲得地理知識,還能夠分析和解決問題,促進認知和情感等素養提升,發展地理實踐力。
『叄』 淺談如何聯系實際進行地理教學
1. 積極開展有意義的課外活動開展地理課外活動可以加強地理教學的實踐環節, 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入手, 讓同學們學習了地理知識並擴大對地理知識領域的了解。 因此, 教師應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來深入開展有益的地理活動。課外活動我們還可以細化以下幾個方面:
( 1)野外觀察。除了日常課本上學習地理知識外, 教師應帶領學生們去野外實地觀察, 認識大自然的真實一面, 增加對自然界的感受認識, 從而培養還應到野外去實地觀察, 增加一些感性認識, 認識自然界的真實面貌, 從而培養學生們聯系實際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 2)製作教學模型。 教師帶領學生們共同設計並製作一些簡單的教學模型, 會培養學生們的動手能力, 還會加深對地理知識空間想像能力, 比如在學習地球和地球儀的知識後, 教師們可以引導同學們製作簡單的地球儀。
( 3)進行野外觀察。 除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外, 還應到野外去實地觀察, 認識自然界的真實面貌並增加對地理學科的感性認識, 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能力。
( 4 )組織地理知識競賽和建立課外興趣小組等。 組織知識競賽不僅能夠擴大學生們的知識視野, 還有助於提高同學們對於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 建立課題小組能夠提高學生們對某一感興趣課題的思維能力, 有助於對於地理學科學習能力的提高。
2. 利用生活實際, 提升地理思維能力生活就是地理, 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生活結合得相當緊密,對於地理知識的獲取過程, 我們應該先認識地理中的一種現象, 然後開始分析這種現象的形成成因, 最後進行驗證的過程。 也就是說, 在地理教學中, 不能忽視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地理知識的運用, 更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 例如對時間問題的分析, 我們可以讓學生思考時間的定義, 如地方時, 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分析其來源、 缺陷和補救的措施, 形成一個完整的地方時與區時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思維脈絡。
3. 根據所學地理知識, 對有關地理現象給予解釋。在學習了有關知識以後, 可以提出一個問題, 讓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並歸納總結原因, 例如為什麼全球氣溫逐年在升高?同學們可以回答是由於交通工具、 煤、 石油、 工廠、 天然氣, 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原因, 二氧化碳的含量與日俱增, 並強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熱量, 所以大氣溫度逐年升高。
4 . 將地理知識生活化, 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 如果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 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將地理知識生活化, 就會使學生倍感親切。 學生不但理解容易, 並且能夠迅速掌握知識, 使學習的記憶深刻, 教學效率隨之提高。
『肆』 地理教學實踐的意義
地理抄實踐的發展是有利於激發學襲生對地理學習的熱情。不難理解,地理實踐的發展可以改變基於理論知識的傳統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地理教學的內容,並增加地理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
地理實踐能力的提高可以帶動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毫無疑問,培養學生的地理知識的最直接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將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很難直接利用基礎知識來解決相關問題,但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通過這樣的過程,可以使學生的思想完全發散,從而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提高。
可以使學生在自主地理實驗方案的設計中完成數據的觀察和記錄。這樣,學生可以推斷,歸納和解釋地理問題。同時,通過一些合作實踐,也可以促進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基於以上原因,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已逐漸成為教學的必然趨勢。
『伍』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是知識時代,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中誰能堅持創新,勇於創新,誰就能迎接未來知識經濟的挑戰。而今天的學生是我們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創新能力如何直接關繫到國家未來的發展。然而我國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由於受到傳統的觀念、體制、模式等的制約,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不斷,泯滅學生創造性的教育。我們的學校,正逐步成為一種「模具」,不管你有多少棱、角,都將一天天被磨去,成為一種統一的模型。我們的教師,正像辛勤的「園丁」,不管你多綠、多艷,為了整齊統一,都將在「園丁」修枝剪的咔嚓聲中被無情地剪掉。一個個充滿想像力的孩子,隨著年級的增高,就逐漸變成「聽話」的「解題機器」。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地理教學也不例外。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迫在眉睫!那麼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呢?就本人的調查以及研究,歸納總結了一下幾種方法:一.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郭沫若說:「興趣出勤奮,興趣出天才」。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到地、積極地、執著地探索該事物的奧秘。興趣具有一種巨大的推動力,可以激發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要使學生在將來的地理學領域中有所創新,就必須首先培養學生對地理課的濃厚興趣。在我的調查報告中統計發現,百分之90的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學的最好,也在這門課上會突發奇想。二.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學生腦子里框框少,對成人司空見慣的事物能冷眼相看,提出一些新觀點,有時在成人看來是很幼稚的,甚至是離奇、荒唐的。對於學生的標新立異,教師一要允許,二要鼓勵,三要引導。上課適當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講出思想的火花;允許學生和老師爭論;課堂提問時經常問「你說呢?」「你認為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再想想?」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一旦學生成功,要及時贊揚鼓勵,讓學生體驗創新的喜悅。例如經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會動腦筋!」「你的想法真令人驚奇!」等語氣贊揚學生的新觀點。即使不成功,也不輕易否定,以免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當學生對教師和書本的觀點有異議時,教師不要馬上給予價值判斷,而要與學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討,求得正確的結論。盡量消除學生怕答錯的思想負擔。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沒有思維的發散,就談不上思維的集中、求異和獨創。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應著重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問題進行思考。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一題多解、一題多思、一題多變,誘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思考和尋找答案,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獨特的解題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極洲豐富的水資源運到撒哈拉沙漠,使其變為綠洲良田?」「如何開采月球上的礦產資源?」「人類怎樣向外星球移民?」「如何減輕巴拿馬運河太繁忙的交通?」等問題,十分利於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四.引導學生調查研究身邊地理現象 學生通過對身邊地理現象的調查研究,不僅有助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了氣候的有關知識以後,為了加深學生對氣候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調查研究作業:在飲食起居方面,家鄉的鄉親們多以什麼為主食,為什麼?家鄉的房屋等建築物有何特徵,為什麼?通過學生動手查閱書刊雜志、網路資料、到相關部門實地調查研究等以後,不難發現:家鄉的鄉親們多以稻米為主食,主要是因為家鄉地處南方,高溫多雨,適宜水稻的生長,所以鄉親們多以稻米為主食;家鄉的房屋等建築物主要考慮通風、遮陽、隔熱、降溫等功能,屋頂坡度大,有利於排水,這都是因為家鄉是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緣故!五.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課堂上,地理教師要利用各種地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些地理教學方法和手段主要是:1)運用地圖。地圖在教學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利地圖教學是地理教學的最突出特點,沒有地圖就不可能有地理學,也就無法進行地理教學。理教師要經常運用地圖進行講課,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閱讀地圖、分析地圖、填充和運用地圖的能力。 2)地理圖表應用。地理圖表多種多樣,它能夠形象直觀地表達地理數字、人口總數、人口密度、工農業生產指標等,使復雜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簡明化。通過對地理圖表的繪制、分析、比較、聯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更深刻地認識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實質。3)地理邏輯的應用。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從整體上反映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整個地球各大洲、各個國家、各個地區都是不同規模的地理環境。而地理環境特徵總是與組成的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學生通過對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與綜合,比較與歸納,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體到抽象,揭示現象,總結規律,深入理解各要素的內在聯系。這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學生智力起著重要作用。4)教學內容密切聯系實際。首先,課堂教學要聯系實際。課堂教學是教育活動的基本形式,教學任務主要在課堂這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所以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有充分的准備,深鑽教材,認真備課,廣泛收集材料。除了課本上的插頁、圖片等資料,教師還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鄉土材料,豐富多彩的生產生活材料,具有強烈時代氣息的國內外時事材料,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密切相關的跨學科材料。通過把這些材料再加工,有選擇、有目的地融入到教學中,不僅能夠把課教「活」,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使他們養成注意生存環境,觀察生產生活,關心時事報道的良好習慣。5)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同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地理學中有較多抽象的、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地理概念、事物、現象和規律以及運動復雜的宏觀世界,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使學生理解掌握。而藉助多媒體技術的模擬手段,可以使學生較直觀形象地觀察認識地理現象,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所以說,地理課多媒體教學正顯示也其強勁的生命力。充分利用豐富的多媒體教學,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的途徑。多媒體教學的確使學生加深了對地理教材內容的理解,又獲得了情感的陶冶。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成為塑造學生自立自主人格的一種良好形式,也強化了地理教學活動的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提高了地理教學質量。
『陸』 地理實踐活動有哪些種類
按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分為六類。
(1)觀察。有氣象觀測、天象觀察、地震測報、環境監測、野外觀察等。
(2)閱讀。有時事地圖、地理牆報、地理課外閱讀等。
(3)集會。有地理專題報告會、討論會、地理晚會、地理知識競賽、地理游戲等。
(4)製作。有地圖、圖表、模型及教具的製作。
(5)參觀。有天文台、氣象台、博物館、展覽會及工廠、農場、市場的參觀和調查。
(6)研究。有鄉土研究等。可根據學校條件、學生愛好和初高中學生的不同特點,組織全體或部分學生參加一種或幾種。
地理課外活動是指學生從事的與地理學科內容有關的課外活動。這種活動可以在校內或校外進行;也可在教室內或其他場所進行。它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有利於學生擴大和加深地理知識領域,鍛煉實際技能,激發對地理的愛好以及培養優良的品德等。
(6)地理教學與實踐擴展閱讀
地理實習,地理教學活動形式之一。旨在鞏固地理知識,擴大知識領域,培養應用地理知識的實際技能和能力。包括氣象觀測、天象觀測、地震測報、環境監測、野外觀察及地理調查等。氣象觀測包括將當地每天的氣溫、氣壓、降水、風向風力、雲量、濕度及其他天氣特殊現象記錄下來,結合氣象台(站)的天氣廣播進行分析,作出當地每天的補充天氣預報。
天象觀測包括記錄北極星等主要星座的位置及其變化,月相的變化及其他特殊天象等。地震測報包括對地下水變化、動植物異象及其他自然界異象(如氣溫及降水的異常、地聲、地光等)的觀察;記錄、分析和試作地震預報。環境監測包括對水、空氣雜訊、固體廢棄物、農葯等污染環境程度的監視、測算、分析和採取的對策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理實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理課外活動
『柒』 地理實踐活動有哪些種類
地理實踐活動教學開展的常用形式 新課程標准下的地理教學內容, 不僅科學體系強,
而且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生活氣息。知識的介紹有許多是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問題出發的。 所以「新課程標准」 下的地理的實踐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的種類比較多, 既有課堂內的實踐活動, 也有課堂外的實踐活動。 主要包括信息收集、 地理講演、 地理競賽、 地理辯論、 地理游戲、
地圖繪制、 地理攝影、 教具製作、 地理實驗、 地理調查、 地理觀測、 地理參觀、 地理旅遊、 野外實習、 方案設計、 論文撰寫、牆報編輯等等。 (一) 動手製作教具 學生動手製作的過程既是一個手腦並用、 相互促進、 相得益彰的過程,也是學生有所發現、 有所發明、
有所創造的過程。 案例: 在進行《地球和地球儀》 教學時,我事先布置學生根據課本要求准備好製作地球儀的工具、 材料, 在上課時,讓學生獨立的自由地對這些材料進行觀察、 按按課本步驟操作製作地球儀。 藉助這一活動, 學生對經緯線、經緯度、
地球的形狀及大小等抽象的知識不僅理解的深刻、 透徹, 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 同學們還親手製作了等高線、 時區轉動盤等教學用具,
在教學中既發揮了積極作用, 又彌補了教具不足的現狀。 (二) 小型辯論會 地理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
還要教會學生利用地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理能力必須經過學生自主動手參與才能真正的獲取。 辯論會的開展就是鍛煉學生創造思維,
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有力武器。 案例: 在講解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內容時, 組織學生討論未來世界的人口能否超過地球環境人口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