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會佘
『壹』 歷史題目
3個月前剛剛發現的世界航海總圖很可能出自鄭和之手。這份世界航海總圖的繪制遠在歐洲人到達新大陸之前,其描述范圍海區面積達到2億多平方海里,所涉及海岸線長達100萬英里……從北到南,由厄瓜多到南極半島的范圍,需要龐大艦隊才能勝任,當時世界上有此能力者只有中國。因為15世紀中國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領先世界,有能力到達美洲、繪制航海圖,而鄭和遺留的航海圖中就有類似記錄。
另一個重要證據來自DNA。許多當時鄭和所經之處的美洲居民都有中國人的DNA,並有一些中國人的聚居地。「第一批達到新大陸的歐洲人已經發現中國聚居區,因此,第一個到達新大陸的不可能是歐洲人,而是中國人。」孟席斯提出這樣的斷言。
北京和倫敦即將同時展出一張中國古代地圖,它也許證明中國航海家鄭和首先發
現美洲的理論。
在這張標有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中國古代地圖上有這樣明顯說明:此圖是根據1418年
的地圖在1763年復制的。
如果真是這種情況的話,這就有可能意味著,中國航海家大約早於哥倫布70年便
發現了美洲。哥倫布是在1492年發現美洲大陸的。
這張地圖一側的漢字顯示,這張圖的原圖是在永樂十六年繪制的。
這份地圖顯示了航海區域以及收集的非常精確的詳細資料。從地圖上一眼就能看
出美洲、非洲和歐洲的輪廓。但地圖上也存在很多錯誤,比如沒有包括不列顛群
島以及誤將加利福尼亞州當作一個島嶼。
引起爭議
但是,這張據稱是1763年復制的地圖引起許多專家的懷疑。
鄭和下西洋彩繪立像
這張地圖是知名商業律師、地圖和繪畫收藏家劉剛 於2001年以大約500美元的價
格從一個上海小商人手上購買的。
據《經濟學人》雜志報道,他知道從中會有重大發現,也曾向許多專家展示過這
一副本。
他在數月前閱讀《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一書時,確信了這張地圖的重要性。
《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是加文-孟席斯 (Gavin Menzies) 於2003年所著,該
書稱鄭和在環球航行途中發現了美洲。
1405年,鄭和這位太監出身的官員率領一支艦隊沿太平洋南下,並折向西面的印
度洋,以圖擴大中華帝國的影響。
這支艦隊擁有300多艘船隻,三萬多名水手,其規模非常龐大。
在28年內,鄭和艦隊抵達東南亞、印度、中東,甚至還到過非洲。在當時,這是
一個很了不起的航海成就。
目前,專家正在對這張地圖的紙張和墨跡進行檢測,以便確定其年代。
雲南省鄭和研究會秘書長何明認為,孟席斯的理論盡管尚待考證,但「在我們不能證偽的前提下,首先應該支持這樣的苦心研究和大膽論斷,它對鄭和研究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
2001年,英國海軍退役軍官孟席斯開始自費研究鄭和,他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宣布了驚人觀點:鄭和是發現美洲大陸的第一人,比哥倫布早87年。他還推出專著《1421:中國發現世界》,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強烈反響。
『貳』 貴州地學先驅諶湛溪
劉家仁
( 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貴州省地質學會)
陳履安
( 貴州省地質科研所,貴州省地質學會)
諶湛溪先生是我國較早接受近代地學教育的學者之一。從已收集到的資料看,他應是貴州省接受過系統性的近代地學教育的第一人,曾為近代地學知識在我國的應用和傳播作了不少貢獻。但由於其一生四處漂泊、顛沛流離,有關他活動記錄的資料零星分散,而地方誌書中對其生平的記載多根據回憶和傳說寫就,准確性不高。筆者在對已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並做了一些考證後,將諶湛溪先生的部分生平事跡介紹給讀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希望與諶湛溪先生有過接觸或掌握其有關情況的讀者對本文中的謬誤給予指正,向筆者惠賜有關資料,提供線索和幫助。
諶湛溪,名祖恩,湛溪為字。清光緒八年 ( 1882 年) 生,平遠州 ( 現貴州省織金縣) 北門大水溝人。10 歲能詩,12 歲參加光緒甲午 ( 1894 年) 科大定府 ( 現貴州省大方縣) 考,中秀才,時人譽為神童。後就讀貴山書院,成績優異,被貴州省學政批准食廩。1904 ( 甲辰) 年經禮部批准進入京師大學堂 ( 北京大學前身) 深造,1908 年畢業。1910 ( 庚戌) 年與我國著名學者趙元任、胡明復、周仁、胡適、竺可楨、過探先、錢崇澍等一道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學生,就學於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地質系,獲博士學位。
諶湛溪先生於 1917 ( 丁巳) 年回國,歷任湖南益陽板溪銻礦工程師 ( 1918 年) 、山東中興煤礦 ( 現山東淄博煤礦) 煤師、河北唐山煤礦局技正 ( 總工程師) 、河北井陘煤礦局技正 ( 1923 年) 、東南大學 ( 南京大學前身) 教授 ( 1923 ~ 1925 年) 、北洋大學 ( 天津大學前身) 教授、廈門大學教授 ( 1926 年) 、江西萍鄉礦務局技正 ( 1927 年) 、鐵道部技正 ( 1928 年) 、焦作煤礦技正、煙筒山鐵礦技正 ( 1929 ~1931 年) 、石景山鐵礦技正、貴州省建設廳廳長 ( 1935 ~ 1936 年) 、雲南省個舊錫礦勘探隊技正 ( 1937 ~ 1938 年?) 、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 ( 抗日戰爭時期該院遷貴州平越即今福泉縣) 教授 ( 1939 ~1944 年) 、貴州大學教授 ( 1946 ~1953 年) 、昆明工學院教授 ( 1954 ~1958 年) 。1956 年退休,定居貴陽,1958 年逝世,享年 76 歲。
諶湛溪先生酷愛詩文,常以詩敘事言情鳴志會友,有詩集 《柏余集》、論述 《大學補缺》傳世。
諶湛溪先生長期工作在教學和礦山第一線,科技著述不多,已知的僅有 「GeneticClassification of Rocks」( 《岩石的成因分類》) 和 「Calculation of the Depth of a Magnetic De-posit」( 《磁性礦床深度計算》) 兩篇,後者發表在 「Ame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s」( 《美國礦冶工程師學會會刊》) 上,時間大約在 1940 年前後 ( 具體刊期待查) 。
在美國留學期間,諶湛溪先生積極參加中國留學生的各種活動,曾參與中國科學社的籌建。受國內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1914 年 6 月 10 日,留美學生任鴻雋、楊銓 ( 杏佛)等 9 人在美國紐約州倚色佳小鎮發起成立中國科學社。中國科學社初創時實際上是 《科學》雜志社,採取股份公司形式,以股金作為發刊 《科學》的資本,把 《科學》雜志作為一種實業來經營,「股東有享受贏余的權利」。最初考慮招股 40 份,每份 10 美元,其中 20 份由發起人承擔,其餘 20 份發售。不料中國科學社成立後,在留美學界引起強烈反響,要求入股的人大大超出創始人之計劃。到 1915 年 7 月左右,中國科學社有股東 76人,認股 106 份,若全部交齊,股金可達 1060 美元,是當初預計的 2. 6 倍。其中認股最高的是發起人任鴻雋、楊銓,各 3 股,另外 7 位發起人各 2 股。其他指認兩股者還有計大雄、鄒樹文、諶湛溪、錢家瀚、陳慶堯、盧景泰等 18 人,他們與發起人一道成為中國科學社初創時期的骨幹。庚款留美雖為公費生,生活經費相對較為寬裕,但 10 ~30 美元對他們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數目,因此,他們必須省吃儉用。例如: 趙元任曾介紹說中國科學社成立未久,一些人試圖通過省吃儉用來支持它,有段時間他自己竟因此而得了營養不良症; 另一次他和同學 J. C. S. Tung 發起吃經濟飯比賽,不久倆人全都得了感冒而病倒。留學生們所認股份大多數是分 2 ~3 次才交清,諶湛溪先生所認 2 股 20 美元就是分為3 次交清的。中國科學社於 1915 年 10 月 25 日改組為純學術社團,以「發展中國科學」 為宏偉目標,於 1918 年遷回國內。中國科學社對中國近代科學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諶湛溪先生於 1917 年由美回國後,一直活躍在科技舞台上,曾在多所大學教授地學課程並參與了民國政府中央研究院和中國地理學會等學術團體的草創。
1921 年秋,東南大學正式開學。校長竺可楨所倡建的新型地學系也於是年招生授課。新型地學系增設地質、氣象等新課程,加強自然科學教學,培養眾多 「以調查全國之地形、氣候、人種 ( 類) 及動植物、礦產為己任」的地學家。該系包括地理、氣象、地質、礦物幾門學科,開設的課程有: 地學通論、氣象學、地質學、古生物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世界氣候、礦物學、地形測量、地圖學、歷史地質學、地質考察等。規定地學系學生均須修讀上述課程。為此,竺可楨先後聘任了曾膺聯、徐韋曼、諶湛溪、徐淵摩等專家為學生講授各種新課程。該系培養了許多地理、氣象、地質方面的專家,如胡煥庸、張其昀、王庸、向達、袁見齊、呂炯、朱炳海等。1930 年地質系獨立成系,在此前後,教授計有李學清 ( 教授普通岩石學、高等岩石學、土壤地質學) 、孫佩章、張正平 ( 教授構造地質學、地形測量) 、鄭厚懷 ( 教授普通礦物學、經濟地質學) 、曾膺聯、諶湛溪、徐韋曼、徐淵摩、謝家榮、李之常 ( 教授普通古生物學、歷史地質學、脊椎古生物學) 、朱庭祜、王恭睦、馬廷英等留學歸來的學者。
1927 年 5 月,南京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舉行第 90 次會議,議決設立中央研究院籌備處,並推定蔡元培、李煜瀛 ( 即李石曾) 、張人傑 ( 即張靜江) 等為籌備委員。7 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 《中華民國大學院組織條例》 ( 大學院後改稱教育部) ,第 7 條規定,該院下設中央研究院。10 月,大學院成立; 院長蔡元培於 11 月聘請學術界人士王季同、宋梧生、徐淵摩、竺可楨、諶湛溪、曾昭掄、郭任遠、胡剛復等 30 餘人,組成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籌備會及各專門委員會。11 月 20 日,中央研究院籌備會舉行會議,通過《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確定中央研究院為中華民國最高科學研究機關,其職責為直接從事研究工作和指導、輔助、聯系、獎勵全國科學研究事業的進行兩項; 以大學院院長蔡元培兼任研究院院長,大學教育行政處主任楊銓兼任研究院秘書。議決先設立理化實業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地質研究所和觀象台四研究機關。翁文灝、李四光、朱家驊、諶湛溪、李濟、徐淵摩被推定為地質研究所籌備員。
1933 年 3 月,翁文灝、竺可楨、張其昀三人具名發起,邀地學界同志 40 人為發起人,成立中國地理學會。諶湛溪參加了該學會的第一屆年會及在其間召開的社務會。從參加社務會人員僅有翁文灝、竺可楨、蔡源明、韋潤珊、柳翼謀、繆凰林、劉恩藍、朱庭祜、諶湛溪、朱起凰、鄧啟東、方壺、張其昀等 13 人看,諶湛溪應為發起人之一。
1937 年 「七·七事變」,7 月 17 日日本侵略軍佔領了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校園。學校師生幾經輾轉歷盡磨難,於 1939 年 1 月 28 日到達貴州平越縣城 ( 今福泉縣) 。貴州省政府命令平越縣對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內遷平越做好安排。平越縣政府將文廟內的縣立中學騰出,作為教室和辦公室,將舊考場屋的縣立小學騰出,作為學生宿舍,又租賃了一些民房,略加修繕,充作教授與家屬宿舍。後又在福泉山上建起了簡易圖書館,開辟了大小兩個操場。1939 年 3 月原有教師羅忠忱、伍鏡湖、黃壽恆、顧宜孫、李斐英、朱泰信、林炳賢、許元啟、范治綸、邵福旿、羅河、李汶、楊耀乾等 20 多位教授陸續到校,茅以升院長又延聘了何傑、陳茂康、諶湛溪等教授,師資力量,甚為雄厚,保證了教學質量的提高。1941 年 7 月,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與北平交通大學鐵路管理學院在平越合並,稱為交通大學貴州分校。1944 年12 月湘桂失陷,平越告急,學校於1945 年1 月遷往重慶。交通大學在平越復課期間,培養了不少學有專長、質量很高的學生,畢業後逐步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其中選為學部委員和院士的有: 佘峻南,林秉南,蕭紀美,徐采棟,譚靖夷,陳能寬,庄智育; 命名為建築和勘測設計大師的有: 佘峻南,胡惠泉;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有: 陳能寬,葛昌純。
諶湛溪先生是一位愛國愛民的科學家、教育家,是一個十分重感情、有骨氣的人。他對祖國十分熱愛,與同時代的一批有識之士共同為祖國擺脫貧弱而努力奮斗; 他對掙扎在社會底層的貧苦民眾十分同情,而對壓榨貧苦民眾的權貴和富豪則報以傲視乃至怒罵。
諶湛溪先生與同時代的眾多著名學者保持著友好聯系,諸如竺可楨、翁文灝、秉志( 農山) 、楊銓 ( 杏佛) 、黎照寰 ( 曜生) 、過探先、劉芙若、李濟、路季訥、茅以升、吳藹宸等。特別是與秉志關系甚密。
秉志是我國生物學研究的先驅者,在東南大學教學期間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生物學系。諶湛溪先生與秉志兩人曾同在東南大學和廈門大學任教,常以詩和答,《柏余集》中多首詩是寫給秉志的。
1929 年著名農業教育家、棉花育種家和造林事業的先驅者過探先病逝,諶湛溪先生與簡伯荘作輓詩悼念:
冀北爭鳴日,東海共濟時; 廿年彈指過,異地有心知。同作京華客,粗消闊別思; 方期多把晤,哪得便長辭。稼穡千秋業,膠庠一代師; 哀榮家國事,風雨友朋悲。既赴寢門哭,亦陳蒿里詩; 尤憐明德後,八干桂林枝。
諶湛溪先生在京師大學堂就學期間,曾從我國近代詩人陳衍 ( 石遺) 習詩,多年後仍保持著密切聯系。1926 年曾以詩 《上陳石遺師二首》向恩師吐露心聲:
再拜吾師南海上,七十人豪童子顏; 富國籌謀空夙昔,餘波綺麗驚塵寰。傳經中壘饒心事,落筆昌黎自斗山; 半百門生昂首問,誰系斯文天地間。
華岳三峰石裂成,一回瞻眺一傾誠; 未知四度秦川眼,爭似陳門兩立情。
諶湛溪先生在他的多首詩作中流露出愛國愛民、憂國憂民之情,如 《聞武漢起義》、《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歡迎來賓歌》、 《安源萍鄉總工會開幕》、 《開灤活埋礦工哀詩》、《廿年二月八日撫順煤礦三千礦工死事哀詩四首》等。茲錄其中三首於後,讀者可從其中得窺先生心跡。
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歡迎來賓歌 ( 1914 年) :
長河浪挾魚龍走,南嶺雲橫霄漢間; 唯我黃人叨帝眷,千秋擁此好江山。成周禮樂漢唐烈,盛軌莫追攀,古邦巋立耀灜寰。
連城攻借他山石,古鼎長留不斷香; 巨浸並收歐美水,震霆一啟典墳光。神州文物昭回耿,賴我少年揚,著鞭莫閑前途長。
大同雅化何人振,並世兩雄白與黃; 黃白一朝握手見,眾生齊上華胥鄉。師生朋友歡今夕,絲竹夜無央,和平世界鞭先揚。
安源萍鄉總工會開幕 ( 1927 年) :
赤幟連雲起,金聲動地來; 萬人開勝會,八尺建高台。滾滾詞翻峽,轟轟掌擊雷; 晴明生氣溢,瞻顧幾低回。
開灤活埋礦工哀詩 ( 1929 年) :
只為黃金不為人,雷霆自古本皇仁; 秦皇島畔黃泉路,多少三良盡殉秦。
1935 ~ 1936 年,諶湛溪先生任貴州省建設廳廳長兼交通局局長。據傳蔣介石到貴州視察,召見省政府及各部門官員。諶湛溪先生先是推託不見,被指名傳見後則以語言頂撞,因此觸怒蔣介石而被免職。
諶湛溪先生精於礦山地質,對工作一絲不苟。諶湛溪先生的侄子諶志平曾於 1942 ~1944 年間在個舊錫礦工作,在那裡遇到一個老工人,當他知道諶志平是諶湛溪先生的侄子時,談了一段往事。這個老工人曾在央草堂主井建井時因臨時井壁垮塌被埋在地下達一個星期之久。他對諶志平說: 「你伯伯在礦上時,每天都下井,手中拿一個小榔頭,在井壁的臨時支撐上,東敲敲,西打打,大家並不注意,誰知他剛離礦不久,由於臨時支撐沒有經常檢查,未能即時發現問題而垮塌,幾十個工人被埋井下七八天,救出後,都已奄奄一息,每天只能喝點牛奶,半個多月才漸漸恢復過來。大家都說: 要是諶老頭子在礦上,絕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作為一個礦山企業的總工程師,為保護礦工的安全,堅持到施工現場檢查生產安全情況,可見其對工作的負責精神。
諶湛溪先生就教於多所高等院校,時間跨度達 30 余年,可謂桃李滿天下。但先生已故去近半個世紀,即便是他最年輕的弟子,現在已是年逾古稀,能查訪到的已為數不多。本文第一作者曾碰到過一位諶湛溪先生在唐山工學院的學生,談到了他老師的情況,那還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1993 年 8 月 17 日,我到六枝礦務局參加 《織金煤礦開發可行性研究報告 ( 修改) 》論證會。這次會議十分重要,其結論將作為國務院決策的依據,能源部為此派出了由北京煤炭設計院和武漢煤炭設計院共 10 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參加論證。辦理住宿登記的服務員得知我是織金縣副縣長時告訴我: 「有一位北京來的專家留下話,說織金縣政府的領導到達後請盡快安排見一次面。」我向服務員問明這位專家住宿的房間號,放下行李後立即前去拜訪。專家是一位老先生,看上去有 70 多歲了。我說明來意後,老先生握住我的手自我介紹說: 「我叫脫師祿,我的老師諶湛溪是你們織金縣的,是一位十分令人欽佩的師尊。希望你能幫忙打聽一下他家裡人的情況,如有可能,安排見個面。」在時任縣委副書記的諶貽琴同志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諶湛溪先生的侄女諶拙若老師,於專家組在織金縣現場考查期間抽空安排他們見了面。
攀談中諶拙若老師拿出了她父親與諶湛溪先生合影的照片。脫師祿先生手捧照片端詳了很久,慢慢地告訴我們: 「諶湛溪先生是我在唐山工學院求學時的老師。那是抗日戰爭時期,北方的唐山交大為躲避戰禍遷到貴州,地點是在當時的平越縣 ( 今福泉縣) 。諶湛溪老師學識淵博,在礦冶界威望很高,被譽為礦醫,哪個礦山碰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把他請去難題都迎刃而解。他的學生有很多現在是煤炭系統的業務骨幹,對這位老師都十分崇敬和懷念。諶湛溪老師曾告訴我們,他的家鄉煤炭很多,希望我們畢業後前去開發。唉!50 多年了,我才來實踐老師的囑托。」
諶湛溪先生生不逢時,一生大部處於我國備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年代,憂國憂民,為祖國擺脫貧弱、復興強盛而在荊棘叢中奮斗不止。他曾在為同學錢浩如所作的輓聯中寫到: 「君今長眠地下,我今長工地下,靜動雖異,各登世外到黃泉」,將地下采礦戲稱為在 「黃泉」工作,於詼諧中透露出對失去同學的凄婉、對黑暗世道的憤懣之情。在 1926 年 《寄農山》詩中則直接喊出了 「黃泉幽路滿荊棘」的話語。諶湛溪先生滿腹地學知識,一腔報國熱情,但由於軍閥混戰,外敵入侵,戰禍連年,從事工業建設,備受干擾,毫無保障,未能一展宏圖。諶湛溪先生的侄兒諶志平回憶,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個晚餐後,曾聽到諶湛溪先生以不勝感慨的聲調吟誦古人的兩句話: 「武帝好文而臣能武,文帝好武而臣老矣」! 可以想見他想為國報效而未能一展宏圖的苦悶心情。
諶湛溪先生生逢其時,在祖國極端貧弱,急需科學技術營養的時候,他與同時代的熱血兒女們一道,從西方取回了近代科學知識的種子,披荊斬棘,辛勤播種,建立起我國的近代科學團體、科學研究機構、科學院系,培養了大量的科技人才,為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與諶湛溪先生同時代的人們的披荊斬棘,就不會有我國當今興旺發達的科學技術。
我國的著名畫家劉海粟對諶湛溪先生有個評價: 「他是一位正派的科學家和教育家,認認真真地探尋祖國寶藏,勤勤懇懇地傳授知識,潔身自好,不與達貴顯宦同流合污,雖出身世家,卻無紈袴子弟惡習,任勞任怨,值得尊敬。在中國近代科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人們將永遠記住為祖國擺脫貧弱、復興強盛而曾經在荊棘叢中奮斗不止的科學先驅,永遠記住諶湛溪先生。
參 考 文 獻
[1] 諶湛溪 . 柏余集 . 北京: 1932
[2] 諶貽燕 . 諶氏族譜 . 湛溪公傳
[3] 貴州省織金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織金縣志 . 北京: 方誌出版社,1997
[4] 諶志平 . 我的伯父諶湛溪 . 貴州文史叢刊,1993,( 2) : 69 ~70
[5] 傅潔茹 . 美國退還部分庚款及其用於留學教育的經過 . 歷史教學,1995,( 2) : 39 ~42
[6] 程新國 . 「庚款留學」尋蹤 . 文匯報摘自 《庚款留學百年》. 東方出版中心,2005
http: / / www. news365. com. cn / wxpd / ds / sz / t20051008_ 674117. htm
[7] 張劍 . 中國科學社股東股金與改組 . 中國科技史料,2003,24 ( 2) : 95 ~103
[8] 南京大學百年史 . http: / /museum. nju. e. cn/univerhistory/n26. asp
[9] 姬麗萍 . 抗戰前中央研究院的建立及其成就評析 . 山西師大學報 ( 社會科學版) ,2001,28 ( 2) : 92 ~96
[10] 孫宅巍 . 「中央研究院」的來龍去脈 . ckzl. net2006 -1 -21 6: 44: 04
[11] 茅以升在唐山交大 . 前沿網: http: / /qy. swjtu. e. cn
[12] 國立交通大學校史 . http: / /www. nctu. e. tw/school/history. html
[13] 本會史乘 . 地理學報,2 ( 1) : 149 ~153
[14] 劉海粟 . 讀諶湛溪 《柏余集》( 諶氏族譜中摘錄)
『叄』 佘太玉在什麼地區
佘太玉產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大佘太地區(鎮)。
大佘太鎮地理位置圖
大佘太鎮位於烏拉特前旗東北60公里處,北靠查石泰山,南眺烏拉山,西臨烏梁素海,東接草原鋼城包頭。境內大明線,西佘線全部為黑色路面,是全旗後山地區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大佘太鎮平均海拔1100米,鎮內已探明礦產種類30多種,其中磁鐵儲量200多萬噸,錳礦儲量3.84萬噸,煤儲量4700多萬噸,石灰石儲量6700多萬噸。
佘太玉一般指的是佘太翠。佘太翠,佘太玉一種產自內蒙的玉石,2007年才被開采出來,於2008年被中國地質界、石材珠寶界知名專家正式定名為「佘太翠」。據了解,「佘太翠」形成於18——24億年前,是中國玉種之中硬玉品種,與翡翠有相似之處。狹義佘太翠主要指產自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的玉石礦,有翠綠色、白色、青色三種基本顏色。
這種玉產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大佘太地區,玉礦已探明儲量4.19萬立方米。隨著大佘太鎮以外的新礦不斷發掘和開采,廣義佘太翠則已經包括了國內外同類石英岩玉,與和田玉定義規則一樣,佘太翠定義標准不論產地,一律按其礦物成分來界定。有烏拉特前旗產的的灰綠為主的佘太料、乳白的水草料;有巴西產的新坑透水料、老料、冰翠;有甘肅產的紫羅蘭料;有新疆產的雪玉、金絲玉、天山翠;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產的彩玉河槽料。鑒定結果為石英岩質玉的玉石商貿名稱都可稱之為佘太翠。
『肆』 佘姓何時有的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豈姓,轉音而為佘姓。在中國古代姓氏中,漢代以前無佘姓,只有豈姓。南朝宋人何承天《姓苑》載:「佘,南昌郡人,今新安有之。」清人張澎《姓氏五書》載:「古有豈寫佘,佘之轉音為禪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余,非也。」《通志·氏族略》作佘,從入從示,並稱「唐開元有太學博士佘欽」,據此可以推斷,佘姓至遲在南朝至唐代已正式形成。②以地名為氏。漢代有佘山(今上海青浦東南),居住在佘山周圍的居民,有的以山名為姓氏,稱佘氏。 遷徙: 佘姓早期活動於江西南昌,後向北方地區擴展,在山西雁門形成郡姓望族。宋至清代,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福建、廣東、雲南等南方地區,其中明代以安徽銅陵最為集中。如今在安徽、四川、湖南、雲南、陝西、山東、重慶、湖北、貴州等地均有佘姓分布。目前佘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郡望: 雁門郡 戰國趙置,秦因之,今山西舊代州寧武之北部及朔平南部、大同東部北部皆其境。漢初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南),東漢移治陰館(今山西代縣西北),三國魏移治廣武(今代縣西),後魏移治上館城(即今代縣治)。 堂號: ①郡望堂號:雁門、新蔡。②自立堂號:慰忠、祐啟等。 字輩: 雲南大關佘氏字輩:應學忠才龍,從朝獻瑞光,祖德傳芳遠,禮義振家邦,鍾靈顯富貴,宗功世澤長,克紹書香永,毓秀發文章,吉祥天星順,元亨萬代昌。續字輩:福壽榮華美,定國慶鴻恩,仁修啟智信,賢孝見太平,安全保位鼎,明君守佐廷,繼統友俊英,騰達培尚京,顏曾思孟訓,江淮海漢清。 陝西橫山佘氏字輩:養子應廣旺,德高文武昌,興家振國強,富貴永安詳。 重慶涪陵佘氏字輩:顯筆榮宋寬,福慶安仁定,國佐朝廷盛,永泰德崇興。 重慶長壽佘氏字輩:仕貴多榮顯,中功孟吉祥,傳家發達遠,華國慶恩長。 重慶巫溪、巫山佘氏字輩:德慶隆鳴(宣),定(文)添堂仕,欣顯克國,日啟朝昌,世錫榮光,翼貽名揚,大開運祚,福應發祥,義以作述,永著馨香。 重慶豐都佘氏字輩:政文必玉庭,希應國合知,士世大兆起,元濃耀盛時,開華成本立,發象慶新基,忠孝傳家遠,聲名著鼎彝。 山東沂南佘氏字輩:翔鳳德增寶,雲貴富金良,宗永玉明久,沛宏士來守。 湖北荊州佘氏字輩:應啟國以興,文明似必成,世代高顯祖,永遠定(正)乾坤。 湖北十堰佘氏家譜:騰及必逢學,懷國林澤立,文仕振乾坤,朝廷先步登,桂開枝南秀,正君為中龍。 湖北大悟佘氏字輩:有大榮茂,維心起信,世必之光,長發其祥,德遵忠厚,學貴純誠,時逢景運,輔相朝廷。 湖南桃源佘氏字輩:輔永如元必義應,友再克廷興大邦,顯祖榮宗寬福慶,安仁定國佐乾綱,孝忠世守芳型懋,德禮承先繼緒長,彝訓欽崇同寶鑒,賢親樂利萃嘉祥。 湖南桃源佘氏字輩:大宗紹緒,上協高曾,其子孝友,丕家光庭,學尚詩禮,成章曰文,體乃元善,存良則仁,材崇作用,品如珍金,希賢為志,秉道正君,忠必定邦,治自安民,澤愈山水,時逢昌榮,日獻萬言,洪猷永升。 廣東潮汕佘氏字輩:伯仲叔季經邦勉,宜克紹瓊桂惟羨,齊登忠順永昭貽,翼肅忝世廷顯名。續字輩:曰仁義禮智信,綱常振古如新,斯良秉彝之德,天道元亨利貞。 名人: 佘世亨,明收藏家。字始大,晚號隨時老人。順德(今屬廣東)人。築堂於廣州越秀山下,藏古圖籍、金石、字畫。藏愈富,家日貧,求書、詩,畫者絡繹不絕。工詩文。著有《山人集》、《紀游錄》、《佘山人詩集》。 佘翔,明詩人字宗漢,號鳳台。福建莆田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舉人,任安徽全椒知縣。與巡撫、御史抵牾,即拂衣而去。放情山水以終。工詩,以雄麗高峭為宗。著有《薜荔園集》。 佘翹,明文學家。銅陵(今屬安徽)人,字聿雲,一作聿文,號銅鵲山人。詩、古文皆有名。萬曆舉人。屢應會試不第。築學圃,著書其中。詩文著有《翠微集》、《浮齋集》、《偶記》等,另有雜劇《鎖骨菩薩》,傳奇《量江記》等。 佘華瑞,清學者。字胐生,號西麓,又號程齋,安徽人。康熙間諸生,選授桐城訓導。雍正十三年(1735)舉博學宏詞,不赴。與方蒼為至友,擬薦為太學六館師,兼纂《一統志》,辭歸。著有《岩鎮志草》四卷、《綠夢山人集》二卷等。 佘英(1874-1911),近代民主革命者。四川瀘州人。原名俊英,字竟成。自幼加入哥老會,1897年被推為舵把子,並任瀘州團練局大隊長。1906年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孫中山委任為西南大都督,負責聯絡川、滇、黔會黨。1907年回國,在瀘州設立秘密機關,發起成立萬國青年會。同年11月,籌謀發動瀘州起義,後因事泄而逃亡日本,加入共進會。1908年再次潛回四川,於1909年3月,發動廣安起義,戰敗被俘。1911年被殺害。 其他佘姓名人有唐學者佘欽;明官吏佘鐸、佘鳴化,學者佘珊,詩人佘五娘;清將領佘世寬,詩人佘梅,書畫家佘佘煕璋,畫家佘鳳,篆刻家佘國觀等。近當代佘姓名人有紅軍將領佘惠,解放軍將領佘積德,政治活動家佘靖,國民黨官員佘凌雲,流體力學專家佘振蘇,電子學家佘本林,化工專家佘遠斌,地理學家佘之祥、佘中盛,測繪專家佘植,建築專家佘畯南,生物學家佘群新、佘綱哲,醫學家佘銘鵬、佘亞雄、佘守章、佘曙光、佘輔仁,護理學家佘韞珠,經濟學家佘健明、佘群芝,法學家佘國華,歷史學家佘祿章,外國語專家佘明叔,翻譯家佘坤珊、佘協斌、佘國森、佘小宋,新聞家佘世光,學者佘家菊,古典文學專家佘正松,作家佘樹森、佘開國,書法家佘雪曼、佘惠文,畫家佘妙枝,攝影師佘山,詞作家佘致迪,影視演員佘詩曼等。
『伍』 在佘干縣做什麼生意好做
做什麼 做什麼,抄都有人襲賺錢,都有人賠錢;我們要從以下幾點考慮:
1:你所在的地方;消費水平(在上海很好的;拿到你所在的地方就不行)
2:有針對性的選擇產品,看你做生意附近什麼樣的人群比較多;是老人還是兒童等等;
3:是看你的產品質量好不好;
4:是款式花樣是不是適銷;
5:是價格貴不貴;
6:是店的地理位置怎麼樣;
7:是怎麼吸引。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陸』 佘姓起源於什麼時間
第一個淵源 源於人皇氏,出自遠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據年《邵東佘氏五修族譜》所記載的「佘氏得姓源流考」中說:「據舊譜殘卷相與考訂,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為氏(稱人氏)。後為黃帝作合宮接萬靈,黃帝使主祀天神地祗人鬼之事,古以示為氏,因以示為氏(稱示氏)。及夏後時失官,遂與不窟同於戒翟之間,聚族而謀曰:『吾欲仍以人為氏,則以遠而忘君,仍以示為氏,又恐以遠而意親,不如合人與示而一之,庶君親兩無背乎。』於是遂合『人』與『示』為佘姓,此佘氏得氏命姓之始。」由此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商末周族周太王古公亶?父長子姬泰伯,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佘」字,本意為山陽之貌,是始於夏商之世居於今江浙之地的一個氏族,社會生活為刀耕火種,華夏稱之為「化外之民」,故又曰「畲」。商杼中興之時,該氏族族人積極義助,苛鉞涉江,故又稱之為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由余之後,屬於姓氏音變轉化為氏。 據史籍《姓氏尋源》中的記載:「古有餘無佘,余轉韻為遮切,音蛇。」 漢朝以前,在姓氏群體中並沒有佘氏這一姓氏,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也都沒有佘氏一族的記載。後來的「佘」字是從「余」字音變後轉化而來,亦或筆訛隨賒音而來。 實際上,佘氏大多就是一些余氏的後人因其上述兩種緣故,逐漸形成佘氏。而這些余氏族人多是春秋時期秦國大夫由余的後裔子孫。 第四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東海荼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漢朝時期,東海濱岸地區有個地名叫荼山(今上海青浦),居住在荼山周圍的住民,原本為淮夷民族,西周時期與周王室相爭失敗後,東遷至荼山地區,後來就以山名為姓氏,稱荼氏。到了漢朝時期以後,一部份人隨余字演變為「佘」,遂稱佘氏,荼山也就變成了「佘山」。 據古書記載,後來該支佘氏族人大多遷居於豫章地區(今江西南昌)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東晉時期遠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該支佘氏出自夏禹王之後,一說是三子少康,一說八子罕,皆名罕,被封於餘地(餘杭,今浙江杭州),為余侯,賜余為姓。 據該支佘氏宗譜記載,自國邑中失之後,歷秦漢,世居江蘇之下邳。到了漢順帝劉保時期,傳有嫡孫余襢舉孝廉,拜郎中。上溯余侯,世次缺略,牒譜自余襢始。 第六個淵源 源於改姓,出自明朝時期吳氏後裔吳萬邦,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據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編纂的《石門佘姓氏族源流》中記載:該支佘氏基祖叫吳萬邦,他於明季由湖廣武昌府通城縣因苦於長吏苛求無厭遷徙石門縣花藪鄉阜邱山東麓,其裔孫散衍花藪鄉的太平崗、岩子崗、上五通,桑植縣及湖北鶴峰縣沙道溝等處。至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遞傳十八代,男女丁口四百餘人。 在《石門佘姓氏族源流》中記載: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編纂的《吳佘族譜源流總序》中稱:吳屬渤海,系出於姬周章胙土,其後以國為氏。遠溯者亦荒遠莫可考。始祖吳萬邦自湖廣武昌府通城縣遷居石門縣之花藪鄉,是為始遷祖。 吳萬邦生有二子:長子吳顯為長、二、三房分支之祖;次子吳興為老二房分支之祖。自吳顯、吳興始,自改為佘氏,意為韜跡晦聲,自此該支佘氏世代相傳至今。 佘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從歷史文獻看來,佘姓是余姓轉化而來的。佘姓,初見於南朝宋人何承天的《姓苑》。據《姓苑》上記載,佘姓起源於南昌。而《通志·氏族略》上記載,佘氏,音「蛇」,從示,唐開元年間太學士佘欽,是南昌人。另從《姓氏尋根》上追溯,古時沒有佘姓,只有餘姓,余轉韻讀蛇。佘與余,這兩個寫法十分相近的姓氏,它們之間也確有關系,從古人楊慎的筆記可看出其大概。清代學者張澍在《姓氏五書》上也指出,古代有餘寫作佘,音蛇。從這兩書記載可知,佘、余兩姓關系同出一源。從《姓苑》介紹的主要繁衍於新安,也就是現在的安徽歙縣帶的情況考察,二姓可能是一家。在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學博士佘欽。佘欽為南昌人,由此推測,佘姓的播遷時間較早。佘姓的得姓始祖,當同餘姓一樣,是為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富強基礎的由余,有關情況,可參閱前已介紹過的余姓。余、佘二姓後來在安徽和江蘇成了大姓。聚集地:據宋朝時候的古書《姓苑》上說,佘姓人多來自南昌那一帶。在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學博士佘欽。佘欽為南昌人,由此推測,佘姓的播遷時間較早。唐宋年間,余姓佘姓先後進入莆田、仙游、泉州等八閩大地,江西、江蘇、湖南、廣東也留下他們遷徙足跡。佘姓宗氏祠堂往往刻有「雁門衍派」字樣,說明他們源於山西佘太君一族。有關情況,可參閱前已介紹過的余姓。余、佘二姓後來在安徽和江蘇成了大姓。佘姓望居新蔡(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新鄭(今河南省中部新鄭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