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初中地理如何根據課程標准設計教學

初中地理如何根據課程標准設計教學

發布時間: 2021-02-11 15:27:48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幾種問題表現及原因分析

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課堂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激勵、測評等功能。
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目標是實現有效教學並最終落實課程目標的第一保障。
但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使得課程標准規定的「應然」狀態和教學實踐結果的「實然」狀態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學科價值也因此得不到體現

㈡ 新課改背景下,中學地理如何備課

一、 體現地理教學生活化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教學生活化的基本內涵,中學地理課程改革強調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就要求地理教師憑著對地理教育的執著追求,有效地利用教材和課程標准,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將地理教學與日常生活緊結合,地理學科才會有生命力,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才能讓學生學得有趣,同時注重讓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從中體會到知識的價值,更應該讓學生用知識去創造新的、更加美好的生活。比如學"南方和北方交通運輸方式"時,我用了上海磁懸浮列車、粵海鐵路的例子及相關的圖片;在學"北方地區的河流特點"時我用了網上剛剛看到的黃河壺口瀑布變成冰瀑的圖片;諸如此類的地理新聞,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二、有效整合地理課程資源地理課程資源內容豐富,具備生動形象、直觀具體能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動各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作為一名初中地理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只有將教材知識的學習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給學生的學習注入新鮮內容,使學生真正發自內心地覺得地理是一門有趣和有用的學科,為他們的未來奠定一個良好的地理基礎。對地理課程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並服務於教學活動,既有利於改變學習方式,也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三、 以人為本初中這個時期,是學生充滿活力和潛力的生命時期,他們有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和可能。這段時期教育的影響力,超出現階段而擴展到學生的終身。因此,對學生的熱愛和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關注,是教育不容忽視的價值取向。初中地理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所以教師要善於反思與創造,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重視課堂上師生的有效互動和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增強教學設計意識,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工作;要學會充分合理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另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善於開拓和利用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積極參與知識的探究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嘗試將書本世界與現實生活世界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的生活體驗與地理知識信息掛起鉤來,相互印證,構建成系統、深刻和牢固的地理知識,從而轉化成地理意識、地理眼光和地理頭腦,讓學生越來越覺得地理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身邊,是鮮活的,是有用的。同時教師還要對不同智能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讓不同智能的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和喜悅,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信心和興趣。四、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和學法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其方法的選擇應以教學目的、任務、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為依據,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學中要抓住關鍵,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通過讓學生反復做讀圖、填圖和拼圖的練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如,教師演示拼圖,引導學生看圖、填圖,使死圖變活圖,吸引學生的注意、感知;組織學生拼圖競賽,學生在游戲中獲得學習,實現愉快教學。五、設計科學的教學方案教師備課不僅要有教學方案的科學設計,還要在教學案中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個性發揮留有時間和空間,為教學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因此,教學環節的安排要有靈活性;教師還需根據教材特點和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水平,將教學環節設計出主要的教學步驟、活動板塊、訓練方法和主幹性提問;還可預設學生會出現什麼問題,教師該採用什麼形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教學實施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傾聽、隨時關注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學生在活動中思維的閃現,往往可以成為教學中新的增長點,它既是地理教師寶貴的資源,也是對地理教師智慧的考驗,教師要學會捕捉並善於利用教學過程臨時生成的資源,有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總之,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搜集每節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㈢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新課標理念

一、使教學內容接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確如此,以前,很多教學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學生總感覺到學習地理的過程是枯燥無味的。如果能將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的同時,增加地理學習興趣。作為在新課標理念倡導下的地理教師,可以及時靈活地將社會生活中發生的重大地理事件,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作為教學內容及時補充到課堂中來。這樣一來,學生學習將更有樂趣,地理課堂將更具魅力。

二、巧設教學情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要急於把現成的知識硬灌給學生,而要善於啟發學生,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善於聯系新舊知識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學知識探求新的知識。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識水平,盡可能地創造條件,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形成他們自己的概念。強烈的求知慾,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探究的催化劑。地理教學中要善於創設問題,留出課堂「空白」讓學生去質疑、解疑。鼓勵學生自覺地探索新事物,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實際上,在探究教學中的最高境界,應該是讓學生提出一些探究性的問題。也就是說,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完全可以鼓勵學生獨立探究,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不要急於得到圓滿的答案;給學生以思考性的指導,特別是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學的宗旨。「施教之功,貴在誘導」。其實,不論是學還是教,都應注重探究。學生自我發現知識並獨立地掌握知識,正是當前新課標理念下的地理課教學中,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適應素質教育和新課標標準的需要。

三、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擴充學生知識容量

培養學生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學會創造性地獲取知識。因此地理學習的主要目的並非保持和再現知識,而是使學生能在新情境中運用知識,即實現地理學習成果的遷移。所謂學習成果的遷移就是利用所學技能、知識等去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對學生獲取地理信息、加工地理信息、儲存地理信息和應用地理信息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培養。地理教學的實踐活動豐富多樣,教師應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到大自然和社會中去進行地理考查。在這些地理實踐中,既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課本知識的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探索性與創造性。

總之,在新課標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學,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習對終身有用的地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創設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感受地理學科的魅力。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相信,只要大膽嘗試、並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必定會不斷地滲透到初中地理教學中來。初中地理教學將獨具魅力,初中地理課堂也將會煥發異彩。

㈣ 如何把初中地理課程標准轉化成學習目標

如何在課堂內具體落實三維教學目標,並將三維教學目標進行有機整合,成專為我屬們每位教師都需要認真思考與實踐的課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和這一個多月在地理國培班的學習,認為農村初中地理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應做到以下四點。一、抓住「靈魂」--地理圖像《地理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剩餘2336字)

㈤ 如何整體把握初中區域地理教學內容的教學實錄

並輔以案例進行分析說明。

區域地理是高中新課程必修三的主要內容,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共同組成了高中地理課程的三個必修模塊,是中學地理教學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必修三是在學習了必修一、必修二有關地理環境的組成、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及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人地關系、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踐,就區域可持續發展進行的綜合分析的學習過程。因此,必修三是依託具體區域案例,培養學生學會綜合分析、應用的能力。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是地理學的核心問題,而認識這一關系則需要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上,因此進行區域地理教學設計時需要考慮到與必修一、必修二的聯系,同時突出區域地理特點及教學價值,需要對這部分內容有整體把握。

高中新課程必修三區域地理包括兩部分內容,「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可持續發展是目標,認識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是基礎,只有在認識區域內地理環境、人類活動及其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才可能採取適當的策略,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進行區域地理教學設計時,需要將這兩部分內容聯系起來進行單元教學設計,通過依託具體區域,分析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是本部分教學設計的主體思路。

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定相應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一般來說,教學設計的基本過程包括教學內容及其教育價值分析、學生及學習任務分析、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活動的設計、學習效果評價的設計。這其中,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所有教學活動都為達成目標而設計,而教學目標的確立需要依據課程標准;為達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其教育價值分析是首要任務,因為「教什麼」遠比「怎麼教」更為重要,只有在整體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學才能順利實施。因此本講聚焦於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梳理出區域地理教學內容的思維主線,找出最核心的知識,從而回答區域地理部分需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知識的問題。

1 基於課程標准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的一般思路

課程標準是對區域地理教學設計所需要達成的最終教學目標,因此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首先需要在理解課標的基礎上進行。

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中,必修三區域地理包括兩部分:「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其中,「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部分的標准如下:

1)了解區域的含義;

2)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3)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4)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的課程標准如下:

1)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展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2)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3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4)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5 )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分析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總體來看,課程標准對於區域地理部分的要求,主要採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特定區域為載體,從了解區域的含義入手,認識區域的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並以具體區域為例分析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應用,進而達到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基於課程標準的要求,區域地理教學設計可以運用地理視角,即地理的空間視角、時間視角和綜合視角來分析和看待這部分內容,構築教學設計的思維主線,梳理知識間的聯系,建立有層次的知識結構。因此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可以有以下思路:

㈥ 在新課程標准下如何對初中地理教學目標進行設定

初中地理新課程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感和使命感,這就要求地理課堂教學要進行相應的內改革。容要求教師從角色定位、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等方面做相應的調整,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地理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引領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生活、構建問題研究的課堂教學模式等,這是新型地理課堂教學的應有之義。

㈦ 如何對初中地理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

地理課堂教學能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異常關鍵。教學設計首先要認真研讀課程標准,明確新課程標准要求的重、難點,領會其思想理念顯得尤為重要。不要受以前的思維束縛,要與時俱進。還應注意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三維目標的確定。以上就是教學設計這個環節應多加註意的。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地理課也是這樣。良好的導入,能夠引人入勝,激發學習興趣,把同學們的注意力都轉移到教學上,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然,導入應盡可能貼近生活,這也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導入還應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導入環節容易出現的錯誤是牽強附會,為了導入而導入。還有導入的時間不要過長。課堂教學導入要以最少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拉近學生與教材、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距離,使學生盡快進入課堂學習狀態。一堂完整的課不僅應當有引人入勝的開頭,豐滿翔實的展開,還應有發人深省、餘味悠長或知識升華的結課。課堂接近尾聲的時候一定要對本堂課進行回顧總結,並突出重、難點,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所學知識,實現知識的升華與遷移。

對於整個教學,也有很多值得我們注意,並不斷地去實踐。作為一名教師,站在講台上就一定要自信,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還要樹立良好的形象,著裝大方,符合規范。另外,不要有小動作,教態自然大方。教學語言要科學性、專業性,盡量使用專業術語,簡潔明了。切記口頭語。聲音要洪亮、清晰,有節奏,語氣分明。教學過程要再現知識的學習過程,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關注學生的邏輯起點。突出重、難點。知識點之間的銜接與過渡要自然流暢。教學過程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不斷引導。「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課堂問題的設計也很關鍵。課堂教學提問應避免 「無效提問」,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及提問的時機也應進行很好的把握,問題要具有啟發性、思考性。並且必要時還要進行導答。提出問題後要留出時間讓同學們思考。另一方面,老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尊重學生,還要鼓勵學生盡量做出完整的回答。學生回答後要及時做出適當的評價,而不是簡單地說「很好,請坐」。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環節要合理有效,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多關注學生,與學生要有一定的眼神交流,別低著頭只顧講課。教學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只是發揮引導的作用。另外,多媒體課件方面,PPT上文字要精練,忌密密麻麻的全是文字,PPT顏色的搭配要符合學生的色彩習慣,文字與背景的色彩對比度要大,確保文字能清晰可見。

㈧ 初中地理教學如何落實三維目標

一、抓住「靈魂」――地理圖像
《地理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地理圖像是地理信內息的重要載體,是容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師應抓住這一靈魂,通過閱讀、使用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對地理圖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像、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二、把好「動脈」――地理活動
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也決定了其認知水平重在感知,因此地理教學中應從學生的感性認識出發,多設計適應學生需求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動手來做、動手來畫、動手來拼、動身來演,使全身心置身於教學活動之中,在活動中體驗,學習感悟。
三、聯系「脊髓」――地理生活
地理生活即是地理課堂的「脊髓」,有了「脊髓」,大「動脈」里的「血液」才會鮮活。生活的地理「活」,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實」,有利於體現知識的價值;生活的地理「廣」,有利於提高學生素質。
四、組裝「大腦」――地理試題
地理試題就像人的「大腦」,可以對課堂教學做出有效的反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