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高中地理教學評價

高中地理教學評價

發布時間: 2021-02-11 11:12:28

㈠ 適用於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的技術資源主要有哪些

所謂實驗就是著重抓實踐,也就是書本知識與學生的親生經歷或感受相結合,回讓學有所用答。這樣是為了進一步的把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相融合,這就是近年來新課標的出發點和本質的要求,其目的是在於培養出適合知識爆炸時代的合格的莘莘學子,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舉個例子:問為什麼白天在海濱吹海風(由海洋向陸地吹),晚上吹陸風(由陸地向海洋吹)? 原因:這是由於陸地於海洋的不同的升溫速度導致的。要弄清楚這個問題的原因就必須考慮到水與沙土的比熱融誰大誰小的問題。於是,就可以用實驗來證明了。 這就把地理知識學習與實驗相結合了。

㈡ 如何評價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指導意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提出並說明課題內容的意義和重要性,還可以通過生活實例,知道學習到的知識能解決什麼實際問題,讓其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學習的重要,激發和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

㈢ 求一篇學習高中地理感受。(1000字)

學習高中地理新課標的心得
遷安一中地理組 周成武
今年受上級部門安排在教師進修學校進行了高中地理教師新課程全員培訓,強化新課標理念。通過培訓,深刻感受到了新課標給我帶來的沖擊,對新課標也有了新的認識。
一、高中地理課程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和選擇性理念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提出「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二、高中地理課程重視探究,注重過程與結果評價的結合
高中地理課程又提出「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僅是地理課程而且是這次新一輪課程總體改革的重要理念。
傳統的地理教學「以本為本、以綱為綱」長期以來成為教師教學的基本依據,因而形成了「教師教課本,學生記課本,考試考課本」的教學,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是否掌握了大綱要求的知識和技能,教學結果過分強調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心理品質。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轉變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歷程」和「經歷」。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這一條基本理念,除了「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以外,還強調「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這是因為,無論是開展野外觀察觀測、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室外實習,或者是開展做實驗、製作學具等室內操作,都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觀察、操作、練習、驗證、搜尋、思索、判斷、分析……。這樣既可提高地理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更能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高中地理課程基本理念 「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
三、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理念 「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這次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時代性,地理課程要突出時代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關注現代信息技術對地理課程的影響,包括在地理課程內容選擇、地理教學方法運用和地理教學評價中,都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地理信息技術對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日益顯著。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講,基礎教育階段的地理信息技術素養教育也很緊迫。地理信息技術是地理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加之其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和價值,將其納入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體系,意義重大。
四、存在的主要誤區
1、把課標直接移植成課堂教學目標。
地理課程標準是一種課程終結目標,而課堂教學目標是某節課依據課標,是為達到整個課程目標所需要的支持性前提。可以簡單認為,課標是目的,課堂教學目標是前提。所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如僅以課標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師顯然無法具備明晰的行動綱領,無法彌補教材內容與課標的落差,無法調和教講授與學生活動的矛盾,更無法解決傳統經驗與教學方式變革之間的沖突,困惑與迷茫自然便接踵而至。
2、課堂教學目標表述機械套用課標結構。
新課標將總目標從知識與技能、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我們常常不顧具體內容結構,把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也都按此結構進行表述和執行,機械套用,從而帶來課堂教學目標的模糊與混亂。
五、有效解讀新課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深入解讀課標表述的內涵,明確學習結果與要求。
新課標的表述中,教育術語諸如「說明」「分析」使用次數是最多的。前者需要學生搞清楚「為什麼」後,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這種聯系的內涵。後者需要學生能通過分解、辨別、概括形成認知策略。從本質上講,它們預示的結果都是學生要達成的問題解決的能力。下面是我從視頻學習中節選的「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的課堂教學目標,供給大家看一下:(1)了解大氣是指低層大氣;(2)了解導致大氣受熱的直接熱源;(3)辨別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對大氣熱量收支的影響;(4)以及大氣對這些輻射的選擇性吸收;(5)有繪制示意圖表示大氣熱力環流的技能;(6)具有閱讀、分析城郊熱力環流和大氣溫室效應示意圖的技能;(7)並且能用簡練的語言表述這些過程。
2、正確解讀課標的目標指向!明確教材內容的功能定位。
簡單的講,就是有些內容不是教學目的,就不需要去講授,從而人為加大難度。我們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培養出主動探究的能力。
3、科學解讀課標內隱的學習層級,明確課堂教學順序。
學生的各種更高一級的學習可能性隱含在比自身更低一級的學習結果之中,若要獲得某項能力,需以先前已獲得的其他一些前提能力為基礎。從這一角度講,每一個課標都內隱著促使學生形成能力與態度等的學習層級,理清了這一學習順序,教學的基本順序也就明朗了。
總之,新課標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理性和創造的過程,需要每個教育工作者在把握學生學習心理的基礎上,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

㈣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評價可以採用哪些方法

、精心設計導入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引入故事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語文課教學開頭也是如此。每節課能否有個好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導入的精彩,不僅能先聲奪人,磁石般地吸引住學生,而且會創造出引人入勝的課堂氣氛,出現最佳的教學效果。試想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甚至教師的講課成為學生的催眠曲。因此,我們必須講究開頭的藝術。上課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備課時,必須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年齡特點、心理特徵、依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導入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或創設情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如在教《七顆鑽石》一文時,我首先用故事引入: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遭遇百年罕見的大旱災,接連幾個月沒有下過一滴雨。每天,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所有河流、水井都乾涸了。草木、叢林、莊稼都乾枯了,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此時,人們最需要什麼呢?水,是啊,有了水,地球上的人們和萬物才能繼續生存下去;沒有水等待人和萬物只有死亡。假如這時候你意外得到一罐水。你會怎麼做呢?聽到這里,學生興趣倍增,問題也噴涌而出,是先滿足自己和家人,還是先幫助別人呢?這樣的開頭,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其主動性也得到了發揮,激起他們閱讀課文的興趣,引起他們的思考,為課文學習奠定了基礎。 2、 創設情景 創設情景也是導入環節的一種絕妙的方法,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情感,從而達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如:教《桂林山水》一課時,我採用多媒體手段引入情景,主要通過課件,出示桂林山、灕江水等畫面,將桂林山水美景展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身臨其境。再通過其配樂、配圖反復朗讀,將桂林山水的美景在讀中體會得淋漓盡致。為了燃起學生興趣的火焰,我讓學生來當小導游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點,配上優美的音樂和畫面,學生彷彿置身在這靜、清、綠的灕江水以及奇、秀、險的桂林山之中,領略著那秀麗的風光,學生高漲的情緒使知識點得到很好的吸收,這樣的教學真可謂教中有趣,學中有樂。通過這樣的情景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挖掘教材的內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任何教材都是根據一定年齡的學生心理特點編寫的。因此,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挖掘文本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引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直接興趣。教學《小猴子下山》一課時,我採用指導表情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反復朗讀,讀出小猴子看見玉米、桃子、西瓜、小兔子時的高興心情,以及有了桃子扔了玉米,有了西瓜扔了桃子,有了小兔子扔了西瓜的可惜可氣的語氣來,並讓學生通過配上動作,做出神態,再反復讀,體會小猴子貪心、做事不專一的樣子,從而激起學生的共鳴,個個都成了「小猴子」,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同時生動形象地理解課文內容。 三、教師語言的魅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個語言含蓄、幽默、富有啟發性的教師常常能深深地吸引住學生,並給學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因為這樣的老師,能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樂於學習。那麼教師在教學課堂上,如何做到課堂語言富有啟發性,體現含蓄、幽默有風趣?首先教師發音要准確,吐字要清楚,授課時注意語言的表達,遣詞造句要恰到好處。其次,教師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精煉優美,富有文學性、感染力,授課時常常能引經據典,談古論今;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氛圍,用充滿激情,具有強烈感染力的生動語言,激發學生情感與文本產生強烈的共鳴。第三,教師教學語言要有明顯的節奏感。教學中,教師的語氣輕重強弱、語速的快慢疾緩、語調的抑揚頓挫都要與文本的內在結構相一致,做到起伏有致,有機融合。這有利於激起學生傾聽的興趣。總之,優美生動、抑揚頓挫、節奏鮮明的教學語言一定能讓學生覺得情趣盎然,自然會增添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此外在講授中適當運用生動形象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以少勝多的效果,比喻得當,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四、教學方式的變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師對於課堂教學方式的預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力求使課堂生動有趣,具有吸引力。小學生大多爭強好勝,競賽活動對他們很有吸引力,課堂教學中可以經常採用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積極進取,在競賽中品嘗成功的快樂,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情緒高漲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如:在教學文言文《兩小兒辯日》一文時,我就採用讀書比賽活動。初學文言文,反復誦讀是最主要的學習方法。在引導學生根據文中注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基礎上,進行反復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然後分角色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練習表演讀,並告訴學生練讀後要進行比賽,看看哪一組哪一個角色表演得最好,更能讓人感受到兩小兒辯斗的意味。一聽說要比賽,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各自找到合作夥伴後,就開始入情入境地朗讀,都力求把自己的角色表演得最出色,整個課堂不僅氣氛很好,而且效率很高。又如,每次到了期末復習時,有的老師經常「炒冷飯」,學生不僅聽得累,又覺得沒意思,不妨改變一下教學方式,先讓學生自己復習然後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文重點要掌握的內容,老師用必答題或搶答題的方式來考查,看看哪組的紅旗最多,或評出獲勝組,並分發小小的禮物,學生一聽說要搶答比賽積極性非常高,舉手的人很多,而且答案准確性也高,達到了我們預期的目的。

㈤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

高中地來理課程與實際生活聯系緊源密,且對學生讀圖能力等有所要求,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的科目。在教學中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學生缺乏自己的理解也很難達到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讀圖能力等多種方式的應用,能夠全面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地理成績。

㈥ 高中地理教學評價主體為什麼要多元化


新的國家地理課程標准提出了全新的和帶有明確指向性的評價理念: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實現
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由此
可以看出,這一評價理念與以往的地理教學評價相比有顯著的新特點,主要表現在: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重心的過程化
等幾個方面。

其中,評價內容的多元化是最為顯著的變化。地理課程標准把地理學習評價的主要內容概括為如下四個方面:評價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過程;評價學生科
學方法掌握狀況和探索性活動的水平;評價學生對地理概念、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徵的理解水平;評價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顯然,這跟過去只局限於對學生的地理學習成績和在地理課上的行為表現兩個方面的評價來說,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此有必要去研究初中地理學習評價的主要內容所發生的變化,並對以往的教法和學法進行審視與修正。

一、關注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過程的評價

評價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過程是地理學習評價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尤其是在評價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應了解學生在提出地理問題、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資料、回答地理問題這一完整過程中的表現。

我們知道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然而實踐中常有知識與能力難於轉化的事例發生,我們在實踐中發現,知識與能力能迅速轉換的同學的數量長期以來一般只佔
一個班的三分之一左右,這已是不錯的數據,因此如何解決知識和能力之間存在的「剪刀差」?尚需我們的教師作有心人,修正我們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朝著預定目
標和滿足社會的需求方向發展。

例如在輔導學生預習的過程中,我們既要指導學生收集資料的方法和途徑,又要指導學生如何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加工處理,以及呈現成果的方式方法,從而使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並有利於教師對學生能力形成過程作評價。

案例:重點評價學生在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資料過程與能力的表現

學生在收集七年級第四章第三節「人類的居住地-聚落」的相關圖片、錄像、文字等資料,資料是收集到不少。然而在眾多的資料中,卻有許多隻是關於民俗風
情的,資料的不齊全,對反映「環境制約著聚落的形成、規模大小與發展」、「聚落的外部特徵又是環境的一面鏡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過去的、現在的環境情
況」、「從聚落的衰敗提示人們注意環境的變遷、保護(如:吐魯番盆地的交河故城的覆滅)」等一系列要點把握不到位。同學的資料的不到位和不齊全,正確觀點
的不能形成,教師有責任對問題進行補充說明。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在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資料過程中的表現。就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學習過程的評價。

⑴能否充分利用地圖、圖表、圖片、圖解和各種信息源搜集與地理相關一手或二手資料;

⑵不僅要看信息的獲取量多或少,還要看能否保證地理信息資料的質量如何(如資料的多樣性、可靠性、全面性、針對性等);

⑶能否將地理信息資料恰當歸類,看地理信息整編的能力,不僅是圖、表、文字的轉換技能,還要看能否通過分析地理信息資料得出結論並進行檢驗。

評價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開展自評、互評,讓學生知道自己在這方面的的優點與不足,教師評語應以鼓勵為主,以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關注學生科學方法掌握和探索性活動水平的評價

評價學生對科學方法的掌握狀況,應著重了解他們對區域分析與綜合、地理比較等常用地理方法的領悟、掌握狀況和運用水平。

1.體現學生科學方法掌握狀況的評價:

中國區域地理或世界區域地理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最能反映學生科學方法的掌握好壞的章節之一。例如:教師通常以對「北美」的區域地理特徵的分析,引導同
學自己能獨立說出「大洋洲」、「歐洲」等其它區域的地理特徵;以「北方」等地區的講解,來引導和檢測學生對其它三個地區在區域特徵等方面的科學方法掌握狀
況。這里往往要運用「區域分析與綜合」、「地理比較」等常用地理方法去評價。

教學修正:適當地提示同學學會使用「以圖示文,以文釋圖,表格對比」的圖、文、表轉換等的研究方法。2.探索性活動的評價:

如果有同學積極地探索性活動的出現則是最佳境界,然而實際教學中,往往還需要我們教師設計更多的補救方案,促使更多的學生在科學方法掌握和探索性活動
的水平上都上一個新台階。例如:在「人類的居住地-聚落」一節中,提醒同學可結合廣州的實際,對廣州特色民居在形成條件、保護措施等方面進行探索性的分析
和思考,概括出自己對廣州聚落的諸多問題的看法等。

三、關注學生地理知識的理解水平的評價

「知識是能力、品格、方法的凝結物,知識是形成能力、形成品格、掌握方法的基礎」地理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然而評價不能局限於學生具備了多少地理知識,而應把重點放在學生的理解水平上。

案例一:初一新教材的第一章中,由於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與東西經的劃分界線不重合,初一同學「地理獨特的思維方式」處於建立初期,因此像「判斷某地(20°s,175°e)在東西半球的哪個半球」的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同學。

因此,讓學生將課文中「東西半球」以簡略圖表達方法表示出來,把一種表達方法變成另一種表達方法,實現了圖文間的轉換,去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水平。由此進行教學修正:以簡明彩色圖示來析題,如下圖:

只需學生記住關鍵的4條經線和赤道共5條線的簡圖,就可以輕松地處理類似的問題,以及形成對圖、文進行恰當的「轉換和運用」的能力。

四、關注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所形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

1.地理教學中,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的意義:

欲要"曉之以理"先需"動之以情",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教學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高興地學與愁苦地學,積極地學與消極地學的效果相去甚遠。關注學生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的變化,能促進學生個體的健康發展,使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成為具有完整生命意義的人。

學生之間良好的學習合作關系的發展,師生情感的真心相呼,能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情緒狀態,形成更好的學習環境,有效地提高地理學習成績和地理學科方面的創造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教學中的評價角度與方法:

地理情感態度、價值觀評價,一般可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合作的能力、學生的傾向等角度進行;方法上,觀察是重要的方式,為使用評語做評價提供
依據,教師要把握好語言的使用技巧,多以鼓勵、贊許和肯定的語言為主。當然,不是否定適當的挫折教育,設置適當的學習前進路上的挫折,以小組集體的力量解
決,也會出現愈挫愈奮的上進勢頭。例如:關於「廣州火車東站到天河體育中心是使用:1廣東省交通圖2廣州市區圖」的問題。在解答中,常常會引發一場爭論,
爭論的焦點在於:有同學認為應該用「專題地圖」,有同學認為應該用「大比例尺地圖」。小組同學的意見一致時,我們給予肯定和贊揚,當小組同學的意見不和
時,我們給予適當地提醒。意見的一致與否體現了同學學習態度能否一致認真,學生的傾向以及合作能力強弱等方面的達成情況。

㈦ 如何評價高中地理課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加強課堂教學管理是保證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而課堂教學評價則是一種有效的管理行為。
一評教學目標要求
1.教學目標明確,符合課程標准和教材的要求。
教學目標包括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情感教育三個方面。課標對於學生應該「識記」、「理解」、「應用」的地理知識;應該「初步學會」或「學會」的基本技能;應該「懂得」、「受到」、「樹立」、「形成」的情感教育,都作了具體說明。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要超標,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也不要降低課標的要求,造成學生知識的缺漏。
2.教學要求適當,切合學生實際,體現因材施教原則。
教師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知識和能力水平,確定教學要求。學生素質好,要求可適當高些;學生基礎差,要求可適當降低,同時兼顧優秀生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在不同起點上都有收獲和提高。這也是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根本區別。
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學要求是否符合課程標准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是衡量一節地理課成功與否的首要標志。教學目標決定著授課的方向,貫穿全課的始終,全課教學活動的安排都要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因此通過教師課堂地理教學活動的安排,可看出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學要求是否適當。
二、評教學內容和結構
1.教學內容系統、科學、無知識性錯誤。
教師對地理教材內容應該了如指掌,明確教材中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本節課教材在全章節的地位與作用,對知識結構、知識之間的關系能理順並融會貫通。教學內容正確,無知識性錯誤,與課標和教材內容相符合。如果教師知識水平太差,在課堂上信口開河,那麼或多或少會出現知識性錯誤,這是絕不允許的,也是最忌諱的。

2.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
教材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依據,但在使用教材時,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平均使用力量。一節好課應該做到主次分明、重點突出、難點化易、關鍵抓住,對重點內容,分析時要「點」透,練習時時間要給夠,使學生對重點知識掌握得准確、牢固、熟練。對難點知識,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生活經歷,舉出實例,深入淺出地加以說明,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和推理,利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把學生難於理解的知識變得比較容易接受。關鍵是指對理解和掌握本章、本節知識起決定作用的知識點。教師要在講解、分析、比較的基礎上,讓學生確實理解其地理意義,明確掌握關鍵對建立知識間聯系的重要作用。
3.注意地理知識教育、能力培養和情感教育三者的有機結合。
地理知識教育是智能培養、情感教育的基礎,智能的發展、品德的提高,也能促進地理知識的學習。輕視智能培養、情感教育和脫離教學內容的空洞說教都不符合現代教育要求。成功的地理課堂教學,是寓能力的培養於探求知識的過程中,寓思想教育於地理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之中。

4.教學環節清楚,安排合理,銜接緊密。
教學過程是教學各個環節(包括導入、講授、反愧練習、總結等)連續活動的整體,是實現地理教學目標最重要的途徑。教學過程的優劣,各環節時間分配是否合理,銜接是否緊密,直接影響地理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師只有精心設計師生的活動,才能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否則容易引起教學上的隨意性,出現思路混亂現象,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5.教學容量適度、思維密度適宜、學習負擔適當。
課堂教學進展、知識容量、思維密度既要考慮提高課堂效率,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教學目標,也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和接受能力,不給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地理作業練習要精練,內容和分量適當,最好能基本上在當堂完成。
三、評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堅持啟發式教學。
首先要能根據具體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水平和教師特長擇優選用教法,並能根據課堂不同階段教學內容的需要,以一種方法為主,合理地將幾種方法組合在一起,發揮各自的優勢,使教學過程處於良好狀態。其次,要實行啟發式教學,廢止注入式教學,充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不管哪種教學方法,都可用是否有「啟發性」這個總思路去衡量是否實行啟發式教學。
2.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師生雙邊活動協調。
課堂上真正體現學生是思維的主人,而教師則是課堂的「導演」,指導、啟發學生自己「演戲」,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教和學得到和諧統一。
3.加強直觀教學,選用直觀教具得當。
教師應能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設備,並能自製一些簡單的教具,加強地理課的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增加感性認識,發展形象思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4.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講究教學藝術,教師在課堂上善於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啟發、誘導等多種途徑來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動員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並不失時機地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成功意識使學生處於良好的學習狀態。
5.重視學法指導。
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以知識,更要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寓學法指導於教學過程中。在講述具體地理知識的同時,注意指導學生如何閱讀教材,如何記筆記,如何記憶和回答問題,如何讀圖和繪圖等的方法,形成「地理表象」,收集「地理信息」,形成「地理概念」,概括「地理規律」,運用已有地理知識對地理事物現象進行分析,發現地理問題,提出看法或探究、解決的設想等過程與方法,教師訓導有方。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學會自己尋求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本領。
四、評教學技能
1.教態親切、自然、文明、大方。
2.語言准確、規范、流暢、生動。
3.板書、板圖、板畫簡明扼要、布局巧妙、工整美觀。
4.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具使用嫻熟、自然、恰到好處。
5.課堂應變和調控能力強。
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人——人系統,它充滿變化和問題。任憑事先如何周密設計,教師總會碰到許多新的「非預期性」的教學問題。或者是學生同步配合不上,或者是學生提出一些古怪、超本超綱的問題,或者是課堂突然受到一種外界因素的干擾,或者是個別調皮的學生無理取鬧……,這些都需要及時、妥善地處理,避免課堂教學陷入困境或僵局,從而反映該教師組織教學中的應變和調控能力。

五、評教學效果
1.基礎知識掌握情況。
2.基本技能訓練效果。
3.發展能力活動的完成情況。
4.情感教育效果。
建立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具有保護意識與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教師引導適當,學生普遍領悟。思想觀念確認接受。
5.課堂教與學氣氛的優化程度。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通過學生表情的變化、思維的速度,回答問題、練習、測試、動手操作的准確性等信息反饋,或獲知教學信息傳輸是否暢通,可看出新知識新技能的掌握情況。教學任務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數尖子學生,大多數中下學生同樣也是知識的接受體,從他們身上更能體現教學任務是否完成,以及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質量的高低。一堂好課應該是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全體學生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學生吃得飽,中等水平的學生吸收得好,差的學生消化得了,學生人人學有所得。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師生平等,教學民主的思想,師生信息交流暢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諧,配合默契,教與學的氣氛達到最優化程度。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整個課堂教學印象鮮明、深刻。

㈧ 地理課堂的教學本質是什麼 如何評價一節好的成功的地理課

本質,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社會現象,了解自然規律與人類行為
個人覺得,是否成功,不是學生記住你多少內容,而是你能讓學生掌握多少規律,比較世態萬化,題目不一,有其規律可以自我推測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