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地理學
1. 解釋地理學問題中有關溯源侵蝕的問題。
河流水對地表的侵蝕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不斷地使河流加寬、加深外,還對溝谷、河谷的源頭產生侵蝕作用,不斷地使河流源頭向上移動,使谷地延長。這種侵蝕作用就叫做溯源侵蝕。
2. 從地理學角度解釋一下什麼是冬至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中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的冬至,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日影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當太陽連續兩次直射南回歸線,就是一個「回歸年」。一個回歸年的長度是三百六十五點二四二二日。 從冬至開始白晝漸長,民間以中午門前的日影為測標,說「過了冬,一天長一蔥」。所以又稱這天為「長至」。漢唐以來,宮女冬至後的女紅,每天要多用一根線。這也就是民間說的「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冬至開始就「入九」了,人們往往在這天畫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個瓣,名為「九九消寒圖」,每天用紅色塗一瓣,塗盡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稱「數九」。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3. 自然地理學 名詞解釋
自然地理學(Physical Geography),地理學分支之一。研究自然環境或其組成部分的科學。按研究的回特點,自然地理學可分答為綜合性和部門性的兩組分支科學。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來源網路
4. 自然地理學名詞解釋
ENSO是厄爾尼諾(抄El`Nino)和南方濤襲動(Southern osillation)的合稱,二者有非常好的相關關系。當赤道東太平洋海溫(SST)正距平,南方濤動指數往往是負。
UNESCO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cational,Scientifi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LOICZ是海岸帶陸海相互作用 陸海相互作用 (Land-ocean Interactions In The Coastal Zone)
GPS是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 System)
LITHOSPHERE是岩石圈
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學啊
PRIMARY PRODUCTION初級生產力
PEDOSPHERE土壤圈
BIOSPHER生物圈
PLATE TECTONICS地質構造論
COASTAL PLAIN海岸平原
EROSION侵蝕作用
BEACH海岸帶,
TIDAL FLAT潮汐平原,
METAMORPHIC ROCK變質岩
5. 從地理學解釋審美
一、地理教學中滲透人文教學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地理教學也相應的進行了改革:不僅要提高地理教學效率和學生地理成績,而且要幫助學生對地球、生態環境等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和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由此可見,在地理教學中滲透人文教學不僅符合地理教學改革方向和目標,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情懷,為學生日後踏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地理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在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見,如環境問題、能源問題、人口問題等,在地理教學中滲透人文教學可以讓學生對生活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提高學生生活學習能力。
二、地理教學中滲透人文教學的重要途徑
(一)構建科學的地理人文教學目標
新課程改革對地理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充分發揮地理在人文教學中的優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和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這既是地理教學中開展人文教學的出發點,又是地理人文教學的目標。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嚴格按照地理人文教學目標,不斷深入研究地理教材內容,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的同時,讓學生用發展的、全面的眼光來認識我們的祖國和世界發展形勢,為自己的祖國驕傲自豪,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充分體現人文精神,提高地理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二)充分挖掘地理教材,豐富地理人文教學內容
地理具有知識點豐富、應用性強等特點,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並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增進學生的親切感和熟悉感,引起
學生興趣,讓學生學以致用。
(三)採取多元化的地理人文教學方式
1.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多媒體具有視聽、網路搜索等功能,在進行地理教學時,把教學內容採用PPT的形式在屏幕上顯示,既系統又有重點和難點,同時將地球自轉、宇宙奧妙等內容通過相關視頻播放出來,讓學生在奇妙的宇宙世界自由翱翔,激發學生想像能力和好奇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地理教學除了要用生動的教學方法向學生輸送知識外,還要與生活及實踐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如帶領學生做環保志願者、綠化校園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快樂做人;同時也可開展關於「低碳」的一系列活動。
3.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在地理教學上,老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主體,老師要多採取提問或者小組討論的形式加強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同時老師要以身作則,尊重並愛護學生,給學生樹立榜樣,引導學生學習地理教材中的人文情懷,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總之,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快樂學習和成長。
4.因人施教。學生因為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家庭背景等不同,在學習進度上也就不同,地理老師要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懷,開發出學生的潛在能力。
(四)構建全面、科學的地理教學評價體系
地理教學評價除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外,還要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平時學生態度和創新能力等,且採取正面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贊揚和鼓勵,對學生的錯誤採取委婉的方式告知,並引導學生改正錯誤,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態度。同時教學評價除了老師點評外,要引導學生互評和自評,讓學生自主進行思考和認識自我,並不斷完善自我。
(五)建設校園人文文化
學校是一個小社會,要構建一個開放、自由、溫暖青春的校園天地,加強人文精神的宣傳和教育,讓學生在濃郁的校園人文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的不斷提升自我。地理教學要充分利用校園人文文化,培養學生互相關愛、積極進取、不斷探索的精神,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開展地理小活動,如環保活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養成環保習慣。
結束語
地理教學,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部分,在地理教學中滲透人文教學符合地理教學改革目標,也是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在提高地理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地理教學中滲透人文教學的方法,希望給相關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
6. 從地理學的角度解釋中國地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並且向海洋傾斜。中國地勢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中國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7. 2018年地理學考真題分類匯編解釋填空
樓主:手頭上沒有《2018年地理學考真題分類匯編》的解釋填空題目,故請提供相關題目的文字,或圖片,或掃描件等,以便於能力盡所能地幫到你,謝謝!
8. 地理的解釋
(1)學科名,見「地理學」。同「地理學」定義: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並在各層次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許多學者把經濟地理從人文地理中分離出來,這樣地理學就分為三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
(2)古代「風水學」的別稱,是古代學者研究「天人合一」之道作用於地球表面或地球內在系統的理論。目前有大量古書傳世,皆名為「地理」,《地理琢玉斧》、《地理啖蔗錄》、《地理五訣》、《地理四彈子》、《地理囊金》等等古書皆是風水名著,此處的地理皆是風水的別稱。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的關系。地理學對人地關系的研究著重於其空間關系 。 地球表面(包括生物圈,可以和生物掛鉤,從而更好地認識地理):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大氣圈底部-岩石圈表層-水圈-生物圈-人類圈-陸地-海洋-山脈-大陸架-氣候-植被。
人類生活:鄉村-集鎮-城市-人種。
地圖(包括中國地圖和地理,還有氣候地圖,地形圖,經濟社會地圖,自然地圖,地勢圖等)
作用:地理知識探究。
地理學沒有一個公認的分類體系。
在西歐,地理學分為通論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專論地理學(即區域地理學)兩部分,通論地理學中分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分支下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前蘇聯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大分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自然方面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綜合性
o 綜合自然地理學
o 古地理學
*部門性
地質學、地貌學、岩層學、礦物學、氣象學、氣候學 、 水文地理學 、 土壤地理學 、 生物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 化學地理學 、 醫學地理學、冰川學 、凍土學、 物候學 、火山學 、地震學。
人文方面
人文地理學更注重地理學中社會科學的成分,從非物理的層面來考察整個地球的行為模式,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及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可以被劃分為以下及格廣義的分支:
文化方面
1 人種地理學
2 人口地理學
3 聚落地理學
4 社會地理學
5 文化地理學
6 宗教地理學
7 語言地理學
8 旅遊地理學
經濟方面
1 農業地理學
2 工業地理學
3 商業地理學
4 交通運輸地理學
5 旅遊地理學
6 公司地理學(企業地理學)
7 區域經濟學
政治方面
1 軍事地理學
2 城市地理學
分支學科
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方誌學-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地理數量方法-生物地理學-計量地理學-景觀生態學-地理信息系統,其中地圖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地理實察方法,可合稱為 地理技術方法學門。
9. 如何用科學用語解釋地理課
地理課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版會要素的統稱。
地理學權(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發展與研究方法變革,新時期的地理學正在向地理科學進行轉身,研究主題更加強調陸地表層系統的綜合研究,研究範式經歷著從地理學知識描述、格局與過程耦合,向復雜人地系統的模擬和預測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