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地理學
❶ 地理學方面,從那些方面體現出明清兩代是地方誌書發展的鼎盛時期
地理學方面,明清兩代是地方誌書發展的鼎盛時期,方誌的數量和質量大大提高版。明代曾有兩權次大規模的全國修志活動,清代則於康熙、乾隆、嘉慶三次修一統志,每次都責令各地修省志、府志、州志和縣志。我國現存方誌有八千多種,其中明代近一千種,清代五千五百多種,明清方誌的數量接近總數的90%。
❷ 下列屬於地理方面的方誌類書籍是()。
方誌地理類影印圖書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古籍影印圖書的八大類之一,含方誌、地理和歷朝邊事等。
編修地方誌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優良文化傳統,這一優良傳統,至今已有兩千年歷史,為後人留下了數量龐大的文化遺產。方誌中保存了大量珍貴的、翔實可信的歷史資料,不但為我們研究各地的歷史、地理、物產資源、風土人情、自然災害等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材料,而且其間蘊藏著許多史書不曾記載的重要史料。
為了進一步深入開發地方誌文獻資源,服務於學術事業,本社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著手編輯《地方誌人物傳記資料叢刊》(徐蜀、張志清主編),按行政區劃分為西北、西南、東北、華北、華東、華南六大卷,至2007年底,共出版了四卷,即《華東卷》(上編,全80冊)、《西北卷》(全20冊)、《東北卷》(全12冊)、《華北卷》(全66冊)。其選編內容包括:(一)方誌中各類人物傳記,一般分名宦、鄉型、鄉宦、仕進、孝友、節烈、耆舊、壽民、方技、流寓等;(二)與人物有關的各類表志,如職官表、選舉表、薦紳表、列女表、陣亡姓名表等;(三)藝文志、金石志中的墓誌、碑記、傳誄、去思錄等,舉凡與人物有關的內容,盡數囊括其中。為方便讀者查閱,提供三種檢索途徑:①每卷總目,列入所選每種方誌在各冊的分布、頁碼;②各分冊細目,錄入昕選方誌大、中、小三級類目(個別四級)所在頁碼及欄位,如選舉志下分進士、舉人、貢士等,進士等之下又按朝代細分。所選各類表志,如職官志、選舉表、薦紳表、畢業生表、列女表、陣亡姓名表等,亦在細目中逐一列出;③每卷附有《人物姓名筆畫索引》,統一編排,單行一冊。《人物姓名筆畫索引》與每冊細目相互補充,構成相對完整、極其方便的人物傳記資料檢索系統。
2004年底,從國圖方誌專藏中,選出清代民國地方誌中經籍志部分,加以編選、匯集而成《地方誌•書目文獻叢刊》(孫學雷主編,全40冊)。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始,本社從國圖搜集的流散於海外的方誌縮微膠卷中,選取了其中現為日本所藏、國內罕見的地方誌近百種,編輯成《日本藏罕見地方誌叢刊》(全3柵),影印出版。2003年8月,又推出了《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誌叢刊續編》(全20冊),收集流散海外、為日本收藏、國內罕見的地方誌共計16種而成。
自2005年始,本社策劃編輯出版「著名圖書館藏稀見方誌叢刊」圖書系列,2006年列為「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本叢刊已經出版的圖書有以下四種:一、《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誌叢刊》(主編:黃秀文、吳平,全2冊)、《陝西省圖書館藏稀見方誌叢刊》(主編:謝林,副主編:徐大平、楊居讓,全16冊)、《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誌叢刊》((主編:劉利,副主編:李永明、程仁桃,全22冊)、《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誌叢刊》(主編:方寶川、陳旭東,全40冊)。目前尚在運作的還有上海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山東大學等十幾家圖書館,將陸續推出其方誌叢刊。
地方專志是地方誌的變種,較之於地方誌的相關內容更為翔實和專業。2007年開始策劃出版「地方專志叢刊」,2008年列入「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2008年3月首先推出了《地方經籍志叢刊》(賈貴榮、杜澤遜輯,全46冊)。本刊所收錄的50餘種地方經籍志(線裝200餘冊),多出自諳熟鄉邦文獻的大家名家之手,如盧文昭、吳騫、孫詒讓、管廷芬、丁祖蔭、繆荃孫、劉聲木、金毓黻、徐世昌等。本刊所涉古籍五萬余種,多撰有提要,方便讀者研閱。今後還將陸續推出《地方金石志匯編》、《地方人物誌匯編》、《地方風物志匯編》等諸類,基本網羅了地方專志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從2000年始,本社陸續推出了《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黃潤華、薛英編,全3冊)、《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本社編,全2冊)及《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三編》(王菡選編,全3冊),共收錄國家圖書館藏有關琉球國歷史和中琉關系史的稀見典籍45種,是研究中國對外關系史,尤其是中琉關系史的重要史料。2005年本社又推出了《歷代邊事資料輯刊》,收錄歷代邊疆資料七種,內容涉及歷代西北、東北、西南等邊疆地區的地理、政治、軍事等,多為稀見史料,對於研究明清史、邊疆史及民族關系史具有重要價值。
除本社自編的「方誌地理類」專題資料圖書外,於2006年影印出版了顧頡剛未刊本《春秋地名考》(全8冊)。本書系整理、匯集歷代研究商周至秦漢古地名的相關史料而成,所涉地名近千種,舉凡與地名有關的歷代注釋、論述、筆記資料均逐條細加甄別,並加以研究、考訂、歸納,解決了古代地名中的不少疑案。2002年影印出版了韓湘亭編著的《歷代郡縣地名考》(稿本),本書共21卷,前19卷考證上古至清季的地理沿革及今址,後2卷分別記載了清季郡縣總名及民國省道特區轄縣名稱,是史地研究者的重要工具書。
這些古籍專題資料圖書,或以時代,或以學術,或以館藏分類,以其珍貴逼真、方便實用,彰顯出巨大的學術價值,得到學者的廣泛贊譽。
❸ 宋人文集-關於方誌地理歷史有哪些
相當於隋、唐至北宋。志書的主要形式是輿圖和說明文字相結合的圖經或圖記。「圖」指的是一個行政區的疆域圖,宋王應麟在《玉海》中稱「圖則作繪之名,經則載言之訓」,即圖經是圖加文字說明,圖經開始以圖為主,以經為輔。從現存唐代《沙州圖經》、《西川圖經》殘卷來看,唐代圖經的體例、類目已有區劃、官署、河流、驛道、學校、寺廟、古跡、歌謠等項,已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地方誌體例。隋唐時天下一統,朝廷詔令編寫地方誌。隋有《諸郡物產土俗記》、《區宇國記》、《諸州圖經集》,唐代有《括地誌》、《元和郡縣圖志》,後因圖亡,改名為《元和郡縣志》,都是由中央編纂的全國性總志。唐建中元年(780年)規定各州郡每三年編選一次圖經報中央,後又改五年一次,這種制度為以後的朝代所仿效 相當於南宋至今。此時期的志書幾乎都稱方誌,是方誌體的成熟時期。中國地方誌體例基本定型、內容趨於完備是在宋代。這時,「地記」。「圖經」等已經基本上被「志」所取代,方誌記述的重點也開始從地理情況到社會的眾多方面,「人物」和「藝文」在方誌中占據了比較重要的地位,形成了後來方誌的一般格局。像《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以及被稱為「臨安三志」的《乾道臨安志》、《淳佑臨安志》、《咸淳臨安志》,都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誌。元大德七年(1303年),修成《大元一統志》1300卷,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規模巨大的全同一統志,為明清兩代修大一統志提供了範例和模式。明代志書約有1500餘種,現存400餘種。
❹ 方誌學的研究內容
方誌學的研究對象是方誌現象及其運動規律,主要研究內容有:
方誌的產生和發展
方誌的性質和分類
方誌的特徵和功能
方誌的編纂理論
方誌的整理和利用
方誌批評和志書評論
方誌學與與相鄰學科的關系
方誌學的研究領域涉及到地理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範圍。
地理學:方誌中所記載的大量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
歷史學:地方誌史和志書中記載大量許多史料;
政治學:歷代編修地方誌,都是當時政治需要,為政治服務的,歷代地方誌所記述的內容一般都涉及當地的世家大族、社會集團、政權機構和政治制度等。
經濟學:古志書中不少內容反映當時當地人民的經濟生活和關系,有些還是正史書籍中所沒提及的,它是研究古代經濟情況的一個重要資料來源。
考古學:古志中一般列有古跡志,金石志;近代的志書中也詳載本地區的考古發掘的成果,為考古發掘提供了線索和原始資料;考古發掘又可驗證方誌記載的是否屬實。
自然科學:地方誌中保存了大量自然科學史料,有很多是一般史書中所沒有的。
此外,方誌學還與教育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等學科有聯系。
❺ 地理學包括什麼專業
地理學史 理論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 應用地理學 地名學 地理學與地理信息技術 方誌學 地理數量方法
自然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等等
❻ 方誌學的發展簡史
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所撰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和顧祖禹所撰的《回讀史方輿紀要》,答開創了綜合利用和研究地方誌的先河。同時顧炎武在《營平二州史事序》中對編修地方誌提出了系統的見解,為以後修志指明了方向。
清朝中葉,修志成風,名家輩出,產生了探討方誌學方面的專論,形成了以戴震為代表的纂輯派(又稱地學派),和以章學誠為代表的撰著派(又稱史學派)。兩派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和自身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展開廣泛討論,爭論的焦點是地理沿革和地方文獻孰重孰輕的問題。
清朝末期,孫冶讓總結出修志總例6條:纂輯、測繪、校讎、采訪、檢查案牘和繕寫。 民國以後,對地方誌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出版了大量關於方誌研究方面的專著。
1956年,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成立,1981年中國地方史志協會(1985年改名中國地方誌協會)的成立。
❼ 方誌學的性質
關於方誌的屬性問題,歷來有不同意見。長期以來,方誌一直被認為是地理內書;自清代章容學誠以後,方誌屬於歷史學的觀點占據了統治地位,至今不少人仍認為:方誌屬於歷史學范圍,方誌學具有歷史學性質。以戴震為代表的地理學派的主張,在今天也得到一些人的贊同,認為方誌是歷史地理文獻,方誌學是歷史地理學的一部分。另有個別人提出方誌學「屬於行政管理學的一部分」。爭論至今未斷,目前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方誌學來自地理學、歷史學,但是它的發展已超出地理學和歷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學科。
❽ 地誌學的著作及相關人物
17~19世紀,德國進入地誌學復興時期,出了不少優秀的地誌學著作,以致赫特內納稱李特爾為容地誌學大師。李希霍芬(F. Richthofen)稱之為方誌地理或區域地理。但已不限於單純的描述現象,必尋求其發生規律、因果聯系的解釋與假說。哈特向追溯這種方誌地理學觀點,18世紀以來在地理學術著作中一再出現過這種觀點。蘇聯地理學家持有不同看法,巴朗斯基等認為地誌學並不是一門獨立的科學,只是區域地理資料的匯集。伊薩欽科(A.G.Isachenko)仍持肯定態度,認為「地誌學提供了當地自然、居民和經濟之間的聯系概念,是極為重要的」,「在地理各學科之間起著聯系環節作用」,但不能是不同來源資料的機械堆集。自區域地理學這一名詞廣泛採用以來,地誌學一詞已極少採用。
❾ 地理學有哪些專業
地理學主要分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其他分支三種。
更加細化的分支:
自然地理學:生物地理學、氣候學、海洋地理學、地貌學、水文學、冰川學、土壤學、古地理學、海洋學、環境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發展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歷史地理學、語言地理學、軍事地理學、政治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時間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醫學地理學、工業地理學、交通地理學、人種地理學
其他: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方誌學、地理數量方法、地理信息系統、景觀生態學、地球空間信息學。
❿ 涵蓋全國地理內容的方誌類書籍有什麼
《元和郡縣圖志》是現存最早的古代總地誌,全書創作完成於唐憲宗元和八回年,答公元813年,故名。
《天一閣藏歷代方誌匯刊》囊括了目前天一閣所藏歷代重要方誌,總量達515部、3272冊,其中3/5為首次面世。
另外,這也是目前為止,國內出版的最大體量方誌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