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原則定義
『壹』 地理教學中應如何貫徹系統性原則
所謂系統抄性原則,是指按照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順序和學生認識規律進行教學的原則。地理教學中,很好地貫徹這一原則,可使學生系統的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否則,學生獲得的知識將是雜亂無章、支離破碎的。地理學科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教學中應如何貫徹這一原則呢? 一、剖析教材系統,研究教材整體功能教材的系統性,是把教材內容組織的符合邏輯順序。例如,高中地理是以人地關系為線索,按照環境結構與人類在利用環境中存在
『貳』 什麼是教學原則,教學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反映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專作的基本要求。屬它既指教師的教,也指學生的學,應貫徹於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終。它反映了人們對教學活動本質性特點和內在規律性的認識,是指導教學工作有效進行的指導性原理和行為准則。教學原則在教學活動中的正確和靈活運用,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發揮著一種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教學原則對教學規律的反映不同於教學原理。這種反映不是對教學客觀規律的直接反映,這種反映取決於人們對教學客觀規律主觀認識的深刻程度,從而對教學原則的研究表現出了一種「眾說紛紜」的現象:
第一,在同樣的教學規律面前,提出了不同的教學原則。
第二,由於對同一客觀的教學規律認識不同,因而提出的教學原則也不相同。
第三,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彼此之間不一定是單義的聯系。
【參考資料:網路「教學原則」】
『叄』 教學原則包括哪些
『肆』 簡述中學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第一條基本理念是「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第二條基本理念是「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第三條基本理念是「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第四條基本理念是「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
『伍』 地理教學指圖
①掛圖應掛在抄光線充足的一邊,②如果兩邊步解均較暗,或攀亮,掛圖最好掛在教師的左手邊(即講台的左邊),③掛圖不宜太高和太低,④掛圖不宜太偏.⑤指圖時,時間不宜太早和太遲,⑥指圖時,教鞭位置應准確無誤,不要「聲東指西,⑦指圖時,教師應站在側面,並緊貼著牆壁,⑧指河流由上游到下游,指城市指在城市的圖例上,指地區先指出它的大致范圍,再指在中心位置,指山脈則指出它的走向.如何掛圖與如何指圖@周文敏$湖南省耒陽師范學校 在小學(其實也包括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學掛圖的掛法和指法雖不一樣,各據其理.但總的應該遵循下列原則:①掛圖應掛在光線充足的一邊; ②如果兩邊光線均較暗,或較亮,掛圖最好掛在教師的左手邊(即講台的左邊);
『陸』 如何理解教學最優化原則是地理教學媒體的根本原則
要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現代教學媒體。比如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目標版是著重培養學生的權聽說能力,就應考慮選用錄音媒體;如果教學目標是通過看圖讓學生造句或作文,提高觀察能力,那就應選擇投影或幻燈。不管選用哪種教學媒體,都是為達到課堂教學目標服務的,都是服從於教學任務這個大局,決不能想用哪種媒體就用哪種媒體。
『柒』 教學原則定義,有哪幾個原則原則的定義,注意事項
1、定義: 趣味性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幽默生動的語言、靈活的教學技回巧、 直觀形象的表演以及答富有感染力的激情等來最大限度的增加課堂活力、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增強學習 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它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把枯燥、難懂的漢語課堂變 得生動而富有感染力。2、趣味性的定義:某件事或者物的內容能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興趣的特性,就是趣味性。
『捌』 環境教育原則
環境教育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和有效參與能力、普及環境保護知識與技能、培養環境保護人才為任務,以教育為手段而展開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過程。簡而言之,環境教育就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核心而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它也包括要人們遵循為保護環境所作的決策及行為准則的教育。環境問題是由於人口增長、現代科技和現代生產力迅猛發展所產生的問題。因此,人類對生存環境惡化的擔擾導致了環境教育的應運而生,其原始的動機還是來自於人類對自身生命的關愛和珍惜。
1. 將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看待--自然和人工環境,技術和社會環境(經濟、政治、文化歷史、道德、美學都屬於社會環境)均屬於一個整體;
2. 環境教育應當是終身教育,從學齡前開始,一直持續到所有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方式當中;
3. 在教學方式上為綜合學科形式,從每個學科中提取出特定的內容以形成整體和平衡的觀點;
4. 從當地、國家、區域和國際的觀點來分析環境問題,這樣學生才可以理解不同地理區域的環境狀況;
5. 在預防和解決環境問題的過程中,提倡本地、國家和國際合作的價值和必要性;
6. 在發展和經濟增長過程中,明確地考慮環境因素;
7. 使學習者能夠計劃自己的學習經歷,並給予他們機會以做出決定並接受該決定帶來的結果;
8. 環境意識、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價值觀是對每個年齡的學習者都應該教授的,但對於較年幼的學生,應對其更加強調有關當地社區的環境意識;
9. 幫助學習者發現環境問題的症狀和根本原因;
10. 強調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從而強調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性;
11. 利用多樣的學習環境和多樣的教學手段,學習有關環境的知識、在環境中學習,並強調實踐活動和親身體驗式學習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