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報台灣

地理學報台灣

發布時間: 2021-02-11 05:21:05

1. 中國最高水平學術期刊是什麼

國內一級學術期刊名錄
1 人文、社會科學

中國社會科學(中、英文版)*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新華文摘*
哲學研究* 心理學報* 社會學研究*
政治學研究* 法學研究* 經濟研究*
管理世界* 新聞與傳播研究* 中國圖書館學報*
教育研究* 體育科學* 中國語文*
外語教學與研究* 外國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
歷史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評論(香港) 馬克思主義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復印) 學術月刊 心理科學
自然辯證法研究 自然辯證法通訊 社會科學戰線
世界宗教研究 統計研究 國際問題研究
中國人口科學 民族研究 中外法學
中共黨史研究 中國法學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政法論壇 中國經濟史研究 世界經濟與政治
經濟學家 世界經濟 農業經濟問題
會計研究 中國農村經濟 財貿經濟
中國工業經濟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科學學研究
金融研究 國際貿易問題 中國出版
科研管理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大學圖書館學報 情報學報 教育發展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比較教育研究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語言研究
文獻 古漢語研究 當代語言學(原為:國外語言學)
外國語 中國翻譯 外國文學研究
現代外語 外國文學 文藝理論研究
文藝研究 文學遺產 史學理論研究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中國音樂學 世界歷史
中國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 敦煌研究
考古學報 文史(中華書局)
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 中國體育科技(C)
台灣研究(SS) 中國高教研究(C) 檔案學通訊
美術研究(C) 新美術(SS) 管理科學學報
浙江大學學報(社科版) 當代電影 中國土地科學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註:以上帶*號的學術期刊為人文社科權威級學術期刊

2 自然科學

中國科學(A-E輯)(中、英文版) 科學通報(中、英文版) 自然科學進展(中、英文版)
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 數學學報(中、英文版) 數學年刊(A、B輯)
應用數學學報 計算數學(中、英文版) 數學進展
系統科學與數學 高校應用數學學報 數學物理學報
應用數學與力學(英文版) 力學學報(中、英文版) 固體力學學報(中、英文版)
空氣動力學學報 航空學報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英文版)
物理學報(中、英文版) 光學學報 半導體學報
中國激光(中、英文版) 金屬學報(中、英文版) 聲學學報
高能物理與核物理(中、英文版)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中英文版) 中國物理快報(英文版)
無機材料學報(中、英文版) 材料研究學報(材料科學進展) 化學物理學報
催化學報 化學學報(中、英文版) 物理化學學報
分析化學 高分子學報(中、英文版) 無機化學學報
有機化學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中、英文版) 中國稀土學報
中國化學快報(英文版) 硅酸鹽學報 天文學報
岩石學報 空間科學學報 地球物理學報(中、英文版)
地震學報 氣象學報 大氣科學
地球化學 地質科學 地質學報(中、英文版)
礦物學報 海洋學報 海洋與湖沼
經濟地理 地理學報 遙感學報
生理學報 遺傳學報 動物學報
生物物理學報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 微生物學報
實驗生物學報 生態學報 古生物學報
植物分類學報 動物學研究 獸類學報
生物工程學報 生物多樣性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遺傳 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 環境科學
植物學報(中、英文版)(S) 細胞生物學雜志(S) 強激光與粒子束
地理研究 地理科學 應用心理學

3 工學

低溫工程 復合材料學報 真空科學與技術學報
摩擦學學報 計量學報 感測技術學報
煤炭學報(中、英文版) 石油學報 鋼鐵(中、英文版)
中國有色金屬學報(中、英文版) 機械工程學報(中、英文版) 中國機械工程
儀器儀表學報 振動工程學報 兵工學報
工程熱物理學報(中英文版) 內燃機學報 動力工程
內燃機工程 太陽能學報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電力系統自動化 電工技術學報 電子學報(中、英文版)
光子學報 光電工程 通信學報
電子與信息學報(原名:電子科學學刊) 微波學報 電路與系統學報
計算機學報(中、英文版) 自動化學報 軟體學報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中、英文版) 控制理論與應用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 中國圖象圖形學報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報(英文版) 化工學報(中、英文版) 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
高等學校化工學報(高校化學工程學報)(中、英文版) 燃料化學學報 紡織學報
建築結構學報 岩土工程學報 土木工程學報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城市規劃 水利學報
水力發電學報 海洋工程 測繪學報
汽車工程 中國公路學報 中國環境科學
環境科學學報(中、英文版) 自然災害學報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中、英文版)
宇航學報 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 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
熱力發電(C) 電信科學(C) 建築學報(C)
光電子激光 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 控制與決策
水科學進展

4 醫學

中華醫學雜志(中、英文版) 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營養學報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中國中葯雜志 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 病毒學報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解剖學報
中華醫學遺傳學雜志 中華放射學雜志 中華醫學檢驗雜志
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 中華護理雜志 中華內科雜志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中華血液學雜志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中華消化雜志 中華腎臟病雜志 中華傳染病雜志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中華外科雜志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中華骨科雜志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中華整形外科雜志
中華燒傷雜志 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中華麻醉學雜志 中華創傷雜志 中華婦產科雜志
中華兒科雜志 中華小兒外科雜志 中華腫瘤雜志
中華病理學雜志 中華神經科雜志 中華精神科雜志
中華皮膚科雜志 中華眼科雜志 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 葯學學報 中國葯理學報(中、英文版)
中國葯學雜志 葯物分析雜志 中國葯理學與毒理學雜志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C)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S) 中華急診醫學(原名急診醫學)
中草葯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

5 農學
中國農業科學(中、英文版) 土壤學報 農業機械學報
水土保持學報 農業工程學報 中國水稻科學(中、英文版)
中國糧油學報 作物學報 茶葉科學
核農學報 棉花學報 植物生態學報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植物生理學報 昆蟲學報(中、英文版)
植物病理學報 植物保護學報 菌物系統(真菌學報)
昆蟲分類學報 園藝學報 畜牧獸醫學報
果樹學報(原名:果樹科學) 林業科學 水產學報
中國獸醫學報 蠶業科學 自然資源學報
水生生物學報 應用生態學報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中、英文版)(S)
農葯學學報(S) 中國畜牧雜志(C) 中國食品學報
中國生物防治 中國預防獸醫學報 麥類作物學報
動物營養學報

二 國內學報級學術期刊名錄

1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英文版)
2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哲學社會科學版)
3 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理學版)
4 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社會科學版)
5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6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7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工學版)、(英文版)
8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9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10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3 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S)

2. 請大家幫貼一下 哪些是一級刊物

http://cache..com/c?word=%B9%FA%C4%DA%3B%D2%BB%3B%BC%B6%3B%BF%AF%CE%EF&url=http%3A//jks%2Enbtvu%2Enet%2Ecn/qikan%2Edoc&b=0&a=41&user=

———— 國內一級學術刊物名錄 ————

國內一級學術刊物的名錄有多種版本,本名錄來源於"浙江大學博士後流動站" (2002年版),為國內權威的期刊認定版本.寧波市教育局的科研成果獎勵以此為參照依據.
注:帶*號的學術期刊為人文社科權威級學術期刊

[人文,社會科學 88]
1 中國社會科學(中,英文版)*
2 中國社會科學評論(香港)*
3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4 新華文摘*
5 哲學研究*
6 心理學報*
7 社會學研究*
8 政治學研究*
9 法學研究*
10 經濟研究*
11 管理世界*
12 新聞與傳播研究*
13 中國圖書館學報*
14 教育研究*
15 體育科學*
16 中國語文*
17 外語教學與研究*
18 外國文學評論*
19 文學評論*
20 歷史研究*
21 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復印)
22 學術月刊
23 馬克思主義研究
24 自然辯證法研究
25 自然辯證法通訊
26 心理科學
27 世界宗教研究
28 統計研究
29 社會科學戰線
30 中國人口科學
31 民族研究
32 國際問題研究
33 中共黨史研究
34 台灣研究
35 中國法學
36 中外法學
37 政法論壇
38 中國經濟史研究
39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40 經濟學家
41 世界經濟
42 世界經濟與政治
43 會計研究
44 中國農村經濟
45 農業經濟問題
46 中國工業經濟
47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48 財貿經濟
49 金融研究
50 國際貿易問題
51 科學學研究
52 科研管理
53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54 中國出版
55 大學圖書館學報
56 情報學報
57 檔案學研究
58 高等教育研究
59 比較教育研究
60 教育發展研究
61 中國高教研究
62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63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64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65 中國體育科技
66 文獻
67 古漢語研究
68 語言研究
69 外國語
70 中國翻譯
71 當代語言學(原為:國外語言學)
72 現代外語
73 外國文學
74 外國文學研究
75 文藝研究
76 文學遺產
77 文藝理論研究
78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79 美術研究
80 美術史論
81 中國音樂學
82 史學理論研究
83 中國史研究
84 近代史研究
85 世界歷史
86 考古學報
87 文史(中華書局)
88 敦煌研究

[自然科學 77]
1 中國科學(A-E輯)(中,英文版)
2 科學通報(中,英文版)
3 自然科學進展(中,英文版)
4 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
5 數學學報(中,英文版)
6 數學年刊(A,B輯)
7 應用數學學報
8 計算數學(中,英文版)
9 數學進展
10 系統科學與數學
11 高校應用數學學報
12 數學物理學報
13 應用數學與力學(英文版)
14 力學學報(中,英文版)
15 固體力學學報(中,英文版)
16 空氣動力學學報
17 航空學報
18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英文版)
19 物理學報(中,英文版)
20 光學學報
21 半導體學報
22 中國激光(中,英文版) 23 金屬學報(中,英文版)
24 聲學學報
25 高能物理與核物理(中,英文版)
26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中英文版)
27 中國物理快報(英文版)
28 無機材料學報(中,英文版)
29 材料研究學報(材料科學進展)
30 化學物理學報
31 催化學報
32 化學學報(中,英文版)
33 物理化學學報
34 分析化學
35 高分子學報(中,英文版)
36 無機化學學報
37 有機化學
38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中,英 文版)
39 中國稀土學報
40 中國化學快報(英文版)
41 硅酸鹽學報
42 天文學報
43 岩石學報
44 空間科學學報
45 地球物理學報(中,英文版)
46 地震學報
47 氣象學報
48 大氣科學
49 地球化學
50 地質科學
51 地質學報(中,英文版)52 礦物學報
53 海洋學報
54 海洋與湖沼
55 經濟地理
56 地理學報
55 經濟地理
56 地理學報
57 遙感學報
58 生理學報
59 遺傳學報
60 動物學報
61 植物學報(中,英文版)
62 生物物理學報
63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
64 微生物學報
65 實驗生物學報
66 細胞生物學雜志
67 生態學報
68 古生物學報
69 植物分類學報
70 動物學研究
71 獸類學報
72 生物工程學報
73 生物多樣性
74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75 遺傳
76 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
77 環境科學

[工學 67]
1 低溫工程
2 復合材料學報
3 真空科學與技術學報
4 摩擦學學報
5 計量學報
6 感測技術學報
7 煤炭學報(中,英文版)
8 石油學報
9 鋼鐵(中,英文版)
10 中國有色金屬學報(中,英文版)
11 機械工程學報(中,英文版)
12 中國機械工程
13 儀器儀表學報
14 振動工程學報
15 兵工學報
16 工程熱物理學報(中英文版)
17 內燃機學報
18 動力工程
19 內燃機工程
20 熱力發電
21 太陽能學報
22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3 電力系統自動化
24 電工技術學報
25 電子學報(中,英文版)
26 光子學報
27 光電工程
28 通信學報
29 電子科學學刊(改名為:電子與信息學報)
30 電信科學
31 微波學報
32 電路與系統學報
33 計算機學報(中,英文版)
34 自動化學報
35 軟體學報
36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37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中,英 文版)
38 控制理論與應用
39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
40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
41 中國圖象圖形學報
4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報(英 文版)
43 化工學報(中,英文版)
44 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
45 高等學校化工學報(高校化 學工程學報)(中,英文版)
46 燃料化學學報
47 紡織學報
48 中國食品學報
49 建築結構學報
50 建築學報
51 岩土工程學報
52 土木工程學報
53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54 城市規劃
55 水利學報
56 水力發電學報
57 海洋工程
58 測繪學報
59 汽車工程
60 中國公路學報
61 中國環境科學
62 環境科學學報(中,英文版)
63 自然災害學報
64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 (中,英文版)
65 宇航學報
66 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
67 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

(參考:http://jks.nbtvu.net.cn/qikan.doc)

http://cache..com/c?word=%B9%FA%C4%DA%3B%D2%BB%3B%BC%B6%3B%BF%AF%CE%EF&url=http%3A//www%2Ecnic%2Eac%2Ecn/news/message/200410090008%5F1%2Edoc&b=0&a=41&user=

與計算機專業相關的國內一級學術刊物
(從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 "CSCD引文資料庫目錄"中摘錄)

1. 軟體學報 (也是EI工程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
2. J.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也是EI工程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
3. 計算機學報(也是EI工程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
4. 中國科學(各輯)(增補F輯)
5. 自動化學報
6. 電子學報
7. 科學通報(A輯)
8.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9. 計算數學(增補)
10. 數值計算與計算機應用(增補)
11. 自然科學進展(增補)
12. 通信學報(增補)
13. 中文信息學報(原核心類刊物,現增補一級刊物)
14.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增補)

(參考: http://www.cnic.ac.cn/news/message/200410090008_1.doc)

3. 田明的期刊論文

29.田明,農業轉移人口空間流動與城市融入,人口研究,2013(4) CSSCI
28.田明,孫林,進城農民工的工作流動及影響因素分析,山東社會科學,2013(8)CSSCI
27.田明,進城農民工的高流動性及其解釋,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13(5)CSSCI
26.田明,流動人口城市間橫向遷移規律研究,地理研究,2013(7)CSSCI
25.田明、薄俊麗,東部地區流動人口城市融入的比較研究,人文地理,2013 CSSCI
24.田明,城鎮化面臨的問題及破解之策,中國決策參考,2013(2):46-50
23.Tian, M., and Xu, L. (2013). Spatial mobility and urban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an analysis on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city mobility.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Los Angeles, April 9-13, 2013.
22.田明,李睿.就業結構轉變與城鎮化的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山東社會科學,2012(12):116-122,CSSCI
21.田明,優化國土開發空間格局的若干建議,重慶社會科學,2012(12):100-102
20、Ming Tian, Xiulan Zhang(2011): The impact of the global economic slowdown on enterprises and employees i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 4:1, 76-102.
19.田明、王玉安:《我國城市化與就業結構偏差的比較分析》,《城市問題》2010年第2期,第54-59頁。CSSCI
18.田明、薄俊麗:《提高我國礦產資源利用效率的市場激勵機制分析》,《礦冶》2005年第4期。EI
17.田明、仇士香:《2004宏觀調控:「雪中送炭」與「錦上添花」》,《財經界》2005年第3期。
16.田明、孫威:《我國煤炭城市轉型發展研究》,《礦冶》2004年第1期。EI
15.田明、常春平:《小城鎮發展存在的障礙及制度創新的要點》,《城市規劃》2003年第7期。CSCI
14.樊傑、田明:《我國城市化與非農化水平的相關分析及省際差異》,《地理科學》2003年第6期。CSCI
13.樊傑、趙燕霞、田明:《台灣海峽兩岸地緣經濟整合的機制與途徑》,《地理學報》2003年第3期,第415-423頁。CSCI
12.田明、樊傑:《產業區的形成機制及其與傳統空間組織理論的關系》,《地理科學進展》2003年第2期。CSCI
11.樊傑、呂昕、田明:《(高)科技型城市的指標體系內涵及其創新戰略重點》,《地理科學》2002年第6期。CSCI
10.田明:《區域建設及其空間模式探討》,《科技導報》2002年第11期。
9. 田明、袁海清:《小城鎮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現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5期。
8. 田明:《小城鎮發展需要進一步制度創新》,《小城鎮建設》2001年第8期。
7. 田明、張小林:《區域建設及其基本理念》,《地域研究與開發》2001年第4期。
6. 田明:《區域建設及區域研究的新視野》,《科技導報》2001年第1期。
5. 田明、何流:《發達省份落後地區經濟發展研究》,《經濟地理》2000年。CSCI
4. 田明:《中國城市化的發展趨勢及未來模式》,《現代城市研究》2000年第6期。
3. 田明、張小林:《縣城在鄉村城市化中的優勢分析》,《人文地理》2000年第5期。CSCI
2. 田明、張小林、湯茂林:《我國鄉村小城鎮分類初探》,《經濟地理》1999年第6期。CSCI
1. 常春平、田明:《河北省壩上生態環境惡化分析》,《天津職業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4. 袁珂的所有資料

袁珂--中國神話學 大師

袁珂--中國神話學 大師

先生學問深似海,褒獎後學不設箍
――謹以此文悼念袁珂先生

袁珂先生1916年出生,四川新都縣新繁鎮人,1946年到台灣省編譯館就職,開始系統地研究中國神話傳說。1949年初,先生回到四川,一直從事文學暨神話學的研究工作;1987年調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任研究員,2001年7月14日逝世。為悼念先生,筆者於收到訃告日(7月21日)寫下一首詩《悼袁珂先生》,七言20句,其中兩句即「先生學問深似海,褒獎後學不設箍」。
袁珂先生在學術上的貢獻舉世皆知,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把神話傳說當成學問來研究,是建立中國神話學的主力學者。第二、對神話學資料的收集、整理、梳理、分析、研究、出版,以及普及神話學知識方面的工作和著述甚豐,其中《中國古代神話》一書,改變了疑古派和言必稱希臘者所謂的中國神話資料貧乏的誤解和謬見;而《中國神話大詞典》一書則是神話傳說(包括對民間故事的提煉)資料集大成的巨著,筆者的論文《我們遠古祖先經歷過的天地大沖撞在民間留下的不滅印記》,就是從該詞典中找出79個民間故事進行分析研究,認為它們記錄了一次天外星體撞擊地球的全部過程。第三,袁珂先生提出並論證了廣義神話的概念,擴展了神話學研究的視野和領域。第四、袁珂先生長期鼓勵、指導青年學者進行神話學研究,而且這種指導是客觀的科學的不追求任何私利的。
筆者在大學時學的是原子核反應堆專業,由於時逢文化大革命,1970年畢業後並未從事專業或與專業掛點邊的工作。此後對神話傳說中記錄的遠古自然和社會信息的課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從自然科學角度研究解讀社會文化現象,這得益於竺可楨先生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和袁珂先生的《中國古代神話》一書。
1980年袁珂先生出版《山海經校注》一書,筆者如獲至寶,從此對《山海經》的研究走入了正軌,並開始與袁珂先生通信,請教有關的學術問題。成都冬季很冷,袁珂先生曾托我買北京的棉鞋。1983年1月,袁珂先生寄贈《神話論文集》一書;同年夏天,筆者撰寫出第一部專著《追尋遠古的信息》(已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年底筆者赴成都參加第一屆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有機會與袁珂先生深入討論神話學問題。1984年成立中國神話學會,袁珂先生任主席,筆者成為第一批會員,可惜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很少參加有關的活動。
事實上,筆者是把遠古神話傳說視為那個時代的信息載體來進行研究的,這與袁珂先生的學術觀點並不完全相同,或者說有很大的差異。盡管如此,袁珂先生始終對筆者的研究工作抱持著樂觀其成的鼓勵態度;而且先生仍然希望筆者更專注於神話學領域的研究,只是由於筆者興趣廣泛未能如先生之願。
1996年1月,由筆者撰文、由筆者夫人孫曉琴繪畫的《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一書出版,並寄贈袁珂先生。此後袁珂先生編著《中國神話大詞典》,欲選用《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一書的部分插圖,特意寫信徵求筆者同意,並在《中國神話大詞典》的凡例中註明:本書插圖用及「當代王紅旗、孫曉琴《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等典籍。」《中國神話大詞典》1998年出版後,袁珂先生立即給筆者寄來兩部。此後袁珂先生欲建立神話學圖書資料室,筆者聞訊即將自己已經出版的著作十餘部寄上。
1997年夏,筆者經過對《山海經》進行的長達二十餘年的信息解讀之後,終於在歷史上第一次完成了對《山海經·五藏山經》所記述的山川地貌和地理方位的系統考證工作,並提出《五藏山經》記述的自然地理內容符合我國4200年前的地理地貌的新觀點,例如《五藏山經》東次三經描述了山東半島被海水分隔的景觀,而在4200年前今日的膠萊平原確實被海水淹沒(參見《中國自然地理圖集》)。
1999年9月9日,在上述山海經地理方位考證的基礎之上,筆者和夫人孫曉琴歷經數年繪制出巨畫《帝禹山河圖》,該畫高540厘米、寬780厘米,將《山海經·五藏山經》記載的447座山,以及相關的水系、地望、礦物、植物、動物、人物一一畫出,再現出4200年前帝禹時代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活動場景。袁珂先生在住院期間,欣然寫信祝賀:「關於《山海經》的研究,我主要從文學(神話)角度,而紅旗同志則從歷史,看法不盡相同。但紅旗同志與曉琴女士共同製作的《帝禹山河圖》,則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輝煌成就。我很高興看到它順利出版問世,為學術界提供了新的探討途徑。在病房無物奉獻,聊綴數語,以表祝賀。1999,11,10,袁珂於四川省人民醫院。」
在與袁珂先生交往的數十年裡,筆者感觸最深的是袁珂先生不以學術權威自居,不以學術成果為仕途的敲門磚,專心於學術的海洋,無暇世俗之顧。特別令人感動的是,袁珂先生對不同學術派別的寬容,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後學者的無私褒獎。對比之下,當今學術腐敗正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某些學術權威或學術派別,為了一己之私利,不惜打壓、排擠不同的學術觀點,把官場的腐敗移植到學術研究領域,把師承關系變成結黨營私的關系網。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可以感到袁珂先生的學術道德是何等的高尚!
事實上,筆者的包括《帝禹山河圖》在內的有關山海經地理復原的研究工作,盡管已經在《地理學報》、《地圖》、《國家地理雜志》、《文史雜志》、《東方文化》、《中國畫報》(香港版)、《中國科技畫報》、《中華錦綉·建設畫報》、明報(香港)、人民日報海外版、科學時報、北京青年報等等報刊發表或予以報道。但是,在某些相關的歷史、文化、藝術的雜志上,始終不能有一個字的介紹,更不用說進行學術交流討論了。筆者曾與若干大學和研究單位聯絡,希望有機會掛圖講解《帝禹山河圖》,並進行學術交流,然而在這方面持不同學術觀點的人卻表現出了令人驚訝的沒有學術興趣和沒有學術敏感的態度,某些人甚至還採取了拆台的小動作。
21世紀的中國需要在所有的領域進行創新,而能否創新則關繫到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但是,創新需要相應的社會條件,在學術研究領域,這個條件就是平等的客觀的公正的評判體系,以及對創新者的尊重和寬容。
筆者在《悼袁珂先生》的詩中強調「褒獎後學不設箍」。所謂「箍」,就是妨礙創新的緊箍咒,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一種突出的常用的手段就是打壓創新者、排擠創新者、貶低創新者。做出這些行為的學術權威或學術研究者,有時候是無意所為(包括習慣思維和習慣動作),有時候是故意所為。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他們傷害的都不僅僅是創新者及其創新的事業,而是深深地傷害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活力。
此外,有些學術前輩,他們也在褒獎後學。但是他們只肯褒獎、提攜那些與他們自己學術觀點相同的後學,而對那些與他們的學術觀點不同的後學則不聞不問。也就是說,這些人的褒獎後學是有條件的,是設有緊箍咒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學生或弟子,如果一旦產生了與導師不同的新觀點,則要冒非常大的風險,因為他可能被視為離經叛道,並失去以導師為核心的學術關系網。顯然,這樣的學術前輩所表現出來的的學術道德和人品,與袁珂先生是不能夠相提並論的。
雖然袁珂先生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給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這就是博大精深的神話學和高風亮節的學術道德。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

5. 雙效期刊的雙效獎期刊名單

雙效期刊名單 序號及期刊名稱 序號及期刊名稱 序號及期刊名稱 1半導體學報 2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3中德臨床腫瘤學雜志(英文版) 4地震地質 5電氣自動化 6湖南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7湖南醫學 8華東公路 9江蘇中醫葯 10江西科學 11江西醫學院學報 12今日科技 13決策借鑒 14農村新技術 15農業工程學報 16齊魯漁業 17青海畜牧獸醫雜志 18生態學雜志 19石油與天然氣文摘 20水產科技情報 21四川烹飪 22飼料博覽 23探礦工程 24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報 25西安醫科大學學報 26西北植物學報 27現代電信科技 28壓電與聲光 29雲南林業 30災害學 31中國南方果樹 32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33安徽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4北京化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5北京郵電大學學報 36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 37感測器技術 38聰明泉(小學版) 39催化學報 40當代建設 41地質論評 42電力建設 43電氣傳動 44電網技術 45電信技術 46電信科學 47電源技術 48東北水利水電 49福建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50福建醫葯雜志 51甘肅工業大學學報 52工程熱物理學報 53工業衛生與職業病 54公路 55固體力學學報 56廣播與電視技術 57硅酸鹽學報 58海洋環境科學 59焊接技術 60河北農機 61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62河北消防 63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64黑龍江農業科學 65湖南地質 66湖南林業 67護士進修雜志 68華東電力 69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70機械工程學報(英文版) 71家用電器 72建築安全 73江蘇農業學報 74結構化學 75科技成果縱橫 76科技管理研究 77科學 78課堂內外(初中版) 79課堂內外(高中版) 80林業科技通訊 81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 82臨床檢驗雜志 83煤田地質與勘探 84摩托車技術 85內蒙古公路與運輸 86南京林業大學學報 87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88寧夏醫學雜志 89農家顧問 90暖通空調 91燃料化學學報 92熱能動力工程 93人工晶體學報 94上海農業學報 95石油化工設備技術 96石油化工自動化 97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98實用癌症雜志 99實用老年醫學 100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志 101食品與發酵工業 102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103數理化學習(高中版) 104水泥 105鐵道車輛 106塗料工業 107武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08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09新中醫 110宇航計測技術 111雲南植物研究 112雜交水稻 113植物生理學報 114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 115中國茶葉 116中國地震 117中國給水排水 118中國環境科學 119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120中國煤炭 121中國乳品工業 122中國生化葯物雜志 123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124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125中國鐵路 126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127中國醫葯工業雜志 128中國油脂 129中華病理學雜志 130中國耳鼻咽喉科雜志 131中華口腔醫學雜志 132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 133中學科技 134中學數學教學 135重型機械 136祝您健康 137編輯學報 138電鍍與環保 139電工技術 140電氣時代 141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142動物學雜志 143乾旱地區農業研究 144鋼鐵研究學報 145國外金屬礦山 146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 147合成纖維工業 148化學試劑 149機械工藝師 150家用電器科技 151健康 152林產工業 153農村科學實驗 154汽車電器 155強激光與粒子束 156燃料與化工 157熱帶作物學報 158人民珠江 159山東農業大學學報 160上海服飾 161世界農業 162台灣海峽 163微生物學通報 164微型計算機 165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166西北大學學報 167現代生活用品 168岩礦測試 169應用生態學報 170應用數學學報 171營養學報 72園藝學報 1 173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174中國建材 175中國林業文摘 176中國食用菌 177中國養蜂 178中國醫刊 179中華核醫學雜志 180中華眼科雜志 181中醫葯學報 182種子 183種子世界 184IT經理世界 185Pedosphere土壤圈 186安徽決策咨詢 187寶雞文理學院學報 188保健與生活 189北方交通大學學報 190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191北京農業 192變壓器 193冰川凍土 194材料熱處理學報 195材料研究學報 196測井技術 197車主之友 198城市規劃 199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200大氣科學 201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 202大眾軟體 203代數集刊(英文版) 204當代農業 205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 206地殼形變與地震 207地球化學 208地球科學進展 209地學前緣 210地震 211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 212電測與儀表 213電世界 214電子產品世界 215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216動物學研究 217發光學報 218福建建設科技 219甘肅科技 220鋼管 221鋼結構 222高電壓技術 223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224高校化學工程學報 225高壓物理學報 226高原氣象 227工業工程與管理 228工業水處理 229功能材料 230古脊椎動物學報 231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 232光電子 激光 233廣東電力 234廣東農業科學 235廣西科學 236廣西農業生物科學 237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38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39廣西植物 240廣州中醫葯大學學報 241國外醫學-心血管疾病分冊 242國外油田工程 243過程工程學報 244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 245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 246海河水利 247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48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49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50合作經濟與科技 251河北大學學報 252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53河南農業科學 254核技術 255湖泊科學 256護理研究 257華北工學院學報 258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259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60華西葯學雜志 261華中科技大學學報 262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63化工進展 264化工學報 265環境 266環境工程 267火警 268機電信息 269機械工程師 270機械工人(熱加工) 271機械設計與製造 272激光雜志 273計量技術 274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 275計算機工程與應用 276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 277計算機科學 278計算機學報 279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280計算機應用研究 281計算機與應用化學 282計算力學學報 283計算數學(英文版) 284繼電器 285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86傢具 287家庭美容健身 288建築機械 289建築技術通訊給水排水 290建築結構 291建築施工 292健康與美容 293艦船科學技術 294交通與運輸 295教育科學博覽 296科學世界 297空間科學學報 298礦冶工程 299昆蟲分類學報 300理化檢驗--化學分冊 301力學進展 302遼寧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03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04遼寧中醫雜志 305林產化學與工業 306臨床薈萃 307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 308落葉果樹 309煤炭轉化 310蜜蜂雜志 311棉紡織技術 312模具工業 313膜科學與技術 314內蒙古農業科技 315內蒙古畜牧科學 316南方金屬 317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18南京化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19南京醫科大學學報 320南粵119 321南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22釀酒科技 323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24農村電氣化 325農家參謀 326農業機械學報 327農友 328齊魯石油化工 329汽車維護與修理 330汽車與安全 331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332曲阜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33燃燒科學與技術 334人民黃河 335日用化學品科學 336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學版) 337山東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338山東消防 339山東冶金 340山東中醫雜志 341陝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42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43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 344上海消防 345少年科學 346聲學學報3 47石材 348實用放射學雜志 349實用婦產科雜志 350實用護理雜志 351實用影音技術 352食品科學 353食用菌 354世界林業研究 355獸類學報 356數學物理學報(英文版) 357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 358水利發展研究 359水利科技 360水生生物學報 361水土保持學報 362水文工程地質工程 363水運工程 364絲網印刷 365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66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67飼料工業 368太空探索 369太陽能學報 370太原理工大學學報 371體育科學 372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 373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374天文學報 375鐵道經濟研究 376鐵道通信信號 377鐵道學報 378通信世界 379通訊世界 380微電子學 381衛生職業教育 382無機材料學報 383無錫輕工大學學報 384物理 385物理學報(海外版) 386物探與化探 387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學報 388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 389西安交通大學學報 390西北電力技術 39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92西北輕工業學院學報 393西部皮革 394西南交通大學學報 395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96系統科學與數學 397細胞研究(英文版) 398現代艦船 399心肺血管病雜志 400新技術新工藝 401新農村 402新型建築材料 403新型炭材料 404學會 405亞洲男性學雜志(英文版) 406煙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407研究與發展管理 408眼視光學雜志 409揚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410遙感學報 411冶金設備 412液壓與氣動 413醫學美學美容 414移動通信 415飲料研究 416應用化學 417應用科學學報 418應用數學和力學 419應用數學與力學(英文版) 420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421影視技術 422郵電設計技術 423有機化學 424園林 425雲南農業 426雲南消防 427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 428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429浙江農業科學 430浙江醫學 431鄭州工程學院學報 432植物生態學報 433植物學通報 434製造業自動化 435質量跟蹤 436中國標准化 437中國表面工程 438中國船檢 439中國電力 440中國電梯 441中國公路學報 442中國海上油氣(工程) 443中國化工信息 444中國化學工程學報(英文版) 445中國化妝品 446中國計算機用戶 447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448中國礦業 449中國臨床醫生 450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451中國錳業 452中國免疫學雜志 453中國耐火材料(英文版) 454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455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456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 457中國軟科學 458中國沙漠 459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460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461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462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463中國數學文摘 464中國塑料 465中國糖尿病雜志 466中國鐵道科學 467中國消防 468中國新葯雜志 469中國學校衛生 470中國岩溶 471中國葯房 472中國儀器儀表 473中國有線電視 474中國質量技術監督 475中國綜合臨床 476中華創傷雜志 477中華兒科雜志 78中華放射學雜志 479中華肝臟病雜志 480中華骨科 481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482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483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484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 485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486中華血液學雜志 487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488中山大學學報 489腫瘤防治雜志 490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491作物學報 492水處理技術 493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494稀土學報(英文版) 495熱帶海洋學報 496乾旱區地理(維文版) 497軟體

6. 張學雷的近十年來主要論著

張學雷,張甘霖,龔子同。土壤基層分類樣區土系資料庫的建立與應用研究,土壤通報,土壤系統分類及SOTER專輯,1999,30:29-32
張學雷,龔子同,駱國保,張甘霖。俄羅斯土壤科學的研究現狀,土壤,2000,32 (6):301-304
張學雷,張甘霖,龔子同。SOTER支持下ALES模型對海南省熱帶作物適宜性評價研究,地理科學, 2001,21(4):344-349
張學雷,張甘霖,龔子同。中國土壤系統分類土系資料庫的建立、更新與應用,土壤,2001,33(1):42-46
張學雷,張甘霖,龔子同。GIS環境中SOTER資料庫的建立及評價模型開發研究--以海南島為例.——中國土壤學會第二屆土壤遙感與信息學術討論會,2001年5月,南昌
張學雷,張甘霖,龔子同。 SOTER資料庫支持下相對土壤質量的定性-定量綜合評價——以海南島為例,山地學報, 2001,19(4):377-380
張學雷,張甘霖,龔子同。SOTER資料庫支持下土壤質量的指標與量化表達研究-以海南島為例,應用生態學報, 2001,12(4):549-552
張學雷,楊玉健,肖光平。山東省1:100萬SOTER資料庫的建立與初步應用研究,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01,32(3):136-142
張學雷,崔若立。魯中平原高產農區土地生產潛力和人口承載力研究—以山東省桓台縣為例,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 11(52):131-132
Zhang Xue-lei, S.Mantel, Zhang Ganlin and V. V. P. Engelen. Exploring suitability for tropical crop cultivation in Hainan Island by SOTAL methodology, Th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1 11(4):420-426
張學雷,龔子同,駱國保,張甘霖。俄羅斯新土壤分類的研究現狀和特點,土壤通報,第33卷第3期,161-164,2002
張學雷,陳 傑,陳晶中,龔子同。遼、魯兩省山前丘陵區漂白土壤的特性,土壤,第34卷第1期,120-126,2002
張學雷,龔子同,張甘霖。SOTER的概念方法與研究實踐,土壤與環境(台灣), 第5卷第3期,185-196,2002
張學雷。台灣主要土壤的分類、分布與特性,土壤,第34卷第6期,319-323,2002
張學雷。台灣土壤管理組研究的有關進展,土壤通報,第33卷第6期,445-448, 2002
Zhang Xue-lei, S.Mantel, Zhang Ganlin and V. V. P. Engelen.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tropical crop cultivation in Hainan Island by SOTAL methodology. 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Land Mangement and Action. Haikou, China, May 29-June 5, 2002
S.Mantel, Zhang Xue-lei and Zhang Ganlin.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for tropical tree crops in Hainan Island, China. 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Land Mangement and Action. Haikou, China, May 29-June 5, 2002
Gong Zi-tong, Zhang Gan-lin and Zhang Xue-lei. Anthropogenic soils of China. In: Transactions of 17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Symposium, Bangkok, Thailand, Augest 23, 2002
Zhang Gan-lin, Gong Zi-tong and Zhang Xue-lei. Application of small-scale and large-scale SOTER. In: Transactions of 17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Symposium, Bangkok, Thailand, Augest 23, 2002
Zhang Xue-lei, CHEN Jie, ZHANG Gan-lin, TAN Man-, J.J.Ibaez. Pedodiversity Analysis in Hainan Island, China, Th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3 13(2):181-186
張學雷,陳 傑,檀滿枝,龔子同。土壤多樣性理論方法的新近發展與應用,地球科學進展,2003,18(3):374-379
張學雷,陳 傑,張甘霖。海南島不同地形上土壤性質的多樣性分析,地理學報,2003,58(6):839-844
張學雷,龔子同。人為誘導下中國的土壤退化問題,生態環境, 2003,12(3):322-326
張學雷,陳 傑。德國土壤科學的研究進展,土壤通報,2003, 第34卷,第6期,558-561
Zitong Gong, Xuelei Zhang, Jie Chen and Ganlin Zhang.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oil Science in Ancient China. Geoderma SCI *,2003, 115/1-2 pp 3-13 S.
Mantel, Zhang Xue-lei and Zhang Ganlin.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for tropical tree crops in Hainan Island, China. Pedosphere SCI *.2003,13(2):147-156
Tan Man, Zhang Xuelei(通訊作者), Chen Jie, Yang Yujian. Pedodiversity: a case study based upon the 1:1000,000 SOTER of Shandong Province. Pedosphere SCI *.2003,13(3):219-226 Z
hang Xue-lei, CHEN Jie, ZHANG Gan-lin, TAN Man-, J.J. Ibanez,. Pedodiversity analysis applied on SOTER databases in Hainan Island,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Techniques in Soil Survey (ICITSS), March 21-26, 2004, Cha-Am,Thailand.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Techniques in Soil Survey, Ed. by Hari Eswaran et al. 143-151
張學雷,陳 傑,張甘霖,檀滿枝,J.J. Ibanez。海南島成土母質的地形多樣性分析,土壤學報,2004,41(2):170-175
張學雷,陳傑,龔子同。土壤多樣性理論在歐美的實踐及在我國土壤景觀研究中的應用前景,生態學報,2004,24(5):1063-1072
海南土系概要,張學雷(編者),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8,69-72
Zhang Xuelei, Chen Jie, Tan Man.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Urban Sprawl on Soil Resources of Yangtze Delta Using Satellite Images and Digital Soil Databases,Sino-German Workshop Effect of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system on soil and environment, May 15-20, 2004,Kiel,Germany Zhang Xue-lei and Gong Zi-tong. A Pedodiversity Pattern: Taxonomically Classified Soil Orders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4 14(S):52-56
張學雷,陳傑,張甘霖。海南島不同地形上某些土壤化學性質的多樣性分析,應用生態學報,2004,15(8):1368-1372
張學雷 陳 傑 張甘霖 檀滿枝. 海南島SOTER資料庫支持下土壤多樣性的分析. 中國土壤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研討會,沈陽,2004. 7
張學雷,陳傑,檀滿枝. 利用遙感圖象和數字化土壤圖對長江三角洲區域城市化擴張及土壤質量的評價. 中國土壤學會第三屆土壤遙感與信息學術討論會,2004年10月,杭州
Zhang Xuelei, Tan Man, Chen Jie, Sun Yanci. 2005.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Soil Resources in the Peri-urban Area of Suzhou City. Th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5 15(1):71-79
孫燕瓷,張學雷(通訊作者),陳 傑。土壤多樣性概念、方法與研究實踐. 土壤通報,2005, 第36卷,第6期,954-958
Zhang Xuelei, Sun Yanci, Tan Man, Chen Jie. Dynamic change of pedodiversity pattern in Suzhou city under its grow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Status and Research Needs for Soil Genesis and Classification. September 21-24, 2005, Nanjing, China
張學雷,孫燕瓷,陳 傑。高速城市化過程對蘇州地區土壤多樣性的影響,經濟發達地區土地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論壇,蘇州,2005年10月19-22日。
孫燕瓷,張學雷(通訊作者),陳 傑。蘇州市城市化擴張對土壤多樣性的影響. 應用生態學報,2005,16(11):2060-2065
孫燕瓷,張學雷(通訊作者),程訓強,檀滿枝,陳 傑. 城市化對南京地區土壤多樣性影響的灰色關聯分析. 地理學報. 2006,61(3):311-318
檀滿枝,陳 傑,張學雷(通訊作者). 近20年來南通市建成區擴展遙感監測。土壤通報,2006, 第37卷,第2期,32~35
Xuelei Zhang, Yanci Sun, Man Tan and Jie Chen, Regional Pedodiversity Dynamic Change and Its Implication to the Evolvement of Soil Spatial Patterns under the Intensive Urbanization Process. 18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WCSS) 「Frontiers of Soi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Information Age」. July 9-15, 2006,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SA. Oral speaker at 1.2A Spatial, Societal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Pedodiversity – Theater.
Tan, M. Z., Xu, F.M., Chen, J., Zhang, X. L. and Chen, J. Z. 2006. Spatial predict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for soils in peri-urban Beijing, China based on fuzzy set theory. Pedosphere. SCI *. 16(5): 545-554.
王 輝,張學雷(通訊作者),陳傑. 嵌套子集:引入土壤多樣性研究的討論. 土壤通報. 2006, 第37卷,第4期,776~781
張學雷. 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過程中土壤資源利用動態變化分析. 中國土壤學會 「中國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環境安全」的學術討論會,2006年9月,新疆烏魯木齊 張學雷. 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過程對土壤多樣性的影響. 中國土壤學會第五屆土壤遙感與信息學術討論會,2006年10月,陝西楊凌
張學雷. 多樣性特徵在土壤系統分類與生物系統分類中的表現對比. 中國土壤學會土壤發生、分類和地理專業委員會「新時期我國基礎和應用土壤地理學研究學術研討會」,2006年11月,四川雅安
Xuelei Zhang, Jie Chen, Man Tan, Sun Yanci.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Urban Sprawl on Soil Resources of Nanjing City Using Satellite Images and Digital Soil Databases. CATENA, SCI *. 2007, 69,1/16-30.
Wei Zhang, Xuelei Zhang*(通訊作者), Li Li, Zulu Zhang.Urban forest in Jinan city: distribution, classification an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CATENA, SCI *. 2007, 69,1/44-50.
王 輝,張學雷(通訊作者),張 薇,陳傑,孫燕瓷. 南京市土壤集合組成及其嵌套性分析. 生態學報,2007,27(1):220-227 Xuelei Zhang, Hui Wang and Guangping Xiao. Comparison of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pedological and biological taxonomies.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AAG) Annual Meeting April 17-21, 2007,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Invited speaker at Session Food Security and Agricultural Geography, In: 2007 Annual Meeting Abstracts, 715, by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Xuelei Zhang, Long term changes on soil ecology in peri-urban soils of the Yangtze delta. Eco Summit 2007 Ecological Complexity and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21st-Century's Ecology. May 22-27, 2007, Beijing, China Invited speaker at Symposium15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 - How To Include Complex Issues In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張學雷. 基於嵌套子集方法對土壤多樣性時空變化的分析. 中國土壤學會 「耕地質量與糧食安全」學術討論會,2007年8月,河南鄭州
Xuelei Zhang. Composition and Nested Analysis of Pedological Assemblages in Nanjing. Pedometrics 2007, Biannual conference of commission 1.5 Pedometrics, Division 1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ciences (IUSS) of August 27-29, Invited speaker .Tuebingen, Germany.
王 輝,張學雷(通訊作者),陳傑,孫燕瓷. 基於嵌套子集方法對南京市城鎮化用地時空變化分析. 土壤,2007, 39 (3): 421-427.
土壤資源概論,張學雷(編者),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9,273-311
土壤發生與系統分類,張學雷(編者),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9,440-456
Xuelei Zhang. Impact from the Grow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on Pedodiversity in the Yangtse Delta Area. Oral speaker.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s in Urban, Instrial, Traffic, Mining and Military Areas (SUITMA, Workgroup of IUSS). 18-23 October, 2007, Nanjing, China.
張學雷. 土壤多樣性動態變化的嵌套性分析. 第五屆全國景觀生態學學術研討會,2007年11月,北京.
張學雷,王 輝,張 薇,肖光平,陳傑. 土壤系統分類與生物系統分類體系中的多樣性特徵對比分析. 土壤學報, 2008, 45(1):1-8.
張學雷. 基於SPOT江寧樣區土地利用的動態變化. 中國土壤學會第六屆土壤遙感與信息學術討論會,2008年5月,武漢.
張學雷. 土壤多樣性---計量土壤學新方法及其研究進展. 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研討會,2008年9月,北京.
Duan Jinlong, Zhang Xuelei(通訊作者).Correlative comparison of pedodiversity and land use diversity between caseareas from the developed east and less developed central China. Journal of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2, 22(6): 1101-1116. (SCI)
段金龍, 張學雷(通訊作者). 中國中、東部典型樣區土壤和水體多樣性關聯分析. 水科學進展, 2012, 23(5): 635-641. (EI)
段金龍, 張學雷(通訊作者). 基於仙農熵的土壤多樣性和土地利用多樣性關聯評價. 土壤學報, 2011, 48(5): 893-903.
段金龍, 宋軒, 張學雷(通訊作者). 基於RS的鄭州市城市熱島效應時空演變. 應用生態學報, 2011, 22(1): 165-170.
段金龍, 張學雷(通訊作者). 區域地表水體、歸一化植被指數與熱環境多樣性格局的關聯分析. 應用生態學報, 2012, 23(10): 2812-2820.
Duan Jinlong, Xuelei Zhang(通訊作者).Correlative evaluation of pedodiversity and land use diversity based on Shannonentropy. In: R.S. Dharmakeerthi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f the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Federation of Soil Science Societies.October 10-13, 2011, Colombo, Sri Lanka: 145-146.
段金龍, 張學雷(通訊作者), 吳強. 區域土壤多樣性的格局、評價與意義—以河南省為例. 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 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下冊), 中國土壤學會. 成都, 2012.8.20.22. 電子科技出版社.成都.1681-1689.
段金龍, 張學雷(通訊作者), 張凱. 基於遙感的鄭州市農用地變化及驅動力分析. 河南農業科學, 2012, 41(3): 75-78.

7. 南海北部海底微地貌特徵與近代變化

蔡秋蓉

摘要根據大量測深和旁側聲納資料,對南海北部海底微地貌特徵進行了分析,並探討了近代微地貌動態變化。濱海地貌主要有河口港灣、水下淺灘、水下岸坡、水下三角洲、潮流三角洲、海底沙波、潮流沙脊、海釜等;內陸架地貌主要有陸架堆積平原、水下階地、古海岸線、古河道、小丘和坑窪群等;外陸架地貌主要有陸架平原、古淺灘、古三角洲、淺槽、沙波、沙丘、埋藏古河道、海底滑坡等等殘留地貌。濱海地區水動力作用強,加上人為因素,地貌形態變化較大,內陸架和外陸架水動力作用較弱,地貌形態基本處於相對穩定。

關鍵詞海底地貌特徵動態變化南海北部

1前言

開發海洋,向海洋索取資源已成為當今世界強大的時代潮流,是解決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問題的首要途徑。隨著海洋油氣資源與固體砂礦的勘探與開發、沿海港口的建設和航道的整治、海塗圍墾與利用、水產養殖與捕撈、濱海旅遊業的發展與海水浴場的建設,海底微地貌特徵與近代變化之研究顯得越來越重要。本文根據大量測深和旁側聲納資料,對南海北部海底微地貌特徵進行了分析與討論,並對其近代變化作了初步探討。

2海底地貌類型與分布

2.1濱海地貌

主要指水深15m以內的地貌形態。

河口、港灣廣東沿海有130個河口與港灣。按地貌成因可分為山地溺谷港,如廣海灣、鎮海灣、海陵灣等;台地溺谷港,如湛江灣、流沙灣等;瀉湖港,如沙扒港、水東港、烏石港等;河口港,如珠江口、韓江口、漠陽口、釜江等。具有規模大,水深條件好,是海洋與內陸交通樞紐,是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門戶。

水下淺灘、岸坡由於地理環境不同,各地水下淺灘寬窄不一。水下淺灘發育地區往往見有河口扇、潮溝、潮灘、水下沙堤、沙壩等。水下淺灘向外即水下岸坡,下限水深可達20~40m。近岸一側陡,平均坡降750×10-3,向外海逐漸變緩,坡降為60×10-3。由岸向海物質組分由粗變細地有規律地變化。

台灣淺灘位於台灣島西南側,由40m水深線圍成,面積達8800km2,分布著數以百計的水下沙丘和沙壟。沙丘大體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即與200m之內等深線走向基本一致。有些沙丘排列均勻,高低相近,寬窄基本一致。有些沙丘排列不均勻,高低、寬窄差異很大,但形態基本相似。沙丘北陡南緩,雖然目前仍受到風浪影響,但顯然不是現代形成的。

水下三角洲珠江、韓江、漠陽江、鑒江、廉江等河口均發育有水下三角洲,一般寬1~8km,呈舌形向南偏西方向突出。水下三角洲內一般發育逕流沖溝、潮溝與沙脊。

珠江是華南最大的水系,水下三角洲發育較完善,由於晚更新世海平面下降,海底發育有多期水下古三角洲。

Ⅰ期水下古三角洲位於上川島-萬山群島-擔桿列島一線之南,水深30~62m。該古三角洲南北長50km,東西寬92km,古三角洲表面平坦,平均坡降為14.5×10-3,兩翼發育了數條順岸分布的沙壩,高0.5~1.5m,沙壩之間距1~3km不等。該三角洲上發育6條淺槽,深2~3m,寬2000~5000m,是珠江的古溺谷。Ⅱ期水下古三角洲位於珠江口盆地水深80~100m處,這期古三角洲規模大,分東、西兩個,等深線明顯向南突出,縱長58km,寬110km,平均坡降0.4×10-3~0.7×10-3。在古三角洲外緣見有沙堤或沙壩,高2~3m,且有許多溺谷淺槽。其中有兩條較大的古河道,貫穿整個古三角洲。Ⅲ期古三角洲水深100~160m,頂部與Ⅱ期古三角洲邊緣相連接或相互疊置,由一個大三角洲與一個小三角洲組成,長47km,寬128km,平均坡降0.8×10-3~1.2×10-3。但在水深140~150m處有一北東向延伸的陡坡,相對高差2~4m。古三角洲前緣地形復雜,坡陡,且見一大型海底滑坡帶,由滑坡壁、崩塌谷、滑坡體和台地等組成,寬約3km,滑坡壁相對高差10~25m。三期古三角洲各具特色,以Ⅱ期古三角洲最為壯觀。

潮流三角洲南海北部潮流三角洲朋顯的有4個,即湛江灣口門外、閘坡口門外以及瓊州海峽東、西口。

瓊州海峽西口三角洲形態單一,4條淺槽及其相間的淺灘呈指狀向西延伸,由東向西水深逐漸變淺,最淺的淺灘水深僅6.5m。西口兩岸沒有較大河流入海,陸源碎屑補給不多,所以形成的三角洲規模小且穩定。

瓊州海峽東口潮流三角洲由內、外2個三角洲相疊置,形態復雜。內三角洲有4個淺灘與槽溝組成,規模較小,灘、槽相對高差大,呈指狀伸展。淺灘的基底為基岩,表層覆蓋沙,淺槽底部有少量礫石堆積。外三角洲由4個淺灘、淺槽組成,規模大,灘槽相對高差小,且成北東或近東西向展布。淺灘水深小,一般為0.2~0.5m,羅斗沙淺灘已露出水面。該三角洲除局部地段受季節性水動力因素的影響而變化外,總體而論,它是穩定的。

潮流沙脊潮流沙脊為強大的潮流作用所塑造,如企水-江洪外海,海康-東里外海,珠江口的崖門口、磨刀門、伶仃洋,粵東的柘林灣等。潮流沙脊順潮流方向呈隆窪相間排列,隆起與窪地比高一般為3~5m,個別地段可達15~25m。潮流沙脊長3~7km,寬0.7~3.2km。由於受現代水動力作用常常改變其形態,所以其具有不穩定性。

海釜海釜僅見於瓊州海峽,由於強勁的潮流沖刷刨蝕海峽底部,形成「深水盆地」,長約60km,寬1~3km,最大水深127m,主要由玄武岩岩體組成。西段見零星的玄武岩塊,東段則有少量礫石或礫砂,並發育有次一級小海釜,它們呈橢圓形或卵形,居於最大水深處。

海底沙波沙波的分布范圍較廣,如雷州半島東、西海區,台灣淺灘海區。由於水動力條件比較活躍,發育有各種各樣的沙波,形態復雜,大小不一,方向各異,它們是波浪、波流、潮流、海流等作用的結果。水深10m以內波浪對沙波形態起著主導作用,塑造的沙波走向基本上與海岸線平行,一般波長8~10m,波高0.5~2.0m,波與波緊密排列。水深小於10m的沙波,海浪、波浪起重要作用;水深大於10m的沙波,沿岸流、潮流、波流的塑造作用明顯增強。規模較大的海底沙壟也可見,沙壟與沙壟之間距為30~40m,沙壟峰谷比高3~4m,形態不對稱。早期的沙壟比較順直,後期逐步發展到彎曲,並進一步發展成新月形沙丘。沙波形態不穩定,冬季和夏季不一樣,台風前和台風後也不一樣。當熱帶風暴過境時,破壞了原有地貌形態。原來的沙波、沙壟被沖刷移動,窪地迅速填平。海底電纜或輸油管道應避開沙坡區,否則可能發生移位或折斷,鑽井平台樁腳也可能發生位移,迫使鑽井工程中斷,乃至鑽井報廢。

2.2內陸架地貌

內陸架一般指50m水深范圍內,是現代海洋沉積最強烈的海區。

內陸架堆積平原內陸架堆積平原屬近代海相堆積地貌,海底平坦,平均坡降為0.7×10-3,海底沒有明顯突變性的隆起或窪坑。陸源物質來源豐富,現代沉積作用強盛,主要為粉砂質粘土或粘土質粉砂,厚度大於3m,最大厚度大於25m,目前海洋沉積作用仍在進行,沉積物正在不斷加厚,堆積平原范圍在逐漸擴大。

水下階地南海北部內陸架海區發育有4級水下階地,一級水下階地的水深15~20m,見於雷州半島的東部海區,北部灣海區,汕頭海區,階地面平坦,平均坡度為0°01′20″左右,寬約10~20km,階地的外緣海底地形變陡,坡度增至0°06′37″。水下二級階地水深50m左右,見於粵西海區、粵東海區、北部灣海區,階地面極為平坦,在大河口外圍該級階地為河流相砂泥所覆蓋。水下三級階地水深80m左右,是南海北部大陸架形態最典型的水下階地,分布范圍廣,寬度達30km,階地面上分布著一些沙壟、沙壩、壠崗、窪地及水下古河道等殘留地貌。水下四級階地僅見於珠江口南之陸架外緣,階地面寬闊,一般為7~15km。

古河道區內海底有多條埋藏古河道,斷續出現,呈樹枝狀展布於陸架平原,有的為現代沉積物覆蓋或正在被覆蓋,成為溺谷或埋藏谷。

小丘與窪坑群南海北部陸架海底常常有成群分布的小丘與窪坑,有的單體存在,有的成群分布,有疏有密,通常人們稱之為麻坑群。麻坑有圓形、橢圓形、彎月形、碟形、盆形等。它們常發育於某一區塊,相對密集,主要見於油氣田盆地地區的海底,可能是油氣田形成過程中,部分氣體沿地層的孔隙、裂隙、斷層界面上升到海底而形成小丘與窪坑。

2.3外陸架地貌

殘留堆積平原南海北部外陸架殘留堆積平原寬闊,西部最大寬度可達128km,中部寬100km左右,東部寬65km左右,自西向東逐漸變窄,平均坡降0.47×10-3~0.91×10-3。它是玉木冰期低海面及冰後期海面上升過程中形成的堆積型陸架平原,雖然後期受到珠江、韓江等水系攜帶來大量細粒沉積物影響與現代動力因素作用,但本區仍以殘留地貌為主體,地貌體物質組分多以細砂和中細砂為主體,是低海面時期的殘留沉積。在寬闊的外陸架殘留堆積平原上發育有淺槽、古淺灘、古三角洲、沙波、沙丘、埋藏古河道、海底滑坡等殘留地貌。

陸架外緣斜坡陸架外緣斜坡位於大陸架外部地勢較陡的區域,呈條帶狀分布,北東向或北東東向延伸,寬度5~40km,平均坡度在0°15′~0°30′之間,它是外陸架平原平均坡度的5~10倍。陸架外緣斜坡地形變化較為復雜,有的地方出現階梯狀地形,隨著深度增加,坡度變陡,並逐漸向大陸坡過渡。表層沉積物以細砂、粗中砂等殘留沉積物為主,可見到全新世地層零星分布,並發育有沙堤、沙丘、滑坡體、滑塌谷和小海丘等。

2.4大陸坡地貌

大陸坡從西北部陸架外緣坡折線起,向東南方向水深逐漸增加到3400m左右。本區陸坡地形起伏大,變化復雜,向東南方向呈階梯狀下降。地貌類型齊全,根據區內陸坡的形態特徵及排列組合,其三級地貌分為陸坡海台、陸坡海槽、陸坡斜坡、陸坡陡坡等。

陸坡海台位於水深300~350m之間,地形平坦,如東沙海台,檯面上分布著北衛灘、南衛灘和東沙島等。該海台外形似倒三角洲,東西方向寬約160km,南北方向縱長約105km。其南部為海台外緣斜坡,坡度明顯變陡,並有放射狀溝谷分布。

陸坡海槽區內只涉及到西沙海槽東部的一部分。該海槽近東西向展布,槽底較為平坦,槽底和槽壁的轉折點非常明顯,槽底由西向東微微傾斜,而寬度逐漸變窄,到東口寬度只有11km。西沙海槽是在元古代地塊基礎上,由於新生代拉張產生的裂谷,經歷過早期張裂產生斷陷,形成裂谷雛形;中期穩定沉降,接受沉積;晚期裂谷進一步發展,海槽逐步形成。

陸坡斜坡陸坡斜坡以堆積作用為主,沉積厚度大,地形較為平緩,其坡度大部分在2°~5。之間,以珠江海谷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

西部陸坡斜坡上陡下緩,形態較為單一,水深200~1000m左右,坡度較陡。其中水深約200~500m處局部出現小型的滑坡、坍塌和侵蝕溝群等。而水深1000~1800m以堆積作用為主體,坡度較為平緩,地貌類型也較為單一。

東部陸坡斜坡,地貌類型較復雜,上部和下部形態特徵有較大的差異。上部特別是陸架外緣和陸坡相接地段有多個滑坡區分布。這是因為該區沉積物是由陸架區向陸坡區不斷推進,沉積物較為鬆散,而地形坡度顯著變大,為不穩定地帶。下部地形較為平緩,以堆積地貌為主體。而水深1200~2800m附近地形明顯變緩,具有大陸隆和深海扇的地貌形態特徵。東南部有較多的海山、海丘分布,大型的海山有尖峰海山等,且大小斷層遍布,其延伸方向多變,但以北東向和北西向為主,也有少量近東西向分布。

陸坡陡坡陸坡陡坡是陸坡中坡度陡、地形變化最為復雜的海區,可分為兩個區。

其一位於西沙海槽北部上陸坡處。西沙海槽是在元古代地塊基礎上,由於新生代拉張作用形成裂谷,呈北東東向延伸,兩側及槽谷內斷裂活動強烈。在海槽北坡發育一系列張性斷裂,斷裂帶長200~300km,斷距可達1000~2000m。區內由於受成組成帶的階梯狀斷裂作用,並向海槽底呈階梯狀下降,形成一系列斷裂谷、邊緣溝、斷崖和陡坡。由於地層受到擠壓,隨之出現一系列滑坡、崩塌、濁流堆積體等各種地貌類型。

其二位於西沙海槽的北槽坡及其以東的陸坡與深海盆相接處。主要受北東—北東東向斷裂構造控制。而海底岩漿物質沿著斷裂帶侵入和噴發,形成形狀和大小各異的海山和海丘。

3近代海底地貌動態演化

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作用,海底地貌一直在變化之中。一般而言,海底地貌在河口海灣水動力作用強盛的海區變化比較大,而在外海水動力作用弱的海區變化相對較小。

3.1珠江口海區

近百年來,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珠江口海區地貌形態也隨之變化,變化程度各區不一,分別說明。

伶仃洋1900年到1960年間海底地貌形態相對穩定,東淺灘和汛石水道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只是伶仃水道淤淺,10m等深線退縮南移至內伶仃島的西南側。1960年以來變化較大,泥沙呈條帶狀大量堆積於川鼻水道和伶仃水道西側,海底增高4~5m。淇澳島西北水域泥沙也在迅速淤積,海底每年以50mm的速度增高。伶仃洋東部淺灘北段淤積較慢,而南段相反,海底侵蝕,淺灘後退。同時遭受侵蝕後退的淺灘還有汛石淺灘、伶仃攔江沙壩。伶仃水道南段淤積長高1~3m,北段沖蝕,虎門川鼻水道東側則受強烈沖蝕。

磨刀門1900年到1960年間海底地貌形態變化較大,白藤湖周圍原為一片淺海,成了海塗淺灘。泥灣門-龍屎窟水槽、大門深槽淤積填平,鶴洲-交杯沙淤積最快,且出露到水面,新出現的燈籠沙,更顯示出海底地貌形態的近代變化。1960年以來磨刀門海域普遍淤積,海底明顯增高,鶴洲交杯淺灘,白藤湖-三灶海灣,三灶以南海域淤積了0.5m,磨刀門攔門沙壩以南海域淤積最快,海底淤高2.0~2.5m。

黃茅海一百年前黃茅海原來是一片汪洋大海,到1960年已形成喇叭狀河口灣,本來2~3km寬的虎跳門,兩岸淤積成一水道。本區海底淤積明顯,5m等深線、10m等深線大幅度南移至荷苞島以南。1960年以來黃茅海南部灘地淤高了0.5m,而大硭島-南水島間的深槽局部遭到沖刷侵蝕。

總之,珠江口海區在柯氐力作用下,西側淤積明顯,近百年來珠江三角洲向海推進,尤以伶仃洋西側、磨刀門至大海環一帶較快,萬頃沙每年向海推進50m,磨刀門至大海環每年40~140m,最大為160m。

3.2韓江口海區

義豐溪口至萊蕪島以北海灘侵蝕退縮,義豐溪口以南的海灘也遭侵蝕後退,獅嶼、五嶼西側海灘遭侵蝕,大片淺灘高程下降0.5m,東溪口沖刷出一條2m深的新槽。五嶼以南至東溪口淺灘淤漲明顯,海塗發育,2m等深線往外推移,而風嶼至萊蕪島以北5m等深線向外推移更多。萊蕪至新津溪,海灘遭侵蝕,海塗遭沖刷,高程一般下降1.0~2.0m。新津溪口外的待狎金淺灘受沖刷降低了0.5m。海底侵蝕,2m,5m等深線向岸推進較大范圍。海山島南側,海灘受侵蝕,0m等深線向岸推進,而水下淺灘變化不大,5m等深線基本穩定。

3.3湛江灣、雷州灣海區

湛江灣湛江灣海底地貌形態較穩定,在深槽、水下岸坡、灣緣台地陡坎略有侵蝕。支叉水道及其附近出現少量淤漲現象。

雷州灣雷州灣海底地貌形態1956年與1978年相對比,變化比較大。西部灣頂邊灘向南淤進了300m,向北淤進了1800m,北壇附近淤進了900m,但後葛一帶遭侵蝕,水下淺灘出現溝槽,海岸侵蝕後退900m,邁旗深水槽淤淺1.2~2.4m。中槽西段侵蝕,槽深增加0.5m,槽床擴寬500m。中槽中段淤積,槽深減低1.2~2.5m。槽床縮窄300m。在中槽南、北之間的三角地帶,淺灘淤積增高,增幅最大者達2m之多。龍灣村對面淺灘侵蝕降低,一般淺灘比原來水深增加1.5~2.0m。

4結論

南海北部海底地貌形態復雜,類型齊全,微地貌種類眾多。水深15m以內的濱海地貌主要有河口、港灣、水下淺灘、岸坡、水下三角洲、潮流三角洲、潮流沙脊、海釜、海底沙波等類型;水深在50m范圍內的內陸架地貌包括內陸架堆積平原、水下階地、古海岸線、古河道和小丘與窪坑群;水深大於50m的外陸架地貌包括外陸架殘留堆積平原,其上發育有淺槽、古淺灘、古三角洲、沙波、沙丘、埋藏古河道、海底滑坡等殘留地貌,陸架外緣斜坡;大陸坡地貌包括陸坡台地、陸坡海槽、陸坡斜坡、陸坡陡坡等。海底地貌在河口海灣水動力作用強盛的海區變化比較大,而在外海水動力作用弱的海區地貌形態基本穩定。

參考文獻

[1]從鴻文等.1992.中國海區及鄰區地形圖(1:500萬).北京:地質出版社

[2]王文介.1995.瓊州海峽潮流通道地貌體系發育的動力效應.海平面變化與海岸侵蝕專集,南京大學海岸與海島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34~242

[3]毛樹珍等.1982.南海中部及北部海底地形特徵.南海海區綜合研究報告(一).北京:科學出版社

[4]馮文科等.南海北部海底地貌初步研究.海洋學報,1982,4(4),462~472

[5]陳俊仁等.1983.南海北部-50m古海岸線的初步研究.地理學報,38(2),176~187

[6]陳俊仁等.1985.南海北部-20m古海岸線之研究.中國第四紀海岸線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30~240

[7]謝以萱,毛樹珍.1985.南海海區的海底地形.南海海區綜合調查研究報告(二).北京:科學出版社,13~34

[8]謝以萱.1985.南海東北部海底地貌.熱帶海洋,2(3),182~190

[9]謝以萱.1986.南海的陸緣擴張地貌.熱帶海洋,5(2),12~19

[10]鮑才旺.1987.地形圖說明書.何廉聲主編.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集.廣州:廣東地圖出版社,3~12

MICRO.GEOMORPHIC FEATURES AND THEIR DYNAMIC CHANGE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Cai Qiurong

Abstract: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bathymetric and side-scan data,the micro-geomorphic features and their recent change we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paper.There exist the different geomorphic types including the branching bay,submarine shoal,subfluvial bank,subaquatic delta,tidal current delta,tidal sand ridge,sand wave and caldron in the littoral zone.In the inner shelf,the main geomorphic types have the accumulational plain,shoreface terrace,ancient costal line,ancient stream channel,mamelon and pit-and-pots.However the main geomorphic types in the outer shelf include shelf plain,ancient shoal,ancient delta,slack,sand wave,sand ne,buried ancient stream channel and submarine slumping.The geomorphic shapes changed greatly because of the strong hydrodynamic action and the anthropic factor in the littoral zone,whereas the geomorphic shapes are relatively stable because of the weak hydrodynamic action in the inner and outer shelf.

Key words:geomorphic feature,dynamic change,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8. 池天河的著作

書名 地點 出版社 年份 頁數 版式 北圖編號 合作者 數字地面模型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5 350 26cm Z/LYX 56.194 395 柯正誼,何建邦 重大自然災害遙感監測與評估集成系統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 131 26cm 96/X43/32 等 中國國家自然地圖集的設計編制與創新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3.9 287 16開 56.193056 711 廖克,齊清文 池天河主要學術論文: 論文題目 期刊名 年份 頁碼 收藏號 合作者 關鍵字 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共享網路系統研究 中國圖象圖形學報 1999,(z1) 周旭,錢進等 基於區域資源環境容量的產業結構分析——以北京懷柔縣為例 地理科學進展 2000,19(4) 366-373 張曉東 資源供需 環境承載力 模型 產業結構 懷柔縣 可擴展的並行地理圖像處理系統 地球信息科學 2000,2(4) 62-66 方金雲、何建邦等 ParGIP 機群 插件技術 CS結構 從數字地球概念到數字福建實踐 數字城市的理論與實踐[賴明等主編]. 2001 26~33 王欽敏 地方政府政務信息共享平台建設 科學對社會的影響 2001,(3) 18-21 王雷 90年代中國省級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度分析 地理研究 2001,20(4) 506-515 張曉東 省級區域 經濟環境協調度 環境承載力 經濟發展階段 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共享系統的Web GIS 解決方案 資源科學 2001,23(1) 34-39 王雷、王月芹等 WebGIS 空間索引 信息共享 可持續發展 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共享的理論與實踐 資源科學 2001,23(1) 3-11 孫成永、王啟明等 可持續發展 信息共享 數據 信息 知識 元數據 數據集成 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共享系統設計與關鍵技術研究 資源科學 2001,23(1) 12-16 王啟明 信息共享 可持續發展 網路 關鍵技術 地理數字圖像機群並行處理試驗 計算機科學 2001,28(5) 99-100,49 方金雲; 何建邦等 知識創新工程中地圖學學科規劃若干問題 地球信息科學 2001,3(1) 71-76 齊清文、廖克等 識創新工程 地圖學 學科規劃 基於軟體DSMs網路系統的機載SAR圖像並行處理的研究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 2001,37(7) 82-85 陳榮國、何建邦等 DSMsJIAJLA並行處理SAR圖像 國家自然地圖集網路發布的WebGIS解決方案 地理學報 2001,56(z1) 49-55 王雷、廖克等 國家自然地圖集 WebGIS 空間數據瀏覽 開發策略 多維動態地圖中時態信息可視化 地理學報 2001,56(z1) 43-48 陳華斌、李伯楠等 時態地圖 時空變化 動態用戶交互 動態符號 地學信息圖譜的理論和方法 地理學報 2001,56(z1) 8-18 齊清文 地學信息圖譜 地球信息科學 理論和方法 基於R-tree的WebGIS的空間數據索引結構 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2001年年會 20010301 余斌 R-tree;WebGIS;空間數據索引結構 地理信息共享關鍵技術研究--地理信息共享的技術環境 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2001年年會 20010301 周旭、王雷等 Web GIS;空間索引;信息共享;地理信息 基於Internet的地理信息共享技術研究 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1999年年會 20010301 錢進 網路系統設計; 地理信息共享; 可持續發展 GIS支持下的自然災SAR圖像信息快速處理 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1999年年會 20010301 余斌 SAR圖像處理;地理信息庫;SAR;GIS;自然災害 地理信息共享環境的研究與實踐--營造地理信息共享政策、標准與技術環境 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2001年年會 20010301 何建邦、蔣景瞳 地理信息共享;地理住處共享環境;共享政策;共享標准 基於PC機群的地理數據並行處理試驗 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2001年年會 20010301 方金雲、黃國滿等 地理數據處理;JIAJIA;並行演算法;線性加速比 遙感地學信息的分布式共享系統研究 海峽兩岸地理信息系統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2002 290~296 吳洪橋、方金雲等 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中模型方法元數據及其集成 地球信息科學 2002,4(2) 11-16 畢建濤、吳洪橋等 方法元數據 模型元數據 資源環境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 資源與環境元數據網路一體化管理模式與應用研究 地球信息科學 2002,4(3) 38-42 吳洪橋、何建邦、黃裕霞 資源與環境元數據 元數據管理模式 網路一體化管理 面向網路海量空間信息的GIS平台體系結構 地球信息科學 2002,4(3) 26-34 陸鋒、周大良等 海量空間信息 分布式系統 大型GIS 體系結構 地學信息產品的理論與技術研究--以中科院資源環境資料庫中的若干信息產品為例 地理學報 2002,57(z1) 60-69 齊清文、陳華斌等 地學信息產品 資源環境資料庫 信息加工 模型與方法元數據及地理信息服務研究 地理學報 2002,57(z1) 32-36 畢建濤、何建邦等 地理信息服務 模型與方法元數據 資源環境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 國家自然地圖資料庫的建設及其信息產品開發 地理學報 2002,57(z1) 18-26 齊清文、廖克等 國家自然地圖資料庫 DCM DLM 動態瀏覽 靜態分析 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共享系統研究與開發 地理信息世界 2003,1(6) 32-36 傅曉鋒、邵宇斌、畢建濤 可持續發展 信息共享 網路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服務 三維地形的生成技術及實現 測繪工程 2003,12(3) 10-13 舒娛琴、彭國均等 三維地形 可視化 地形轉換 應用實現 數字省信息共享平台的設計與實現 地理研究 2003,22(3) 281-288 王雷、王欽敏等 省級區域 經濟環境協調度 環境承載力 經濟發展階段 WebGIS的企業級解決方案探討 計算機科學 2003,30(2) 55-56,62 戚銘堯、霍亮 WebGIS,Enterprise,application 數字省建設技術體系研究 計算機科學 2003,30(2) 52-54 王雷、王欽敏、陳崇成 WebGIS, Digital fujian 基於Internet的元數據管理模式研究——以地理信息元數據管理為例 計算機科學 2003,30(4) 89-91 吳洪橋、何建邦、黃裕霞 Ggeopraphic Pmetadata 遙感地學信息的分布式共享系統研究 計算機科學 2003,30(7) 80-84 吳洪橋、何建邦、方金雲 Multi-source Geo-information GPS支持下的機載SAR遙感圖像無控制准實時地理定位 測繪學報 2003,32(3) 234-238 朱彩英藍朝楨徐青王勁峰 SAR圖像;GPS定位;幀定位元素;准實時糾正 數字城市的三維圖形構建技術 地球信息科學 2003,5(1) 84-89 彭國均、唐麗玉等 數字城市,三維圖形,實時繪制,互動式平台 基於網路的空間信息表達研究 地球信息科學 2003,5(2) 43-45,50 張新、陳華斌等 網路,空間信息表達,空間信息共享,XML 洪澇災害的本底資料庫構建方法 地球信息科學 2003,5(4) 22-24 何建邦、畢建濤 本底資料庫,遙感,洪澇災害,監測評估系統 機載SAR圖像幾何糾正的數學模型研究 遙感學報 2003,7(2) 112-117 朱彩英、徐青等 SAR圖像應用 正射糾正模型 模型適應性 基於網路的空間信息可視化表達 中國圖象圖形學報A 2003,8(z1) 247-251 盧毅敏、張新、謝禮坤 可視化表達 C/S模式 空間信息共享 WinSock 地理信息共享價格政策謅議--各國地理信息收費政策及我國的對策分析 高技術通訊 2004,14(2) 91-96 王雷、畢建濤、何建邦 地理信息, 數據共享, 政策, 定價與收費 基於Agent多用戶參與的虛擬地理環境 系統模擬學報 2004,16(5) 1092-1095 戚銘堯、舒廣 虛擬地理環境 agent MAS FIPA java3D GIS在土地適宜性評價中的應用與展望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4,20(5) 20-23,44 邱炳文、王欽敏等 GIS 土地 土地適宜性評價 公眾參與 洪水災害快速評估關鍵技術研究 長江科學院院報 2004,21(4) 39-42 張新、韓承德、方金雲 遙感圖象 並行計算 洪水災害評估 ArcMap 海洋立體監測信息網路服務體系 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24(4) 439-442 張新、王雷等 台灣海峽,海洋立體監測,信息服務,WebGIS GML的空間信息映射模式 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25(1) 87-90 唐中實、譚玉敏 GML, 信息映射, 互操作, 空間數據集成 基於UML的環境空間決策支持系統的分析與設計 計算機工程與設計 2004,25(12) 鍾大偉;陳崇成;鄧鍾 空間決策支持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建模;統一建模語言;海岸 基於SVM的遙感數據並行服務體系研究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28(4) 350-355 吳洪橋、方金雲、何建邦 多源遙感數據 並行機群 服務體系 立體索引機制 基於Web Service的地理信息服務研究 計算機科學 2004,31(1) 69-71 畢建濤、王雷、何建邦 WebGIS,地理信息服務,元數據,信息共享 台灣海峽海洋動力環境立體監測信息服務系統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32(4) 19-22,27 張新、王欽敏、陳崇成 台灣海峽 海洋立體監測 信息服務 地理信息系統 網路地理信息 基於並行計算的洪水災害快速評估系統研究 人民長江 2004,35(5) 21-23 張新、韓承德、胡偉武、方金雲 洪災 災害評估 合成孔徑雷達 系統研究 圖像處理 基於克里格法的定點監測數據連續空間化研究與應用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 2005,41(9) 樊明輝 陳崇成等

9. 胡煥庸的主要論著

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成立後,全所人員在胡煥庸的率領之下,在人口地理學、人口經濟學和人口社會學以及實際應用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其中有胡煥庸獨力完成的著作,如《中國8大區人口密度與人口政策》和《中國8大區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的過去和未來》兩書;還有全所共同完成的論文集,如,在《中國東部、中部、西部3帶的人口、經濟和生態環境》一書的15篇論文中,他個人有10篇。可以想見,年逾八旬的胡煥庸,仍然處於思維活躍狀態,因而在人口地理研究中一馬當先。
胡煥庸的一些工作成果是同年輕人合作的。其中特別重要的有,他和張善余合作的《世界人口地理》和《中國人口地理》(上下兩冊);和伍理合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分布圖》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密度圖》。前2種是全新的著作,而且材料豐富,分析詳明,篇幅巨大,深受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後2種是他在30年代發表的《中國人口分布圖》和《中國人口密度圖》的更新和重繪。它們都是老一輩的經驗及熱情同新一代的智慧和勤奮的結合,是兩代人各盡所能、通力合作的結果。
胡煥庸的人口地理著作,有很多特點。他十分重視人口地理的區域差異。根據這樣的差異,他把全國分成8大人口區,即黃河下游區,遼吉黑區,長江中下游區,東南沿海區,晉陝甘寧區,川黔滇區,蒙新區和青藏區。而且,在一區甚至一省以內,也有不同的情況。例如,他把甘肅省稱為「人口生態類型最多的」省份。關於人口密度的地區差異的問題,他十分強調人口密度和地理環境的關系,尤其是人口和糧食生產的關系。在中國8大人口區之中,青藏區和蒙新區在表面上都是地廣人稀的地區。但是,如果把人口數量同當地負載能力結合起來,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在人口地理中,胡煥庸還注意到人口變遷的問題。我國西北半壁人口對全國人口的比重,同1933年相比,有1.6%的提高,即從4%提高到5.6%。這顯然是我國40年來重視開發西北的結果。東北三省的人口總數,在近百年中增加了20倍。這里既有經濟發展的因素,也有人口遷移的因素。研究人口地理是為了提供國家制訂人口政策的參考。在這方面,胡煥庸設想,青藏區人口不宜超過1000萬,蒙新區不宜超出6000萬。因此,他認為「少數民族地區急需推行計劃生育工作,其迫切性更大於人口稠密的漢族居民地區」。所有這一些,都體現科學的人地關系的原理。 1胡煥庸等譯.戰後新世界.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
2胡煥庸.約翰白呂納的人生地理學.地理雜志,1928,1(1). 3胡煥庸.法國之地理學.載《新地學》(南京:鍾山書局,1933).
4胡煥庸.東壩考察記.方誌月刊,1933,6(12).
5胡煥庸.法國地誌.南京:鍾山書局,1933.
6胡煥庸.中國人口之分布.地理學報,1935,3(2).
7胡煥庸.白呂納人地學原理譯本序.方誌月刊,1935,8(1、2).
8胡煥庸.英國地誌.南京:鍾山書局,1935.
9胡煥庸.德國地誌.南京:鍾山書局,1935.
10胡煥庸.俄國地誌.南京:鍾山書局,1935.
11胡煥庸.江蘇圖志.中央大學地理系,1935.
12胡煥庸,李旭旦等.兩淮水利鹽墾實錄.中央大學地理系,1935.
13胡煥庸.黃河志氣象篇.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4胡煥庸.中國商業地理大綱.地理學報,1936,3(1).
15胡煥庸.中國之農業區域.地理學報,1936,3(2).
16胡煥庸.國內交通與等時線圖.地理學報,1936,3(4).
17胡煥庸.南歐地誌.南京:鍾山書局,1936.
18胡煥庸.氣候學.香港:商務印書館,1938.
19胡煥庸.四川地理.重慶:正中書局,1939.
20胡煥庸.世界經濟地理.重慶:青年書店,1940. 21胡煥庸.蘇聯經濟地理.重慶:青年書店,1941.
22胡煥庸.美國經濟地理.重慶:青年書店,1942.
23胡煥庸.中國經濟地理.重慶:青年書店,1943.
24胡煥庸.日本地誌.重慶:京華印書館,1944.
25胡煥庸.朝鮮地誌.重慶:京華印書館,1945.
26胡煥庸.台灣和琉球.重慶:京華印書館,1945.
27胡煥庸.兩淮水利.南京:正中書局,1949. 28胡煥庸.淮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1.
29胡煥庸.淮河的改造.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4.
30胡煥庸.蘇聯自然地理概論.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5.
31胡煥庸.各洲自然地理講義〔亞洲部分〕.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59.
32胡煥庸.各洲自然地理講義〔歐洲部分〕.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59. 34胡煥庸,康淞萬,蔡吉.世界氣候的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35胡煥庸,陳業裕.世界海陸演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36胡煥庸等.人口研究論文集(第一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1.
37胡煥庸,周之桐.法國經濟地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38胡煥庸,嚴正元,康淞萬.歐洲自然地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9胡煥庸,張善余.世界人口地理.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2.
40胡煥庸等.人口研究論文集(第二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3.
41胡煥庸.中國八大區人口密度與人口政策(中英文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
42胡煥庸.論中國的人口分布.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3.
43胡煥庸,張善余.中國人口地理(上冊).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5.
44胡煥庸等.人口研究論文集(第三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5.
45胡煥庸.中國八大區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的過去與未來.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6.
46胡煥庸.淮河水道志.蚌埠:淮河志編纂辦公室,1986.
47胡煥庸.中國人口地理簡編.重慶:重慶出版社,1986.
48胡煥庸,張善余.中國人口地理(下冊).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6.
49胡煥庸等.中國東部、中部、西部三帶的人口、經濟和生態環境.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9.
50胡煥庸,伍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分布圖.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
51胡煥庸,伍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密度圖.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
52胡煥庸.中國人口的分布、區劃和展望.地理學報,1990,45(2).
53胡煥庸自選.胡煥庸人口地理選集.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10. 求土地方面的期刊一覽表

你可以到佰騰科研導航站上去找找,可以先在「期刊」分類里搜索一下,如果沒有合適的就按照學科分類來查詢。希望能幫到你。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