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體驗地理教學
㈠ 如何讓地理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一堂好的課究竟是什麼樣子?從《灰姑娘的故事》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師生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通過教師創設學生分析、討論的探究性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在師生互動中解決問題,共同來落實教學中的知識目標、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使課堂成為歡樂的課堂。
通過《灰姑娘的故事》這一堂課的學習,我們得到很大啟發,我們應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改變的教學方式,轉換師生角色,讓學生充當學習的主人。如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讓課堂更精彩呢?我在教學中做了一些有益探討。
首先,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作為教師我們應明白一堂課為什麼教(學生成長)、教什麼(知識和技能)、怎麼教(過程和方法)、什麼用(價值)、得什麼(情感)。注重落實三維目標的過程和方法教案設計,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目的是使教學內容能有效的傳達,加強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之間的聯動,突出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的引導。
其次,創設情境、喚起熱情
創設一種其樂融融的課堂氛圍,使地理課變得生動有趣,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愛學了。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有情緒上的安全感。給學生建立一個溫暖的、彼此接納的和相互欣賞的學習場所,讓學生有個安全的心靈港灣。創設問題情境,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在地理教學中,聯系生活,獲取情境。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讓學生扮演角色,融入情境,拉近學生和新知識的心理距離,吸引學生的注意,誘發並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正確、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從而調動學生全部主動參與能力、掌握各種地理能力。在地理教學中,我用POWERPOINT製作《旅遊景觀審美特徵》多媒體課件插入大量風景名勝圖片,通過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講解旅遊景觀特徵,同時案例分析了石阡旅遊景觀特徵,使地理知識得以延伸。只要我們留心找情,精心設境,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境交融,渾然一體,就會使地理課堂更加精彩。
其三、探究問題、抓重攻難
根據《課程標准》和學生實際,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探究點」,設計探究層次,選擇的「探究點」應是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我在旅遊景觀審美教學時,為了要讓學生充分動起來。通過問題導航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落實目標,釋疑解難。讓學生帶著石阡有哪些著名景觀,請說明景觀特徵,讓學生去看書讀圖,查找資料,努力完成目標要求。對學習目標中獨自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師生、生生互助解決,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提問。
其四、滲透德育,引領做人
我在旅遊景觀審美教學時,轉換角色,讓學生做一個導游,我緊緊抓住教育時機,及時對學生進行行為引導,要求學生守時,要求學生注重自己的儀表。這種有針對性的即時引導比乾巴巴的說教效果肯定要好。這樣做,很好地體現了地理教學要滲透德育的要求。並且,學生的表演,也達到了活躍課堂氣氛、增進教學趣味性的效果和目的。教師最後引導學生作為一個主管縣旅遊領導如何發展石阡旅遊業,問題設置思維含量高,探究價值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通過旅遊業成功的事例,一步步地引導學生認識到,不能放棄機會,要敢於爭取,要給自己創造機會。只要愛自己不懈奮斗,就會達到目的。從而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自我意識,形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從容應對挫折、堅強不屈等良好的心理品質。這樣的教學,對於完善學生的人格,加強學生的品格修養,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我通過師生齊唱「歡迎你到泉都走」歌曲,城招天下客,投資石阡,建設石阡,將石阡變得更美麗。話外有音,耐心細致的引導,循循善誘的啟發,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得到交友的重要性,從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朋友多了路好走」的道理,增進了學生的交友意識和交友願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這樣的教學,突顯了新課改重視對學生進行行為引導、提高學生行為能力的理念。
在運用新課改理念指導教學的過程中,我由衷地感到,地理課變了,變得鮮活而富有生機。每次走進課堂,看到學生們如花的笑臉,聽著他們發出的由衷的掌聲,我的心是甜的,是課程改革的春風帶來了地理課堂的春天。
㈡ 如何在地理課堂養成學生環境行為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環境意識",新課標也強調,"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因此,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應逐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1.充分挖掘現行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培養的內容,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取環保知識
要講清中學地理教材中有關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的知識。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世界氣候,自然景觀的地區差異,世界的自然資源和中國的氣候、河流、湖泊,中國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及中國的區域地理差異等知識。教師講授時,不僅要講清楚自然資源的概念,而且要詳細講解有關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的知識。在講授黃河時,要說明黃河及流域概況的知識,同時要指出,黃河所流經的黃土高原在歷史上是一片"草豐林茂,沃野千里的綠洲",但由於常年毀林開荒,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態失調,導致泥沙淤積下游,形成地上"懸河",給廣大民眾帶來憂患。同時還應著重介紹,解放以來黃河兩岸的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治理改造黃河,化害為利,趨利避害,使晉陝等沿河省區出現了田園似錦、棉麥豐收的喜人景象,生態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樣既體現了愛國主義教育,又進行了具體生動的環境教育,寓環境保護教育於地理課的教學之中。
新的課程標准把環保、人口、可持續發展等,作為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高中地理教材把人類對生活的地理環境、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作為核心內容,使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因此,通過講解使學生認識到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對廢棄物的容納能力是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通過破壞環境來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孫後代的生存,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從而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的新型社會主義榮辱觀。
2.在課堂上,通過時事和歷史事件讓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危害性
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類從自然界提取的資源越來越多,排放的廢棄物也與日俱增,資源消耗過大,生態破壞加劇,已使地球不堪重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在地理課堂上通過時事和歷史事件問題,適時的滲透在地理教學中,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環境污染對人類生存的影響,窺視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如:
2003年,在我國發生的非典疫情,它與生態環境的變化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環境的急劇惡化誘發水生物、野生動物和致病微生物的突變,而濫捕濫殺、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使致病微生物傳播到人體,進而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在地理課上通過時事和歷史事件的滲透教學,使學生學到地理知識的同時,還接受到環境教育,通過對這些事件的了解研究,讓學生學會用地理學知識分析、評價這些事件的形成機制、演變過程與對策。
3.嘗試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3.1
通過設計爭議性問題開展討論,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的,許多事物的存在既對人類的發展有益,也可能對人類有潛在的危害。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如農葯的使用、氟利昂利用的興衰、核能發電等),使學生認識到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環境問題的存在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階層的人對同一環境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設計爭議性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讓他們通過內部矛盾的沖突,深入理解環境問題,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如在講高中地理
"新能源"一節時,設計"要不要發展核電"這一爭議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組織討論。核電站是全世界公眾關注的環境問題焦點之一,有些學生認為核能是一種清潔、廉價、能量密集、地區適應性強、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新能源,應積極發展核電站;另外一些學生則認為前蘇聯切爾諾貝利災難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見,但人們不能忽視來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廢料的威脅,應削減或停止核電發展計劃。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對核電不同的看法。通過激烈的爭論,其意義遠不止是讓學生知道應該不應該發展核電站。
3.2
重視開放性教學,加強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多方面才能。所謂開放性教學就是指環境教育中利用一些開放性教學材料,這些材料不限於常用的課本,教師不給出固
定格式的結論,而是由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搜集、閱讀文字資料,實地調查問題現狀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自己得出恰當的結論。
3.3
充分利用各種實踐活動,將環境知識轉化為環保意識。環境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於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的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如果沒有接觸過協調環境關系有關的活動,那麼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加強環境教育。
(1)把地理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如在學習選修五"自然災害"這冊書中,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感受,了解我們身邊發生的自然災害,特別是經常影響本地的旱澇,寒潮等災害性天氣,使學生們知道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產生的環境問題,人類只有認識自然規律,趨利避害,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結合參觀訪問,增加感性知識,深化理性知識的學習。如在學習工業"三廢"的危害及治理的內容後,帶領學生到中牟縣汽車產業園區考察,參觀工廠的污水處理設備,並聽廠領導的介紹。同學們對工業"三廢
"的治理過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獲得環保的技能知識,而且在親身的感受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環保意識。
(3)結合春遊,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會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如去年我班到中牟縣雁鳴湖景區春遊,我就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討論:"雁鳴湖"景區旅遊業的現狀、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建造雁鳴湖休閑度假村的實際意義,為什麼政府要花這樣多的資金造這個龐然大物等等。
(4)結合3月12日植樹節,帶領學生參加植樹活動,學生實現了參與環境保護的願望,在勞動中提高了環保意識;同時也深化了地理課本上有關知識的學習。
環境意識是科學意識,也是道德意識。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保護人類的家園--地球,對"經濟發展既能滿足人類當前的需要,又對子孫後代的生活環境不構成危害"的教育,本身就含有為他人、為後代人著想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課堂教學、校內活動、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的實踐活動中進行環境意識的培養和環境行為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
㈢ 結合地理說課的基本含義,說明地理說課與其他地理教學行為的區別和聯系
地理說課是概述國內外相關地理教育和地理說課的研究現狀及研究成果,簡要說明研究版的主要目權的和內容,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1、通過教學設計原理的講述,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地理教育思想觀念;
2、通過地理教學技能訓練,提高學生地理教學技能,具備初步的地理教學能力;
3、通過大量案例教學,培養學生地理教學的應變能力和技巧。
㈣ 地理教學如何貼近生活
一 、利用地理學科生活化的優勢創境導入
傳統地理教學中,普遍缺乏知識的獲得性過程和概念理解的學習情境,從而導致知識和概念不能有效地在生活與社會的真實問題環境 中加以應有,成為降低學習興趣,阻礙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隨著時代的發展,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在我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接觸到地理。例如:從全球的氣候變暖到國家乃至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到具體幾天的天氣變化對生活、出行的影響;從我國荒漠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到反思我們自身的日常行為;從探究某地詳細的經緯度的確定方法到某廠址的選擇原因分析,都可以成為創境引入的素材。用講述地理故事、開展地理游戲、組織競賽或辯論,設置案例課題等多種方式創境導入,都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
二 、讓地理課堂學習貼近生活
實際課堂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去理解地理知識,為了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夠更充分的發揮出來,要經常把學生已經熟知的東西聯系的課堂上,讓學生盡情的發言表現,這會讓他們覺得原來地理就在身邊。要將興趣持久,就要「習慣成自然」,使學生既能在課堂上主動學習地理。也能在課外主動鞏固知識,完成作業,還能在收集、觀察體會中學習地理。生活中學習地理的習慣尤為重要,這是終身受益的學習習慣,是「學過的知識全部遺忘之後還能剩下的東西」。要時刻不忘點撥提醒同學們去觀察、體會、挖 掘、收集,勿讓「生活大舞台」上的知識白白流走。地圖是內容豐富的直觀教具。地理知識都能在地圖上明確、具體地表現出來,把地圖和現實生活很好地聯系在一起,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例如,在講述黃土高原時,除了說明黃土高原是風吹來的高原及土層深厚外,又講到黃土的直立性,適宜開鑿窯洞作為住宅時,讓學生結合窯洞的插圖,明確窯洞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適合當地冬冷夏熱的自然環境。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而且對窯洞能作為住宅,也有了較深的認識。這樣把課堂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三、把課堂地理知識向生活延伸
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基礎,對於地理學科來說更是這樣。無論是自然地理中的地球運動、天氣氣候、資源災害,還是人文地理中的農業工業、道路城市、居住條件,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其原型和答案。地理課堂教學,力求走向生活,貼近生活,充滿生活氣息,目的是為了實現地理知識與生活現象的和諧統一,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和情感的提高,而不能錯誤的認為地理課堂走向生活,僅僅是簡單的機械的聯系生活的細節現象和經驗。例如,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環境問題,並引導他們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去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㈤ 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動起來
通過動手操作、組織游戲、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靈感,激活學生的思維,給學生以知識的更新、智慧的成長,讓學生收獲無窮的快樂:成長的快樂,發現的快樂,成功的快樂。希望我的回答能帶給你一些想法。
㈥ 如何將生活實例巧妙的運用到地理教學中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當代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學習對生活版有用的地理有利於學生認識權地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令學生正確認識地理學科的價值,使學生產生學習地理的內在需要,有利於學生在地理學習中不斷增進對地理學科的愛好。
新高中地理教材在內容體繫上作了重大的調整,特別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和地理知識的學以致用。通過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鄉土實際,國內外新聞實際,使學習書本知識與投入社會實踐相統一。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生活實例教學就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課前可以從生活中收集、提取、整理各種的生活實例通過滲透、遷移,強化等方法應用於課堂上,引導學生關注大自然、關注社會、關注鄉土,增加學生對地理科學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從而可激發其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因把知識應用於實踐,從中體驗到地理知識的價值。如何活用生活實例
㈦ 如何將生活融入地理教學中
在平常的地理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好多學生學不好地理,埋怨地理太難學了,究其原因,回其中之一就是他答們缺乏地理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其實地理知識充盈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空間,教師如果能及時把需要解決的課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各種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之中,通過組織和引導把地理知識與生活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身邊,它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這樣學生就會體驗到學習地理的價值,從而增強學好地理的信心。那麼,怎樣使地理教學貼近生活,讓生活走進地理,讓地理為學生們的生活服務呢?
㈧ 行為體驗教育1000字之行為體驗心得
自局黨組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本人按照局黨組的統一安排部署,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認認真真做好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局黨組組織的系統學習教育,使我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目的和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通過進行認真思考、自我剖析、自我反思,使我對自身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通過參加教育實踐活動、撰寫心得體會,使我進一步加強了黨性修養,錘煉了工作作風。按照局黨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照檢查的要求,我認真對照自己平時的實際工作及思想動態,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對自己的政治、思想、工作、作風表現進行了認真剖析,並對照《黨章》進行了深刻反思,發現了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我決心在今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實現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為中醫葯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政治理論學習深度和廣度不夠
雖然平時也比較注重政治理論學習,但學習的內容不夠全面、系統,對政治理論鑽研的不深、不透。主要表現在:一是是學習的系統性不強,學習存在實用主義傾向,與業務有關的能主動學一些,而對政治學習缺乏系統深入的鑽研。二是只注重表面學習,只滿足於片面地引用個別原理,沒能深刻地准確地把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三是放鬆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我教育,沒有經常性地利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來檢視、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我教育、自我批評和不斷反省自己太少。
(二)工作作風需要進一步加強
醫政司綜合處因其自身職責的特殊性,事情多、任務重。有時在任務多、壓力大的時候,想到的是怎樣盡快完成,而不是首先考慮怎樣做到最好,導致在工作中產生了一些急躁情緒,影響工作效果,沒有時刻以高標准嚴格要求自己。
(三)創新動力不足,思想不夠解放
在工作中認為只要完成好領導交給的任務和本職工作就行,缺乏創新動力,思想不夠解放。主要表現為:一是調查研究不夠深入,工作上創新創造程度淺,解決難題辦法少;二是對工作中存在的困難考慮的多,下大力氣去解決的少,想法多、行動少。
(四)服務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有時過於強調原則性,沒有從群眾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為群眾服務意識有所欠缺。
二、整改方向和措施
通過這次對照檢查,找准問題,抓住產生問題的根源,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虛心誠懇接受大家的意見,不斷實現自我提升,自我完善。
(一)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黨性修養
以後無論工作多忙多累,我都要切實地把政治理論學習作為自己的第一需要,把學習作為自己人生的組成部分,做到活到老,學到老。重點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發展觀,在基本理論的掌握、理解和運用上,做到深入而不膚淺;系統而不零碎;聯系實際而不空談表面。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工作中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更新觀念,勇於創新。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個人心得體會。同時我還應根據工作需要和自己實際,堅持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加強業務、經濟知識的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擴展知識面,提高黨性修養。
(二)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高標准高要求地完成好各項工作任務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進一步加強責任意識,提高業務水平,克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忠實地執行黨的群眾路線。在以後的工作中兢兢業業,保持較高的工作熱情和飽滿的精神狀態,豐富自己的閱歷,鍛煉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確保按時保質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樹立無私奉獻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努力做到善於克服消極思維、模糊認識所造成的各種束縛,破除急躁情緒,迎難而上,積極工作,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水平,高標准高要求地完成好各項工作任務。
(三)立足本職工作,積極開拓進取
在今後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虛心向經驗豐富的同志學習請教,立足本職工作,刻苦鑽研業務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以彌補自己的缺陷,遇到問題多看多問多想,靈活運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處理問題,努力把工作效果提高到一個水平。
(四)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牢記黨的宗旨,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始終把「從人民群眾滿意的地方做起,從人民群眾不滿意的地方改起」作為我們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敢於、善於傾聽群眾的意見,把群眾的批評當做鞭策自己的忠言,把群眾的合理要求當做自己的事,始終盡力而為。切實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耐心細致地解釋群眾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時刻以一顆真心、一份真情,耐心、細致、合法的去做群眾工作。
㈨ 寫一篇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感想500字
1.總的看法與印象:失望,歷史的錯位
仔細讀完這本高教社的《人文地理學》,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失望」。這是真實的感受。下面我就把這一感受逐一寫出。
文化地理
歸於文化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地理學在這里沒有優勢;
在書中,沒有稱「文化地理學」,而是「文化與人文地理學」。在導言中,作者談及在20世紀50年代的北美出現的文化地理熱以及二戰後文化地理滲入到人文地理里邊的一些情況,而且就此,本書就從文化開始。
等翻開具體內容時,我看到的是滿紙文化學的內容,談及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主題這部分內容時,介紹了Terry G. 喬丹的《Human mosaic》一書的分析框架:人文的空間現象——文化區(形式文化區、功能文化區、鄉土文化區);文化的時間現象——文化的擴散(擴展擴散、遷移擴散);文化生態學——文化與環境的關系(人地關系)。在這里邊,我個人感覺地理學家沒有天然的優勢,我們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關於空間的人文事象的分布都理所當然地成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當社會學或文化學學者,沒有或較少的考慮空間和時間對其研究對象的影響而導致對自己的研究主題理解模糊或難以深入時,必然會加入地理環境及其歷史的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而地理學家對文化學或社會學的具體內容的卻知之甚少,就像物理學與數學的關系一樣。
由此我得出我的結論,那就是把文化地理學歸於文化學、人類學和社會學。
人口地理
歷史上的戰亂,政權的更迭,資料欠缺,很難研究深入。作為經濟地理、城市地理和旅遊地理的輔助性角色,前途一般;
聚落地理:城市地理,鄉村地理。鄉村地理由於當前市場的拒斥,原本很有意義,卻發育不良。城市地理學卻蓬勃發展;關於聚落地理的思考將另闢《城市地理》的讀書筆記,深入探討。
歷史地理
歸還給歷史學,歷史,時間。地理,空間;
歷史與地理的關系是一個很有意味的話題,這個話題的淵源可以上溯至康德,這位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與歷史和地理相對應。歷史地理的興盛很大一部分原因歸於一些老地理學家,他們在歷史學領域的造詣非同一般,由於他們的優勢,發展了歷史與地理結合的新領域。在史學界頗有影響。但現在的大學培養模式很難再出現這樣的學者,所以這一分支會隨著老一代歷史地理學家的故去,逐漸喪失陣地。相反,這一現象如果引起了歷史學家的注意,可能會促進史學里的地理學派。
基於此我認為,把歷史地理對還給史學吧,可能很殘酷,但很現實。
政治地理
歸還給政治學。地緣學,很有希望與發展的前途新興學科;
我對政治地理的理解和歷史地理相向,不再說明。
關於地緣學,這是一個很好的新興方向,即於地緣學這種根基,只有把地緣學建成一級學科,其下的眾多二三級學科在不同的領域做實際的工作。這是一個新的綜合方向。
行為地理
趕時髦的產物,由於人類個體的復雜性,拒斥模型,很難有切實的成果;
產業(農業、工業)地理:教學時的尷尬,可以從理論上講述得很完美,富於啟發性,面對實踐卻是莫大的諷刺;
2.失望之餘的反思:感到欣慰,希望與危機、挑戰並存
時間很短:人文地理,起步才二十年,引入西方的人文地理才不過七、八年的時間,「新生兒」的狀態。「新生兒」的狀態孕育的很大的生機,前途看好。
個別學科的興旺:
經濟地理,歷史原因加之本學科具有其特有的優勢;
城市地理,強勢學科;
旅遊地理:社會、市場需要,錢途很好;
3.我自己的看法:
理論一些的看法:對自己負責就是對學科負責;
實際一些的看法:我們生在人文地理的繁榮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自有我輩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