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黑洞

地理學黑洞

發布時間: 2021-02-11 01:58:21

A. 黑洞裡面是什麼樣的

黑洞是恆星死亡後的三種結局中的一種,當恆星不能再釋放能量後,恆星由於自身的萬有引力的作用向內塌縮,塌縮的結果根據恆星剩餘質量的不同有三種結果:一:質量小的塌縮成白矮星,構成白矮星的物質狀態叫做超固態,這種物質靠原子核外的電子之間的斥力維持一定的體積。二:質量中等的塌縮成中子星,構成中子星的物質狀態中做中子態,這種物質是由於巨大的引力的壓縮作用,超固態物質的電子斥力不能抗拒,於是電子被壓入到原子核內,我們知道任何物質的原子核內的質子數都等於核外電子數,於是質子與電子結合形成中子。整個中子星就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完全由中子構成。三:質量巨大的塌縮成黑洞,在中子星的基礎上,如果引力再次增大,到了中子與中子之間的斥力也對抗不了的時候,於是所有的中子都被巨大的引力壓碎,於是物質彷彿「消失」了,被巨大的引力壓縮成了一個點。這樣,黑洞就形成了。
黑洞是這樣一種天體:它的質量非常巨大,體積非常小(史瓦西半徑之內),引力非常大。引力大到了如果黑洞內部或表面有物體發光的話,連光都被這個引力拉回,跑不到黑洞外面去。於是我們從遠處觀察的話,我們會看到黑洞所在的位置有一個體積不大的黑暗區域,這里沒有任何光線存在。但是黑洞內部卻是空空的,構成黑洞的所有物質都在黑洞球心處的奇點上。

B. 黑洞裡面是怎樣的

黑洞是可以被觀測到的,雖然直接觀察黑洞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從它影響到的周圍天體的形態來推測出黑洞的存在,另外,我們所處的銀河系的中央,就是一個超大型的黑洞,理論上講,若干年後整個銀河系都會被吞噬掉。

C. 黑洞是大恆星在晚期由於星體承受不了其質量向內坍塌形成的

17世紀末,英國的米切爾和法國的拉普拉斯,根據牛頓力學得出,當一個天體表面逃逸速度等於光速時,這個天體將是看不見的,這樣一個結論,是對黑洞存在的最初猜想了。

1915年年底,德國的卡爾·史瓦西應用廣義相對論方程,計算得到了一個點狀引力源周圍的時空特性。史瓦西得出,隨著與點狀引力源距離的縮短,時空幾何出現奇異性。當距離r=2GM/c^2(M為中心質量,G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常數,c為光速)時,空間和時間都喪失了自己的特性,時間趨於無限(可以理解為時間停滯了),空間彎曲到了自身,就是說,引力已經強大到光也無法逃脫了。而這正是米切爾和拉普拉斯根據牛頓力學得出的天體表面逃逸速度等於光速時的情形。
這個距離對太陽質量是3千米,對100萬倍太陽質量是300萬千米。對地球則是1厘米。在這個距離上,所有天體都是黑的,是不可見的。

黑洞是大質量恆星演化至終結時的殘骸。當質量大於1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演化至紅巨星階段後,由於核燃料用盡,內核收縮,通過「鐵芯災變」發生超新星爆發,把外殼炸開,內核收縮,達到史瓦西半徑,成為一個黑洞。在它周圍,時空幾何發生變化,時空急劇內縮,成為宇宙空間中的一個引力深阱。但在它的外圍一定距離以外,時空依然如舊,不會有什麼變化。

1920年,英國的安德森應用史瓦西的結果,計算了太陽成為黑洞時,太陽系的時空幾何結構,他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太陽持續收縮,終有一天它會消失在黑暗中,這不是因為它不再發光,而是因為它和引力場變得使光不能透過。」此後,更多的人對太陽如果成為黑洞,太陽系會如何進行了多次計算,結果是一致的:如果用一個與太陽質量相當的黑洞代替太陽,太陽系除了陷入一片黑暗外,不會有任何變化,各個行星依然會圍繞這個黑洞正常運行。

黑洞仍然是一顆星,只是由於強大的引力,自身發出的光無法脫離,外界進入的所有物質和輻射也完全落入其中,好像是宇宙空間中的一個無底洞,所以才叫做黑洞。

根據計算,不產生一個恆星級黑洞,原恆星的質量不能小於10倍太陽質量,而由它形成的黑洞的質量,是3倍太陽質量。就是說,形成黑洞後,它的質量變小了,引力當然也變小了,只是由於它的質量過於集中,才會在它的周圍形成強大的引力場。用史瓦西的結果說,就是r變小了,質量更加集中了,引力也更加集中了,如此而已。

D. 宇宙黑洞定律是科學假說嗎

黑洞與白洞都是根據最前沿的量子物理學、物理相對論、粒子物回理學等理論,再結答合物理學反物質與反能量假說,以太空觀測信息為出發點,按照邏輯推理得出的一種宇宙物理學假說。大膽提出這種宇宙物理學假說,必須綜合掌握廣義物理學(包括化學、生物學、地理學、時空理論等等)的知識,這就必須是最新前沿科學大師級人物,最偉大的殘疾人霍金就是這樣一位天才,他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相對合理完備的黑洞白洞理論假說。但實際上,對於黑洞白洞假說,提出者們包括霍金,都是彷徨的,不斷的推測又不斷否定,反反復復彷徨不定。由於無法通過試驗或者實證說明這個假說是符合宇宙本原的,連支持白洞黑洞假說的反物質反能量都是沒有確證的,甚至量子力學與相對論也處於一些新的理論缺陷。所以,盡管黑洞理論被傳的非常火熱,但是仍然是宇宙物理學假說。
哪些說黑洞與白洞理論是事實的人,實際上根本就是想當然的說話不犯罪。

E. 黑洞可以被光學望遠鏡直接或者間接發現么

黑洞本身不發光,不能直接觀測到(包括哈勃空間望遠鏡),但是黑洞在吸收回周圍物質的同時釋答放強大的X射線,同時黑洞本身具有引力透鏡效應,經過它附近的光線會發生彎曲;通過這些物理現象,可以間接的    推測   黑洞的存在。
1、距離我們最近的黑洞是天鵝座X-1,大約6000光年。是一顆雙星系統,大的是藍巨星,質量是太陽的40倍,而在它身邊看不見的緻密天體,在不斷吞噬藍巨星的物質,同時在軸線方向噴射強大的粒子流。其質量大約是太陽的9倍。如下圖:
2、黑洞的主要物理效應,就是吸收進入它引力視界內的一切物質,在這個過程中,物質呈螺旋狀落入黑洞中心,並被不斷加速,越靠近黑洞中心,速度越快,這些物質由於速度差,互相摩擦也會發出可見光和X射線,可以看到恆星的物質呈螺旋狀被拉入黑洞!
3、另一個效應,就是讓經過它的光線發生彎曲,這可以讓我們看到遠方星系的側面或後面,就是引力透鏡作用。

F. 大西洋黑洞是什麼東西

大西洋黑洞是什麼
這一個個漩渦和它們的祖先相比只不過是個小不點,強大的內阿古拉斯海流在流容回自己的發源地之前都會穿過印度洋。在物理環境合適的情況下,循環的洋流會產生小漩渦,而這些小漩渦一般會流入海洋。這些漩渦能存在幾個月時間,並且它們與宇宙里那些讓人聞風喪膽的黑洞驚人的相似。舉例來說,它們被漩渦流堅固的水牆所環繞,就像黑洞被在軌道中運行的光子和其他外太空的物質所包圍一樣。
大西洋黑洞的環境
任何物體想要冒險沖進這個「真空」般的地方都會被這個奇點捲入,並且不會再被找到。海洋中的漩渦也具有中心奇點的特徵,任何物質都無法逃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漩渦構成了他們自己的一個小環境。科學家們熱衷於研究這些漩渦是如何促進海里的碎石屑、微小生物、不同溫度及鹹度的海水進行循環的,並且對於能否找到其他地理活動形成的類似的湍急的漩渦,比如由颶風形成的風成黑洞。
大西洋黑洞為海洋食物鏈建立了一個可移動綠洲,對全球氣候變暖的現象會有很大的改變。大西洋黑洞還能夠將附近漂浮的垃圾吞並,傳輸海洋石油和垃圾。總之大西洋黑洞對地球來說是有益的存在。

G. 大學會不會學黑洞白洞四維空間平行空間這類的東西如果學到的話是哪科跟文理哪個有關,是物理還是地理

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不會學。那些更多是科研層面,有很多東西只是猜想,版並未得到證實,所以大學權不會教這些尚未研究透徹的東西。而且本科生的理解程度有限,就算講了估計懂的人也沒幾個。這個屬於宏觀物理學范疇,要想研究先學到物理學博士再說吧。

H. 宇宙中真的有黑洞嗎

■【黑洞簡介】
廣義相對論語言的一種特別緻密的暗天體。大質量恆星在其演化末期發生塌縮,其物質特別緻密,它有一個稱為「視界」的封閉邊界,黑洞中隱匿著巨大的引力場,因引力場特別強以至於包括光子在內的任何物質只能進去而無法逃脫。形成黑洞的星核質量下限約3倍太陽質量,當然,這是最後的星核質量,而不是恆星在主序時期的質量。除了這種恆星級黑洞,也有其他來源的黑洞——所謂微型黑洞可能形成於宇宙早期,而所謂超大質量黑洞可能存在於星系中央。(參考:《宇宙新視野》)
黑洞不讓任何其邊界以內的任何事物被外界看見,這就是這種物體被稱為「黑洞」的緣故。我們無法通過光的反射來觀察它,只能通過受其影響的周圍物體來間接了解黑洞。雖然這么說,但黑洞還是有它的邊界,即"事件視界(視界)".據猜測,黑洞是死亡恆星的剩餘物,是在特殊的大質量超巨星坍塌收縮時產生的。另外,黑洞必須是一顆質量大於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演化到末期而形成的,質量小於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是無法形成黑洞的.(有關參考:《時間簡史》——霍金•著)
■物理學觀點的解釋
黑洞其實也是個星球(類似星球),只不過它的密度非常非常大,
靠近它的物體都被它的引力所約束(就好像人在地球上沒有飛走一樣),不管用多大的速度都無法脫離。對於地球來說,以第二宇宙速度(11.2km/s)來飛行就可以逃離地球,但是對於黑洞來說,它的第二宇宙速度之大,竟然超越了光速,所以連光都跑不出來,於是射進去的光沒有反射回來,我們的眼睛就看不到任何東西,只是黑色一片。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