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心得
① 通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如何有效提升課堂效率
在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環境下,課堂教學依然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內
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容中如何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就成為學校和教
師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通過實例談談對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反思,
希望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效率。
② 求一篇學習高中地理感受。(1000字)
學習高中地理新課標的心得
遷安一中地理組 周成武
今年受上級部門安排在教師進修學校進行了高中地理教師新課程全員培訓,強化新課標理念。通過培訓,深刻感受到了新課標給我帶來的沖擊,對新課標也有了新的認識。
一、高中地理課程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和選擇性理念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提出「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二、高中地理課程重視探究,注重過程與結果評價的結合
高中地理課程又提出「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僅是地理課程而且是這次新一輪課程總體改革的重要理念。
傳統的地理教學「以本為本、以綱為綱」長期以來成為教師教學的基本依據,因而形成了「教師教課本,學生記課本,考試考課本」的教學,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是否掌握了大綱要求的知識和技能,教學結果過分強調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心理品質。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轉變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歷程」和「經歷」。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這一條基本理念,除了「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以外,還強調「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這是因為,無論是開展野外觀察觀測、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室外實習,或者是開展做實驗、製作學具等室內操作,都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觀察、操作、練習、驗證、搜尋、思索、判斷、分析……。這樣既可提高地理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更能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高中地理課程基本理念 「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
三、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理念 「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這次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時代性,地理課程要突出時代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關注現代信息技術對地理課程的影響,包括在地理課程內容選擇、地理教學方法運用和地理教學評價中,都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地理信息技術對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日益顯著。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講,基礎教育階段的地理信息技術素養教育也很緊迫。地理信息技術是地理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加之其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和價值,將其納入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體系,意義重大。
四、存在的主要誤區
1、把課標直接移植成課堂教學目標。
地理課程標準是一種課程終結目標,而課堂教學目標是某節課依據課標,是為達到整個課程目標所需要的支持性前提。可以簡單認為,課標是目的,課堂教學目標是前提。所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如僅以課標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師顯然無法具備明晰的行動綱領,無法彌補教材內容與課標的落差,無法調和教講授與學生活動的矛盾,更無法解決傳統經驗與教學方式變革之間的沖突,困惑與迷茫自然便接踵而至。
2、課堂教學目標表述機械套用課標結構。
新課標將總目標從知識與技能、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我們常常不顧具體內容結構,把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也都按此結構進行表述和執行,機械套用,從而帶來課堂教學目標的模糊與混亂。
五、有效解讀新課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深入解讀課標表述的內涵,明確學習結果與要求。
新課標的表述中,教育術語諸如「說明」「分析」使用次數是最多的。前者需要學生搞清楚「為什麼」後,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這種聯系的內涵。後者需要學生能通過分解、辨別、概括形成認知策略。從本質上講,它們預示的結果都是學生要達成的問題解決的能力。下面是我從視頻學習中節選的「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的課堂教學目標,供給大家看一下:(1)了解大氣是指低層大氣;(2)了解導致大氣受熱的直接熱源;(3)辨別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對大氣熱量收支的影響;(4)以及大氣對這些輻射的選擇性吸收;(5)有繪制示意圖表示大氣熱力環流的技能;(6)具有閱讀、分析城郊熱力環流和大氣溫室效應示意圖的技能;(7)並且能用簡練的語言表述這些過程。
2、正確解讀課標的目標指向!明確教材內容的功能定位。
簡單的講,就是有些內容不是教學目的,就不需要去講授,從而人為加大難度。我們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培養出主動探究的能力。
3、科學解讀課標內隱的學習層級,明確課堂教學順序。
學生的各種更高一級的學習可能性隱含在比自身更低一級的學習結果之中,若要獲得某項能力,需以先前已獲得的其他一些前提能力為基礎。從這一角度講,每一個課標都內隱著促使學生形成能力與態度等的學習層級,理清了這一學習順序,教學的基本順序也就明朗了。
總之,新課標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理性和創造的過程,需要每個教育工作者在把握學生學習心理的基礎上,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
③ 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幾點體會高中地理新課改高中地理
高中畢業生可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595所(含獨立學院266所),學生們可以根據考試成績自主擇校。
④ 高中地理教學論文 如何總結地理知識規律(人教版)
資料概述與簡介 如何總結地理知識規律在學習了大量感性地理知識之後,通過進一步地綜合分析、比較判斷、逐步推理,最終抽象出來的本質聯系就是地理規律,任何地理規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具有連續不斷、符合實際變化過程中每一個狀況的特點。如何掌握知識規律是地理學習方法中的重要課題,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途徑之一。 1、學習知識規律的重要性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知識的記憶。在前面我們曾介紹了抓住地理規律推理記憶的典型實例和方法。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把握地理知識結構,特別是地理演變規律更是如此。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提高綜合與分析概括能力的水平。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培養空間想像能力,樹立地理時空觀念。 2、地理知識規律的基本分類 按地理學科的特點,我們將地理知識規律分為三大類型: 地理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規律。這是反映各種地理事物之間本質的、必然聯系的規律。例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就是地形、氣候、植被、動物、土壤、地表水與地下水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規律。這一規律普遍適用於各個地理區域的自然特徵的學習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資源、能源、工業、農業、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間也不斷建立起來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規律特徵,並使得相互聯系這一人世間的普遍規律廣泛地應用在地理學科中,成為地理思維過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地理演變規律。這是反映地理事物發展變化必然趨勢的規律。例2:在地質作用中,內力與外力總是同時作用;內力使地形不平,外力使地形趨向平坦;內力為主導作用力,外力為輔助作用力;它們共同決定著地殼物質循環的變化規律,使人類生存的地表空間總是在動盪起伏-相對穩定-動盪起伏之間變化著,處在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之中。 地理時空分布規律。這是反映地理事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必然分布狀況,是中學地理知識規律的主要內容。依據時空范圍可分為五個小的類型:地理事物水平分布規律是地理事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規律,例如世界上森林資源水平分布主要在熱帶和亞寒帶地區,以及中緯度大陸東西兩岸地區;地理事物垂直分布規律是地理事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規律,例如在對流層中氣溫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的變化規律;地理事物日變化規律是地理事物在一個太陽日內的變化規律,例如氣溫日變化規律-從午後14點到凌晨4點氣溫逐漸降低,從凌晨4點到午後14點氣溫逐漸增高;地理事物年變化規律是地理事物一年內不同季節的變化規律,例如塔里木河一年四季水量變化規律-隨著氣溫的增高水量不斷增多;地理事物的年際變化規律是地理事物在不同年份之間的變化規律,例如太陽黑子的11年變化周期。 3、總結知識規律的方法 (1)極值概括法。我們先一起分析一個實例,然後再總結方法。例3:地球公轉線速度的分布規律為由近日點到遠日點逐漸減小。可平時不少同學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卻總是出現「近日點線速度大,遠日點線速度小」的結論,這種結論顯然沒有概括出地球公轉線速度的分布規律,而只是提出最大和最小線速度值出現的空間位置,兩個特殊點不能反映出公轉軌道上每一個空間位置上地球公轉線速度的大小和連續變化的全過程。前面正確的描述是符合公轉軌道上各點線速度分布規律的。從實例中可以發現,兩種答案有著本質的差異,同時在手法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同學們是可以從失敗的過程汲取一些有用的經驗呢? 總結地理事物時空分布規律要從直觀圖像的仔細觀察入手,這是抽象概括出地理分布規律重要基礎。 抓住分布狀況中的極大值和極小值,這是抽象概括地理事物分布規律的金鑰匙。 由極大值(極小值)向極小值(極大值)做連續不斷的時空描述,其中文字上經常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