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近代地理學

近代地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2-10 15:49:50

『壹』 近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所形成的四大學派及其主要觀點是什麼 這是我們期末人文地理考試題目啊,求解答呀

環境學派
(1)代表人物是德國拉采爾。拉氏的《人類地理學》闡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分布和遷徙的作用;
(2)拉采爾的學生、美國森普爾女士在20世紀初系統地闡述了環境對人類的支配作用;
(3)另一個美國地理學者亨廷頓著《文明與氣候》和《人文地理學》,詳述了氣候決定論。
人地相關學派
(1)法國維達爾·白蘭士,維達爾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和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
(2)白呂納 白呂納的觀點更為明確,說「環境雖足以影響人類之活動,人類亦有操縱與征服環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學原理》。
(3)美國巴羅斯,他認為地理學應該人文化,形成人類生態學。他同時也是地理學用生態方法參與實際工作的開創者。
區域學派
(1)地理學區域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的赫特納, 20世紀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納提出了地理學的核心應是區域研究,赫特納的代表作是《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2)繼承者是美國哈特向,他認為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部門地理學是起點、區域地理學是終結。根據赫氏觀點,哈特向分別於20世紀30年代末和50年代寫了《地理學的性質》和《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兩本專著。
景觀學派
(1)用發生學觀點和綜合方法劃分地表類型。
(2)德國施呂特爾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提出景觀學說,認為地理學的中心是對可見景觀的研究。
(3)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索爾發表著名論文《景觀的形態》,把景觀看作地表的基本單位。

『貳』 急求:近代地理學的發展進程。二百字以內。

近代地理學是工商業社會相適應的知識形態,它的特點是以地球表面各種現象及其關系的解釋性描述為主體;其邏輯推理及概念體系漸趨完善;學派日益分化,學派林立。德國為近代地理學的發源地,較早受其影響的是法、英、俄、美等發達國家,然後受影響的不發達國家,包括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為洪堡(自然地理學和植物地理學創始人)、李特爾(人文地理學創始人)。1874年,德國首先在大學里設立具有教授頭銜的學者領導的地理學系,標志新地理學的開創。 近代地理學是繼地質學、人類學之後,作為一門基礎自然科學開始發展的。19世紀的亞、非大陸內部勘測美國的西部大考察,澳大利亞的沿岸開發以及南、北極的探險,均為地理學積累了大量第一手的資料,並結合測繪技術的進步,出現了一批較精確的國家和世界地圖或圖集。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學大量設立地理系,使地理學開始成為一個職業領域。隨著地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各分支的分化,在氣象學、海洋學、土壤學等獨立發展後,一些地理學家強調區域或景觀的方向,另一些學者則推行了人文化運動,使地理學的人文分支蓬勃發展起來。20世紀30年代以後,地理學逐漸向參與經濟工作過渡,西方的應用地理學和蘇聯的建設地理學應運而生。

『叄』 近代地理學的特點是什麼

地理抄不再注重自然地理研究,對人文地理也有更多關注.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

『肆』 近代地理學開始的標志是什麼為什麼說洪堡,李特爾是它的奠基 人

A.von洪堡和C.李特爾是德國人,他們不僅是德國,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洪堡將畢生貢獻於考察自然界,足跡遍歐洲和南北美洲。他的報告《新大陸熱帶地區旅行記》(30卷),是新大陸自然、經濟和政治的第一部網路全書和拉美北部的第一部區域地理著作。他提出世界年均溫等值線圖和大陸性概念、以及植物緯向水平地帶學說,是地理學的重要理論,從而公認他為自然地理學和植物地理學的創始人。洪氏代表作《宇宙》,解決了近代地理學的三大問題:①認為地球是統一整體,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②主要探討地表各區域相互關聯現象的差異性;③研究特定自然要素,應注意其與周圍環境的關系。
在柏林大學任教的李特爾是德國第一個地理學講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學會的創建人。他的名言是「土地影響著人類,而人類亦影響著土地」,被認為是近代地理學中人地關系的最早闡發者和人文地理學的創始人。他對區域的開創性見解,集中於19卷的《地學通論》中,該書確定了區域的概念和層次。他還認為地理學的基本概念是差異性中的一致性,從而導出這門學科的兩個基本部分:系統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
洪、李二氏分別在地文和人文兩大方面對地理學開創了新局面,而且均重視對區域的分析。但前者將重點放在地表自然要素的地域結合、包括其對人文現象的影響,而後者則認為人是地理研究的頂點。

『伍』 近代地理學時期地理文獻的六大傾向是什麼

近代地理學時期地理文獻的六大傾向(弗里曼)
地理學文獻中的六大傾向。

1.網路全書傾向 此傾向與收集世界各地,特別是西歐、北美居民知之甚少的地區的新資料有關。雖然大發現時代早已過去,而且到19世紀末葉,世界大部分地區都已為盎格魯—撒克遜探險家所涉足,但仍有不少地帶——尤其在非洲,即使不是未知地域,在當今地圖上也是一片空白。實際上,在地理學的近代時期之初,北美大陸的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出現永久性的農場。

2.教育傾向 如詹姆斯所強調的,此傾向標志一門學科需要傳播知識,證明其有用性,並確保其可以再生產。為了在學校、學院和大學奠定地理教學的堅實基礎,課程的改革者和設計者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弗里曼,1980a,1980b;斯托達特,1986)。

3.殖民傾向 此傾向反映出在近代時期前幾十年的環境形勢,英國尤其如此。其殖民帝國正日漸鞏固,勞動力以大城市為中心的空間劃分並覆蓋地球表面相當大的部分正逐步形成,商界組織要求提供有關各國的大量信息,於是提供信息成為地理研究的一項主要任務,而信息傳播則是地理教育的基石。

4.概括傾向 此傾向說明了按網路全書傳統和殖民傳統收集起來的資料的運用日益增長。學術研究不僅包括收集與核實事實,並且要對事實予以解釋,而解釋所用的方法和目的決定了地理學發展的早期範式。

5.政治傾向 此傾向體現在當代對地理學知識的應用。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重新劃分世界版圖會議上,I.鮑曼曾是美國總統W.威爾遜的首席顧問,像豪斯霍費爾這樣的地緣政治學家對納粹德國的生存空間觀念是有影響的(詹姆斯和馬丁,1981;帕克,1985)。

6.專門化傾向 此傾向是對知識不斷增長,因而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掌握全部知識即使在地理學一個學科內——的反應。在近代時期以前,科學家和其他學者的興趣和專長可以非常廣泛,但是後來由於研究文獻的數量不斷增加,研究方法要求更長、更嚴格的培訓,地理工作者必須專門化,即首先成為一名地理學家,爾後在地理學范圍內選定並專攻一個基礎領域或地球表面一個特定區域。

『陸』 近代地理學和地理學家的發生中心是哪個國家

德國,近代無論自然還是人文地理學都起源於德國。

亞歷山大.馮.洪堡和李希霍芬是奠基人。
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年9月14日—1859年5月6日),德國科學家,與李特爾同為近代地理學的主要創建人。生於德國柏林,亦逝於德國柏林,是世界第一個大學地理系-柏林大學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他的哥哥是柏林洪堡大學創立者威廉·馮·洪堡。

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近代中國地學研究先行者之一。1833年5月5日生於普魯士上西里西亞卡爾斯魯赫(今屬波蘭)。他曾就讀於布雷斯勞大學及柏林洪堡大學,1856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在奧地利的提羅爾(Tyrol)和羅馬尼亞西部的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進行地質研究;在1860年到1862年之間,李希霍芬參與普魯士政府組織的東亞遠征隊[Preussische Expedition],前往亞洲的許多地方,例如錫蘭、日本、台灣、印尼、菲律賓、暹邏和緬甸等地旅行。1863年到1868年間,他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做了大量的地質勘查,發現了金礦,他的研究間接導致了加州後來的淘金熱潮。1868年到1872年間,他轉到中國做了七次遠征,這段時期中,他正式地指出羅布泊的位置(新疆已乾涸的鹹水湖,旁邊有古樓蘭遺址)。
曾任柏林國際地理學會會長、柏林大學校長、波恩大學地質學教授、萊比錫大學地理學教授等。1905年10月6日在柏林逝世。

現在德國就有洪堡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以下簡稱洪堡大學)成立於1810年10月,這所國家資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學府是當時的普魯士教育大臣、德國著名學者、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創辦。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擁有十分輝煌的歷史,對於歐洲乃至於全世界的影響都相當深遠。

『柒』 近代地理學的科學範式是什麼

當前主流地理學史研究可歸結為兩種互補性範式.一種是科學地理學史回:① 從近現代地理學形象出發答,遵循"自上而下"的敘事模式,選擇性地建構切合當前地理學的歷史;②主張一元傳統的科學史觀,從而導致了不同傳統的對立;③ 其性質是建構性的、抽象性的,造成了自然與人文的分裂;④ 強綱領的敘事模式不僅造成了"古代思想的現代解讀",且掙扎於科學分化的大潮中.另一種是在批判科學地理學史基礎上興起的知識地理學史:① 從地理實踐本身出發,遵循"自下而上"的敘事模式,從地理學知識體系的底層詮釋歷史;② 主張多元論傳統的科學史觀,從而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不同地理學傳統之間的對立,為多樣的地理學傳統納入敘事框架奠定了基礎;③ 其歷史的性質是實踐論的或語境論的,旨在闡發不同地理學知識形態的意義;④ 表現為對稱性原則的敘事綱領,大大擴展了地理學史研究的視野,為理解作為地理學與自然並社會統一的實踐統一體提供了可能.科學地理學史和知識地理學史當前表現為一種批評性關系,但這並不意味著應當製造更多的二元論對立,相反,整體的方向應當是加強科學精神與人文主義的相互對話.

『捌』 美國地理學史的近代地理學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地理學的各自然分科在加速了獨立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被相鄰地學學科吸引
的趨勢。氣候學、地貌學和生物地理學逐漸相應地歸入氣象學、地質學和生物學。30年代初,I.鮑曼寫了《地理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一書後,地理學在美國社會科學界取得應有的地位,成為自然和社會的兩棲學科。人文地理學分支得到進一步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農業部出版了V.C.芬奇和O.E.貝克的《世界農業地理》。1925年,克拉克大學創辦《經濟地理》雜志,從20年代到40年代登載了世界各大洲的許多農業地理論著。20年代起,城市地理學開始發展,先後出現研究城市結構的同心帶學說、扇形學說和多核心學說(見城市地域結構),這些學說成為建立地理空間模式的第一步。 60年代末以來,美國地理學的另一重大變化是激進地理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出現和發展。這主要是西方世界的階級矛盾和種族矛盾突出,以及第三世界民族斗爭激烈所促成的。1969年克拉克大學創辦了激進地理學刊物《對立面》。一部分地理學者主張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來研究地理現象,並重建地理學思想和實踐。R.皮特在其編輯的《激進地理學》一書中指出「作為一門完整的革命科學,馬克思主義為地理學的激進運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974年美國成立了社會主義地理學家聯合會(USG),並發展有廣泛的國際聯系。
由於地理學人文化傾向的加強和地理學思想的不斷變化,美國地理學的自然的和人文的地理學分支學科為數眾多,區域地理研究涉及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思想流派雖然在美國地理學發展史上發生興衰變化,但彼此也並未完全取代。現代美國地理學呈現出多元化的現象。 普雷斯頓·詹姆斯著,李旭旦譯:《地理學思想史》,商務印書館,北京,1982

『玖』 德國地理學家李特爾關於什麼是對近代地理學的主要貢獻

李特爾(Ritter,Carl,1779~1859),德國地理學家。近代地理學創建人之一。生於奎德林堡,卒內於柏林。曾任法蘭容克福大學、柏林大學教授。德國第一個地理學講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學會創建人。最早闡述了人地關系和地理學的綜合性、統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學的基礎。認為地理學是一門經驗科學,人是整個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頂點。創用「地學」一詞。主張地理學和歷史學結合。堅持目的論的哲學觀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