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地理學
1. <<漢書 地理志>>在中國歷史地理學上的價值謝謝
《漢書·地理志》的內容包括三個部分:開頭引錄《禹貢》全文和《周禮·職方氏》的九州部分,中間以西漢的行政建置為綱,將山川、物產、古跡等各項地理資料分條附記於其中,末尾輯錄劉向的《域分》和朱贛的《風俗》,並記載了一些海外交通的情況。
這一結構充分地反映了班固對於「地理」的理解。他在《漢書·敘傳下》中稱:「自昔黃、唐,經略萬國,燮定東西,疆理南北;三代損益,降及秦、漢,革剗五等,制立郡縣,略表山川,彰其剖判,述《地理志》第八」。就是說,他觀念中的「地理」雖然也包括了山川形勢,但更關心的是對它的「疆理」、「剖判」,亦即行政建置。因而他對《禹貢》給予充分的尊重,在《漢書·地理志》開頭將其全文照錄,並不是象我們今天這樣意識到《禹貢》對於地理學所具有的意義,而只是將其當作行政制度之一種,恰好在傳說中它曾實行於夏禹時代。同理,他將傳為周代行政制度的《職方氏》九州也一並照錄,而不辨析其來歷及真實與否。正因為如此,當歷史行進到秦漢時代,五等之封已經革剗,傳說中的九州也已成為過去,此時的「剖判」是通過郡縣。班固順應時變,在正文中將「地理」的綱領由《禹貢》、《職方氏》的九州一變而至於漢代的郡國,這不能不說具有開創之功。這份功勞本應該屬於太史公司馬遷的。
對「地理」的這種理解也很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重實用、重功利,而輕視學理上的探討。《漢書·李尋傳》載傳主之言雲:「仰視天文,俯察地理,觀日月消息,侯星辰行伍,揆山川變動,參人民謠俗,以製法度,考禍福」。很明顯,當時人將地理當作一種應用之學。無論自然要素(山川變動)還是人文狀況(人民謠俗),研究的目的都是為了經世濟民(法度、禍福)。班固在敘述完西漢的行政建置和相應的地理資料之後,還將當時「猶未宣究」的劉向《域分》和朱贛《風俗》輯而論之,不能不說有其深意存焉。
這一觀念再滲透到地理學中,那便是形成一種很強烈的思維定勢,即輕自然而重人文。《漢書·地理志》而後,歷代正史修撰《地理志》形成一個傳統,但內容不過照著《漢書·地理志》亦步亦趨,有些簡單的甚至只有光禿禿的政區綱目,其它內容如山川、物產、古跡、水利等一概沒有。沈約在《宋書·州郡志》序中稱:「地理參差,其詳難舉,實由名號驟易,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離合;千回百改,巧歷不算,尋校推求,未易精悉」。文中直接將「地理」當作「政區」的同義語,這可以說是古代對於「地理」一詞最為極端的理解。
也正因為如此,地理學在我國傳統中一直被當作歷史學的附庸。一方面,以地理為標的的著作往往成為歷史著作中的專篇,如國史或地方誌中的《地理志》。另一方面,這樣的地理之學往往帶有歷史地理的性質。即便體例不受《地理志》影響,內容也往往不免帶有濃厚的歷史色彩。如《水經注》,它以水道為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地理學著作,但從內容看,它又是一部十足的歷史著作。——當然,它同時還是一部文學名著。
2. 中國地理方面的古書有哪些
中國地理方面的古書有《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夢溪筆談》、《太平寰宇記》、《徐霞客游記》等等。
一、《漢書·地理志》
《漢書·地理志》包括上、下兩分卷,是東漢班固新制的古代歷史地理之傑作。
該書敘述漢以前的地理沿革,著重寫了《禹貢》九州和《周官》九州;接著敘述西漢的地理,以郡國為條,用本文加註的形式,依次寫各郡國及其下屬縣、道、侯國的地理概況,諸如郡縣的民戶、人口,廢置並分更名的歷史,各項特產,都尉、鐵官、鹽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澤,關塞要隘,名勝古跡,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經注》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
該書所記大小河流有1252條,所記湖泊、沼澤500餘處,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處,伏流有30餘處,瀑布60多處,各種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風災、蝗災、地震等,記載的水災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記各種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嶺、坂、岡、丘、阜、崮、障、峰、磯、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僅山嶽、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處,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記洞穴達70餘處,植物地理方面記載的植物品種多達140餘種,動物地理方面記載的動物種類超過100種。
三、《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歷史地理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成書於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
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地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記》
《太平寰宇記》是古代中國地理志史,記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圖。廣泛引用歷代史書、地誌、文集、碑刻、詩賦以至仙佛雜記等,計約二百種,且多註明出處,保留了大量珍貴的史料。
《太平寰宇記》作者為北宋地理學家、文學家樂史。《太平寰宇記》撰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3)。
五、《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創作的一部散文游記,在原稿的基礎之上,王忠紉手校、季夢良續成稿本,成書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記》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描繪了中國大好河山的風景資源,此外優美的文字也使之成為文學佳作,在地理學和文學上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3. 想找有關西漢時期的資料,像天文方面,地理,人文這些都可以.比如是記錄流星或是地震,或是發生了什麼大事
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另說,司馬相如,枚乘,賈誼,淮南小山。 漢賦四大家,標志著大賦的內容、風格的成熟。其典型的代表作品: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哀二世賦》《長門賦》《美人賦》。現存《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六篇,另有《梨賦》、《魚□賦》、《梓山賦》三篇僅存篇名。明人張溥輯有《司馬文園集》。 揚雄:《河東賦》《校獵賦》《長楊賦》。仿《論語》作《法言》,仿《易經》作《太玄》。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之學說,並強調如實地認識自然現象的必要,並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駁斥了神仙方術的迷信。明人輯有《楊子雲集》。《隋書·經籍志》有《揚雄集》5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揚侍郎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班固:有《兩都賦》聞名天下。著有《班蘭台集》。完成了《漢書》,不僅為後世同類史書奠定了規模,而且奠定了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中的獨特地位。班固除給後世留下巨著《漢書》以外,他還寫了大量的典引、詩賦、銘、頌等文章,在范曄(劉宋)寫《後漢書》時尚存41篇,現在除《後漢書》中保留的三篇外,其餘大多散失。班固的地理學成就主要體現在《漢書》中,尤其是《漢書·地理志》中。 張衡:散體大賦以《西京賦》、《東京賦》最為有名。還有《思玄賦》和《歸田賦》。 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8),字長卿,蜀郡成都人,西漢辭賦家。 揚雄(公元前53 - 18) 一作楊雄。西漢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字子雲。蜀郡成都人。以文章名世。 班固(32—92) 東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班固是東漢名儒、東漢著名學者。扶風安陵人。字孟堅。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曉大義。 張衡(78~139)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 司馬相如:少好讀書擊劍,景帝時,為武騎常侍。景帝不好辭賦,他稱病免官,來到梁國,與梁孝王的文學侍從鄒陽、枚乘等同游,著《子虛賦》。梁孝王死,相如歸蜀,路過臨邛,結識商人卓王孫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樂,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歸成都。家貧,後與文君返臨邛,以賣酒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話,為後世文學、藝術創作所取材。 武帝即位,讀了他的《子虛賦》,深為贊賞,因得召見。又寫《上林賦》以獻,武帝大喜,拜為郎。後又拜中郎將,奉使西南,對溝通漢與西南少數民族關系起了積極作用,寫有《喻巴蜀檄》、《難蜀父老》等文。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當時有「千金難買相如賦」之稱。 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 西漢學者、辭賦家。字子雲。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揚雄,早年所作《長楊賦》、《甘泉賦》、《羽獵賦》,風格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等賦。後來薄辭賦為「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轉而研究哲學。少時好學,博覽多識,酷好辭賦。口吃,不善言談,而好深思。家貧,不慕富貴。40歲後,始游京師。大司馬王音召為門下史,推薦為待詔。後經蜀人楊庄的引薦,被喜愛辭賦的成帝召入宮廷,侍從祭祀游獵,任給事黃門郎。他的官職一直很低微,歷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稱帝後,揚雄校書於天祿閣。後受他人牽累,即將被捕,於是墜閣自殺,未死。後召為大夫。揚雄一生悉心著述,除辭賦外,又仿《論語》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對社會、政治、哲學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價值。另有語言學著作《方言》等。在辭賦方面,他最服膺司馬相如,"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漢書·揚雄傳》)。他的《甘泉》、《羽獵》諸賦,就是模擬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而寫的。《廣騷》、《畔牢愁》今僅存篇目。揚雄早期以辭賦聞名,晚年對辭賦的看法卻有所轉變。揚雄關於賦的評論,對賦的發展和後世對賦的評價有一定影響。揚雄在《法言》中還主張文學應當宗經、征聖,以儒家經書為典範。對於後來劉勰、韓愈的文論,頗有影響。 班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之言,無所不讀。其父班彪在光武帝時官至望都長,才高學博,撰有《史記後傳》百餘篇。建武三十年(54)父逝,返里居喪,著手整理《史記後傳》,嘆其「所續前史未詳」,欲竟其業。明帝永平元年(58),開始撰寫西漢一代史書《漢書》。永平五年,被人告發私改國史,被捕下京兆獄。其弟班超上書辯白,書稿送至京師。因明帝閱後有贊賞之詞,得釋。召至京師校書部,派為蘭台令史,與其他五位令史掌管圖籍,校定文書。次年,遷為郎、典校秘書。奉詔續撰《漢書》,自此,專注精力,以著述此書為業,歷20餘年,直到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修成。文辭淵雅,敘事詳贍,開創了紀傳體斷代史體例,整齊了紀傳體史書體裁。建初四年(79)參加章帝在白虎觀召集的諸儒會議,辯論六經今古文同異,以史官兼任記錄,編成《白虎通德論》(亦稱《白虎通義》、《白虎通》)。和帝永元元年(89)、隨車騎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勝利後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作銘辭以記漢之威德。永元四年(92)竇憲在政爭中失敗自殺,受牽連被免官。洛陽令種竟借機報私仇,班固被捕。同年死於獄中。善作賦。 班固的地理學成就有以下五個方面: 1.開創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在正史中專列《地理志》是從班固的《漢書·地理志》開始的。 2.開創了政區地理志的體例。班固《漢書·地理志》的結構內容共分三部分。 3.開沿革地理之始。班固不僅在《漢書·地理志》中首創了政區地理志的模式,同時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 4.記錄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資料。班固的《漢書》是我國西漢的斷代史,其中記載了當時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資料,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溝洫志》和《西域列傳》等篇目中。 5.保存了寶貴的邊疆地理資料。班固的《漢書》在《地理志》、《西域列傳》等篇中記載了大量的邊疆地理資料。
4. 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
山海經第一山是《山海經》記載的第一座山,招搖山是《山海經》記載的第一座山。1983年12月,我國第一次全國性山海經學術研討會「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在研討會上發表學術研究成果《試論招搖山的地理位置》,論證山海經第一山招搖山是廣西桂林市興安縣的貓兒山。
(4)西漢地理學擴展閱讀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國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
除了保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葯、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
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旅遊、地理知識方面的網路全書。
兩大部分中,《山經》5篇是為一組,以四方山川為綱,記述內容包括古史、草木、鳥獸、神話、宗教等。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
5. 為什麼將漢書地理志作為歷史地理學的源頭
《漢書·地理志》開沿革地理學之先河,對於創 立具有現代科學意義的歷史地理學具有重大影響。
《漢書·地理志》包括上、下兩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歷史地理之傑作。歷史的時、空不可分,故寫歷史必記及地理。中國最早 以「地理」為書名的著作。著者班固(32 ~92),是《漢書》中十志之一。內容包括西漢及之前中國疆域及政 區的劃分及消長演變情況全書共3個部分:
①黃帝 之後至漢初疆域變遷;
②西漢疆域政區及各地的山川、 湖沼、水利、物產、民俗以及戶口的沿革等,是全書的主體;
③秦漢以來中國與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關系和海上交通情況。
班固創立《地理志》以西漢時期的孤域政區為主,分錄其山 川物產等內容。在地質方面它記錄有關郡國的礦產,以及管理 礦產的鐵官、銅官、金官、鹽官所在的地方,對主要河流、湖海也 有較詳細的記載。此書對於研究西漢的礦產資源的開發情況, 具有重要意義。
《漢書·地理志》的寫作,是在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形勢下出現的,並為統治者所歡迎和需要。從科學史的角度來看,《漢書·地理志》對於我國的地理學發展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一方面,它開辟了一門沿革地理研究的領域,這是值得稱道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它的影響下,地理學的研究忽視了對於山川本身的地貌形態與發展規律的探索。後來,地理學更多地涉及到歷史學方面的內容,這也與《漢書·地理志》為地理著作所建立的體制有一定關系。
由於歷代編修的疆域政區地理志是我國古代地理著述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具有傳統特色。如果這種傳統可以稱之為體系的話,那麼古代地理學體系的形成是從《漢書·地理志》開始的。
6. 西漢天水放馬灘紙地圖的研究意義
第一,放馬灘地圖是當前所見世界上最早的實物地圖。根據文獻記載和銅器銘文,我國早在西周初期可能已有地圖,但一直苦於沒有實物證據.放馬灘地圖的出土,繼馬王堆地圖之後,又將我國現存古地圖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將近一個半世紀,距今已有兩千三百餘年.更重要的是它填補了先秦戰國時代實物地圖的空白。世界上最早的古地圖是公元二世紀托勒密《地理學》一書中的地圖,它比放馬灘地圖已晚了將近五個世紀。所以,放馬灘地圖是當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實物地圖,為我國乃至世界的科技史,地圖學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第二,地圖內容豐富,精確度較高,代表戰國時代地圖學的科學水平。放馬灘地圖的出土,以實物地圖的形式,充分證實了先秦典籍《周禮》,《管子》中關於當時我國地圖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的記載是完全可信的。而且,放馬灘地圖所示的地域和政區,又有良好的精確度。
第三,具有較高的制圖技術,代表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水平。放馬灘地圖雖然還比較粗糙,不如馬王堆地圖那麼精美細致,但後者繼承了以放馬灘地圖為代表的戰國時代的制圖藝術,是十分清楚的。馬王堆地圖採用的一整套制圖規則十分先進,這在放馬灘地圖上已初具規模。而放馬灘地圖中水系,居民點,道路,地貌以及關隘,廟宇等地理要素的表示方法,不但大都為馬王堆地圖所繼承,而且也成為後世地圖之典範,基本符合現代制圖思想,極其可貴,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制圖方法。在制圖藝術方面,接合圖的應用是其一大創造;而閉合山形曲線的試製成功,更是一大發明,它已具投影概念的意義,近似等高線的性質,相當先進。總之,放馬灘地圖的繪制特點與歷史地位證明,我國先秦時期地圖繪制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
7. 《漢書·地理志》由誰創作,為何秦漢以來被各個朝代推崇
這個《漢書·地理志》是由班固所著,在那個年代,想要走個遠門都困難,這個班固居然將天下近百分之八十的地理地貌都記錄下來,匯成了一本圖冊再加上文字記述,這樣的東西就相當於現在的衛星啊,雖然不能實時定位,但是這樣一本地圖類型的書籍,怎麼可能不發揚光大呢。
對當時的政府來說,中原是地大物博,但是要是不知道自己地區裡面有什麼那是很可悲的,於是這本書應運而生,為秦漢統一的中原集權的多民族國家制度提供了歷史依據,這就是它作為一部正史地理志而被秦漢及以後的王朝特別推崇的原因。
8. 秦漢地理學有很大的發展,地理著作開創了新的體制,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山海經》,其作為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版古籍,大體上是權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此外,這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這部書的作者沒有詳細記錄。
(8)西漢地理學擴展閱讀: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最早提到《山海經》的是司馬遷,其《史記·大宛列傳》中說,《禹本紀》和《山海經》中的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並在《大宛列傳》中指出《山海經》與當時現實地理不符。
9. 天水放馬灘和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地圖的史學價值是什麼
天水放馬灘和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地圖,是目前世界上保存下來最古的地圖,它比古羅馬托勒密《地理學指南》一書中的地圖早300至400年,為地圖學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