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地理學
❶ 在地理學中什麼是立體農業
在山地、丘陵地區,不同海拔高度的水熱狀況不同,不同坡度也會造成土層厚度不同,在內許多丘陵和山地地容區,可以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發展不同的農業類型、不同的農業作物,這種發展方式即為立體農業
❷ 請問,地理跟農業的關系很大對嗎感覺學了一遍地理,等於學了半個農學,生物方面的知識。大家覺得呢
對,了解地理知識對農業有很大幫助。
❸ 在地理學中什麼是立體農業
立體農業是指利用生物間的相互關系,興利避害,為了充分利用空間把不同生專物種群組合起來,多物屬種共存、多層次配置、多級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的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種養的農業經營模式。高中教材中以西雙版納為例子
❹ 農業資源與環境這個專業要學地理嗎
不需要的,這里說的環境是指物理環境、生物因子之類的,雖然這些是地理環境決定的,但是地理環境已經是基本不變了。重點是這個環境中的資源
❺ 農業地理學的介紹
相關書籍農業地理學是研究農業生產地域分異及其規律的學科。是經濟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農業科學的一個研究領域。
❻ 農業地理學的農業地理學發展簡史
農業地理學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研究內容已有較悠久的歷史,但成為一門學科則是近百年來的事。 19世紀是地理科學和農業科學革新和深化的時期,為農業地理學的發展准備了基礎。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德國農學家J.N.施瓦茨和英國農學家A.揚分別描述德國、比利時及英格蘭的農業情況,特別注意農業地域差異及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這兩人為農業地理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期的德國農業經濟學家 J.H.von屠能發表的《孤立國對於農業及國民經濟之關系》(1826),首次探討不同農業類型和集約水平分布的規律性,創立了農業區位論。這個理論為百餘年來農業地理著作所廣泛引用。近代地理學創始人 A.von洪堡的植物地理著作中,包含大量農業地理內容;C.李特爾的《地理學──地理對人類素質與歷史的關系》著作中,也有大量農產品地理分布的內容。 19世紀末至20世紀50年代是農業地理學蓬勃發展時期,不滾出現了大量的專題性、部門性和區域性農業地理著作,也出現了綜合性農業地理理論著作。這些農業地理著作,可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①統計的農業地理,又稱農產品地理或農業商業地理,主要是利用大量統計資料編制各種農產品的分布圖,分別研究產品的生產和運銷。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T.H.恩格布雷希特關於北美洲、熱帶以外地區、印度、俄國、德國等農作物地理分布和圖集的一系列著作,英國G.G.奇澤姆的《商業地理手冊》(1889年初版,1966年已出至18版),美國V.C.芬奇和O.E.貝克的《世界農業地理》(1917)等。
②生態的農業地理,著重研究自然條件同農業生產的關系。就某種單項自然條件如農業氣候、土壤等或某個地區進行研究的著作較多,也出現綜合性的著作如:生態作物地理、生態家畜地理、農業生態學等。從生態學觀點研究農業地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為農業生態系統的研究,認為一個地方的農業系統不過是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農業利用與修改的結果,這是農業地理學的最新趨向之一。
③土地利用與小區域農業地理研究,20世紀20~3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一批地理學家倡導廣泛開展小區域農業地理野外調查,填制土地利用圖和多種農業地圖,發表了一大批論文,從理論到方法均有總結。原來以商業地理研究見長的英國,在L.D.斯坦普的倡導下,於30~40年代開展了大不列顛土地利用調查制圖工作,完成了全套大不列顛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 146幅及分郡土地利用調查報告9大卷,這是英國最重要的農業地理著作。在1949年第16屆國際地理大會上,國際地理聯合會根據英國的經驗成立了世界土地利用調查委員會,開展世界百萬分之一土地利用圖的編制工作。
④大區域農業地理研究,是農業地理文獻最多的課題,著名的有美國從1925年開始在《經濟地理學》季刊中連載 19年(1925~1943)共達1400頁的世界6大洲農業區域地理。以國家為范圍的農業地理專著也陸續出現,著名的有德國(1936)、義大利(1948)、挪威(1954)、民主德國(1959)、丹麥(1959)、羅馬尼亞(1968)、英國(1971)等。
⑤農業景觀地理,盛行於德、法等國,認為農業地理學主要不是研究農業生產本身的問題,而是全面描述研究農業活動所引起和制約的文化景觀或農村景觀,如土地利用形態、田塊形態、農村道路、農舍、村落以及農業過程的其他物質表徵。代表性人物有德國的L.H.魏貝爾、E.奧特倫巴,法國的D.福謝、P.O.L.喬治、A.梅尼耶等。⑥為計劃經濟服務的農業地理研究。主要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了實行農業生產的計劃發展,強調開展農業區劃、土地合理利用、農業分區專業化與綜合發展的研究。代表性人物有蘇聯的A.H.拉基特尼科夫、И.Ф.穆科梅利、П.А.列圖諾夫,民主德國的W.魯比謝克、E.呂本扎姆,波蘭的J.科斯特羅維茨基,匈牙利的G.恩耶迪等。 大約從50年代中後期開始,農業地理學研究開始出現了一些重大變革,主要表現在:①調查研究手段的革新,從50年代以來,航攝照片、自動化制圖、電子計算機等手段日益廣泛地應用於農業地理研究工作,使工作者從過去繁重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分析問題,大大地提高了效率,減少差錯,提高精度。②數學方法的引進,與電子計算機等工具同時採用的各種數理統計方法、現代數學方法日益廣泛地引入農業地理研究,如線性規劃、回歸分析、因子分析、系統分析、博弈論、集合論、網路分析、控制論等,使農業地理研究由單純描述狀態走向定量化。③理論的引進及模式的建造,一些學者採用演繹法,從經濟學或相關科學引進理論,制定假說及數學模式。這種浪潮和地理數量方法結合起來,從50年代末期起盛行於英、美,迄今已在兩國農業地理中佔有較大優勢,主要理論是農業區位論和農業決策論。④理論性農業地理著作的涌現,50年代以前關於農業地理學理論著作只有少數文章。50年代以來,農業地理學理論性專著已出現10餘種,如聯邦德國奧特倫巴的《普通倆業地理學和工業地理學》(初版,1953;第3版,1970),法國福謝的《農業地理學》(1949),蘇聯拉基特尼科夫的《農業地理學》(1970),美國H.F.格雷戈爾的《農業地理學:研究課題》(1970),英國L.J.西蒙斯的《農業地理學》(1968初版,1979再版),J.R.塔蘭特的《農業地理學》(1974)等。在這些著作中盡管理論觀點分歧很大,但它的大量涌現是農業地理學走向成熟的標志。中國農業地理學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晚。20世紀30年代初張心一的《中國農業概況估計》(1932)所編制的各種農產分布圖,是中國最早的成套農業地圖。胡煥庸的《中國之農業區域》(1936)、金陵大學出版的《中國土地利用》(1937),是抗戰前的代表性著作。抗戰時期在西南地區進行小區域農業地理調查,填制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積累了資料和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農業地理學在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道路上有了蓬勃發展,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農業地理學。主要工作可歸納為4個方面: ①考察研究工作。在黃土高原、黑龍江流域、新疆、寧夏及內蒙古、雲南、華南、川滇西部地區、西藏等地資源綜合考察中,進行自然資源農業評價、農業布局和農業地理的考察和研究工作。
②農業區劃工作。從50年代以來先後進行了農業地理界線的調查和農業區劃方法論的研究工作。同時配合國家發展農業計劃的需要,在 3次農業區劃工作高潮中(1953~1955,1963~1966,1978年以後),農業地理工作者參與了調查評價農業自然資源、研究農業布局和制定農業區劃方案工作,為規劃和指導農業生產做出了貢獻。1981年出版的《中國綜合農業區劃》是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③區域性農業地理專著的編寫。1973年開始編寫的《中國農業地理叢書》,是一套全面反映中國農業地理情況和特徵的著作,已出版的有《中國農業地理總論》(1980)及江蘇、上海、寧夏、四川、雲南、湖南、陝西、湖北、江西、新疆、青海、西藏、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的農業地理。1981年開始編寫《世界農業地理叢書》,已出版的有非洲、蘇聯的農業地理等。
④土地利用調查和制圖。50年代以來,為配合各地制定農業生產發展規劃的需要,開展了小區域的土地利用和作物布局的調查研究。1979年以後,開展了全國百萬分之一土地利用圖的編制和土地利用研究工作。
❼ 高中地理有關農業的知識點有哪些
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農業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
⑴ 茶葉生長的有利條件:
① 氣候濕潤多雨;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產青稞的自然條件:地勢高,氣溫低,溫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 尼羅河三角洲南疆盛產長絨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條件。
⑷ 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① 有大面積乾旱半乾旱區域,草原優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飲水; ③ 無大型野生肉食動物。
⑸ 西歐美國東北部發展乳畜業的有利條件:
① 緯度高,氣溫低,雲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貧瘠,不適宜發展種植業,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場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社會經濟條件
⑹ 季風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利:雨熱同期,利於農作物生長。
弊:旱澇災害頻繁。
變式:溫帶季風氣候黃淮海平原發展棉花種植的有利條件:
①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於棉花生長;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利於棉花的後期生長和收摘。
⑺ 中亞地區農業以荒漠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原因:
① 中亞深居內陸,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適宜發展荒漠畜牧業;
② 境內有額爾齊斯河、阿姆河、錫爾河等河流,宜發展灌溉農業。
⑻ 熱帶經濟作物經營方式:企業化種植園 。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南亞、東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國經濟結構特點:以熱帶企業化種植園為主的單一經濟 所在國如何發展經濟:
① 繼續發揮優勢,抓好熱帶經濟作物生產; ② 狠抓糧食生產,努力增產糧食;
③ 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④ 加強南南合作;⑤ 加強南北對話,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⑼ 非洲糧食問題突出的原因:
① 人口自然增長率高; ② 自然條件惡劣; ③ 亂墾濫伐,過度放牧,加劇了乾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 新加坡缺水、缺糧的原因:
① 國土面積狹小,雖地處熱帶雨林區,但無大河,徑流量小; ② 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小,糧食產量低。
⑾ 復種指數問題:
① 俄羅斯復種指數和產量低的原因:緯度較高,農業生產熱量不足 。
② 澳大利亞復種指數問題:緯度較低,但復種指數較低的原因是: 與農業經濟結構有關,其混合農業區是小麥和牧羊交替進行,小麥復種指數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復種指數低對土地的有利影響是: 有利於土壤肥力的恢復。
③ 中國復種指數高的原因:緯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 美國、印度的國土面積小於中國,但耕地面積遠遠大於中國,其原因是:
從氣候和地形兩方面分析
① 美國、印度平原占國土面積大,乾旱區面積相對較小;
② 中國平原占國土面積小,乾旱區所佔面積大。
⒀ 城市郊區農業問題:上海市郊區農業蔬菜、肉、蛋、奶及園藝業 分析區位:
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① 市場消費量大; ② 交通方便; ③ 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
④ 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⒁ 商品穀物農業:東北地區、 美國
基本特徵: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農產品商品率高;
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② 地形平坦開闊; ③ 耕地面積廣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
①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 ②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場廣闊;
⑤ 工業比較發達; ⑥ 國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熱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異同:
相同點; ① 農業地域類型相同; ②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
③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場廣闊; ⑥ 工業比較發達; ⑦ 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 ① 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 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異; ③ 專業化水平不同;
④ 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⒂ 大牧場放牧業: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
社會經濟因素:① 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 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7)農業地理學擴展閱讀
全書概括
《高中地理》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寫的。該書是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學習地理
一、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利用
1、學會分類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值線圖等。
2、學會讀圖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系實際。
3、學會變圖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圖文轉換。
4、學會用圖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
二、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
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於思考,交流與表達。它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路圖,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系,組成的網路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2、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
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在復習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適當拓寬知識面,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的鋪墊,能觸類旁通,思路靈活。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范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區位選擇)、成因、特點、問題、解決措施。
❽ 地理學科!農業地域類型都有哪些
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有六種:
1.水稻種植業
2.大牧場放牧業
3.種植園農業
4.商品穀物農業
5.混合農業
6.乳畜業
❾ 地理學在三農問題方面起什麼作用
「三農」問題來密不可分自
「地理學要為經濟建設服務,首先是要為農業服務!」我國人文地理學家、中國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吳傳鈞向《科學時報》記者強調了這一重要觀點。
「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過程。」吳傳鈞引用恩格斯的這一經典話語,說明農業生產是生產過程中與自然環境最密切的一個生產部門。
吳傳鈞強調,農業問題、農村問題、農民問題,這「三農」問題的解決,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對地理工作者也不例外。「三農」問題三者互相交叉、互相影響的這種密切聯系的關系,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突出,地理學者更要發揮地理學的專業優勢,為解決「三農」問題服務。
❿ 為什麼商業地理學比農業地理學早出現
在中國,2000多年前人們就注意到農業生產與地域條件的聯系,指出了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發展農業生產的必要性。如《左傳》記載有:「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禮記·王制》篇:「司空執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澤,時四時,量地遠近,興事任力。」《禮記·月令》篇記述12個月的氣候狀況、生物物候變化及相應的農事活動。
公元前5~前3世紀的《尚書·禹貢》,分地區評述了土壤種類、耕地等級、田賦收入水平、當地農特產品和水利狀況等。
在《管子·地員》篇(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上農》篇(戰國末期)、《氾勝之書》(公元前1世紀後期)、《齊民要術》(約533~544)、《王禎農書》(1313)、《農政全書》(1639)等書中,關於合理利用土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思想有了更廣泛更具體的反映。
在西方,從古羅馬時代的斯特拉波、普利尼(老)直到17~18世紀一些地理學家的著作中,都有關於不同農業生產狀況的記述。
不過,所有這些著作中關於農業地理的論述都未成系統,也未形成理論。
而商業地理學是研究商業活動的地理現象和規律的一門學科。它是人文地理學領域內發展最早的分支學科之一。
自從人類社會出現了商品貿易,就開始有關於商業方面的零星地理文字記載。如東漢班固的《漢書·食貨志》,對當時的人口、經濟、物產、交通、商業和城市的分布和地區差異等方面內容有詳細記述。
15世紀以後的地理大發現和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歐洲國家的商品不斷大量對外輸出,吸引了歐洲許多學者對世界各地的地理環境、資源物產、交通運輸、商業中心等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許多與商業地理有關的著作先後問世,大大豐富了世界商業地理知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關系日益擴大,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間的依存關系密切,經濟地理學逐步取代了原先的商業地理學的研究領域,擴展到世界各國一系列經濟現象的綜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