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地理考試大綱
⑴ 2017年四川高考考綱范圍
10月9日,教育部考試中心向各省教育部門下發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就大綱而言,各個學科考試模塊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2017年四川將全面使用全國卷,因此這一對高考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綱領性文件一經出台,立即引起了四川高三教師、考生極大的關注。
10日,成都市教科院召開了高三學科分科討論會,大綱的變化成為了老師們熱議的焦點。華西都市報記者隨後采訪了成都市教科院以及成都部分名校學科帶頭人,就新大綱的變化進行解讀:調整後的2017高考大綱,在文綜上難度有所降低,理綜裡面物理增加了動量模塊考查成為關注熱點,另外語文加強了對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創新繼承方面的考查。
根據變化,老師們建議考生在復習時要注重知識點的練習,回歸教材,構建知識體系,不要搞「題海戰術」。
語文
閱讀量可能增大注重綜合素養的考查
成都市教科院高中語文教研員程一凡語文考綱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強調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和創新,突出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民族精神的發揚;第二,現行考綱中傳統的兩個選修模塊「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成為必考模塊;第三閱讀量可能增大,考查學生快速閱讀和篩選並處理信息的能力;另外,還將強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在材料中滲透核心素養、立德樹人等元素。
備考建議:在復習中,一定要重視對材料的選用,對人文素養、核心素養的關注,重視傳統文化,比如愛國精神、民族精神、民族自信心,體現創新精神等正能量內容;在文體復習上,文學作品和實用文體要兼顧,糾正過去偏向實用類文本的復習傾向;同時限時訓練快速閱讀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數學
使用全國卷有利中上學生考出好成績
七中萬達學校數學教師、成都市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劉志剛
2017年,四川高考數學科目將使用全國卷。從試卷結構上來看,以前四川卷選擇題10題,全國卷12題,四川卷填空題5題,全國卷4題,四川卷解答題6題,全國卷5題+3選1(2017年變成2選1)。從均分上看,全國卷得分略低,但四川卷最難的圓錐曲線、導數比全國卷更難,全國卷有利於數學中上同學考出好成績。
全國卷和四川卷考察主幹知識基本相同,全國卷在三角函數、數列兩個內容中考一個解答題,四川卷則兩個內容都要考。四川卷邊緣化的正態分布、線性回歸、獨立性檢驗、積分,在全國卷中各年均有考。
備考建議:要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回歸教材,挖掘典型題變式擴展,做到教材上的例題、練習完全過手;要重視思維訓練,少搞題海戰術,注重書寫格式培訓,規范表達方式。
英語
單詞量有所增加加強邏輯思維能力訓練
成都市教科院高中英語教研員羅炯彬第一,應該關注考綱的微調和變化,例如詞彙量在原有3200個單詞的基礎上增加至3500個,建議考生參考高中英語課程標准上所列的3500個詞彙,這將成為2017高考英語詞彙范圍。
第二,在教學內容進度要求上,建議教師完成我省統一使用的外研版高中新標准英語教材第八冊各模塊中相應語篇的閱讀教學。
第三,在測試練習中,建議採用全國課標Ⅱ卷題型與難度。
第四,在閱讀教學中,增加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英語文化習俗密切相關內容的訓練。
第五,聽力訓練做到常態化,聽力內容要覆蓋課標中涵蓋的24個話題,訓練難度不宜過高,錄音內容的速度不宜過快。
在書面表達方面,要注意抓准寫作要點,用常見詞彙及多元表達方式,組織好文章結構,突出寫作重點。
地理
考試內容減少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成都實外西區地理教研組長魏國富對考生來說難度降低是好事。從2017高考地理修改的考綱來看,地理學科的選考模塊從三選一改為二選一,減少了《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的復習。由於減少了一本教材的單獨復習,這對考生來說考試內容減少了,因此,並不會帶來備考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說有減負作用。但值得一提的是,考試大綱刪去的「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在必修一《自然地理》模塊裡面是會涉及到的,很難隔離開來,所以還是會復習到。至於四川高考採用的全國丙卷的總體難度如何,本人認為,還是在2016年的基礎上穩中求變,穩中求新。
備考建議:注重地理學科基礎知識的系統復習和基本能力的落實訓練,以能力立意為導向,培養學生關注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與創新意識。
歷史
難度降低 考生負擔減輕
成都實外西區高一歷史備課組組長陳兵
看到修訂後的歷史大綱,考生應該笑了。新修訂大綱的主要變化體現在選修內容上:從以前的6個選考模塊變為刪去模塊「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考生從「歷史上的重大改革」「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3個模塊中任選1個作答。刪除的考點都是難度較大、學生熟悉度不高的。事實上,在2016年高考中,選考「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模塊的人的確較少。
各省學生選做題的數據統計顯示,特別是民主思想與實踐難度較大,得分率不穩定;而歷史人物評說、歷史上重大改革和20世紀戰爭與和平的選做率和得分率相對較高且趨向穩定。
備考建議:建議教師和學生在平時模擬訓練時嚴格按照全國卷新課標的能力要求,多命制3選1的試題模式,針對全國卷選修題脫離教材的明顯趨勢,材料選擇上不要拘泥於教材;針對學生普遍在材料信息提取和綜合運用材料邏輯分析推理解決問題能力偏弱的實際,設問方式上多採用全國卷常用的設問方式,如背景、原因、比較、意義、作用和評價等,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和各類題型的規律性解題技術,以盡快適應全國卷。從大綱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看,還應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和古代中國科學技術與文化的拓展復習。
政治
關注核心素養 向培養答題思路轉變
成都實外西區政治備課組長張磊
2017年新考綱在保證考試大綱總體框架不變的前提下,進一步鞏固考試內容改革成果,確保高考內容改革的順利推進。其「考核目標與要求」、「考試范圍」、四個必修模塊的考點與2016年基本保持一致。屆時四川考生將會是第二年參加全國丙卷的考試,在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這四大考核目標與要求上將進一步面臨挑戰。
備考建議:考生可在幾方面重點關註:一、新考綱更加強化價值引領,堅持立德樹人,關注核心素養。如:對歪曲歷史認知和錯誤的價值觀要提高敏感度,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反映國家發展戰略及成就,增強國家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意識。
二、要以學科主幹核心知識為基礎,突出核心素養能力要求。1、要回歸教材,夯實基礎,鞏固深化對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和運用。如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經濟全球化;國家性質、政府職能、民主政治建設等知識。2、由死記答題套路向培養答題思路轉變,學會結合材料靈活分析。通過各種熱點材料培養認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意義、原因、措施類題。
三、要體現學科特色,緊貼國家當前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生活等領域,突出各種熱點話題。
物理
新增動量考點知識體系更完備
石室中學物理教師 成都市高三物理中心組成員杜一平
在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出台之前,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了新考綱修訂內容,物理學科修訂內容如下:進一步細化「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的考查要求,增加例題闡釋,明確能力考查的具體要求。
優化考試內容。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4個選考模塊分別是選修2-2、3-3、3-4和3-5。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了選修2-2的內容,將選修3-5的內容列為必考,其餘2個選考模塊的內容和范圍都不變,考生從中任選1個模塊。
物理選考模塊由原來的3(3-3、3-4、3-5)選1,變成1(3-5)必考+2(3-3、3-4)選1,新增1個模塊,使高中物理知識體系更加完備。這對之前選學任一模塊的考生來講都是平等的,也有利於考生的大學學習。
備考建議:鑒於各學校已經開始一輪復習,不建議中途改上新增模塊新課,新增模塊教學可以放在原定一輪復習計劃完成之後進行。之前未選學3-5模塊的學校在進行3-5模塊教學時,建議用時1學月以上,側重動量問題的綜合運用。
由於3-5模塊從選考變成必考,已選學3-5模塊的學校也需加強動量結合電磁學知識綜合類問題的復習,並適應動量類問題出現在試卷的不同位置。關注政策動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以最好的狀態迎考。
化學
對考生影響不大扎實掌握實驗基本原理
成都市教科院高中化學教研員鄧玉華
2017年高考大綱化學考試模塊的修改變化對考生影響不大。刪除的選修2模塊「化學與技術」,包括四川在內的全國很多地方考生都沒有學。而另一個模塊「化學與生活」是文科生學習的知識點,高考化學沒有該模塊。
修改後的大綱,要求考生在選修3和選修5模塊中任選一個作答,在四川都是在學的模塊。
備考建議:復習方面,現在高三復習已經進行了一個月。對大部分考生來說第一輪復習就要處理好選考問題,對復習模塊內容有所傾向。第一輪復習以掌握教材為主,帶著問題梳理出主幹和重難點。
化學全國卷著重對基礎及其應用的考查,復習時首先要把教材中的知識框架搞清楚,建立起系統性的認識,要重視實驗,基本原理要掌握扎實。不能用題海來代替復習。
生物
只是微調影響不大學會用語言表達生物學觀點
成都市教科院高中生物教研員鄭達釗
生物學科考綱的變化是把選修1中的「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刪去了,考查的內容減少了,更方便考生集中精力復習要考的內容。而調整的內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術(PCR)」屬於選修3,四川的考生基本沒選該模塊,影響不大。考試說明選修1中增加的「某種微生物數量的測定」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應用」都是四川學生在學的內容。
備考建議:2017年四川高考理綜將使用全國卷。考生在復習時應該注意回歸教材,關注基礎知識。尤其注意對核心概念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簡單記憶上。注意知識與知識間的聯系,形成知識體系。注意訓練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生物學觀點的能力,這是難點和全國卷最看重的。
⑵ 高考地理復習大綱
全國新課標——考試說明中新增加的考點(未包括選考部分)
必考內容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地理1)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大氣受熱過程。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殼物質循環。
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考內容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2)
1、人口與城市: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必考內容 第三部分 區域可持續發展(地理3)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區域的含義。
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
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數字地球的含義。
必考內容 第四部分 地球與地圖 世界地理 中國地理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內容是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基礎,因此,義務教育部分的地理課程內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內容。地球與地圖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礎知識,區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國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識必要的載體。
⑶ 2017 江蘇高考地理考綱 要求江蘇省地級市嗎
■ 新考綱內容解讀
一、刪除不等於不考
選修部分 刪除「自然災害與防治」不代表不會考自然災害。「自然災害」作為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延伸,即使不作為單獨的選修模塊,也會在11個單選題或者2道大題中有所涉及。所以,該部分雖然在選修中刪除,必修模塊中仍然會有所涉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仍不可大意。
二、選做范圍縮小,難度加大
選做模塊的二選一,對於很多中學來說,這無疑是增加了教學難度。老師通常會注重「自然災害」和「旅遊地理」的講解訓練, 「自然災害」由於本身的溯及力較廣,該部分的講解可以覆蓋必修選修,所以很多學生也習比較重視該部分的訓練;「旅遊地理」由於問題設置比較常規,答案也比較「套路」,所以也是學生的熱門選擇。而近幾年「旅遊地理」問題的設置越來越 「生活化」、「多元化」,很多學生面對多元的問題已很難准確把握答案,不得不偏向「自然災害與防治」。今年的考綱縮小了選做范圍,無疑給學生帶來了「麻煩」,這將意味著 「環境保護」也要作為重點訓練。
三、「冷門」成為「熱門」
本次考綱刪減了學生比較熟悉的「自然災害」, 相對冷門的 「環境保護」則需要去更多的關注,而且「環境保護」近幾年的問題設置難度都有增加趨勢。「環境保護」作為與我們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熱門話題,自然會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隨著近幾年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各種新型環境問題也接踵而來。環境問題的產生除了和人類產業活動相關,也和自然地理部分的大氣運動、水循環、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 鑒於環境問題的多樣性和產生的復雜性,很多學生在解答該部分的時候就要求有更多的社會生活常識以及連貫的邏輯思維,這無疑對於雲南的考生來說也是一種能力要求上的提升。
⑷ 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出爐,有哪些新動向
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規范性文件和標准,是考試評價、復習備考的依據,是推進考試內容改革的切入點。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教育部考試中心組織專家修訂、審定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
修訂基本原則
堅持整體穩定,推進改革創新。
優化考試內容,著力提高質量。
提前謀篇布局,體現素養導向。
主要修訂內容
一、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
比如,在語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識的內容,在漢語中增加文言文、傳統節日、民俗等內容,在數學中增加數學文化的內容。
二、完善考核目標。
結合學科特點和核心素養的要求,在考試大綱中對考核目標的內涵進行修訂,在考試說明中對各個考核目標進行具體解析,並補充試題樣例,進一步說明考核目標要求,便於考生理解和復習備考。
三、調整考試內容。
在強調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合理設置選考模塊,滿足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契合課程標準的修訂方向。比如,語文將文學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均設為必考內容,適應高校對新生基本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要求,呼應中學教學的意見;數學減少選考模塊「幾何證明選講」,物理將模塊3-5列為必考,順應課程標准修訂的趨勢。
各學科修訂內容及解讀
—語 文—
更注重體現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和綜合性,優化考查內容,調整選考模塊,全面考查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
1.能力目標設計學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層級的思維能力,如鑒賞評價能力。
2.適度增加閱讀量,考查信息時代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的快速閱讀能力和信息篩選處理能力。
3.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2個選考模塊分別為「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要求學生從兩道選考題中選擇1道作答。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取消選考模式,將「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均作為必考內容。
4.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內容。
—數學—
1.在能力要求內涵方面,增加了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數學文化的要求。同時對能力要求進行了加細說明,使能力要求更加明確具體。
2.在現行考試大綱三個選考模塊中刪去「幾何證明選講」,其餘2個選考模塊的內容和范圍都不變。考生從「坐標系與參數方程」「不等式選講」2個模塊中任選1個作答。
—歷 史—
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6個選考模塊分別為「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選考模塊「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其餘3個選考模塊內容和范圍都不變,考生從3個模塊中任選1個作答。
—思想政治—
對學科 「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四項能力考核目標的解析內容進行了修訂完善,補充試題樣例加以說明,進一步明確考查要求。
結合思想政治學科特點和核心素養的要求,突出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堅定的政治立場,強調德育導向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的發揮。
—地 理—
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3個選考模塊分別為「旅遊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和「環境保護」,要求學生從3個模塊中選擇1個模塊作答。
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考生從「旅遊地理」和「環境保護」模塊中任選1個模塊作答。
—物 理—
1.進一步細化對「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的考查要求,增加例題進行闡釋,明確能力考查的具體要求。
2.優化考試內容。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4個選考模塊分別為選修2-2、3-3、3-4和3-5。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選修2-2的內容,將選修3-5的內容列為必考,其餘2個選考模塊的內容和范圍都不變,考生從中任選1個模塊作答。
—化 學—
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4個選考模塊分別為「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和「有機化學基礎」,要求學生從4個選考模塊中選擇1個模塊作答。
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化學與生活」和「化學與技術」兩個模塊。考生從「物質結構與性質」和「有機化學基礎」模塊中任選1個模塊作答。
—生 物—
1.對能力要求的一些表述進行了調整。例如,將「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和意義的生物學新進展以及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調整成「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與生命科學相關的突出成就及熱點問題。」
2.在考試大綱中刪去選修1中「植物組織培養」的內容;考試說明選修1中增加「某種微生物數量的測定」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應用」;選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術」調整成「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術(含PCR)」。
⑸ 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增加了什麼內容
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近日公布。對多個學科進行修訂,其中,語文學科,新大綱將「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由二者選考其一修訂為均必考,新大綱進一步強化了對數學能力和數學文化的要求,物理學科,新大綱將以往部分選考內容修訂為必考內容。
「2017年要全面推進考試招生制度各項改革,考試大綱作為考試內容與形式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必要進行適當的修訂調整。」教育部考試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規范性文件和標准,是考試評價、復習備考的依據。修訂和頒布年度考試大綱是一項例行工作。教育部有關部門每年都邀請專家,依據高校人才選拔需求、國家課程標准調整以及考生實際水平變化,對考試大綱進行修訂。本次修訂是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的總體要求進行的。
如何修訂
體現素養導向,優化考試內容、注重新課程標準的銜接
記者從新修訂的大綱中看到,考試內容的主要變化是:語文科,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2個選考模塊分別為「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要求學生從兩道選考題中選擇1道作答,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取消選考模式,將「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均作為必考內容。同時適度增加閱讀量,並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內容。
數學學科,在能力要求內涵方面,增加了基礎性、綜合性、應用型、創新型的要求,增加了數學文化的要求,同時對能力要求進行了加細說明,在現行考試大綱三個選考模塊中刪去了「幾何證明選講」。
物理科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了部分選修內容,同時將以往的動量和近代物理等選考內容列為必考。歷史、地理、化學等科刪掉了部分選考內容。此外,考試大綱還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如在語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識的內容,在數學中增加數學文化等內容。
「做好與新課程標准理念的銜接,在高考考核目標中適當體現核心素養的要求,梳理『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的層次與關系,體現素養導向。」教育部考試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大綱修訂是在保證考試大綱總體框架不變的前提下,進一步鞏固考試內容改革成果,確保高考內容改革的順利推進。同時,優化考試內容,著力提高質量。科學設計考試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為何修訂
滿足高校對人才選拔和未來培養的基本素質要求,契合課程標準的修訂方向
「在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的修訂文件中,有一個反復出現並且不斷強化的非常核心的理念,就是『立德樹人』,即高考考試大綱的育人導向與功能。這也是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取向與特徵。」 清華大學教授、教育部教育科學研究規劃高等教育學科評審組組長謝維和評價。
針對語文學科來看,采訪中,專家們普遍認為,本次修訂所涉內容,都是目前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中的重點、難點或熱點,修訂具有積極的導向性,將發揮高考「指揮棒」正面的「指揮」作用,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語文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余黨緒認為,將「實用類文本」與「文學類文本」由以前的選考其一改為二者必考是有益的。兩種文體在內容、形式及閱讀的功能、方法和規律上都存在差別,但實際上也有彼此交會融通及相互促進的一面。多元化的閱讀有助於語文素養的形成,為學生未來的個性化發展奠定寬厚扎實的基礎。同時,余黨緒分析,「修訂明確地提出增加『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意在引導學生掌握必備的文史知識,理解傳統文化的精華神韻和價值理念,不會加重死記硬背的負擔。」
關於數學學科,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認為,此次修訂明確提出了從三個方面考查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即數學思想方法、數學能力、數學的科學與人文價值。「這體現了知識與能力並重、科學與人文兼顧的精神,特別是明確提出了在數學考試中增加數學文化的要求,有利於引導中學數學教學更加註重思想性、文化性和靈活性,有利於實現全面提升和培養學生綜合的數學素養。」
針對新大綱中刪去了選考模塊「幾何證明選講」的內容,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劉和平認為,這體現了削枝強干,減少重復考查,強化學科體系的導向以及對數學教育的更深層次的認識。「數學能力,包括推理論證能力、運算求解能力、空間想像能力等,是一種綜合的能力,其培養訓練應體現在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對數學各種能力的考查應體現在數學學科完整的知識體系中。考查內容刪去『幾何證明選講』模塊並不意味削弱了對推理論證能力的考查。」劉和平強調。
關於修訂後的物理考試大綱將動量、近代物理等內容納入必考,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張國輝教授認為,這一修訂將有利於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有利於學生進入高校後的繼續學習,滿足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動量是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幾乎所有的經典力學的教材乃至牛頓的整個經典力學體系,都是以動量作為最基礎的物理概念建立起來的。對動量的學習,不僅有利於理解力學現象、掌握力學規律,而且有利於深入理解其他內容。」張國輝認為。
高考命題
試卷整體難度保持穩定
很多考生都很關心,考試大綱修訂後,2017年高考命題的難度,對此,教育部考試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新進入必考范圍的試題會控制好難度,確保第一年平穩落地。」
⑹ 2018年高考地理考試大綱都有哪些
Ⅰ. 考核目標與要求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確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標與要求。
地理學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地理信息,包括讀取題目的要求和各種有關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准確地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圖表所承載的信息。
能夠准確和完整地理解所獲取的地理信息。
2. 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
能夠調動和運用基本的地理數據、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及分布、地理原理與規律等知識,對題目要求作答。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
能夠選擇和運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標的判斷和識別,不同類型地理數據之間的轉換,不同類型地理圖表的填繪,地理數據和地理圖表之間的轉換,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
3. 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能夠用簡潔的文字語言、圖形語言或其他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要點。
能夠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比較、判斷、分析,闡釋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4. 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能夠發現或提出科學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地理問題。
能夠提出必要的論據,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能夠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2. 區域可持續發展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3.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數字地球的含義。
選考內容
選考一旅遊地理
1. 旅遊資源的類型與分布
(1) 旅遊資源的內涵;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2) 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的區別;進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的重要意義。
2. 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
(1) 中外著名旅遊景區的景觀特點及其形成原因。
(2) 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基本內容;評價旅遊資源的開發條件。
3. 旅遊規劃與旅遊活動的設計
(1) 旅遊景區的基本要素及其影響;對旅遊景區的景點、交通和服務設施進行規劃。
(2) 收集旅遊信息,確定旅遊點,選擇合理的旅遊路線。
4. 旅遊與區域發展
(1) 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的作用。
(2) 旅遊與景區建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旅遊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選考二環境保護
1. 環境與環境問題
(1)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 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2. 資源問題與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1) 資源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2) 人類對可再生資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問題,以及保護、合理利用的成功經驗。
3. 生態環境問題與生態環境保護
(1) 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過程。
(2) 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 環境污染與防治
(1) 環境污染形成的原因、過程及危害。
(2) 環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 環境管理
(1) 環境管理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手段。
(2) 當前全球環境問題的管理;個人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為。
祝考生們高考取得好成績!
⑺ 2017高考考試大綱說明出來了嗎
部分學科重要調整內容
除了英語之外,八個學科都調整了考試內容。有多個學科的模塊從選考變為必考。從目前看,對我市考生來說,物理、地理的調整影響最大。
以下是各個學科最重要的調整。
語文
1.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2個選考模塊分別為「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要求學生從兩道選考題中選擇1道作答。2017年的考試大綱,取消選考模塊,「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均作為必考內容。
2.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了「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內容。
數學
1、增加了數學文化
2、現行的三個選考模塊刪去「幾何證明選講」,其他的兩個選考模塊內容和范圍不變,即從「坐標系與參數方程」「不等式選講」兩個模塊任選一個作答。
歷史
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6個選考模塊分別為「歷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除選考模塊「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其餘3個選考模塊內容和范圍都不變,考生從3個模塊中任選1個作答。
地理
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3個選考模塊分別為「旅遊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和「環境保護」,學生從3個模塊中選擇1個模塊作答。
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考生從「旅遊地理」和「環境保護」模塊中任選1個模塊作答。
物理
現行4個選考模塊分布為2-2,3-3,3-4和3-5,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2-2內容,將選修的3-5列為必考,其餘2個選考不變。
化學
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4個選考模塊分別為「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和「有機化學基礎」,學生從4個選考模塊中選擇1個模塊作答。
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化學與生活」和「化學與技術」,從後2個模塊中任選1個模塊作答。
生物
刪去選修1中「植物組織培養」的內容,增加「某種微生物數量的測定」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應用」;選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術」調整為「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術(含PCR)」。
政治
考試內容沒有變化,但對學科「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動知識」「描述和闡釋事務」「論證和探究問題」四項能力考核目標的解析內容進行了修訂完善,進一步明確考查要求。同時,考題會強調德育導向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