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地理學
Ⅰ 歷史上有過哪些大的瘟疫呢
第一次流行瘟疫(自2400多年前至19世紀中後期) 雅典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場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身邊強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高燒,咽喉和舌頭充血並發出異常惡臭的氣味。 不幸的患者打噴嚏,聲音嘶啞,因強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醫生發現用火可以防疫,從而挽救了雅典。 流感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紀,德國醫學地理學家Hirsch詳細列表記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爆發情況。明顯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生在1510年的英國。 後來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現過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規模流行病的情況。而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後,文獻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東歐人,1889年至1894年席捲西歐的「俄羅斯流感」,發病范圍廣泛,死亡率很高,造成嚴重影響。 鼠疫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其起源眾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2000人,一個月後竟達8000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歷史上稱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僅僅百餘年的歷史,但明確的病毒致病的記載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瘋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經被記錄下來,但直到1885年,人們還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 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試驗,為狂犬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路徑。巴斯德從實踐中發現,將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毒性已遞減的液體注射於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結核病 據資料介紹,自1882年柯霍發現結核菌以來,迄今因結核病死亡人數已達2億。而今日重提防治結核病,是因為最新資料表明,全世界結核病人死亡人數已由1990年的250萬增至2000年的350萬。75%的結核病死亡發生在最具生產力的年齡組(15至45歲),全球已有20億人受到結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為1%,即每年有約6500萬人受到結核病感染。 第三次鼠疫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歐洲等地幾乎已經絕跡。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人鼠共患狀況還時有出現。 流感 1918年,一場致命的流感席捲全球,造成了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盡管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於美國,有可能是從豬身上傳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致50多萬人死亡,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 平時流行的流感雖然沒有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國也導致11萬多人住院,3.4萬人死亡。作為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流感沒有特效葯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預防,有效率為70%至90%。由於流感病毒極其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類型不一樣,因此必須每年注射疫苗才能發揮作用。 天花 天花原來只在「舊世界」(亞洲、歐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紀,它是西方最嚴重的傳染病,但是在歷史上的影響卻比不上鼠疫,這可能是因為其受害者以兒童為主(約1/10的兒童因天花夭折),活下來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無葯可治,1980年世界衛生大會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滅,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 第三次流行瘟疫(20世紀中期至21世紀初) 流感 世界上又出現過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開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亞洲流感」、1968年出現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發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羅斯流感」。 在1957年「亞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發流行期間,各年齡組均易感染,死亡率升高,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顯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現了較高的死亡率,這兩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個地區。據美國公布的統計數字,在1957年「亞洲流感」流行期間,美國共有7萬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間,共有3.4萬人在美國因感染致死。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蘇聯「俄羅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羅斯流感」開始在美國在校學生及徵募的新兵中爆發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現感染流行。 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登革一詞源於西班牙語,意為裝腔作勢,乃為描寫登革熱患者由於關節、肌肉疼痛,行走步態好像裝腔作勢的樣子。登革熱是一種古老的疾病,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范圍內發生過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數多達數百萬之多。 1998年時,登革熱已成為僅次於瘧疾的最重要的熱帶傳染病。在東南亞地區呈地方性流行趨勢,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及華南各省也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流行。 西尼羅河病毒 2002年的夏季,「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從1999年到2002年四年間,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奪去了幾十人的生命,100多人受到感染。西尼羅河病毒是在1937年從烏干達西尼羅河區的一位婦女身上分離出來的,近年出現在歐洲和北美的溫帶區域。 專家認為,每200個感染「西尼羅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個可能引發致命疾病,但對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統較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發腦炎直至死亡。 艾滋病 艾滋病是「後天免疫缺損綜合征」(AIDS)的英文簡稱。艾滋病病毒終生傳染,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1981年6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首先報道了5例這樣的病例,他們都是同性戀者,隨後,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都陸續發現了類似症狀的病人,後在全世界大規模傳播開來。 埃博拉病毒 2000年10月14日在烏北部的古盧地區突發埃博拉病,目前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經死亡。埃博拉病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烏干達出現。這種病由埃博拉病毒通過身體接觸傳染。感染病毒的人出現高燒,肌肉劇烈疼痛,鼻腔、口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有可能在24小時內死亡。據報道,烏干達的鄰國蘇丹和剛果(金)曾先後在70年代和1995年流行過埃博拉病,不少人因此被奪去了生命。
Ⅱ 世界歷史上幾大瘟疫的病原體是什麼
第一次流行瘟疫(自2400多年前至世紀中後期)
雅典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場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身邊強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高燒,咽喉和舌頭充血並發出異常惡臭的氣味。
流感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紀,德國醫學地理學家Hirsch詳細列表記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爆發情況。明顯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生在1510年的英國。
後來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現過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規模流行病的情況。而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後,文獻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東歐人,1889年至1894年席捲西歐的「俄羅斯流感」,發病范圍廣泛,死亡率很高,造成嚴重影響。
鼠疫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其起源眾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2000人,一個月後竟達8000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歷史上稱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僅僅百餘年的歷史,但明確的病毒致病的記載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瘋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經被記錄下來,但直到1885年,人們還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
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試驗,為狂犬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路徑。巴斯德從實踐中發現,將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毒性已遞減的液體注射於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結核病
據資料介紹,自1882年柯霍發現結核菌以來,迄今因結核病死亡人數已達2億。而今日重提防治結核病,是因為最新資料表明,全世界結核病人死亡人數已由1990年的250萬增至2000年的350萬。75%的結核病死亡發生在最具生產力的年齡組(15至45歲),全球已有20億人受到結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為1%,即每年有約6500萬人受到結核病感染。
第三次鼠疫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歐洲等地幾乎已經絕跡。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人鼠共患狀況還時有出現。
流感
1918年,一場致命的流感席捲全球,造成了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盡管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於美國,有可能是從豬身上傳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致50多萬人死亡,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
第三次流行瘟疫(20世紀中期至21世紀初)
流感
世界上又出現過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開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亞洲流感」、1968年出現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發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羅斯流感」。
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西尼羅河病毒
2002年的夏季,「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從1999年到2002年四年間,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奪去了幾十人的生命,100多人受到感染。西尼羅河病毒是在1937年從烏干達西尼羅河區的一位婦女身上分離出來的,近年出現在歐洲和北美的溫帶區域。
艾滋病
艾滋病是「後天免疫缺損綜合征」(AIDS)的英文簡稱。艾滋病病毒終生傳染,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
埃博拉病毒
2000年10月14日在烏北部的古盧地區突發埃博拉病,目前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經死亡。埃博拉病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烏干達出現。
Ⅲ 歷史上出現過瘟疫最嚴重的地區
第一次流行瘟疫(自2400多年前至19世紀中後期) 雅典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場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身邊強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高燒,咽喉和舌頭充血並發出異常惡臭的氣味。 不幸的患者打噴嚏,聲音嘶啞,因強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醫生發現用火可以防疫,從而挽救了雅典。 流感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紀,德國醫學地理學家Hirsch詳細列表記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爆發情況。明顯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生在1510年的英國。 後來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現過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規模流行病的情況。而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後,文獻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東歐人,1889年至1894年席捲西歐的「俄羅斯流感」,發病范圍廣泛,死亡率很高,造成嚴重影響。 鼠疫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其起源眾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2000人,一個月後竟達8000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歷史上稱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僅僅百餘年的歷史,但明確的病毒致病的記載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瘋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經被記錄下來,但直到1885年,人們還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 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試驗,為狂犬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路徑。巴斯德從實踐中發現,將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毒性已遞減的液體注射於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結核病 據資料介紹,自1882年柯霍發現結核菌以來,迄今因結核病死亡人數已達2億。而今日重提防治結核病,是因為最新資料表明,全世界結核病人死亡人數已由1990年的250萬增至2000年的350萬。75%的結核病死亡發生在最具生產力的年齡組(15至45歲),全球已有20億人受到結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為1%,即每年有約6500萬人受到結核病感染。 第三次鼠疫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歐洲等地幾乎已經絕跡。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人鼠共患狀況還時有出現。 流感 1918年,一場致命的流感席捲全球,造成了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盡管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於美國,有可能是從豬身上傳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致50多萬人死亡,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 平時流行的流感雖然沒有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國也導致11萬多人住院,3.4萬人死亡。作為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流感沒有特效葯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預防,有效率為70%至90%。由於流感病毒極其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類型不一樣,因此必須每年注射疫苗才能發揮作用。 天花 天花原來只在「舊世界」(亞洲、歐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紀,它是西方最嚴重的傳染病,但是在歷史上的影響卻比不上鼠疫,這可能是因為其受害者以兒童為主(約1/10的兒童因天花夭折),活下來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無葯可治,1980年世界衛生大會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滅,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 第三次流行瘟疫(20世紀中期至21世紀初) 流感 世界上又出現過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開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亞洲流感」、1968年出現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發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羅斯流感」。 在1957年「亞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發流行期間,各年齡組均易感染,死亡率升高,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顯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現了較高的死亡率,這兩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個地區。據美國公布的統計數字,在1957年「亞洲流感」流行期間,美國共有7萬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間,共有3.4萬人在美國因感染致死。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蘇聯「俄羅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羅斯流感」開始在美國在校學生及徵募的新兵中爆發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現感染流行。 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登革一詞源於西班牙語,意為裝腔作勢,乃為描寫登革熱患者由於關節、肌肉疼痛,行走步態好像裝腔作勢的樣子。登革熱是一種古老的疾病,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范圍內發生過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數多達數百萬之多。 1998年時,登革熱已成為僅次於瘧疾的最重要的熱帶傳染病。在東南亞地區呈地方性流行趨勢,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及華南各省也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流行。 西尼羅河病毒 2002年的夏季,「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從1999年到2002年四年間,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奪去了幾十人的生命,100多人受到感染。西尼羅河病毒是在1937年從烏干達西尼羅河區的一位婦女身上分離出來的,近年出現在歐洲和北美的溫帶區域。 專家認為,每200個感染「西尼羅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個可能引發致命疾病,但對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統較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發腦炎直至死亡。 艾滋病 艾滋病是「後天免疫缺損綜合征」(AIDS)的英文簡稱。艾滋病病毒終生傳染,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1981年6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首先報道了5例這樣的病例,他們都是同性戀者,隨後,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都陸續發現了類似症狀的病人,後在全世界大規模傳播開來。 埃博拉病毒 2000年10月14日在烏北部的古盧地區突發埃博拉病,目前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經死亡。埃博拉病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烏干達出現。這種病由埃博拉病毒通過身體接觸傳染。感染病毒的人出現高燒,肌肉劇烈疼痛,鼻腔、口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有可能在24小時內死亡。據報道,烏干達的鄰國蘇丹和剛果(金)曾先後在70年代和1995年流行過埃博拉病,不少人因此被奪去了生命。
採納哦
Ⅳ 論文 瘟疫對宗教、文化社會、經濟。科學技術、醫療實驗、恐怖活動等得影響 字數2500字
總的來說,瘟疫[1]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
先秦時期
瘟疫在中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瘟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溫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素問·本能病》篇:「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干引飲。」指出溫疫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臨床表現相似、發病與氣候有關等特點,並認為只要「正氣存內」,就能「避其毒氣」。
東漢時期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文中的「傷寒」,除了指外感熱病外,還包括了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可見當時溫疫流行之猖獗。
三國
曹植《說疫氣》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描繪了當疫病流行的慘狀,並明確指出:「癘氣流行」,並非「鬼神所作」,而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詩》中也記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是當時凄涼情景的真實寫照。據史料記載,從漢桓帝劉志,至漢獻帝劉協的七十餘年中,記載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連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們也未能倖免。如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也一時俱逝。其慘狀可見一斑。
晉朝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對溫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辟瘟疫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
隋朝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雲疫癘病。」並認為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范圍。並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葯及為法術以防之。」
唐朝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溫疫的方劑。
出於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溫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宋代
宋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對瘟疫的臨床表現、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元朝
元朝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溫疫的治療方法。
明朝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等,是對溫疫病因的創見。
吳氏認為戾氣是物質性的,可採用葯物制服。雖然戾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何能得睹得聞」,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又進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氣者葯物也。」
戾氣是通過口鼻侵犯體內的。認為「邪從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氣的方式,「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
而人體感受戾氣之後,是否致病則決定於戾氣的量、毒力與人體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而不勝正,未能頓發」;「其年氣來之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
戾氣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與散發性的不同表現。而戾氣致病又有地區性與時間性的不同情況。此外,由於戾氣的種類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臟器部位也不一。認為「……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並且還指出人類的疫病和禽獸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氣所引起的。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清朝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並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綜上所述,中醫葯學在與溫疫長期的斗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與臨床治療方法。應該充分發揮中醫葯治療急性傳染病的作用。[2]
編輯本段
巨大危害
2000年八國集團領導人(G8)將在日本沖繩舉行年度會議。鑒於包括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疾等在內的傳染病已成為人類頭號殺手,其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更是難以數計,如何遏止全球瘟疫的蔓延將首次正式列入此次會議的議題。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言人格里高利-哈特爾表示,「此舉標志著人類在與傳染病的斗爭中邁出了重要一步。如果不採取措施,這三種傳染病很有可能徹底摧毀人類經濟和社會結構。相反,如果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能共同為此做出貢獻,事情將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據了解,目前全世界共有3500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70%的人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該地區迄令為止已有1100萬人死於艾滋病。
三分之一的艾滋病患者最後都死於肺結核,後者每年奪去200萬人的生命,同時又有800萬人感染,幾乎全部集中在發展中國家。
瘧疾只需藉助蚊子叮咬就可以傳染,在非洲,它每年要奪取100萬人的生命。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發展中國家,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疫這三種傳染病使各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其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過去35年中,僅瘧疫一種傳染病就使國內生產總值損失了三分之一。
法國總統希拉克在一次重大艾滋病會議上曾表示,他將在八國集團領導人會議上敦促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支持改善發展中國家的醫療水平。
從以往的情況來看,八國集團所做的允諾往往最終不能兌現。例如,1999年,八國集團曾宣布將為世界上最貧窮國家削減1000億美元的債務,但迄令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採取具體行動。
有鑒於此,積極呼籲向貧窮國家提供廉價葯品的世界慈善醫療衛生陣線(MSF)警告說,八國集團必須用實際行動來實現所許下的諾言。
MSF女發言人薩曼莎-波爾頓說,「八國集團應該提供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生產一些普通葯品,如治療艾滋病的抗逆轉錄酶病毒葯品,以使這些國家擺脫對國外大醫葯公司的依賴。」
此外,鼓勵、支持公共研究機構的研究工作也非常重要,研製新葯品不應該象商品一樣為某個跨國大公司所壟斷。肺結核的治療就是一個突出例子。目前僅有的一種疫苗還是在1923年發現的,此後,幾乎沒有人再去研究新的更為有效的葯品。而這種名為TB的疫苗經過30多年的運用之後,不僅價錢昂貴,而且葯力也在逐漸下降。
波爾頓說,「肺結核是窮人的疾病。如果感染了肺結核,你必需呆在醫院里幾個月,無法工作,而這對許多人來說是根本負擔不起的。」
編輯本段
第一次流行瘟疫
[3]自2400多年前至19世紀中後期雅典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場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身邊強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高燒,咽喉和舌頭充血並發出異常惡臭的氣味。 不幸的患者打噴嚏,聲音嘶啞,因強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醫生發現用火可以防疫,從而挽救了雅典。
流感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紀,德國醫學地理學家Hirsch詳細列表記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爆發情況。明顯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生在1510年的英國。
後來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現過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規模流行病的情況。而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後,文獻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東歐人,1889年至1894年席捲西歐的「俄羅斯流感」,發病范圍廣泛,死亡率很高,造成嚴重影響。
鼠疫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其起源眾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2000人,一個月後竟達8000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歷史上稱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僅僅百餘年的歷史,但明確的病毒致病的記載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瘋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經被記錄下來,但直到1885年,人們還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
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試驗,為狂犬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路徑。巴斯德從實踐中發現,將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毒性已遞減的液體注射於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編輯本段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結核病
據資料介紹,自1882年柯霍發現結核菌以來,迄今因結核病死亡人數已達2億。而今日重提防治結核病,是因為最新資料表明,全世界結核病人死亡人數已由1990年的250萬增至2000年的350萬。75%的結核病死亡發生在最具生產力的年齡組(15至45歲),全球已有20億人受到結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為1%,即每年有約6500萬人受到結核病感染。
第三次鼠疫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歐洲等地幾乎已經絕跡。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人鼠共患狀況還時有出現。
流感
1918年,一場致命的流感席捲全球,造成了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盡管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於美國,有可能是從豬身上傳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致50多萬人死亡,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
平時流行的流感雖然沒有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國也導致11萬多人住院,3.4萬人死亡。作為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流感沒有特效葯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預防,有效率為70%至90%。由於流感病毒極其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類型不一樣,因此必須每年注射疫苗才能發揮作用。
天花
天花原來只在「舊世界」(亞洲、歐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紀,它是西方最嚴重的傳染病,但是在歷史上的影響卻比不上鼠疫,這可能是因為其受害者以兒童為主(約1/10的兒童因天花夭折),活下來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無葯可治,世界衛生組織在1980年5月28日宣布人類消滅了天花。天花消滅後,人們對如何處置天花病毒展開了唇槍舌劍的爭論。1990年,第22屆世衛大會作出決定,將世界上僅有的天花病毒儲存於俄羅斯的科爾索沃國家病毒和生物技術研究中心,還有美國的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 銷毀天花病毒的最後期限仍沒有明確。
編輯本段
第三次流行瘟疫(20世紀中期至21世紀初)
流感
世界上又出現過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開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亞洲流感」、1968年出現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發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羅斯流感」。
在1957年「亞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發流行期間,各年齡組均易感染,死亡率升高,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顯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現了較高的死亡率,這兩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個地區。據美國公布的統計數字,在1957年「亞洲流感」流行期間,美國共有7萬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間,共有3.4萬人在美國因感染致死。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蘇聯「俄羅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羅斯流感」開始在美國在校學生及徵募的新兵中爆發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現感染流行。
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登革一詞源於西班牙語,意為裝腔作勢,乃為描寫登革熱患者由於關節、肌肉疼痛,行走步態好像裝腔作勢的樣子。登革熱是一種古老的疾病,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范圍內發生過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數多達數百萬之多。
1998年時,登革熱已成為僅次於瘧疾的最重要的熱帶傳染病。在東南亞地區呈地方性流行趨勢,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及華南各省也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流行。
西尼羅河病毒
2002年的夏季,「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從1999年到2002年四年間,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奪去了幾十人的生命,100多人受到感染。西尼羅河病毒是在1937年從烏干達西尼羅河區的一位婦女身上分離出來的,近年出現在歐洲和北美的溫帶區域。
專家認為,每200個感染「西尼羅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個可能引發致命疾病,但對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統較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發腦炎直至死亡。
艾滋病
艾滋病是「後天免疫缺損綜合征」(AIDS)的英文簡稱。艾滋病病毒終生傳染,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1981年6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首先報道了5例這樣的病例,他們都是同性戀者,隨後,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都陸續發現了類似症狀的病人,後在全世界大規模傳播開來。
埃博拉病毒
2000年10月14日在烏北部的古盧地區突發埃博拉病,目前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經死亡。埃博拉病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烏干達出現。這種病由埃博拉病毒通過身體接觸傳染。感染病毒的人出現高燒,肌肉劇烈疼痛,鼻腔、口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有可能在24小時內死亡。據報道,烏干達的鄰國蘇丹和剛果(金)曾先後在70年代和1995年流行過埃博拉病,不少人因此被奪去了生命。[4]
編輯本段
人類歷史上十大傳染病死亡事件
1 像羊群一樣地死亡著雅典大瘟疫
2 多種瘟疫集體爆發安東尼瘟疫
3 世界第一次大規模鼠疫查士丁尼瘟疫
4 肆虐三百年,死亡近兩億歐洲黑死病
5 史上最大的種族殺——滅絕印第安人的天花
6 肆虐兩個世紀的黃熱病
7 無法估量的損失霍亂橫行的19世紀
8 20世紀人類的噩夢西班牙大流感
9 戰爭的幫凶俄國斑疹傷寒
10 仍在肆虐的瘟疫瘧疾
Ⅳ 史上都有什麼厲害的瘟疫
第一次流行瘟疫(自2400多年前至19世紀中後期) 雅典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場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身邊強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高燒,咽喉和舌頭充血並發出異常惡臭的氣味。 不幸的患者打噴嚏,聲音嘶啞,因強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醫生發現用火可以防疫,從而挽救了雅典。 流感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紀,德國醫學地理學家Hirsch詳細列表記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爆發情況。明顯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生在1510年的英國。 後來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現過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規模流行病的情況。而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後,文獻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東歐人,1889年至1894年席捲西歐的「俄羅斯流感」,發病范圍廣泛,死亡率很高,造成嚴重影響。 鼠疫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其起源眾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2000人,一個月後竟達8000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歷史上稱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僅僅百餘年的歷史,但明確的病毒致病的記載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瘋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經被記錄下來,但直到1885年,人們還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 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試驗,為狂犬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路徑。巴斯德從實踐中發現,將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毒性已遞減的液體注射於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結核病 據資料介紹,自1882年柯霍發現結核菌以來,迄今因結核病死亡人數已達2億。而今日重提防治結核病,是因為最新資料表明,全世界結核病人死亡人數已由1990年的250萬增至2000年的350萬。75%的結核病死亡發生在最具生產力的年齡組(15至45歲),全球已有20億人受到結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為1%,即每年有約6500萬人受到結核病感染。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歐洲等地幾乎已經絕跡。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人鼠共患狀況還時有出現。 流感1918年,一場致命的流感席捲全球,造成了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盡管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於美國,有可能是從豬身上傳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致50多萬人死亡,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 平時流行的流感雖然沒有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國也導致11萬多人住院,3.4萬人死亡。作為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流感沒有特效葯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預防,有效率為70%至90%。由於流感病毒極其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類型不一樣,因此必須每年注射疫苗才能發揮作用。 天花 天花原來只在「舊世界」(亞洲、歐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紀,它是西方最嚴重的傳染病,但是在歷史上的影響卻比不上鼠疫,這可能是因為其受害者以兒童為主(約1/10的兒童因天花夭折),活下來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無葯可治,1980年世界衛生大會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滅,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
希望採納
Ⅵ 歷史上影響瘟疫的因素有哪些,為什麼
雅典瘟疫抄
2400多年以前的一場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身邊強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高燒,咽喉和舌頭充血並發出異常惡臭的氣味。
不幸的患者打噴嚏,聲音嘶啞,因強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醫生發現用火可以防疫,從而挽救了雅典。
流感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紀,德國醫學地理學家Hirsch詳細列表記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爆發情況。明顯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生在1510年的英國。
後來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現過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規模流行病的情況。而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後,文獻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東歐人,1889年至1894年席捲西歐的「俄羅斯流感」,發病范圍廣泛,死亡率很高,造成嚴重影響。
Ⅶ 瘟疫與環境、人類的相互關系
不可不說的環境因素3月底4月初剛在大洋彼岸發端的甲型H1N1流感,今天已經遍布全球近40個國家和地區,並有繼續蔓延的勢頭,這不禁讓人感嘆全球化在縮小了區域距離的同時,讓傳染病的流傳也變得更加便利。其實,傳染病的流傳史一直都是和人類的交往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引發傳染病的病原體隨著人類活動而傳播,又反過來影響到了人類的活動。這樣,人類從分散到整體的全球史,同時也就成為病原體實現全球瘟疫「一體化」的歷史。
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種人、疫共生的全球史的演進歷程,是與人類生存的大環境和小環境緊密相關的。其中大環境是指人類在大范圍內的交往行為,它是關繫到一般傳染病能否從一個族群傳播到另一個族群,並形成跨地區轉移進而發展成為大規模烈性傳染病——瘟疫的基本因素。小環境則指特定族群在特定地區的居住環境、生活方式和醫療條件等,它是關繫到傳染病最終是否可以發生,或者說病原體能否成功在人群之間傳播的基本因素。小環境的變遷
與瘟疫的興衰從人類的起源到約1萬年以前,人們散居各地,謀生的手段主要是採集果實,間或以狩獵作為補充。英國學者龐廷(Clive Pontine)等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人與動物、族群與族群之間的接觸機會都比較少,故而傳染病也較少發生。但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人們逐漸定居下來,並實現了對多種動物的馴養,也使得後者身上的病原體成功侵入人體,其中一些從此還在人體內安家落戶,成為典型的人類疾病。而對人類來說,幾乎所有的傳染病都源自動物攜帶的病原體。對此,美國學者戴蒙德(Jared Diamond)也指出,「人類疾病源自動物這一問題是構成人類歷史最廣泛模式的潛在原因,也是構成今天人類健康的某些最重要問題的潛在原因」。當前甲型H1N1流感的爆發,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人類在馴養動物的同時,也開墾耕地、種植作物,從而也拉開了人與病原體之間大規模生存博弈的序幕。從公元前5000年左右直到19世紀中葉,人類社會和病原體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並且病原體似乎始終占據著上風。對於人類而言,小環境固然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如居住條件不斷改善、營養結構日趨豐富、醫療水平得以提高等,但醫療史學家們傾向於認為,這種改變並不能阻止病原體的侵襲,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會成為其滋生和散播的介質:人類大量聚集在狹小的空間內,並且這種空間往往人畜混雜,衛生境況糟糕。人們對傳染病的醫療認識極其有限,有些應對措施如大規模的集會行為等很可能還會適得其反。大環境促使
全球瘟疫「一體化」病原體之所以得以肆虐,還要歸功於歷史學家們普遍關注的大環境因素:大規模的對外作戰是將地球變得越來越小的最主要方式,也是病原體開疆闢土的最佳途徑。此外,不間斷的土地墾殖使自然生態受到破壞,一些新興的傳染病也可能隨之發作,而日益頻繁的對外貿易也在瘟疫的流傳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正如法國史學家拉杜里所言,這些條件使得全球瘟疫「一體化」。
從大約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500年,是城邦、國家初步建立並彼此傾軋、建立地方霸權的時期,我們也在亞述和巴比倫的記載中發現了發熱病、肺結核和鼠疫。從公元前500年左右開始,地區性的強國紛紛向周邊地區開戰,建立了第一批大帝國。病原體隨之跨地區作業,如在羅馬帝國東征西擴建立巨大版圖的過程中,大瘟疫不可避免地數次爆發。在西羅馬帝國的衰亡中,來自東方的匈奴人所攜帶的病原體或許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真正實現了瘟疫在歐亞大陸一體化還是在中世紀。14世紀的「黑死病」發源於中亞,然後隨著蒙古鐵騎和東西方商人的足跡傳遍了歐洲,造成了歐洲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損失。15—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讓人類在空間上基本完成了全球化之旅,而天花也成為病原體一統天下的代表。從來沒有接觸過這種病菌(還包括其他病原體)的印第安人觸之即亡,總人口在一兩個世紀內減少了95%。近世環境變遷下的
瘟疫圖景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和殖民主義的擴展,「最令人害怕、最引人注目的19世紀世界病」出現了,這便是霍亂。究其原因,從大環境上來說,殖民行為和民族沖突讓區域間的交往變得更加復雜和緊密,城市化的進程則加速了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從小環境來說,工業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污染特別是河流污染,衛生條件變得更差了。這種局面讓消化道病原體活躍異常,並最終發展成了世界性瘟疫。幸運的是,這些傳染病引發了19世紀中葉開始的公共衛生變革。細菌學的飛速發展帶來了醫學思想上的革命,一種又一種病原體在顯微鏡下現身,人們逐漸掌握了傳染病的傳播機制,並有意採取措施控制。其中,大環境中的檢疫制度與小環境中的隔離措施有力遏制了瘟疫的傳播,而疫苗和抗生素的研發則為人類增加了一套「人造」免疫系統。
進入20世紀以來,在人類對大環境和小環境的干預中,更多的衛生因素被考慮進來。盡管隨著交通工具不斷地更新換代,地球逐漸「村莊化」,但人口的流動特別是長距離的流動卻漸趨規范化,這使得大環境在加快了病原體傳播速度的同時,卻有效控制了它們的傳播途徑。而對於小環境來說,人們的居住環境更加整潔,衛生設施愈發健全,清除了許多病原地的聚集死角。隨著這一系列公共衛生體制的不斷健全,鼠疫、天花、霍亂等傳統傳染病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這絕不意味著人類對病原體的勝利。當人類的免疫系統和醫療水平可以有效控制傳統病原體時,後者往往以變體的形式進行反擊,如在1918—1919年間,被稱為西班牙流感的世界性大瘟疫,導致了1500萬到2000萬人的死亡,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而這一瘟疫便是由特定惡性流感族群的演化所導致,這種演化後的流感病毒,正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一種變體。另外,在1980年代才首次被確認的艾滋病今天已是世界公敵,據研究,其HIV病毒可能來自於非洲野猴。這不禁讓人感嘆,到底還有多少病原體,還將從動物身上襲擊人類!在大環境與小環境
兩方面努力瘟疫史就是病原體與人之間的生存博弈史,人類的大、小環境的不良狀態,使瘟疫的傳播成為可能,而人類對大、小環境的改善又把瘟疫的生存范圍壓縮在了有限的范圍之內,但瘟疫也在為謀取生存空間而不斷產生新的變體。西班牙流感爆發90年後的今天,我們又處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變體的危險之下。一方面,我們不應該過於恐慌,因為西班牙流感的高死亡率要部分歸因於當時小環境的不良影響,以及大環境中戰亂所帶來的交往混亂。而今天高水平的公共衛生體制和醫療救治水平,已經在控制瘟疫流傳和救治患者方面初見成效。但另一方面,對全球瘟疫一體化歷程的回顧警示我們,不可盲目樂觀。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瘟疫,減緩甚至阻斷病原體的傳播,就必須在大環境方面加強出入境檢驗和全球協作,並努力維護和平,避免戰爭之類非常規交往方式的出現。在小環境上,我們要繼續改善民眾的飲食、居住、醫療等條件,注意生活方式的文明化,特別是要努力彌補地區差異,減少瘟疫發源地的數量。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在面對病原體的進攻時,保持審慎的樂觀。 復制的,你自己再改改吧
Ⅷ 瘟疫到底是什麼病
對聯屬於一種凝縮了的文學藝術品類。在眾多的文學品類中,對聯與格律詩有著極其相近的特徵,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語言和有節奏的韻律集中地反映人們的生活而抒發情感。對聯與格律詩相比,其實質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實,一副好的對聯,就是一首詩,可以說,對聯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詩。
概括對聯的特點,主要分四個方面:一是形式對稱,二是內容相關,三是文字精練,四是節奏鮮明。也有人將其稱為對聯四美,即建築美、對稱美、語言美和節律美。
下面分別介紹對聯的四大特點:
(一)形式對稱
對稱,指上下聯句的對仗形式,也稱對偶形式。對仗,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項重要的修辭方法,是對聯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麼是對仗呢?對仗,換言之,就是對偶句的對稱。「對仗」一詞來源於古代宮中衛隊行列(儀仗隊),這種行列是兩兩相對排列,故稱對仗。對仗作為一種修辭方式運用到漢語文字藝術中,即比喻用平行的兩句話,成雙成對地排列,表達相關或相反的關系。中國古代文學中,對偶句屢見不鮮。不管是《詩經》還是《尚書》、《易經》、《老子》、《淮南子》都有對仗鮮明的佳句,兩漢以後的賦體文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駢體文學,唐代以後的格律詩,對偶這一辭格逐漸被人們所掌握,成為古典文學中不可替代的修辭方式。
對仗,是漢語文學的一大特徵。中國的方塊字,一字一言,本身便為對仗藝術的產生提供了適宜其生長的先決條件。這一特點使得駢文、詩歌、對聯這種凝縮藝術千年不衰,具備了強大的生命力。
對聯中的對仗是在對聯的出句和對句中把同類的概念或相對的概念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並列起來,形成聯句的對稱美。在對聯中,對仗方式尤為重要,它是對聯藝術的精髓所在。民間有一則關於春聯的謎語,這樣寫著:
兩姊妹,一般長
同打扮,各梳妝
滿臉紅光,年年報吉祥。
只言片語,很精到地寫出了對聯的對稱美、建築美和祝頌吉祥的特點。
對仗形式的產生,來源於客觀世界本來具有的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現象,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這種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啟示了文學藝術的對稱美,同時也迎合了中國古代陰陽學說中「一陰一陽為之道也」的理論。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麗辭》篇中指出,「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體為用,事不孤立。」強調了客觀事物的對偶狀態。劉勰還講到:「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因為,反對更能反映充滿復雜矛盾的客觀存在博物館能表現作者的辯證思維,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質。
學會寫對聯,必須掌握對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前人講對仗,有明確的原則。《縹湘對類》一書提出「實對實,虛對虛」的基本法則,強調「有無虛與實,死活重兼輕」,這為後來的楹聯藝術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對仗,又將漢字分為實字、虛字、助字三大類。實字類又另外分出半實字,虛字類又分出活與死兩小類,並且又另附半虛字。分類如下:
實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實:力、雄、文、武、光、雷……
虛字(死):高、新、強、大、精、小……
虛字(活):流、歌、升、斗、照、開……
半虛:上、下、中、內、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對以上這種分類,概括了幾句話:「無形可見為虛,有跡可指為實,體本乎靜為死,用發乎動為生,似有似無者半虛半實。」這種分類方法,比起我們現在的漢語分類,似乎單調而新穎,然而仔細分析,它同現代漢語分類也有相通之處。古人所說的實字,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名詞;所謂半實,則是抽象名詞;所謂虛字部分,活的是動詞,死的是形容詞;助詞,即是虛詞,包括介詞和連詞、助詞等。「半虛」則包括較抽象的時間詞和形容詞。掌握和熟悉古代詞分類法,對我們今天研究和欣賞對聯很有幫助。
初學對聯,最宜先學工對(也稱嚴式對),也就是說,要按同類詞對仗成聯,下面舉例說明:
竹因臨水情斯暢;
蘭以當風氣亦和。
聯句上下第一字「竹」、「蘭」均為草木類名詞,第二字「因」、「以」均為介詞,第三字「臨」、「當」均為動詞,第四字「水」、「風」均為天文、地理類名詞,第五字「情」、「氣」均為人文類名詞,第六字「斯」、「亦」均為助詞,第七字「暢」、「和」二字均為形容詞。
再如,杭州越秀山鎮海樓聯:
急水與天爭入海;
亂雲隨日共沉山。
聯中上下首字「急」、「亂」均為形容詞,第二字「水」、「雲」均為天文名詞,第三字「與」、「隨」均為動詞,第四字「天」、「日」為天文名詞,第五字「爭」、「共」均為副詞,第六字「入」、「沉」二字均為動詞,第七字「海」、「山」均為地理名詞。對仗也是極工的。
名詞的義類相對在工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風雨」一詞,首先要考慮到「風雨」是天文類名詞,仄聲,並列結構,在對句中必須用天文類名詞對仗,而且要以平聲的並列結構屬對。比如,可以選用「星辰」、「冰霜」、「雲霞」等相對。如用「日月」屬對,則為失對,如用「晚霞」、「星光」則犯了詞性失調的錯誤。因「晚霞」、「星光」均為偏正結構名詞。如用「山河」屬對,則不為工對,只能算作寬對了。如用「魚龍」相對,則犯異類相對的弊病。
在對仗中,句法、結構相同的語句相對仗是較普遍的,如謝貞、王籍詩句聯:
風定花猶落;
鳥鳴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對仗只是字面相對,並不一定在句法、結構上相同,如下聯:
永憶江湖歸白發;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發」不是「歸」的直接賓語,「歸白發」實際上是「白發歸」的倒裝句,對句的「扁舟」則是「入」的直接賓語。
此外,在對仗中,還要考慮你在聯中要表達何種感情,你所選擇的詞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選擇的意象是否達到你所表達的藝術效果。因此,兩者都要兼顧,不要以辭害義。在偶對中琢字要貼切,古人雲:「選字無垠,用字有師」即是這個道理。初學者要多看多寫,如暫時無好句以對,最好沉澱一段時間再動筆,或放下來,或另起爐灶。寫作的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寫作的過程即是提煉的過程,只要多看、多寫,就會熟能生巧,出口成對了。
(二)內容相關
對聯,之所以稱其為對聯,不但在其中需要對仗,重要的還在於一個「聯」字,對聯不聯則不能稱其為對聯。如果上下聯是兩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即成敗筆。比如:
一勞永逸長生樂;
萬象回春大地新。
此聯不管從平仄對仗方面,還是從詞性方面看,都能說得過去,基本對稱,但它卻不能算做對聯。因為上下聯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主題。上聯是化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苜蓿》句:「此物長生,種者一勞永逸」。下聯則是一般春聯句,兩者沒有互相的聯系。
對聯的聯系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對聯不但內容相關,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關聯。如徐樹人所撰一副對聯:
惟貧病相兼,乃稱寒士;
並錢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聯意思是:只有貧病交加,才算寒士;不愛錢,不征稅才算清官。上聯是陪襯,下聯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轉折關系。
有的對聯雖然不用關聯詞,但可以使人們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關系,如雁門關聯: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多故人。
上聯是因,下聯是果,可見它們內部的聯系是很縝密的。再請看梁啟超和張之洞屬對一聯: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後。
上聯張之洞以「四水」、「四時」為題引出聯句,意在提出問題發難。下聯梁啟超則以「三教」、「三才」屬對,不卑不亢而對答。上聯有意刁難,下聯借題言志,上下聯呼應有效,在內容上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寫景抒情,還是懷古詠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氣,開合得當,要藉助比興手法,放得開,收得攏。不能單純為寫景而寫景,為抒情而抒情。請看顧憲成書院門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上聯意在寫景,下聯卻獨在言志,兩種互不相關的事物相互為用,則上聯不單是為寫景而寫景了,一句「聲聲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聯的「事事關心」則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三)文字精練
對聯之所以從古至今千年不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練,表現力強,精悍短小,便於傳播,對仗精巧,朗朗上口。
對聯有極強的表現力,這不僅與中國的語言文字特點有關,更主要的是在於作者對聯句進行高度的濃縮和提煉,使其達到比賦、駢文更精練,比詩、詞、曲更靈活的的特殊文體。它不需要小說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說的意思用最洗練、簡捷的語言表達清楚即可,如雲南昆明西山三清閣聯:
聽鳥說甚;
問花笑誰。
此人以擬人的手法寫景,使人聯想此地定是鳥語花香、風景秀麗的景區。全聯僅用八個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開似錦、群鳥爭鳴的自然景觀。可謂妙筆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長白山高山亭聯:
千峰拔地;
萬笏朝天。
此聯是在說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雲漢,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對青天。寥寥數字,把一副祖國的錦綉河山描繪的如此壯美,如果作者沒有提煉語言的能力,是絕對做不到的。再請看周恩來在青年時代寫的一副贈聯:
浮舟滄海;
立馬昆侖。
此聯也只八個字,卻濃縮了如此廣闊的空間和深邃的情感。從聯語中,我們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國的偉大胸襟和為中華崛起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可謂言簡意賅,用字如金。煉字煉句的難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說簡而易行,信手拈來,實際上,做好一副奇絕對聯,其難度不比寫一首詩來得容易。
提煉語言,還必須結合體驗生活,才能使聯句既簡練,又合理。利用誇張、比擬等手法,必須做到貼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離題萬里,才能使讀者讀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聯:
到此皆潔身之士;
相對乃忘形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處風物提示的淋漓盡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另外,凡聯句中上聯用過的字,下聯中則不能再用,否則犯了「重字」之忌。聯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則不為美(巧對類聯除外)。如」春風化雨;花木逢春」,從詞類相對說,可屬常對,然聯中「春」字兩出,為聯中一忌,即便詞意再美,不可取。
(四)節奏鮮明
關於對聯的節奏,將在有關章節里詳細論述,這里僅就節奏與結構及平仄的一些相互關系加以說明。
對聯與詩詞的不同之處在外在形式上。即對聯的字數、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較靈活、自由,但有一點必須注意,即對聯的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也就是說,所有的對聯字的總數必須是偶數。
對聯的節奏是比較靈活的,但它並是不無序可循。所謂的節奏靈活,是說它沒有固定的程式,在長聯中只要做驪大概的平仄交錯就可以了,因為節奏與平仄是同氣相連的兩個方面。至於七言以下的短聯,因字數少,要求須嚴格些,但無論如何,在不因辭害義的前提下,上聯尾字須是仄聲,下聯尾字須是平聲。一些名聯打破這種常規實為可諒,但我們做為初學者來說,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對為好。這樣,可提高我們的屬對水平。
我們把對聯的特點編成口訣,以便於記憶:
上下聯句須相同,
字詞失對理不通。
聯句有機成一體,
最忌孤立各西東。
雜亂冗長生大錯,
意象完美見句工。
節奏輕重分揚抑,
一吟三嘆韻無窮。
常見的對聯(短聯)句法,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並列關系
上下聯在形式上平行並列,語氣一致,上下聯分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個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題的稱為並列關系,這種形式的聯語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關聯,不用關聯詞,稱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聯:
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現諸葛亮形象的兩個方面,「兩表」(即《前、後出師表》), 「一對」(《隆中對》),對諸葛亮進行了歌頌。表現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績。聯語語言精煉,條理清楚,出語驚人。此類對聯,濃筆重彩.形象鮮明,但如果處理不當,會有單調和重復累贅之弊。
二、連貫關系
上下聯按時間順序敘述連續的事件,或者按意義上的承接關系構成,稱連貫關系,關聯詞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灣省已歸日本
頤和園又搭天棚
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被逼將台、澎列島割讓日本,其後有些人主張辦海軍以圖強,可慈禧卻把海軍的公款拿去建供她個人享樂用的頤和園,國人無不氣憤,有人寫出上聯予以諷刺。
三、遞進關系
對句和出句的關系從小而大,由淺入深,由表及裡,這種關系被稱為遞進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有「況」、「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發店聯:
不教白發催人老
更喜春風吹面生
在敘事層次上,下聯比上聯更深一層,下聯化用白居《草》中詩歌句「春風吹又生」,寓意尤濃,此為聯句的高妙之處。有的聯省去表示遞進關系的關聯詞,而並不減其遞進的意思。如一旅社聯:
進門都是客
到此即為家
聯話末用關聯詞,但仍是表示一種遞進關系,放入此類。
四、假設關系
出句提出假設,對句作出結論,這種句法關系稱假設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啟功所撰一聯:
若能杯水如名淡
應信村茶比酒香
上聯出句提出假設,對句推出結果,意思是說如果能將名利視為杯水一樣清淡,你會覺得農家的清茶勝過酒的香醇。
五、條件關系
即出句提出條件,對句得出結果,這種句法關系就是條件關系。例如:
多勤寡慾
益壽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風雷
略翻書數則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慾」是條件,「益壽延年」是結果,只有條件具備才能達成結果。以上三聯均屬此類。
六、轉折關系
出句推出條件,對句卻從相反的方向去敘說,稱轉折關系。這種句法在對聯中很常見。常用關聯詞「但」、「卻」、「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發店聯:
雖為毫末技藝
卻是頂上功夫
上聯「毫末技藝」在於抑,下聯「頂上功夫」,意在揚。
再如:翁同龢自題聯:
文章真處性情見
談笑深時風雨來
此聯雖未用關聯詞,不難看出仍為轉折關系。兩種境界有彌縷之感,但其轉折處卻是山迴路轉,柳暗花明。關聯詞的取捨,全在於作者對內容的處理以及作者的文辭好惡,此無定法。
七、選擇關系
上下句分別說兩件事,表示二者擇一,稱為選擇關系或稱取捨關系。常用「寧……不……」、「與其……不如……」、「但」、「不」等,如:
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
聯句以「寧……不……」關聯直抒胸臆,表現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英雄氣概。
再如一婚聯:
但求天長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這是一對身居兩地的新婚夫婦,為表達愛情的真摯而撰寫的對聯。
八、因果關系
出句和對句分別推出原因和結果的關系。 —般出句講原因、理由,對句講結果、或做出結論,但也有倒裝者。
例如一棉花店聯:
聚來千畝雪
化作萬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說棉花大豐收的景象,後一句是果,是說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覺得冬天的嚴寒。
再如雁門關聯: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多故人
此為因果倒裝句式,出句是結論,對句是理由,倒裝句式,可增添對聯的文學色彩。
九、目的關系
出句和對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動的關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對句是行動或措施,但也有互為倒裝者。
看下聯:
巧理千家事
增添萬戶心
出句說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動;對句說的是目的。
再看一聯:
忍令上國衣冠淪於夷狄
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
此聯為石達開所作。出句是說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統治者)對我們的壓迫,意在行動起來;下聯說的是要達到的目的,此聯即為倒裝式。
以上所舉三例均為短聯,至於帶有短句的長聯,讀者可以據此理去分析、領會,這里不再贅述。
對聯的結構,即聯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聯的文法結構必須相互照應,相互對稱,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如此等等。聯句結構之優劣,決定對聯的成敗,所以,完整地組織聯句,有利於突出主題,使對聯富有藝術感染力,是撰寫對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請看峨媚山聖積寺聯:
半天——開佛閣
平地——見人家
出句和對句都是由一個雙音節偏正結構和一個三音節動賓結構組成,其意義單位和節奏單位一致,使人讀之上口,不失為一副佳作。
杭州龍井園有一副對聯:
詩寫——梅花月
茶煮——穀雨春
再看:
勤勞門第春來早
和睦人家燕去遲
「春來早」和「燕去遲」都是「主——謂——補」結構。
請看貴州甲秀樓聯:
水從碧玉環中出
人在青蓮瓣里行
意義單位為一、五、一。 「水」與「人」是名詞相對,「出」與「行」是動詞相對。「從碧玉環中」與「在青蓮瓣里」則是兩個介賓結構相對。上下結構相似。
內容決定形式。對聯結構相對,形成整齊和諧的形式美,不過,由於內容的需要,有時也可靈活一些。如:
世間有佛宗斯佛
天下無橋長此橋
此聯為二、二、三結構,意義單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動賓結構,「長此橋」卻是「長於此橋」的省略,是動補結構,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下,結構偶爾不相似也是允許的。此聯節奏單位和意義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變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聯必須相等。這是對聯結構的前提。在字數相等的基礎上,出句和對句各意義單位的語法結構必須相似,方成佳構。再如杭州雲棲寺聯:
水——向石邊——流出——冷
風——從花里——過來——香
其意義單位為「一三三一」。「水」與「風」,「冷」與「香」分別為名詞、形容詞相對;「向石邊」與「從花里」是介賓結構相對;「流出」、「過來」都是動詞、趨向動詞,結構也相似。
作品的組織和構造,作品的各個部分的聯系和安排,這就是結構問題。結構特點是顯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內容決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題要求形成的結構是沒有的。另外,結構對於體裁有依從性,所以小說、戲劇、詩歌等作品,都有別於其它自身的體裁形成的特點。對聯的結構同樣如此。 對聯的結構問題,極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簡單不過,無足措意,其實不然。清代趙翼在論到絕句詩歌時,曾說「也須結構匠心裁」。對聯的結構問題,顯然比絕句要復雜得多,下面談談有關對聯的結構。
1.對襯、關聯
對稱:是對聯結構最基本的要求。上下兩聯,要求具有嚴整的對稱美,像飛機的兩翼、車的兩輪一樣。如果上下聯光是字數相等而句子結構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嚴格的對稱美。例如陳愛珠女士(大文學家茅盾先生的母親)挽其夫沈永錫聯:
幼誦孔孟之言,長學聲光化電憂國憂家,斯人斯疾,奈何長才未展,死難瞑目
良人亦即良師,十年互勉互勵雹碎春江,百身莫贖,從今誓守遺言,管教雙雛
此聯感情深摯,也有精美的詞語,但從結構形成來說,卻遠未達到嚴整對稱美的要求。上聯首句是動賓結構,下聯首句是主謂結構,「幼誦」對「良人」,「孔孟之言」對「亦即良師」等都沒有對好。我們的漢語言文字,一個詞可以是一個字,也可以是幾個字,因此在考慮字數相等時,也要考慮片語相同,只有上下聯片語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結構相同,然後全聯的結構才能具有嚴整的對稱美。 關聯:這是對聯結構的第二個要求。
水上公園尋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村中老媼嗜評書 (平平仄仄仄平平)
詞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對聯呢?不能。因為它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內容毫無瓜葛,沒有一點聯系。因為一幅對聯除了要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和諧以外,上下句還必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有機整體。再如「圖書館里查資料,動物園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乾的兩句話,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對聯。以上說的是對聯結構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聯要對稱、要關聯,這是任何一副對聯都要達到的。但是對聯的內容、句法、體式既各不相同,其結構形式自然也會有多種多樣的不同,這是我們要進一步探究的。
Ⅸ 瘟疫的流行瘟疫
自2400多年前至19世紀中後期雅典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場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身邊強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高燒,咽喉和舌頭充血並發出異常惡臭的氣味。 不幸的患者打噴嚏,聲音嘶啞,因強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醫生發現用火可以防疫,從而挽救了雅典。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紀,德國醫學地理學家Hirsch詳細列表記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爆發情況。明顯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生在1510年的英國。
後來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現過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規模流行病的情況。而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後,文獻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東歐人,1889年至1894年席捲西歐的「俄羅斯流感」,發病范圍廣泛,死亡率很高,造成嚴重影響。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其起源眾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2000人,一個月後竟達8000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歷史上稱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僅僅百餘年的歷史,但明確的病毒致病的記載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瘋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經被記錄下來,但直到1885年,人們還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
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試驗,為狂犬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路徑。巴斯德從實踐中發現,將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毒性已遞減的液體注射於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歐洲等地幾乎已經絕跡。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人鼠共患狀況還時有出現。 1918年,一場致命的流感席捲全球,造成了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盡管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於美國,有可能是從豬身上傳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致50多萬人死亡,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
平時流行的流感雖然沒有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國也導致11萬多人住院,3.4萬人死亡。作為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流感沒有特效葯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預防,有效率為70%至90%。由於流感病毒極其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類型不一樣,因此必須每年注射疫苗才能發揮作用。 天花原來只在「舊世界」(亞洲、歐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紀,它是西方最嚴重的傳染病,但是在歷史上的影響卻比不上鼠疫,這可能是因為其受害者以兒童為主(約1/10的兒童因天花夭折),活下來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無葯可治,世界衛生組織在1980年5月28日宣布人類消滅了天花。天花消滅後,人們對如何處置天花病毒展開了唇槍舌劍的爭論。1990年,第22屆世衛大會作出決定,將世界上僅有的天花病毒儲存於俄羅斯的科爾索沃國家病毒和生物技術研究中心,還有美國的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 銷毀天花病毒的最後期限仍沒有明確。
第三次流行瘟疫(20世紀中期至21世紀初) 世界上又出現過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開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亞洲流感」、1968年出現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發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羅斯流感」。
在1957年「亞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發流行期間,各年齡組均易感染,死亡率升高,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顯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現了較高的死亡率,這兩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個地區。據美國公布的統計數字,在1957年「亞洲流感」流行期間,美國共有7萬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間,共有3.4萬人在美國因感染致死。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蘇聯「俄羅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羅斯流感」開始在美國在校學生及徵募的新兵中爆發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現感染流行。 登革熱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登革一詞源於西班牙語,意為裝腔作勢,乃為描寫登革熱患者由於關節、肌肉疼痛,行走步態好像裝腔作勢的樣子。登革熱是一種古老的疾病,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范圍內發生過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數多達數百萬之多。
1998年時,登革熱已成為僅次於瘧疾的最重要的熱帶傳染病。在東南亞地區呈地方性流行趨勢,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及華南各省也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流行。 2002年的夏季,「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從1999年到2002年四年間,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奪去了幾十人的生命,100多人受到感染。西尼羅河病毒是在1937年從烏干達西尼羅河區的一位婦女身上分離出來的,近年出現在歐洲和北美的溫帶區域。
專家認為,每200個感染「西尼羅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個可能引發致命疾病,但對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統較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發腦炎直至死亡。 2000年10月14日在烏北部的古盧地區突發埃博拉病,目前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經死亡。埃博拉病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烏干達出現。這種病由埃博拉病毒通過身體接觸傳染。感染病毒的人出現高燒,肌肉劇烈疼痛,鼻腔、口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有可能在24小時內死亡。據報道,烏干達的鄰國蘇丹和剛果(金)曾先後在70年代和1995年流行過埃博拉病,不少人因此被奪去了生命。
人類歷史上十大傳染病死亡事件
1 像羊群一樣地死亡著雅典大瘟疫
2 多種瘟疫集體爆發安東尼瘟疫
3 世界第一次大規模鼠疫查士丁尼瘟疫
4 肆虐三百年,死亡近兩億歐洲黑死病
5 史上最大的種族殺——滅絕印第安人的天花
6 肆虐兩個世紀的黃熱病
7 無法估量的損失霍亂橫行的19世紀
8 20世紀人類的噩夢西班牙大流感
9 戰爭的幫凶俄國斑疹傷寒
10 仍在肆虐的瘟疫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