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學地理案例教學的文獻綜述
1. 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做好案例教學
一、案例教學理論闡述案例教學法是美國首創的,後推廣到全世界。其最先應用於醫學教學,隨後很多學科都引入這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訂周密的計劃,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做好案例的選擇,在教學中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及專業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這個案例要基於一定的事實,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讓學生通過案例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要重視教學計劃、學生討論、雙向交流等內容和環節。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學建議 1.制訂恰當的教學計劃高中地理知識涵蓋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知識,理論性很強,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遵循由淺到深的認識規律,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在進行案例教學時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學時,制訂教學計劃要注意兩點:一是計劃的制訂要符合地理教學大綱的精神要求。教學大綱是教學的指揮棒,是教師教學的原則和方向,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在大綱的指導下進行。二是地理教學計劃的制訂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由於到了初中才開始地理課,學生學習地理的時間較短,很多學生對地理不感興趣,導致其學習基礎差,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 2.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案例教學,選擇合適的案例尤為關鍵。在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課下一定要備好課,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認真鑽研教材,精心挑選恰當的教學案例。例如,在學習「常見天氣系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為什麼新疆地區長期乾旱少雨,而東南沿海會有那麼多的台風光顧」。學生通過已經掌握的大氣運動等知識進行分析,然後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後教師綜合學生的各種意見進行正確的理論講解和指導,學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氣系統知識。又如,在學習「區域經濟發展」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設計問題,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發展模式以及該模式的利弊,由於涉及家鄉的具體內容,學生熟悉且感興趣,這樣的案例更適合學生進行探討研究。 3.學生要有豐富的綜合知識地理是一個系統的知識圈,前後聯系緊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對後面的人文地理的學習,對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案例教學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和較廣的知識面。高中生在進行地理知識學習時,一定要加強綜合知識的積累。這個綜合知識,既有地理學科的綜合知識,如各種地理理論知識及人文地理的實踐知識;又有其他學科的知識,如時政熱點、傳統文化、民族習俗等知識。掌握綜合知識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學的有效性,也是應對地理考試、提高地理實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過問題導向來加強案例教學對於案例教學,引入的案例要讓學生通過案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地理學習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例如,在學習「氣象災害」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氣象災害,然後說出每一種氣象災害影響的主要地區以及發生的主要季節,然後讓學生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後讓學生針對具體的氣象災害做出可行的監測和防禦措施等。 5.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學習任何知識都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地理學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學需要聯系實際,讓學生用學到的地理理論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例如,在學習「自然災害與防治」的內容時,學生可以用學過的原理,為自己家鄉或某一城市設計合理的預防災害的應急預案,達到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學習「環境保護」這部分內容時,可以用地理理論知識,對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環境問題進行分析,給出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幫助政府分憂解難。三、總結總之,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必須認真研究學生,做好各項准備工作,以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加強對案例的把關,從而提高案例教學的實效性。
2. 如何在高中地理新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採用案例進行講解及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研討,引導學生從實際案例中學習、理解和掌握一般規律、原則、方法及操作實驗,從而有效地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互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可簡單的界定為一種運用案例進行教學的方法。地理案例教學法就是在區域地理教學中選取一些隱含地理概念和原理要素並為學生熟悉的典型實例,通過在對這些實例的探究過程中,獲得地理知識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一:案例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價值意義
(1)推動學生的地理思維。由於案例往往提供了地理事實材料和情景,學生要從紛繁復雜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內容、探索本質特徵,需要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隱含的知識要素和基本原理,訓練思維的深刻性。同時通過舉一反三、引申擴展、遷移模擬、類比評價等學習過程,引導學生思維的流暢性,並讓學生發表獨立見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結果,拓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因此,案例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地理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
(2)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案例教學改變著單一通道的知識傳遞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有了更大的自主發揮空間,師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信息傳輸,情感交流和意向溝通。在案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理解,而且還需要表達和交流,這有利於形成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有助於小組成員間的共同合作,這對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和個體綜合素質有著很大的作用。
(3)實現教與學的統一。案例教學最明顯的表徵是師生互動,教學同步。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教師負有引導的責任。如何讓學生進入問題情景,使用案例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因為案例提供了廣泛的問題情景和自由的思考空間,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有較大的發揮餘地,能較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尤其是探究性案例。
(4)案例教學是溝通理論和實踐的橋梁。案例教學通常把一些真實的典型問題展現學生面前,要求他們設身處地去作出反應,從而也就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在不用真正深入實踐的條件下能在短期內接觸並處理到大量各種各樣實際問題的機會。學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時:一方面不斷形成理論視野,把握案例的分析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著理論如何運用於學習實際,從而及時有效地促進了理論向實踐的轉化,真正地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例如;城市規劃問題,環保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工農業交通區位問題都可以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來達到教學目的。
(5)案例教學能激發學生情感。閱讀那些生動、逼真的案例,往往能遷動學生的情思,加上教師繪聲繪色的講授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就更能提高學生的認識激勵其情感,並使認識和情感有機結合,形成堅定的教學信念。
二、新課程標准對案例教學的要求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在區域發展部分的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案例教學的要求:在「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選擇符合「標准」主題的區域,採用案例分析方式編寫教科書和開展教學,並規定本部分至少選擇3個中國案例,1個外國案例。課程標准對案例教學的體現與現行教學大綱有兩點明顯的不同:一是由於區域發展內容的教學由選修變成必修,實際上使案例教學成為高中地理學習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課程標准不再規定必學的區域案例。雖然在大多數教材中,很可能仍選擇現行教學大綱中規定的那些案例,但課程標準的開放對促進高中地理課程的進一步開放和適應各地區具體地理情況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更加明確地體現了案例教學「通過案例學習原理而非僅學習具體區域」的實質。
三、案例教學法的實施策略
1.課前:精心選編案例
要想在課堂上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學法,課前對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在選編案例時應把握以下原則。
(1)典型性和針對性。即所選取的教學案例要有利於學生得出預期的地理規律、結論,能反映地理事件的典型特徵和一般規律,能揭示案例的內在聯系和地理原理。
(2)內容的豐富性和完整性。即案例從背景的交代到問題情境的描述都應是相對完整的,有比較豐富的信息,能使學生設身處地地把自己置於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決策,並存在著從各個側面分析解釋的可能性,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
(3)情境性和可讀性。案例的情境性是指案例能提供具體、翔實、典型的地理背景材料,易於讓學生進入某種問題的特定情景之中,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實現思維與情景的交流溝通。案例的可讀性是指案例能吸引學生閱讀,又能增加學生學習經驗的價值。
(4)趣味性和難易性。趣味性是指案例應生動有趣,內容豐富多彩,貼近學生生活。難易性是指案例的選擇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做到難易適當。太難的案例往往使學生因知識儲備不足而無從下手,進而喪失參與的興趣;太簡單的案例,不僅降低了教學的要求,而且也無助於學生思維的鍛煉。
2.課堂:周密安排教學
作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具有相對穩定的的操作模式。在課堂上要明確教學目的,周密安排教學,教師在每個教學環節都要發揮組織者、催化者、引導者的作用,切實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1)提供和呈現案例。教師通過多元化方式將精心選擇的案例展示出來,並指導學生有效的閱讀。通過閱讀,學生將置身一個身臨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維的空間,為後面的討論、交流奠定基礎。
(2)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分析和討論案例。學生進入案例情景之後,教師要對學生提出預先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案例分析。具體而言,案例分析就是要堅持「三結合」和「三有」的原則——即「結合案例內容、結合所提問題、結合有關理論」以及「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3)總結評價案例,回歸教學內容(地理知識和地理規律原理),經過分析案例之後,教師要安排學生匯報分析結果,並組織學生評議。歸納概括出規律性的知識,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
(4)案例遷移(拓展新案例,解決新問題),提升學習能力。案例教學的重點不是案例本身的學習,而是學生對地理原理的掌握及應用原理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忽略知識和方法遷移的案例教學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學,而是「教案例」。
3.課後:及時進行反思
為了更好的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案例教學法,教師在課後要及時的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反思:案例的選擇是否合理;教師的組織是否到位;學生的參與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討論氛圍是否和諧;評價是否科學合理;創新、不足之處何在等等。這樣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總結性的屬性,有助於教學經驗的理論化
四、目前案例教學中的誤區和對策
目前案例教學常見的誤區是:
(1)教學案例選擇與編寫不恰當。一方面,案例內容簡單,理論含量不多,學生一看就懂,那麼案例教學就會變成實例閱讀課,也就達不到啟發學生思維、學習相關知識、培養實際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選擇的案例又不能太難、太復雜,案例的難度太大,超越學生的實際可接受性,絕大多數學生覺得無從下手,無法表達自己的見解,那麼分析討論便無從進行,更提不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導致教學活動的失敗。一般來說,一個好的案例有以下幾個特點:描述了一個有趣的、真實的故事;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相關;有充分的與決策有關的資料和較多的主要人物直接引語;引人深思,有爭論餘地;充分體現了解決問題所需的理論與技能的實用價值。
(2)教師「教案例」,學生「背案例」。 教師過分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把案例素材當作知識體系來教,甚至要求學生背案例。教師在課前必須熟悉案例內容並進行深入研究,還要准備好案例討論可能涉及到的知識。如果准備不充分,很容易陷入「教案例」的誤區。
(3)案例教學忽略知識和方法的遷移。這類錯誤經常發生在一些老教師的身上,穿新鞋走老路,照本宣科,知識至上,過分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沿襲最早的老教材補充不少內容,把案例素材當作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來教,且要求學生記背案例。其實案例教學的重點不是案例本身的學習,而是學生對地理原理的掌握及應用原理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忽略知識和方法遷移的案例教學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學,還是「教案例」。
(4)教師角色的誤區:或擔當「演說員」、或充當「仲裁員」、或放任自流。這類錯誤經常發生在一些新教師身上,在運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經常不自覺地陷入這樣的角色誤區:①或者放任自流,提供案例後便撒手不管,任學生自己去討論、爭論;②或者越俎代庖,擔當「演說員」的角色,從頭至尾只顧自己發表見解;③或者充當「仲裁員」,對學生之間的爭論橫斷是非。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會有損於案例教學的效果,甚至直接導致案例教學的失敗。放任自流,由於缺乏必要的引導,整個課堂將是一盤散沙;越俎代庖,學生成了純粹的觀眾,不利於調動學生的思維;橫斷是非,容易損害學生的積極性。
針對案例教學誤區應該採取的對策是:
(1)選編以鄉土地理、或學生熟悉的事例、或以教材活動課和問題研究改編的案例。①教師要注意經常收集、引用一些鮮活的、真實的事例,並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過程的情境呈現給學生,並注意案例的情節,所給材料和敘述的方法要能夠激起學生興趣,使學生覺得新奇,有探索慾望。②「活動」和「問題研究」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精選「活動和問題研究」作為拓展案例,可培養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和實現知識遷移。「我國西北地區」是人教版必修Ⅲ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所選擇的典型案例,活動「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分析」和「前蘇聯墾荒區」是兩個拓展案例,可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問題研究「河流上該不該修大壩」是「河流的綜合開發」很好的拓展案例。
(2)研讀課標,避免「教案例」。 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Ⅲ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課標的要求之一是:「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教材從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土地條件、礦產資源四方面比較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從農業和二、三產業比較生產活動差異。如果「教案例」,學生會認為所有的區域比較都從以上幾方面進行。這部分教學的關鍵是教會學生分析的方法,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方法進行類似分析。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礦產資源等方面;人類活動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農業、工業、人口、城市、交通運輸、商業貿易、政策、科教、文化、市場、歷史基礎等方面。為避免「教案例」,使案例教學順利、有序進行,教師對學生分析案例可能遇到的障礙要做到「心中有數」,設想學生在討論中可能提出的問題。可把上課需用的案例提前發給學生,讓他們有時間去查資料和就案例中涉及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3)注重知識和方法遷移。例如在傳統工業區的典型案例魯爾區教學中,通過分析其區位優勢、衰落的主要原因,探究其綜合整治措施。但學生學習的重點是從案例中提取傳統工業區發展的一般規律(從資源利用、產業結構調整、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而探究我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可採取的主要對策,因此知識和方法的遷移是案例教學成敗的關鍵。
在案例教學中,運用拓展案例是實現思維遷移的有效手段。在「荒漠化的防治」一節,兩個拓展案例(「紅色荒漠化」和「石質荒漠化」)能幫助學生實現思維遷移。同樣都是荒漠化問題,盡管自然環境不同、社會背景不同,但自然條件中的不利因素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卻是導致荒漠化問題的共同原因,這是分析不同地域荒漠化原因的共同思維方法。同時,在教學上還應增加其它生態環境問題的拓展案例,如森林破壞、草原退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壤侵蝕,以促進不同類型生態環境問題間的思維遷移、方法遷移、知識遷移。
(4)因材施教,進行有效教學。案例教學是在大量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研究,案例教學如果涉及區域地理知識,學生相關地理知識薄弱,必然影響案例教學的有效實施。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精選的經典案例,示範性強,地域覆蓋面廣。因此案例教學必須考慮學生的生活地域、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等特點,盡可能選擇學生熟悉的案例,或增補相關背景資料,降低教學難度。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的教學中,可以反復以學生所在城市或附近熟悉的城市——西安市為例進行分析教學。第五章第二節《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的教學中,完全可以選擇學生熟悉的本地案例加以分析,或作為教材的補充。
案例教學開放性強,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探究都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所以案例教學有其局限性,而傳統教學方式也有其優勢。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用案例教學,應針對教學內容,區別選擇教學方式。案例教學中也應滲透其他教學方式。
(5)正確定位教師的角色:即教師在案例討論過程中要善於當好「三導」角色即「導航、導游、導演」。即既要善於傾聽學生發言,又要適時地誘導學生,或給予提示、發問,或故設疑團,或充當爭論反角,使案例討論的發言始終圍繞題目中心順利進行,不發生偏題或跑題,同時也使討論中的爭論能深入開展下去,以促進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對知識理解的深化。在案例分析討論中,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創造出一個有利於學習的氛圍,負責引導和組織學生的討論。教師要避免自己成為討論的中心,要善於控制案例討論過程,使盡可能多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保證討論范圍不偏離主題,鼓勵「百家爭鳴」。對於學生的發言,教師可作簡短的評論,但一般不直接進行判斷,最好沒有導向性。教師要盡量避免給出肯定的觀點或答案,除非只有惟一正確的答案或全班都不能得出答案。對於學生向老師提出的諸如「究竟誰的說法正確」、「正確的答案到底是什麼」之類的問題,教師不妨「糊塗」一些,宜用「某某的說法很有見地,不過某某的觀點也很有道理」之類的話語來回答,而不要正面直接回答,更不要斬釘截鐵地下斷語。這是因為有些問題本來就沒有什麼「惟一正確的」答案,教師的見解更不見得就是「標準的」、「最佳的」。更何況案例教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讓他們記住一兩個正確的結論。待案例討論全部結束後,教師可以根據案例教學所要達成的目標,結合學生對案例分析和交流的情況,概括幾種有代表性的分析思路和對策,明確其依據,著重說明在討論中出現的爭論焦點,並運用相關原理和學生已有的認識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釋,給學生提供參考。總之,作為「總導演」的教師一定要有正確的角色意識。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是一種獨特的學習形式,它可以極大地發揮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爭辯、去選擇和決策,還要重視讓學生從案例學習討論中獲得某種經歷、感悟和學習的技巧與方法,並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 2500字以上的人文地理學方面的文獻綜述
人文地理學文獻綜述,上網查的不知對你有沒有幫助。
我國近10年人文地理研究的成果簡介,人文地理學文獻綜述。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人文地理學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文地理學才得以恢復,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人文地理學進入提高階段。旅遊地理學、城市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分支學科迅速發展。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日益豐富。不僅進行基礎理論研究,還加強了應用方面的研究。計量方法的引進,對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的利用,以及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等的引進與運用,都使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廣度和深度得到加強。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中國人文地理學已走上復興、創新之路,正向建立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目標前進,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
但是在人文地理學的各個領域,都有值得探索的新問題或尚未解決的舊間題,這是中國人文地理學繼續發展的契機。本文在收集和整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主要地理及相關期刊基礎上,對90年代以來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進行回顧。總結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領域和主要研究成果,分析研究趨勢,並借鑒國外的經驗,展望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2中國近幾十年人文地理的發展
近些年來,我國人文地理學科研成果呈顯著遞增之勢,1992-1996年段發表的人文地理著作幾乎是1982-1986年段的9倍,而且人文地理類文章在整個地理類文章中所佔的比率也呈連年上漲態勢,1997-1999年該比率已達到30.7%超過了以前任何時期。同時,眾多刊物也發表了大量的人文地理類文章,如《人文地理》自1986年創刊至1999年12月間就發表了共計380 篇人文地理各方面的文章。[1]
2.1近年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特點
2.1.1學科門類逐漸齊全;
人文地理學涵蓋的一系列學科部門發展迅速如: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
4. 地理論文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關於公布安徽省第五屆
中學地理優秀教學論文評選結果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
各市中學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
根據省教科所《關於舉辦安徽省第五屆中學地理教學論文評選活動的通知》(教科研函〔2007〕3號)文件要求,省專家評審委員會對各地推薦的地理教學論文進行了認真評審,共評出獲獎論文一等獎 16篇,二等獎 36篇,三等獎71篇。現將評選結果予以公布(見附件),請及時通知有關單位及論文作者。
附件:安徽省第五屆中學地理優秀教學論文獲獎名單
二○○七年十月十九日
安徽省教育廳教科所 2007年10月19日印發
列印:吳儒敏 校對:吳儒敏 共印30份
附件:
安徽省第五屆中學地理優秀教學論文獲獎名單
一等獎
篇 目 單 位 作者
《淺談地理新課程背景下學生能力的培養》 淮北市教研室 王忠東
《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蕪湖市教育科學研究室 錢宏瑾《銅陵市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調研報告》 銅陵市教研室 章小明
銅陵市第一中學 楊國兵
《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實踐》 安慶市教研室 何陸禕
《論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阜陽市教研室 陳鵬飛
《地方環境教育課程構建的案例分析》 蚌埠市教科所 吳岱峰《透過一次地理評優課談新課程課堂教學》 滁州市教研室 郭仕榮
《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應加強對學生的關注》 穎上縣教研室 何長劍
《關於高中地理選修課程校本化的幾點探討》 馬鞍山市第六中學 林章和
《使用新教材的幾點體會》 淮南市第三中學 朱元坤
《地理空間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 合肥工業大學附中 洪成旗
《淺談新課程下我對地理教學的認識與實踐》 黃山市梘忠中學 汪德利
《探索課程標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 貴池二中楊淑萍
《淺談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探究》 宿州市第二中學 苗紅青
《地理探究學習要重視學生的思維品質》 懷遠一中 孫尚樓
《談地理教學中學上情商的培養》 六安皋城中學 余 蕊
二等獎
《梳理經歷 整合資源 回歸生活——地理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
馬鞍山市第二中學 周躍紅
《談新課標下的「太陽高度」教學設計》 阜陽市第三中學 馬 靜
《巧用身體語言,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藝術》 合肥市第五中學 沈龍海
《談新課程背景下地理學思想和方法的貫徹》 亳州第一中學彭長玉
《新課堂教學下教學策略的初探》 蕪湖市城南實驗中學周慧本
《談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實施地理課堂教學》 淮南實驗中學廖惠榮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地理探究能力的培養》 亳州第五中學 王玉龍
《地理主體性課堂教學的探究》 淮南市第二十中學 陳 中
《用新課程理念引領學生快樂地學習地理知識》 固鎮一中李方平
《構建科學與人文和諧統一的地理教育》 巢湖市第八中 柳宗柱
《如何調動學困生參與地理課堂教學活動》 蚌埠二十六中 宋長軍
《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自主學習》 郎溪中學 胡燕平
《淺談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的一些誤區》 來安中學 董桂山
劉 俊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徑和培養策略》 和縣二中 夏立軍
《高考地理復習的「虛」與「實」 》 合肥市第十七中學 黃永紅
《新課標理念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探微》 歙縣中學鍾彩琴
《淺談「問題研究」的作用與教學》 五河一中 劉繼英
《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地理分層教學策略初探》 樅陽縣浮山中學陳相林
《如何從地理圖像中分析和提取有效信息》 黃山市黃山區一中崔仲文
《加強地理基本概念教學的探討》 亳州市譙城區大寺完全中學 汪明潔
《淺談Google Earth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滁州市實驗中學 曹 明
《「任務分解、自主交流」地理課堂模式的構建與實驗》阜陽第十中學 馬興海
《改變課堂教學方式 適應高中地理新課程》 安徽省石台中學 姚 萍
《新課標下淺談地理與各學科的經緯結網》 東至縣大渡口中學 江美麗
《「讀圖法」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宿州市埇橋區梅庵中學劉玉才
《多元智能評價與地理教學》 馬鞍山市第一中學 程 剛
《農村高中地理新課程課堂教學常見問題及對策》 六安市雙河中學 劉全穩
《新課程地理課堂主體教學模式的設計與落實》 銅陵市第九中學錢義國
《以烈山區為例談農村高中地理活動課的開展》 淮北七中 吳才華
《開展地理實踐活動 積極開發地理課程資源》 安徽廣德中學 江春芳
《選修7課標、教材研讀及開課條件分析》 銅陵市第五中學 陳俊群
《高中地理課題研究開設的一些設想》 宿松縣程集中學 石雅斌
《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 淮北市石台鎮中學蔡金燕
《新課程地理教學中的「敢問」與「會問」》 蕪湖縣第一中學 王邦忠
《淺談新理念指導下的中學地理教學》 宿州市第八中學張建國
《淺談在地理新課程教學中的「課堂提問」》 淮北市西園中學榮海俠
三等獎
《高中地理新教材案例教學初探》 來安中學 盧玉斌
《地理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幾種偏離現象 》 阜陽第三中學 吳 強
《解讀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開放性特點》 和縣第一中學 陳曉明
《淺談地理新課程教學反思》 蚌埠包集中學趙東宇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創新學習》 蕪湖市田家炳實驗中學章 波
《淺析高中地理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合肥市五十一中 陳 麗
《關於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幾點看法》 阜陽一中 巫祖安
《地理課堂互動型教學策略的構建》 馬鞍山市第二中學 盧大亮
《地理教學中的誤區及思考》 宿州埇橋區汴河辦事處北十里中學 武 波
《新課標下課程資源開發初探》 青陽縣木鎮中學 方 靜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道德教育的實踐》 黃山市屯溪一中 潘勝庭
《在地理教學中利用遠程資源學生合作學習的探究》 歙縣新安學凌文英
《地理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 祁門一中胡義松
《新課程地理課堂教學的思考》 歙縣中學呂文英
《地理教學中學生想像力的培養》 歙縣二中汪明鋒
《如何看待地理教學中的多媒體技術和網路的作用》 鳳台一中李 全
《淺談以學生為主體的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 淮南望鋒崗中學廖和喜
《興趣教學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初探》 淮南一中朱慶龍
《合作學習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淮南市第五中學孫 峰
《合適參照物選擇與「地球運動」教學難點的突破》 亳州三中 劉永志
《新課程改革下對中學地理教學的幾點思考》 利辛縣第一中學謝 堯
《高一地理新課改教學中的困惑和問題》 渦陽三中 王 娟
《談初中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淮北市西園中學孫 凱
《充分運用圖像進行地理教學》 五河縣安淮中學聶 鑫
《中學地理教學的美育的層次》 蚌埠十二中馬 燕
《立足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地理素養》 蚌埠第一中學李雲靜
《讓地理教學生活化》 蚌埠市第二十三中學王海燕
《新理念下培養地理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探索》銅陵市第十三中學戈廣兵
《教學中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體會》 銅陵縣第二中學程納新
《在新課程目標下整合地理課程資源》 銅陵市第十六中學孫大信
《高中地理個性化教學初探》 銅陵縣第二中學程勝來
《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太湖縣徐橋高中 李永清
《將實驗教學引進地理課堂》 宿松縣程集中學周文招
《生活是地理教學中重要的課程資源》 安慶三中張 軍
《檔案袋評價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安徽省太湖中學黃鄭堯
《如何開展問題研究和活動》 桐城中學段煥榮
《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方法探討》 桐城市天城中學汪 宏
《中學地理多媒體教學初探》 滁州市滁州中學 季風勇
《探究性學習在教學中的應用》 滁州市滁州中學 孫 成
《作圖法在地理教學中應用研究》 全椒中學 李 君
《新課程實施的理解與體會——豐富地理課堂教學》滁州市第五中學 六振梅
《淺談新課標下地理教學手段的繼承與創新》 肥東縣梁園中學 周義兵
《發揮地理學科優勢 培養學生空間智能》 舒城縣南港中學 沈龍明
《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地理學習探討》 蕪湖市第二十六中 吳安寧
《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學探討》 五河二中劉叢蘭
《在地理社會實踐中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 懷遠縣龍亢中學 朱 英
《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蕪湖市二十七中學俞 敏
《淺談地理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生有效參與的教學策略》 蕪湖八中邱玉啟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探索》 安師大附屬外國語學校裘偉東
《如何選編以社會熱點為背景的地理案例》 蚌埠第四中學劉運良
《中學生地理課堂興趣培養》 六安市三十鋪中學 李顯靜
《中學地理信息化教學設計之我見》 馬鞍山市第六中學 張 蕙
《為地理教學注入新活力——初中地理活動初探》 馬鞍山市星光學校 古 莉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的認識與實踐》 蕭縣中學常書雲
《讓新課改沐浴和諧之風》 靈璧縣師范學校蘇 洪
《光照圖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探討》 安徽省碭山中學陳國華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發展學生個性淺議》 宿州市埇橋區支河中心校李永春
《關注學生發展優化地理教學》 安徽省青陽中學張 俊
《談地理新教材「活動」的使用》 石台縣崇實中學汪利軍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幾點心得》 貴池區杏花村中學程麗萍
《淺談探究學習在地理新課標教學中的應用》 界首市光武中心學校 李 濤
《借杜朗口「春風」促地理課鮮活》 阜陽四中 徐玉玲
《論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問題》 穎上縣第四中學 田華利
《巧妙點撥開啟自主學習之門》 界首一中 王 鍵
《評價共同體在學生地理學習評價中的應用》 淮南市第二十四中學 李 濤
《構建師生互動合作共同成長的綠色課堂》南陵縣何灣鎮中心初中廖必根
《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整合初探》 寧國市梅林初中 朱鐵軍
《新課程地理課堂教學策略淺析》 六安市徐集中學 張碧松
《夯實基礎突出主幹提高能力應對高考》 東至二中侯 俊
《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界首市田營鎮中心學校 閆 斌
《「問題教學法」——把課堂還給學生》寧國市胡樂初級中學 張 文
自己網路吧~
5. 如何有效應用案例進行高中地理教學
一、案例教學理論闡述
案例教學法是美國首創的,後推廣到全世界。其最先應用於醫學教學,隨後很多學科都引入這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訂周密的計劃,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做好案例的選擇,在教學中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及專業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這個案例要基於一定的事實,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讓學生通過案例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要重視教學計劃、學生討論、雙向交流等內容和環節。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學建議
1.制訂恰當的教學計劃
高中地理知識涵蓋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知識,理論性很強,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遵循由淺到深的認識規律,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在進行案例教學時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學時,制訂教學計劃要注意兩點:一是計劃的制訂要符合地理教學大綱的精神要求。教學大綱是教學的指揮棒,是教師教學的原則和方向,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在大綱的指導下進行。二是地理教學計劃的制訂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由於到了初中才開始地理課,學生學習地理的時間較短,很多學生對地理不感興趣,導致其學習基礎差,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
2.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
案例教學,選擇合適的案例尤為關鍵。在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課下一定要備好課,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認真鑽研教材,精心挑選恰當的教學案例。例如,在學習「常見天氣系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為什麼新疆地區長期乾旱少雨,而東南沿海會有那麼多的台風光顧」。學生通過已經掌握的大氣運動等知識進行分析,然後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後教師綜合學生的各種意見進行正確的理論講解和指導,學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氣系統知識。又如,在學習「區域經濟發展」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設計問題,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發展模式以及該模式的利弊,由於涉及家鄉的具體內容,學生熟悉且感興趣,這樣的案例更適合學生進行探討研究。
3.學生要有豐富的綜合知識
地理是一個系統的知識圈,前後聯系緊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對後面的人文地理的學習,對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案例教學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和較廣的知識面。高中生在進行地理知識學習時,一定要加強綜合知識的積累。這個綜合知識,既有地理學科的綜合知識,如各種地理理論知識及人文地理的實踐知識;又有其他學科的知識,如時政熱點、傳統文化、民族習俗等知識。掌握綜合知識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學的有效性,也是應對地理考試、提高地理實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過問題導向來加強案例教學
對於案例教學,引入的案例要讓學生通過案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地理學習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例如,在學習「氣象災害」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氣象災害,然後說出每一種氣象災害影響的主要地區以及發生的主要季節,然後讓學生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後讓學生針對具體的氣象災害做出可行的監測和防禦措施等。
5.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學習任何知識都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地理學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學需要聯系實際,讓學生用學到的地理理論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例如,在學習「自然災害與防治」的內容時,學生可以用學過的原理,為自己家鄉或某一城市設計合理的預防災害的應急預案,達到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學習「環境保護」這部分內容時,可以用地理理論知識,對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環境問題進行分析,給出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幫助政府分憂解難。
三、總結
總之,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必須認真研究學生,做好各項准備工作,以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加強對案例的把關,從而提高案例教學的實效性。
6. 普通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方法研究課題可以參考哪些文獻
關於公布安徽省第五屆
中學地理優秀教學論文評選結果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
各市中學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
根據省教科所《關於舉辦安徽省第五屆中學地理教學論文評選活動的通知》(教科研函〔2007〕3號)文件要求,省專家評審委員會對各地推薦的地理教學論文進行了認真評審,共評出獲獎論文一等獎 16篇,二等獎 36篇,三等獎71篇。現將評選結果予以公布(見附件),請及時通知有關單位及論文作者。
附件:安徽省第五屆中學地理優秀教學論文獲獎名單
二○○七年十月十九日
安徽省教育廳教科所 2007年10月19日印發
列印:吳儒敏 校對:吳儒敏 共印30份
附件:
安徽省第五屆中學地理優秀教學論文獲獎名單
一等獎
篇 目 單 位 作者
《淺談地理新課程背景下學生能力的培養》 淮北市教研室 王忠東
《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蕪湖市教育科學研究室 錢宏瑾《銅陵市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調研報告》 銅陵市教研室 章小明
銅陵市第一中學 楊國兵
《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實踐》 安慶市教研室 何陸禕
《論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阜陽市教研室 陳鵬飛
《地方環境教育課程構建的案例分析》 蚌埠市教科所 吳岱峰《透過一次地理評優課談新課程課堂教學》 滁州市教研室 郭仕榮
《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應加強對學生的關注》 穎上縣教研室 何長劍
《關於高中地理選修課程校本化的幾點探討》 馬鞍山市第六中學 林章和
《使用新教材的幾點體會》 淮南市第三中學 朱元坤
《地理空間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 合肥工業大學附中 洪成旗
《淺談新課程下我對地理教學的認識與實踐》 黃山市梘忠中學 汪德利
《探索課程標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 貴池二中楊淑萍
《淺談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探究》 宿州市第二中學 苗紅青
《地理探究學習要重視學生的思維品質》 懷遠一中 孫尚樓
《談地理教學中學上情商的培養》 六安皋城中學 余 蕊
二等獎
《梳理經歷 整合資源 回歸生活——地理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
馬鞍山市第二中學 周躍紅
《談新課標下的「太陽高度」教學設計》 阜陽市第三中學 馬 靜
《巧用身體語言,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藝術》 合肥市第五中學 沈龍海
《談新課程背景下地理學思想和方法的貫徹》 亳州第一中學彭長玉
《新課堂教學下教學策略的初探》 蕪湖市城南實驗中學周慧本
《談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實施地理課堂教學》 淮南實驗中學廖惠榮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地理探究能力的培養》 亳州第五中學 王玉龍
《地理主體性課堂教學的探究》 淮南市第二十中學 陳 中
《用新課程理念引領學生快樂地學習地理知識》 固鎮一中李方平
《構建科學與人文和諧統一的地理教育》 巢湖市第八中 柳宗柱
《如何調動學困生參與地理課堂教學活動》 蚌埠二十六中 宋長軍
《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自主學習》 郎溪中學 胡燕平
《淺談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的一些誤區》 來安中學 董桂山
劉 俊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徑和培養策略》 和縣二中 夏立軍
《高考地理復習的「虛」與「實」 》 合肥市第十七中學 黃永紅
《新課標理念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探微》 歙縣中學鍾彩琴
《淺談「問題研究」的作用與教學》 五河一中 劉繼英
7. 初中地理教學案例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識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詳實,是使學生們「獲得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的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學中應該避免照本宣科,讓地理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們通過積極參與來獲得知識和認識自然發展規律的一個平台。能夠反映地球運動的自然現象有很多,例如:晝夜現象、季節變化、極晝、極夜現象等等。我選擇了地球的公轉知識加以介紹。該部分知識的難度較大,同學們難以理解,但同學們很感興趣。
雖然學生們對地球的運動會對地球表面產生的各種現象司空見慣,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變化規律。如: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什麼時間在什麼位置,會有什麼現象。這一系列問題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識沒有文字說明。怎麼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住地球運動(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現象呢?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先後想到了兩個教學方法:
第一,圖表結合講解法。鑒於教材中的圖像和文字系統都是我們要掌握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可運用空間想像的思維方法,通過讀圖(地球公轉示意圖)可使學生們加深對文字系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但是,本課的內容比較抽象。由於學生們在小學的地理知識比較薄弱,而且空間想像思維特別是女同學的空間想像思維比較差。如果只通過圖表結合的方法,憑借學生們的空間想像思維,將其儲存在大腦中,再經過加工、分析、比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來獲取新知識,對於他們來說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用這種方法給他們有個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學器材來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學校的地理教學器材不夠齊全。經過整理,我利用地球儀、電筒、在黑板上畫圖相結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運動的變化和直射點的位置、時間、產生的現象。
通過前面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地球的運動在地球表面所產生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稍留意就會發現,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直射點的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現象也不同。當我在演示時需要同學來當助手,他們都積極要求當助手,在演示時他們配合得相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