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地理學
㈠ 關於等高線和山谷
等高來線地圖上:山脊的等高線凸向低處源,山谷的等高線凸向高處
這是圖上的表示,因為山脊海拔高,在同一水平線的其他地方海拔都低於它,相反,山谷地勢低,在同一水平線上其他地方海拔都高於它;所以高的地方得向低處凸才能保證在一個高度,山谷相反。
㈡ 地理題學校不建在山谷的原因是
山谷凹,如果有河流的話,一旦發生澇災就沖垮學校(村莊)了,所以不能建在山谷
㈢ 初一地理怎樣分辨地形類型如山脊、山谷、鞍部、山峰等...
山脊、山谷、鞍部等是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地形。
等高線地形圖所表示的地理范圍比較小。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地形類型有:陡坡、緩坡、山谷、山脊、山地、盆地、陡崖、鞍部等八種。
如果是大范圍的地形圖則屬於世界五大地形:山地、盆地、高原、平原、丘陵。
一、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地形判讀:——結合插圖理解吧
1.等高線的疏密與坡度:
等高線之間的疏密可以表示坡
度的陡緩,稀疏處坡度緩(水平距離大),上山、開地、建築易,河流緩;密集處坡度大(水平距離小),上山、建築、開地難河流急。如圖中甲線路坡度緩,上山頂容易;乙線路坡度陡,上山頂難。
2.等高線與山地和盆地:這兩種地形的等高線都成
閉合的不規則的圈,等高線數字內高外低的是山地,中間的黑色三角形是山頂;等高線數字內低外高的是盆地(窪地)。
3.等高線與山脊和山谷: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凸出的是山脊;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凸出的是山谷。只有山谷處才可能有小溪。
4.等高線與鞍部:等高線兩邊高且有山頂,中間等高線相通的低的部分是鞍部。
5.等高線與陡崖:2條或2條以上的等高線重合處就是陡崖。圖中b處就是陡崖。
陡崖高度(一般是相對高度)的計算:
陡崖高度=(重疊的等高線條數±1)×等高距
註:有「以下」「不高於」字樣的是算陡崖最高高度則+;有「以上」「不低於」字樣的是算陡崖最低高度則-。最高高度>陡崖高度≥最低高度
6.等高線地形圖順口溜:閉合山頂或盆地,低脊高谷鞍部通,陡崖等高線重疊,河流只在山谷中,線稀坡緩上山易,密集坡陡攀山難。地形剖面最直觀,分層設色一目瞭然。
二.五大地形的特徵
(1)高原:海拔1000米上,幅員遼闊,地面坦盪(但不如平原平坦),或起伏較大,邊緣陡峭。
(2)平原:海拔200米下,幅員遼闊,地面坦盪或起伏不大,一望無際。
(3)山地:海拔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大,相對高度大,坡度陡峭,形成座座山頭,延綿的山峰形成的帶狀山脈。
(4)丘陵:海拔500米以下,有座座山頭,相對高度不大,坡度較緩,山間多有平壩河谷相間。
(5)盆地:四周有高山或高原環繞,中間低。
㈣ 地理學上的等高線、等溫線等如何判讀,山脊,山谷 鞍部如何分別
等高線地圖就是將地表高度相同的點連成一環線直接投影到平面形成水平曲線,不同高度的環線不會相合,除非地表顯示懸崖或峭壁才能使某處線條太密集出現重疊現像,若地表出線平坦開闊的山坡,曲線間之距離就相當寬,而它的基準線是以海平面的平均海潮位線為准,每張地圖下方皆有製作標示說明,讓使用者方便使用,主要圖示有比例尺、圖號、圖幅接合表、圖例與方位偏角度常見地形:一、圓頂丘:等高線表示寬松,近於環線,表示周圍低地或接近高地而凸起的獨立小丘。 二、錐形丘:等高線成環形線,愈近高處,愈密集,多見於山地,狀如錐形。 三、山額:將近山頂傾斜峻急之處,斜坡忽然緩平凸出,狀如人額,由此過後至山頂等高線表示此部份特別寬闊向下彎去。 四、斜坡凹形地:為斜坡上低陷而淺窄之地,或平原伸入高地的低淺部份.常為流水通過,兩側有棱分隔,形態和山谷極相似。 五、陡壁:棱線末端廣闊而陡直,稱做陡壁,臨近河谷或海岸常見之,等高線在此特別密集。 六、山肩:棱線上部或下部都顯得峻急,中部卻是緩平,稱做山肩,等高線表示中部特別寬闊。 七、山脊:為一條狹長而兩側陡急的高地,頂上可能平坦,廣闊或成刀口等形狀,兩側坡度則可能均勻一致,或一側急直,一側緩和,多見於廣闊平坦地區,此外,地勢較周圍高聳而綿長的,也可視為山脊,等高線表示山脊成橢圓形線。 八、山坳:位在一條狹窄上,兩山間的低下處,河流從此相背分流,與鞍部無明確分別,通常以兩側寬闊又緩斜便於跨越的山坳,其鞍部兩側較為狹窄險峻,通常甚少在此做跨山道路等高線表示山坳,自低地向上彎去。九、鞍部:也是山脊上兩山間的低淺處,但略比山坳為高,如鞍部地形狹窄而深下,用來作橫跨山脊兩側的道路,則稱做山隘
㈤ 地圖上山谷和山脊怎麼區分
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谷和山脊是中學地理中的一個重要知識要點,而這對於長期內生活在平原地容區,沒有身臨其境看過山,對山沒有任何感性認識,以及空間想像能力和立體感相對比較差的七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因此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谷和山脊無疑又是中學地理中的一個難點。面對這個重要的知識難點,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嘗試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識別。
山谷和山脊的判斷:
方法一:縱向比較法
㈥ 在地理學中,「山」與「峰」的區別
二樓的
一樓復制粘貼
沒啥值得尊敬的
網路http://ke..com/view/35189.html?wtp=tt就是啊
這是峰的
http://ke..com/view/261994.html?wtp=tt
總的說
山系中有山(脈)組成
又是包含了峰的
「高而尖的山頭」就是峰
至於乞力馬扎羅
沒有峰的叫法
乞力馬扎羅最高峰是烏乎魯峰
是時候告訴你了,呵呵
現在明白了吧,黃智偉
又找到資料
「山」,在學術上是這樣定義的,指地殼上升地區經受河流切割而成,一般指高度較大,坡度較陡的高地。自上而下分為山頂 山坡和山麓三個部分。 按高度可分為高山 中山和低山,一般認為「高山」指山嶽主峰的相對高度超過1000米,
「中山」指其主峰相對高度在350米至1000米,
「低山」指主峰相對高度在150米至350米,如主峰相對高度低於150米,就難於形成山嶽景觀,只能稱為丘陵崗地了; 在紹興剛好以香爐峰為代表達到中山標准,之下為丘陵劃分. 按成因可分為構造山 侵蝕山和堆積山。 「山系」,指沿一定方向延伸,在成因上相聯系,有規律分布的若干相鄰山脈的總稱。
「山脈」,指沿一定方向的若干相鄰山嶺並有規律分布的山體總稱。由於外觀很像血脈,因而得名為「山脈」。
「山結」,指多條山脈的交匯地,如我國的帕米爾地區的「山結」,就是由昆侖山 天山 喀喇昆侖山和興都庫什山交匯而成。從太空上往下看,一條山脈就像一條「飄帶」,由這樣的「飄帶」結成的「扣」,就叫山結。 「山原」,構造復雜,海拔高度較大的遼闊高地,常為心脈、心系、高原和盆地交錯的綜合體,例如:我國的青藏高原為世界最大的山原。 「山嘴」,山區曲折的V形谷地向河流凸出並同山嶺相連的坡帶稱為「山嘴」。山嘴分為「交錯山嘴」、「曲流山嘴」和「削平山嘴」。
「山峰」,一般指尖狀山頂並有一定高度,多為岩石構成。也有斷層,褶皺或鏟狀、垂直節理控制的結果,也有的是火山錐。
「山口」,又稱埡口,指高大山嶺或山脊的鞍狀坳口,常由侵蝕造成。 「山谷」,指山地中較大的條形低凹部分,主要由構造作用、流水或冰川侵蝕的結,經常被用做通過高山的道路,按結構可分為:斷層谷、向斜谷、背斜谷等。 ''山脊''指比周圍高的山地,也稱''分水嶺''
㈦ 地理的山脊山谷怎麼區分
先在
讓你判斷的區域
(一個點)劃一道橫線,再在這條線上找三個點(這三個點最好在等深線上),然後用中間的點與其他兩個做比較,此點比其他兩個高,則為山脊,若低,則為山谷。
㈧ 地理:山谷和山脊在圖上有什麼區別
等高線在山脊和山谷處延伸方向都會有明顯轉折,山脊是高地向專外延伸部分,等屬高線轉折端指向低處。山谷是低地向外延伸部分,等高線轉折端指向高處。
(中學階段一般都是很簡單的,按照這個方法判別就可以了。但復雜地形這樣判別就不夠了)
㈨ 高中地理 盆地與河谷山谷有什麼區別與峽谷呢
四者概念和成因不同,
1、盆地,主要特徵是四周高,中部專低,因盆狀得名屬。按其成因把大陸盆地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地殼構造運動形成的盆地,稱為構造盆地,如我國新疆的吐魯番盆地、江漢平原盆地。另一種是由冰川、流水、風和岩溶侵蝕形成的盆地,稱為侵蝕盆地,如我國雲南西雙版納的景洪盆地,主要由瀾滄江及其支流侵蝕擴展而成。
2、河谷是在流水侵蝕作用下形成與發展的:水流攜帶泥沙侵蝕使河谷下切;水流的側蝕使谷坡剝蝕後退,包括谷坡上的片蝕、溝蝕、塊體崩落;溯源侵蝕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長河谷。3類侵蝕方式經常同時進行,只是不同時間、地段各有所不同。河谷的發育受到氣候與構造的影響。河水所流經的帶狀延伸的凹地。河谷內包括了各種類型的河谷地貌。從河谷橫剖面看,可分為谷底和谷坡兩部分。谷底包括河床、河漫灘;谷坡是河谷兩側的岸坡,常有河流階地發育。
3、山谷,指兩山間低凹而狹窄處,其間多有澗溪流過。
4、峽谷一種狹而深的河谷。兩坡陡峭,橫剖面呈「V」字形,多發育在新構造運動強烈的山區,由河流強烈下切而成。
根據上述地形地貌概念可以區分盆地、河谷、山谷和峽谷的不同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