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發布時間: 2021-02-09 15:12:15

1. 社會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人文地理學的組成部來分。是從地自理學的觀點研究各種人類社會現象、社會特徵和社會集團區域分布及差異,並比較各種社會集團類型形成過程與空間結構的學科。傳統社會地理學多涉及社會生活中人口、聚落、經濟、交通乃至政冶文化問題,因而研究內容較為廣泛,如吉爾伯特(E.w.Gilberi)等學者認為社會地理學包括:
①地表人口的分布;
②村落分市及其形態;
③城市地理;
④社會群體分布及不同環境下生活方式的地理分析。
19世紀後期,法國人文地理學者白蘭士(PaulVidaldelaBlache)應用「或」然論」闡述人地關系,既承認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又肯定人類生活方式對自然的生理適應和改造環境的可能性,奠定了現代社會地理學的理論基礎。在蘇聯,社會地理學被列入社會科學系統,將它作為社會經濟地理學的一部分,主要以人為主體研究人們生活和社會生產的空間過程與組織形式,包括人們的勞動、生活、休息、個性的發展與生命再生產的條件。

2. 自然地理學研究內容

研究自然地理環境各種要素及其相互關系,闡明自然地理環境的結構、功能、物版質遷移、能量轉換、動態演變以及權地域分異規律的學科。
具體來說,自然地理環境要素就是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氣候、水文。研究某一區域內這些要素的結構、功能、物質遷移、能量轉換、動態演變以及地域分異規律。比如研究中國的土壤,就要分析土壤的成因(涉及到各個要素的相互關系),土壤的地域分異規律(比如東北黑土,而海南為磚紅壤),土壤的演變(比如某一區域的土壤鹽鹼化)

3. 地理學 的內容是什麼

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

研究對象
地理學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面這個同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地理學者曾用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等術語稱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個層圈——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積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成一個宏大的地表綜合體,它具有以下的特徵:
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個同心圈層組成的整體,它們分別是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
大氣對流層主要由氣態物質組成,也包括部分液態水和固體顆粒。由於對流層同地面和水面接觸,因此大氣中各種要素都受到下墊面的強烈影響;
岩石圈上部主要由固體物質組成,包含部分氣態、液態物質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類所依附的場所,也是各種圈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
地理學水圈主要由液態水組成,以海洋為主還有陸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類圈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動的圈層,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復雜的自然綜合體;
人類的出現是地球表面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勞動,通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地球表面施加影響,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並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層圈——人類圈。
上述各層圈所組成的地球表面這個綜合體,這是自然歷史發展的結果,各層圈的形成在實踐上亦有一定的順序: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全是無機的物質,首先出現;有機的生物圈及其相關的土壤,是在無機圈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則是生物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太陽能。
地理學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個不均一的層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分異。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區域分異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地球內能分布的不均勻性。人類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因此人類的體制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比如人種的差異、生活方式的差異等等。
在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過程中,大陸與海洋的面積和位置幾經變遷,氣候歷經了炎熱與寒冷、濕潤與乾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發展到陸地,有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
自然地理的變化影響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於自然地理。特別是在現代工業化時期,人類的活動是地球表面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控制或減輕了某些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等情況的出現,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資源的大量消耗,人類的影響程度還在加劇。

4. 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城市地理學的內容的核心是從區域的空間組織和城市內部的空間組織專兩種地域系統考察城鎮的屬空間組織。圍繞這兩種地域系統,具體研究下列內容:
①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過程,世界各國城市化的比較,城鎮人口集聚的規律,大城市的優勢,以及城市化的效果和問題等。
②城市職能研究。把城市產業分解為以滿足市外需要為主和以滿足市內需要為主兩類,從而確立基本職能與非基本職能的概念,研究城市的性質及其對所在區域的作用。
③城市分類研究。可根據不同目的採取不同的分類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職能為依據的分類。
④城市體系研究。旨在掌握地域城鎮綜合體的分布特徵和功能、規模結構。
⑤城市群和大城市集群區研究。
⑥城市形態研究。包括城市聚合特徵、城市總平面布置格局以及城市景觀的研究。
⑦城市地域結構研究。
⑧城市土地利用研究。
⑨城市生態系統研究。⑩城市綜合地理研究。此外,在城市地理研究內容中,還包含從國土規劃和城市規劃角度提出的課題。如城鎮最優布局,新城合理規模,城市再開發以及未來城市形態結構,等等。

5. 區域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按照研究內容,區域地理可以分為區域自然地理和區域人文地理;按照研究的區域,可以分為中國區域地理和外國區域地理等。中國區域地理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境(含陸地、島嶼、海洋、領空)為對象,研究其位置在全球環境中的區位,闡明全球地理分異規律下的中國地理分異規律、全部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環境特徵,各類自然資源構成及綜合資源的區域分布,人口、民族與社會、經濟發展以及與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尋求人—地關系相互協調、和諧發展的自然—社會—經濟基本規律。本國范圍以外的地理稱為外國地理。對中國而言,外國地理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領海、領空以外范圍的地理。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與安全,都脫離不了對全球和對其他國家地理的研究。外國地理的研究著重從戰略高度研究各國的地理環境及其相關的政治地理、資源地理和經濟地理。外國地理研究的重點,一是從自然環境方面研究全球的、各大洲的、各國的、各區域的地理要素特徵及綜合環境的現狀、過去和歷史時期的變化與未來發展的預測;二是從人文地理方面研究各種人文的、社會的、經濟的現狀、特徵、變化與擴展態勢,為國家制定發展戰略和確保國家安全提供地理科學的依據。中國倡導世界必須和平共處、和諧發展,中國重視外國地理研究,尊重各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開展國際合作,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服務。

6. 地理學的含義,內容各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發展與研究方法變革,新時期的地理學正在向地理科學進行華麗轉身,研究主題更加強調陸地表層系統的綜合研究,研究範式經歷著從地理學知識描述、格局與過程耦合,向復雜人地系統的模擬和預測轉變。

7.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是什麼麻煩告訴我

自然地理來學就是用系自統的、綜合的、區域聯系的觀點與方法,去審視與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表層自然環境的組成、結構、區域分異特徵、形成與變化規律以及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從而對地表自然環境進行評估、預測、規劃、管理、優化、調控。

8. 地理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版地理權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許多學者把經濟地理從人文地理中分離出來,這樣地理學就分為三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人文地理學更注重地理學中社會科學的成分,從非物理的層面來考察整個地球的行為模式,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及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

9. 簡述中國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按照兩分法來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按照三分法來分:自然地理、人文地回理、經濟地理。答主張區域地理學和部門地理學相結合,以地表復雜地理現象空間分布、時間演變規律和人地關系研究為核心。再細分下去就是從學科體繫上說了。

10.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有哪些

研究地表自然地理環境(包括氣候、水文、地貌、土壤、生態系統等)的分布格局、演化過程、形成機制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