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的綠線
❶ 地理學的基本知識有哪些
地理學可分來為自然地理學源和人文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是計算機在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上的應用。
地理學的基本知識有十分廣泛,首先要具備的基本功:數學(包括高等數學、統計學),物理(包括流體力學),化學(包括分析化學、有機化學);遙感、測量、素描……
其次的基本知識是地理要素基礎課:地球概論(天文、歷法)、氣象學、水文學、地質學、地貌學、土壤學、植物學、生態學、計算機基礎、經濟地理學(交通地理、國際貿易地理、城市規劃、歷史地理、文化與社會地理、人口地理、旅遊地理、政治地理……)、
❷ 在規劃中的紅線,綠線,藍線等的關系
三種顏色規劃線來沒有具體的源聯系關系,不同顏色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意思。規劃紅線一般指的是城市道路用地規劃控制線,包括用地紅線、道路紅線和建築紅線。對「紅線」的管理,體現在對容積率、建設密度和建設高度等的規劃管理。
綠線是規劃城市公共綠地、公園、單位綠地和環城綠地等。規劃藍線一般稱河道藍線,是指水域保護區,即城市各級河、渠道用地規劃控制線,包括河道水體的寬度、兩側綠化帶以及清淤路。根據河道性質的不同,城市河道的藍線控制也不一樣。
(2)地理學的綠線擴展閱讀:
其他規劃線用途:
1、規劃黑線,建築控制線原則上在電力規劃黑線以外,建築物任何部分不得突入電力規劃黑線范圍內。
2、規劃橙線。劃定對象包括核電站、油氣及其他化學危險品倉儲區、超高壓管道、化工園區及其他安委會認定須進行重點安全防護的重大危險設施。
3、規劃黃線。規劃黃線包含城市發展全局有影響的、城市規劃中確定的、必須控制的城市基礎設施用地的控制界線。
4、規劃紫線。體現在劃定城市紫線和對城市紫線范圍內的建設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紫線保證城市修養,綠線是城市禮服,紅線是城市的經脈,藍線是血液,黃線里運轉著城市肉身。
❸ 地理學中的主泓線是什麼意思
《泓》:基本字義
(1)水深而廣。
(2)量詞,指清水一道或一片:一~回清泉一~水。答 詳細字義
〈形〉
(1)形聲。從水,弘聲。本義:水深而廣。
(2)同本義。
泓澄淵潫。——《文選·左思·吳都賦》
(3)又如:泓泓(水深的樣子);泓洄(水深而迴旋的樣子);泓凈(水深且清)
(4)清澈貌。如:泓泓(泓然,泓澈。水清澈貌);泓碧(指水色清澈碧綠)
❹ 地理學的問題
英仙座流星雨方位
流星雨名稱:英仙座流星群(Perseids )
慧星母體:109P/Swift-Tuttle
輻射內點: 英仙座 (Perseus)
預計出容現日期:12日-13日
概況描述:流量較高,峰值每小時流量約60顆左右。亮度較低,觀測時需要耐心。
在我國,可持續觀測兩個早晨:一個是8月12日早晨1時至天亮前;另一個是8月13日凌晨0時至天亮前。兩個清晨:頭一個凌晨我國東部地域基本不受月光影響,但觀測到的流星數量相對較少;後一個清晨前半段稍受月光干擾,但觀測到的流星數量相對較多。
一、極大點估量:13日的0時40分和5時30分左右
二、觀測方向:天空東北方【由於英仙座流星雨的輻射點要到22時才會從地平升起,後半夜升得較高】
今年觀測最好的時機就是在8月12日黎明前那幾小時黑暗的夜空。如果那天多雲,11日和13日的觀測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嘗試上半夜在月球還未升起的幾小時來觀測。遺憾的是在那時輻射點的高度還很低,只有一小部分的群內流星可以被觀測到。這時候觀測到的英仙座流星群的流星通常有很長的軌跡並產生流星余跡,但是卻很稀少。
❺ 地理學中的南限與北限的意思
最南的界限與最北的界限,例如橡膠種植的北限是北緯22度
❻ 試述地理學的發展分幾個階段各階段有何特徵
人文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1)古代人文地理學的萌芽內時期(萌芽階段):從容公元前9世紀荷馬史詩開始到1859年(19世紀中葉以前)
(2)近代人文地理學的形成時期(近代階段):1859—1945年(19世紀中葉到二戰以前)
(3)現代人文地理學時期(現代階段):1945年—今(二戰以後)
❼ 地理學的含義,內容各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發展與研究方法變革,新時期的地理學正在向地理科學進行華麗轉身,研究主題更加強調陸地表層系統的綜合研究,研究範式經歷著從地理學知識描述、格局與過程耦合,向復雜人地系統的模擬和預測轉變。
❽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8)地理學的綠線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
❾ 關於地理學的問題
其實什麼「發現式」「探究式」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學都是通過對一個具體的地理教學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觀察、調查、分析、討論、實踐、思考和歸納的一種開放式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不僅有傳授學生「知識」的方法,還包括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即教「知識」的同時滲透「學知識的方法」;在讓學生學「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的方法」,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教法和學法的有機整合,符合地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例如:一個探究性發現式教學案例《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的受熱過程
(一) 教學設想
大氣受熱過程的學習內容多與學生身邊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高中新課標是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根據新課標要求,教師可以事先設計好一系列的綜合性和挑戰性的問題並充分利用課本內容,啟發學生再動手動腦和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中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教學中的具體做法:1、板書好本節課的基礎知識結構。2、對重難點知識引用生動的事例來分析講解。3、課堂上鼓勵學生提問,教師或學生對問題進行回答總結。
(二) 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
運用圖文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2.教學內容的取捨與整合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參考中圖版、湘教版等教材對內容進行部分調整與取捨。將「大氣受熱過程」內容調整為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大氣受熱過程」的鋪墊知識——大氣的垂直分層;
第二部分:「大氣受熱過程」的主幹知識——大氣的太陽輻射的削弱和保溫作用;
第三部分: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緯度因素和下墊面因素。
3.重點分析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內容包括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輻射波長不同而有選擇性。而反射作用對輻射波長沒有選擇性。通過大氣的三種削弱作用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
4.難點分析
學生對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三者之間的關系較難理解。分清三者之間的關系: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氣吸收、反射和散射,只有約一半左右的能量到達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同時向外以地面長波輻射的形式向外釋放能量。近地面大氣吸收絕大部分的地面輻射能量,同時也向外釋放大氣輻射。極少部分射向宇宙空間,絕大部分都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返還給地面。歸納: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返大地。
(三) 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探討,達到以下目標。
(1)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
大氣的垂直分層;大氣對太陽的削弱和保溫作用。
(2) 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2 通過讀圖、畫圖來分析掌握大氣的受熱過程。
3 用所學知識原理解釋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3) 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分析、歸納、繪制大氣保溫作用圖。
2探究大氣垂直分層及各層的主要特徵與人類關系。
3探究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
4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討論相結合。
(4)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通過認識大氣對整個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地觀、科學的環境觀,培養學生探索大氣環境的興趣。
2. 學生課前准備
熟悉教材內容,掌握以下基本地理術語: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吸收、反射、散射。
3. 教學思路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課前准備、教與學的探究、最後總結幾個階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學習、參與探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注重引導和點撥。
4. 教學過程(1課時)
【教師引導】
新課引入語: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 大氣垂直分層。
(2) 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3) 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
【學生活動】
課前准備:查出以下術語的意思。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吸收、反射、散射。(由學生展示成果)
第一部分:大氣的垂直分層。
【教師提示語】讓我們看看「大氣垂直分層圖」,思考這些問題:
(1) 隨著高度的上升,對流層和平流層的氣溫分別怎樣變化的?
(2) 為什麼說對流層與人類的最為密切?
(3) 為什麼平流層適合飛機飛行?
【學生活動】
學生歸納出大氣垂直分層各層次主要特徵和人類的主要關系:
(1) 對流層溫度隨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2) 平流層溫度隨高度上升而升高。
(3) 對流層是人類的家園。我們直接生活在對流層的底部,一切天氣現象均發生在此層。
(4) 平流層大氣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天氣晴朗,利於飛機飛行。
第二部分: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教師提示語】請你們帶著以下問題去探究,找出什麼是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1) 對流層和平流層會吸收太陽輻射嗎?
(2) 夏天多雲的時候氣溫不會太高,為什麼?
(3) 晴朗的天空為什麼呈蔚藍色?
學生歸納總結得出此表:
形 式 參與物質 波長范圍
吸 收
反 射
散 射
第三部分:大氣的保溫作用
【教師提供材料】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之間的關系問題。(通過投影完成)
【學生探究】
全班四人一小組,合作完成探究任務,並歸納、繪制大氣保溫作用圖。
第四部分: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
【教師提示】請你們分析一下這是為什麼?
1. 夏天多雲的白天和冬天多雲的白天,哪個氣溫高?
2. 夏天時為什麼我們喜歡穿淺色衣服?
【學生活動】
學生得出結論: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有緯度因素和下墊面因素。
【教師課堂小結】
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多與我們身邊的生活有關,主要是圍繞著「大氣受熱過程」所展開,不知大家記住了哪些知識?
【學生歸納總結】
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知識綱要:
(1)大氣的垂直分層
(2)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1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2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3) 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
1 緯度因素 2 下墊面因素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拓展研究】
請同學們課後探究:我國不少地區的農民利用塑料大棚或玻璃溫室種植農作物的原理是什麼?
【學生活動】
學生可根據書本提供的材料和本節所講的內容進行探究分析。
【反饋設計】
1. 想一想,為什麼地球表面的晝夜溫差遠不如月球表面大?
2. 請根據課本知識點,聯想我們身邊有哪些現象可解釋?
教學設計後記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現代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和提高,地理教育還應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加強與現實的聯系。
❿ 地理學上的等高線、等溫線等如何判讀,山脊,山谷 鞍部如何分別
等高線地圖就是將地表高度相同的點連成一環線直接投影到平面形成水平曲線,不同高度的環線不會相合,除非地表顯示懸崖或峭壁才能使某處線條太密集出現重疊現像,若地表出線平坦開闊的山坡,曲線間之距離就相當寬,而它的基準線是以海平面的平均海潮位線為准,每張地圖下方皆有製作標示說明,讓使用者方便使用,主要圖示有比例尺、圖號、圖幅接合表、圖例與方位偏角度常見地形:一、圓頂丘:等高線表示寬松,近於環線,表示周圍低地或接近高地而凸起的獨立小丘。 二、錐形丘:等高線成環形線,愈近高處,愈密集,多見於山地,狀如錐形。 三、山額:將近山頂傾斜峻急之處,斜坡忽然緩平凸出,狀如人額,由此過後至山頂等高線表示此部份特別寬闊向下彎去。 四、斜坡凹形地:為斜坡上低陷而淺窄之地,或平原伸入高地的低淺部份.常為流水通過,兩側有棱分隔,形態和山谷極相似。 五、陡壁:棱線末端廣闊而陡直,稱做陡壁,臨近河谷或海岸常見之,等高線在此特別密集。 六、山肩:棱線上部或下部都顯得峻急,中部卻是緩平,稱做山肩,等高線表示中部特別寬闊。 七、山脊:為一條狹長而兩側陡急的高地,頂上可能平坦,廣闊或成刀口等形狀,兩側坡度則可能均勻一致,或一側急直,一側緩和,多見於廣闊平坦地區,此外,地勢較周圍高聳而綿長的,也可視為山脊,等高線表示山脊成橢圓形線。 八、山坳:位在一條狹窄上,兩山間的低下處,河流從此相背分流,與鞍部無明確分別,通常以兩側寬闊又緩斜便於跨越的山坳,其鞍部兩側較為狹窄險峻,通常甚少在此做跨山道路等高線表示山坳,自低地向上彎去。九、鞍部:也是山脊上兩山間的低淺處,但略比山坳為高,如鞍部地形狹窄而深下,用來作橫跨山脊兩側的道路,則稱做山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