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法
A. 如何教好初中地理課
地理教學應是一種生動有趣的講課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從而真正體現新課程倡導的理念,落實新課程的精神。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地理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 第一,課堂教學要大力開發校本課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學生對衣食住行、自然現象、現代農業發展等地理知識興趣特別濃厚,而現行地理課程在這些方面卻只有零散的一些簡介而已,因而教師講課時不能很好地利用其素材進行更深層次的發掘,從而制約了學生能力的發展。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知識儲備,促進他們能力的發展,可根據現行課程的編排,根據學生的需求、興趣,採用開發與之相適應的校本內容進行教學補充。此外,校本課程素材的發掘,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現行的國家課程的缺憾,更重要的是能夠把學生主體性集中在校本課程中進行細致有效的發揮,並留給學生足夠的發展空間和相應的素材,讓學生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與發展,同時也為學校的特色建設提供了組件。 第二,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自主性和合作性。學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現為,在一堂課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定課題,諸如此堂課重點講述的內容、採用的方法、課堂教學小組討論的時間以及授課的時間安排等都由學生自己來定。可以認為,凡是與地理課堂教學有關的內容,都是學生說了算,讓學生樂於完成自己選擇的一切,教師只幫助學生確立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把握最基本的知識。事實上,地理課程中的某些教學內容並非一個學生能獨立完成,這些教學內容需要學生互相合作幫助才能完成。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考慮這一因素,盡量多設計些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合作的作業,使學生學會交流,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不必局限於單獨完成,也可以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這樣才能較好地體現「自主合作教育」的教學思想。 第三,大力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從地圖中獲取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除了文字以外,尤其要重視圖像的系統學習。地理課本中的各種地圖構成了一個「圖像體系」。這些圖像包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習這些圖像可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第四,課後布置作業要科學合理。傳統的地理作業在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素質上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多為學生設計些開放性的地理作業。作業的內容、答題的形式以及問題的答案均是開放或半開放的,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的機會,從而達到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另外,作業的設計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師在布置地理作業時要注意照顧各個層次的學生,要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在作業數量、難度和完成時間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地理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體驗,多給學生布置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通過操作或參與實踐活動的方式來完成作業。 總之,在新課程推進的今天,新課程的推進與開展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地理教學工作者應認清並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去學習和探索。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培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B. 初中地理教學方法
作為老師
1:首先得先學會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學習興趣(地理視頻、地回理圖片、地理現象、地理故事答等)。
2:將地理課本裡面枯燥抽象的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利用地理知識反饋學習生活(舉例子,找樣子、運用解釋)。
3:深度挖掘地理現象和地理趣事,分享給初中學生,啟迪初中學生(也是增強學生的興趣,如古時候的掃把星(哈雷彗星)多久來一次、為什麼平原地區有很多的龍王廟等等)
4:結合您所在地區的學生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學步驟和教學內容,做到因材施教。
5:適當組織野外實地考察,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6:介紹各地的文化、經濟、人口、民族、風俗等,鞏固學生對祖國乃至世界的嚮往。
C.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方法適合初中孩子的哦
啟發式教學
,讓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再到「我樂學」,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讓其產生興趣,在深入講解就不困難了!網路地圖
D. 對初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學習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學習初中地理的時候,需要有專業的方式,認真了解,了解所學的知識,明確各部分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之外,我們還必須充分的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使我們的初中地理成績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並且在學習當中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及時的把每一個難點都解決掉,並且加上教科書知識以及可以課外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讓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後進行再次練習,否則可能會出現忘記的情況.
以上就是學習初中地理的技巧,通過以上的內容,學會以上的方式之後自身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高.
E. 如何有效改進初中地理教學方法
現在初中地理已經成為中考的內容,以前雖然學校有這堂課,但是由於這堂課不進行中考,所以一般不會學太多,但是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了,那麼怎麼學好初中地理?我們來了解一下以下內容吧!會對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地理學習重點
在老師檢查完作業之後,需要認真的仔細的查看,當作業當中出現錯題需要及時的改正,出現錯誤就證明在這一方面有缺陷,需要多多的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然後把錯題記在筆記本上.
以上就是怎樣學好初中地理的方式,如果地理有問題的同學可以了解一下以上內容.
F. 新課程理念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什麼特點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內容提要: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教學實踐中,由於受升學考試的壓力和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目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還普遍較低。本文結合地理教學實踐,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幾個方面闡述了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途徑。還從營造和諧課堂融洽師生關系、創設問題情景啟迪學生思維、倡導合作探究改變學習方式、科學布置作業注重建構拓展等幾個方面敘述了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關鍵詞: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提高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其具體目標就是要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學風,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這是新課程改革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一、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提出的背景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當前,課堂教學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這就要求我們尊重教育規律,以人為本,使課堂教學從內容到形式,都強調學習者過程的體驗,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創造性與開發性思維的培養,強調價值觀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突出學生個性發展是新形勢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特點。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由於受升學考試的壓力和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現象仍很普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益低下仍很突出。如:課堂教學中缺少恰當的師生對話、師生互動和師生互相尊重的民主氛圍;學生的學習強度大,教師教學任務重,課堂教學手段與技術滯後等情況也還沒有得到改變。所以,在新課程背景下正確理解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不僅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而且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過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對於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對於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二、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內涵1、有效教學有效教學可以說是教學永恆的主題,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標准。有效教學的關鍵是要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發展中的體驗與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2、有效課堂教學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則可能會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於教學的有效性。當前有效課堂教學缺失的現狀表現在:僵化套用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致使不同學生學習機會差異懸殊;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盲目崇尚新異;學生主體意識缺乏,學習效率低下,淺於學、苦於學、倦於學、厭於學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因此,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就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教學有效優質,探索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三、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重大意義1、有效課堂教學可以增強高中地理課的魅力沒有知識就難以生存,就難以發展,就難以探索世界的奧秘。因此求知慾是生來就有的。但是學生的求知慾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在教師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不僅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而且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過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對於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對於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二、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內涵1、有效教學有效教學可以說是教學永恆的主題,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標准。有效教學的關鍵是要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發展中的體驗與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2、有效課堂教學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則可能會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於教學的有效性。當前有效課堂教學缺失的現狀表現在:僵化套用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致使不同學生學習機會差異懸殊;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盲目崇尚新異;學生主體意識缺乏,學習效率低下,淺於學、苦於學、倦於學、厭於學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因此,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就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教學有效優質,探索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三、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重大意義1、有效課堂教學可以增強高中地理課的魅力沒有知識就難以生存,就難以發展,就難以探索世界的奧秘。因此求知慾是生來就有的。但是學生的求知慾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在教師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不僅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而且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過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對於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對於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二、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內涵1、有效教學有效教學可以說是教學永恆的主題,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標准。有效教學的關鍵是要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發展中的體驗與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2、有效課堂教學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則可能會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於教學的有效性。當前有效課堂教學缺失的現狀表現在:僵化套用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致使不同學生學習機會差異懸殊;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盲目崇尚新異;學生主體意識缺乏,學習效率低下,淺於學、苦於學、倦於學、厭於學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因此,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就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教學有效優質,探索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三、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重大意義1、有效課堂教學可以增強高中地理課的魅力沒有知識就難以生存,就難以發展,就難以探索世界的奧秘。因此求知慾是生來就有的。但是學生的求知慾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在教師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不僅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而且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過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對於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對於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二、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內涵1、有效教學有效教學可以說是教學永恆的主題,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標准。有效教學的關鍵是要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發展中的體驗與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2、有效課堂教學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則可能會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於教學的有效性。當前有效課堂教學缺失的現狀表現在:僵化套用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致使不同學生學習機會差異懸殊;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盲目崇尚新異;學生主體意識缺乏,學習效率低下,淺於學、苦於學、倦於學、厭於學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因此,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就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教學有效優質,探索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三、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重大意義1、有效課堂教學可以增強高中地理課的魅力沒有知識就難以生存,就難以發展,就難以探索世界的奧秘。因此求知慾是生來就有的。但是學生的求知慾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在教師
G. 初中地理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1.講授法:講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對重要的理論知識的教學採用講授的教學方法,直接、快速、精煉的讓學生掌握,為學生在實踐中能更游刃有餘的應用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
2.案例教學法: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對選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審理和討論
H. 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學法
下面這篇文章可供您參考(引用):
探究式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嘗試(作者:萊蕪市實驗中學,畢翠萍)
在我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在課堂教學中也大力倡導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探究式學習。在這種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初中地理新課程標准提出了讓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學習、互動交流」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在探究中學習 在學習中探究,通過探究活動來延續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和原則,下面談幾點看法:
一、 嘗試「探究式」學習和「非探究式」學習的有機結合
科學探究是學生的思想、行為、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學生的探究活動是求知、求真的認識活動,其中必有思想火花的閃現,它引導學生從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關注種種地理現象,並鼓勵他們的探究精神。對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和研究精神,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探究式」學習畢竟不能取代「非探究式」學習的重要地位,在課堂教學中還是要以「非探究式」學習為主,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千萬不要為「探究」而「探究」,當我們的教學任務確實需要組織學生進行「探究」,當某些問題必須要讓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我們就要科學地設計課題,提出問題,進行科學指導,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否則,我們就不要「探究」。例如:在學習「世界人口」一節時,我提出了世界人口增長的快慢對當今社會有何影響?正確的人口政策是怎樣的?問題提出後,即可組織學生進入探究學習的重要環節。學生可以與同桌進行討論,互相啟發;也可以在幾個人組成的小組中進行討論,集思廣益、開闊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關鍵,全班進行討論,各抒己見。有的認為:人口自然增長率快些對人口零增長或負增長的國家有好處,人口自然增長率慢些對人口增長過快的國家有好處,而有的學生還提出:在發生天災人禍或戰爭而導致大量人員死亡的時候,人口自然增長率快些會有好處等等。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思考本節的一個根本問題:什麼樣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確的,通過這個問題的引領,才能使他們真正理解人口增長與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的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在這個環節里,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答辯、爭論等探究活動,促進了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養了團結合作的精神,而教師的適時引導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嘗試把教材中的「綜合探究」與自主設計的「探究題」結合起來,選擇合適的科學探究內容。
初中地理新教材在每一章最後都設計了一個「綜合探究」,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式」,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個「綜合探究」,指導學生進行活動。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於這一固定模式,「探究」課題的設計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圍繞讓學生易上手、易理解、易掌握的思想和活動來安排,做到融知識、能力、實踐於探究活動過程之中。或者讓學生發揮主動性和聰明才智自主地設計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探究」性問題,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例如:在探究「中亞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時,除了完成課本上的探究題目之外,我還啟發學生根據事先搜集到的有關我們萊蕪的地形與降水量,以及小麥、玉米、果園等農作物的分布狀況,探討這種分布與我們萊蕪的自然環境的關系。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更有意義的是增強了學生面向未來、理論聯系實 際、解決問題的意識,大大深化了課本知識,讓他們體會到了地理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生活離不開地理。
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認知能力嘗試設計探究步驟
初中學生的身心發育還不成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還不是很強。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時,一定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不能過於簡單,也不能太超越學生的實際能力,所設計的問題要讓學生既感到有點難度但經過一番努力也能解決,這個結合點的把握要靠我們廣大教師去研究,去感悟,例如,我在講授歐洲西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時候,我首先引導學生從A:緯度位置B:海陸位置C:地形D:洋流等四個方面去分析影響歐洲西部氣候形成的條件,得出本區是世界上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徵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大的地區之後,將上述四個方面的因素轉移到東北太平洋沿岸地區,讓學生分析A、B、C、 D四個因素對這里的氣候形成的影響與歐洲西部有何異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爭辯、探究,然後讓各小組發表見解,雖然對於初一學生來講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其中有一個小組答出了「東北太平洋沿岸地區因受地形的影響,海洋、海風等因素對陸地的影響范圍減少了,從而形成這種海洋性氣候的面積也減少了」的結論。盡管這只是少數人的答案並且答案簡單一些,但充分反映出:只要引導得當,即使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學生也是可以運用知識來解決,從而達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探究目的!
四、根據學校的實際教學條件嘗試設計探究題目
由於種種原因,各個學校的教學條件各不相同,同是農村中學,其硬體設施也相差很大。而地理新教材是針對全國的平均水平和大多數學校的基本狀況設計的,所以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時,所設計的探究性問題一定要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條件達不到就不要牽強附會,要充分考慮到學校的教學條件和軟硬體設施的配備情況,學生家庭的實際狀況,只有這樣,在教學中進行的「探究式」學習才能落到實處。例如:在學習「地球和地圖」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地球與地球儀的關系,我安排學生用乒乓球、鐵絲、膠布、橡皮泥等材料 製作簡易地球儀。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僅明白了地球與地球儀的關系,而且理解了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等抽象知識,實現了本節的學習目的。而對於課本上一些疑難問題,我根據課本需要和學校的實際為學生提供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體會。例如;學習「世界人口問題」一節時,我製作了關於人口過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的多媒體課件,學生在觀看擁堵的馬路、鴿樓似的住房、苦難的母親和飢餓的非洲兒童的動感畫面的同時,深刻體會到了人口問題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五、嘗試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形式
探究式學習首先是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所謂自主性學習,就是指在自主教育的氣氛中,學生通過主體意識,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主動參與學習的一種活動。例如,在講授一個新的區域或國家之前,教師可根據該地區的地理特色,創設 「問題情境」,提出一些啟發思維、引起興趣的問題。在學習「日本」一節時,我提出日本在成為當今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過程中,是如何揚長避短利用本國地理條件的?與日本相比美國的發展,恰又得益於優越的地理條件,而這些條件又是什麼呢?又如在中東,除石油之外,海灣戰爭背 後還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海灣地區為什麼會引起美國糾纏不休?有哪些值得美國去爭奪的呢?從發展中國家較成功的範例中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和借鑒呢?等等。這些「問題情境」的設置,很象推理小說中一個個懸念,可以起到引 人入勝的作用,使學生在認知興趣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學習,教師的指導,最後不難找到問題的答案,使求知慾不斷得到滿足,繼而又產生新的求知慾。
但是,在這個探究過程中,絕不是說不要教師的指導了,越是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教師的指導越顯得必要和重要,教師是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引路人和領航員。當學生在分析某一問題陷入困境時,需要教師指點迷津;當學生在分析某些問題時誤入歧途而難以自拔時,需要教師用科學的方式把他引出來,使他步上正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任何時候都需要教師的適時有效的指導。當然這種指導並不是要教師代替學生的思維,越俎代庖,要注意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和教師指導作用的有機結合。例如:在探究「北美洲地形、氣候、河流之間的關系」時,在學生閱讀北美地形圖分析北美地形特徵時,我不時的提示北美的地形類型分為幾種?主要分布在哪裡?北美的地勢是怎樣的?在學生分析北美的氣候時,我又提出北美洲為什麼會有大面積的溫帶大陸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什麼分布在西部的狹長地帶?北美中部平原南北溫差為什麼變化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又隨時引導了學生的思路,實現了「探究式」學習的初衷和最終目的。
總之,探究式學習是一種自主性學習,是一種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知識的創造性學習,是一種人際互動的社會性學習。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是我們實施新課程理念的一種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作為一個嶄新的課題有待於我們廣大教師去積極探索,總結成功經驗,以便能真正落實新課程理念,實施素質教育。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