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
⑴ 新經濟地理學含義
中文名稱:經濟地理學
英文名稱:economic geography
定義:人文地理學最重要的分支學科之一。主要研究人版類經濟活動地域權體系的形成過程、結構特點和發展規律。
所屬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經濟地理學(二級學科)
經濟地理學是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的一門學科,它是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鄉村和城鎮居民點、交通運輸站點、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連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一個經濟活動系統。這一系列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因此,以地域為單元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活動的系統和它的發展過程,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特殊領域。
希望滿意!
⑵ 聚集經濟的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
(一)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的形成動力
1.新經濟地理學的形成。標准國際貿易理論主要以新古典經濟學所假設的世界為基礎,即標准化的靜態均衡模型、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這對以不完全競爭、規模報酬遞增和歷史積累作用為基礎的聚集經濟沒有任何理論上的解釋空間。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經濟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接受了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概念,並將這兩個概念與地理因素納入了標准貿易模型之中,形成了新經濟地理學。克魯格曼曾說「天賜神物或來自真實世界的神物很驚喜地在經濟地理和國際貿易理論這個獨特的領域中被發現。」新經濟地理學主要是通過離心力和聚集力的互動,來模擬聚集經濟的形成過程,解釋了受這兩種力量影響的經濟地理分布和這兩種力背後廠商的微觀決定。
2.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的形成動力。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角度來解釋聚集經濟是一種全新的思路。1991年克魯格曼提出了完善的中心外圍理論,它揭示了經濟地理聚集的內在運行機制。該模型假設有南方和北方兩個地區,每個地區都生產農產品和製造品兩種產品,農產品是同質的,生產是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製造品包括許多差異產品,每種差異產品的生產都是規模經濟,進而形成了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每種生產要素都用於特定生產部門,農業工人只生產農產品,工業工人只生產製造品。在中心外圍理論模型中克魯格曼認為行業地理集中主要受三種效應驅動。一是市場准入效應,即壟斷廠商總是將其生產安排在大市場同時並向小市場出口的趨勢;二是生活成本效應,它分析了廠商區位對當地生活成本的影響,在有大量廠商集中的地區商品價格相對較低,從而會吸引大量的消費者聚集在該地區,進而節約了消費者的生活消費支出;三是市場擠出效應,在存在競爭的情況下,廠商總是向競爭者相對少的地區集中,也就是說,大量廠商集中在一起的結果,就會使得該地區的一些廠商向廠商相對較少的地區移動;前兩種效應的合力形成聚集力,它有利於廠商和消費者在地理上的集中,並且相互促進;後一種效應則形成離心力,促使廠商在地理上的擴散。
根據中心外圍理論,假設「南」、「北」兩個地區的初始狀態是相同且對稱的,並假設初始狀態的對稱關系被一個單一的工業工人從南向北移動所打破,由於移出的工人在當地(北方)消費,所以南方市場因勞動力的北移而變得相對狹小,北方市場因勞動力的移入而變得相對較大,這進而導致南方工業部門廠商整體移址到北方,此時北方大量工業廠商的集中會導致廠商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強,工業產品的價格就會下降,北方的生活成本效應就會起作用,使得北方名義工資因商品價格的下降而更具吸引力。也就是說,市場准入效應和生活成本效應所帶來的北方與南方工資的相對改變,將進一步激勵南方勞動力向北方移動,從而形成循環積累因果效應,而且這種循環積累因果效應是自我加強的。
當然,廠商向北方移動的同時也會增加北方廠商之間的競爭,日益集中的廠商將會以更低的名義工資來打破已有的均衡點,北方工業的過度競爭使得北方的地理區位對工人和廠商越來越失去吸引力,此時「市場擠出」效應就會顯現。因此,市場准入效應、生活成本效應與市場擠出效應之間存在沖突。當市場准入和生活成本效應(聚集力)大於市場擠出效應(離心力)時,則勞動力的移動就會啟動並自我加強,從而導致所有工業工人和所有工業都集中在一個地區(中心地區);當離心力大於聚集力時,勞動力移動的沖擊將會相對降低北方的實際工資,企業就不會再有離散的動力。總之,當聚集力佔主導作用時,移民沖擊將會自我加強,導致農業和工業分別在「南」「北」的聚集;當離心力起主導作用時,移民沖擊會自我校正,不會發生產業聚集現象。
(二)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的形成機制
1.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形成動力的決定因素。行業的地理集中主要取決於聚集力和離心力的相互作用,但是什麼因素決定了這兩種力的大小呢?
克魯格曼認為,聚集力與離心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南方和北方之間的貿易成本。離心力主要受南北方之間貿易自由化水平高低的影響,一般說來,離心力是隨著貿易自由化的加強而逐漸下降的。當南北方貿易完全自由化時,來自另外一個地區廠商的競爭和來自於當地廠商的競爭是一樣的,此時,競爭不是當地化的,從南到北的勞動力移動對廠商收入和對工人所付工資是沒有影響的;如果南北之間禁止貿易,兩地之間的貿易成本很高時,當地企業數量對當地競爭和工人工資的支付水平有很大的影響。
聚集力同樣也受南北之間貿易自由化水平的影響。如果兩地之間的貿易自由化水平很高,貿易成本就相對較低時,不管廠商生產的空間如何布局,兩地商品的價格就沒有太大的差別,廠商生產區位的轉移對相對生活成本的影響就較小;如果兩地之間的貿易自由化水平很低,兩地之間的貿易成本就相對較高時,當地生產商品的市場份額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很大,廠商生產區位的轉移就會影響對當地的生活成本,當地生活成本的下降對另一地區的勞動力來說就越具有吸引力;與此同時,隨著該地區勞動力的增加,生活成本效應將導致當地名義收入的提高,對另一地區廠商也有吸引力,則該地區的市場准入效應就越強。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知,聚集力和離心力都隨兩地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斷下降,但它們隨著貿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斷下降的幅度是不同的。當貿易成本很高時,離心力比聚集力要大得多,但隨著貿易成本的遞減,離心力下降程度比聚集力下降的程度快得多(如下圖,這一現象可用數學模型求解得出的結果來證明)。當貿易成本下降到某種程度(均衡點)時,聚集力將會超過離心力,並且會自我啟動循環積累因果效應,使得所有工業都位於一個地區,進而形成行業的地理集中。
中心外圍模型揭示了行業地理集中形成的重要特徵:在初始均衡的兩個地區,隨著貿易成本的逐漸降低,當聚集力大於離心力時,勞動力的移動最終會導致行業的不對稱地理分布。在這一過程中,最初貿易成本的削減對廠商生產區位並沒有任何影響,當貿易成本一旦下降到「均衡點」,聚集力將起主導作用,所有的工業則會移到一個地區,而此時勞動力和工業區位的轉移並不是逐漸發生的,而會發生突變,這種現象雖然在經濟學中很少見,但在物理學中這種突變卻是很常見的。中心外圍理論以同樣的方式來塑造地球上的經濟地理,其根本力量是逐漸積累的,就如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沉寂了幾十年或上百年,一旦爆發就能迅速改變地貌一樣。
2.新經濟地理學的意義及其最新發展。新經濟地理學的核心是說明規模報酬遞增和運輸成本如何互動,從而影響生產活動的地理分布的。在資源不可流動的假設下,生產總是聚集在最大的市場,從而使運輸成本最小並取得遞增報酬,但經濟地理集中的形成是一個力量積累的歷史過程。中心外圍理論意義在於它可以預測一個經濟體中經濟地理模式的漸進化過程,初始狀態時,一個國家的地理區位可能有某種優勢,它對另一地區的特定廠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並導致這些廠商生產區位的改變,一旦某個區位形成行業的地理集中,該地區的聚集經濟就會迅速發展並獲得地區壟斷競爭優勢。
新經濟地理學的出現又進一步引起了人們對中心外圍模型中特定產業的關注,開啟了對垂直生產地理聚集和水平生產地理聚集的研究,巴瑞特(Barryt)和埃克赫姆(Ekholm,2003)等人認為,垂直聚集和水平聚集主要與貿易自由化程度、兩地距離、兩地要素價格差異和潛在市場的大小相關。如果兩地貿易自由化程度越低、距離越遠、兩地要素的價格差異越大,就越容易導致生產的垂直聚集;如果兩地貿易自由化程度越高,兩地距離越近,兩地要素價格差異越小,潛在市場越大,就越容易導致生產的水平聚集。
⑶ 新經濟地理學派的「新經濟地理學」運動的擴展
隨著建抄設「新經濟地理學」運動的擴展。一些經濟學家開始認真地評論起這次「經濟地理學的經濟學回歸」(詳見Dymski;Ottaviano and Puga;David;Schmutzler)。由於經濟學家的研究興趣有所差異,因此他們對地理學所關注的焦點也有所不同。盡管如此,但是他們的基本原則是相同的,即:位置和場所與經濟過程相關,經濟地理學應該作為經濟學的一個核心分支學科回歸到主流的經濟學中來。
⑷ 新經濟地理學與區域經濟學到底有沒有區
新經抄濟地理學又名空間經濟學。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主流經濟學理論在解釋現有經濟現象時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因此,以克魯格曼( Paul Krugman) 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又重新回歸到經濟地理學視角,以邊際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與路徑依賴為基礎,拓展分析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與全球化等經濟現象,藉此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
⑸ 新經濟地理學派的新經濟地理學前沿研究領域
經濟學家的「新經濟地理學」常常不能把空間或位置放在恰當的關系中回,而地理學家答在歷史、社會、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把空間與現實的人類社會看作一個共同體。我們引用Trift和Olds的框架來描繪新經濟地理學的前沿研究領域。按照拓撲學上的4個前提條件——閉合區域、網路、流和位置看,將有4個主要研究領域統治經濟地理學的未來,地理學家可能已經實踐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的在不久的將來也會被實踐。第一個研究領域採用「非正統但卻被廣泛構建的方法,在流通中處理國家與州及多國之間的合作、國際競爭、國際政體、規則理論的第三次浪潮、管理體制等」。這個領域基本上是「經濟學的」。第二個領域的工作與網路的前提相對應,關注於「社會的」決定因素,包括對網路化企業的自組織、知識區域、貨幣網路和種族之間的商業網路的研究等方面,該領域主要是以「實用主義、結構主義和種族地理等」方法為基礎。第三個領域的工作建立在流的前提條件下,主要關注「文化的」決定因素,研究「象團體、個人和需求以及身份和情感等問題」,其方法包括「符號學、對談話的分析、肖像學和種族地理學」。第四個領域的工作是賽伯空間地理學,主要包括後結構主義和一些「流」研究的方法。
⑹ 新經濟地理學的主要觀點,
陸大道的點軸理論及復其實踐應用」制T「字型發展戰略,據此,國家重點開發了東南沿海經濟帶和長江沿岸經濟帶。
大意是: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過程中,大部分社會經濟要素都在」點「上聚集,點與點之間由線狀基礎設施聯系而形成」軸「。點是指各級居民點和中心城市,軸是指有交通、通信干線和能源、水源通道連接起來的基礎設施束。軸線對附近區域有很強的經濟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時在軸線上集中的社會經濟設施通過產品、信息、技術、人員、金融等向附近區域擴散,並與附近區域的生產力要素相結合,形成新的生產力,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點-軸必然發展為點-軸-聚集區,這里的聚集區也是一個點。
顯然工業的整體布局是依此理論來開展的。
⑺ 區域經濟學,區域經濟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新經濟地理學這四個有什麼區別啊。。。
區域經濟學,比較好就業,「地理經濟學」的話,你到工作的時候容易把用人單位搞蒙圈了,可能會受誤解,有點麻煩。另外區域經濟學相對於其他你說的幾個專業的涵蓋面更廣泛,其實更推薦產業經濟學。
⑻ 空間經濟學與新經濟地理學有何淵源關系
克魯格曼發表於1991年的"收益遞增與經濟地理"一文被視為空間經濟學內向主流經濟學回歸的標志,也是容新經濟地理學發展的開端。20世紀90年代,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家將馬歇爾的外部性理論、哈里斯的市場勢理論、繆爾達爾的因果循環積累效應納入到了一個統一的框架,通過廠商層次上的報酬遞增、運輸費用、要素流動和相互作用分析,為傳統的空間分析和區域科學分析產業空間集散提供了新的啟發。
⑼ 新經濟地理學有什麼經典文獻嗎
克魯格曼發表於1991年的"收益遞增與經濟地理"一文被視為空間經濟學向主流經濟學回歸的標志,專也是新經濟地屬理學發展的開端。
20世紀90年代,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家將馬歇爾的外部性理論、哈里斯的市場勢理論、繆爾達爾的因果循環積累效應納入到了一個統一的框架,通過廠商層次上的報酬遞增、運輸費用、要素流動和相互作用分析,為傳統的空間分析和區域科學分析產業空間集散提供了新的啟發。
⑽ 新經濟地理學核心內容
新經濟地理學又名空間經濟學。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主流經濟學理論在解釋現有經濟現象時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因此,以克魯格曼( Paul Krugman) 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又重新回歸到經濟地理學視角,以邊際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與路徑依賴為基礎,拓展分析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與全球化等經濟現象,藉此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
中文名
新經濟地理學
外文名
New Economic Geography
定義
地理學發展中的一門邊緣性分支學科
學科
地理學
快速
導航
產生背景興起原因研究傳統理論背景理論基礎研究內容模型類別理論含義學科局限學科創新學科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讀者全面介紹了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的理論、思想及其巨大影響。
克魯格曼通過建立各種模型將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引入國際貿易,指出規模經濟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從而成功解釋了戰後國際貿易發展變化的新格局,建立了國際貿易新理論。同時,克魯格曼考慮了運輸費用問題,突破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運輸成本為零的假定,提出了經濟活動的區位問題。克魯格曼以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為出發點,將國際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區位分析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開創了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新時代,被譽為「新經濟地理學之父」。
本書把高深的理論進行通俗解釋,使讀者能輕松領略經濟學大師的思想理論,同時學會用大師的智慧來觀察和指導生活,藉助巨人的肩膀,站得更高,看得更遠。[1]
產生背景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西方社會科學進入了一個相互交叉與互動的新時期,各學科在理論互動中對區域與空間產生了濃厚興趣。特別是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交織更加明顯,以克魯格曼等為代表的主流派經濟學家重新審視了空間因素,以全新的視角,把以空間經濟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區域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等傳統經濟學科統一起來,構建了「新經濟地理學」。
新經濟地理學
主流經濟學以往常常對空間置之不理,除了城市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以外,其研究基本上是非空間的,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經濟學家們知道無法把空間因素模型化,所以不去研究經濟的空間問題。然而,在現實中,如果忽視空間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很多經濟問題的研究就難以得到理想的答案。因此,新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為經濟學家研究區位提供了一種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