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論法制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

論法制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

發布時間: 2021-02-09 04:56:43

①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有什麼重要意義

實施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加強中小學法制教育內,是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教師容的法定責任;是「法律進學校」的工作重點;是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基礎工作;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培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合格公民的重要舉措。

② 淺談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首要的任務是要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別在專中學,由於中學生的心理發展屬還極不成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語言應該友善親切,態度應該和藹可親,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③ 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意義
中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正處在生理、心理的生長發育階段,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培養中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法律素質培養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促使他們健康成長。地理學科進行法制教育有其獨特的優越條件,因為地理教材中和法制教育相關的內容豐富多樣。地理教學是真實具體的,不流於說教,地理教材直觀形象。我們要注意充分挖掘中學地理課程中有關法制教育的內容,對中學生進行法律素質培養教育,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在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抵制心靈污染。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法制教育,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
二、地理教學中的法制教育內容
教育人者先受教育。一個法律知識貧乏、法制意識淡薄的教師是不可能靈活、機智、有效地在學科中滲透法律知識的。教材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滲透法制教育內容必須依託教材,離開了教材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於知識之中,呈隱性狀態。只有充分駕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諦,探尋到知識教學與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點,即教學中進行法制教育的「滲透點」。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法制教育內容,如在刑事處罰和行政處罰方面涉及《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在國家安全方面涉及《國家安全法》、《國防法》、《兵役法》、《反分裂國家法》、《領海及毗連區法》、《海島保護法》等,在環境及資源保護方面涉及《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礦產資源法》、《煤炭法》等,在行政法律法規方面涉及《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強製法》等,在民商法方面涉及《文物保護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等。在地理課程中還涉及許多國際法如《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內羅畢宣言》、《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國際油污損害公民責任公約》、《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的活動原則的公約》、《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關於消耗臭氧層的物質蒙特利爾議定書》、《國際捕鯨管制公約》、《大陸架公約》、《南極條約》、《海洋法公約》、《控制危險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保護植物多樣化國際公約》、《防治沙漠化公約》。此外,我國的《農業法》、《國籍法》、《城市規劃法》等相關法律無論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都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法律知識,從而很好地結合教材靈活駕馭。因此,只有不斷學習和豐富法律知識,才能增強法律意識。
三、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要注意簡單化、牽強化的形式主義。這里說的是滲透,既不是強加附會,更不能喧賓奪主。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以教材為依據,找准切入點,因材施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找准「滲透點」。我認為,在《祖國心臟——北京市》的教學中可以滲透《文物保護法》、《城鄉規劃法》、《環境保護法》等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三個活動和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參與討論思考,北京市的城市規劃與《城鄉規劃法》,沙塵暴與《環境保護法》,人口的增加與交通、水資源的匱乏等,增強學生的環境和文化遺跡的保護意識。通過對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的閱讀和北京旅遊的介紹,學生了解文化遺跡作為一種旅遊資源,是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應當加以保護,從而學習《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
2.聯系實際,把知識性與現實性結合在一起。
法制教育要因材施教,動情曉理,「情動」而「知書達理」,這就是說滲透的方法、形式、時機都應有利於創造最佳的滲透氛圍,即學生認知與接受滲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為滲透而置教學知識於不顧,牽強附會,強行滲透,不能只顧及教學,對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過境遷才勉強滲透。這樣會破壞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應。在《「天山南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教學中,結合冰川和冰雪融水、荒漠和綠洲、綠洲農業、能源開發等知識點可以滲透《環境保護法》、《水法》、《農業法》、《節約能源法》等相關法律知識點,增強學生珍惜愛護節約水、土地、能源等資源的法律意識,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結合疆獨等反動勢力分裂祖國、製造恐怖的邪惡罪行,本節的法制滲透重點還在於愛國主義與國防知識教育。
利用多媒體教學,用新疆的「疆」字,概括新疆的地形特點,形象直觀地讓學生記住「三山夾兩盆」的特點,以及漫長的國界,面積最大的省份,鄰國最多的省份等相關知識點。並播放「新疆打砸搶燒事件」新聞視頻,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並歸納總結,讓學生知道:這是一場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斗爭。《憲法》規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教師總結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鞏固新疆邊防安全及新疆穩定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學生不僅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有獻身國家安全、獻身祖國邊防的責任感。一旦祖國需要,就要履行《憲法》規定的義務依法服兵役,按照《兵役法》、《國防法》的要求保衛邊疆,為鞏固國防作貢獻。
3.緊跟國際時事及國內要聞,把握法制滲透教育的契機。
在《祖國寶島——台灣省》的教學中結合近年所發生的釣魚島風波、黃頁島事件與「台獨」分裂活動等現實,滲透《憲法》、《反分裂國家法》關於國家統一的思想,並加強對《領海及毗連區法》《海島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知識的講解,結合台灣省地圖及我國在處理釣魚島事件中提供的相關依據給學生講解,讓學生知道台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釣魚島、黃頁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從而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總之,在地理學科中滲透法制教育,既豐富了教學的內容,又加強了學生的法制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需要,是培養中學生學會利用法律保護合法權利,明確作為社會成員必備的社會責任,了解公民應盡的義務,增強學生的守法意識。我相信通過努力一定會使地理課堂氛圍生動活潑而具有教育意義。

④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傳統,加強責任意識

責任是一種能力,又遠勝於能力,責任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品格;責任就是對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毫無怨言地承擔,並認認真真地做好,這就是責任。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水平的提高,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環境問題已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保護環境,恢復生態,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新的地理課程標准以資源、人口、環境為中心,圍繞可持續發展進行探討,能夠使學生全面了解人類面臨的種種環境問題,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學生正確環境觀及全球意識,並能自覺地保護環境,改善環境。地理教師也有責任和義務擔當起提高全民族環保素質的教育任務,充分利用地理教學,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在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聯系環境保護的知識,巧妙地把環保教育滲透於地理教學之中。
一、課堂為主渠道,培養學生正確的環保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陽光、空氣和水以及廣闊的空間與活動場所,沒有了環境也就沒有我們人類。如果盲目、掠奪式地發展生產和消費,必將導致資源的缺乏和枯竭、環境的污染和惡化,其結果將危害人類自身。如我國黃河流域的西北,曾經是我們祖先的發祥地,4000多年以前,這里覆蓋茂密的原始森林,由於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濫砍濫伐,過度開墾,如今已成為千淘萬壑、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僅一條黃河每年流失的泥沙就有16億噸。為了讓學生有深刻的感受,教學中製作了許多課件,把人類社會破壞自然資源從而遇到報復的情景展現在學生眼前,從而使學生受到震撼,感到自已身上的責任和義務。
又如在講述「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時,要特別注意講授一些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過程和面臨的問題,並就這些問題與同學深入探討,這種互動無疑更有利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比如,東北的石油城市大慶,在為全國的石油輸出方面作了巨大的貢獻之後,必然面臨著一個石油枯竭的問題;林業城市伊春,在為全國輸出了大量的木材之後,如今的森林覆蓋面積已經大幅度降低,雖然森林是可再生能源,但是短時間內同樣不能無限制地採伐;煤炭城市鶴崗,在開采出了大量的「黑色黃金」之後,很多廢棄的煤礦已經成了壓在人們心頭巨大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城市的轉型是一種必然。如何在今後的資源開發中科學而合理地開展環境保護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組織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環保意識和環保能力
組織活動,通過角色模擬討論有關地理問題。例如扮演政府官員、熱帶叢林土著居民、世界環保組織成員、開發商等角色,討論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問題;召開地理專題研討會,對某一專題進行探討,例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等。這些都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最好資源,教師要充分地加以利用。
在講到「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時,可結合各地的特殊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霧都重慶曾是全國酸雨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據新聞媒體介紹,重慶主城區附近南山上的馬尾松就曾因酸雨侵蝕引起大面積病蟲害,死亡率達2O 。經重慶市政府採取「藍天工程」等一系列綜合措施治理,酸雨污染程度有所減緩,但酸雨污染仍然存在。開展酸雨的監測、預報、影響評估等工作,對減少酸雨的危害、保護人民的健康、有效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等都將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於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隨意排放,這些物質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溶於水變成了具有腐蝕性的酸性物質,然後隨著雨水降到地面,對地面建築物和農作物都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污染物是如何被隨意排放的?答案是我們人類自己的行為。比如,排污工廠的選址不合理和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較差等歷史原因,必然在現在和未來逐漸去解決。
又如組織環境保護小組,環境保護小組可調查當地的生態環境情況。如對所在縣(市、鄉、村等)耕地10年間的縮小程度,山區森林、草地的縮減情況,大河流域水土流失及兩岸農田水毀面積進行調查。如用雜訊監測儀測量附近工廠或工程場地的雜訊是否超標,建議對方採取消防措施;水泥廠、火力發電廠等附近煙塵、粉末較多,學校可使用除塵器來清潔空氣;水質被污染,可用凈水器,使污濁的水源變得潔凈起來。
三、關注生活中的環保熱點,在教學中及時滲透環保熱點的
動態信息
除了充分挖掘教材,筆者還經常從電視、報紙雜志上搜集一些與環境問題相關的報道、環保的成功案例及環保方面的科研新成果,並在教學中及時滲透給學生,使學生增強環保的信心,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從事件的發牛原因、造成的影響到解決的措施,筆者都全程關注,及時講給學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千畝土地難復耕村民忽視租地後果盼解決」的專題報道,引發學生深深的思考:「敦煌將建全球最大太降1能發電站」的新聞,又使學生的環保激情空前高漲。
四、聯系實際生活,喚起環保意識
人類只有一個可生息的村莊——地球,可是這個村正在被人類製造出來的各種環境災害所威脅,如:水污染、空氣污染、江河斷流、垃圾圍城、植被萎縮、物種瀕危、土地荒漠化等。作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們不能僅僅擔憂和抱怨環境問題,而必須行動起來,選擇有利於環境的生活方式來善待地球。如:
(1)節約用水,減少水污染。
(2)拒絕使用一次性製品,保護地球資源。
(3)不隨便丟棄垃圾,減少白色污染。
(4)愛護花草樹木。
(5)使用節能燈。有人計算過:一般鎢絲燈所消耗的能源90%都會變成效能,只有10%轉化 光,而用節能燈,既可使屋內光線充足,又可節約75%的電力,並且比普通燈泡耐用5~10倍。節電既是節能又是減少空氣污染。節約1度電就會少消耗330~ 400 克煤當量的煤,少排放1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和30克左右的二氧化硫。注意隨時關掉不用的燈和電器,不開長明燈,白天盡量利用自然光。也許你並不在意那點電費,然而你一定希望用自己細小的行動會減緩地球變暖,阻止酸雨危害,防止大氣污染。
(6)垃圾分類回收—— 戰勝垃圾公害。我們每天都在製造垃圾。這些混雜著各種有害物質的垃圾被拉去填埋,會侵佔土地、污染環境。垃圾不分類就是污染環境、耗竭資源的魔鬼;分類回收,則是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的寶貝。垃圾分類創造的最終是一個無垃圾社會、一個資源循環再生的社會。垃圾分類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新聞界、民間環保機構和每個公民,特別是中學生,對此同樣負有重要的責任。垃圾分類只需我們的舉手之勞。「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不僅是地理課標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更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發展的要求。我們地理教育工作者應該始終把環境保護教育貫穿於教學之中,讓人類生存的家園— —地球更加美麗、和諧、健康,讓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好!
五、學生的感想
學生通過學習也有一些想法和感想:
例如:高一三班有位學生在談到植物時談到:一棵樹每天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的有害氣體,放出同樣多的氧氣,可供一個工廠的人一天的呼吸。而花草可吸取噪音,如果栽一片花草坪的話,那就可以大大降低噪音的污染了。由此可見,植物對人類是多麼重要。可是有些人卻還不知道這些,每當我看見草坪被那些人踐踏,愛護花草的標語牌被踢倒,我的心就像刀割似的,難受極了。如果失去了花草樹木,我真不敢想像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我三年級時學過《一個小村莊》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因為人們過度砍伐樹木,使得大地裸露,大水沖沒了村莊。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難道還能讓這種事情再發生在我們城市中嗎?
還有學生談到世界末日:周知,2012世界末日是假的。許多相信此事的人有的家破人亡,有的終日惶惶,或多或少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而不相信的人也只是將它當做了飯後談資。
但我想說,這是上帝對全人類提出的警告,而期間不斷發生的自然災害就是證據。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自然災害孕育於由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組成的地球表面環境中。無時無地不在發生,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台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 在2012年頻頻發生,就是因為這樣,造成了本應是無稽之談的2012,變成了人們相信2012的根據。
所以我認為,保護環境已經是刻不容緩。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第一時間提高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
還有學生談到環保問題:當前人類普遍面臨的大氣污染、氣候變暖、淡水資源面臨枯竭、森林銳減、土地沙漠化、物種滅絕、臭氧層耗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並未能引起小學師生的警覺。絕大多數人對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有相當一部分人未能樹立改善和保護環境必須立即「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的緊迫意識,未能樹立起「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的教育奠基意識。不少學校也把環境教育擺上應有的位置,但認為它與升學率不掛鉤,抓不抓一個樣,抓得好不好一個樣,將它放在了可有可無的地位。

⑤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初中地理教學情境設計
當今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相關地理法制方面的知識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和社會意義。而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提問,缺少情景創設,導致學生缺乏問題意識,不能發現問題中所包含的正確規律,而無法用己具備的知識去解決問題,長期以往,使教育教學的發展不停的後退。究其原因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在對學生情境學習指導和情境教學模式的深入,只是讓學生停留在學徒制的模仿中,學生只是學到了知識的表象,而沒有認知到知識的本質。所以要普及學生地理方面的法制知識,情境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和迫切。同時地理方面的法制知識過於枯燥無味,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是教學的捷徑。
(l)情境創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圍繞特定的地理知識點。地理情境創設應服務於一定的教學目標,應有利於學生對有關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方法的掌握,有助於理解地理知識的本質。
(2)情境創設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其地理思維的發展特點。地理情境創設應與學生的地理認知發展水平相適應,應基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3)情境創設要具有科學性、探究性、趣味性和發展性。即所創情境的內容、結構與表述要科學。情境材料或活動應富有探究性,利於學生從事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在內容與問題信息量上應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利於學生積極、廣泛地思考。
(4)情境創設要盡可能真實,貼近學生實際。地理情境的創設應盡量源於學生的生活,不脫離學生的實際。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不易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且在解釋地理情境的相關知識上花時過多。
二、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可以進行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主要內容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的自然環境一直呈惡化趨勢。由於全球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日漸突出,人們開始認識到人類面臨許多全球性問題,如自然災害、環境污染、氣候變化、植被破壞、資源匱乏、人口問題、地區經濟差異等都與地理學科有很大關系,在地理課程中還涉及許多環境保護的國際法。如《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保護世界自然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內羅畢宣言》、《南極條約》等規范性法律文件中也有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內容。
三、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主要原則
1.主動性和方向性相結合的原則
作為地理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教師本身必須有強烈的環境責任感,主動維護環境法律的尊嚴、養成環保習慣,不能嘴上一套,行動上是另一套。課堂教學是老師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場所,老師要努力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滲透點。地理學科在環境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現行高中地理課本從人類和地理環境的關系著眼,交給學生有關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從而使學生對如何利用環境、改造環境和保護環境、趨利避害,使地理環境向著更有利於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面發展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識。整個課本知識體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環境為開端,最後又歸結到人類和環境的關繫上去;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貫穿於整個教材的始終。
2.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的原則
環境保護法制教育必須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進行,在課中進行要體現地理學科的特點,要從地理教學的具體內容出發,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教育。因為教材的科學性、思想性、實踐性以及嚴密的邏輯性,都含有很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它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教育作用。通過對我國人口狀況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明白:我國人口的增長和分布,以及出現的人口問題,使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四、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途徑
在地理學科中滲透環境保護法制教育沒有固定時間,應當充分挖掘裡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適度滲透,在課堂中努力尋找環境保護知識的滲透點。在向學生進行學科知識教育的同時,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作為滲透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主導者,教師應熟悉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教師要在學法、知法上作學生的表率,更要在各方面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表現出其應有的守法、用法、護法自覺性。同時,教師要鑽研教材,努力尋求地理學科滲透環境法制教育的結合點,結合課堂活動本身進行教育,開展師生的雙邊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環境保護知識。教師要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經常閱讀報刊雜志,收看與地理有關的新聞節目以便增加對法制教育的了解,並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和教材內容,在教學中恰當、適度地進行滲透。
2、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必須將教學內容與法制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地理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教學內容中蘊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和教材內容,在教學中恰當、適度、潛移默化地進行滲透。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與同學們談地理」一課中,閱讀材料「泥沙掩蓋了古文明」敘述了古巴比倫文明的輝煌成就和沒落的原因,我一邊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尋找古巴比倫文明沒落的原因,一邊引導學生回憶家鄉、國家有沒有此類環境惡化現象(長江挾沙量逐年增大、黃河成為地上河……),進一步思考危害和解決辦法:濫伐森林、過度放牧、陡坡種植收獲的是短期效益,造成的是長期甚至永遠無法彌補的危害、國家應當立法制止人們的短視行為、我們應當遵守法律法規。
3.在滲透法制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要注意結合實際。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但同時又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隨著人口的激增、工業與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明顯地危及全人類的生存和繁衍,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地理學科的滲透教學中,從地理課的特點出發,自覺地進行延伸,使學生既較好地學到地理知識,又能了解環境保護法制教育。既要聯系國家建設的實際和國內外重大的政治環保事件;又要聯繫世界各國(或地區)政治、經濟發展的現狀等。這樣進行聯系之後,就可以增強地理教學的現實性,有利於生動地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如在學到高一大氣環境保護時,就要採用導向式方法滲透《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和《維也納保護臭氧層公約》等國際公約,讓學生各抒己見,從理論事實中受到教育。
總之,從小培養中小學生法制意識,進行法律素質培養及提高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們從小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學生既是環境法律知識的學習者,又是環境法律知識的傳播者,通過地理的點滴滲透,潛移默化的學法方式,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實質內容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在豐富多彩的地理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能把進行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方法、時機掌握恰當,運用靈活,對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抵制心靈污染,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相信通過努力一定會使我們的地理課堂生動活潑而更具有教育意義。
因此,我們應重視學生的環境教育,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學校教育中,培育學生「保護環境,由我做起」意識,並且身體力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環保活動。保護環境,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保護環境,應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我們共同攜手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築起一片純潔干凈的法制天空,促使他們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⑥ 簡述「如何在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百度文庫

滲透法制教育,首先應充分遵循學科教學的規律,根據學科的特點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時還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滲透方法,使學科教學與法制教育兩者處在一個相融的統一體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科教學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實效。
1、在生活中滲透。在法制內容滲透時,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法制,體現「法制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來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在學完課文《我家門前的小河》後,學生都對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愛,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再聯系現實,看看現在周邊的河流沒有一條是清澈的,和二十幾年前完全不一樣,以前小河中有小孩在游泳、打水仗,河裡的魚鮮美能吃,婦女在河裡洗衣服,現在河裡的魚已不能吃,就連河的顏色有時泛黑,發出怪味,這是為什麼?學生通過分析、通過討論、通過比較就會發出感嘆「保護環境多麼重要啊!」此時再適時介紹《環境保護法》,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國都很重視這個問題,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這樣聯系實際滲透法制知識,使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自然認同。

2、在情境中滲透。創設優美的教學環境和藝術氛圍,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氣氛中,可以將學生思想和情緒立即轉移到課堂教學濃郁的氛圍之中,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慾望。如:在美術教學中讓學生畫《我是小小執法員》時,先把美術教室布置成一個小型法庭,讓牆上、黑板上、櫃子里掛滿或擺滿各種有關法制的繪畫、工藝、雕塑……另外在教室的後牆上方,貼上一些標語,創設濃厚的法制教育氛圍,使學生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教學時先讓學生觀摩模擬法庭庭審錄像,再放有關法律知識的小動畫,使學生產生小小執法員公正無私的表,在這種情境中,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激發了繪畫慾望,從而筆下畫出的線條,色塊再也不是無情之物,而是表達真摯情感的符號,達到情與畫完美結合。

3、在游戲中滲透。愛玩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時,就能主動進行學習。另外,學生在積極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加強了組織和紀律觀念,培養了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榮譽感。如在教學Oxford English2A中要求學生看到紅綠燈會說幾句簡單的命令,教師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首先讓學生動動手、剪一剪、畫一畫,每人准備紅、綠、黃三種指示燈,然後讓學生做游戲,請三人分別扮演指示燈、警察、行人,表演過馬路的情景,邊表演邊學習句型Red light. Stop ! Yellow light .Wait! Greenlight.Go!在熟練掌握這些句型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練習。教師將一些簡單的禁令標志布置在教室里,如左轉、右轉、禁止停車等標志,讓小小的教室變成公園、馬路、停車場,然後讓學生邊游戲邊掌握句子No parking! No bicycles! Don』t cross! Turnleft! Turn right!等,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既掌握了英語知識,又了解了許多交通法規,增強了學生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維護交通秩序的觀念。

4、在案例中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的形式,讓學生討論分析,最後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識。如在教學思品課《維護公共秩序》這一課時,便可以採用實例分析的方法讓學生討論後再得出結論。課堂上教師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某人偷了一輛自行車想要低價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輛自行車,你是買還是不買?教師的話音剛落就有同學說:「便宜東西幹嘛不買?!」有的說:「偷來的東西不能買,買了就是幫助小偷銷贓。」雙方各持己見,爭論不休。教師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出示相關的法律條文對他們說:「《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對明知是贓物而購買的,處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警告。因為明知是贓物而購買的行為,直接幫助了犯罪分子逃脫罪責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擾了司法機關查處贓物,給社會帶來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么一說,同學們都明白了購買贓物是違法行為,紛紛表示不能貪圖便宜購買贓物,而且表示如果發現別人有銷贓的行為要舉報到有關部門。就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法律知識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心裡,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5、在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中滲透。當今時代已經進入高科技信息時代,教學的手段也不斷更新。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及時地、廣泛地了解各種信息,同時也能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如數學學科統計初步的學習中,要求學生要有較一個知識面,而學生在書上接觸內容較窄,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法律知識方面的信息,如空氣污染情況、噪音情況、青少年犯罪率、貴州省人口出生率等,然後讓學生製成一張張統計表,使學生既掌握繪制統計表的方法,又了解相關法律知識。如五年級教學「折線統計圖」,教師可以設計「城區大氣中二氧化硫和煙塵監測結果統計情況」的題型,進行環境保護法的滲透。在教完例題後適時講到本市城區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嚴重超標,氣味讓人頭暈欲嘔,長江水越來越混濁、快要變成第二條黃河等,並告訴學生,這些都是由於人們破壞環境所造成的,使學生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由此既完成了數學教學目標,又和法制教學有機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在課堂小結中滲透。結課點睛是教師在課堂結束部分的處理上運用的滲透法。一堂課即將結束之際,教師在對學科教學進行言簡意賅的結課時,把課上學生所接觸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處地點上一點,使學生在課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對法制的感受,通過教師的指點變得明了起來,這種結課時教師的輕輕一點,往往會給學生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課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⑦ 怎麼在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方面,我們可以從小學階段教育目標來講,小學教育的目標主要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人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法制觀念也越來越強,知法、懂法以及用法已經成為了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小學生處在身心發育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開展法制教育的關鍵時期。只有幫助他們樹立法制意識,讓他們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同時能夠靈活的運用法律知識,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才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小學階段我們應當將法制教育工作當成是一項重要教學任務來落實,努力增強小學生的法律素養,讓他們明白知法守法懂法是一個人基本素質的體現。
另一方面,開展法制教育工作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徑。任何不良習慣的產生基本上都是由長期的經歷而形成的。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語文課程教學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不但要讓他們學習基本的語文知識,同時還必須要讓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同時利用一些教學手段來讓學生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規,培養他們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為他們未來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1]。
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法治教育的對策
(一)藉助實踐活動滲透法制教育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我們必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夠確保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所以筆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利用實踐活動的方式來滲透法制教育,一般我們選擇開展的實踐活動包括下面幾種:第一是組織學生動手製作班級黑板報,在黑板報中設置法律專欄,要求學生們自己去收集和整理與他們實際生活相關的法律常識,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學會這些法律知識,潛移默化的接受法制教育;第二是組織進行演講比賽,選擇那些與學生生活和法律都相關的主題,比如說《誠實和誠信》,從他們身邊的故事講起,讓他們自行收集素材,教育他們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也可以選擇《遠離網吧》等主題的演講;第三是學生參與表演,我們結合小學生好動愛玩的天性,在語文課堂中將生活中的一些素材用話劇的形式讓學生表演出來,或者讓學生自己表演生活中所看到的好人好事或者不良現象,讓他們在游戲中收到法制教育。
(二)習作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作文教學的思想是教作文與教做人的統一。筆者在作文課堂教學中融合法律案例,將與法律相關的社會問題放到寫作課之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不僅有效的增強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同時還提升了他們的法制觀念。比如說小學三年級的看圖作文,我們可以為學生展示一幅圖片:小豬讓小狗不要在旅遊景區的文物上亂寫亂畫,這一副寫作素材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愛護公共財產,保護名勝古跡,同時高速他們損壞文物是違法行為。又比如可以選擇日記法,培養學生每天堅持寫日記的習慣,在日記中能夠記錄自己真實的心情,能夠將自己的錯誤寫在上面並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再犯;第三是課堂討論法,在作文課中我們可以提出一個觀點或者講一些最近國內外發生的大事,讓學生展開討論,說出自己的觀點,也可以讓他們就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人或事發表意見。比如說就假冒偽劣產品闡述自己的觀點等,通過這種方式,來讓學生對相關法律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2]。
(三)結合教材內容滲透法制教育
對一名語文教師來說,必須要確保語文課堂教學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我們可以從語文課本之中選擇出一些和法制教育有關的素材,以此為基礎來開展法制教育。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其實很多課文都是可以滲透法制教育的,這便需要我們更加深入的研究教材。比如說筆者在教學《景陽岡》這篇課文時,就可以滲透野生動物保護的相關法律,讓學生思考,假如武松在現代,他打死老虎的行為還會受到人們歡迎嗎?另外,我們還可以藉助於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一些捕殺野生動物的新聞案例,讓學生展開思考,進而幫助學生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把法律意識內化為他們主動守法的行為。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讓他們更加深入的理解課文,同時還可以讓他們了解到相關的法律知識,可謂一箭雙雕。
三、結語
總而言之,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能夠有效的增強小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他們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對我們一線語文教師來說,必須要真正意識到小學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和整合法制教育資源,進一步挖掘教材內容,通過各種課堂時間活動來融入法制教育,讓法制教育在語文課堂中綻放!

⑧ 如何將法制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開題報告範文

學科滲透法制教育,首先應充分遵循學科教學的規律,根據學科的特點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時還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滲透方法,使學科教學與法制教育兩者處在一個相融的統一體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科教學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實效。

1、在生活中滲透。在法制內容滲透時,我們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法制,體現「法制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來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在學完課文《我家門前的小河》後,學生都對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愛,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再聯系現實,看看現在周邊的河流沒有一條是清澈的,和二十幾年前完全不一樣,以前小河中有小孩在游泳、打水仗,河裡的魚鮮美能吃,婦女在河裡洗衣服,現在河裡的魚已不能吃,就連河的顏色有時泛黑,發出怪味,這是為什麼?學生通過分析、通過討論、通過比較就會發出感嘆「保護環境多麼重要啊!」此時再適時介紹《環境保護法》,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國都很重視這個問題,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這樣聯系實際滲透法制知識,使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自然認同。

2、在情境中滲透。創設優美的教學環境和藝術氛圍,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氣氛中,可以將學生思想和情緒立即轉移到課堂教學濃郁的氛圍之中,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慾望。如:在美術教學中讓學生畫《我是小小執法員》時,先把美術教室布置成一個小型法庭,讓牆上、黑板上、櫃子里掛滿或擺滿各種有關法制的繪畫、工藝、雕塑……另外在教室的後牆上方,貼上一些標語,創設濃厚的法制教育氛圍,使學生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教學時先讓學生觀摩模擬法庭庭審錄像,再放有關法律知識的小動畫,使學生產生小小執法員公正無私的表,在這種情境中,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激發了繪畫慾望,從而筆下畫出的線條,色塊再也不是無情之物,而是表達真摯情感的符號,達到情與畫完美結合。

⑨ 如何在課堂教中滲透法制教育

學科滲透法制教育,首先應充分遵循學科教學的規律,根據學科的特點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時還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滲透方法,使學科教學與法制教育兩者處在一個相融的統一體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科教學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實效。

1、在生活中滲透。在法制內容滲透時,我們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法制,體現「法制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來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在學完課文《我家門前的小河》後,學生都對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愛,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再聯系現實,看看現在周邊的河流沒有一條是清澈的,和二十幾年前完全不一樣,以前小河中有小孩在游泳、打水仗,河裡的魚鮮美能吃,婦女在河裡洗衣服,現在河裡的魚已不能吃,就連河的顏色有時泛黑,發出怪味,這是為什麼?學生通過分析、通過討論、通過比較就會發出感嘆「保護環境多麼重要啊!」此時再適時介紹《環境保護法》,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國都很重視這個問題,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這樣聯系實際滲透法制知識,使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自然認同。

2、在情境中滲透。創設優美的教學環境和藝術氛圍,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氣氛中,可以將學生思想和情緒立即轉移到課堂教學濃郁的氛圍之中,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慾望。如:在美術教學中讓學生畫《我是小小執法員》時,先把美術教室布置成一個小型法庭,讓牆上、黑板上、櫃子里掛滿或擺滿各種有關法制的繪畫、工藝、雕塑……另外在教室的後牆上方,貼上一些標語,創設濃厚的法制教育氛圍,使學生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教學時先讓學生觀摩模擬法庭庭審錄像,再放有關法律知識的小動畫,使學生產生小小執法員公正無私的表,在這種情境中,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激發了繪畫慾望,從而筆下畫出的線條,色塊再也不是無情之物,而是表達真摯情感的符號,達到情與畫完美結合。

3、在游戲中滲透。愛玩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時,就能主動進行學習。另外,學生在積極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加強了組織和紀律觀念,培養了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榮譽感。如在教學Oxford
English2A中要求學生看到紅綠燈會說幾句簡單的命令,教師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首先讓學生動動手、剪一剪、畫一畫,每人准備紅、綠、黃三種指示燈,然後讓學生做游戲,請三人分別扮演指示燈、警察、行人,表演過馬路的情景,邊表演邊學習句型Red
light. Stop ! Yellow light .Wait! Green
light.Go!在熟練掌握這些句型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練習。教師將一些簡單的禁令標志布置在教室里,如左轉、右轉、禁止停車等標志,讓小小的教室變成公園、馬路、停車場,然後讓學生邊游戲邊掌握句子No
parking! No bicycles! Don』t cross! Turn left! Turn
right!等,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既掌握了英語知識,又了解了許多交通法規,增強了學生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維護交通秩序的觀念。

4、在案例中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的形式,讓學生討論分析,最後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識。如在教學思品課《維護公共秩序》這一課時,便可以採用實例分析的方法讓學生討論後再得出結論。課堂上教師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某人偷了一輛自行車想要低價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輛自行車,你是買還是不買?教師的話音剛落就有同學說:「便宜東西幹嘛不買?!」有的說:「偷來的東西不能買,買了就是幫助小偷銷贓。」雙方各持己見,爭論不休。教師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出示相關的法律條文對他們說:「《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對明知是贓物而購買的,處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警告。因為明知是贓物而購買的行為,直接幫助了犯罪分子逃脫罪責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擾了司法機關查處贓物,給社會帶來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么一說,同學們都明白了購買贓物是違法行為,紛紛表示不能貪圖便宜購買贓物,而且表示如果發現別人有銷贓的行為要舉報到有關部門。就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法律知識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心裡,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5、在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中滲透。當今時代已經進入高科技信息時代,教學的手段也不斷更新。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及時地、廣泛地了解各種信息,同時也能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如數學學科統計初步的學習中,要求學生要有較一個知識面,而學生在書上接觸內容較窄,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法律知識方面的信息,如空氣污染情況、噪音情況、青少年犯罪率、貴州省人口出生率等,然後讓學生製成一張張統計表,使學生既掌握繪制統計表的方法,又了解相關法律知識。如五年級教學「折線統計圖」,教師可以設計「城區大氣中二氧化硫和煙塵監測結果統計情況」的題型,進行環境保護法的滲透。在教完例題後適時講到本市城區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嚴重超標,氣味讓人頭暈欲嘔,長江水越來越混濁、快要變成第二條黃河等,並告訴學生,這些都是由於人們破壞環境所造成的,使學生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由此既完成了數學教學目標,又和法制教學有機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在課堂小結中滲透。結課點睛是教師在課堂結束部分的處理上運用的滲透法。一堂課即將結束之際,教師在對學科教學進行言簡意賅的結課時,把課上學生所接觸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處地點上一點,使學生在課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對法制的感受,通過教師的指點變得明了起來,這種結課時教師的輕輕一點,往往會給學生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課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