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著作
⑴ 康德有哪些著作
1746年 父親去世。 《論活力的正確評價》一書復印。該書於1749年出版
1747年 康德在安德施牧師家當教師(在古姆比年附近的猶德早村)
1750年 在休里增少校家當教師(在奧斯德羅德羅附近的阿爾恩斯多爾夫村)
1753年 在凱瑟琳伯爵家教師(勞登堡 吉爾西德區)
1754年 回到哥尼斯堡,6月 《對一個問題的研究,地球是否由於繞軸旋轉時發生過變化》;8月 《關於從物理學觀點考察地球是否已經衰老的問題》
1755年3月 《自然通史和天體理論》;4月17日 提出學位論文《論火》;5月13日 碩士學位考試 ;6月12日 得到碩士學位;9月27日 求職論文答辯。 《對形而上學認識論基本原理的新解釋》
1756年1----4月 論述里斯本地震的兩篇文章和一本書;4月10日 為取得教授職位進行文化答辯。《唯物單子論》
1757年春 《自然地理學講授提綱》
1758年 1月(至1762年7月)康德-----俄國臣民。春 《運動和靜止的新學說》;12月 康德爭取基波剋死後虛懸的教授職位,未成。12月14日 向伊麗莎白女皇呈交的申請書。
1759年10月 《試對樂觀主義作若干考察》
1760年6月 《對豐克先生夭亡的想法》
1762年 《三段論法四格的詭辯》 赫德爾聽康德講課(到1764年)12月 《證明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根據》
1763年 《將負值概念引入哲學的嘗試》
1764年 《對於美好和崇高的感情的的觀察》《論腦病》《對自然神論和道德原則的明晰性的研究》
1765年 《關於1765年冬季學期講課時間表的通知書》
1766年2月 康德被認命為王家圖書館副館長。 《視靈者的幻想》
1768年 《論空間方位區分的基本根據》
1769年 埃爾蘭根大學聘請擔任教授職務
1770年1月 耶拿大學聘請;3月31日 被任命哥尼斯堡大學邏輯和形而上學編內正教授職務8月21日 學位論文《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答辯
1771年 評論莫斯卡提的作品
1772年2月21日 致函赫茨,談到寫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構思
1772年 5月 康德辭去圖書館副館長一職
1775年 《論各種不同的人種》
1776-1777年 論「博愛」的兩篇文章
1778年 策特里茨大臣勸說康德,要他轉到哈勒大學工作
1780年 康德成為哥尼斯堡大學評議委員會成員
1781年5月 《純粹理性批判》問世
1783年 《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評舒爾茨所著《道德學入門》一書
1784年 康德購置一所私人住宅。10月 《從世界公民的觀點撰寫世界通史的想法》;12月 《問答:什麼是啟蒙運動》
1785年1月和11月 康德評論赫德爾的書《人類歷史哲學思想》;3月 《論月球上的火山》;4月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11月 《論人種概念的確定》
1786年1月 《對人類歷史起源的推測》;春 《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原理》;夏 康德被推選為大學校長;10月 《何謂在思維中確定方向》;12月7日 康德被選為柏林科學院院士
1787年6月 《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出版;12月31日 致函萊因霍爾德,說明哲學體系的三元結構
1788年1月 《論目的論原理在哲學中的運用》;春 《實踐理性批判》出版;夏 康德第二次參加校務會議
1789年 卡拉姆金拜訪康德
1790年 《批判力批判》出版;《純粹理性批判》第三版
1791年8月 費希特為了與康德認識,來到哥尼斯堡 ;9月 《神正論的所有哲學嘗試歸於失敗》
1792年4月 《論人的劣根性》
1793年春 《論理性范圍內的宗教》;9月 《論格言:道理上可以說得過去,可是實踐上卻行不通》
1794年5月 《論月球對氣候的影響》;6月《論萬物的終結》;7月28日 康德被選為彼得堡科學院院士;10月12日 康德因為就宗教問題發表意見受到國王申斥
1795年 《永久和平論》發表
1796年 《論靈魂的器官》;6月23日 康德最後一次講課
1797年 《道德形而上學》發表;6月14日 哥尼斯堡的大學生們紀念康德學術活動五十周年;7月《關於迅速簽訂哲學上永久和平條約的通告》;9月 《論出於利他動機而說謊的虛妄權利》
1798年4月4日 康德被選為西恩(義大利)科學院院士;秋 《學科間紛爭》 《人類學》發表1799年8月 《關於費希特所著《知識學》的聲明》發表
1800年 最後一篇單獨發表的著作-----德語立陶宛語詞典的跋;9月 耶捨出版康德的《邏輯學》
1801年11 月14日 康德請求解除他科學院評議委員會成員的職務
1802年 林克出版康德的《自然地理學》
1803年 林克出版康德的《教育學》;12月15日 寫最後一篇日記
1804年2月12日 康德逝世;2月28日 安葬。5月 林克出版《自萊布尼茨和沃爾夫以來德國形而上學的成就
⑵ 學習柏拉圖的著作先從哪些作品開始
柏拉圖才思敏捷,研究廣泛,著述頗豐。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書信。柏拉圖的主要哲學思想都是通過對話的形式記載下來的。在柏拉圖的對話中,有很多是以蘇格拉底之名進行的談話,因此人們很難區分哪些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圖的思想。經過後世一代代學者艱苦細致的考證,其中有24篇和4封書信被確定為真品,主要有:
I《伊壁鳩魯篇》《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篇》 《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饗宴篇》《斐德羅篇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爾吉亞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國》
《蘇格拉底的申辯》 《理想國》 《巴曼尼得斯篇》
柏拉圖偽作也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以下著作被認為是後世偽托的作品:
《米諾斯》(Minos)《歐律克西亞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愛人》(Lovers)
柏拉圖的著作大多是用對話體裁寫成的,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優美華麗,論證嚴密細致,內容豐富深刻,達到了哲學與文學、邏輯與修辭的高度統一,不僅在哲學上而且在文學上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目前使用廣泛的是《柏拉圖全集》(四卷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曉朝譯。 思想概述 柏拉圖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和大自然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發展一種適合並從屬於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恆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於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恆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可以作為柏拉圖的「理念論」的一個初步的解說。
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只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面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型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圖的《理想國》還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的烏托邦的畫面,柏拉圖認為,國家應當由哲學家來統治。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公民劃分為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級。衛國者是少部分管理國家的精英。他們可以被繼承,但是其他階級的優秀兒童也可以被培養成衛國者,而衛國者中的後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階級。衛國者的任務是監督法典的制定和執行情況。為達到該目的柏拉圖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他的理想國要求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但是在這個國家中,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利,存在著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為了公眾利益時撒謊。每一個人應該去做自己份內的事而不應該打擾到別人。在今天看來,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是一個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但是「理想國其實是用正確的方式管理國家的科學家的觀點」,柏拉圖本人並沒有試圖實現理想國中的國家機器。
柏拉圖在《律法》(The Laws)則指出,「憲法國家」是僅次於理想國的最好的國家。他在該書中同樣指出,婦女和男人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和訓練。
柏拉圖企圖使天文學成為數學的一個部門。他認為:「天文學和幾何學一樣,可以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圖認為宇宙開頭是沒有區別的一片混沌。這片混沌的開辟是一個超自然的神的活動的結果。依照柏拉圖的說法,宇宙由混沌變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造物主為世界制定了一個理性方案;關於這個方案付諸實施的機械過程,則是一種想當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於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 政治思想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設計了一幅正義之邦的圖景:國家規模適中,以站在城中高處能將全國盡收眼底,國人彼此面識為度。柏拉圖認為國家起源於勞動分工,因而他將理想國中的公民分為治國者、武士、勞動者3個等級,分別代表智慧、勇敢和慾望3種品性。治國者依靠自己的哲學智慧和道德力量統治國家;武士們輔助治國,用忠誠和勇敢保衛國家的安全;勞動者則為全國提供物質生活資料。3個等級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在這樣的國家中,治國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學家,只有哲學家才能認識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義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國家。治國者和武士沒有私產和家庭,因為私產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勞動者也絕不允許擁有奢華的物品。理想國還很重視教育,因為國民素質與品德的優劣決定國家的好壞。柏拉圖甚至設想在建國之初就把所有10歲以上的人遣送出國,因為他們已受到舊文化的熏染,難以改變。全體公民從兒童時代開始就要接受音樂、體育、數學到哲學的終身教育。教育內容要經嚴格選擇,荷馬、赫西俄德的史詩以及悲劇詩人們的作品,一律不準傳入國境,因為它們會毒害青年的心靈。 柏拉圖自稱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國,其他的政體都是這一理想政體的蛻變。理想政體由於婚配的不善引起3個等級的混雜,導致爭斗,軍人政體(Timocracy)隨之興起。軍人政體中, 少數握有權勢者聚斂財富, 形成寡頭政體(Oligarchy)。貧富矛盾的尖銳化導致民眾的革命,產生民主政體(Democracy)。民主政體發展到極端時又會被僭主政體(Tyranny)所取代。
《政治家篇》約作於柏拉圖後兩次去敘拉古之間(公元前367~前361),這是他在敘拉古的政治實踐受到挫折,思想發生變化的時期。《政治家篇》主旨是討論真政治家及政治的定義。柏拉圖在這篇對話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確論述了法律的作用並以法律作為劃分政體的標准。他認為,真政治家(哲學王)無需用法律統治,但現實中真政治家極為罕見,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還有一定的作用。因為政治不僅是一種藝術,亦是一門科學。法律對於政治家,猶如教練和醫生的訓練方案和處方一樣,法律雖然在理論上是荒謬的,在實踐中卻是必要的。
柏拉圖在其最後的作品《法律篇》中進一步發揮了關於法律的作用的思想。從理想出發,他推崇哲學王的統治,「沒有任何法律或條例比知識更有威力」;從現實出發,他強調人類必須有法律並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如同最野蠻的獸類。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在12卷的《法律篇》中,設計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包括地理環境、疆域大小、人口規模與來源、國家經濟生活、階級結構、政治制度、法律等細則。由於指導思想的變化,第二等好的城邦與《理想國》中的正義之邦相比,在具體措施上有很大區別。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學王執政的賢人政體轉為混合政體,以防止個人專權。《理想國》主張統治者實行公產、公妻、公餐、公育制,《法律篇》則恢復了私有財產和家庭。《理想國》中劃分公民等級是依照其先天稟賦的優劣,而《法律篇》則是按照後天財產的多寡。 教育觀 柏拉圖還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的學前教育思想並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的人。柏拉圖中年開始從事教育研究活動。他從理念先於物質而存在的哲學思想出發,在其教育體系中強調理性的鍛煉。他要求3~6歲的兒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監護,會集在村莊的神廟里,進行游戲、聽故事和童話。柏拉圖認為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7歲以後,兒童就要開始學習軍人所需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包括讀、寫、算、騎馬、投槍、射箭等等。從20~30歲,那些對抽象思維表現特殊興趣的學生就要繼續深造,學習算術、幾何、天文學與和聲學等學科,以鍛煉他的思考能力,使他開始探索宇宙的奧妙。柏拉圖指出了每門學科對於發展抽象思維的意義。他主張未來的統治者在30歲以後,要進一步學習辯證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經過5年後,他就可以成為統治國家的哲學王了。
在他的奴隸主教育學體系中,體育佔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圖對婦女體育也很重視。他認為:「做女孩的應該練習各種跳舞和角力;結婚以後,便要參加戰斗演習、行營布陣和使用武器……因為一旦當所有的軍隊出動去打敵人的時候,她們就能保衛兒童和城市」(《柏拉圖論教育》)。在柏拉圖的論述中,幾乎涉及到當時體育的各個方面。他認為,體育應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術。他對當時雅典出現的競技主義和競技職業化傾向曾給予猛烈的抨擊,同時也批評市民輕視體育的思想和態度。他主張心身和諧發展,強調「用體育鍛煉身體,用音樂陶冶心靈」。柏拉圖豐富的體育思想對後世體育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愛情觀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而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柏拉圖著書以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之口表述說,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
在歐洲,很早就有被我們中國人稱之為「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骯臟的,認為愛情和情慾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著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柏拉圖的愛情觀讓人不可思議。而有一位美國學者卻對今人所理解的這種柏拉圖的愛情觀,提出了新的見解。美國東西部社會學會主席、《美國家庭體制》一書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經研究後認為,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愛,也就是「同性戀」。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臘社會,男人很難從女人中找到精神對手。這就是柏拉圖偏重男性之間的愛情的原因。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而美國的社會學者對「柏拉圖式的愛情」是只有神交的「純愛情」,還是雖有形交卻偏重神交的高雅愛情,也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圖認為愛情能夠讓人得到升華。他說,對活得高尚的男人來說,指導他行為的不是血緣,不是榮譽,不是財富,而是愛情。世上再也沒有一種情感像愛情那樣深植人心。一個處在熱戀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為,被他的父親、朋友或別的什麼人看見,都不會像被自己的戀人看見那樣,使他頓時蒼白失色,失去一切都一切,無力面對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 名言 ·在短暫的生命里尋找永恆
·愛是美好帶來的歡欣,智慧創造的奇觀,神仙賦予的驚奇。缺乏愛的人渴望得到它,擁有愛的人萬般珍惜它。
· 愛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於為所愛的人獻出生命;這一點,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
· 尊重人不應該勝過尊重真理。
· 時間帶走一切,長年累月會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運都改變。
· 拖延時間是壓制惱怒的最好方式。
· 初期教育應是一種娛樂,這樣才更容易發現一個人天生的愛好。
· 人心可分為二,一部較善,一部較惡。善多而能制止惡,斯即足以雲自主,而為所譽美;設受不良之教育,或經惡人之熏染,致惡這一部較大,而善這一部日益侵削,斯為己之奴隸,而眾皆唾棄其人矣。
· 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
· 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從外表表現出來,仍然感到滿足的人。
· 好人之所以好是因為他是有智慧的,壞人之所以壞是因為人是愚蠢的。
· 一切背離了公正的知識都應叫做狡詐,而不應稱為智慧。
·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 沒有什麼比健康更快樂的了,雖然他們在生病之前並不曾覺得那是最大的快樂。
· 我們應該盡量使孩子們開始聽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響的最好的一課。
· 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包括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
· 只有死者能看到戰爭的結束。 主義 柏拉圖主義(Platonism)是數學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數學哲學觀點,它起源於古希臘的柏拉圖,此後在西方數學界一直有著或明或暗的柏拉圖主義觀念,19世紀,它在數學界幾乎佔了統治地。20世紀初,數學基礎三大學派的爭議剛趨平息,柏拉圖主義觀點又成為討論的熱點之一。
柏拉圖主義的基本觀點:數學的對象就是數、量、函數等數學概念,而數學概念作為抽象一般或「共相」是客觀存在著的。柏拉圖認為它們存在於一個特殊的理念世界裡,後世的柏拉圖主義者並不接受「理念論」,但也認為數學概念是一種特殊的獨立於現實世界之外的客觀存在,它們是不依賴於時間、空間和人的思維的永恆的存在。數學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創造,而是對這種客觀存在的描述;數學新成果不是發明,而是發現。與之相應的,柏拉圖主義認為數學理論的真理性就是客觀的由那種獨立於現實世界之外的存在決定的,而這種真理性是要靠「心智」經驗來理解,靠某種「數學直覺」來認識的,人們只有通過直覺才能達到獨立於現實世界之外的「數學世界」。
由於認為數學概念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所以現代柏拉圖主義也被稱為「實在主義」。柏拉圖主義在西方近現代數學界有相當大的影響,一些數學巨匠如G.康托爾、羅素、哥德爾、布爾巴基學派基本上都持這種觀點。一般認為,所以如此不是偶然的,這是數學反映客觀世界,數學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一素樸信念在哲學上的反映。而正因為如此,柏拉圖主義對數學的歷史發展就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它促使數學家們在自己的研究中採取客觀的科學的立場,而且,當某些高度抽象的數學理論因找不到現實原型而為人們所懷疑時,它也有可能給人們以一定的信念。盡管這種信念是盲目的,從而就有可能導致錯誤。
柏拉圖主義的錯誤是顯然的:把反映形式當作了認識對象;把抽象當作具體的客觀存在;認為一種思維形式本身是客觀的當然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離開人的實踐來考察真理性必將導致謬誤。柏拉圖主義在哲學上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
宣稱信仰柏拉圖主義並非意味著接受柏拉圖的所有見解,而往往只是對如下特定思想的認同,即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恆的,並比世界中的現象更實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實在和完美的實體。這個體系還包括認為理念形式只能由靈魂所認識等。
對柏拉圖主義的辯護有:語言對象的抽象描述的一般性和其所描述對象的特殊性的對比;數學對象的抽象和毫無疑問的精確性等。
柏拉圖主義中的理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形下往往具有不同的意義。如:一類事物的名稱;數學對象;自然定律等。
它以理念論為中心,包括宇宙論方面的宇宙生成說,認識論方面的回憶說,倫理觀與社會政治觀方面的四主德與理想國的學說,美學方面的「摹本」說,探求理念體系的概念辯證法以及教育學說等。是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對後世西方哲學的影響極大。
⑶ 15世紀哪位地理學家認為地球是圓的其著作是什麼
《地球是圓的嗎》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學家陳爾壽寫的一篇說明文,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來安排結構,用平平實實的語言准確而簡明的說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陳爾壽1941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地理系。1941-1949年曾在大學、小學任教地理,合著《中國地理概論》、《新世界地理》等課本。
該說明文全文如下:
地球的形狀是怎樣的呢?這是一個既有趣也很重要的問題。
古時候的人,由於活動的范圍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區的一小塊地方, 因此單憑直覺,就產生了種種有關「天圓地方」的說法。例如,我國早在兩千 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棋盤)」的蓋天說。古代埃 及人認識,天像一塊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個方盒。俄羅斯人則認為,大地 像一塊盾牌,由三條巨鯨用背馱著,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類似的 傳說,不過他們認為馱著這塊大地的,不是巨鯨,而是站在海龜背上的三頭大 象。大象動一動,便引起地震。 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和各種知識的積累,人們逐漸 認識到,大地在大范圍內不可能是平坦的,而應該是彎曲呈弧形的。因為在海 邊看離岸的船,先是船身隱沒,然後才是桅帆。在陸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 走去,一些星星就會在南方的地平線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卻在北方的地平線 上出現。如果向南走去,情況就相反。這些現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 釋。
公元前500年前後,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弟子們,首先提出了大 地是球形的設想。他們主張用數學來解釋宇宙,認為在所有立體圖形中,球形 是最美好的。宇宙的外形應該是球形的,宇宙中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天體都應該是球形的。
過了100多年,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對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論證。他觀察天象,從月食時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現象 中,推斷大地的形狀為球形。當時,一些持反對意見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圓球狀的,為什麼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沒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時候,由於人們還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這個問題是很難的。
我國東漢時的天文學家張衡,曾有「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的說法,他 把宇宙比作雞蛋,地就像雞蛋中的蛋黃。這種學說叫渾天說,比過去的蓋天說 有了很大進步。
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特別是1519-1521年,麥哲倫率領的一支船 隊,環繞地球航行一周成功,這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明朝末年, 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等來到我國,介紹了天文、地理、數學等科學知 識,我國才出現「地球」這個譯名。
那麼,地球是不是一個滾圓的正球體呢?17世紀末,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根據他所發現的萬有引力的理論,由於自轉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地球上的 物質向赤道方向移動,因此他斷定地球應是一個赤道半徑要比極半徑大一些的扁球體。但是,以巴黎天文台台長卡西尼為首的一派,根據他們測量子午線所 得的不準確數據,說地球繞太陽旋轉,應該向兩極伸長,是個長球,而不是扁 球。這個爭論延續了有半世紀之久。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對地球形狀之爭,曾說:「在倫敦認為是橘子,而在巴黎卻把它想像成為一個西瓜。」直到18世 紀30年代,法國科學院派出兩個遠征隊,一隊到北極圈附近的拉普蘭,一隊到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秘魯,分別測量兩地子午線的長度,才發現卡西尼的測量有錯誤,而牛頓的推論是正確。
隨著測量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人造地球衛星的利用,現在測得的地球 赤道半徑為6378140米,極半徑為6356755米,兩者相差為21385米,它的扁率為 1/298.2。從這方面講,地球要比橘子圓得多。
此外,人們又從測量中發現,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圓,而類似橢圓,最大半徑與最小半徑相差200多米。還發現地球的北半球要比南半球細長一些;北極地區的大地水準面(即平均海平面)比參考扁球體要高出10米左右,南極地區 則要凹進去30米左右。因此,有人把地球的形狀比作梨,把地球體說成是梨狀 體。
實際上,地球既不像橘子,也不像梨,而是具有它自己獨特形狀的球體。
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縮小製成一個直徑1米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半徑長1毫米多,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表示不出來的,所以我們使用的地球儀都還是正圓形的。以上供參考。
⑷ 國外對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著作
有趣的環球之旅:希利爾講世界地理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898.html
地理不是和氣候、貿易、工業、製造業、各種各樣的特產聯系在一起枯燥的說明書,而是一種探索,探索的方式便是旅行。作者希利爾堅信它是學習地理的最佳方式,因此,這本書變成了和孩子們環游世界的旅行——從北美洲到南美洲,從歐洲到亞洲,最後是非洲、大洋洲。有趣的地圖,長長的環球之旅,好玩兒的世界見聞,構成了這本獨特的地理讀物。
希利爾以旅行家的獨特體驗,給孩子們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有趣見聞,讓他們放眼去看地平線後面的大千世界。孩子們應如何學習地理,希利爾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地圖和地名是最重要的,但是暈頭轉向的標題、注釋和家庭作業對搞清地圖毫無幫助,於是他將地圖畫成了迷宮、動物園、老奶奶,等等。在希利爾筆下,世界各地的風物人情彷彿觸手可及。讀完本書,你便和這個風趣幽默的天才老師一起,環繞地球旅行一周啦!
⑸ 地理教師必讀書目
1. 保羅·克瓦爾 《地理學思想史》
推薦語:本書以令人信服的論據,對上自古希臘下至21 世紀初的地理學思想作了全新的劃分。全書旁徵博引,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結構嚴謹,詳簡適當,譯述精當。
2.《山海經》
推薦語:《山海經》乃中國文化的珍品,是中國古人想像力的集中體現,深刻並鮮活地反映了上古時代的種種神話傳說。320 幅最珍貴的古版插畫,選自10 部國寶級版本。特別添加張步天教授獨家考據地圖,指明古地址的現代方位。
3. 阿瑟·格蒂斯《地理學與生活》
推薦語: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最初僅指地球的繪圖與勘查,但發展到今天已經逐漸成為一門范圍廣泛的學科。相對於其他地理學書籍,本書特別突出了地理學與生活的相關性。對人體有害的天氣現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態的變化、城市垃圾與危險廢物的處理等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均有涉及。
4.《中國國家地理》
推薦語:內容以中國地理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事件,並揭示其背景和奧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歷史和考古等領域。是中國大陸著名的有關地理的雜志。因雜志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戰斗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志社保持著密切聯系,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
5. 斯特拉博《地理學》
推薦語:現存的唯一一部這樣的地理學著作:它范圍最廣泛、內容最全面地描述了直到羅馬帝國時代的整個古代西方世界。作者認為地理學應包括數理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兩大部分:前者以天文學和數學為基礎,後者研究地表和大氣圈的自然現象。他指出要很好地認識地理學,必須掌握有關天文學、數學、大地測量學和地理學史等基礎科學知識。
6. 祝穆生《方輿勝覽》
推薦語: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全書分為前集四十三卷,後集七卷,續集二十卷,拾遺一卷。前集自浙西路起,至海外四州止;後集為淮東和淮西兩路;續集自成都路起,至利西路止;拾遺則自覽安府至紹熙每府州各補數條。各集之末又有簡短的告白。
7. 酈道元《水經注》
推薦語:《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余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8. 錢穆《古史地理論叢》
推薦語:匯集了錢穆先生考論古代歷史地理的二十餘篇文章。作者以通儒精神將地名學、史學、政治經濟、人文及民族學融為一體,辨析異地同名的歷史現象,探究古代部族遷徙之跡,進而說明中國歷史上各地經濟、政治、人文方面的演進變遷。
9. 衛文傑《中學地理老師手冊》
推薦語:一本已經絕版的好書,對中學地理老師教學有著很大的幫助和啟發。
10. 史蒂芬·法里斯《大遷移——氣候變化與人類的未來》
推薦語:美國一位新聞記者對各種氣候問題的關注。這些閱讀,有益於我們從社會系統的角度去看待一些氣候變化與生態的問題,而不僅僅局限於簡單的學科角度。
⑹ 王民的主要學術成果
著作、教材、譯著
第一部分:專著(中文)
1.可持續發展教育概論,王民主編,地質出版社,2005.9
2.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項目與國際動態,王民主編,地質出版社,2005.9
3.可持續發展教育與綠色大學,王民主編,地質出版社,2005.9
4.可持續發展教育評估探索,王民主編,地質出版社,2005.9
5.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王民主編,地質出版社,2005.9
6.可持續發展教育案例研究,王民主編,地質出版社,2005.9
7. 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對比分析.高中地理,王民主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書號ISBN 7-5602-4245-6/G·2890
8.《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師研修手冊-地理課程標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民(專題四),2004.7
9.《地理新課程教學論》,王民主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書號:ISBN 7-04-012364-9
10.《基礎教育新課程師資培訓指導--初中地理》,王民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標准書號ISBN 7-303-06672-1
11.地理課程標准(試驗)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第十三章,王民,2003.9
12.《國外地理教育動態》,王民、賀小飛,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3.《地理課程論》,王民,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14.《國外中小學環境教育課程設置方式》,王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15.《日本、德國中小學地理課程與教科書》,王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16.《環境意識及測評方法研究》,王民,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
17.《中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研究》,王民,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
18.《德國--中國地理教科書視野的擴展》,王民,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8
1. 《中學地理教材教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王民編寫部分)
專著(外文)
1.Environmental E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in China, China Geology Press, Wangmin,2004( 英文)
2.《 Die Volksrepublik China and Die Bunderrepublik Deutschand- -Erweiter Ungen Schulbuchbezo- -gener Wahnehungshorizonze》,Verlag Hahnsche Buchhandlung, Hannover,1997(編寫人:王民)(德文)
第二部分:譯 著
1.《可持續發展教育實施指南》,王民、蔚東英等譯,地質出版社,2005.9書號ISBN 7-116-04470-1/G·982
2.《可持續發展教育》,王民、霍志玲、王英、胡靜、左海芳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3.《地理教學法--概念》,王民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人文地理-文化社會與空間》,王民等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第三部分:教 材
1.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上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6書號ISBN 7-5031-3154-3/K·1587
2.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下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12
書號ISBN 7-5031-3327-9/K·1728
3.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八年級上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6書號ISBN7-5031-3413-5/K·1803
4.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八年級下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6書號ISBN7-5031-3414-3/K·1804
5.中學試用教材(黑龍江分冊)――環境教育 七年級上冊,王民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7,書號ISBN 7-80163-902-2/X·516
6.中學試用教材(黑龍江分冊)――環境教育 初一年級下冊,王民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12,書號ISBN 7-80163-902-2/X·516
7.中學試用教材(黑龍江分冊)――環境教育 八年級上冊,王民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7,書號ISBN 7-80163-903-0/X·517
8.中學試用教材(黑龍江分冊)――環境教育 初二年級下冊,王民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12,書號ISBN 7-80163-903-0/X·517
9.中學試用教材(黑龍江分冊)――環境教育 九年級上冊,王民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7,書號ISBN 7-80163-904-9/X·518
10.中學試用教材(黑龍江分冊)――環境教育 初三年級下冊,王民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12,書號ISBN 7-80163-904-9/X·518
11.中學試用教材(黑龍江分冊)――環境教育 高中一年級上冊,王民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7,書號ISBN 7-80163-905-7/X·519
12.中學試用教材(黑龍江分冊)――環境教育 高中一年級下冊,王民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12,書號ISBN 7-80163-905-7/X·519
13.中學試用教材(黑龍江分冊)――環境教育 高中二年級上冊,王民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7,書號ISBN 7-80163-906-5/X·520
14.中學試用教材(黑龍江分冊)――環境教育 高中二年級下冊,王民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12,書號ISBN 7-80163-906-5/X·520
15.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教師教學用書 七年級下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12書號ISBN 7-5031-3327-9/K·1728
16.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第一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6 書號ISBN 7-5031-3490-9/K·1852
17.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第二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6 書號ISBN 7-5031-3488-7/K·1850
18.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第三冊,王民主編, 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6 書號ISBN 7-5031-3489-5/K·1851
19.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選修第一冊,王民主編, 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6 書號ISBN 7-5031-3583-2/K·1923
20.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地理 選修第二冊,王民主編, 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7 書號ISBN 7-5031-2966-2/K·1415
21.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選修第三冊,王民主編, 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6 書號ISBN 7-5031-3931-5/K·2247
22.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選修第四冊,王民主編, 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6 書號ISBN 7-5031-3584-0/K·1924
23.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選修第六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6 書號ISBN 7-5031-3909-9/K·2225
24.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選修第七冊,王民主編, 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6 書號ISBN 7-5031-3910-2/K·2226
25.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教師教學用書必修第一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6 書號ISBN 7-5031-3901-3/K·2217
26.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教師教學用書必修第二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6 書號ISBN 7-5031-3953-6/K·2258
27.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教師教學用書必修第三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6 書號ISBN 7-5031-3995-1/K·2286
28.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教師教學用書選修第一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6 書號ISBN 7-5031-3888-2/K·2204
29.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教師教學用書選修第三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6 書號ISBN 7-5031-4036-4/K·2326
30.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教師教學用書選修第四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6 書號ISBN 7-5031-3908-0/K·2224
31.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教師教學用書選修第六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6 書號ISBN 7-5031-3985-4/K·2280
32.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教師教學用書選修第七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9 書號ISBN 7-5031-4050-X/K·1386
33.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教師教學用書必修第一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6 書號ISBN 7-5031-3522-0/K·1873
34.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地理教師教學用書必修第二冊,王民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6 書號ISBN 7-5031-3558-1/K·1903
35.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中學試用課本《地理》第一冊至四冊,王民,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7-1998
36.四年制初級中學試用《中學地圖冊》上、下冊和《世界地圖冊》上、下冊,王民,北京:中國地圖出 版社,1995
37.北京市高級中學實驗課本《地理》第一、二、三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王民,1999-2001
38.,新世紀國家基礎教育課程初中《地理》,王民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1
⑺ 誰知道有那些著名的地質學家及其著作(詳細點) 先謝謝各位了
《漢書·地理志》是我國東漢歷史和地理學家班固撰著的專門記述西漢一代地理沿革及郡縣邑地理情況的一部專志,也是我國最早以「地理」二字作為篇名的著作。它上承《禹貢》、《職官》,下啟歷代紀傳體史書,開辟了我國正史地理志的先河。它內容豐富、體例完善,影響我國地理學發展近兩千年,在我國地理學發展上佔有重要地位。
《水經注》是我國北魏時期的一部宏大的地理學著作。該書是酈道元在大量史料和實際考察基礎上寫成的一部巨著,是一部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歷史沿革地理等內容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被地理學家劉獻廷譽為「宇宙未有之奇書」。
《元和郡縣圖志》是我國唐代學者李吉甫撰著的一部全國地理總志,是我國現存最早而又比較完整的全國地理總志,是被學術界認為「傳於今者惟此書為最古,其體例亦為最善」的中國地方誌書的代表著作。該書成於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即用當時的年號作為這部書的書名。由於此書每鎮篇首列有地圖,圖前文後,相互補充,故名《元和郡縣圖志》。到了北宋時期,由於各種原因,四十七幅方鎮圖已散失無存。到了南宋時期,人們覺得再稱「圖志」已名不副實,於是改稱《元和郡縣志》。
《馬可·波羅行紀》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1254—1324)於13世紀末撰寫的一部記述東游途中所見所聞的關於中國及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及南亞各國歷史地理、風土民情、政治經濟、城市管理、宗教信仰及游獵節慶等活動的重要著作。它對歐洲人民擴大地理視野和了解東方世界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本書以其生動感人的故事、豐富多彩的內容、朴實別致的風格贏得了各國人民的歡迎,並在歐洲知識界引起了震動,被稱為「世界一大奇書」。
《徐霞客游記》是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通過三十多年的旅遊,以日記體形式寫成的有關山川源流、地形地貌、岩石洞穴、瀑布溫泉、動植礦物、經濟貿易、民風習俗、城鎮村寨、民族關系等逾六十萬字的巨著,它在中國科學史乃至世界科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讀史方興紀要》是清代學者顧祖禹用數十年心血撰寫而成的一部中國歷史地理名著,是中國史學家和地學史上的一部曠世奇書。這部著作,取材宏博,考核精審,辨山川之源流,記州郡之沿革,志形勢之險夷,論攻守之利害,旁及政事之興衰得失、用兵戰守攻取之宜、興亡成敗之跡,集歷代之論,匯百家之說,是中國學術史上一部體大思精的中國歷史地理巨著。
《地質學原理》是英國近代地質學家賴爾的主要學術著作,又名《可以作為地質學例證的地球與它的生物的近代變化》。這部書曾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在國內外都產生過廣泛影響。1872年由中國數學家華蘅芳和美國醫生瑪高溫合譯成中文出版,書名《地學淺釋》。1959年徐韋曼又重新翻譯,以《地質學原理》為書名,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一著作的出現,標志著近代經典地質學的成熟。
《物種起源》一書,用大量的事實向全世界說明了物種和人類起源的真相。達爾文進化論是進化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也是現代進化論的主要理論源泉。它第一次把生物學放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之上,在生物學上完成了一次偉大的革命。同時,它不僅是許多自然知識的理論綜合,而且還對自然發展史作出了重要貢獻。不僅在過去,而且在現在或將來,它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科學基礎。
《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在近代地理發展中,無論在德國還是在全世界,阿·赫特納的《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都稱得上是一部研究近代地理學理論問題的重要學術文獻。這部書以系統闡述地理學方法論而著稱,其中心思想是講述地理學的區域特徵。這部書的出版,在國際地理界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反響。在獲得有力支持的同時,還導致關繫到地理學的存在和發展的熱烈討論。
《地理環境的影響》是美國人文地理學家愛·丘·森普爾(E·C·Senple,1863—1932)的一部重要地理學著作。「雖然這是她著作中最缺乏創造性的一部」,但是由於她全面地把拉采爾氏的正統人類地理學原理介紹到美國,並畢生致力於它的推廣工作,始終熱情不懈。「她是拉氏見解的最積極、最成功的信徒,在仍和國家都無人能同她相比。」她的這部著作,也由此贏得了國際聲譽,成為重要的人文地理學名著。
《人文地理學問題》是法國著名地理學家阿·德芒戎的一部文集。他一生從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由於忙於教學和編輯業務,除了代表著作《法國經濟地理》之外,沒有寫出獨立的理論專著。他的學術貢獻,不僅在法國地理學界影響巨大,而且在西方近代地理學史和世界人文地理學界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他去世以後,法國地理學界為紀念他而編輯出版了這部文集。這些論文涉及了他對人文地理學的定義、研究對象、方法的闡釋與探討,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地理學理論體系。這些論文,對當時法國和西方地理學界都產生過深刻影響。
《大陸和海洋的形成》較之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地質科學可謂「大器晚成」。把地質學真正奠定在科學基礎之上的科學革命,遲至20世紀上半葉才得以發生。人們公認,拉開這場科學革命序幕的是《大陸和海洋的形成》一書,作者即是被譽為「地質學中哥白尼」的魏根納。
《翁文灝選集》收集翁文灝的學術報告和學術論文共21篇,是翁文灝在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地震地質學、地理學、沉積學等方面的學術水平代表作。該書是一部代表我國近代地球科學尤其是地質學的奠基水平的學術著作之一。
《中國地質學》是中國現代地質學家李四光的一部地質學名著,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奠基著作,是運用地質力學原理來研究區域地質形成規律的一部開拓性經典著作。此著作在地質科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是中國現代卓越的氣象學家和地理科學家竺可楨於1966年發表的一篇重要的科學論著。這一論著系統科學地論述了我國五千年來氣候的歷史變遷,指出了冷暖波動的規律,並由此推測世界不同地區的氣候變化可能存在著遷移現象。此項研究開創了我國歷史氣候學領域研究的新紀元,並成為世界地學界罕見的一部經典性著作。
《德國南部的中心地》德國地理學家沃爾特·克里斯塔勒,通過對德國南部城市和鄉村集鎮及其與四周的農村服務區之間的空間結構特徵的研究,於1993年出版了《德國南部的中心地》一書,並提出了中心地理論。該理論是以古典區位理論的靜態均衡理論為基礎,進而探討了靜態一般均衡後種區位理論,為此後的動態一般均衡後種區位理論(此理論用於研究規劃問題)奠定了基礎。
《不列顛群島—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斯坦普和比佛是英國著名的地理學家,他們的合著《不列顛群島—地理和經濟概論》一書,是一部內容豐富的英國地理著作。該書涉及自然地理、工業地理、交通地理、人口地理和農業地理諸多方面。1960年吳傳鈞選擇了該書的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部分,並以《不列顛群島—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為書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工業、交通和居民等部分,則因國內已有〈英國經濟地理〉譯本,未再漢譯。本書的翻譯出版,為我們了解英國的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特別是了解英國的土地利用情況,提供了比較全面的資料。
《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在地理學理論和地理學思想史研究中,美國地理學家R·哈特向撰著的《地理學的性質》(1939)和二十年後撰著的《地理學性質的透視》(1959),可以算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地學著作。這一著作被認為是對地理學思想的主要奠基人觀點的權威論述與闡釋。1959年作者撰寫並出版了《地理學性質的透視》,以便對地理學性質問題作出正面的結論。這一新的著作被認為是「嶄新的、生動的、有力的和前後一貫的,沒有一個認真的讀者會不對作者在地理學方法文獻上的艱巨努力以及他卓越的分析能力表示欽佩。」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科普作家萊切爾·卡遜於1962年寫成出版的科普著作。該書以嚴峻事實、犀利的筆鋒、通俗的語言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危機敲響了警鍾,警示人類不要自毀家園。
《西部科羅拉多河及其去流之探險》鮑威爾(John Wesley Powell)地質學家,美國原住民權威,該書不但是一部重要的地理論著,也被列入文學經典之作。
《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該書是黃汲清先生經過長期大量野外調查之後,總結中國及鄰區地質資料撰寫的一部中國大地構造的系統著作。該書以其精美的圖件和精練的文字,描繪了東亞大陸的基本構造單元的時空展布、構造樣式和相互關系,強調東亞中、新生代基底褶皺作用,分出古亞洲、太平洋和特提斯一喜馬拉雅三種構造型式,用活動論思想闡述了它們的發展、演化過程,提出多旋迴造山運動是中國大地構造的特徵的著名論斷,被公認是中國大地構造的經典著作,一部劃時代的著作。
《用生物化石鑒定地層》英國地質學家史密斯1816年出版。該書是地層學的奠基性著作.此後,地層學逐步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研究地層的年代、構造和分布規律的地質學分支學科。
⑻ 請大家推薦一下氣候學著作
著作、論文類
名稱(題目) 出版社(期刊) 作者(位序)
著作類
1、氣象學與氣候學教程 《哈爾濱地圖出版社》04/12 黃秀英(一)
2、佳木斯鄉土地理研究與實踐 《哈爾濱地圖出版社》04/4 陳季(一)黃秀英(三)
3、旅遊資源學 《哈爾濱地圖出版社》07/7 張武(一)
4、應用氣候學 《哈爾濱地圖出版社》02/8 陳季(二)趙玉萍(三)
5、旅遊市場營銷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07/3 齊興田(四)
論文類
1、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氣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06/5 黃秀英
2、黑龍江省火山熔岩地貌旅遊資源的分布及特徵分析 《牡丹江大學學報》06/6 黃秀英
3、季風環流對黑龍江省氣候的影響分析 《黑龍江氣象》06/4 黃秀英
4、緯度因素對佳木斯氣候影響的分析 《佳木斯大學學報(自)》06/1 黃秀英
5、加強氣象課程建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06/1 黃秀英
6、佳木斯市旅遊客源市場分析 《集團經濟研究》05/12 黃秀英
7、佳木斯旅遊資源開發條件分析 《台聲中國科技》05/11 黃秀英 陳季
8、氣象課堂多媒體技術與「JLHD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齊齊哈爾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學報》05/2 黃秀英
9、論全球氣候變暖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05/2 黃秀英
10、氣象課堂創新教學的探索實踐 《繼續教育研究》04/6 黃秀英 陳季
11、對地理研究式創新學習鄉土化的認識 《省教育學院學報(自)》05/3 陳季
12、佳木斯主要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評價及相關分析 《佳大學報(社科)》04/2 陳季
13、佳木斯市區空氣環境質量現狀分析 《牡丹江大學學報》04/7 陳季
14、佳木斯市農業生產的資源優勢及其發展方向 《佳大學報(社科)》05/1 陳季
15、佳木斯市大氣污染源現狀分析 《省教育學院學報(自)》04/2 陳季
16、現代科技革命與地理科學計量化方法的發展 《地理教學》05/1 陳季
17、中學地理與災害教育淺議 《地理教育》08/2 陳季
18、黑龍江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佳大學報(社科)》05/4 趙玉萍
19、黑龍江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 《佳大學報(社科)》06/2 趙玉萍
20、大興安嶺不同凍土帶土壤動物生態地理研究 《土壤學報》06/6 張武
21、對哈爾濱老工業基地發展新型生態工業的探討 《工業經濟》05/8 張武
22、黑龍江西部沙土地土壤動物生態分布研究 《哈師大學報(自)》04/2 張武(二)
23、佳木斯冰雪旅遊SWOT分析與開發策略研究 《商業經濟》07/12 齊興田
24、我國高危險性旅遊項目安全保障系統構建研究 《佳大學報(社科)》07/2 齊興田
25、目前我國旅遊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佳大學報(社科)》04/5 齊興田
26、房地產行業的信息化—基於GIS的房地產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趨勢研究 《佳大學報(社科)》03/3 殷殿龍(二)
⑼ 中國出名的地理老師
王樹聲 (北京市地理特級教師)
北京市地理特級教師。《提分寶典》名師、[1] 北京內師大、首都容師大及北京教育學院兼職教授。1949年畢業於北京師大地理系,長期在北京師大附中任教,致力於地理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工作。並參加教育部新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的制定、修訂與新教材的編寫工作。著有:《中學地理教材教法》、《特級教師導學叢書》、《特級教師談學習策略》、《地理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講台三尺寫春秋——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教海求索五十年——我的地理教學實踐與思考》等十餘部著作,北清之慧教育大講堂專家之一。
⑽ 王靜愛的教材專著
1. 王靜愛主編,《中國地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王靜愛、史培軍、王平、王瑛著,《中國自然災害時空格局》,科學出版社,2006
3. 王靜愛、高俊昌總策劃,《自然災害與防治》配套光碟,(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 《自然災害與防治教師用書》(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 SHI Peijun, HUANG Chongfu, WANG Jing'ai, CHEN Jin, FANG Xiuqi, WU Wenxiang. Research on risk governance in China. Research on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China[M].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2005, 113-125
6. 王靜愛主編,《自然災害與防治》,(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7. 《中國地圖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地圖集》,王靜愛、楊春燕等文字編撰,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4
8. 史培軍、江源、王靜愛等著,《土地利用/覆蓋變化與生態安全響應機制》,科學出版社, 2004
9. 王靜愛、趙濟研製,《中國地理電子教案》,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音像出版社,2004
10. 史培軍主編,《中國自然災害系統地圖集》(中英文對照)科學出版社,第一副主編、制圖總設計,2003
11. 史培軍主編,《中國自然災害系統電子地圖集》(中英文對照)(光碟)科學出版社,第一副主編、制圖 總設計,2004
12. 王靜愛主編,《鄉土地理教學研究》(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教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2001
13. 趙濟、張超主編,《中國自然地理》(CAI)多媒體教學軟體(光碟3張)(教育部95攻關項目成果,與高校統編教材《中國自然地理》配套),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0(副主編:王靜愛)
14. 孫鴻烈主編,《中國資源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石油大學出版社,北京,2000(「資源地理分支」副主編:王靜愛)
15.趙濟、陳傳康主編,《中國地理》(教育部21世紀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9 (編寫人:王靜愛)
16.吳殿廷主編,《區域分析與規劃》,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1999(編寫一節:王靜愛)
17.孫金鑄主編,《內蒙古生態環境預警與整治對策》,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94 (副主編:王靜愛)
18.史培軍、湖濤、王靜愛、方修琦、陳晉等著,《內蒙古自然災害系統研究》,海洋出版社,北京,1993
19.張蘭生主編,《中國自然災害地圖集》(中、英文版),科學出版社,北京,1992 (制圖組總負責人:王靜愛)
20.史培軍、王靜愛著,《地學概論》,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呼和浩特,1990
21.趙濟、梅安新主編,《內蒙古土地利用圖》(1:150萬,彩色大掛圖),科學出版社,北京,1991 (制圖:王靜愛)
22.張衛星、朱良、王靜愛,《陝西省佳縣經濟發展分區與基地建設規劃圖》(1:10萬),海洋出版社, 北京,1990
23.朱良、王靜愛、張衛星,《陝西省佳縣土地生產潛力圖》(1:10萬),海洋出版社,北京,1990
24.王靜愛、趙燁、張素娟等,《陝西省佳縣土壤侵蝕類型與強度圖》(1:10萬),海洋出版社,北京,1990
25.王靜愛、史培軍、趙燁等,《陝西省佳縣土地利用與現實生產力圖》(1:10萬),海洋出版社,北京,1990
26.王靜愛,《內蒙古土壤侵蝕圖》(附圖)(1:400萬),科學出版社,北京,1989
27.史培軍、王靜愛,《額爾古納右旗地貌圖》(1:50萬),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呼和浩特,1988
28.梅安新、王靜愛,《赤峰市土地利用圖》(1:50萬),科學出版社,北京,1987
29.梅安新、王靜愛,赤峰市自然條件與資源說明書,科學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