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教學資源

地理教學資源

發布時間: 2021-02-09 03:51:40

❶ 常見地理教學資源有哪些及如何選擇地理教學資源

生活中的抄地理「活襲」,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中的地理「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情感;生活中的地理「實」,有利於體現知識的價值;生活中的地理「廣」,有利於提高學生素質。因此,我們有理由也必須做到在學習內容上向生活滲透;學習空間上向生活拓展;在學習時間上向生活延伸;在學習形式上向生活貼近。在生活中尋找地理,把地理知識靈活運用於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走進生活,走向發展」。

❷ 如何收集和積累地理教學資源

「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
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標。作為一名一線教師,
我從教學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積累課程資源是教師不斷成長、提升的必要條件

❸ 淺談如何挖掘地理教學中的潛在資源

一、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是教師通過創設激發能引起學內生學習容興趣的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性的策略,它適用於課堂教學各環節。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動機;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啟發教學。
二、創設多媒體情境
利用多媒體的攝像聲像結合的功能,可以將十分遙遠、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非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再結合有關必要的解說和優美音樂,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產生情感效應。
三、創設活動情境
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程標准,充分挖掘地理課程資源來創設活動情境,有針對性的組織學生參與一些實踐活動,使學生切身體會地理知識產生的過程,內化地理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地理實踐能力。
四、創設生活情境
教學要從學習者的已有經驗開始,一個人對某事物興趣的大小,往往與其熟悉的程度和能否在實際中運用有關,包括學生的知識實際,生活、生產的實際,國內、國外的實際,當地、當時的實際。這是盡力把地理課上「活」,使學生易於理解接受,並產生興趣的重要條件。

❹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的教學資源都在哪裡下載

中學學科網 網路文庫

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運用網路教學資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路技術有了很大的飛躍,通過計算機我們能夠查詢到豐專富的網路資源屬,將這些資源應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中,為我們的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網路資源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有很大的優勢,也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有很大的進步,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伴隨著很多問題的,網路資源也是如此,這些問題對教學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阻礙.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網路資源具有極其重要的

❻ 如何理解初中地理教學資源的開放性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既要以新大綱的要求為基礎,培養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傳授相應的地理知識,同時也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情感部分的培養,要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在教學中感染學生。本文將對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情感教學的有效實施進行研究。
情感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與願望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它對學習活動具有定向、啟動、調節和維持的作用,是地理素質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所有非智力因素都伴隨著情感因素,因而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課堂教學不僅是師生之間知識輸出——輸入的認識過程,而且也是師生間情感交流的過程。中學地理教學大綱指出:地理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像能力,而且還要培養良好的學習心理素質、個性品德和審美素質。在以知識和智力為中心的傳統教育中,對於非理性的、非邏輯的情感因素未給予應有的重視,造成了種種缺陷,給實施素質教育設置了許多障礙,造成了不良的後果:許多教師辛辛苦苦卻事與願違——成績不盡人意;真正喜歡地理的學生很少,地理「尖子」並不願意報考地理專業;學生學了地理知識以後無處可用,無處能用……這些現象令人擔憂和深思。調查表明,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取決於對該學科喜歡的程度,而對該學科喜歡的程度主要是該學科內容是否有趣、有用以及對老師是否喜歡等因素。

❼ 最好的初中地理教學資源網是哪一個

初中抄教學資源網裡面有關於襲中學(初高中)各科的!
www.xubing.id666.com

教學資源交流網裡面有初中教學視頻,可以參考一下!
www.jiaoxuezy.com

地理學科教學資源應該怎樣更好地和課程融合

一、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渴求知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甚至達到樂此不疲的地步,學生對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感興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只是停留在「說教」這一層次,手段單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難培養學生興趣的穩定性、持久性,更難使學生真正產生一種學習的內驅力。語文本來是最開放的學科,與生活同在,色彩斑斕。但是,應試教育卻使學生感到語文索然無味,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樂於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計算機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於一體,動靜結合、圖文並茂,創設了逼真的教學情境,渲染了活潑的教學氣氛,令學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生動高效,是其他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
我在教學《望洞庭》一課時,首先用充滿感情的語言導入:同學們,在一個秋天的深夜,詩人劉禹錫行經洞庭湖,被這樣一幅美景迷住了。此時,電腦屏幕上相機展現如下畫面,音箱里同時傳出優美動聽的配樂朗誦:「洞庭湖裡的水清清的,綠綠的,湖面平靜得像鏡子一樣,天空中一輪明月灑下一片銀光。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閃爍著銀色,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鏡圖,更妙的是,遠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這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多麼像那銀盆里放著一個小小的青螺呀,這簡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色彩鮮明、動靜結合的畫面,舒緩流暢的音樂、滿懷激情的解說相互揉合在一起,生動逼真地再現了洞庭湖的美景。詩中蘊含的美,變得那麼鮮明、具體。接著,教者請學生把書合上,在頭腦中畫畫,把洞庭湖的美景畫出來。學生爭著發言,有的說:「我在藍藍的天空中畫了一輪又大又圓的月亮,月亮倒映在水中……」有的說:「我在湖中央畫了一座山,山上長滿了青青的草……」有的說:「我還在水面加了一點銀光。」學生多種感官並用,不知不覺進入了詩的意境,煥發出愉悅的情感……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緊扣教材重點和難點進行,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給我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將抽象概括的文字元號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聯系。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化難為易,逐步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一文時,我設計了以下動態畫面:夜空中,一隻蝙蝠邊飛嘴裡邊發出聲音,用「))))」代表聲音。「))))」碰上一棵大樹,「((((」反射回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開大樹,安全飛去。在此基礎上,屏幕出現第二幅畫面:蝙蝠變為飛機上的雷達,蝙蝠嘴變成天線,耳朵變成熒光屏,大樹變成一座高山,飛機依靠雷達安全飛行的畫面便展現在同學們眼前。這些生動的畫面不僅幫助學生理清了蝙蝠和雷達飛行探路的復雜過程,而且體會到雷達正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才發明出來的。蝙蝠和雷達兩者這一勾連,文本內容一下子成為生活中可見可摸的實實在在的東西。
三、運用信息技術可減輕學生在課文難點處理解的坡度對突出重點有益處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審美情趣,這是因為小學語文教材不僅具有豐富的知識,還蘊含著豐富的文、情、景等審美因素,利用信息技術PPT課件科學的、藝術的進行審美教育,可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賞美和自我展現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教材具有生動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優美的環境和景物描寫,在教學中利用PPT效果讓美的情境感染學生。從而積累語言,在語文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跨越時空限制;把難以見到的事物適時有效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大量的多樣化的信息同時作用於學生的多樣感官;讓創設的特定環境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使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以較快的速度攝取較多的審美體驗,進而提高他們感受美、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享受語文的審美功能和人文魅力。
四、優化過程,提高效果
我們都知道小學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一直以來都比較單調、枯燥。老師厭教,學生厭學。但是如果利用多媒體就能「化厭為喜」了。我時常或下載或設計一些識字游戲,如「摘蘋果」「找朋友」等應用於識字教學中,學生們學得開心,記得也牢。還有寫字教學,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給學生們做出最好的示範。
五、運用信息技術,模擬課文內容,啟迪學生思維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兒童的思維特點以形象思維為主。並不說明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只停留在形象階段,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的材料,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促進思維向深層次發展。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用信息技術對課文進行背景資料的介紹,幫助學生對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對課文的理解。因為小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不豐富,對於有些課文所涉及的背景資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儲備。對課文的理解則可能出現障礙,而教師適時的背景介紹就是有效的解決途徑。
六、注重拓展,深化學生體驗。
想像力的基礎首先是豐富的感性知識。其次還要有對具體形象的生動語言描繪的能力和對感性知識重新組合的能力。電教媒體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教師不失時機地利用這些感性材料,培養學生語言的描繪能力和組合某種形象的能力,讓學生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在求知的天地里翱翔,決不可滿足於僅僅利用感性材料達到教授知識的階段.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這是一篇介紹我國最南端景色的課文,有海灘、海底、海島許多美麗的地方。課堂上如何融趣味性、生動性為一體進行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我在課件製作中搜集大量的西沙群島的圖片及錄像,在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觀看神秘的海底世界和充滿生機的島嶼,從而歌頌我們的祖國有如此美好的景色。
教材只是教學的憑借,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引導他們去閱讀各類課外書籍,同時深化課內知識。這就要藉助多媒體課件存儲量大、功能強、操作簡便等特點,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從文本到多媒體再到課外知識,無形中,讓學生們學會了自主學習,引導他們探求新知的慾望。從而也更透徹的讓他們理解了課本知識。
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多媒體教學要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它與傳統教學方法不同是因為介入了現代教學媒體,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學質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充分體現多媒體教學的真正含義。只有有機結合語文教學的特徵,多媒體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實處。

❾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資源開發

在地理教學中,情境的及時引入會使得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順利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課堂氣氛會因此靈動。教師要對教材中的活動事先認真研究,並做好一定的順序安排,這樣便於創造更好的教學情境。比如,在人口遷移這部分內容中,教材設定了四種人口流動方式,要求找出屬於人口遷移的類型。教學時,教師並沒有立即要求學生說出人口遷移、人口流動的概念及兩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學生參與了教材設置的活動後,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人口遷移是屬於人口流動的一種類型,兩者之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尺度上。學生在分析導致人口發生遷移的因素時,可根據教材中提供的閱讀材料獲知存在排斥力(推力)和吸引力(拉力)兩個角度的因素。教師再給出更多的案例,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最後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任何一種因素均有可能是引發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經濟因素是導致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藉助活動內容的學習自主找到基本概念並和教材中正文內容進行比對,依據教材及導學案的內容找到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系、區別。在對人口遷移的因素總結後,教師還應要求學生結合教材中的閱讀內容繼續思考中國改革開放前後人口遷移的狀況及原因。學生的思維一旦打開後,教師的教學會因此變得更為順暢和高效。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