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家羅

地理學家羅

發布時間: 2021-02-09 00:34:56

1. 中國地理學界「三劍客」是

這三個人就是後來都成為中科院院士的中國地理學界「三劍客」:陳述彭、施雅風和周廷儒。
陳述彭,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江西萍鄉人,地理學家、地圖學家、遙感地學專家。中國遙感應用和地理信息系統科學的創建者和奠基人,地球信息科學的倡導者。創建了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編制有《中國地形鳥瞰圖集》,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圖集》的組織領導工作,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總設計書,並主持和編制,為中國大型地圖集的研製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陳述彭長期從事地理制圖、航空像片綜合制圖和地圖編制自動化的實驗研究。開拓了中國遙感應用新領域,倡導並組織了中國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發展地球信息科學、推動「數字地球」戰略研究,探索「地學信息圖譜」的新概念和新方法。
施雅風,地理學家、冰川學家。長期從事冰川學和地理學研究,是中國現代冰川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並領導和促進開展凍土學與泥石流的研究,在發展中國地貌學、乾旱區水文學、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第四紀氣候和環境變化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樹。他提出「開發高山冰雪水資源,支持西北農業生產」。並組織祁連山、天山、烏魯木齊河等冰川考察,出版了我國第一本現代冰川專著《祁連山現代冰川考察報告》,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1年2月13日在江蘇逝世,享年93歲
周廷儒(1909~1989)中國地貌學家,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兼任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地理學報》副主編等職。30年代初,曾到大理及雞足山進行野外工作。還參加嘉陵江考察隊;參加中央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團;參加華南地貌考察。他與施雅風、陳述彭撰寫的《中國地形區劃草案》首次提出中國地形三大區劃分的思想。在中蘇合作新疆綜合考察工作中任中方地貌組組長,與人合作編寫了《新疆地貌》一書。重建了第三紀和第四紀的自然地帶和自然區。

2. 地理學巨著是誰寫的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別號。明朝末期地理學家、探險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游記》是他一生最傑出的作品,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在徐霞客對地理學的一系列貢獻中,最突出的是他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考察的地理學家。

徐霞客出生在江蘇江陰一個富庶的家庭。祖上都是讀書人,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游覽欣賞山水景觀。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游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游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

1637年正月的一天,徐霞客來到湖南茶陵以西的一個小鎮。在客店吃飯時,他向店主打聽道:「老哥,不知去麻葉洞怎麼個走法?」店主一聽「麻葉洞」三個字,臉色頓時大變,驚慌地回答說:「快不要提麻葉洞,裡面的妖精年年作怪,有兩個書生不聽勸,進去就再沒出來!」

徐霞客聽店主這么一說,游興反而大增。天亮後他立即按照事先打聽好的路線直奔麻葉洞而去。到得洞口,四下一看,只見奇峰高聳,怪石嶙峋,那麻葉洞在松柏掩映之下,隱約可見,險象環生。徐霞客不慌不忙,徐徐點燃手中的火把,便從黑洞里鑽了進去。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洞內冷氣襲人,陰森可怖,不時有水珠滴在頸上,令人毛骨悚然。也不知七拐八彎走了多少時間,只見側面突然有一絲亮光,徐霞客忙繞了過去,隨即被眼前的奇景驚得目瞪口呆:頭頂的巨石上,齊刷刷裂開一絲狹縫,陽光從縫隙中射入,把洞中的景象映得宛如仙境一般。朦朧中,但見根根石柱從洞頂垂下,棵棵石筍從地上生出,千姿百態,變化萬千,令人目不暇接。徐霞客心中明白,這是流水侵蝕岩石,溶化在水中的石膏(碳酸鈣)逐漸凝結而形成的。像這樣奇特的景觀,他還是第一次見到,不覺暗自慶幸,虧得沒聽店主的話,否則豈不遺恨終身?

後來,在西南地區,徐霞客又多次仔細考察過石灰岩地貌,曾先後探訪過101個岩洞。在他的筆記里,詳盡地記述了溶蝕對這里地貌所起的不可抗拒的巨大作用。溶蝕,不僅能造成孤立突兀的奇峰和圓形的窪地,還能形成狀如門洞的「天橋」以及岩洞中奇妙絕倫的石鍾乳、石筍。對石灰岩地貌做如此廣泛深入的考察和詳細記錄,徐霞客是世界第一人,比歐洲最早描述和考察石灰岩地貌的愛士培爾早100多年;而比歐洲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分類的羅曼更是早了200多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徐霞客是世界上研究石灰岩地形地貌的偉大先驅者。

徐霞客一生行程數萬里,把汗水撒在了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他的心血,凝成一部不朽的巨著——《徐霞客游記》。這部游記,是徐霞客30餘年旅行考察的真實記錄,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被稱為「古今游記第一」。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也贊嘆說:「他的游記讀來並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部20世紀的野外勘察記錄。」

3.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地理學家

酈道元
沈括

徐霞客

張衡

一行

南宮說

郭守敬

徐光啟

樂史

羅洪先

賈耽

朱思本

晏謨

王士性

何秋濤

嚴如煜

顧炎武

4. 地理學家的外國地理學家

畢達哥拉斯(約前572-約前497)
柏拉圖(前428-前348)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埃拉托色尼(前273-前192)
哥倫布(1451-1506)
亞美利加·韋斯普奇
達·伽馬
費南多·麥哲倫
庫克
托勒密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德國
李特爾(Carl Ritter,1779-1859),德國
阿·彭克,德國
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德國
柯本(Wladimir Peter Kppen,1846-1940),德國
拉采爾(Friedrich Ratzel,1844-1904),德國
赫特納(Alfred Hettner,1859-1941),德國
特羅爾,德國
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1947),英國
齊澤姆,英國
赫伯森,英國
維達爾·白蘭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1845—1918),法國
讓·白呂納(Brunhes,1869~1930),法國
德·馬東南(de Martonne),法國
戴維斯,美國
哈特向(Hartshorne),美國
巴羅斯(H. H. Barrows),美國
鮑曼(Bowman),美國
索爾(Sauer),美國
雅·皮葉克尼斯,挪威
貝吉隆,挪威
道庫恰耶夫,俄國
巴朗斯基,俄國
蘇卡喬夫,俄國
伊薩欽科,俄國
貝爾格,俄國
波雷諾夫,俄國
格拉西莫夫,俄國
維爾納茨基,俄國
謝費爾(F. K. Schaefer),德國
W. L. 加里森,美國
E. L. 厄爾曼,美國
R. J. 喬利,英國
P. 哈格特,英國
T. 哈格斯特朗(T. Hagerstrand),瑞典
奧爾遜(G. Olssion),美國
哈維(D. W. Harvey),美國
沃爾帕特(J. Wolpert),美國
段義孚,美國
阿努欽,前蘇聯
湯姆林森(R. F. Tomlinson),加拿大
馬伯(D. F. Marble)美國
杜能,德國
韋伯,德國
克里斯泰勒,德國
廖什,德國
艾薩德(W. Isard)

5. 歷史上有哪些地理學家﹖

中國古代的地理學家

中國古代地理學家眾多,體現在旅遊、方誌、建築、測量測內繪、天文學等多個容方面。例如:

朱熹
酈道元
沈括
徐霞客
張衡
一行
南宮說
郭守敬
裴秀
徐光啟
樂史
羅洪先
賈耽
朱思本
晏謨
王士性
何秋濤
嚴如煜
顧炎武
徐繼畲
楊守敬
於欽

另外有一些人物,也對古代地理學發展產生了重大作用,例如:
張騫父子
班超父子
法顯,晉代高僧
玄奘,唐代高僧
鄭和

外國的古代地理學家

畢達哥拉斯(約前572-約前497)
柏拉圖(前428-前348)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埃拉托色尼(前273-前192)
哥倫布(1451-1506)
亞美利加·韋斯普奇
達·伽馬
費南多·麥哲倫
庫克
托勒密

6. 羅含的人物影響

羅含是一個思想家、哲學家。他的《更生論》是湖南最早的哲學著作,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反映了特定時期的思想交鋒,被時人稱為「括囊變化,窮極聚散」的佳作。
羅含是一個文學家、地理學家。他的《湘中記》(又稱《湘中山水記》)三卷,是東晉地記的代表作,詳細記述了湖南的山川、特產、民俗、古跡等,成為後世修志的範本。特別是其中的山水描寫,為中國山水散文的開創起著導夫先路的作用。
羅含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洞察力。任過征西參軍等軍職,在太和四年(369年),羅含為侍中,還嘗奉帝命到山陽去犒勞桓溫的北伐軍隊(《晉書卷九十八》列傳六十八)。在「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晉朝,能夠周旋於險象環生的各派政治勢力之間,風雨不驚,從容致仕,告老還鄉,長壽而終,羅含具有過人的政治智慧。
庾亮掌權時,以羅含為江夏從事。謝尚稱贊羅含,比喻他是「湘中之琳琅」。後來,桓溫取代庾氏為荊州刺史,在一次與僚屬宴會上,當眾贊賞羅含不但是「荊楚之材」,還是「江左之秀」,還上表朝廷,升羅含為宜都太守。庾亮、桓溫、謝尚本來屬於不同的勢力集團,彼此間水火不容,但對羅含的賞識卻不謀而合,足以說明羅含確實為東晉有名才子。
東晉政權建立後,當時中原的一些高門如太原王氏、琅邪王氏、諸葛氏、濟陽江氏等大族都來到江南。這些家族在中原時就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也是當時在學術和文藝上影響最大的家族。因此當時著名的經學家、清談家和文人仍多為北人。東晉時代學者和文人中,祖籍在長江中流而又久居其地的文人只有羅含 。
羅含其人其文,在唐代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盛唐詩人杜甫《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詩雲:「庾信羅含俱有宅,春來秋去作誰家。短牆若在從殘草,喬木如存可假花。」把羅含與南北朝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庾信並稱。杜甫對庾信的評價很高,說:「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戲為六絕句》)、「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詠懷古跡》)。並稱羅含與庾信,可見羅含在杜甫心目中的地位。
中唐詩人劉禹錫《韓十八侍御見示岳陽樓別竇司直詩…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韻》詩雲:「茅嶺潛相應,橘洲傍可指。郭璞驗幽經,羅含著前紀。」把羅含與郭璞(西晉著名文學家、中國風水學鼻祖)並提。
晚唐詩人李商隱《菊》詩:「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羅含宅」是出自《晉書》的一個典故。《晉書羅含傳》中說,羅含在官舍時,有一天,一群白雀棲集堂宇。回到家鄉耒陽後,一天階庭上的蘭花、菊花競相開放,滿堂馨香。人們都說,這是有德行的人對天地的感應,是吉祥的兆象。羅含是中國山水散文的創作先驅,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歌的鼻祖,都以自己的高尚的人格風范,受到後世的景仰,都以自己的品德、思想和才具,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 東晉權貴爭權奪勢,各不相讓,羅含卻保持了淡泊平靜的心態和清正廉潔的節操,不戀權,不貪錢,不畏勢,重友情,是一個道德高尚的君子 。
不戀權。羅含二十歲後,州里三次授予官職,都沒有接受。後來,豫章郡新淦縣人楊羨到桂陽做州將,由於羅含父親羅綏在新淦做過官,有很大的政績,非常受新淦人的擁戴,所以楊羨請羅含出任主簿,可羅含「傲然不顧」,不予理睬。隨後,楊羨不停地去聘請,羅含實在不好推脫才勉強上任。羅含年老後,正是最為看重羅含、視羅含為心腹的桓溫總攬東晉朝政,勢力如日中天的時候,羅含主動請求退休,不戀權。
不貪錢。羅含蒞臨新淦縣,新淦百姓聽說羅綏兒子羅含到了,就紛紛送東西給他。羅含盛情難卻,只好將禮品收下。在離開新淦時,卻把禮品封置起來,並未帶走。於是,遠近百姓都非常推崇佩服羅含的品德。 羅含做官時,生活特別簡朴。任荊州別駕時,嫌官衙內太吵鬧,就在城西郊的小洲上蓋了一所茅屋,伐木做床,編葦為席,穿著平常的衣服,吃著自己種的蔬菜居住。羅含卻不以為苦,生活得有滋有味,深得後人欽佩。
重友情。永和四年(348年),桓溫做荊州刺史,加征西大將軍,羅含升為征西參軍。《世說新語》:桓溫想檢劾他的政治對手謝尚,就派羅含去江夏郡搜集太守謝尚的過錯。羅含到了謝尚那裡,也不過問郡中事, 好象是來做客,每天只是與謝尚飲酒談天。謝尚也是名士,氣質秉性與羅含投合。所以,喝了幾天酒,就回來了。桓溫問羅含搜集到什麼情況?羅含卻反問桓溫說:「您覺得謝尚這人怎麼樣?」桓溫說:「比我強。」羅含於是說:「謝尚既然勝過你,怎麼能說你的壞話?」羅含巧妙地保護了謝尚,緩和了兩大勢力的矛盾。 除了羅含對於後世的道德楷模作用外,羅含的文化影響更集中地體現於他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貢獻上。
羅含的《更生論》,闡述了萬物更生的原則,規律及其性質。雖然《更生論》全文僅392個字,但內容和意義都十分深刻。凡是研究佛教、哲學的著作,都提到羅含的《更生論》,可見《更生論》之受重視。
《更生論》闡述了如下觀點:
物質的觀點。《更生論》從玄學崇有思想出發,指出天是萬物之總和。《更生論》指出:「天者何?萬物之總名。人者何?天中之一物。」強調天是萬物之和,而不是「虛無」,是一種可以感知的物質。人也是天中一物,從而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羅含強調天是萬物之和,明確表明天是物質的,是現實存在的。在當時,承認天是物質的,人是天中一物,是一種大膽的、進步的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的因素。《更生論》提出的這種「以人是天中一物」的思想,還說明《更生論》體現了普遍聯系的思想,結合《更生論》下文提出的事物發展的思想,其所體現的發展觀是具有普遍聯系的發展觀,是一種包容性的發展觀。
發展的觀點。《更生論》提出:「今萬物有數,而天地無窮。然則無窮之變,未始出於萬物。萬物不更生,則天地有終矣。天地不為有終,則更生可知矣。」羅含的這個觀點與形而上學者的看法大相徑庭。形而上學的主觀唯心主義者宣稱「萬物皆備於我」 (《孟子盡心》),精神凌駕於物質之上,而且物質是靜止不動、永遠不變的。羅含則認為「萬物有數,天地無窮」, 即認為「天地」是根本、是本原、是主體。「更生」的意思是「新生,重新獲得生命」的意思,不同於佛教所講的「涅磐」,佛教所講的「涅磐」是在肉體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輪回後才能得以更美好的重生。但這里的「更生」,不講報應,不會讓人們對來世感到恐懼,因而是從容的,自然的。《更生論》闡述了「更生」是自然變化的規律,有花開就有花落,有日出就有日落,人或動物有死就有生。其所顯示的,是一種變化的觀點、發展的觀點。這是辯證法思想的體現,是羅含哲學思想的閃光之處 。
《更生論》闡述了更生的原則:有「本」。《更生論》說:「聖人作《易》,已備其極:『窮神知化,窮理盡性』。苟神可窮,有形者不得無數。是則,人物有定數,彼我有成分,有不可滅而為無,彼不得化而為我。聚散隱顯,環轉於無窮之途;賢愚壽夭,還復其物,自然相次,毫分不差。」羅含從《周易》的「窮神知化」推出,神是可以窮盡的,那麼形也只能是有一定的數量。既然人與物都有一定的數量,而且萬物都各具自己的「成分」,即有一定的質的規定性,那麼,萬物之間就不能互化。而且,它們之間的變化、「更生」,也是有規律可循的,「自然相次,毫分不差」,而不是混雜無章的。所以羅含接著說:「天地雖大,渾而不亂;萬物雖眾,區已別矣。各自其本,祖宗有序,本支百世,不失其舊。」羅含還說「人物變化,各有其性。性有本分,故復有常物。」在羅含看來,萬物有「本」,即萬物各有其性質、差別和特點。
「神不滅」的觀點。《更生論》所秉持的「神不滅」的思想,不能為今人所接受。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普遍相信妖仙鬼神。東漢明帝時,小乘佛教傳入中國,宣揚人死精神不死,強調因果報應、轉世輪回等,這些因素造成了六朝「多鬼神志怪之書」,《更生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問世的。羅含第一個明確地指出人死後,神是不滅不變的,這個神是自我之神,其更生是自我之神在輪回更生。羅含的這個觀點,遭到了與其同時的另一位哲學家孫盛的反對,從而開啟了中國哲學思想史上意義深遠的「神滅」與「神不滅」的大討論。這場論爭本身在思想史上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劉宋時的宗炳與何承天,齊梁時的范縝與梁武帝,都參與到論爭中來。他們或以「火之傳於薪」做比喻,或以「刃之與利」為比喻,彼此辯難,通過論爭提高了思辯水平,豐富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劉宋時代,羅含因文采出眾成為當時人們景仰的前代作家。唐代的徐鉉《成氏詩集序》說:「若夫嘉言麗句,音韻在成,非徒積學所能,蓋有神助者也。羅君章、謝康樂、江文通、丘希范,皆有影響發於夢寐」(《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二),說明羅含對山水自然有著獨特的感受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另一方面,把羅含與以山水詩文名家的謝靈運、江淹、丘遲並提,羅含以其山水文筆為唐人所看重。羅含作品現大多失傳,只有《湘中記》散見於文獻古籍。
《湘中記》記述了湖南的山川、特產、民俗、古跡等內容,是湖南最早的一部古代地記,是後世修志的範文。湘中,就是現在的湖南地區,《湘中記》為羅含在做桓溫僚屬時或任宜都太守時所作,即晉穆帝永和年間(345-356年)。此時羅含宦遊湖湘多年,諳熟湘中山水風物、故實傳聞,記而為書,也在情理之中。
直至元代,史料仍記載有《湘中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指出,《湘中記》全書亡佚於明代。清代一些學者,把前人在類書、史書及地理著作中所引用的《湘中記》中的段落文字,搜集整理出來,進行輯佚。
《湘中記》最大的文學價值:它為中國山水散文的創立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晉宋地記中,《湘中記》較早地加強了文學成分的比重。尤其是山水描寫內容的增加,是其後袁山松《宜都記》、盛弘之《荊州記》等地記作品的榜樣和先導。
《湘中記》通過釋名來揭示山水的特點或位置,加強描寫的情趣內容:九疑山在營道縣,與北山相似,行者疑惑,故名之。
利用色彩和聲響加強描繪的力度。如寫湘水: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見底瞭然,石子如樗蒲矣,五色鮮明,白沙如雪,赤岸如朝霞,綠竹生焉,上葉甚密,下疏寥,常如有風氣。白沙、赤岸、綠竹、清流,「五色鮮明」。
寫衡山:山有錦石,斐然成文。衡山有懸泉滴瀝,聲泠泠如弦;有鶴迴翔其上,如舞。
羅含用了視聽結合的手法,可謂有聲有色。「懸泉滴瀝,聲泠泠如弦」,這對南朝梁吳均《與朱元思書》「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及《與顧章書》「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的寫法似乎不無啟發。
《湘中記》化靜為動或動靜結合來寫景,凸現景物的動感:石燕在零陵縣,雷風則群飛翩翩然。文斤山上有石床,方高一丈,四面綠竹扶疏,隨風委拂。 湘水之出於陽朔,則觴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於其中也。用誇張性比喻構成懸殊的對比,顯現湘水狹闊變化特點,更可見作者對部分山水景物的描寫已經有較高的造詣。
與此前地記作品比較,羅含《湘中記》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此前地記作品則多用臨時性的比喻對景物景象勾勒,而《湘中記》中的山水景物描寫,則是作者有意為之,相對細致生動。如漢辛氏《三秦記》寫華山:「華山在長安東三百里,不知幾千仞,如半天之雲。」以「半天之雲」喻山之高峻。《湘中記》借鑒了《三秦記》的寫法,也用雲比喻衡山:「衡山近望如陣雲,沿湘千里,九向九背。」 「如陣雲」是近望的直觀感受,是點上的描摹,而「沿湘千里,九向九背」則從總體上進行狀繪,尤其突出了衡山綿亘迂迴的特點。《湘中記》描繪的山水景物,以清麗空靈為特徵,很能體現鄉土風物的幽美特點,這也說明作者是帶著欣賞、熱愛的心理來進行創作的。
二、此前地記作品大多記述地理形勢、郡縣沿革、水道分布、山川物產等內容,文學色彩一般不很濃重。而《湘中記》不但模山范水時,注意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加強表現效果,藝術表現力較此前地記作品有所提高,有時並不拘泥於寫實,而是利用富於文學性的筆調引人入勝。《水經注湘水注》引羅含語:「(芙蓉峰)望若陣雲,非清霽素朝,不見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 「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不是具體的寫實,而是一種意境化的描繪,構造了一幅山水相得的優美畫面。
三、從語言方面看,《湘中記》有時能夠整句與散句結合運用,如:宿當軫翼,度應機衡,故曰衡山。山有錦石,斐然成文,衡山有懸泉滴瀝,聲泠泠如弦;有鶴迴翔其上,如舞。句式參差錯落,語調優美抑揚。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對偶和詩句化的描寫語句。楊慎《升庵詩話》指出,出自於羅含《湘中記》的「青崖若點黛,素湍如委練」、「白沙如霜雪,赤岩若朝霞」、「沿庭對岳陽,修眉鑒明鏡」諸句,與詩歌的句式非常接近。可以看出羅含具有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和文學表達能力。
總之,羅含《湘中記》中出色的山水景物描寫,已經為此後以山水描寫見長的晉宋地記如袁山松《宜都記》、盛弘之《荊州記》等的創作導夫先路。在中國山水散文創立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領軍作用 。

7. 地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貢獻。。。急求,望高手解答,,,謝謝

古希臘羅馬 古希臘羅馬地理學繼承了古埃及地理學運用數學探討地理現象的傳統,成為西方地理學發展的源流。其早期重要奠基人,是公元前 5世紀的希羅多德,他最早探索了歷史上的人地關系、討論了區域的界線;希波克拉底創立了人的 4種氣質學說,探討了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稍後,德謨克利特對宇宙的無窮性、大氣現象的原因、生物對氣候的依存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進行了觀察和推測。柏拉圖從唯心論出發,認為圓是最完美的對稱形,演繹出圓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這是球形說最早的概念。柏氏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唯物地認為地球和天體都是原質構成的,從實驗材料和實地觀察中進行了歸納判斷,科學地證實了大地球形說。
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和《管子·地員》。《尚書·禹貢》按地理特徵將古代中國版圖分為九州,並概要記載各地自然條件、經濟活動和物產交通,堪稱世界上第一部綜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員》探索了中國土地的分類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帶譜,是世界上最早對土地進行系統分類的作品
連年征戰、麥加朝覲和商業航海活動,使伊斯蘭世界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樞紐,涌現了許多偉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馬蘇第等。十進位制和羅盤就是此期由中國經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的。古代阿拉伯地理學的成就是不應忽視的。如921年,巴爾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氣候觀察,編成了第一本《世界氣候圖集》;稍後,馬克迪西提出將世界分成14個氣候區的方案;11世紀早期,阿維森納觀察中亞山區,提出褶曲抬升山嶽的運動和侵蝕切割地形的均變過程。
中國 這個時期在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地早4個世紀。
(19世紀初~19世紀後期) 最傑出的人物是德國 A.von洪堡和C.李特爾(見彩圖)。他們不僅是德國,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8.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地理學家

1 安芷生 第四紀地質學家。原籍安徽六安,生於湖南芷江。196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為確立中國黃土-古土壤序列及其與深海沉積序列的對比,以及黃土堆積演化與環境變化關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首先引入了第四紀磁性地層學,最早指出我國240萬年前發生的重大地質氣候事件,測定了藍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時間尺度東亞季風變遷的代用序列:對控制我國中東部環境的古季風首次提出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指出了東亞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合著《黃土與環境》一書。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2 常印佛 礦床地質學家。江蘇泰興人。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質系。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地質礦產局技術顧問、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礦產地質勘查和科研,對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礦環境中的幾個主要銅礦類型有著相當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發現了銅陵近東西向隱蔽基底斷裂帶,提出了一個有關陸內成礦帶的構造背景、地質環境、成礦特徵和富集規律的系統的理論認識,豐富了陸內成礦理論,指導了找礦預測。所提出的「層控(式)矽卡岩型」礦床的分類建議,及相應的成礦模式,發展了矽卡岩成礦理論,指導了找礦實踐。提出了安徽沿江地區第二輪普查和立體填圖的建議,並獲一批成果。在直接指導找礦方面,為銅陵有色冶煉基地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後備資源。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3 巢紀平 氣象學家。江蘇無錫人。195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名譽主任研究員。在我國數值天氣預報、長期預值天氣預報、中小尺度大氣動力學、積雲動力學和熱帶大氣動力學熱帶海氣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環境數值預報等領域中取得了開創性研究成果。 1957年發表了我國第一張48小時數值天氣預報圖。60年代建立中小尺度大氣動力學方程組。70年代首次建立我國海氣耦合的濾波矩平長期天氣數字預報模式,成功地進行了月季天氣預報試驗。近十多年來,提出了Rossby波相互作用後可激發出一類向東西兩個方向傳播的不穩定波,以及在非線形作用下可激發出2-3年ENSO型振盪等,提出了熱帶大氣和海洋運動的半地轉適應和發展理論,領導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海洋環境數字預報業務系統。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 陳旭 古生物與地層學家。1936年生於江蘇南京。1959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即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從1987年開始曾先後擔任國際筆石工作組主席、副主席,國際奧陶系分會選舉委員、副主席。 60年代師從穆恩之院士,參與《中國的筆石》的編著和建立和完善中國奧陶紀、志留紀及包括早泥盆世筆石帶的劃分和對比研究,80年代以來,主持多個研究項目,在國內外發表了較多的論著。1997年以他為主的國際工作組在我國浙江常山黃泥塘建立達瑞威爾階的全球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的研究被國際地科聯批准,是第一個在中國確立的「金釘子剖面」,為我國的地層學爭得了榮譽。近年來研究筆石大滅絕及倖存的過程和機制,在理論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創新。與美國布科(A. J. Boucot)和斯科梯斯(C. R. Scotese)兩位教授合作,編制了寒武紀至中新世共26幅全球氣候緯向分帶重建圖,系統闡述顯生宙氣候帶的演變。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 陳 顒 地球物理學家。江蘇宿遷人。 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地震局研究員。曾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長期擔任國際地震預測和災害委員會主席。70年代從事高溫高壓下岩石物理學實驗研究。發展了測量岩石變形的激光全息技術,研究了應力途徑對岩石性質的影響。發現的岩石熱開裂現象已被應用於核電站的安全性監測。90年代致力於地震預測和地震災害研究。將地震學、工程科學和經濟學結合在一起,首次編輯了全球地震危險性圖和全球地震災害預測圖。該圖已被聯合國等機構用於減災規劃。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6 陳國達 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家。廣東新會人。193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南工業大學顧問,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地窪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窪構造與成礦研究總中心主席。最大貢獻是於1956年創立地窪學說,突破1959年以來美澳學者創建的地槽地台學說,為進一步認識地殼演化規律及找礦開辟了新思路。從60年代起這一學說被陸續介紹到十幾個國家,推動了有關學科的深入發展。1991年又提出了殼體(歷史-因果論)大地構造學,即把岩石圈的演化與運動統一研究的學術思想。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7 陳俊勇 大地測量學家。原籍浙江寧波,生於上海。1960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1981年獲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獲科學技術博士學位。國家測繪局特邀顧問、科技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在幾何大地測量、衛星大地測量、地球重力場參數計算及地球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推導出大地測量中許多重要計算公式;首次結合衛星大地測量資料對中國參考橢球定位進行了詳盡研究。推導的世界「1980年大地參考系」全套參數計算公式被國際組織IUGG通過採用至今。主持推算和提供了中國首次民用的地心坐標轉移參數。主持了1975年和1992年珠穆朗瑪峰高程的計算工作。對建立和完善我國測繪基準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三維地心坐標基準、重力測量基準、經度基準、消除精密水準測量系統誤差、航測檢定場、長度野外檢定基線等。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8 陳夢熊 水文地質學家。原籍浙江上虞,生於江蘇南京。1942年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畢業。國土資源部科技咨詢研究中心咨詢委員、高級工程師。長期在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擔任副總工程師職務,主管水文地質科技業務,領導完成全國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80年代以來,開始致力於地下水資源與環境水文地質問題的研究。完成國際水文計劃(IHP)兩項國際合作研究課題。除對水文地質研究作出重要貢獻外,對環境地質,以及地貌、第四紀地質等方面,也造詣較深。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9 陳慶宣 地質力學家。湖北黃陂人。194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國土資源部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在中國首次在實驗構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條件和過程以及長期應力作用下岩石非彈性變形。提出了在分析岩石變形與應力場的關系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和東西向構造帶形成機制。為中國西南地區地震地質、重大工程選址、北京、深圳等城市地殼穩定性評價作出重要貢獻。發現銅官山外圍鐵帽,擴大了銅官山銅礦儲量;為包鋼找到優質耐火粘土;首次發現西康系中含三疊紀菊石化石的海相復理石沉積,解決了其地層時代問題;發現酒泉盆地早第三紀火燒溝組與白楊河組間不整合,重新釐定了盆地第三系地層,為該區石油遠景評價打下了基礎;首次發現祁連山震旦系和海相三疊系,為該區以後區測找礦作出貢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0 陳述彭 地理學、地圖學、遙感應用專家。江西萍鄉人。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史地系。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名譽所長、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50年代積極推動我國國家地圖集的編制。60年代倡導航空像片系列制圖與計算機輔助制圖。70年代致力於開拓遙感應用,組織自然資源與城市環境航空遙感實驗。80年代負責研製我國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規范,籌建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開放實驗室,曾任第一任主任、設計黃河、長江中下游洪澇災情評估信息系統,兼任中巴資源衛星應用分系統總設計師(1987—1992)。90年代積極參與地球信息科學及全球變化及數字地球戰略研究,著有《地學的探索》文集4卷(1990—1992),《石堅文存》(1999);合著《遙感地學分析》(1985,1990)、《地理信息系統導論》二種教材,主編《地球系統科學》及《遙感大詞典》(1990)二種工具書;主編《地球信息科學》(1997一)及《遙感信息》(1986一)兩種期刊。曾參加編制《中國地形烏瞰圖集》、《國家自然地圖案》、《衛星遙感分析圖集》等地圖集10餘種。任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學技術咨詢委員會主席、國家遙感中心顧問。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1 陳永齡 大地測量學專家。北京人。1939年獲德國柏林理工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國家測繪局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教授。早期著有大地測量學、測量平差法、實用天文學等大學叢書。主持制定了我國大地測量法式。1965年制定測量珠穆朗瑪峰海拔高程的技術方案,測定其高程為8848.13米,為世界所公認。70年代推動採用衛星多普勒定位技術,初步建立了我國地心坐標系統。80年代建議採用全球定位系統(GPS),並提出研究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的技術方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2 陳運泰 地球物理學家。原籍廣東潮陽,生於福建廈門。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從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論的研究。改進和應用了哈斯克爾矩陣法。提出了測定中、小地震震源參數和介質品質因數的實用方法;應用與發展了靜力學地震位錯理論;在中國最早綜合利用地震波、「零頻」和重力資料求得中國一些大地震的發震構造和破裂過程;提出了大地震震源過程中「質量遷移」、「震前蠕動」等新觀點。定量地分析論證了滑動弱化在地震不穩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區介質的流變性對地震自身的重復性及地震序列類型的控製作用,介質與應力的不均勻性對地震斷層的不穩定擴展與地震輻射的控製作用。獲取了一批高質量的近震源強地面運動的記錄;在國際上最早用近震源地面加速度記錄反演天然地震的矩張量並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過程的復雜性。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3 程純樞 氣象學家。浙江金華人。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理系。中國氣象局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研究員。長期從事氣象業務技術工作。60年來,為我國氣象事業的建設、發展和現代化做出了貢獻。早期從事天氣預報業務研究工作,1949年後在從事氣象業務技術領導工作的同時,致力於大氣探測、氣候資源及農業氣象等方面的研究,並帶領和指導開拓這方面業務服務和研究的領域。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4 程國棟 凍土學家。上海人。1965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院長、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青藏高原凍土研究,解決工程問題。完成青藏鐵路東線工程地質調查。在熱水煤礦論證富冰高溫凍土路段應採用保護凍土原則修築路堤,並提出有效措施。結合青藏公路改建,提出高含冰量凍土分布規律和識別標志。創造性地提出近地面厚層地下冰形成的重復分凝機制(程氏假說)和凍土三向地帶性理論。前者解決了凍土學界長期懸念,被廣泛應用於解釋多種冰緣和寒區水文現象。後者指明凍土隨緯度、海拔和乾燥度變化。近年來從事冰凍圈與全球變化、西北水資源形成、變化及與社會協調發展研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5 程裕淇 地質學家。浙江嘉善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8年獲英國利物浦大學博士學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名譽院長、研究員。曾任地質部副部長。早年在英國蘇格蘭提供了國際間系統研究交代型混合岩的範例,闡明其交代機理:發現川西丹巴遞進變質帶;發現昆陽富磷礦(1939),是中國尋找沉積磷礦床的突破。長期從事和領導中國鐵礦的研究和勘查以及早前寒武系的研究和總結,指出鐵礦找礦方向;提出鐵礦類型組和鐵礦成礦系列以及所有礦床的成礦系列的概念,促進了成礦學和早前寒武系研究。提出混合岩系列和混合岩化成礦的觀點,進行混合岩化作用的地質背景分類和區域變質岩石的詳細分類,闡明中國各時代變質岩系、岩帶的特徵,從而促進了變質地質學的發展。近年來關於變質岩深熔作用方面有初步開創性成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6 池際尚 岩石學家。女。湖北安陸人。 1941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 1947年和1949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布侖茂學院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中國地質大學教授。50年代初發表的岩組學論文具有當時國際水平。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先後負責山東等地區域地質調查及北京南口花崗岩科研工作,特別是山東金剛石原生礦的科研工作,發表了大量論文,提出了我國金伯利岩的分類、命名的原則和方案,總結了各類金伯利岩的岩石學特徵,對尋找金剛石原生礦有重要指導意義,至今被沿用。80年代完成了獲獎成果《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主編的《岩漿岩岩石學》和《費德洛夫法簡明教程》反映了當時國內外的最新成果,至今仍是重要的教學參考書。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7 丑紀范 大氣科學家。湖南長沙人。 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北京氣象學院教授。早年從事數值天氣預報基礎理論和方法的研究,提出將數值天氣預報問題由原來的初-邊值問題推廣為廣義初-邊值問題,使問題更為可解和易於求解;將變分法和泛函分析引入數值天氣預報問題中,提出使用過去資料的理論和方法。論證了准地轉模式大氣溫壓場的演變與下墊面熱狀況的等價性,提出由歷史資料反求大氣要素和參數並使之與長期預報模式相匹配的方法。近年,研究大氣動力學長期演變的漸進性質,得到在特定情況下大氣動力運算元向外源的非線性適應特性,得到定常外源作用下大氣運動的自由度縮減的結果。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8 戴金星 天然氣地質與地球化學家。浙江瑞安人。196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70年代後期,在我國首先從事和倡導煤成氣研究,開辟了我國煤成氣勘探新領域。在全面系統研究我國天然氣的碳氫氦同位素特徵、建立鑒別各類天然氣理論及天然氣的成因分類、完善和發展煤成氣(烴)模式、煤成氣的富集規律、氣藏類型、天然氣聚集帶和聚集域、我國大中型氣田形成條件和控制因素,從而為中國第一大氣田——長慶氣田的發現提供了科學依據和預測、在研究中國東部(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蘇北盆地和三水盆地等)無機成因氣及其氣藏形成條件,特別是無機成因CO2氣藏及烷烴氣藏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 鄧起東 地質學家。1938年生於湖南雙峰。1961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地質系。曾任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現任該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活動構造和地震地質研究,對我國華北、山西、天山、阿爾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動構造和大地震區地震構造有深入的研究;對走滑、擠壓和拉張等不同類型構造的幾何學、運動學和形成機制有創造性發展;建立和發展了活動構造大比例尺填圖技術,發展了古地震研究,領導了全國活動構造地質填圖和研究工作,推進了定量活動構造學研究;系統編制了我國活動構造圖,總結了我國活動構造和應力場特徵,提出了新的運動學和動力學模式;主編完成了我國第一份經國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區劃圖,成為全國抗震設防標准;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動構造及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為經濟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這些不夠的話留郵箱,我這有文檔,還有一些

9. 羅汨泊科學家死亡真相

羅布泊失蹤的科學家彭加木。

10. 乞力馬扎羅山為何被許多地理學家稱為「非洲之王」

乞力馬扎羅山是來一個火山丘,源它位於坦尚尼亞乞力馬扎羅東北部,鄰近肯亞,是坦尚尼亞與肯亞的分水嶺,距離赤道僅300多公里。乞力馬扎羅山被許多地理學家稱為「非洲之王」。乞力馬扎羅山國家公園和森林保護區占據了整個乞力馬扎羅山及周圍的山地森林。乞力馬扎羅山國家公園由林木線以上的所有山區和穿過山地森林帶的6個森林走廊組成。坦尚尼亞東北部的大火山體,鄰近肯亞邊界,它是較早的一個殘余火山。基博峰看來像個蓋著積雪的穹丘,此火山口裡有個顯示殘餘火山活動的內火山錐。和基博峰的有規則的錐形大不相同的是,馬溫西峰是經過強烈侵蝕的,山勢崎嶇而且陡峭,並且被東西向狹谷劈開。近年來由於全球變暖,乞力馬扎羅山的冰雪消融,引起了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關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