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構造地理學

構造地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2-08 23:57:26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1)構造地理學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

⑵ 地質學和地理學的區別是什麼

1:首先在學科分類上,地理學代碼是0705,地質學0709,
2:地理學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版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權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地形學即地貌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態特徵及其發生、發展、結構和分布規律的科學。研究內容包括地球表面形態和形成動力的分析,地球表面形態的發生、發育規律和組成地貌的沉積物的研究。它與地質學、地球物理學、自然地理學等學科關系密切,既是一門邊緣科學,又是一門獨立的科學。主要包括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應用地貌學、岩石地貌學和實驗地貌學等。

3:地理學應該包含地形學和地質學,屬於自然地理學范疇,這就是他們之間的聯系

⑶ 什麼是地理構造

地質構造指的來是久遠地質自時期構造運動所造成的各種構造,如岩層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層錯斷而成的逆沖斷層、正斷層等,以及它們的復合體;新第三紀以來的構造運動(即新構造運動)形成的、並還在活動的各種構造。反映大地質構造的地貌有大陸、洋盆、山脈、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質構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單面山、斷層陡崖等。

⑷ 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構建地理學科

(一)明確地理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具有針對性和影響力
地理課堂教學目標要清晰明確,能夠引導高中生不斷進步,積極探索地理應用技巧。地理教師要系統的制定教學方案,利用現代化教學理念,促進高中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識,培養高中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高中地理教學必須具有針對性,讓學生在學習後增強對人口、資源、環境以及社會的了解,從而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通過對地理教材的研究,要培養高中生對地理差異的對比和分析能力,對地理現象的觀察和理解能力,對地理文字與圖表信息的概括和提煉能力等,從而將地理課堂教學內容不斷細化。同時,高中地理教學必須具有影響力,要讓高中生提高對地理的重視程度,通過教師的教學風格和個人魅力感染學生,促進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並能夠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改變傳統落後的教學思想,貫徹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注重學生的成績,地理教師以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這樣就造成了高中生對地理課產生厭煩情緒,並且學生的地理成績出現兩極分化。高中地理教師把自己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課堂上對學生發號施令,不給學生自由發揮的機會,嚴重限制了高中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新時期,高中地理教學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新課標為准繩,有序的安排教學內容,使每一堂地理課都具有層次和順序,重點突出,主次分明。與此同時,地理教師必須把課堂教學的主人還給學生,嚴格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確保每一名學生都有進步。加強對地理知識的拓展和遷移,幫助學生總結地理規律,課堂以教師講解和學生獨立思考相結合,調動高中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⑸ 高中地理中構造地貌和地質構造的區別

構造地貌由地球內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質體與地質構造控制的地貌。
要區分這兩個定義,首先要清楚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態,如山地、平原、河谷、沙丘、大陸架、海溝等。因此構造地貌是指由岩層或岩體經構造運動所控制的地表形態,側重於地表形態。
而地質構造是指岩層或岩體經地球內力引起的機械運動而發生變形與變位,是指岩層或岩體的變形與變位(或形態位置)。
地質構造——岩層或岩體(對象)——形態位置
構造地貌——地表(對象)——地貌
褶皺和斷層是地質構造,褶皺使岩層發生彎曲,使岩層形態呈背斜或向斜。而在地球表面,由於岩層彎曲,導致地表也彎曲不平,形成山地等地貌,這就是構造地貌。
斷層是地質構造中的斷裂構造,是指岩層的斷層,斷層後使岩體的形態呈地塹、地壘狀態,都屬於地質構造。而岩層的斷裂後形成的地塹導致地球表面形態下陷,成谷地形態,這是構造地貌。

構造地貌(structural landform)由地球內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質體與地質構造控制的地貌。從宏觀上看,所有大地貌單元,如大陸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為地殼變動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響的地貌,如現代火山錐和新斷層崖是罕見的,絕大多數構造地貌都經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故不論從構造解釋地貌,或從地貌分析構造,都必須考慮外力作用的影響。
地質構造(簡稱構造)是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份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是構造運動在岩層和岩體中遺留下來的各種構造形跡,如岩層褶曲、斷層等,稱為地質構造。構造運動是一種機械運動,涉及的范圍包括地殼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方向的構造運動使岩塊相互分離裂開或是相向聚匯,發生擠壓、彎曲或剪切、錯開;垂直方向的構造運動則使相鄰塊體作差異性上升或下降。

⑹ 通俗的說,什麼是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的區別(高一地理)

地質構造這個題目非常大,幾乎包含了地質學的所有內容(從地表到地心).
構造地貌則單指地表形狀.

⑺ 結構主義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1、在研究地理事物時,強調整體性的研究,反對孤立局部的研究。因為整體對它的部分在邏輯上有有限的重要性,孤立的部分本身是沒有意義的,部分只能在整體中得到它們的意義;
結構主義是一種整體主義,受有機論思維影響,強調整體性、集體性和社會性。結構主義地理學者認為,任何地理現象都是由許多要素(部分)構成的,這些要素相互依賴。在地理研究中,結構主義地理學者主張採用結構主義的方法,認為整體對它的部分在邏輯上有優先的重要性,孤立的各個部分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夏基松,1998)。例如,20世紀60年代以來,先進的交通運輸、遠距離通信設備的完善,表面上看來,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越來越不受空間地域鄰近及大城市集中等條件的約束,因此一些技術決定主義者就認為「城市將逐漸走向鬆散及解體」。事實上,這是一種片面的解釋。如多元空間即城市除了有物質空間,還包括社會空間,比較流行的「虛擬空間」(syberspace),等等(Graham and Kitchin,1998)。在對有關片面、局部的城市理論的批判中,希爾德(Shield)認為:「我們需要構建一個多維的整體的分析,允許平行或自相矛盾的觀點並存,而不是強求單一的纖細或者是結果。」城市中雖然某一個部分會發生變化,但並不一定會改變其結構本身。脫離了城市整體來談某一部分的變化,在結構主義地理學者來說是沒有意義的(Amin and Graham,1998)。
但結構主義地理學的這種整體性研究又與系統研究有所不同。考克斯認為,系統與結構意思相近,但不完全是一回事。系統(system)指一套相互關聯的實體結合而成的體系,譬如一個家庭或一盤棋。而結構更側重「系統內部的整套關系」。這套關系既可用抽象邏輯形式予以概括,也能在系統運作中得到「象徵性的體現」(趙一凡,2002)。因此,結構主義地理學的整體性研究應是指對系統內部的整套關系的研究。
2、強調認識地理事物的內部結構,反對單純認識外部現象;
結構主義地理學者認為,研究地理事物不能像實證主義那樣,滿足於經驗現象的羅列和描述,而應把握住深藏於這些現象中的結構。地理現象雖然表面看來雜亂無章,但都由內部結構統一支配。
英國地理學家塞耶認為,地理學有兩種相互對立的方法論原理:如果要解釋某一事物的發展過程,我們應當找出其行為規律,就要藉助於自然科學,尤其是物理學的實證主義方法論;如果要解釋事物的種種現象,我們必須了解其結構以及使之產生或經歷某種轉變的性質,我們就要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
人文地理學中的規律性一般是近似的,因時間和地點而異,或者說是具有「獨特性」。因此,從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來看,追求規律性和發展秩序的研究是不恰當的。即使在規律和秩序確實存在的地方,規律性本身也不能給出解釋。兩個或更多的變數以某種有規律的和可預言的方式變化並不能告訴我們為什麼是這樣,這種規律性並不能告訴我們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和動力。因此尋找事物發生的原因,就是要探討變化是怎樣發生的?事物是怎樣轉變的?在轉變過程中各種因素又是怎樣促進事物發展的?這就需要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通過研究現象的外部關系(表層結構)去尋找支配現象的內部關系(深層結構),在它們所依附的事物的結構中尋找其作用機制。 3、強調內部地理要素研究,忽視或否定外部因素的研究;
結構主義地理學認為:既然地理事物是由內部結構而不是由外部因素決定,那麼,地理事物及其各個成分的性質和意義與外部因素無關。所以許多學者重視的是對地理事物內部因素的分析和內部結構的把握,如文化、社會、經濟等因素對城市的影響,這與結構主義哲學上皮亞傑作出的「自律性」規定相一致(於濤方,2000)。因此,有人認為,結構主義思想專注於社會問題,有脫離地理學主旨的危險(顧朝林,2005)。因為就地理學的人地關系傳統而言,自然與社會並不是各自獨立的王國,相反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的。
4、強調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作用,忽視或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
在結構主義看來,一切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的意義和性質都是由先驗的結構所「命定」的,人的一切作為都無意識地受到結構的支配,人只能體現結構的作用,是結構的載體,而不能改變結構的作用。
5、強調共時性研究,反對歷史性研究;
6、強調靜態的研究,忽視或反對動態的研究。
結構主義只承認共時性,反對歷時性。結構主義地理學者認為,既然事物的性質和意義是由內部的整體性結構所決定的,,因而就要把握事物的內部結構,無須也不應該歷史地、動態地研究地理事物的變化。地理學研究只需要觀察事物的剖斷面,考察穩定不變的東西。這種反對歷史地研究與人文主義地理學重視歷史、重視背景條件(context)的傳統恰好相反(Johnston,1986)。

⑻ 地理里講的「地質構造類型」有哪些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版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權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
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⑼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 要地理書上的

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⑽ 構造-岩相古地理分析的概念、思路與方法

黃汲清先生 ( 1945) 在 《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中,編制出了寒武紀、加里東泥盆紀、華力西二疊紀、燕山白堊紀和喜馬拉雅期的中國構造古地理圖 5 幅,勾繪出了這些地質構造階段的海陸分布輪廓。這些古地理圖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構造古地理圖,是我國構造古地理學的先導。

王鴻禎等 ( 1985) 的 《中國古地理圖集》主要是以大地構造學的理論為指導和以大量的區測資料為基礎編制出來的,是我國大地構造古地理學的代表作。崔克信 ( 1986) 、黃汲清等 ( 1987) 、王鴻禎等 ( 1990) 、劉本培等 ( 1991) 、周志毅等 ( 1995) 、李通藝( 2000) 以及其他許多人以大地構造學的資料、理論和觀點來論述古地理的專著和論文,均屬構造古地理學的范疇。

國外的構造古地理學 代表著作有 Ziegler ( 1988) 、Dercourt 等 ( 1991) 、Scotese( 1997) 、Southeast Asian Research Group ( 1995) 、Li Zhenxiang 等 ( 1996) 等的作品。

當前國內外構造古地理學均呈現出與沉積學、地層學、古生物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學等的相互結合和滲透,研究熱點集中在造山帶沉積和古地理、古特提斯多島洋構造古地理、全球古大陸重建尤其是關鍵部位古大陸重建等方面,是一個十分活躍的古地理學分支學科。

20 世紀 60 年代板塊學說的誕生為活動論構造古地理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並推動了這一領域的發展。20 世紀 90 年代該領域有關地質歷史中洋、陸重建,古地理和古氣候的研究成果已被石油地質家用於全球石油聚集和分布規律研究。在中國,王鴻禎先生在活動論構造古地理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板塊學說的提出,特別是海底擴張和磁條帶年齡的證據,使古地理、古氣候研究進入了全新的領域,地質學家必須重建原來沉積盆地所處的位置。這就使活動論構造古地理的概念具備了新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在此之前大陸漂移說的出現,開辟了活動論思潮的萌芽階段,其最重要的標志是承認大規模水平運動的存在。20 世紀 60 年代以前部分古生物學家和古地理學家已經提出了具有先驅性的推斷。在作為地學革命的板塊學說研究高潮中,地質學家們以全球構造的活動論為基礎,應用當代古地磁方法和成圖技術,致力於地質歷史時期的古大陸重建。許多學者編制了地質歷史不同階段的古地理再造和古氣候帶預測圖。由於技術和數據密度不足等原因,目前全球性成圖比例尺還較小,並帶有推斷性。隨著古地磁和成圖技術的進步以及資料的積累,這一領域正取得實質性進展。一些學者如Scotese 等建立了資料庫,不斷根據新數據的積累修改全球及大區域古地理重建的結果。孫樞先生曾在第三屆全國沉積大會上評述了此領域的研究現狀與趨向。上述活動論構造古地理研究的思想很快引起了石油地質學家和沉積地質學家的重視。一些專題性的研究對全球油氣聚集分析更有重要價值,如法國學者德高特等的 「特提斯古地理圖集」。古大陸重建與油氣聚集規律研究成功地結合的一例體現在 Klemme 等的著作中。Klemme 等從全球尺度研究了自古生界早期以來各時代烴源岩形成油氣資源的比例,並在古大陸重建的基礎上標定了全球大型油氣系統的分布。從而揭示了沉積盆地所處的古緯度與古氣候帶及其與古海洋的關系。其中特別強調了晚侏羅世和白堊紀優質烴源岩的重要性———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油氣資源形成於該期的烴源岩。這取決於當時特有的古構造、古氣候和古海洋環境。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被動邊緣盆地形成的巨大規模的油氣聚集。在特提斯洋的被動邊緣,以中東阿拉伯海灣地區為代表,形成了全球最為富集的油氣聚集帶。

地質歷史上,盆地的演化和內部的沉積古地理變革均受盆地構造屬性、盆地邊緣和盆內構造活動規律的控制。位於不同板塊或同一板塊內的不同盆地由於盆地邊界的構造屬性和構造活動規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演化歷程。同樣,同一盆地內由於內部不同部位盆地動力學環境不同造就了盆地內不同的沉積古地理環境。因此在進行構造古地理分析過程中應遵循構造控盆、盆地抓相的基本原則,完成構造 - 岩相古地理編圖。

關於編圖思路,可從兩方面入手對構造古地理進行研究。首先,以文獻調研資料為基礎,結合研究區構造演化特徵,按照構造演化進行階段劃分,結合構造運動的屬性、規律研究,查明研究區內、抓相斷裂的位置、形成、活動時間及控盆、控相機制。其次,在構造及大型斷裂研究的基礎上,完成岩相古地理編圖的基礎資料准備工作,主要包括岩石地層多重劃分對比、單剖面沉積環境分析、橫向沉積相變規律研究和單因素資料統計、編制等。在完成上述基礎資料和圖件准備的基礎上,結合研究區構造、盆地演化規律的研究成果,以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沉積相研究方法為基本思路,運用相應的岩相古地理編圖法( 如岩比法、優勢相法或單因素分析法) 完成研究區構造古地理編圖。實際上,岩相古地理分析離不開盆地構造和全球構造的分析,構造分析構成了古地理分析的基礎與前提。但是,就盆地構造 - 岩相古地理分析的范疇而言,更應該注重構造帶的古地理恢復與分析。

造山帶古地理學是在造山帶地區或經受了造山運動改造的地區開展古地理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研究過程要注意三點: 一是不能用 「將今論古」的方法恢復地史期間的隆起區和堆積區,二是沉積相帶的展布受區域構造應力場及基底構造格局控制,三是辨析原生沉積盆地與構造盆地 ( 吳根耀,2003) 造山帶古地理學在盆地構造 - 古地理重建中的應用,其核心是以發展的和動態演化的思路來研究盆地。

盆山耦合分析是正確認識盆地動態演化的鑰匙。所謂盆山耦合,指的是造山作用與盆地演化間有統一的運動學過程和動力學機制。就盆、山這一對矛盾而言,山常是主要的方面。但是,造山帶的內部結構比較復雜,地質記錄不全,故對地質現象常有多解性。盆地內地質記錄相對完整,因而對其運動學的全面研究對造山過程的運動學認識帶來寶貴的借鑒,對其成盆動力學機制的探討對造山動力學機制的認識帶來有益的啟示。因而,在以動態演化的思路研究盆地發育的運動學特徵時,應有意識地加強與造山動力學匹配的盆地動力學的研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