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教學中讀圖能力的培養

地理教學中讀圖能力的培養

發布時間: 2021-02-08 16:53:00

⑴ 淺談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讀圖能力

作者
梁巍
摘要
摘要: 本文從地理教學中應用地圖的必要性入手,緊密結合地圖的特點,論述了應用地圖讓學生確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態、分布規律和相互關系;應用地圖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想像能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等方面的內容。最後就如何發揮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做了說明。
詳細內容參考網路學術:http://xueshu..com/s?wd=paperuri%3A%%29&filter=sc_long_sign&tn=SE_xueshusource_2kw22v&sc_vurl=http%3A%2F%2Fd.wanfangdata.com.cn%2FPeriodical_dsjj201111032.aspx&ie=utf-8&sc_us=14167593360828007387

⑵ 怎樣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地圖是人類認識與改造生存地理環境的必然產物和重工具。地圖是一種專無聲的語言。地圖使人更屬容易了解許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須用許多篇幅來敘述,但完全得不到充分效果的東西。」地圖作為地理信息傳遞的載體,它所表達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具有空間區域分布的任何現象,都可以通過地圖加以表現,這就決定了地理教學中地圖應用的廣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⑶ 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一、強化讀圖表步驟的課堂教學訓練,養成讀圖好習慣。
這就要求從教材入手,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要求學生拿到一幅圖,要做到「讀圖四步走」:一讀圖名,即這是幅什麼圖?二讀圖例和注記,即圖中的符號表示什麼地理事物?三讀有無坐標軸,若有坐標軸,要看清橫縱坐標分別表示什麼?四讀取圖表中表達了哪些地理信息?「讀圖四步走」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這是提高讀圖能力的基礎和關鍵。在地理高考中因讀圖習慣不良,漏讀、誤讀圖名或漏讀、誤讀圖例而導致失分的事例不勝枚舉,因此,要想提高學生讀圖能力,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途徑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做到「讀圖四步走」。
二、強化教材中圖表的閱讀與識記,是認識其他圖表的基礎
地理教材中匯集了大量圖表,只有對教材中圖表做到熟記於心,才能有助於認識出現的變式圖、大比例尺的區域圖等難度較大的圖。
例如對變式圖處理的方法是局部放大,整體恢復,回歸基本。如有關晨昏線的讀圖題同學們普遍感覺較難,就是因為變式圖特別多(約有20種)。但最基本的形式卻只有兩種,即側視圖和俯視圖。在復習時我們首先要掌握教材上的基本圖形,再重點弄清每一種變式圖與基本圖形是什麼關系,是如何「變」的。解題時先將局部圖恢復為整體圖,將變式力回歸為基本圖,可以使此類題大大簡化。同時,在平時復習中要注意總結一些讀圖「法則」。
再如要認識小范圍、大比例區域圖,除了要根據經緯線進行空是定位外,還要求學生識記一些地面上點狀的重要標志以及線狀的輪廓,點狀的如一些重要山峰、礦產地、城市等,線狀的如河流、島嶼、海陸、行政區等,只有從教材上識記,才能有助於認識區域圖。
三、強化圖表歸類的教學訓練,培養對不同圖表的閱讀方法
經過閱讀步驟和對教材中圖表的閱讀和識記,學生已經形成良好的讀圖習慣和基本的讀圖技能,要想更快地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就必須將圖表歸類,了解不同圖表的特點,指導學生總結各類圖表的讀圖方法和關鍵注意點。在近年的文科綜合試題中,地理部分出現較多的圖形類型有:「變式圖」、「疊加圖」、「等值線圖」、「統計圖」和「區域圖」,下面本文就逐一介紹一下這些常見圖形的特點和閱讀方法。
總之你上課引導得多,用圖用得多,學生也容易養成讀圖的習慣,他們讀不好圖的關鍵還是很少看地圖。

初中地理學生讀圖能力培養怎樣解決

地圖是地理教學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學好地理的關鍵所在,可以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地圖在地理教學中十分重要;無論是在課本中,還是考試試題中,地圖佔有突出的地位;在初中地理課本中地圖的類型和地圖的呈現方式多種多樣,涵蓋的內容也很多。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認識地圖習慣,掌握讀圖的方法、培養用圖的意識是地理讀圖習慣培養的重要內容。
一、 地理教學中讀圖能力的培養
1. 掌握讀圖程序,培養讀圖技能
讀圖要注意地圖的名稱、圖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線,以確定地圖的類型、范圍等內容。對地圖圖像有目的、有重點的觀察,多角度地對圖像進行有效分析,提煉出地理事物的規律、特徵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間聯系的來龍去脈,准確把握內涵,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把讀圖貫穿始終,把地理事物落實在地圖上,使學生牢固樹立地理空間概念。最好能把一些空白地圖發給學生,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在地圖上表現出來,加強檢查與督促,使圖植根於學生的腦海,有利於學生准確快速地儲存和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學生思維敏捷性。
2. 學會一圖多思一圖多用,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歸納性思維
地理事物及多種地理要素的集合和相互聯系,可以通過地圖准確地反映出來。教師要對地理知識進行歸納、綜合,使學生學會一圖多思、一圖多用。每一副圖都可以提出「是什麼?」、「在哪裡?」,直至解決「為什麼?」,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這樣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使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化,思維程度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對同一地圖從多角度觀察和思考,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例如:「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圖」,這副圖我們可以了解世界人口稠密區,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平原和工、農業比較發達的地方;但把它作為世界聚落的分布也是完全可以的。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在這一副圖上也可以歸納出世界人口和世界聚落的分布密集區。
3. 繪制地理圖或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繪制圖表」要求學生能夠模仿、記憶、想像,做到眼、手、腦並用,有利於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在「降水和降水分布」的活動內容中,要求學生根據表中的數據,參照「繪制氣溫曲線圖」的步驟畫出某地降水柱狀圖,明白氣溫圖與降水圖的區別,氣溫圖是不斷變化的曲線,降水是高度的表示。通過學生的繪制,確實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4. 圖文變換,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主要是數據表格與圖形之間的變換,通過變換培養讀圖能力,如針對人口、資源、氣象、工農業發展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圖文變換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5. 既注意規律性又注意特殊性,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地圖反映的是眾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的空間分布、相對位置、空間結構等。有時需要將其中某些組成成分分割開來,以突出某一空間或某一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空間,在讀圖時要求學生不能只了解一副圖的概貌,還須對圖中局部地區、個別地理事物有所認識、分析、了解。
二、 地圖教學措施
1、針對不同類型的地圖採取不同的方法,掌握不同的技巧。如政區圖、地形圖,最好能結合空白輪廓圖,邊學邊練,循序漸進,先掌握主要的高原、平原、山脈、河流、島嶼、主要國家和首都、我國省級行政單位。
2、 熟練運用一些模式圖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比如,「全球海陸分布簡圖」、「我國主要地形分布簡圖」、「大洲分界線簡圖」等等。能夠熟練並快速地繪制這些簡圖去分析遇到的問題,避免死記硬背和張冠李戴。這樣,不僅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提高了學習質量。例如,講解中國地形分布、黃河和長江等大江大河等內容時,用邊講邊繪板圖的方式,將諸多的知識匯總到一張簡略的板圖上,不但便於記憶,還在記憶過程中強化了聯想,以培養學生的能力。
3、對地理課本中出現的一些示意圖,學生難以理解的可通過演示。如在講解地球自轉、公轉產生的意義時可轉動地球儀或圍繞講台轉動,使抽象的問題變得十分直觀具體。此外,讀示意圖、剖面圖要注重概念、原理與規律。此類圖像旨在用直觀、形象、簡潔的圖來說明地理事物的本質屬性、演變規律及產生的原因,是用來解釋地理教學中「為什麼這樣?」 的知識。因此,在教學時注意採用觀察法、分解法、動態法等引導學生找出圖中有關地理概念的關鍵點或要素,並加以識別、理解,然後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深刻、准確理解圖像所表達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及規律。例如,七年級上冊第43頁讀圖題,讀「圖3.14六大板塊分布圖」,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圖中板塊塊運動的方向是擠壓還是,推測可能的發生的位置變化。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板塊張裂凹陷形成裂谷和海洋的過程,擠壓褶皺形成斷裂,山脈,高原等;並明確地殼運動帶來地震,火山等地質災害
4、學習地理,地理教師更多地要去思考如何以生為本,展開師生雙邊活動。把講新課讀地圖讀課文做練習融為一體,對於塊狀特徵突出的政區圖湖泊圖等我們可以裁剪地圖,採取以技能帶知識,以活動帶技能的方法可以將知識與技能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有效地促進知識與能力的轉換。例如,在東南亞政區教學中,我用一張白紙套畫一副亞洲政區空白圖,海洋部分著藍色。東南亞國家形狀另外用硬紙按照比例裁剪,課堂上讓學生把國家拼貼到相應位置去。在教學「中國行政區劃」一節內容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硬紙片裁剪製作特殊的省級行政單位,並塗上不同的顏色加以識別。凡此種種,均已取得不錯的效果。
5、一幫一,一對紅,小組合作共進步。充分發揮小組的力量,讓好學生代替老師督促學生,檢查學生的作業,講解不會的知識,同時引進競爭機制,對每個小組進行定期考核打分,對表現最優秀,進步最快的小組進行表揚獎勵,對表現不好的小組給予相應的懲罰,促進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讓同學們學習的有動力、有激情、有干勁。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地理圖表是地理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工具。」願我們都能夠以此作為教學指導思想,以真正的素質教育為己任,保證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得到發展。培養學生左圖右書,學習地理,不離地圖的習慣; 掌握運用地圖的基本技能,會運用地圖查找地理信息,養成從地圖上獲得信息的習慣。通過閱讀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學生的理解、想像、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⑸ 初中地理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地理是一門特殊的學科:所有地理知識都可以在地圖上表示出來,有些知識還可以用演示表現出來。平時練習或考試,有些知識課本上沒有明確說出,但是地圖上有或演示中可看出,學生不能正確答出,是因為學生沒有仔細觀察造成的。要彌補這個缺憾,就要平時注意培養學生讀圖、觀察地圖的能力。 「地圖是地理學的語言」。地圖在地理學習和研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地理學的發展歷史看,是先有地圖然後才有系統的地理學理論知識。地圖集中了客觀世界大量的信息,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和分析還可以概括出各種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然而中學階段的學生,恰恰對地圖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強調地圖的重要性,還要教會學生閱讀各類地圖。「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地圖作為地理教學的重要工具,在地理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地圖是地理事物和現象空間分布的信息載體,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信息源泉,是表達地理思想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學離不開地圖。在地理教學中,重視讀圖技能的培養,讓學生掌握學好地理的鑰匙——讀圖技能,使學生由熟悉地圖法到看懂地圖,進而能分析、運用地圖,並逐步建立起有確切空間概念的知識系統。觀其「圖」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明其「理」。因此,在地理教學中,重視地理讀圖能力的培養,把地圖與地理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至關重要。一、熟悉圖表語言,掌握讀圖的基本步驟 要學會讀圖、用圖,首先應掌握好地圖的基本知識,熟悉圖表語言,明確有關概念。地圖符號是表達地圖內容的點、線和圖形,各種符號不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質,還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圍和大小等數量關系,所以只有講清各種符號的地理意義,才能使學生熟悉符號所代表的具體地理事物,准確而迅速地找出它們的分布概況,相互聯系等。其中,圖名、比例尺、方向、圖例、注記等都是組成地圖的要素。圖例是地理事物的標記,讓學生懂得地圖是用什麼符號表示什麼地理事物,是讀懂地圖的基本前提。學生通過熟悉圖例、聯系地圖上的符號,最終達到能夠認識具體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和空間結構。 同時,要考慮看圖的有序性。看圖不能雜亂無章,而要根據各種圖的實際情況,按照一定的順序,一步一步地進行。在觀察每一幅地圖時,應注意先看清圖名,直到地圖的主題或主要內容;再閱讀圖例注記和比例尺,知道地圖的表現方法;最後,要深入到地圖內部,關注具體的內容和信息,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讀圖效率。然而,看圖順序也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有時可根據需要及學習情況可以靈活變通。二、誘導啟發學生,培養讀圖的積極性 要讓學生多看地圖,培養學生經常讀圖的積極性,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沒有地圖就無法學好地理,地圖是打開地理知識寶庫的鑰匙。其次,還要讓學生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地圖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特性,許多問題都需要豐富的地圖知識作指導,通過讀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讀圖來掌握基本知識和原理,了解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內在聯系與規律。 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圖冊、教學掛圖、課本插圖、地理景觀圖、地理模型、黑板略圖等,讓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彩圖,一幅幅精美流暢的板圖板畫、一件件生動逼真的地理教具模型,也易產生歡愉的情緒和濃厚的興趣。還可課下讓學生做拼圖游戲等,同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了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之後,為了讓學生能熟悉34個省級行政區的位置及形狀,課後我布置學生製作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圖的活動。經過製作行政區圖,學生更加熟悉了其位置及輪廓。在過後做練習和考試中有關這方面的題基本上。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最重要前提是讓學生親自觀察直觀對象。以前常見教師在課堂上指著教學掛圖或投影圖、投影片,把觀察到的地理事物直接告訴學生,這是什麼山脈,那是什麼河流、城市、港口等等,使學生不用觀察就能得到,因而造成學生識圖能力低下:翻開地圖時找不到,找不準。所以在提出問題後,盡量讓學生獨立觀察,教師認真地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的程序、方法,然後讓學生在觀察中去發現「結果」。例如在講地球自轉運動時,先讓學生用一物(如課本、文具盒等)充當太陽,假想它們是圓的球體,並能自身發光,然後一手托地球儀離開「太陽」一定距離,另一手自西向東撥轉地球儀,學生會發現地球儀上的各個地方,有時候會背向太陽(黑夜),有時候會面向太陽(白晝),於是很快得出,由於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現象。同樣,改變和附加一定條件也可讓學生演示地球公轉運動,從而得出由於地球公轉產生了一年四季現象並能看到演示過程中,哪裡做得不到位,也有利於學生在做練習指出圖中地球公轉圖中的錯誤能正確迅速地指出來。再如:「根治黃河」的關鍵——治沙這個問題,我製作了一個上表面傾斜的小木箱,裡面裝滿沙土,然後讓學生向上面澆水,發現泥沙流失很快;但是往上面鋪一層草皮再澆水,學生會發現沙土流失現象

⑹ 怎樣展開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的討論

怎樣展開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的討論
從事多年的地理教學工作,我明白學生學習地理的難點所在,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如果脫離地圖的看書,死記硬背的學習,沒有讀圖、析圖、理解的意識,不僅學習效率低下,而且成績也很不理想。許多同學感到學習地理困難,對地理學習沒有信心。無論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離開地圖高談闊論,都是不切合實際的。
地圖在教學中的作用:
地圖和圖表具有直觀形象、生動活潑、對比鮮明等特點,讀後令人一目瞭然,便於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對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判斷力,記憶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閱讀地圖進行分析,概括,開拓思路,啟發思維,開發智力,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也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地理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在看圖中提高學生讀圖能力
在授課中我常常發現,學生看地圖或只看有彩色照片的圖片只是作為一種欣賞,根本沒有讀圖的意識,而教材許多內容就是通過讀圖、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掌握的,針對這種情況,我主要通過現代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藉助遠程教育資源,有意識地將地圖展示給學生。從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入手,讓學生在每一次的讀圖過程中都回顧以前的知識。
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看到一幅地圖時都不知如何去理解這幅地圖。應該加強學生對讀圖步驟的掌握,每一次我都讓學生先看圖片的名稱,然後看圖例或者坐標分別都代表什麼,最後去分析圖里表達的意思。通過一個學期的培養和訓練,學生基本能按要求去讀圖。當學生讀懂地圖基本要素後,就要引導學生如何從地圖中提取相關的信息。例如,在描述氣候的類型時,首先要看氣候的基本要素,即氣溫和降水,讓學生再現課本上提到的幾種氣候類型的特點,最後根據各種氣候特點來判斷氣候類型。例如,在講亞洲地形與河流時,先讓學生回顧分層設色圖,重現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然後引導學生分析亞洲的地形以什麼顏色為主,最深顏色分布在什麼部位,以及海拔最高點與最低點的相對高度,得出亞洲地勢的起伏狀況。從而總結出亞洲的地勢主要特點。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讓學生進一步分析出亞洲地勢特點而導致河流呈放射狀分布的特點。根據分析亞洲地勢與河流的特點,讓學生很輕松的分析出了北美洲沿北緯40度的地勢特點。
(二)引導學生勾畫地圖的能力
能力的培養是眼,腦,和手多種感官的密切協作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指一指,畫一畫,可以加深對地理事物的印象。例如,我在講印度時,我邊講邊畫,在圖上標出了德干高原,恆河平原,以及棉花區和黃麻種植區。順便講解了除了維度位置導致氣候炎熱的另一原因,是因為受北部高大山脈的阻擋而造成的。在講到印度旱澇災害頻繁時,讓學生回顧如何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然後找同學到黑板上親自動手畫出導致印度旱澇災害的風向。不僅加深學生對此知識點的印象,也檢查了學生對學過知識的掌握的牢固性。如學習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時,我要求學生畫日照圖、地球公轉示意圖等。學生通過親自動手繪制簡圖,能加深對所繪圖中地理知識的理解,對掌握一些繪圖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實踐價值。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為今後學習各種地理知識奠定了基礎。學生通過對圖的熟練,在大腦中有了一定的輪廓,可以藉助於填充圖冊進行填圖,也可在練習紙上簡易的描出地圖的大致輪廓然後再進行填圖。在班上的文化長廊內分出一塊位置來展示部分學生的優秀作品,這樣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重視多媒體的應用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多媒體的應用已成為我們教學中的重要輔助手段。在教學中最多運用的是白板教學用生動、活潑、形象、直觀、動態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化的傳遞教育信息,刺激學生感官,傳播教學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優化教學過程。能積極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例如,地球的運動,四季的形成,晝夜的形成,有效利用多媒體手段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化枯燥為生動。
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就是讓學生達到「手中無圖,腦中有圖」的境界,也就是構建「心理地圖」。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地圖的使用,積極培養學生的用圖習慣。這既是學好地理的關鍵,又是提高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地圖就是地理學習的最有力的拐杖,最有效的武器,離開地圖,猶如盲人,無從下手。所有相關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地理原因大都可利用地圖分析,簡易實用而又行之有效。地理課堂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神奇與活潑的百花園,它以其廣闊的天地、博奧的內涵,吞吐日月、包孕萬物,每一位地理教師都應努力探索,嘗試著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我們手上的、網路上的地圖與圖表資源,使得我們的地理課堂教學猶如插上飛翔的翅膀,越飛越高、越飛越穩、越飛越快活!

⑺ 試分析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進行讀圖能力的訓練

准確識讀地理圖表,有助於學生獲取更多有效信息,從而提高高中地理課堂的有效性。那麼,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呢?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可從以下方面來努力:
1.教會學生准確把握讀圖程序
高中學生一定要學會閱讀地理圖表。首先要看圖名,圖名指出該圖表所屬,這是讀圖的必要前提。養成先讀圖名的好習慣,可以為學生節約很多時間。其次要看地理圖表的圖例和注記。圖例一般與所要表示的內容有關,每幅圖表需要表示的內容都不一樣,讀懂了圖例,就為地圖閱讀打下了基礎。最後要看圖表的內容,分析地圖的主體。要引導學生結合圖名、圖例、圖的主體對圖表進行分析,緊扣題目設問,從圖表中獲取有效地理信息。
2.課堂中強化訓練學生繪圖技能
地理繪圖是學習研究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不光要求地理教師掌握一手描繪地圖的好本領,還要求學生也具備基本圖表的繪圖能力。地理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就應該適時安排一些繪圖活動,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
3.注重圖文圖表轉換,提高圖表分析技能
學生要學會圖文轉換,不要憑空去死記硬背、生搬硬套,要把教材中的知識點和各類圖形結合起來,這樣才容易理解和掌握。
教師還要教會學生進行各種表格與圖形之間的轉換,比如將餅狀圖變成柱狀圖,將光照圖中的側視圖變成俯視圖等等。變換圖形之後,教師再通過改變設問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
4.重視多圖並用,有助於理解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地理事物之間本來就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所以教學中要善於運用多幅圖來綜合分析、對比各種地理事物,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比如,在分析氣候特點時,就要分析氣溫與降水圖。分析區域特徵則要綜合分析人口、資源、經濟與自然環境等各方面的特點。教學中把多種地理圖表綜合運用起來,這樣會使學生對各種地理事物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准確。
新課程標准指出:「地理圖表是地理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只要我們地理教師能在教學中,有意識、有步驟地引導學生使用地圖,相信學生的讀圖技能必將有大幅度提高,從而保證高中地理課堂的高效性。

⑻ 淺談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一、明確地理科目的社會價值
地理科目在中學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地位,被稱為回「副科」答,在大學里被稱為「小科」,社會、學校、家庭、學生普遍對地理科目不重視,導致地理科目地位不高,學生在思想上不重視,阻礙了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順利實施.所以,筆者認為,實施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首要對策就是要明確地理科目的社會價值.
1、向學生介紹地理科目的重要性
中學地理學科是中學課程中唯一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學科,是各學科中唯一以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環境關系及可持續發展為內容的一門學科.通過地理課程的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