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指南

地理學指南

發布時間: 2021-02-08 07:21:44

❶ 托勒密 的《地理學指南》中為什麼會有南極洲

南極洲在19世紀20年代被發現以前沒有正式名稱,古希臘地理學家、地圖學家和天文學內家托勒密(Ptolemaeus,約90-容168年), 根據古希臘人按照對稱與平衡原理的推測,公元2世紀繪制的地圖上在印度洋南部畫出了跨越地球「底」部大陸,命名為「未知的南方大陸」。
他認為南方大陸非常大,幾乎填滿了南半球。這個地圖與現代理解的地圖基本一致。所以,托勒密有「現代地圖學祖師」之稱。在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托勒密的地球學著作被重新「發現」,譯成各種文字,一版再版,許多地圖上發現了這塊「假想的大陸」,只是它的位置要比托勒密繪制的更靠南一些,而且它的名字也被改成「南方的陸地」。南極洲真正被確認存在已是18世紀。
可以看出,那時對南極洲的存在只是一個假想,並不是說他們那個時候就知道南極洲的存在。

❷ 地理學科的起源

按照傳統的看法,地理學在西方作為一門學科發軔於古希臘。約公元前9~前8世紀時,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就有許多地理方面的記述,而且古希臘學者對源於埃及、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腓尼基的地理資料進行了整理,提出了一套研究方法和概念。公元前六世紀,泰勒斯最先在地球表面進行了測量和定位。公元前五世紀的希羅多德的著作《歷史》記述了許多民族聚居地區的江河湖海、山川地形、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政治、經濟等情況。 約公元前350年,亞里士多德證明地球是個球體,提出南、北半球因溫度差異可劃分成若干對稱的溫度帶。公元前331~前325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東方,取得了關於亞洲中部、裏海、印度河流域和波斯灣的資料。約公元前二世紀,喜帕恰斯提出用經緯網在地球表面確定地物的位置,並發明了極投影和正投影。 公元前二世紀的地理學家、天文學家埃拉托色尼創立「地理學」一詞,並著有《地理學》一書。他用幾何學的方法計算了地球的周長,奠定了數理地理的初步基礎。他把世界分為三個主要地區:歐洲、亞洲和利比亞(即非洲);五個氣候帶:一個熱帶、兩個溫帶和兩個寒帶。同時劃定了氣候帶的界線。他還第一個根據經緯網繪制了世界地圖。 希臘文明衰落和羅馬帝國興起的時期是西方經典地理學全面建立的時期。羅馬初期的斯特拉波是西方地誌學或區域地理的開創者,著有《地理學》。他整理了荷馬史詩以來的古代地理知識,對已知世界進行區劃和分類,研究了海岸、三角洲形成和沙漠中的綠洲,還解釋了尼羅河的泛濫。 羅馬帝國後期的托勒密著有《地理學指南》,總結了古希臘有關數理地理的知識他繪制的世界地圖至文藝復興前,一直被廣泛採用。他所採用的以經度和緯度區分方位的方法,成為近代地圖的淵源。大量的地理資料豐富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促進了地理學思想的建立。它首先引導了古希臘學者去探索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在這方面主要有以下幾種認識: 認為地球是一個扁平的圓盤,四周被海洋包圍,上方由拱形天空籠罩著,這種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荷馬和希羅多德;認為地球是一個浮在水面上的扁平圓盤。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持此觀點;認為地球是一個中間凸起的圓盤。德謨克利特還對這種推斷作了一定的解釋;認為地球是球體。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作出過這種推斷。 亞里士多德還提出了地球上人類可居住性同緯度有關的思想。他的思想得到了埃拉托色尼的繼承和發揮。

❸ 沒有科技的支撐,古人是怎麼繪制地圖的呢

如今電子設備盛行,任何一個導航軟體都能明確的幫助你在地圖中找到位置。但古代在科技落後的情況下,是如何繪制出一張張精準的地圖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很多歷史地圖都是不計較准確性的。在中國文化中,地圖不但用於表示距離,也用於顯示權力或者進行教育,以及用於美學的欣賞。



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1884年。他是第一個用普通圓錐投影繪製成世界地圖的人,他的作品在古代西方地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稱之為地圖科學的奠基人。

由此可見,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即使在沒有先進技術的當下,才智過人的學者也能夠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

❹ 緯度與地球半徑的關系

沒有一個人知道,究竟是誰、在什麼時候、由於什麼原因導致了第一張地圖的出現。但是我們確實知道,一些最早的著名地圖,是由於與埃及人發明幾何學同樣的原因被繪制出來的。這種僅僅是一塊泥板的地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在圖上刻寫的,不是地形圖例或宗教裝飾品,而是有關的財產稅的情況。到公元前2000年,記述諸如財產概況與所有者這些數據的真正財產地圖,在埃及與巴比倫都是一樣的。不妨這樣設想,一個用珠寶裝飾的美索不達米亞婦女,她的面部表情由於她受到手中泥板的重壓而稍微有些綳緊,她指著泥板上的一點,嚴肅、單調地用她的古代語言吟唱:「位置,位置,位置。」
當越來越多的勇士開始探索七大海洋(指南北太平洋與南北大西洋等)時,地圖繪制行業越來越生死攸關。就像近代的1915年,當沙克爾頓(南極探險家,1874~1922)的海船「持久號」,在南極的冬季陷入困境並導致斷裂時,全體船員面臨的最大危險,並不是每小時幾乎200英里的大風,也不是低達零下100度(華氏度)的低溫,而是尋求返回航線這個難題。在遇險的全部時間里,船隻不能找到返航的路線。在公海中,海員們與探險家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不迷失方向的挑戰。假如你完全不知道你當時置身何處,如果你沒有帶航海儀器,但要是有一種雙向(收發兩用)無線電設備使你能用來呼救,那麼你如何告訴你的救援者你當時在哪裡呢?
現在我們用於描述你在地球表面上位置的兩個坐標,是緯度與經度。在你的「智力工具箱」中放入三個點、兩條線與一個球。首先,從你的工具箱中取出這個球,並把它想像為在空間中是移動的,當然,這表示地球。然後,按以下方式放置那三個點:把一點放在地球的北極,另一點放在地心,第三點放在地球表面的某個地方。用你的第一條直線連接北極與地心,這是地球的旋轉軸。用另一條直線連接地心與球面上的那個點,這條直線將與地球旋轉軸交成某一個角,除了已約定的(旋轉)軸以外,這個角確定了你的緯度。
緯度的原始概念來自一位古代名為亞里士多德的地理學家(他還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在研究了地球的方位如何影響氣候之後,他建議把全球分為5個按南北位置刻畫的氣候區。這些區域最後畫在地圖上,用同一緯度的線來分隔開來。正如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所提出的,你可以通過氣候——地球在南北兩極最冷,當你走向赤道時變熱——來確定你的緯度,至少可以知道你所在的大致緯度。當然,在一些特定的日期,(北方的)斯德哥爾摩比(南方的)巴塞羅那要暖和些。因此,除非在一段時間里,你樂意坐在各個地方進行測量,否則,這種方法不是真正有用的。確定緯度的較好方法是觀察星星。如果你沿著地球的旋轉軸尋找一顆星,那就特別簡單。在北半球的北方有這樣一顆星,即「北極星」。
北極並非總出現北極星,由於地球的旋轉軸相對於星星是嚴格不動的。旋轉軸以26000年為一個周期按歲差運行,描繪出一個狹長的圓錐面。古埃及的一些巨大金字塔以穿過天琴座α星的方向形成一行走廊。當他們建造這些金字塔時,天琴座α星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北極星。這件事對於古埃及人來說是比較困難的,由於當時他們並沒有找到真正(指向北方)的北極星。距今大約10000年,「北極星」(位於北方的)容易找到,它就是在北方天空中最亮的星——織女星,即天琴座α星。
如果你同時朝北方看北極星與地平線,由你與這些點所形成的兩條線之間的角大約等於你的緯度。上述關系只是近似的,由於假定北極星准確地位於地球的旋轉軸上,並假定地球的半徑與地球到北極星的距離相比可忽略不計。上述兩個假定都是恰當的,但不完全精確。在1700年,牛頓發明了六分儀,這種設備是為簡化按上述這種方式觀測與測定緯度的過程而設計的。然而,缺乏經費的旅行者能以古老的方法來測定緯度,即採用兩根木桿作為量角的儀器。
測定你所在地的經度要困難些。在你的腦海中再設想另一個比地球大得多的、以地球為核心的球。在這個球上設想有一張星圖。如果地球不旋轉,你就可以參照這張星圖來測量你的經度。然而,由於地球旋轉的影響,你在一個時刻看到的星圖,是一個在你稍西邊一點的人在稍後一個時刻看到的星圖。確切地說,由於地球每小時旋轉360。,在你西邊15。的一個觀察者看到你所看到的同一個點是在1小時之後。在赤道就相差約1000英里。比較在同一緯度對星星的兩次沒有標記時間的高速攝影,不能提供有關你所在緯度的信息。另一方面,如果你比較在晚間同一時刻在同一緯度兩個地方所進行的一次高速拍攝,據此你可以確定二者在經度上的差別。不過,為此你需要一個時鍾。
到18世紀才製造出來的、隨著海船帶來的鍾表,經得起遠距離的移動、溫度的變化以及含鹽分濕氣的侵蝕,而且准確得足以有助於在遼闊大海上確定經度。有關准確性的要求是舉足輕重的:6周以上的航海,每天僅僅3秒鍾的誤差,相應經度的誤差就在半度以上。直到19世紀,為了確定經度,還曾經採用過許多不同的規定。最後,在1884年10月,惟一的一條利用它可以測量各地經度之差的子午線,隨意地被全世界作為經度「零度」,它就是通過倫敦郊外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本初子午線」。
由希臘人創造的第一張巨大的世界地圖,是泰勒斯的學生阿納西曼德於公元前550年左右繪制出來。他的地圖把世界分為兩部分:歐洲與亞洲。在他的地圖中,後者還包括北非。到公元前330年,希臘人甚至把地圖鑄在他們的一些硬幣上,其中之一包括高度,並被稱為「眾所周知的第一張天然地形圖」。
畢達哥拉斯學派,除了所有其他重要的貢獻外,看來還首先提出了地球是一個圓球體的觀點。當然,這個概念是精確繪制地圖所不可缺少的。可慶幸的是,在埃拉托色尼通過應用一種球面模型以測量地球的周長或多或少來證明這一觀點之前,就已有權威的提出者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了。在亞里士多德提出把世界分為幾個氣候區之後,希帕恰斯首先提出了以相同的間隔劃分這些氣候區的想法,並增添了與氣候區分界線垂直的南北線。在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大約500年之後的托勒密時代,這些線已被冠以「緯度」與「經度」的名稱。
托勒密在他的《地理學指南》一書中,似乎已經使用一種與球極平面投影相類似的方法,在一個平坦的曲面上表示地球。為了確定位置,他採用緯度與經度作為坐標。他為地球上他所熟悉的每個地方給出它們的經緯度,地點總數多達8000個。他的著作還包括繪制地圖的說明書。《地理學指南》,是一本流傳幾百年的標准參考書。制圖學與幾何學一樣,為人類進入現代時期做好了准備。但是同幾何學一樣,這門學科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羅馬人繪制地圖,同研究幾何問題時把注意力集中於穿越河流的敵人的部隊一樣,主要為解決純粹實際(通常是軍事方面)的問題。當基督信徒中的暴民洗劫亞歷山大城的圖書館時,《地理學指南》與希臘人的許多數學著作一起丟失。當羅馬帝國衰落時,新的一代發現,當時有關空間問題一些定理和關系的文化水準,居然與黑暗時代描述空間位置的認識程度一樣高。幾何學與制圖學最終由於位置新理論的出現而得以復活與革新。在上述情況出現之前,必須完成一個較繁重的任務:讓西方文明的理性傳統得以復甦。

❺ 地理學發展史的古代地理學

(上古時期至18世紀末)
古代地理學是農牧業社會的產物。其特點是以地理知識的描述性記載為主;學科內外分化不明顯;由於環境差異和交通不便,古代地理學的體例和內容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 本時期的地理思想和著作主要出現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印度、古希臘和稍後的羅馬帝國等古代文明中心。它們各具特點,其中以中國和古希臘、羅馬最為重要。
古希臘羅馬 古希臘羅馬地理學繼承了古埃及地理學運用數學探討地理現象的傳統,成為西方地理學發展的源流。其早期重要奠基人,是公元前 5世紀的希羅多德,他最早探索了歷史上的人地關系、討論了區域的界線;希波克拉底創立了人的 4種氣質學說,探討了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稍後,德謨克利特對宇宙的無窮性、大氣現象的原因、生物對氣候的依存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進行了觀察和推測。柏拉圖從唯心論出發,認為圓是最完美的對稱形,演繹出圓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這是球形說最早的概念。柏氏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唯物地認為地球和天體都是原質構成的,從實驗材料和實地觀察中進行了歸納判斷,科學地證實了大地球形說。
亞里士多德以後的古希臘文明衰落期和羅馬帝國時代,是西方經典地理學建立時期。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古希臘的埃拉托色尼和羅馬時代的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氏被西方地理學界尊為「地理學之父」,他不僅第1次合成了 geographica(意為地理學或大地的記述)這個術語,而且用兩地竿影換算出弧度,計量了地球的周邊是252000希臘里(約摺合為39690公里),已近於近代的實測值。埃氏不僅是古代數理地理的創始人,還發展了亞里士多德的居住適應地帶學說,將世界分為歐洲、亞洲和利比亞(以後的非洲)3個地區,以及一個熱帶、兩個溫帶和兩個寒帶等5個地帶,並首次根據經緯網繪制世界地圖。
斯特拉波整理荷馬史詩以來的古代地理知識,繼承亞里士多德和埃拉托色尼的居住適應地帶學說,利用當時商業航海的記載並結合自己一生旅行見聞,寫成17卷《地理學》。它較詳細地記載了當時以地中海為中心的羅馬帝國地理情況,是西方區域地理的先聲。
托勒密的名著《地理學指南》(8卷),內容包括地圖投影、各地的經緯度表和繪有經緯度的世界地圖。這部著作為近代地圖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地心說統治人類的思想達1500年之久。
中國 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各種流派的人地關系思想。
在世界觀方面,主要是圍繞著所謂「天」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指主宰一切的上帝,一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兩者分別具有唯心和唯物傾向,但均有聽天由命的色彩。孔子提出「畏天命」,符合周王自命為天子的政治要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視自然規律並具有地理唯物論見解。
在方法論方面,陰陽、五行、八卦學說作為一種樸素的辯證說理工具,對地理現象的解釋起到不少作用。《周易》認為自然界是由陰陽兩種對立力量作用下發生變化的,在地理書籍中山的陰坡和陽坡、河的北岸和南岸亦均以陰陽區分,沿襲至今。以八卦表示8個天象和地理方位,更是始於中國。
《內經·素問》這本最早的醫書將木、火、土、金、水類比為東、南、中、西、北 5個方位和春、夏、長夏(暑)、秋、冬5個季節,並認為東部地區主木,屬青色,象徵植物繁茂;南部地區主火,屬紅色,象徵土壤紅赤;中部地區主土,屬黃色,象徵黃土高原和沖積沃土;西部地區主金,屬白色,象徵戈壁大沙漠;北部地區主水,屬黑色,象徵日照短暫和土壤棕黑。
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和《管子·地員》。《尚書·禹貢》按地理特徵將古代中國版圖分為九州,並概要記載各地自然條件、經濟活動和物產交通,堪稱世界上第一部綜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員》探索了中國土地的分類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帶譜,是世界上最早對土地進行系統分類的作品。 (4~14世紀) 中國、阿拉伯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有長足的進步;歐洲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則出現了停滯和倒退。
歐洲 中世紀是經濟、文化衰落的黑暗時代,政教合一、閉關自守的小君主國使人們的地理眼界大為縮小,統治者力圖使地理學成為基督教的奴僕,出現了地理學思想的反動。不僅古希臘、羅馬在地理方面的優秀傳統未得到繼承,而靡用宗教迷信和占星術來解釋一切地理現象。如 6世紀商人科斯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說代替球形說。書中以摩西的聖櫃作為地球的形狀,把大地看成為扁平長方形,東西長度為南北之兩倍,四周為海洋環繞,其外又有陸地,即天堂所在。12世紀以後,由於十字軍東征,使歐洲人地理眼界擴寬了;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成立和教會建立大學,將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由阿拉伯文轉譯過來;加上指南針從中國傳入,使商業航海發達起來。所有這些使歐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圖繪制開始出現某些轉機。阿拉伯世界 7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團結了分散的阿拉伯部族,統治了中亞、西亞、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巴格達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學術中心。他們翻譯希臘先哲的著作;連年征戰、麥加朝覲和商業航海活動,又使伊斯蘭世界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樞紐,涌現了許多偉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馬蘇第等。十進位制和羅盤就是此期由中國經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的。古代阿拉伯地理學的成就是不應忽視的。如921年,巴爾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氣候觀察,編成了第一本《世界氣候圖集》;稍後,馬克迪西提出將世界分成14個氣候區的方案;11世紀早期,阿維森納觀察中亞山區,提出褶曲抬升山嶽的運動和侵蝕切割地形的均變過程。
中國 這個時期在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地早4個世紀。 (15~18世紀) 本期的重大事件是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比C.哥倫布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早半個多世紀,船隊的規模、航海的技術也遠勝於哥倫布,然而其社會意義和對地理學的影響則遠不及地理大發現。
各民族之間的相互旅行探險,古已有之。但是,旅行探險同地理大發現不是一回事,說哥倫布是新大陸的發現者,正是從地理大發現這一重大社會事件出發的。哥倫布之後開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即西方由中世紀封建制向近代資本主義的過渡階段。地理大發現給地理學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從3方面闡明:①地理大發現期間,成功地在遠程航行中運用了羅盤,並精密地測定了經度,技術的改進和數據的積累導致了地圖學的革新。16世紀初,P.亞皮安繪制了一個地球的心狀圖,其弟子G.墨卡托於1569年繪成了一幅適用於航海的等距圓柱投影世界全圖,成為第一個將整個地球表面描繪在平面上的人,爾後又編繪《墨卡托地圖集》。在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編繪的世界地圖,改變了中國學者沿用的「天圓地方」、「華夏居於寰宇之中」的舊觀念。②通過15世紀末到18世紀的地理探險和發現,出現了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地理著作。德國S.明斯特爾的《宇宙誌》於1544年出版,被認為是地理大發現的早期代表作。德國B.瓦倫紐斯的《普通地理學》首次將地理學領域區分為專論和通論兩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區特徵,後者揭示全球性法則。中國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後,也在同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理論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論述;清初劉獻廷提出地理學要闡明「天地之故」,即探討地理現象形成的原因等。但是,沒有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學的主流,中國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記載,缺少對地球表面整體規律的研究。這是近代中國地理學落後的原因之一。③15世紀20年代到17世紀20年代,西歐出現了「文藝復興」,藝術和科學得到蓬勃發展,從而使學者能對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某些法 則進行概括。當時的地理考察和發現,為哲學家和科學家提供了豐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關系的具體素材。另一方面,新生的地理唯物論又給予地理學發展以難以估量的影響。17世紀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提出的氣候決定論,18世紀德國哲學家I.康德的二元論,均成為近代地理學的方法論基礎。中國沒有一個文藝復興,且地理發現的眼界遠較西方為窄,歷代封建王朝的權力集中,一方面保證了國家統一和經濟穩定,另一方面也阻礙了社會、文化和科學的變革。不變論的思想、傳統天人感應的唯心哲學觀,嚴重阻礙了地表事物內在規律的研究和正確人地關系的探討。
總之,從15~18世紀,地理學處於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時期。西方地理學用了3個多世紀,完成了技術革新、資料積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論的哲學基礎3方面的准備,為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建立創造了前提。中國在明末清初,亦開始了整體地表規律的探索,但由於技術手段缺乏創新、科學資料積累不夠,特別是統治者仍鼓吹天命論等,新的地理學無法興起。

❻ 為什麼說托勒密是古代天文學的權威

最佳嚴格來說,抄托勒密不是希臘人,他生於埃及,並活躍於亞歷山大里亞(今埃及亞歷山大)。我們今天之所以說托勒密是希臘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是因為古希臘文化有兩個時期:狹義上的希臘文明和泛希臘化時期,大概可以以亞里士多德的死亡為界。狹義的希臘文明時期是指圍繞「雅典-斯巴達」.托勒密一生創作的作品很多,其中《天文學大成》就是依據喜帕恰斯的研究寫成的網路全書。這本書的主要內容闡述了地心體系,認為地球是居於中心的,而太陽,月亮以及其他星體都是圍繞著地球運行的。另外一部作品《地理學指南》,這本書是關於地理知識的概括的,它參考了亞歷山大城圖書館的資料撰寫而成。
托勒密認為地理學是對整個地球的意義重大,他用一些地名和測量來代替地理描述。他在《地理學指南》里把想像成有人居住的地方連成一片陸塊,中間有一些海盆,還在地圖上將印度洋的南面還有一塊沒被發現的大陸表示出來。直到十八世紀才被消除這個錯誤。
有人猜測塞翁可能是他的老師,但這個並沒有得到證實,托勒密有許多的作用都送給了賽魯斯。也有人認為馬里努斯是托勒密的恩師,因為他在《地理學》中多次提到了馬里努斯的資料。以上大致信息便是托勒密簡介。

❼ 地圖學發展歷史

地圖學史是研究地圖和地圖學的產生、歷史發展及其歷史作用的地圖學分支學科。主要根據保存下來的地圖作品、考古資料與文獻記載,對地圖科學內容、編制技術與表現形式的發展過程,以及地圖學理論方法的形成與發展進行系統深入研究,總結歷史規律,促進現代地圖學發展。據蘇聯學者考證,早在1萬年前即出現用線畫與符號表示事物的原始地圖。現今保存最古老的地圖是公元前27世紀蘇美爾人繪制的地圖和公元前25世紀巴比倫陶片地圖。中國已發現的最早地圖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山王墓的「兆域圖」。《管子·地圖篇》最早論述了地圖對軍事決策指揮的重要性。馬王堆漢墓出土的3幅地圖說明距今2100年前中國地圖繪制已達到相當高水平。古希臘著名天文、地理與地圖學家托勒密的《地理學指南》是最早的地圖學著作,他還創造了地圖投影方法並用普通圓錐投影繪制了世界地圖。中國著名地圖學家裴秀所創立的「制圖六體」是關於地圖編制原理的精闢論述。唐代賈耽、元代朱思本、明代羅洪先等歷代地圖學家都對中國地圖學的發展作出貢獻。現今保存的1136年石刻《禹跡圖》與《華夷圖》也是重要的古代地圖代表作。世界著名地圖學家墨卡托所創作的墨卡托投影至今仍為航海圖、航空圖與宇航圖所採用。17世紀以後由於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發展,以及羅盤儀與望遠鏡結合的測繪技術發展,歐洲各國普遍開展大比例尺地形測圖,加上探險、考察的大力加強,促進了專題制圖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航空攝影的出現又使地形測繪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並加速了各種專題制圖的發展。同時地圖投影、地圖概括、專題制圖、綜合制圖的理論也逐步形成。70年代遙感、計算機與自動化技術的引進,遙感制圖與機助制圖技術迅速發展,不到20年時間已從實驗探索進入廣泛應用。新技術的引進與其他學科的滲透,導致地圖資訊理論、地圖傳輸論、地圖模型論、地圖感受論與地圖符號學等新理論的提出,不斷充實和發展著地圖學的理論體系。地圖學的發展經歷了中世紀前的產生與興起、17~19世紀的全面奠定基礎和20世紀以後的不斷飛躍等幾個大的歷史階段。地圖學的產生與發展反映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需求,並發揮著不同的歷史作用。同時地圖的內容也反映各階段人類對周圍環境認識的廣度與深度。

❽ 15世紀哪位地理學家認為地球是圓的其著作是什麼

《地球是圓的嗎》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學家陳爾壽寫的一篇說明文,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來安排結構,用平平實實的語言准確而簡明的說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陳爾壽1941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地理系。1941-1949年曾在大學、小學任教地理,合著《中國地理概論》、《新世界地理》等課本。
該說明文全文如下:
地球的形狀是怎樣的呢?這是一個既有趣也很重要的問題。
古時候的人,由於活動的范圍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區的一小塊地方, 因此單憑直覺,就產生了種種有關「天圓地方」的說法。例如,我國早在兩千 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棋盤)」的蓋天說。古代埃 及人認識,天像一塊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個方盒。俄羅斯人則認為,大地 像一塊盾牌,由三條巨鯨用背馱著,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類似的 傳說,不過他們認為馱著這塊大地的,不是巨鯨,而是站在海龜背上的三頭大 象。大象動一動,便引起地震。 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和各種知識的積累,人們逐漸 認識到,大地在大范圍內不可能是平坦的,而應該是彎曲呈弧形的。因為在海 邊看離岸的船,先是船身隱沒,然後才是桅帆。在陸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 走去,一些星星就會在南方的地平線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卻在北方的地平線 上出現。如果向南走去,情況就相反。這些現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 釋。
公元前500年前後,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弟子們,首先提出了大 地是球形的設想。他們主張用數學來解釋宇宙,認為在所有立體圖形中,球形 是最美好的。宇宙的外形應該是球形的,宇宙中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天體都應該是球形的。
過了100多年,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對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論證。他觀察天象,從月食時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現象 中,推斷大地的形狀為球形。當時,一些持反對意見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圓球狀的,為什麼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沒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時候,由於人們還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這個問題是很難的。
我國東漢時的天文學家張衡,曾有「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的說法,他 把宇宙比作雞蛋,地就像雞蛋中的蛋黃。這種學說叫渾天說,比過去的蓋天說 有了很大進步。
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特別是1519-1521年,麥哲倫率領的一支船 隊,環繞地球航行一周成功,這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明朝末年, 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等來到我國,介紹了天文、地理、數學等科學知 識,我國才出現「地球」這個譯名。
那麼,地球是不是一個滾圓的正球體呢?17世紀末,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根據他所發現的萬有引力的理論,由於自轉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地球上的 物質向赤道方向移動,因此他斷定地球應是一個赤道半徑要比極半徑大一些的扁球體。但是,以巴黎天文台台長卡西尼為首的一派,根據他們測量子午線所 得的不準確數據,說地球繞太陽旋轉,應該向兩極伸長,是個長球,而不是扁 球。這個爭論延續了有半世紀之久。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對地球形狀之爭,曾說:「在倫敦認為是橘子,而在巴黎卻把它想像成為一個西瓜。」直到18世 紀30年代,法國科學院派出兩個遠征隊,一隊到北極圈附近的拉普蘭,一隊到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秘魯,分別測量兩地子午線的長度,才發現卡西尼的測量有錯誤,而牛頓的推論是正確。
隨著測量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人造地球衛星的利用,現在測得的地球 赤道半徑為6378140米,極半徑為6356755米,兩者相差為21385米,它的扁率為 1/298.2。從這方面講,地球要比橘子圓得多。
此外,人們又從測量中發現,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圓,而類似橢圓,最大半徑與最小半徑相差200多米。還發現地球的北半球要比南半球細長一些;北極地區的大地水準面(即平均海平面)比參考扁球體要高出10米左右,南極地區 則要凹進去30米左右。因此,有人把地球的形狀比作梨,把地球體說成是梨狀 體。
實際上,地球既不像橘子,也不像梨,而是具有它自己獨特形狀的球體。
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縮小製成一個直徑1米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半徑長1毫米多,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表示不出來的,所以我們使用的地球儀都還是正圓形的。以上供參考。

❾ 關於托勒密有哪些介紹

克羅狄斯·托勒密(約公元90年—168年),是「地心說」的集大成者,古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光學家。主要著有《天文學大成》、《地理學指南》和《四書》等。

公元127年,托勒密被送到亞歷山大去求學。在那裡,他閱讀了不少的書籍,並且學會了天文測量和大地測量。他曾長期住在亞歷山大城,直到151年。

托勒密曾在亞歷山大城居住和工作,168年去世。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天文學大成》(13卷),是根據喜帕恰斯的研究成果寫成的一部西方古典天文學網路全書,主要論述宇宙的地心體系,認為地球居於中心,日、月、行星和恆星圍繞著它運行。此書在中世紀被尊為天文學的標准著作,直到16世紀中哥白尼的日心說發表,地心說才被推翻。

另一部重要著作《地理學指南》(8卷)是古希臘有關數理地理知識的總結,主要以馬里努斯的工作為基礎,參考亞歷山大城圖書館的資料撰成。第1卷為一般理論概述,闡述了他的地理學體系,修正了馬里努斯的制圖方法。第2卷至第7卷列有歐、亞、非三大洲8100處地點位置的一覽表,並採用喜帕恰斯所建立的緯度和經度網,把圓周分為360份,給每個地點都註明經緯度坐標。第8卷由27幅世界地圖和26幅局部區域圖組成,以後曾多次刊印,稱為《托勒密地圖》。

托勒密認為地理學是對地球整個已知地區及與之有關的一切事物作線性描述,即繪制圖形,並用地名和測量一覽表代替地理描述。他在《地理學指南》中採用了波西東尼斯錯誤的地球周長數字,又在繪制陸地向東延伸中增加了誤差。把有人居住的世界想像為一片連續不斷的陸塊,中間包圍著一些海盆,並在地圖上表明:印度洋的南面還存在一塊未知的南方大陸(見古希臘羅馬地理學)。直到18世紀英國探險家J·庫克的探險航行,才消除這個錯誤。他在《地理學指南》中還提出了兩種新的地圖投影:圓錐投影和球面投影。

127年到151年,他在亞歷山大一個大城進行天文觀測,所觀測的結果都寫在了《至大論》中,這是關於他生活年代、工作地點的可靠的資料。見於《至大論》書中的托勒密天文觀測記錄,最早的日期為公元127年3月26日,最晚的日期為141年2月2日。

由此可知,托勒密曾活動於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公元117—138年在位)和安東尼(公元138—161年在位)兩帝時代。《至大論》是托勒密早年的作品,此後他還寫了許多著作,由這些著作推斷,托勒密在哈德良皇帝時代已很活躍,而且他一直活到馬可·奧勒留(公元161—180年在位)皇帝時代。

由托勒密留下的觀測記錄來看,他的所有天文觀測都是在埃及(當時在羅馬帝國統治之下)的亞歷山大城(今埃及亞歷山大省的省會)。

托勒密的著作集古希臘天文學之大成,但是對於他個人的師承,迄今幾乎一無所知。《至大論》中曾使用了塞翁的行星觀測資料,有人認為塞翁可能是他的老師,但這僅是猜測而已。

托勒密的不少著作題贈給一個不知誰何的賽魯斯。還有人認為泰爾的馬里努斯是托勒密的老師,托勒密在《地理學》一書中使用並修訂了馬里努斯的不少資料。所有這些情況都還不足以確定托勒密的師承。

❿ 世界地圖的世界地圖史

地圖是一門很古老的學問,幾乎和世界最早的文化同樣悠久。目前已經被發現的最古老地圖是巴比倫地圖,出現在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一帶,也就是現在中東的伊拉克境內。
托勒密世界地圖
在公元前六世紀至四世紀,古希臘在自然科學方面已有很大發展,尤其是數學、天文學、大地測量學、地理學、地圖學等領域內出現了一批學者,並在理論上有了較大的創見。如當時已發現地球是個橢球體,並在地球劃分出經、緯度,到公元前二世紀時已利用天文法測定的經、緯度繪到地圖上,作為定向、定位的依據。這時還創立了圓錐與圓柱投影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圖制圖的數學基礎。著名的數學、天文、地圖學家托勒密(公元87-150年)著寫了8部地圖學著作《地理學指南》是對地圖學發展的極大貢獻。所附27幅地圖,是世界最早的地圖集。他創造普通圓錐投影和球面投影兩種世界地圖的新投影。所繪的地圖在西方地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且一直使用到十六世紀。《地理學指南》事實上就是一部關於數學制圖方法和測繪資料的匯編。其中六卷包括了8000個地點的經緯度記載,有350-500個是利用日晷測定,也可以說是一份標出地理坐標的城市和地方一覽表。他的地圖採用了希巴爾喬士將赤道按角度劃分為360度的概念,又把馬陵尼牛士假定的幸福島作為標准經線,從而提出了新的經緯網格概念。托勒密進一步考慮了地圖投影問題,提出了兩種世界地圖投影方法。一種是簡單的圓錐投影,具有從一點輻射出來的直經線和弧形緯線。另一種是球面投影,只有相當於半球90度的經線是直線,其餘都是曲線。為了描繪局部地區,托勒密也採用過圓拄投影。
托勒密《地理學指南》中的世界地圖原繪於公元二世紀,左圖是1486年的復制本。托勒密的地圖是西方古代地圖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地圖上的一些概念,甚至在1538年墨卡托的第一幅世界地圖上,也還有著相當的影響。 羅馬帝國時代(公元400年)的世界輪廓:四海環繞的圓盤形狀,成為「中世紀」地圖學家們對世界的基本表達。
中世紀的倒退
在托勒密時代以後,即公元300至1300年前後(中世紀),羅馬成為西方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宗教力量主導了政治和社會發展,神話代替了科學,是歷史上,也包括地圖科學史上一個漫長的黑暗時代。歐洲的地圖制圖發展進入了大中斷時期,這時科學的地圖學幾乎完全被宗教寰宇觀制圖傳統所取代,地圖不再是反映地球的地理表象,而是成為神學著作中的插圖。這些圖把世界繪成一個大圓盤,耶路撒冷在大園盤的中心,圓的南部一橫分別是尼羅河與頓河,中間一豎為地中海,構成丁字形水體,並分隔為亞、歐、非三個大陸。這類地圖幾乎千篇一律,為數不少。中世紀術語稱為「寰宇圖」。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5世紀。這個時期是歐洲地圖史上的一個大倒退時期。
地理大發現及墨卡托時代
偉大的探險時代始於14世紀中葉,歐洲的航海家們憧憬著富饒的東方,尋找著新的航線。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達加馬、麥哲倫等先後完成了環球航行。隨著歐洲進入文藝復興,航海事業日愈發達,航海家們探索了海路與各洲的沿海海灣與海港,新大陸南、北美洲的歐洲地理大發現,使人們對世界地理有了新的較完整的認識、成為完善世界地圖的基礎,也成為地圖發展的動力。 16世紀,荷蘭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地圖學家墨卡托(Gerars Mercator 1512-1594),他編制了新的《世界地圖》、《地球一覽》圖集,發明了等角正軸圓柱投影——墨卡托投影。這不僅把人們對世界逐漸完善的認識反映到地圖上,而且其等角航線為直線的特性,給當時歐洲航海事業巨大支持。墨卡托於1538年繪制了第一張世界地圖(左圖),這是從北極的角度俯視繪制而成。貼在他擁有的托勒密地圖集內。
墨卡托的地圖創作和理論結束了托勒密的傳統,開辟了近代地圖的先河,也集中反映了西方古代地圖學以天文定位和地理探險為基礎的特點。對西方地圖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亨利庫斯-馬特魯斯世界地圖
據說,15世紀90年代初期,哥倫布就是用這張地圖或者類似這樣的地圖,說服亞拉貢的斐迪南和卡斯提爾(古代西班牙北部一王國)的伊莎貝拉女王支持他的航海計劃的。這張地圖由生活在佛羅倫薩的德國制圖師亨利庫斯-馬特魯斯(Henricus Martellus)繪制,反映了當時有關世界形成的最新理論,以最為准確的方式將地球在一個平面上勾畫出來。這似乎證明,通過海路,歐洲和中國相距並不遙遠,這也正是哥倫布的主張。此外,該圖還首次記錄了葡萄牙航海家在1488年發現的南非好望角,證明在南面沒有陸地與亞洲相連,歐洲人可以通過海上抵達東印度,而不必繞道穆斯林控制的土地。
瓦爾德塞米勒世界地圖
在這張由馬丁-瓦爾德塞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繪制、洛林公國一個智囊團拼湊的世界地圖上,「美洲」首次以單獨大洲的名稱出現。該圖還附有馬蒂亞斯-林曼(Matthias Ringmann)製作的說明小冊子。由於深受佛羅倫薩航海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著作的影響,林曼提出,正如哥倫布所想,美洲並不是亞洲的一部分,而是一個獨立的大陸,因此,也應該像其他大洲一樣,有一個正式名稱,並最終以韋斯普奇的名字將其命名為「美洲」。或許是為了強調美洲的獨立存在,這張地圖顯示太平洋與南美洲西海岸重疊在一起,雖然太平洋的存在直至幾年後才得到證實。
《墨卡托-宏都拉斯地圖集》的中國部分(1606年,地圖上對中國的概念還很模糊)。
實測成圖和專業地圖
17世紀以後,為了國家管理、瓜分控制殖民地以及戰爭的需要,大規模的三角測量和基本地形圖測繪逐漸形成地圖科學發展的主流。各方面技術的進步如望遠鏡的發明改進了羅盤儀、平板儀和經緯儀;微積分等數學的成就,促進了地圖投影學的發展;具有計量概念的等高線成為壓倒優勢的地形表示方法,地圖要素和符號比例分級概念逐漸加強。這一切奠定了近代地圖學的初步基礎。地形圖測繪以西歐各國為最早,其中卡西尼兄弟1730-1780年在法國測繪的地圖,精度最高。在大革命之後不久,法國即完成了全國1:50000的地形圖,在當時已是最精詳的地形圖了。
18、19世紀,人們對地球表面的位置和輪廓已基本清楚,更進一步對各區域不同領域的深入研究愈顯重要。加之自然科學的急劇分化和分工,印刷技術的改進等,出現了專門地圖的編制。德國自然科學家洪堡創造了氣候等值線圖專題制圖方法;1881年俄國的卡賓斯基提出了國際統一地質符號的建議;而德國伯爾和斯《自然地圖集》的問世,基本上形成了專題地圖集的雛形。彼得斯世界地圖
在一幅平面圖上反映真實的球型地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所熟悉的「墨卡托」投影圖雖然描述出大陸塊的正確外形,但卻因過於注重北面富饒的國家而令大陸塊的比例出現扭曲。德國人阿諾-彼得斯(Arno Peters)尋求解決這個問題。他在1974年繪制的世界地圖理清了這種關系,還突出了第三世界。
中國的世界地圖
至今為止,有確切的地圖實物證明,是公元前168年西漢時期,當時中國的地圖就已經編製得十分精美。 中國神話傳奇式地圖:《山海經圖》這是中國對世界最早的認識。中國的地圖繪制到了明朝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
《大明混一圖》
《大明混一圖》繪制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該圖長3.87米,寬4.75米。這幅極其珍貴的古代寶圖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世界地圖,也是迄今為止我們能見到的最早描繪非洲的世界地圖。
《大明混一圖》向世人表明,這幅由中國人繪制的地圖比西方探險家到非洲早了100年,所謂歐洲人最早發現非洲的歷史需要改寫。
《鄭和航海圖》
在明朝的眾多地圖中,《鄭和航海圖》就是其中一幅具有重大影響的航海圖,共包括20頁航海地圖、109條針路航線和4幅過洋牽星圖,航海地圖高20.3厘米,全長560厘米,包含500個地名。 鄭和七次航海,是我國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在世界上也是一次罕見的大舉, 從公元1405年到1433年,前後近30年訪問了亞洲、非洲等30餘國,對促進我國與世界的交往, 對政治、經濟和文化均有極大的作用。這其中據鄭和航海經歷編成的航海圖, 是我國地圖學史上的一大創作,更是一部專為指導航海用的地圖。
坤輿萬國全圖
明代的地圖較發達,尤其到了明末,西方新興的自然科學技術由一些傳教士逐步在華傳播,地圖制圖術更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義大利人利瑪竇來華,第一次把西方繪制的世界全圖傳入中國,把中國的資料補充進去, 充實豐富了地圖內容,坤輿萬國全圖是當時世界上最詳細,最准確的世界地圖。續此之後,西方傳教士也陸續來華繪制了一些,這些世界地圖經過修編後, 不僅打破了中國傳統的繪圖成規,而且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特點:
1. 把地圖的中央經線置於中國,形成以我國為中心的圖面配置。
2. 採用測量出地球表面的經緯度繪制地圖。
3. 把地球以赤道為中心,平分為南北兩半球,劃出了南北二回歸線與南北二極圖線。相應形成氣候的帶、溫帶與寒帶。
4. 擴大了對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識的了解與掌握。
5. 對外國地名的翻譯起了一個譯定作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