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加強文化教育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加強文化教育

發布時間: 2021-02-08 05:20:01

Ⅰ 如何加強地理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主要表現為愛祖國、愛人民、愛共產黨、愛社會主義的教育。愛國主義是體現一個人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它不僅是對一個偉大民族的政治標准,也是道德規范,它可以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覺抵制不良思想侵蝕,克服自卑感,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並不是一味的稱頌,既要善於通過展示我國地理國情的優勢,來激發和強化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善於通過指出我國地理國情的劣勢,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我國目前存在的問題。
比如,我在講授「中國遼闊的疆域」一節時,重點介紹我國陸地面積廣大——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大國,然後通過介紹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國土等內容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講授「中國行政區劃」時重點強調香港、澳門和台灣是我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學生維護祖國統一,保衛祖國領土完整是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又如,在講授「我國的地形」時,強調我國山區面積廣大,耕地面積只有10%左右,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為滿足新增人口的糧食需求,不斷的存在毀林開荒,圍湖造田,過度放牧的現象,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旱澇災害頻繁發生,極大地破壞了自然環境;由於人口壓力大,雖然我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資源不足,並且由於人口眾多,抵制了我國經濟的增長;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綜合國力還待於進一步加強,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等等。
在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時,還要正視出現的不足,並讓學生思考解決的措施,使學生在產生必要危機感的基礎上,激發學生難得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而讓學生逐步樹立祖國觀念、人民觀念、黨的觀念、社會主義的觀念,增強責任感和為國獻身的使命感。

Ⅱ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加強學生的理解

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在原有知識結 構中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習的好壞在於建構的好壞。這說明學 生的主動性是學習成敗的關鍵。理解知識需要學生有很強的學 習主動性。學生的興趣濃厚,動機明確,學習主動性才強。調 動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和動機可以從地理知識本身的奇妙 之處挖掘,也可以從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方面挖掘能 激發興趣的內容,還可以通過變換學習方式,開展豐富多樣的 活動來激發興趣。例如從夏天比冬天白晝時間長的現象激發學 生學習晝夜長短變化規律的興趣,從看雲識天氣等現象激發學 生學習天氣變化方面的知識,通過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二、重視感知覺過程,突出地理知識的直觀性地理教學中要充分藉助直觀手段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積 累大量的地理表象,為想像與思維提供材料。要充分利用教材 上的各類地圖、圖表、景觀圖、示意圖等,還可以通過展示實 物、模型、野外觀察等方式,以及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等。有 些材料直觀形象不易獲取,可以通過言語直觀,即用生動、形 象的語言喚起學生的想像來實現直觀感知。 豐富學生的地理表象必須讓學生在感知直觀材料的時候要 抓住材料的本質特徵,這樣才能正確思維和想像。比如說在讀 太陽光照圖時要准確讀出直射點的位置、晨昏線的位置、晨昏 線與太陽光的關系、與晨昏線相切的緯線位置等。
三、重視地理概念的教學 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現象或地理演變過程的本質屬性在 人腦中的反映,是地理思維的材料。地理概念具有形象與詞語 的雙重屬性,理解地理概念要從實物與詞語兩個方面來進行。 教學過程中,對於教材已給出解釋的地理概念,要引導學生抓 住關鍵詞,明確概念的內涵,並由詞語想到實物,理解概念的 外延。例如理解「自然資源」要指導學生抓住「直接從自然環 境中獲取,並用於生活與生產」來想像符合條件的具體實物。 對於沒有給出解釋的地理概念,可以通過列舉一些實物,引導 學生找到它們的共同的本質特徵,並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 例如理解「農作物」這個概念。 有些地理概念很容易混淆,可採用比較的方法達到正確理 解,比如資源和能源。也有一些概念可以通過畫關系圖來加強 理解,比如:礦物、礦產、礦石、礦床這些概念。
四、加強學生思維力和想像力的訓練 思維和想像是地理學習中的一對翅膀,是地理學習能力的 核心,思維和想像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了理解能力的強弱,所 以在教學中要特別有意識地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動腦來培養。因 果類和影響類的問題最適合用來訓練。例如,通過提問「黃赤 交角變大會帶來什麼地理現象?大量砍伐森林會帶來什麼結 果?哪些原因會造成洪水泛濫?哪些因素影響著一個地方的發 達與落後?」等等這些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訓練思維力。在想 象力方面,要經常通過啟發提問激發學生想像,比如想像地球 在太空中運動的情景,被太陽照亮的部分在地球表面移動的情 景,想像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後果,不想像某地在地球上的位置 等等。
五、加強圖文轉換的訓練圖是地理教材重要的組成部分,讀懂圖意是理解地理知識 的重要途徑。教學過程中對於既有圖,又有文字敘述的內容, 要先指導學生讀圖,通過小步子的提問引導學生說出圖意,然 後再閱讀課文的敘述。有些內容,教材只有圖沒有相應的文字 敘述,那就指導學生讀出圖意,並把它寫在圖旁邊。還有些教 材只有文字敘述,沒有圖,但用圖表示更有利於理解掌握,那 就指導學生畫圖表示。學生做練習時遇到有圖時,應盡量先把 圖意說出來或寫出來。經常訓練,可以使學生見圖生文,見文 生圖,實現圖文的自由轉化,對於理解地理知識作用巨大。
六、適量而富有變化的練習 練習可以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使多種感知覺器官參 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只有通過一定數量的形式多樣的練習學生 的理解才能深入和鞏固,否則只能是片面的、膚淺的,甚至是 錯誤的。例如要使學生對影響海水鹽度的因素的理解更透徹, 多做一些比較鹽度大小的題,判斷輪船吃水線變化的題等等, 促使學生必須進行比較、分析、推理、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 動,從而理解不同因素如何具體地影響鹽度。
七、強調對地理知識的記憶 理解和記憶,兩者是互為基礎的。理解的知識需要通過記 憶來鞏固,記憶實現了知識的不斷積累,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 基礎。如果對理解過的知識不進行記憶,那麼知識就不能積 累,沒有舊知識的積累,新知識就難以掌握。要堅決糾正學生 思想上存在的企圖用理解代替記憶的錯誤,教給學生一些記憶 地理知識的方法,遵循遺忘規律合理安排復習,盡可能多的積 累知識,從而增強理解能力。 以上是筆者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粗淺經驗,寫出來與各位同 仁交流,望能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Ⅲ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加強"情感"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既要以新大綱的要求為基礎,培養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傳授相應的地理知識,同時也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情感部分的培養,要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在教學中感染學生。本文將對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情感教學的有效實施進行研究。
情感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與願望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它對學習活動具有定向、啟動、調節和維持的作用,是地理素質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所有非智力因素都伴隨著情感因素,因而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課堂教學不僅是師生之間知識輸出——輸入的認識過程,而且也是師生間情感交流的過程。中學地理教學大綱指出:地理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像能力,而且還要培養良好的學習心理素質、個性品德和審美素質。在以知識和智力為中心的傳統教育中,對於非理性的、非邏輯的情感因素未給予應有的重視,造成了種種缺陷,給實施素質教育設置了許多障礙,造成了不良的後果:許多教師辛辛苦苦卻事與願違——成績不盡人意;真正喜歡地理的學生很少,地理「尖子」並不願意報考地理專業;學生學了地理知識以後無處可用,無處能用……這些現象令人擔憂和深思。調查表明,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取決於對該學科喜歡的程度,而對該學科喜歡的程度主要是該學科內容是否有趣、有用以及對老師是否喜歡等因素。
一、心靈溝通,交流情感
初中生學習是非常緊張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學生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立的個性,有自己的主張。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我們上課先要做到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先主動去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課。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所以,教師要善於採取靈活有效的策略,積極創設生動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撥動學生內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換,拉近距離,我們應該主動努力去改變「傳道、授業」的模式,把主角位置主動讓給學生。課堂上,教師自己坐到學生中間去,作為其中的一分子參與討論。從形式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營造一個愉快教學的氣氛,讓學生放鬆心情,帶著輕松愉快的情緒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體驗。當然這需要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提前預習。
2、合理評價,獲得信賴,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有必要針對實際情況,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點評等多種形式互動交流,鼓勵學生講出並不斷更正自己的感受,加深學生對地理教學過程、結果的反思和內心體驗,及時梳理自己的情感,建構起新的開放性的健康情感體系,時時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並長久促進學生的健康情感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多種的,可以採用學生自評或互評,再結合教師的點評,最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確立正確的審美理念。
二、在地理教學中應加強「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師的教學意識的更新和教學技能的提高,需要從地理教師的主客觀兩方面進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非專業地理的科任教師往往拘泥於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和記憶,缺乏地理情趣。非專業地理的兼課教師更拘泥於課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專業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往往過於嚴謹和強調地理思維、缺乏生動活潑。對於初中學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快、興趣是學生學習驅動力之一,甚至對教師的好感也會成為學習的驅動力。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教師,那麼怎麼會喜歡「地理」?怎麼能學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更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導知,知趣相融」努力創造一個輕松、和諧和舒暢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師生都充滿著無拘無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親切的地理課堂教育教學和環境的氣氛。
三、讓學生動手操作比教師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會遇到一系列的實際問題,這會促進其思考、探索,在不斷失敗中求得成功。經常讓學生動手操作,不僅可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甚至會迸發出創造發明的火花。
雖然教學方法很多,但並不是都適合地理教學的每一章節,所以不管運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與實際教學內容相結合,這就需要教師找到教學方法與各章節的結合點。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基於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深入鑽研、靈活處理教材。基於啟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教給學生求知的工具和手段,就是符合教育的目的。這就要改變過去在應試教育中以考試為目標形成的教學習慣和方法,努力探討和實現教學過程中要素關系的轉變。把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課堂轉變為教師為學生指導和活動組織的課堂。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的地位轉為主動參與、發現、探索和知識建構的主體地位。把知識內容設計成一個個聯系或可以啟發學生感性認識的趣味性的知識點,讓學生得以主動發現和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實施,會使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關注,學生會全面發展,當你對教學有了執著的追求,千變萬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會應運而生。

Ⅳ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傳統,加強責任意識

責任是一種能力,又遠勝於能力,責任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品格;責任就是對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毫無怨言地承擔,並認認真真地做好,這就是責任。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水平的提高,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環境問題已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保護環境,恢復生態,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新的地理課程標准以資源、人口、環境為中心,圍繞可持續發展進行探討,能夠使學生全面了解人類面臨的種種環境問題,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學生正確環境觀及全球意識,並能自覺地保護環境,改善環境。地理教師也有責任和義務擔當起提高全民族環保素質的教育任務,充分利用地理教學,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在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聯系環境保護的知識,巧妙地把環保教育滲透於地理教學之中。
一、課堂為主渠道,培養學生正確的環保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陽光、空氣和水以及廣闊的空間與活動場所,沒有了環境也就沒有我們人類。如果盲目、掠奪式地發展生產和消費,必將導致資源的缺乏和枯竭、環境的污染和惡化,其結果將危害人類自身。如我國黃河流域的西北,曾經是我們祖先的發祥地,4000多年以前,這里覆蓋茂密的原始森林,由於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濫砍濫伐,過度開墾,如今已成為千淘萬壑、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僅一條黃河每年流失的泥沙就有16億噸。為了讓學生有深刻的感受,教學中製作了許多課件,把人類社會破壞自然資源從而遇到報復的情景展現在學生眼前,從而使學生受到震撼,感到自已身上的責任和義務。
又如在講述「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時,要特別注意講授一些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過程和面臨的問題,並就這些問題與同學深入探討,這種互動無疑更有利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比如,東北的石油城市大慶,在為全國的石油輸出方面作了巨大的貢獻之後,必然面臨著一個石油枯竭的問題;林業城市伊春,在為全國輸出了大量的木材之後,如今的森林覆蓋面積已經大幅度降低,雖然森林是可再生能源,但是短時間內同樣不能無限制地採伐;煤炭城市鶴崗,在開采出了大量的「黑色黃金」之後,很多廢棄的煤礦已經成了壓在人們心頭巨大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城市的轉型是一種必然。如何在今後的資源開發中科學而合理地開展環境保護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組織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環保意識和環保能力
組織活動,通過角色模擬討論有關地理問題。例如扮演政府官員、熱帶叢林土著居民、世界環保組織成員、開發商等角色,討論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問題;召開地理專題研討會,對某一專題進行探討,例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等。這些都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最好資源,教師要充分地加以利用。
在講到「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時,可結合各地的特殊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霧都重慶曾是全國酸雨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據新聞媒體介紹,重慶主城區附近南山上的馬尾松就曾因酸雨侵蝕引起大面積病蟲害,死亡率達2O 。經重慶市政府採取「藍天工程」等一系列綜合措施治理,酸雨污染程度有所減緩,但酸雨污染仍然存在。開展酸雨的監測、預報、影響評估等工作,對減少酸雨的危害、保護人民的健康、有效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等都將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於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隨意排放,這些物質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溶於水變成了具有腐蝕性的酸性物質,然後隨著雨水降到地面,對地面建築物和農作物都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污染物是如何被隨意排放的?答案是我們人類自己的行為。比如,排污工廠的選址不合理和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較差等歷史原因,必然在現在和未來逐漸去解決。
又如組織環境保護小組,環境保護小組可調查當地的生態環境情況。如對所在縣(市、鄉、村等)耕地10年間的縮小程度,山區森林、草地的縮減情況,大河流域水土流失及兩岸農田水毀面積進行調查。如用雜訊監測儀測量附近工廠或工程場地的雜訊是否超標,建議對方採取消防措施;水泥廠、火力發電廠等附近煙塵、粉末較多,學校可使用除塵器來清潔空氣;水質被污染,可用凈水器,使污濁的水源變得潔凈起來。
三、關注生活中的環保熱點,在教學中及時滲透環保熱點的
動態信息
除了充分挖掘教材,筆者還經常從電視、報紙雜志上搜集一些與環境問題相關的報道、環保的成功案例及環保方面的科研新成果,並在教學中及時滲透給學生,使學生增強環保的信心,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從事件的發牛原因、造成的影響到解決的措施,筆者都全程關注,及時講給學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千畝土地難復耕村民忽視租地後果盼解決」的專題報道,引發學生深深的思考:「敦煌將建全球最大太降1能發電站」的新聞,又使學生的環保激情空前高漲。
四、聯系實際生活,喚起環保意識
人類只有一個可生息的村莊——地球,可是這個村正在被人類製造出來的各種環境災害所威脅,如:水污染、空氣污染、江河斷流、垃圾圍城、植被萎縮、物種瀕危、土地荒漠化等。作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們不能僅僅擔憂和抱怨環境問題,而必須行動起來,選擇有利於環境的生活方式來善待地球。如:
(1)節約用水,減少水污染。
(2)拒絕使用一次性製品,保護地球資源。
(3)不隨便丟棄垃圾,減少白色污染。
(4)愛護花草樹木。
(5)使用節能燈。有人計算過:一般鎢絲燈所消耗的能源90%都會變成效能,只有10%轉化 光,而用節能燈,既可使屋內光線充足,又可節約75%的電力,並且比普通燈泡耐用5~10倍。節電既是節能又是減少空氣污染。節約1度電就會少消耗330~ 400 克煤當量的煤,少排放1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和30克左右的二氧化硫。注意隨時關掉不用的燈和電器,不開長明燈,白天盡量利用自然光。也許你並不在意那點電費,然而你一定希望用自己細小的行動會減緩地球變暖,阻止酸雨危害,防止大氣污染。
(6)垃圾分類回收—— 戰勝垃圾公害。我們每天都在製造垃圾。這些混雜著各種有害物質的垃圾被拉去填埋,會侵佔土地、污染環境。垃圾不分類就是污染環境、耗竭資源的魔鬼;分類回收,則是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的寶貝。垃圾分類創造的最終是一個無垃圾社會、一個資源循環再生的社會。垃圾分類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新聞界、民間環保機構和每個公民,特別是中學生,對此同樣負有重要的責任。垃圾分類只需我們的舉手之勞。「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不僅是地理課標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更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發展的要求。我們地理教育工作者應該始終把環境保護教育貫穿於教學之中,讓人類生存的家園— —地球更加美麗、和諧、健康,讓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好!
五、學生的感想
學生通過學習也有一些想法和感想:
例如:高一三班有位學生在談到植物時談到:一棵樹每天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的有害氣體,放出同樣多的氧氣,可供一個工廠的人一天的呼吸。而花草可吸取噪音,如果栽一片花草坪的話,那就可以大大降低噪音的污染了。由此可見,植物對人類是多麼重要。可是有些人卻還不知道這些,每當我看見草坪被那些人踐踏,愛護花草的標語牌被踢倒,我的心就像刀割似的,難受極了。如果失去了花草樹木,我真不敢想像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我三年級時學過《一個小村莊》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因為人們過度砍伐樹木,使得大地裸露,大水沖沒了村莊。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難道還能讓這種事情再發生在我們城市中嗎?
還有學生談到世界末日:周知,2012世界末日是假的。許多相信此事的人有的家破人亡,有的終日惶惶,或多或少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而不相信的人也只是將它當做了飯後談資。
但我想說,這是上帝對全人類提出的警告,而期間不斷發生的自然災害就是證據。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自然災害孕育於由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組成的地球表面環境中。無時無地不在發生,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台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 在2012年頻頻發生,就是因為這樣,造成了本應是無稽之談的2012,變成了人們相信2012的根據。
所以我認為,保護環境已經是刻不容緩。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第一時間提高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
還有學生談到環保問題:當前人類普遍面臨的大氣污染、氣候變暖、淡水資源面臨枯竭、森林銳減、土地沙漠化、物種滅絕、臭氧層耗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並未能引起小學師生的警覺。絕大多數人對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有相當一部分人未能樹立改善和保護環境必須立即「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的緊迫意識,未能樹立起「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的教育奠基意識。不少學校也把環境教育擺上應有的位置,但認為它與升學率不掛鉤,抓不抓一個樣,抓得好不好一個樣,將它放在了可有可無的地位。

Ⅳ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

何為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我們在地理課堂中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培養讀圖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並且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法指導,促進其有效學習,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很有趣味性的學科,地理知識豐富而精彩。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研究學生,鑽研教材,充分利用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以提高地理課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世界的火山地震帶及其分布」為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美麗的地球」「地震破壞」的圖片,讓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然後短片回顧我國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場景,把學生帶入教學情景中,讓學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強大破壞力,激發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從而調動了學生探索地震相關知識的極大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師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讀圖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規的文字語言來對地理知識的描述外,還有另外一種語

言,就是我們常說的地圖語言。對初中學生而言,教會他們讀圖、用圖,不僅能幫助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畫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盡量把地理知識融入到地圖中去理解,使圖上內容與文字描述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從而使「死」圖「活」起來,「靜」的文字「動」起來,久而久之,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自然就養成了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例如我採用形象比喻法來教育學生記住一些圖形的輪廓形狀:黑龍江的輪廓像一隻美麗的天鵝,湖南的輪廓像美人頭,英國的輪廓像一隻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義大利的輪廓像一隻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學習分層設色地形圖觀察地勢起伏時我採用剖面觀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師應教給學生一些繪制各種圖表的方法,適當的統計分析知識以及地理問題的歸納方法等,然後指導學生通過資料的表達,地圖、各種圖表對地理信息進行全面、深入的歸類整理和分析。同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去引導學生分析各種地理信息的聯系、差異,力圖發現新的更有價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實施探索性教學,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高課堂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對於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意識十分淡薄,學生一直處於被動學習狀態,教學質量和學生聽課質量難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學就是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掌握科學研究必須具備的科學方法,探究性的獲得科學概念,並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例如,在「海陸變遷」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圖片,並進行分析:喜馬拉雅山在地質年代是怎樣的地理環境?我們利用科學史來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價值。此外,地圖的運用在地理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略圖的運用尤為重要。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圖,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習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七大洲、四大洋」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七大洲、四大洋」簡圖的繪制;又如學習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行政區劃」時,學生也可以參與到每個省級行政區輪廓的繪畫中來,在這過程中學生會不知不覺

地掌握了它們的相對地理位置。地理略圖不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聯系,還能顯示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地理略圖的運用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進行學習評價,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提高課堂有效性
學習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評價方式,其中包括學生個人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覺思考的習慣,同伴的評價和教師評價有助於學生進行反思,有助於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新課程倡導賞識教育,無論學生的成就大小,教師都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並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這樣學生會感受到教師的鼓舞和信任,體會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自然會產生極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課堂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就是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地理教學只有做到「三維目標」的統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可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從而使地理課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們有時拘泥於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過於嚴謹而使課堂不生動活潑。其實我們應該要更多地考慮如何更好的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要善於欣賞學生,善於換位思考,善於與學生溝通,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甜美的微笑、和藹可親地與學生平等友好般的相處,就能贏取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就能創造一個和諧的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從教多年的地理教師,筆者雖然對地理教材已經比較熟悉,但是我們仍然需要精心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批改好每一次作業。要審視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質疑自己的教學,找出自己教學中低效的問題進行研究,最終可生長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從而使地理教學更有效。

Ⅵ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加強"情感"教育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復習知識點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宇宙專中的地球
1.宇屬宙:時間上的無始無終,空間上的無邊無際。
2.天體:
●概念:物質存在的形式,包括星雲、行星、流星體、彗星以及一些星際物質(如氣體、塵埃)。
●天體系統:各天體相互吸引、繞轉才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
3.太陽系及其成員: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們的公轉運動共同特點: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又可以分為三類:!

Ⅶ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開展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德育是老師有目的地正確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活動,是當今社會素質教育的靈魂。地理學科有著豐富的德育內涵,理應擔當德育教育的重要角色。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在學科教學中要積極實施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做為一名地理教師,要把德育作為地理教學中的靈魂,自始自終將德育貫穿於整個地理教學之中。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我做了一下探索。
一、利用教材內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包含著及其豐富的德育內容。我們的教學要充分發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於地理教學之中。如通過學習中國疆域、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復雜多樣的地形、氣候,豐富的自然資源等內容,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這種情感表得外現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愛好;對祖國前途的高度關心和堅定信念;為了祖國人民甘願犧牲一切的獻身精神。地理教材中的內容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滲透的依據和基礎,我們在充分發揮教材本身教育因素的同時,必須緊密聯系實際深入挖掘教材,補充必要的、趣味化的材料,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說服力。如聯系國家的方針政策、祖國發展的實際、世界各國發展現狀、國內外重大的事件、聯系鄉土人情等。例如,在講中國地土地資源時,教師可根據中的土地資源的有關材料並結合當地土地資源現狀補充一些土地資源方面的材料,介紹一些國家土地資源方面的政策。通過這些材料的補充,便可使學生感受到我國的土地資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並且後備資源不足的現狀,使他們樹立科學的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這里便滲透學生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之情的教育。
二、課堂教學,強化思想教育
地理教學中應嚴格遵循「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規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對各種地理現象的分層剖析,將各個組成部分的特徵辨析清楚,再加以綜合概括,這樣既能獲得完整的知識,又能激發和活躍學生的創新思維。總而言之,創新思維是一種新穎、有價值,具有高度機動性和持續性,且能清楚地勾畫和解決就只是問題的思維活動。把抽象的文字知識通過形象化模擬,讓學生對地理學習感興趣,是目前地理教學研究中的一大課題。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原理,有力地控制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在一定時間內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從而形成具體形象的地理知識表象,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具演示、地理模型、地理掛圖、景觀圖片、音像顯示,以及多媒體教育技術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和興趣。只有這樣才能進行下一步思想教育功能的實現過程。利用鄉土地理內容進行身邊地理學教育。每個學生都對於自己身邊的地理環境比較熟悉,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地探索地理教材教學內容與鄉土地理素材的有機結合的方式和途徑,將地理學思想教育功能融合在具體的地理教學活動中,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具體而深刻,這種教學活動也容易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有限的地理園活動和時事新聞中地理教育素材。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地理園活動,同時,鼓勵同學們發現身邊的地理,及時運用新聞媒體等的地理素材。教會學生地理思維,使學生真正做到「學習身邊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習終身有益的地理」。這是綜合運用地理課進行愛國主義、空間意識、競爭意識、災害意識和科學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徑。
三、結合教材,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使學生有充分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使學生了解、認識我國偉大、光輝的歷史文化,中國人民對人類的貢獻,以及我們社會主義祖國通過改革開放,正在蓬勃發展的情形。
英國科學家培根講過,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只有造紙、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對整個歷史進程的影響最大。這說明了中華民族對全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世界發展民族之林中是值得驕傲的。愛國主義體現了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對於一個偉大民族不僅是政治標准,還是道德規范。因此,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愛祖國、愛人民、愛共產黨、愛社會主義的教育,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覺抵制不良思想侵蝕,克服自卑感,增強責任感和為國獻身的使命感。
例如,在講授「中國的疆域」一節時,我重點介紹我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然後通過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國土等內容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講授「中國的行政區劃」時,則重點強調台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學生維護祖國統一、保衛祖國領土完整是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
四、樹立法制觀念,養成良好習慣
為了保護環境,造福後代,世界各國許多法律條文,明文規定污染環境、破壞資源要受到各種不同的懲罰。我國保護環境的法律也相繼出台,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現在地理課本中已寫進了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水法、大氣污染法等。學生在學習地理課地時候要接觸到這些法規,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讀資料、討論、調查等一系列活動,結合學法用法,對學生進行深入的環境教育,讓學生明確保護環境的意義,使學生懂得破壞環境的法律的意義,使學生懂得破壞環境與自然資源不只是文明道德問題,還有觸犯法律的問題。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環境意識,又強化了他們的法制觀念,對學生文明行為的養成也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五、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一是進行思想教育,應「寓教育於教學之中」。應該看到,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與地理知識教育二者是統一的。在教學中教師應用正確的思想和觀點、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統率教、材,將正確的思想、觀點、方法貫穿於地理知識教學之中,而不是在地理知識之外,另講一套理論,以免成為枯燥的說教。二是在地理教學中要力求將地理概念、原理、規律及各種事實講清楚,揭示其本質、內在聯系、演變規律等,使學生受到相關的思想教育。例如,如果能以翔實的材料說明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華北平原的堆積作用,學生就可以理解地形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從而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在講授都江堰水利工程時,如果教師能將「都江魚嘴」和飛沙堰工程及其在洪水期和平水期的作用講清楚,學生定能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極大地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三是對初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一般應從感感性到理性,從學生熟悉的、具體的地進事物進行分析,以利於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和激起情感的變化。因此,在教學中應盡量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如圖片、數據、生動的地理事例。如能組織調查、考察、參觀、訪問,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去親身體驗,則對豐富情感,促進思考會起到更積極的作用。四是教師應以正確的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充沛的思想情感去影響學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觀點、情感、思想方法都會不斷地滲透給學生。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中,教師的表率作用,教師的情感和觀點,都會對學生的成長起重要作用。
總而言之,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地理教育,不能只為傳授單純簡單的地理知識而教學。我們只有將思想品德教育寓於地理學科教學的整個過程,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一方面具有廣博的天文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具有開闊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遠大的理想,這才是地理課堂的核心。(作者單位:重慶市長壽區雲台鎮中學校)

Ⅷ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 「人類要發展, 一方面要面向未來, 另一方面要回到人類的源頭, 向我們的先輩吸取智慧.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應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接軌, 使其融入現代教育的體系之中.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在現有的學校教育系統中開辟中國優秀傳統教育的通道: 在不影響原有課程和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 在有關學科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充分利用第二課堂, 通過報告、講座, 或參觀、旅遊、表演、競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 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陶冶. 顯然, 這是各相關學科教師, 包括地理教師, 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1 、在地理教學中實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地理學是一門綜合科學, 主要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 地理學科融自然性和人文性於一體, 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所以, 地理學科易於同其他學科建立科際聯系, 包括自然學科、社會學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產生和發展於中國特定的地理舞台, 存在於某特定的地理環境中.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在地理學科中多顯性分布在人文地理學, 諸如文化地理、聚落地理、旅遊地理和農業地理等分科知識中. 例如, 物質文化層面的中國古代耕作文化、南北方古民居和園林的不同文化特色、我國的物質文化遺產、名勝古跡等; 精神文化層面的宗教文化、風俗民情等.由此看來, 地理學科涵蓋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內容, 藉助於地理教學這一載體, 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是現實、可行的。
2 、將中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地理教學的具體措施
(1)努力挖掘知識元素, 精選相關內容。
在中國古代地理學上的偉大成就中, 有些內容在地理教材中顯而易見. 諸如, 夏歷中十九年七閏法比古希臘天文學家默冬發現這個周期早160 多年; 我國有世界上最早的關於哈雷彗星和太陽黑子的記錄; 我國古代有關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論述等. 教授這些內容能夠增強學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達到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的目的. 其中, 有些內容地理教師可通過查閱資料進行深入挖掘.例如, 關於地殼運動「滄海桑田」之變, 以前常常由珠穆朗瑪峰上有海洋生物化石引起學生興趣, 教師可進一步, 從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引入: 沈括於公元1074 年到河北西路(約在今河北省西部和河南省北部地區) 邊防去察訪時路過太行山麓, 發現「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 橫亘石壁如帶, 此乃昔之海濱」,便實現了滲透之功效.利用古代地理知識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還要注意精選相關內容. 例如, 關於教材中的地圖知識, 我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顯著的成就, 但是在教學時要有選擇地介入. 關於經緯度制圖, 清朝康熙年間的《皇輿全覽圖》是最早採用經緯度制圖法測繪的地圖. 道光年間魏源編寫的《海國圖志》是中國第一部採用經緯度制圖法編繪的世界地圖集. 該圖集在地圖投影的選擇上, 與現代地圖中根據區域位置和輪廓選擇投影基本吻合, 地圖符號的設計與現代地圖也有類似之處, 不同的國家採用不同的比例尺, 堪稱為中國制圖學史上一部關於世界地圖集方面的開創性著作。
(2)以多元化途徑營造教學氛圍, 創設學習情境。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出現於地理教學中, 往往是作為一些支撐知識用來論證和說明問題的. 教師要深入探討、精心設計, 採用靈活的方法以營造良好的氛圍, 在教學時限內既不喧賓奪主, 又能生動而鮮明地突出地理知識點, 同時起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之目的. 對於人文色彩濃郁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例如, 居住文化的地域性, 教師可以准備圖片資料, 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東北平原地區的口袋房、內蒙草原地區的帳幕(如蒙古氈包) 、華北地區的四合院、黃土高原的洞穴(如延安窯洞) 以及嶺南地區的干闌(如吊腳樓) 等,從中體會我國各民族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 關於風俗民情, 諸如民族服飾文化, 教師可以事先准備好相關民族服裝實物展示或讓學生穿戴好模擬表演, 使教學更生動, 在活躍的氣氛中理解各民族文化意識和民族性格.
③以構建開放的探究式學習機制, 搭建互動平台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豐富, 具有廣闊的外延, 教師要善於讓學生走出地理課堂, 利用互聯網搜集或社會實踐調查, 發掘相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遺產與地方文物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 教師也可以有計劃地安排一些相關的報告、講座、參觀或旅遊, 注意尋找切入點, 針對一些問題鼓勵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 激勵他們大膽闡釋自己的觀點, 甚至提出有價值的創見; 還可以組織學生競賽、社團宣傳活動等, 讓學生在參與和探究中, 提高人文素養, 培養探索精神, 從而轉化為一種文化能力和人生智慧。
總之, 地理教師要充分挖掘、吸取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思想中有地理學價值的中國傳統文化精華, 用歷史和時代的眼光審視、甄別和探討, 根據時代需要在地理教學中加以融入和滲透, 把地理學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統一起來, 從而實現現代教育的總體目標。

Ⅸ 如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

隨著新改革的深入推進,學校教育正快速由單純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這個轉軌的任務也就刻不容緩地擺在了中學各學科教學面前,並成為各科教師所面臨的新課題。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結合教學實踐,認為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一、發揮地理學科優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要在地理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地理學科可以全面系統地從工業、農業、交通、城市建設諸方面向學生展示日新月異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在實際的教學中要不斷地滲透愛國主義思想的內容,如在講我國的疆域時,可以向學生講解:我們偉大的祖國南北相距5500千米,縱橫十萬里,悠悠五千年,為世界上最大、歷史最久的國家之一,在這廣闊的國土上,有豐富的特產、錦綉的山河、勤勞智慧的各族人民。通過對這些知識的講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而努力學習。要不斷地滲透國情教育,讓學生了解到中國目前的真實發展狀況和發展形勢,避免有的學生有盲目的崇洋媚外或妄自尊大的情緒出現。在教學中還要結合相關的內容來進行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思想的教育,例如在講到 「中國的主要產業」這一課時,可以拿舊中國的各種產業的發展和新中國的發展情況作比較,來向學生說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堅持社會主義優越性。如在舊中國我國的重工業和高科技產業等都是一片空白,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的工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許多工業品的產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其中煤炭、鋼鐵、電視機、電冰箱等的產量居世界首位。還可以讓學生比較一下自己的家庭在這十幾年的變化情況。通過他們的親身體驗,讓他們了解到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採取有效的課內教學形式,鞏固地理基礎知識素質教育的特點就是必須打破教師獨占講台,一講到底、填鴨式的教學舊模式,而代之以民主、活潑、多樣的教學形式。為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地理教學中經常採取一些電化教育手段,如採用多媒體教學,將要講的內容做成幻燈片的形式,或從網上搜集一些相關的圖片,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對課堂知識的鞏固起到很好的作用。有時以討論、演講、辯論等形式開展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學習了關於環境保護的內容時,可讓學生寫一篇保護環境的小短文,選取幾篇較好的,讓他們在課堂上演講。這樣不僅鞏固了地理知識,還鍛煉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積極開展課外教學,豐富課外知識。由於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不能搬進課堂觀察和演示,這就使得課堂教學在知識的傳授上受到一定限制,造成某種程度上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必須與課外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為了開展好課外教學,可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考察,到一些大的工廠考察它們的污染情況,到離學校較近的山去考察那裡的植被情況。由於所在的是一所農村學校,這樣就有更多的機會和大自然打交道,當學到和農業有關的內容時,就組織學生去到田間地頭去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各種農作物的生活習性,了解那裡的土壤狀況等。結合身邊例子,注重科學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在教學中,要注重聯系與地理教學內容有關的自然現象、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並引導學生如何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些現象。例如,在授完「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節後,要求學生嘗試分析他們所住的房屋夏季有陽光而冬季曬不到陽光的原因、房頂上太陽能熱水器金屬面的安裝朝向和角度、本地區一年中白晝長短的變化與太陽直射點位置的關系。在遇到和地理有關的時事或新聞時,也啟發他們利用學過的地理知識去分析或解釋,培養他們思考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發揮教育的思想導向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中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的時期,也是心理素質發展極為重要的階段。在中學教學中,應將心理素質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切實將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工作中。為了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在地理學科教學中可以重點從下面幾個方面做起。一是激發學生潛力,提高思維與創新能力。為了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人才,在地理教學中應注意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促進學生的思維與創新能力,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要經常採用啟發式教學,留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並鼓勵他們多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夠在書本知識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創造。二是加強訓練,注重意志品質的培養意志。為適應將來的社會競爭做好准備。為了使學生能夠具有堅定的意志力,在教育教學中就要注重這方面的訓練,如安排學生完成一項堅決的任務,而完成它要經過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達到目的。還可以樹立典範,積極引導他們鍛煉自己的意志品質。青少年學生善於模仿,要經常為他們提供典範作為學習的榜樣,促進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如經常引用一些為了造福百姓而不畏艱難、積極同自然災害作斗爭的人或事,通過這些人的榜樣作用來促使學生產生鍛煉自己意志的願望。三是加強思想引導,形成健全人格。不少學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人格障礙,比如自私冷漠、惟我獨尊、缺乏愛心和責任感,嫉妒心理太強、想辦法讓別的同學受到批評等 ,這些如果不能及時的糾正過來,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將起到一定的負面作用,直接影響到他們將來的擇業、家庭幸福等。四是鍛煉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素質。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讓學生多繪圖、多制簡易教具,多實驗,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如在講解地軸、兩極、經緯度等有關知識點時,有些學生總弄不清楚。可改用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辦法,讓學生在課後用乒乓球做一個小地球儀,然後評比,看誰做得最好。經過動手操作,學生不僅比較順利地掌握了有關的知識點,還提出了不少在製作地球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五是結合教學實際,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在地理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在校園一角建地理園地,測風向、溫度,做天氣預報。節假日里,帶學生去遠足,同時進行了野外鍛煉、野外考察,樹立學生挑戰自然、戰勝自然的精神,提高了身體素質。

Ⅹ 如何加強地理教學中的政治思想教育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方面的教育,它體現和規定著教育教學的方向,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初中地理教學中能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很多,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有其獨到的優勢。 一、初中地理新教材具有獨特的德育功能 1、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綜合性得以增強,德育的比重增加。教材從最基本的人類活動人手,闡述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人類的居住地,然後分析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與可持續性發展問題,城市、文化、旅遊、政治等地理的基礎知識,這就為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素質提供了較好的素材。 2、初中地理新教材充分體現出基礎地理教學目標是提高公民素質。各章節都從正反兩方面講述了人與環境的關系,較多地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通過中國的區域差異和國土整治等內容,使學生深化對國情、國力以及國策的認識。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有效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對祖國的深厚感情,以及對祖國的責任感。 3、初中地理新教材十分重視對自然地理過程和規律的分析。強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力求通過了解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使學生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這些都是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思想道德教育的滲透 1、在國情教育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愛國主義體現了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對於一個偉大民族不僅是政治標准,也是道德規范。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可以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克服自卑感,增強責任感和為國獻身的使命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