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泰安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試卷
『壹』 2013年山東省威海學業水平考試地理(試卷及答案)
呵呵,昨天才考的,這么著急?其實電腦批卷很慢的。
『貳』 涵江區2012-2013學年上學期期末質檢試卷八年級地理試卷的答案。和政治答案。快快,馬上要。。
藍鯨組合在莆田哪裡有買
『叄』 唐山市2011-2012學年度高二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地理試卷及答案
我也需要呢。。
『肆』 泰安市高二期末測試題
2006-2007學年度泰安市第一學期高二期末考試試卷(文科)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鍾。
第Ⅰ卷(選擇題40分)
注意事項:
1、答第Ⅰ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號、考試科目、試卷類型用鉛筆塗寫在答題卡上。
2、每小題選出答案後,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凈後,再選塗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考試結束後,監考人員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並收回。
一、選擇題(40小題。每小題1分,共40分。在每小題所列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請閱讀下面兩幅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2題。
1.對比圖一和圖二,從圖二中可以觀察到的政治局勢變化是
A.田氏代齊 B. 三家分晉 C.長城的修築 D.秦滅六國,統一全國
2.兩圖反映出的共同政治特點是
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B.分封制的實施與完善
C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壞,走向崩潰
D.郡縣製取代了分封制
早在夏、商、周時期,中央專制集權制度開始出現,之後不斷完善,到明清時期,專制權力達到頂峰。據此回答3~7題。
3.在西周,"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規定,下列在相關范圍內一定能成為大宗的是
①周王正妻所生的兒子們 ②周王的嫡長子、嫡長孫
③諸侯的嫡長子、嫡長孫 ④卿、大夫的嫡長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柳宗元說:"周之失,失之於制,不在於政;秦之失。失之於政,不在於制。"他所指的周秦之制分別是
A 分封制和郡縣制 B.井田制和中央集權制
C.奴隸制和封建制 D.井田制和私田制
5.北宋為改變唐末五代以來的政治局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最突出的特點是
A.加強皇權 B,削弱地方權力 C.削奪將帥權力 D.削弱相權
6.我國古代的一個重要王朝,吸取前朝地方無權,人浮於事的教訓,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地方管理,以加強中央集權。這個王朝採取的主要措施是
A.分封諸侯國 B.增設節度使
C.大力削弱地方權力 D.實行行省制度
7.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播出後,人們認識了清朝官吏劉墉。但是,有歷史學家認為電視劇名出了錯誤,你認為錯誤之處是
A.劉墉不是駝背,所以不能稱"劉羅鍋"
B、丞相制度早在明代己廢除
C.歷史上並無劉墉其人
D.電視劇過分誇張,嘩眾取寵
中國古代的政治文明要溯源到夏、商、周三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源頭是古代希臘和羅馬。而中西方古代文明的特點不盡相同,中國以專制為特色,雅典城邦以民主政治而著名,羅馬帝國以法律為驕傲。據此回答8~11題。
8.自然環境對中國和西方的古代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結合希臘城邦和中國西周分封制的有關知識,判斷以下表述不符合當時實際的一項是
A.古代中國:遼闊平原,農耕經濟,安土重遷
B.古代希臘:多為山地,多種經濟形態並存
C.古代中國:地緣戰勝血緣、私有制戰勝原始血緣共產制,形成以"個體導向"為傾向的文化淵源
D.古代希臘:港口眾多,交通便利,便於殖民擴張,有利於民主制度的發展
9.伯利克里在著名的《葬禮學說》中說:"我們的政治制度之所以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這段話反映出雅典民主的特徵是
A、主權在民 B.民主面前人人平等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民主為國內人民共享
10.公元前5世紀中期,一位中亞成年男子不堪國內的政治迫害,為追求政治上的平等以 及個人自由而奔走他鄉,下列選項符合他的政治追求的是
A 雅典 B.中國 C.羅馬 D.沒有可選擇的國家
11.馬克思曾說:羅馬帝國到處都由羅馬法官進行判決,從而使地方上的社會秩序都被宣 布無效,因為他們與羅馬法制不相符合。對這段話最准確的理解是
A.羅馬法維護奴隸主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
B.羅馬法保護私有財產,籠絡上層階級
C.羅馬法為鞏固皇帝和元老院的權力提供法律依據
D 羅馬法起著管理社會的職能,穩固著帝國的政治經濟基礎
政治制度的創建、改革和不斷完善,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根據中國、英國、美國和德國的政治變遷回答12~15題。
12.唐太宗時期,假設國家要在關中一帶修建一項大型水利工程。這項工程的實施涉及眾多機構,按制度規定其運作程序是
A.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工部
B,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工部
C.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工部
D.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工部
13.西方學者評價1832年英國議會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義的變革--"Britain is probably closer to the revolution than any other country in Europe."這是因為
A.成年男子獲得了普選權
B 工業資產階級首次獲得進入議會的權利
C.結束了封建專制統治
D.壟斷資本控制了國家政權
14.美國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但美國總統尼克松卻因"水門"事件險些被國會彈劾。這體現了美國政體的哪一重要原則?
A.民主制 B,分權制衡 C.兩黨制 D.聯邦制
15.一位偉人指出:"俾斯麥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歷史上的進步事業 ......"這一事業指
A.阻止奧地利的回歸 B.戳穿俄羅斯的覬覦
C.抗擊法蘭西的人侵 D.完成德意志的統一
17世紀的英國,建立了憲法原則上的新型君主制--立憲君主制。18世紀後期的北美大陸,矗立起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共和政體。根據所學知識回答16~20題。
16.《權利法案》載:"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 為非法權力。"對這一條文最准確的理解是
A.國王與議會共商國事成為一種制度
B.法律的權威高於國王的權威
C.議會權力超過國王,國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D.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制約
17.有人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實際上是議會的變革,"革命前是國王的議會,革命後是議會的國王"。這表明
A.革命前後國王的地位沒有發生變化,只是議會發生了變化
B 革命前後國王與議會不僅互換了位置,而且發生了質變
C.革命只改變了統治形式,本質沒有改變
D.革命後議會與國王共同掌權,兩者地位相等
18.1896年幫助麥金利贏得大選的馬克·漢納說:"要贏得選舉,需要兩個東西。第一個是金錢,第二個我就不記得了。"美國前國會議員奧尼爾在解釋金錢與選舉的關系時講得更具體:"任何競選都由四部分組成,候選人、政策立場、競選班子和金錢,沒有金錢,其他三項都可以忘掉。"這些都說明
A.民主政治是金錢政治
B.美國的兩個執政黨都是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
C.美國民主政治的實質是有產者的民主政治
D.民主政治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作保證
19.右圖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在選舉中相互斗爭
B.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在選舉中相互妥協
C.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分別被喻為"驢子"和"大象"
D. 民主黨和共和黨操縱美國的政治選舉
20.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對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說:"總統先生,人們關心的是你在何種程度上不經國會批准而能採取行動,而你不必為內閣所困擾;而另一方面,我從不為議會所困擾,但我事事都得與我的內閣商量並獲得內閣的支持。"這段談話表明
A.丘吉爾與羅斯福都是國家元首
B.丘吉爾與他的內閣實行集體領導
C.羅斯福的行動不受國會的限制
D.丘吉爾必須接受議會的監督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一般實行立憲君主制或共和制,德國和法國就是這兩種體制的典型代表。據此回答21-23題。
21.法國共和制政體最終確立的標志是
A.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建立
B.1791年憲法的頒布
C.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
D.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頒布
22.法國1875年憲法修正文宣稱:"凡曾經統治過法國的家族不得當選為共和國總統"。這一修正文實施的意義是
A.消滅了法國的家族勢力
B.恢復了等級制度
C.只有平民才能當選為法國的總統
D.堵塞了曾統治過法國的君主家族的復辟之路,鞏固了共和制度
23."帝國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權任命帝國首相和帝國官員;有權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有權簽署和公布法律並監督法律的實施,帝國軍隊由皇帝統率,軍官均由皇帝任命。"上述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國憲法具有明顯的
A.軍國主義色彩 B.專制主義色彩
C.民族主義色彩 D.民主主義色彩
鴉片戰爭一聲炮響,改變了古老中國的歷史命運。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沖擊下,中國步入生死存亡的危急之秋。據此回答24-25題。
24.馬克思在《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中說:"英國的大炮破壞了中國皇帝的權威,迫使天 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這段話的含義表明,這場戰爭
①打破了清朝閉關鎖國的狀態
②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舊制度的解體
③客觀上有利於中國向近代社會的過渡
④是一場反封建專制統治的戰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25.下圖是圓明園遺址(局部),圖中所示慘狀是由哪些國家何時造成的?
A.英國、1858年 B.英國、1860年
C.英法、1858年 D.英法、1860年
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把中國推向災難的深淵,農民階級奮起抗爭。據此回答26-29題。
26.洪秀全提出"天上有天國,地下有天國......今日天父天兄下凡開創天國是也"。這表明洪秀全
A 主張進行現世的斗爭 B.主張學習先進文化
C.創立了較科學的理論 D.主張進行宗教改革
27.柳亞子在《題太平天國戰史》中提到:"楚歌聲里霸圖空,血染胡天爛漫紅。煮豆燃萁 誰管得,莫將成敗論英雄。"其中"煮豆燃萁"是指
A.北伐失利 B.永安建制
C.安慶保衛戰失利 D.天京變亂
28.李大釗說:"太平天國禁止了鴉片,卻採用了宗教;不建設民國,而建設天國。這是他 們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段話指太平天國
A.缺乏科學理論指導 B.沒有實行宗教改革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D.沒有徹底革命精神
29.義和團運動興起前其口號是"反清復明";興起後其口號是"扶清滅洋";運動被鎮壓 後,其餘部又提出"掃清滅洋"的口號。這表明
A.農民階級的運動己有科學的理論作指導
B.民族矛盾已成為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
C.義和團不斷變換斗爭口號,斗爭目標不明確
D. 農民階級對中外反動勢力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入
面對列強的侵略,中國的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奮起,探尋著中國政治改革之路。據此回答30-33題。
30.1904~1905年以中國東北為主戰場的日俄戰爭,出現了"日勝俄敗"的結局。這一事件加劇了革命派與保皇派之間的論爭。論爭的焦點之一在於是否
A.實行民主政治 B.收回鐵路、礦山等權利
C.廢除科舉取士制度 D.仿照西法練兵
31.2005年3月29日,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在拜謁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祭詞中說:"......辛亥春雷,義起粵中,碧血飛濺,寡不敵眾,忽焉殞命。出師未捷,千古遺恨。義聲揚振,五月而後,武昌繼之,遂覆清室。民國以立,共和新造。壯哉先烈,死以為國,身毀名榮,英風義烈,永為世率。黃花忠魂,以勵來茲......"對這段祭詞理解正確的是
①表達了江丙坤對革命烈士的緬懷之情
②較為准確地評價了黃花崗起義的歷史作用
③黃花崗起義使清朝的統治基礎更加動搖
④黃花崗起義推動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32.有人認為,從實力來講,孫中山比起洪秀全來,相差不知幾千萬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國不亡於洪、楊,卻被孫文的幾個口號叫垮了,何哉?主題使然也。孫中山把主題摸對了,幾顆炸彈一丟,滿清帝國就土崩瓦解了。這反映出
①三民主義基本符合當時中國社會發展的趨勢
②實力是否強大,對歷史進程的發展至關重要
③清政府對輿論的限制缺乏得力措施
④-個人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能否將個人事業同時代的要求相結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33.魯迅在《阿Q正傳》中寫道,"(趙秀才和假洋鬼子)他們想了又想,才想出靜修庵里有一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龍牌,是應該趕緊革掉的,於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麼,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麼官。這些名目,未庄人都說不明白。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這說明了
A.革命深入人心,使地主們和舊官僚資產階級化
B 辛亥革命存在著失敗的潛在危機
C.革命從城市向農村全面擴展,動搖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
D.除了少數人外,未庄人對於革命的真正意義了解不清
19世紀中期,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後,巴黎無產階級進行了偉大的革命實踐。據此回答34-36題。
34.恩格斯說:"我們絕不想把新的科學成就寫成厚厚的書,只向'學術界'吐露。正相反, 我們兩人已經深入到運動中去。"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不想創立科學理論
B.放棄理論探索和指導,集中精力投身工人運動
C.用科學理論去武裝無產階級
D.創立科學理論贏得學術專利
35.《共產黨宣言》宣稱:"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公開宣布:他們的 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實現。"這表達了世界無產階級的心聲。在馬克思看來,"他們的目的"應當是
A.開展社會主義運動 B.奪取資本家的工廠
C.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D.進行革命宣傳
36.馬克思說:巴黎公社"只不過是在特殊條件下的一個城市的起義"。其實質意義是
A. 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發性和偶然性
B.巴黎公社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考試
C.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時機只在巴黎一個城市成熟
D.巴黎公社起義是由於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探索,英勇抗爭,最終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據此回答37-40題。
37.國共十年對峙期間,"邊界紅旗始終不倒"的主要原因是
A.共產國際的支持和幫助
B.地處敵人空隙,有迴旋餘地
C.堅持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D.敵人忙於混戰,無力圍剿
38.1937年7月15日,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合作宣言》中鄭重承諾:"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的暴動改革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以上材料說明了當時中國共產黨
A.不再照搬蘇聯的經驗 B.轉變了對國民黨的認識
C.改變了斗爭目標 D.以民族利益為重
39.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多種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力支持
B.國共合作與全民族團結抗戰
C.中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
D.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
40.紅色旅遊地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戰爭時期建立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 地。你認為山東的沂蒙山成為紅色旅遊地的理由是
A.第一塊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
B.在此地取得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最大一次勝利
C.戰略決戰時期國共軍隊決戰的核心地區
D.粉碎國民黨軍隊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60分)
注意事項:
1、第Ⅱ卷共4頁,用鋼筆或圓珠筆答在試卷中(除題目有特殊規定外)。
2、答卷前將密封線內的項目填寫清楚。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4l題14分。第42題18分,第43題15分。第44題13分。共60分)
41.(14分)人們一般認為,西歐古典文明是指處於奴隸時代的古希臘、羅馬文明,兩大文明都有一個漸次拓展、不斷吸納改造和創新的過程。請回答:
(1)古希臘城邦政體有哪幾種形式?(5分)
(2)為什麼說"羅馬法的演變是古羅馬歷史變遷的反映"?(3分)
(3)就政治體制和統治方式而言,希臘和羅馬各經歷了怎樣的不同演變過程?(6分) 42.(18分)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上,社會政治制度經歷了不斷演變的過程,在世界不同的地區,由於不同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傳統等因素,體現出復雜多樣的特點。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依據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填充下表空白處。(10分)
(2)從唐朝到清朝中樞機構的發展演變所反映的本質問題是什麼?(2分)
(3)從雅典民主政治到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你認為推動近代民主政治發展的因素有哪些?(6分)
43.(15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學25周年紀念日進行了民意測驗。其中"你心目中的偉大人物"一項,世界偉大人物的最高票是列寧,國內偉大人物的最高票是孫中山。
材料二 一個美國記者眼中的延安:在貧瘠的中國西北部,竟聚集了中華民族的精華。......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穿著這一切。
材料三......我的一位中國好友帶給我中國西北出現了使人驚訝的政治局面的消息--這後來終於導致蔣介石總司令被扣的驚人事件,扭轉了中國歷史的潮流。
請回答:
(1)材料一民意測驗的結果,說明北大學生的主流政治追求是什麼?(4分)
(2)材料二中"貧瘠的中國西北部"指的是哪裡?為什麼具有"革命樂觀情緒"的"千千萬萬青年人"會聚集到這里?(P分)
(3)材料三中的"使人驚訝的政治局面"指的是什麼歷史事件?如何理解它"扭轉了中國歷史的潮流"?(3分)
(4)依據上述三則材料內容,說明它們如何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6分) 44.(13分)閱讀:圖片中的近代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經歷了共同的歷史,所以我們感到休戚與共;中華民族歷經了幾多風雨,所以我們懂得國必興旺。"這段話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發展的渴望。下圖是我國近代三個不同時期的歷史情景。
(1)圖1"國門洞開"反映近代中國遭受欺凌的開始,此時西方列強發動侵華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2分)《南京條約》簽訂後,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怎樣變化?(1分)
(2)圖2狀況產生的直接原因是什麼?(2分)"瓜分狂潮"給中華民族帶來怎樣的危機?(2分)
(3)根據圖3寓意,說一說日本20世紀30年代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有哪些?(4分)
(4)從這三幅圖中,你認為近代中國人民進行斗爭的主題應該是什麼?(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