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沉積地理學

沉積地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2-08 00:29:36

A. 實習六 沉積古地理研究與編圖

沉積古地理研究與編圖是一項理論性、綜合性和實用性很強的基礎地質工作。它是以沉積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對沉積作用的研究,重塑沉積環境,分析不同沉積環境下沉積物的特徵及其分布規律,總結不同地史時期海陸變遷、古氣候變化、古地理景觀特徵,為闡明地球表面的環境變遷和大地構造演化等重大問題提供依據,為查明沉積礦產和油氣資源的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提供基礎資料和理論依據。

沉積相古地理編圖是古地理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常根據不同的目的、任務,編制不同類型和不同比例尺的沉積古地理圖,把豐富的實際資料和通過研究所取得的科學認識直觀地反映出來。沉積古地理研究中的編圖通常是指基礎圖件和綜合圖件的編制。基礎圖件是描述性的,以反映某個方面或某個因素的客觀實際材料為主,是編制綜合圖件的基礎。常見的有沉積相柱狀圖、沉積相聯合剖面圖、地層等厚圖、古生物相圖或生物古地理分區圖、重礦物分布圖,以及各種岩性圖、等值線圖或分區圖等。綜合圖件是根據基礎圖件以及其他參數經過綜合分析後所得的最終成果,是解釋性的圖件。它所表現的是某一時期的自然地理面貌、構造背景、沉積環境、沉積條件和沉積物的分布規律等,包括沉積古地理圖、構造古地理圖、古構造圖等。

一、沉積古地理編圖方法

沉積古地理研究的關鍵是編制沉積古地理圖,但如何編制沉積古地理圖,要收集和整理哪些資料,先編哪些基礎圖件,如何進行分析,對於不同地區、不同層位、不同的研究目的,也不盡相同。「單因素分析多因素綜合編圖法」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種定量沉積古地理編圖方法,這種方法的核心是「定量」,即以各剖面的定量單因素資料為基礎,從各單因素圖(屬基礎圖件)的分析入手,再通過各單因素圖的疊加和綜合分析判斷,最後做出定量的沉積古地理圖。

「單因素」指的是能獨立地反映某一地區、某一地質時期、某一沉積層段沉積環境某些特徵的因素,它的有無或含量的多少均可獨立地反映該地區、該層段沉積環境的某些特徵,如沉積環境水體的深淺、能量大小、性質等。選定沉積層段的厚度、岩石類型、結構組分、礦物成分、化學成分、化石及其生態組合等,均可作單因素圖件。

單因素分析多因素綜合作圖方法可分三步:

第一,對各剖面尤其是各基幹剖面進行認真的地層學和定量岩石學研究,取得各種第一手的定性和定量資料,尤其是定量資料,了解各剖面各沉積層段的沉積環境特徵。

第二,在已取得的各剖面的定量資料中,按要求的作圖單位,選擇出那些能獨立地反映其沉積環境特徵的因素,即單因素;並把全區各剖面各作圖單位的各種單因素的百分含量都統計出來,做出各種相應的單因素圖,主要是等值線圖。這些單因素圖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定量地反映該地區該沉積層段的沉積環境,即為單因素分析。

第三,把這些定量的單因素圖疊加起來,並結合該地區該沉積層段的其他定量和定性資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全面分析,綜合判斷,編制出該地區該沉積層段的定量沉積古地理圖。

在這種沉積古地理圖中,各古地理單元的確定都有確切的定量資料和單因素圖為依據,使得沉積古地理圖成為一種定量化的圖件。

二、沉積古地理研究與編圖步驟

沉積古地理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基礎資料收集和整理階段、基礎圖件的編制階段和沉積古地理圖編制及綜合分析階段。

(一)基礎資料收集和整理

基礎資料是進行沉積古地理研究的基礎,基礎資料的豐富程度和精度決定了沉積古地理編圖的精度與可靠性。基礎資料收集實際上也是沉積相標志的收集,對於沉積盆地來說,可以分為地質露頭剖面資料和盆地覆蓋區的鑽井資料、測井資料和地震資料。這些資料有的是現成的,只要到有關單位收集即可,有的資料需要到野外進行觀察、描述,或進行取樣分析獲得。

基礎資料的整理是一個復雜、細致的過程,須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進行歸類、整理,有的還需進行計算和進行相關分析。

(二)基礎圖件的編制

在基礎資料收集和整理、確定編圖單元和比例尺的基礎上,須編制一系列基礎圖件,以反映沉積盆地的沉積條件、沉積特徵。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編制圖件的類型、數量,須根據研究目的以及基礎資料的豐富程度而定。一般在沉積古地理研究中,多採用點一線一面分析的思路方法進行研究,代表性圖件為剖面沉積學分析圖、聯合剖面沉積相分析圖、平面沉積相或沉積體系分布圖。

1.剖面沉積學分析

剖面沉積學分析實際上是對單個地層剖面(或單井岩心)資料進行沉積特徵及沉積相分析,是沉積古地理研究的基礎。具體剖面沉積學分析的方法可參見教材和實習三的有關內容。剖面沉積學分析的主要成果在剖面沉積學(柱狀)分析圖上表示。

2.聯合剖面沉積相分析

聯合剖面沉積相分析是在單個地層剖面(或單井)沉積學分析基礎上完成的,其目的是為了了解沉積相縱橫向展布特徵。但進行剖面沉積相分析之前,等時性對比是關鍵,即建立等時性地層格架。這也是決定區域性沉積古地理研究成功的關鍵。

在聯合剖面沉積相分析中,一定要注意「同期異相」和「異期同相」問題。同期異相指同一沉積時期,但沉積相類型不同,這主要由於沉積盆地的構造背景、沉積條件在不同地區存在差異,也就決定了沉積相的差異性。通過剖面沉積相分析,確定相變界線。異期同相指不同的沉積期,但沉積環境相同,即具有相同的岩相,這需要在進行沉積相對比分析之前,確定等時性地層界線,而不能以岩相劃分界線。

聯合剖面相分析的成果是編制聯合剖面沉積相分析圖(或稱為沉積相聯合剖面圖)。在編圖過程中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在進行剖面相分析圖時,盡量選用已進行詳細單剖面(或單井)沉積學分析的地層剖面(即主幹剖面或單井)。

(2)編圖剖面方嚮往往根據研究區的沉積和構造特徵及研究目的而定,對於區域性研究往往遵循跨構造帶、跨沉積相帶的原則;對於單一沉積體系來說,往往選擇順物源方向和垂直物源方向的剖面。

(3)為了清晰地反映沉積演化和相帶展布,對比剖面圖中所用的單剖面(或單井或單孔)的比例尺(縱向比例尺)要統一,同時,井(孔)間距離也須按統一的比例(橫向比例),但縱向比例與橫向比例可不相同。

(4)為了更好地確定橫向變化,在編制沉積相聯合剖面圖時,如有可能,應結合地震資料、區域性地質資料等進行綜合分析。

3.沉積特徵平面分布圖件(單因素圖)的編制

包括在平面圖上表示的各種沉積特徵(或要素)的各種單因素基礎圖件。以反映某個方面或某個因素的客觀實際材料為主,是編制綜合圖件的基礎。常見的有地層等厚圖、各種岩性等值線圖或岩性分區圖、古生物相圖或生物分區圖、重礦物分布圖等。具體分析和做圖的方法可參見教材和實習四的有關內容。

(三)沉積古地理圖編制及綜合分析

沉積古地理圖編制及綜合分析實際上是對沉積古地理研究的總結和歸納,通過單剖面(單井或單孔)及聯合剖面沉積相分析,在編制地層等厚圖、砂岩等厚度圖、泥岩等厚度圖等有關平面基礎圖件(單因素圖)的基礎之上,結合區域地質和沉積盆地的構造特徵研究,進行綜合分析後才能編制出平面沉積相分布圖和古地理圖(沉積古地理圖)。它是沉積古地理研究的最終成果,沉積古地理圖表示的主要內容有:

(1)海陸分布及其特點;

(2)不同級別的沉積相及沉積環境間的界線;

(3)岩石組合與古生物組合;

(4)古水流方向、海侵方向及沉積物來源方向;

(5)厚度變化,利用厚度與岩相結合分析盆地中心、沉積中心與沉降中心的位置;

(6)不同古地理單元及沉積相區的名稱。

三、實習內容

在對所給研究區的相關資料進行沉積學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沉積相古地理研究,並編制有關基礎圖件和綜合圖件。

四、實習目的與要求

(1)掌握沉積古地理研究中有關基礎圖件和綜合圖件的編圖的方法及步驟。

(2)初步了解沉積古地理研究報告的編寫方法。

五、實習資料和作業

(一)實習資料——××地區古生代××時期地層和沉積資料

1.主幹剖面資料

(1)P3主幹剖面由下向上分層描述

1層:灰色中-薄層泥質粉砂岩、粉砂岩和細砂岩互層,發育砂泥互層水平層理和小型交錯層理,有腕足、珊瑚等化石,化石保存較完整。生物擾動強烈,潛穴發育。8m

2層:淺灰色中-厚層中、粗粒石英砂岩和細砂岩互層,中、粗粒砂岩中以大型楔狀或板狀交錯層理為主,細砂岩中發育小型浪成交錯層理。發育水流波痕及浪成波痕。26m

3層:淺灰色中-厚層中、粗粒石英砂岩,分選和磨圓極好,發育平行層理和沖洗交錯層理,多向波痕和干涉波痕發育。有腕足化石碎片,生物潛穴和擾動構造發育,一般為垂直潛穴和U形潛穴。20m

4層:淺灰色中-薄層泥質粉砂岩、粉砂岩和細砂岩互層,發育砂泥互層水平層理和小型交錯層理,有腕足、珊瑚等化石,化石保存較完整。生物擾動強烈,潛穴發育。6.3m

5層:淺灰色中-厚層中、粗粒石英砂岩和細砂岩互層,構成多個向上變厚變粗的小旋迴,單個小旋迴厚度為1.5~3.5m。小旋迴下部為粉砂岩和細砂岩,發育小型交錯層理,有腕足、珊瑚等化石,化石保存較完整。生物擾動強烈,小旋迴上部淺灰色中-厚層中、粗粒石英砂岩,分選和磨圓極好,發育平行層理、沖洗交錯層理、大型楔狀和板狀交錯層理,多向波痕和干涉波痕發育。310m

有腕足化石碎片。

(2)P9主幹剖面由下向上分層描述

1層:暗灰色泥岩和粉砂質泥岩。主要為水平層理和塊狀層理,發育有生物擾動構造,含四射珊瑚、腕足類及介形蟲、雙殼類化石,化石保存完整。6m

2層:灰色中-厚層細砂、粉砂岩,分選較好,發育有小型楔狀交錯層理或浪成交錯層理,偶見水流波痕和波浪波痕等層面構造。主要為含廣鹽度的化石,如介形蟲、雙殼類等,化石保存較完整。12m

3層:灰色中-厚層中-細砂岩,常構成向上逐漸變細的序列特徵。底界與下伏岩層常呈沖刷侵蝕接觸,單個小旋迴厚度為0.5m左右。具有槽狀或板狀交錯層理和波狀交錯層理。15m

4層:灰色中-厚層砂岩,單個旋迴向上逐漸變細。底界與下伏岩層常呈沖刷侵蝕接觸,一般底部為中—細粒砂岩,常含泥礫、植物莖乾等殘留沉積物。向上變為細砂岩、粉砂岩等。具有槽狀或板狀交錯層理和波狀交錯層理,單個小旋迴厚度為1m左右。常為多個旋迴疊置,有時夾有黑色、灰黑色碳質泥岩或褐煤沉積。120m

5層:暗灰色泥岩和粉砂質泥岩。主要為水平層理和塊狀層理,發育有生物擾動構造,含四射珊瑚、腕足類及介形蟲、雙殼類化石,化石保存完整。6m

6層:灰色中-厚層中、細粒砂、粉砂岩,分選較好,發育有小型楔狀交錯層理或浪成交錯層理,偶見水流波痕和波浪波痕等層面構造。主要為含廣鹽度的化石,如介形蟲、雙殼類等,化石保存較完整。15m

7層:灰色中-厚層砂岩,單個旋迴向上逐漸變細。底界與下伏岩層常呈沖刷侵蝕接觸,一般底部為中—細粒砂岩,常含泥礫、植物莖乾等殘留沉積物,具有槽狀、板狀交錯層理。向上變為細砂岩、粉砂岩等,具波狀交錯層理,單個小旋迴厚度為0.8~1.5m。常為多個旋迴疊置,有時旋迴間夾有厚度0.5m左右黑色、灰黑色碳質泥岩或褐煤沉積。338m

2.輔助剖面資料

輔助剖面地層厚度數據及簡明沉積特徵見表6-1。

3.底圖

(1)××地區古生代××時期地層等厚圖(底圖)(圖6-1)

(2)××地區古生代××時期砂岩等厚度圖(底圖)(圖6-2)

(3)××地區古生代××時期沉積古地理圖(底圖)(圖6-3)

(二)作業

本實習要求編制出以下圖件,並完成綜合分析報告。

1.剖面沉積學分析圖

根據所給的P3、P9的剖面描述資料,分別編制該兩剖面沉積學分析圖(比例尺1:300)。

2.沉積相聯合剖面圖

在單剖面沉積學分析的基礎上,編制剖面P3-P31-P38方向和P9-24-33方向的沉積相聯合剖面圖。將所給的剖面資料作為古生代××時期同一時間單元內形成的產物。

3.地層等厚度圖和砂岩等厚度圖

編制地層等厚圖和砂岩等厚度圖(底圖見圖6-1,圖6-2),地層厚度數據見表6l,砂岩厚度用地層厚度和砂泥比計算。等值線間距為50m。圖6-1中剝蝕區邊界線為目前無該時期地層,即地層等厚圖為0。

4.沉積古地理圖

本實習要求充分利用有關基礎圖件、資料,編制該沉積期的沉積古地理圖(底圖見圖6-3)。該圖上須表示下列內容:①海陸分布及其特點;②古水流方向、海侵方向及陸屑供給方向;③岩石組合、古生物組合;④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體(生物礁、礦層等);⑤不同級別的沉積相界線;⑥厚度變化;⑦不同古地理單元及沉積相區的名稱;⑧圖切沉積相剖面圖。

5.綜合分析報告

對研究區沉積古地理研究和編圖過程中獲得的主要認識進行總結,應包括以下內容:

(1)確定沉積相和沉積環境類型及其界線的依據。

(2)確定主要物源的依據。

(3)地層等厚圖和沉積相特徵,分析該沉積期的沉積中心和沉降中心的分布。

表6-1 ××地區古生代××時期地層厚度及沉積特徵匯總簡表

續表

續表

實習報告六 沉積古地理研究與編圖

沉積學及古地理學實習指導書

沉積學及古地理學實習指導書

3.編制地層等厚度圖

圖6-1 ××地區古生代××時期地層等厚圖(底圖)

4.編制砂岩等厚度圖

圖6-2 ××地區古生代××時期砂岩等厚度圖(底圖)

5.編制沉積古地理圖

圖6-3 ××地區古生代××時期沉積古地理圖(底圖)

沉積學及古地理學實習指導書

B. 地理上的化學沉積是什麼意思

化學沉積是指,岩石碎屑與搬運時與水發生了化反應而逐漸沉寂下來

C. 含煤沉積古地理

一、含煤地層類型及成因標志

1.含煤地層類型

含煤岩系類型是指含煤岩系本身物質沉積屬性的主要類型,即指含有煤層的一套沉積岩系在一定的沉積環境下形成的物質表現,因此是與其形成的古地理類型分不開的。

由於含煤地層在古植物演化的重要時期,是一定的古構造、古地理及古氣候條件下的產物,因此,在地質歷史上,隨著上述4個條件朝著不利於聚煤的方向轉化,含煤地層勢必在縱向上和橫向上過渡為不含煤的沉積岩系。以我國華北大型聚煤區為例,晚石炭世到早二疊世晚期,含煤地層在全區普遍發育;中二疊世至晚二疊世早期,僅豫西、淮南一帶有含煤地層發育,向北則逐漸過渡為不含煤、代表半乾燥到乾燥氣候條件、沉積雜色以至紅色的陸相碎屑岩系;至晚二疊世晚期,豫西、淮南一帶的聚煤作用停止,全區發育了雜色至紅色的碎屑岩系。可以看出,主要由於古氣候條件的變化和華北地區整體的構造變化,導致聚煤條件喪失而使含煤地層不發育。

再以廣東的晚三疊世沉積為例,粵西一帶是內陸湖泊相含煤碎屑岩系,粵中至粵北一帶是濱海—沼澤(海灣—潟湖)相含煤碎屑岩系,而到了粵東一帶則是以淺海相為主,不含煤而含鐵、磷及碳酸鹽的碎屑岩系。可以看出,聚煤古地理條件的變化也是控制含煤地層發育的主要因素。

含煤地層是沉積地層的一個特殊類型,因此含煤地層不是區域性的地層單位,其界線不一定和地層劃分相吻合。有些含煤地層是跨時代的,如我國北方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即跨越了兩個地質時代。再者,由於含煤地層與非含煤地層之間經常為過渡關系,而聚煤作用往往在盆地的一定位置或范圍內,因此嚴格確定含煤地層的上、下限及其在橫向上的界線常是較困難的。

含煤地層的概念表明,只要含有煤層就是含煤地層,但是沒有對所含煤層的厚度進行人為規定。因此,早期的煤地質研究者曾根據地層中煤層是否含最低可采厚度的煤層作為確定含煤岩系及其邊界的標准。這種標准不具備統一的對比價值,因為我國不同地區對煤層的最低可采厚度的要求不同。由於無論地層中所含煤層的厚度多大,都代表曾經發生過聚煤作用,而這種聚煤作用所具有的特殊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果某個沉積岩系在大區域內所含的都是低於可采厚度的煤線,可不作為資源對待,但是其沉積學價值是不能低估的,而所含的煤層無論多薄,在成烴源岩方面也是不能忽視的。

含煤岩系是潮濕氣候條件下的產物,因此,主要由暗色調的岩系組成,即由灰、灰綠及灰黑色的沉積岩組成。少數情況下,當古氣候條件逐漸地由潮濕向乾燥轉化時,在含煤岩系中也會出現一些雜色的岩石,如帶紅、紫、綠色斑塊的泥質岩及粉砂岩等。我國豫西的上石盒子組就是由灰黑色含煤層段與這樣的雜色岩石層段多次交替組成的。

按照含煤岩系形成的區域地質背景和古地理類型,可以分為淺海型含煤岩系、陸相含煤岩系、海陸交互相含煤岩系、近海型含煤岩系等。

2.成因標志

含煤岩系的成因標志包括諸多方面,如沉積構造、礦物成分和地球化學、古生物等方面的標志。因為含煤岩系是沉積岩系,沉積構造和礦物成分幾乎都可以在含煤岩系中見到,而其顏色、岩性組合和所含的古生物類型則有其獨特性。

沉積物顏色:顏色是反映沉積物成因的直觀標志,由於煤系多是在潮濕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所以組成煤系沉積岩的顏色主要是灰色、灰黑色、黑色和灰綠色,也含有一定數量的雜色沉積。

岩性組合標志:煤系的岩性以各種粒度的陸源碎屑岩和黏土岩為主,夾有石灰岩、燧石層等,也有的煤系主要由石灰岩構成;此外,煤系中還常見有鋁土礦、耐火黏土、油頁岩、菱鐵礦、黃鐵礦等。

煤系中碎屑岩的礦物成分決定於陸源區岩性成分和構造環境。煤系中最常見的碎屑岩為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長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以及粉砂岩、礫岩。不同沉積條件下形成的碎屑岩在成分、結構上差別很大。內陸條件下形成的煤系,以過渡性的砂岩較多,如長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等;礫岩和粗砂岩多形成近侵蝕區條件下的煤系。煤系中黏土岩占相當比重,但多含粉砂質;石灰岩在一些古生代煤系構成主要組分,如南方早古生代煤系、晚二疊世煤系及華北一些地區的晚石炭世煤系。

在成煤時期,由於火山作用往往為大量的成煤植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大氣條件及土質條件,因此在煤系的形成過程中,如果有岩漿活動或火山活動,就會有相應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的分布。如我國許多中、新生代的煤系就含有各種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我國晚古生代的一些煤系也往往含有火山碎屑岩。

組成含煤岩系的沉積岩,在沉積構造上以具有各種非水平層理為最突出的特徵。

古生物標志:即動物化石及其遺跡。由於生物的分布受盆地含鹽度及其變化的嚴格控制,所以,動物化石的種類是判斷含煤岩系及沉積相的重要標志。含煤岩系中主要有以下三類動物化石組合:適應海水正常鹽度的典型海相動物化石組合;適應變動鹽度的海灣、潟湖相動物化石組合;適應淡水環境的動物化石組合。含煤岩系中還含有繁多的動物遺跡,如生物擾動、生物鑽孔與潛穴,以及動物爬行遺跡等。其中含煤岩系中的生物擾動最為發育,成為含煤岩系的典型成因標志。

植物化石:煤系中常具有豐富的植物化石,有的煤系也富產動物化石。特別是在煤層的頂、底板岩層中,植物化石及其碎屑很發育,是鑒別含煤岩系的主要標志之一。陸相含煤岩系中植物化石最為豐富,完整而平放的植物葉片化石表明平靜的水體環境;大量植物碎片的出現可能是河流沉積;而粗大樹干常見於河床沉積物中。在藻類化石中,藍藻適應能力最強,可在不同環境中生活。疊層石可能表明海水和鹽湖的環境;而樹枝狀或分離的結核團塊是在淡水河流和湖泊環境形成;綠藻中的海松科和傘藻科以及紅藻是海相的;輪藻是陸相的。

此外,煤系中還含有各種碳酸鹽(特別是菱鐵質)結核和泥質、粉砂質及菱鐵礦包體。

二、含煤沉積古地理類型

1.劃分依據

含煤岩系的古地理類型最早是由德國的C.F.Nauman於1854年提出的。當時只劃分為近海和內陸兩種類型。但隨著煤地質學科的發展,上述分類顯得過於籠統和不科學,難於細致地從成因上闡明含煤岩系的許多特點。含煤岩系古地理分類的主要依據主要是含煤岩系形成的古環境、沉積物、含煤旋迴、相組合特點,以及含煤性等。

2.主要類型及其特點

(1)淺海型

這種類型多出現在早古生代,多為開闊的淺海環境。因為那時高等植物尚未發展起來,只有低等植物菌、藻類在淺海環境下繁殖,死亡後在一定條件下形成了石煤。沉積物以淺海相為主,煤層多形成於泥質沉積之上,而煤層上覆為碳酸鹽沉積,旋迴結構十分清楚。煤為腐泥煤,有機組分為菌、藻類,含硫分、灰分含量較高。典型例子是陝南早寒武世含煤岩系、南方分布較廣的早古生代含石煤的煤系等。

(2)陸表海型

陸表海是屬於海盆地還是近海盆地抑或過渡型盆地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多數學者把陸表海和陸緣海都歸屬於淺海。陸表海(或內陸海、陸內海、大陸海)是位於大陸內部或陸棚內部、低坡度、范圍廣闊的淺水海洋盆地。陸表海應該屬於一種特殊的盆地類型,盆地的基底是陸殼,在發生海侵時屬於海洋盆地,而海水退出時則暴露為陸或呈現為適宜植物繁盛的沼澤環境。

在海水進退的高頻率變化的過程中發生成煤作用,因此形成海相沉積(如海相石灰岩)與過渡相沉積及陸相沉積等相交互、旋迴十分清楚的含有煤層的一套沉積岩系。煤層可能形成於海退過程中,也可能形成於海侵過程中。

(3)近海型

近海型一般指在海岸線附近的地區,沉積區比較廣闊,地形比較簡單,海平面變化對沉積影響很大,是海與陸共同作用的區域。總體上應屬於海陸過渡區。其特點是形成的煤系分布廣、岩性岩相比較穩定、旋迴結構清楚且易於對比、含煤性較好。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濱海平原型、濱海三角洲型、障壁潟湖型、濱海扇三角洲型等。

(4)內陸型

指遠離海洋的大陸區和山間區。內陸型的聚煤古地理類型是比較復雜的,有的地區主要以河流作用為主,有的則以湖泊作用為主,有的可能既有河流作用又有湖泊作用,有的是沖積作用。其岩性、岩相以及含煤性相差較大,對比也比較困難。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內陸盆地型、山間盆地型、山間谷地型、沖積扇型和扇三角洲型等。

D. 沉積古地理學中涉及的相標志有哪些

復沉積相是沉積環境及制在該環境中形成的沉積岩(物)特徵的綜合。
沉積環境是在物理學上、化學上和生物學上有別於相鄰地區的一塊表面。物理學的:風、波浪和流水的速度、方向和變化,氣候和風化作用,溫度的變化,降雨量、降雪量;化學的:覆蓋著沉積環境的水的成分,匯集區的岩石的地球化學性質;生物的:包括動物和植物兩類生物的作用。
沉積相的鑒定標志
1.沉積岩的岩性標志,包括:
①岩石的顏色
②岩石的礦物成分和岩石類型
③岩石的結構(支撐性、粒度、分選性、磨圓度等)
④沉積岩層的構造(原生的層理和層面構造)
2.古生物、古生態標志
3.沉積地球化學標志
4.沉積岩層的產狀標志:地層厚度、岩體形態、接觸關系及剖面結構、相律、相模式等
5.地球物理學標志:測井相、地震相

E. 岩相古地理學的沉積學的分支

為了突出沉積環境中的古地理條件和沉積物特徵中的岩性特徵,通常把「岩專相」屬和「古地理」這兩個術語聯系在一起,以表示沉積相中最本質的內容,叫「岩相古地理」。
岩相古地理學是恢復古沉積環境,研究沉積相的學科,它涉及到構造地質學、地層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古生物學、水動力學及地貌學等方面。所以,如何運用上述各學科的研究成果,並通過綜合分析,劃分沉積相和進行岩相古地理研究,是一項很艱巨的工作。應用鑽孔資料進行相分析,有時就更困難。就是取心井,由於岩心體積小,各種沉積標志不如露頭上看得清楚,如欲恢復岩體形態、接觸關系、縱橫向變化,就需要在積累較多鑽孔及其它錄井資料之後,才能作出較為可靠的結論。有些層段從勘探到開發經過多年分析研究,其相類型還難以定論。與露頭資料比較,鑽孔資料更來之不易,除仔細觀察描述外,分析化驗更要加強,以盡快取得各項第一性資料,作為相分析的基礎。地震和測井資料中蘊含著沉積相,砂體形態等大量的有效信息,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興起的地震地層學和測井沉積學已廣泛應用於油區沉積相研究中。

F. 高一地理中的侵蝕和沉積是什麼

河流的侵蝕作用形成原因較多,既有流水的機械沖擊力,也有水版的溶解作用,以及水中所攜帶權砂石的磨蝕作用。通常,河流的上游或中游都從山區通過,這里水流湍急,河道斷面較窄,河流的侵蝕作用主要導致河床下蝕。正因為如此,河流的中上游經常會出現瀑布和峽谷。河流的下游通常位於平原,地勢平緩,流速較慢。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科里奧利力,河道外側的水流流速較快,久而久之,對河道外側形成強烈的側蝕。側蝕的結果使河道呈現出迷人的彎曲狀,稱為河曲。
河流的沉積作用:是指當河流的動能減小(流速,流量減小)或化學條件改變,降低了河流搬運力,致使搬運物沉積下來,或在河口處化學條件改變使得呈溶解狀態搬運的物質發生沉澱。但主要的是河速降低,使機械搬運物發生沉積,一般在河流凸岸,或河流入湖、海處。

G. 求沉積學及古地理學教程(陳建強編)PDF版的(word也行)

一共有27M,沒來法自發郵件~
直接點擊下載! 這個是最全的!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271205.html

H. 沉積學及古地理學在中國的發展

1949年前,中國的沉積學和沉積古地理學研究工作寥寥無幾。新中國成立後,尤其近二十年來已得到了迅速發展。隨著地質勘探工作的大規模開展,地質工作者不僅為祖國找到了大批礦產基地,而且結合沉積礦產的研究,在石油、天然氣、煤、錳礦、磷礦、鹽礦、沉積銅礦等方面系統總結了成岩和成礦理論。在沉積礦物、沉積環境、沉積模式、古地理、沉積建造、沉積地球化學、現代沉積等方面也都獲得了很大進展。

陸續出版了一批沉積學和古地理學方面的專著、圖集和教材。劉鴻允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古地理圖《中國古地理圖》(1955)。王鴻禎編著了我國第一本與沉積古地理學相關的高等學校教材《地史學教程》(1956),並領導了中國第二代沉積古理圖《中國古地理圖集》(1985)和《中國層序地層研究》(2000)等研究總結工作。劉寶珺和曾允孚等編著了《沉積岩石學》(1980)、《岩相古地理基礎和工作方法》(1985)、《中國南方岩相古地理圖集》(1994)。曾允孚和夏文傑編著了《沉積岩石學》(1986)。余素玉和何鏡宇編著了《沉積岩石學》(1989)和《化石碳酸鹽岩》(1982)。孫永傳和李蕙生編著了《碎屑岩沉積相和沉積環境》(1986)。何鏡宇和孟祥化編著了《沉積岩和沉積相模式及建造》(1987)。賈振遠和李之琪編著了《碳酸鹽岩沉積相和沉積環境》(1989)。

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版的有關著作和教材主要有:孟祥化等編著的《沉積盆地與建造層序》(1993)和《內源盆地沉積研究》(1993);馮增昭等編著的《中國沉積學》(1994)、《沉積岩石學》(1993)、《碳酸鹽岩岩相古地理學》(1989)、《華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1990)、《西北地區寒武紀和奧陶紀岩相古地理》(2000)、《中國南方寒武紀和奧陶紀岩相古地理》(2001);鄧宏文等編著的《沉積地球化學與環境分析》(1993);梅志超編著的《沉積相與古地理重建》(1994);王良忱和張金亮編著的《沉積相和沉積環境》(1996);趙澄林編著的《沉積學原理》(2001);陸克政等編著的《含油氣沉積盆地分析》(2001);於興河編著的《碎屑岩系油氣儲層沉積學》(2002);姜在興編著的《沉積學》(2003)。這些成果不僅在教學和指導找礦工作中取得了有益的效果,而且也豐富了沉積學和古地理學的理論研究內容。有關的刊物有《岩相古地理》(1981年創刊)、《沉積學報》(1983年創刊)和《古地理學報》(1999年創刊)等。

如上所述,近20年來,我國的沉積古地理研究與編圖工作取得了巨大進展。古地理編圖工作是與沉積學和大地構造學的理論同步發展的。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沉積古地理圖,主要是概略性的以岩石組合和生物類型為依據而編制的。70年代以來,在現代沉積學理論指導下,以沉積相分析為基礎,編圖精度從概略比例尺擴大到中、大比例尺。近年來,由於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許多學者提出編制第三代岩相古地理圖,即要恢復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的古地理位置,把大陸變形和古板塊的位移表示出來,這樣的圖件一般都是大范圍概略性或小比例尺圖件,編制這樣的圖件難度較大。

1979年成立的中國沉積學會進一步促進了我國沉積岩石學和沉積古地理學的發展,學會相繼召開了多次專題學術討論會,並於1983年創刊了《沉積學報》,對提高我國沉積學研究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總之,沉積學和古地理學已發展成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在地球科學進入學科綜合、學科交叉等迅速發展的今天,其重點和前沿正在發生轉移,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展,並圍繞資源、環境、災害和全球變化等4個主題展開,這就使沉積學及古地理學在深度和廣度上遠遠超過了現有的學科知識體系,定量沉積學的研究是未來的研究熱點和難點,因此沉積學及古地理學的發展潛力還很大,在沉積礦產和能源越來越緊缺的21世紀,沉積學及古地理學也必將在沉積礦產和能源勘探開發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