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中的旅遊
① 地理教育與旅遊管理的區別
第一,地理教育是理科(教育部直屬六所師范),旅遊管理是文科。
第二,地理教育畢業專後授予理學屬學士學位,從事的主要是中學教師工作;而旅遊管理畢業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從事的主要是精通旅遊業務、旅遊飯店與旅行社經營管理人員。
第三,當然的,相應的課程設置一定不同,這個網上有很多,捏可以看看你所報考學校的相應學校的「地理教育專業培養方案」「旅遊管理專業培養方案」裡面相應的課程都會列舉出來的。
比如像我是地理科學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本科間主要學的是:地球概論、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氣象與氣候學、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水文學、測量與地圖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多媒體課件製作、地理教學論、遙感概論……
而旅遊管理的主要樂騁大概是: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經濟法、旅遊學概論、旅遊經濟學、飯店管理原理、旅遊資源與開發……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啊~小學弟…… O(∩_∩)O哈哈~
② 如何把初中地理鐵路教學和旅遊聯系起來
首要的任務是要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別在中學內,由於中學生的心容理發展還極不成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語言應該友善親切,態度應該和藹可親,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③ 旅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留著地理寢室的是一個主要體現是什麼?體現是正常。午休好地方別擔多的
④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 「人類要發展, 一方面要面向未來, 另一方面要回到人類的源頭, 向我們的先輩吸取智慧.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應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接軌, 使其融入現代教育的體系之中.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在現有的學校教育系統中開辟中國優秀傳統教育的通道: 在不影響原有課程和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 在有關學科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充分利用第二課堂, 通過報告、講座, 或參觀、旅遊、表演、競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 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陶冶. 顯然, 這是各相關學科教師, 包括地理教師, 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1 、在地理教學中實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地理學是一門綜合科學, 主要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 地理學科融自然性和人文性於一體, 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所以, 地理學科易於同其他學科建立科際聯系, 包括自然學科、社會學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產生和發展於中國特定的地理舞台, 存在於某特定的地理環境中.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在地理學科中多顯性分布在人文地理學, 諸如文化地理、聚落地理、旅遊地理和農業地理等分科知識中. 例如, 物質文化層面的中國古代耕作文化、南北方古民居和園林的不同文化特色、我國的物質文化遺產、名勝古跡等; 精神文化層面的宗教文化、風俗民情等.由此看來, 地理學科涵蓋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內容, 藉助於地理教學這一載體, 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是現實、可行的。
2 、將中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地理教學的具體措施
(1)努力挖掘知識元素, 精選相關內容。
在中國古代地理學上的偉大成就中, 有些內容在地理教材中顯而易見. 諸如, 夏歷中十九年七閏法比古希臘天文學家默冬發現這個周期早160 多年; 我國有世界上最早的關於哈雷彗星和太陽黑子的記錄; 我國古代有關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論述等. 教授這些內容能夠增強學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達到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的目的. 其中, 有些內容地理教師可通過查閱資料進行深入挖掘.例如, 關於地殼運動「滄海桑田」之變, 以前常常由珠穆朗瑪峰上有海洋生物化石引起學生興趣, 教師可進一步, 從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引入: 沈括於公元1074 年到河北西路(約在今河北省西部和河南省北部地區) 邊防去察訪時路過太行山麓, 發現「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 橫亘石壁如帶, 此乃昔之海濱」,便實現了滲透之功效.利用古代地理知識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還要注意精選相關內容. 例如, 關於教材中的地圖知識, 我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顯著的成就, 但是在教學時要有選擇地介入. 關於經緯度制圖, 清朝康熙年間的《皇輿全覽圖》是最早採用經緯度制圖法測繪的地圖. 道光年間魏源編寫的《海國圖志》是中國第一部採用經緯度制圖法編繪的世界地圖集. 該圖集在地圖投影的選擇上, 與現代地圖中根據區域位置和輪廓選擇投影基本吻合, 地圖符號的設計與現代地圖也有類似之處, 不同的國家採用不同的比例尺, 堪稱為中國制圖學史上一部關於世界地圖集方面的開創性著作。
(2)以多元化途徑營造教學氛圍, 創設學習情境。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出現於地理教學中, 往往是作為一些支撐知識用來論證和說明問題的. 教師要深入探討、精心設計, 採用靈活的方法以營造良好的氛圍, 在教學時限內既不喧賓奪主, 又能生動而鮮明地突出地理知識點, 同時起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之目的. 對於人文色彩濃郁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例如, 居住文化的地域性, 教師可以准備圖片資料, 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東北平原地區的口袋房、內蒙草原地區的帳幕(如蒙古氈包) 、華北地區的四合院、黃土高原的洞穴(如延安窯洞) 以及嶺南地區的干闌(如吊腳樓) 等,從中體會我國各民族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 關於風俗民情, 諸如民族服飾文化, 教師可以事先准備好相關民族服裝實物展示或讓學生穿戴好模擬表演, 使教學更生動, 在活躍的氣氛中理解各民族文化意識和民族性格.
③以構建開放的探究式學習機制, 搭建互動平台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豐富, 具有廣闊的外延, 教師要善於讓學生走出地理課堂, 利用互聯網搜集或社會實踐調查, 發掘相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遺產與地方文物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 教師也可以有計劃地安排一些相關的報告、講座、參觀或旅遊, 注意尋找切入點, 針對一些問題鼓勵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 激勵他們大膽闡釋自己的觀點, 甚至提出有價值的創見; 還可以組織學生競賽、社團宣傳活動等, 讓學生在參與和探究中, 提高人文素養, 培養探索精神, 從而轉化為一種文化能力和人生智慧。
總之, 地理教師要充分挖掘、吸取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思想中有地理學價值的中國傳統文化精華, 用歷史和時代的眼光審視、甄別和探討, 根據時代需要在地理教學中加以融入和滲透, 把地理學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統一起來, 從而實現現代教育的總體目標。
⑤ 初一地理旅遊方案
一、設計理念:以學生為本
根據對本節課的理解和新的課標的要求,我選擇的一條設計理論是改變地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本、以課堂為本的宗旨。促進學生探究體驗、個性化的學習;提高小組學習的有效性;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挖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注重對學生的多元化評價。在當前課改前提下,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之根本才是最永恆的教學目的。
二、學生分析:注重情感教學
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七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運用易學過的地理基本理論和搜集來的資料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學生的年齡特點上來看,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喜歡發問,喜歡動腦、動口、動手,願意展示自己的才華,更渴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
三、教材分析:以學為重
設計一個旅遊方案探討的主要內容是:旅遊活動是一項綜合性的經濟活動,需要與交通、通信、餐飲、購物、娛樂等行業相互聯系,因此如何選擇、確定理想的適合個人需求的旅遊地點;通過什麼途徑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怎樣才能設計出令人滿意的旅遊線路;出行旅遊前應該准備哪些必需品等等問題,都是人們出行旅遊前常常會遇到並解決的事情。這部分內容的特點是:與生活結合緊密,涉及到的知識點較多,空間概念較強。其中旅遊方案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內容及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本節課的重點。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設計旅遊方案的基本步驟和內容。
2、 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和觀察、思考、探究、動手、創造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是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主線。通過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抽象的事務形象化、直觀化。小組合作可使學生分享各自的經驗經過交流能夠優勢互補。通過讓學生課前搜集有關的旅遊景點的資料使課程資源進一步得到擴充和拓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我國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的認識,激發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他們為社會服務的責任感。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通過前兩節的學習,我們知道通過旅遊可以欣賞自然風光美景,觀光名勝古跡,了解民俗風情,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等許多好處,我想同學們一定都很想去旅遊,可是現在還不行,因為我們眼下正在讀書,但是,大家可以先來設計一個旅遊方案,以便在暑假期間與你的家人共享旅遊的樂趣,想一想那該多好!
環節二:深入展開,分析問題
第一步:
去哪兒旅遊——即旅遊的目的地(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消費層次,不同的閑暇時間,不同的年齡結構等)主要由教師引領學生分析來解決問題。
第二步:
相關旅遊資料與信息的查找——搜集旅遊信息和資料(報紙、雜志、圖書、廣播、電視、電影、互聯網、旅行社、親朋等)此步一教師設問學生舉手回答及學生相互補充教師補充來完成。
第三步:
設計旅遊線路——計劃中的旅遊過程(用時、花費、獲取旅遊信息量、滿意程度)
1、 根據不同的經濟收入,選擇不同的交通方式和食宿條件。
2、 盡可能多地將不同性質的旅遊點串聯成環形路(或多邊行),盡量避免往返線路重復。
3、 合理安排時間,考慮好各項旅遊活動選擇在什麼時間,許多長時間。盡量縮短單處的交通時間,留出適當的自由活動時間。
4、 旅遊活動內容要多樣化,要注意勞逸結合,千萬不要把觀賞內容安排得過多,以至無暇旁顧或過度疲勞。
5、 突出旅遊線路設計的主題。
此過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將全班分成幾個小組,每小組的成員按照教師的要求各抒己見共同完成旅遊線路設計。
第四步:
出發前相關旅遊物品的准備——旅遊用品配備。
1、 必要的衣物。
2、 常用必備葯品。
3、 小小針線包。
4、 照相機、攝像機等。
5、 足夠的錢(最好是帶銀行的信用卡)。
6、 旅途中必要的食物和水。
7、 一定要買保險。
環節三:自主探究,制定方案
學生通過分析和運用以學的知識進行充分的自主學習。引導學生通過分組上網查找相關的信息和資料來設計旅遊方案。這一過程充分的鍛煉了學生資助探究、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學生閃光點發揮激勵性評價的積極作用,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激發學生繼續探索的熱情。分組時可根據學生的興趣來進行,如:想去相同旅遊景區的同學可以分在同一組等。而且教師要規定好旅遊方案的設計用時。並且每個小組要有負責人和講解員,各小組要把自己的設計方案以文檔的形式保存在講解員的微機中。要評出合作最融洽的小組、分工最明確的小組、設計用時最短且成功的小組等。
環節四:作品展示
教師利用交互平台分別把每個小組的作品切換給全班同學,每組的小組長要把本組設計的旅遊方案展示並講解給全班同學。教師要有適當的補充和點評(以表揚為主)。然後由全體同學評出旅遊方案設計的最佳小組。此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本著公正、客觀的態度來評價。
環節五:升華設計,發散思維
教師擬出新命題以「哈爾濱市(包括8區10縣)市內游」為開發家鄉旅遊資源涉及旅遊方案此過程中教師提供相關的旅遊資料學生繼續以小組的形勢合作完成。這一環節使學生的情感在一次升華,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以激發和充分的發揮。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以自己對素質教育的體會和理解結合多媒體設計了以學生自己探究為主的教學過程。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學生能夠以積極的態度來參與《旅遊方案》的設計。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能夠感受到學習地理學科的樂趣;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得到同學及老師認可的快樂;能夠感受到群體力量的巨大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學環節上總體來看是完整流暢的,但是在「深入展開,分析問題」這個環節上感覺時間安排略多了些以至於「升華設計,發散思維」這一環節上時間較緊張導致很多同學沒有盡興地展示自己的成果。這個問題在下一個班級上課時要加以改進。
⑥ 如何讓地理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一堂好的課究竟是什麼樣子?從《灰姑娘的故事》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師生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通過教師創設學生分析、討論的探究性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在師生互動中解決問題,共同來落實教學中的知識目標、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使課堂成為歡樂的課堂。
通過《灰姑娘的故事》這一堂課的學習,我們得到很大啟發,我們應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改變的教學方式,轉換師生角色,讓學生充當學習的主人。如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讓課堂更精彩呢?我在教學中做了一些有益探討。
首先,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作為教師我們應明白一堂課為什麼教(學生成長)、教什麼(知識和技能)、怎麼教(過程和方法)、什麼用(價值)、得什麼(情感)。注重落實三維目標的過程和方法教案設計,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目的是使教學內容能有效的傳達,加強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之間的聯動,突出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的引導。
其次,創設情境、喚起熱情
創設一種其樂融融的課堂氛圍,使地理課變得生動有趣,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愛學了。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有情緒上的安全感。給學生建立一個溫暖的、彼此接納的和相互欣賞的學習場所,讓學生有個安全的心靈港灣。創設問題情境,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在地理教學中,聯系生活,獲取情境。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讓學生扮演角色,融入情境,拉近學生和新知識的心理距離,吸引學生的注意,誘發並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正確、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從而調動學生全部主動參與能力、掌握各種地理能力。在地理教學中,我用POWERPOINT製作《旅遊景觀審美特徵》多媒體課件插入大量風景名勝圖片,通過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講解旅遊景觀特徵,同時案例分析了石阡旅遊景觀特徵,使地理知識得以延伸。只要我們留心找情,精心設境,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境交融,渾然一體,就會使地理課堂更加精彩。
其三、探究問題、抓重攻難
根據《課程標准》和學生實際,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探究點」,設計探究層次,選擇的「探究點」應是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我在旅遊景觀審美教學時,為了要讓學生充分動起來。通過問題導航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落實目標,釋疑解難。讓學生帶著石阡有哪些著名景觀,請說明景觀特徵,讓學生去看書讀圖,查找資料,努力完成目標要求。對學習目標中獨自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師生、生生互助解決,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提問。
其四、滲透德育,引領做人
我在旅遊景觀審美教學時,轉換角色,讓學生做一個導游,我緊緊抓住教育時機,及時對學生進行行為引導,要求學生守時,要求學生注重自己的儀表。這種有針對性的即時引導比乾巴巴的說教效果肯定要好。這樣做,很好地體現了地理教學要滲透德育的要求。並且,學生的表演,也達到了活躍課堂氣氛、增進教學趣味性的效果和目的。教師最後引導學生作為一個主管縣旅遊領導如何發展石阡旅遊業,問題設置思維含量高,探究價值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通過旅遊業成功的事例,一步步地引導學生認識到,不能放棄機會,要敢於爭取,要給自己創造機會。只要愛自己不懈奮斗,就會達到目的。從而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自我意識,形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從容應對挫折、堅強不屈等良好的心理品質。這樣的教學,對於完善學生的人格,加強學生的品格修養,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我通過師生齊唱「歡迎你到泉都走」歌曲,城招天下客,投資石阡,建設石阡,將石阡變得更美麗。話外有音,耐心細致的引導,循循善誘的啟發,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得到交友的重要性,從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朋友多了路好走」的道理,增進了學生的交友意識和交友願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這樣的教學,突顯了新課改重視對學生進行行為引導、提高學生行為能力的理念。
在運用新課改理念指導教學的過程中,我由衷地感到,地理課變了,變得鮮活而富有生機。每次走進課堂,看到學生們如花的笑臉,聽著他們發出的由衷的掌聲,我的心是甜的,是課程改革的春風帶來了地理課堂的春天。
⑦ 在旅遊地理教學中怎麼培養中職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高中旅遊地理訓練審美感知力
盡管審美的主體感知力的敏感與否受到先天生理條件的影響,但後天的培養、訓練對於發掘潛能、提高感知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通過搭建觀察平台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審美觀察的目標首先是指向景觀的形式。通過有意識地留心觀察,可以使自己的感知活動逐步和熟悉景觀中的對稱、均衡、和諧等美的形式相統一,並形成一種敏銳把握和選擇的能力。高中旅遊地理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泛觀察世界的平台,使其知道如何選擇絕佳的觀賞位置、把握最佳的觀賞時機、抓住景觀主要的特點,從而提高審美感知力。
2、通過營造體驗意境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敏銳的感知力最容易在復雜、有序、和諧、統一的生命活動體驗中得到培養。生命在於運動,一切物質的運動形式均符合自然規律,有自己的強度和節奏。旅遊景觀中洶涌澎湃的江河、峻峭挺拔的山峰、雲霧繚繞的廟宇、巍峨雄偉的宮殿、精緻典雅的園林,無不包含著生命的律動。結合旅遊地理的教學與實踐,使學生意識到多體驗在日常生活和景物觀賞中的重要性,並且領會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外部動態形式和情感色彩,以引發特定的感受。
二、高中旅遊地理培育審美理解力
審美理解力是在感知基礎上,領悟自然事物內涵的一種能力。在審美文化業已非常豐富的今天,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不積累一定的美的意象圖式,沒有一定的審美經驗,審美理解就難以進行。
1、學會形象思維
審美理解要求情感與事物外在形式相互滲透,甚至無生命的也有了生命的意味。基於旅遊地理的學習,使學生體會到自然界的生命化、情感化、人性化,藉助旅遊地理賦予學生形象思維的手,從而開啟審美理解之門。
2、提升文化修養
審美能力的高低與文化素養的高低有著密切聯系,文化素質高的人,其審美能力也較高,特別是游覽人文景觀,遊客對所游景點的歷史背景、建構特點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審美質量。
旅遊景觀涉及地理學、旅遊學、建築學、民俗學、文學、美學等多種學科的相關知識。通過高中旅遊地理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提高其審美理解力,而且可以使他們意識到多學科涉獵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不斷的學習中汲取知識養分,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反過來又有助於理解景觀的內涵與意味。
例如:教材中講到園林常用的構景手法有主配、層次、框景、借景,學生在學習該章節的時候,會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知識儲備的貧乏和不足,這便激發出學生涉獵其他學科相關知識的慾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文化知識得以補充、更新和積淀,審美能力也在無形中得到提升。
⑧ 改革開放後中國旅遊教育和旅遊地理教育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答案
旅遊地理學抄是應旅遊業發展而興襲起的研究人類旅遊活動同地理環境及社會發展關系的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在我國,旅遊地理學的發展歷史還不長,其理論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還相對薄弱。同時,旅遊地理學作為一門與旅遊實踐密切結合的應用性學科,其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及其自身對社會發展的指導作用密切相關